语言如何塑造思维 - 广州教研

语言如何塑造思维 - 广州教研
语言如何塑造思维 - 广州教研

语言如何塑造思维

在澳大利亚北部约克角城西边一个叫做波姆普劳(Pormpuraaw)的原住民小部落里,我让站在身旁的5岁小女孩指出北方,她毫不犹豫就抬手一指——指南针告诉我,她是对的。

后来回到斯坦福大学演讲,我向听众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这些听众都是杰出的学者,是各类科学和天才奖项的得主,有些人已经在这间屋子听了40多年的演讲。我请他们闭上双眼(这样就无法偷看作弊了),然后指出北在哪儿。很多人没有指,因为他们找不着北了;而那些指了的人则是先想了一会儿,然后抬手——哈!指向什么方向的都有。这个测试我在很多地方演讲时都重复过,在哈佛和普林斯顿,在莫斯科、伦敦和北京,结果都差不多,很多杰出人士都找不着北。

一种文化中的5岁小孩可以轻松完成的事,却让另一些文化中的杰出科学家束手无策。这种认知能力的巨大差异,该怎么解释?答案可能会让人大吃一惊,原因也许就在于语言。

不同的语言可以赋予不同的认知技能,这种说法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20世纪3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 )和本杰明·李·沃夫(Benjamin Lee Whorf)就对不同语言间的差异进行了研究,提出不同语言的使用者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虽然他们的假说一开始大受欢迎,却遇到了一个问题:几乎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种假说。到了70年代,多数科学家对萨丕尔-沃夫假说已经不抱希望,随着一系列声称语言和思维是普适性的新理论登上舞台,他们的假说也最终被人遗忘。

但是如今终于出现了大量根据研究得来的坚实数据,显示了语言塑造思维的过程。这些证据逆转了人们长期坚持的有关普适性的信条,对知识的起源和现实

的构建提出了引人深思的认识。这些研究结果对法律、政治和教育都可能会产生重要影响。

语言塑造的方位感

我所在实验室和其他很多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揭示,语言如何塑造人类经验中最基本的方面,比如空间感。

以我开头提到的波姆普劳为例。那儿的人说库塔语(Kuuk Thaayorre),与英语或汉语不同,这种语言没有“左”、“右”之类描述相对空间位置的词,而是用东、南、西、北等词来描述绝对的基本方位。当然英语和汉语也会用到基本方位,但只用在较大的空间范围。例如,我们不会说“把吃沙拉的叉放在主餐叉的西南边”。但在库塔语中,无论范围大小都用基本方向来表示。也就是说,他们会说“杯子在盘子的东南面”或者“站在玛丽南面的男孩是我弟弟”。荷兰奈梅亨马普心理语言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sycholinguistics)的斯蒂芬·C·莱文森(Stephen C. Levinson)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约翰·B·哈维兰(John B. Haviland)在过去20多年的研究已经证实,使用有赖于绝对方向的语言的人更擅长掌握自己的位置,哪怕身处陌生环境,无论室内室外。比起那些生活在同样环境但所用语言不同的人,他们能更好地掌握方向。事实上,他们这种能力之强,已经超出了科学家过去设想的人类所能达到的极限。正是在语言的强化训练下,他们获得了这种认知能力。

不同记忆的根源

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在描述事件时也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因此,他们对到底是谁做了这件事的记忆程度也不一样。例如,说英语的人倾向于用“谁做了什么”来表述事情,就算描述的是意外,也更喜欢类似“约翰打碎了花瓶”这样的及物

结构。讲日语或西班牙语的人则相反,他们在描述意外事件时不太提及做事的人。在西班牙,人们也许会说“花瓶碎了”,或者“花瓶自己碎了”。

最新的研究发现,语言差别会影响人们对事件的理解,造成目击记忆(eye witness memory)的差异。让受试者观看视频并复述内容的实验发现,尤其在描述非主观故意造成的事件时,相比说英语的人,讲西班牙语和日语的人较少使用主动句式,相应的,他们对究竟是谁做了这件事也没有讲英语的人记得牢。

语言会影响我们能记住什么,自然就会影响人们学习新事物时的难易程度。比如,有些语言中表示数字的词可以很清楚地显示基本的十进制结构,比如汉语里的11和13记起来就不像英语那样费力,小孩在学习这类语言时就能比较快地理解认识十进制。而根据数字音节的多少,背电话号码或进行心算也会有难易之分。语言甚至还能影响孩子对自己性别的理解。美国密歇根大学安阿伯分校的亚历山大·吉奥拉(Alexander Guiora)曾比较了三组分别以希伯来语、英语、芬兰语为母语的孩子。希伯来语对性别有多种指代方式(就连“你”字也根据性别有不同的形式),而芬兰语中没有对性别的指示,英语则介于两者之间。结果,成长于希伯来语环境中的孩子对自己性别的理解,要比讲芬兰语的孩子早一年,讲英语的孩子则恰在两者中间。

认识世界的“工具箱”

有关语言不同而导致认知差异的研究发现还有很多,前面提到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是,我们怎么知道,到底是语言差异造成了思维不同,还是思维不同导致了语言差异?事实证明,答案是两方面都有:我们思考的方式影响了所说的语言,但语言又会反作用于思维。过去10年里,一系列精巧的实验表明,语言的确是塑造认知的原因之一。多项研究显示,如果改变人们说话的方式,他们思考的方式也会随之改变。例如,人们在学到了描述色彩的新词汇后,分辨色彩的能

力也发生了变化。而教会别人一种表达时间的新方式,也会同时赋予他们一种新的思考时间的方式。

弄清这个问题的另一种策略是,调查那些熟练使用两种语言的人。研究结果显示,当下使用的语种会改变他们对事物的认识。2010年发表的研究证明,哪怕是喜欢谁不喜欢谁这类基本问题,回答也和提问时使用的语种有关。研究人员发现在双语使用者中,无意识的偏见会根据测试时用的语言而发生很大转变。例如同时熟练使用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的试验参与者,在用希伯来语测试时,他们表现出的对犹太人的肯定态度,要比用阿拉伯语测试时强。

人类智力的标志性特征是它的适应性,也就是创造和重新整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目标和环境的能力。这种灵活多变的一个结果就是,全世界涌现出了丰富多样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认知“工具箱”,囊括了一种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得到的知识与世界观。每种语言都包含一种在世界里如何感知、归类和实现意义的方法,这是从我们的祖先开始,一代代发展改良而成的无价指南。研究语言塑造人类思维的方式,有助于科学家揭示人类如何创建知识体系、构造真实世界,以及我们如何变得像今天这样智慧和成熟。反过来,这种认识又会帮助我们理解最本质的问题,即人何以为人。(郭济摘编)作者简介莱拉·博格迪特斯基(Lera Boroditsky)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学者,也是美国《文化心理学先驱》杂志(Frontiers in Cultural Psychol ogy)的主编。她的实验室在全世界范围开展研究,主要关注心理表征和语言对认知的影响。

特色课程简介

明亮幼儿园园本特色课程简介 ——浅谈肢体律动在孩子学习成长中的作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奥尔夫音乐课堂中,它用儿童最喜欢的方式,比如在说儿歌、拍手、做游戏、唱歌等教学活动中,按韵律、节拍描摹事物形态、动作特点等做动作,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记忆力,使儿童通过感受韵律、节拍引导动作带来学习的兴趣。我校从08春开始尝试推广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把肢体律动融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快乐大天使林永哲教授的音乐律动培训,结合我园实际课堂教学情况,在语言、健康、艺术、英语等课程的学习中运用最广泛的就是肢体律动。通过律动在各个课程领域的拓展,在日常的每节课的学习中使右脑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左右脑分工理论”认为:人的左脑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从事形象思维,右脑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艺术和经验学习的中枢,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95%的人只使用了自己的左脑,科学家们指出,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只运用了大脑潜能的3%——4%,其余的97%都蕴藏在右脑的潜意识之中,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吃惊和遗憾的事实。由于右脑具有瞬间接受大量刺激的能力,加以训练,不仅可以开发相当一部分潜能,更可促使大脑神经发达,扩大脑容量,进而有助于左脑的发育。肢体律动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即起到了刺激右脑潜能发展的作用。 一个6岁以下的孩子,他的动作发展已经成熟,听觉也已成熟,根据奥尔夫音乐课堂理论,我园利用肢体律动可以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幼儿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加深幼儿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记忆,增强幼儿自信心的特点,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使孩子终身受益。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浅谈肢体律动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一、利用肢体律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因为孩子天性好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大量机会让幼儿去动、去玩、去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各种观点各执己见,莫衷一是。其实,二者的关系非常复杂,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重要的区别。 (一) 思维和语言的联系 思维和语言虽是两种现象,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思维的特点来看,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之所以能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是因为语言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否则,人的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就难以进行。因此,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思维的工具。但是,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也不是交流思想的唯一手段。人们还可以利用其它符号和表象来思考,用手势、表情来表达思想。幼儿在掌握语言以前,可以用形状、颜色、声音来思维。聋哑人丧失了语言,可以借助于手势、表象等进行非语言的思维。 2.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人的高级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离的。思维以语言为客观刺激物,特别是刺激物不在眼前时,语言就成为思维活动的有效刺激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但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予以充实、发展。如果语言不被人们所运用,语言就成为纯粹的物质外壳。只有当语言的那些物质形式被思维内容和结果予丰富起来时,语言才能成为一定对象的符号和具有一定意义的标志。 3.从思维的种系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中同步产生的。即“已经形成的”人的思维和“已经形成的”人的语言是同步发生的,并且互为存在标志,否则,便不是人的社会性思维,也不是人的真正语言。 4.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也是密切联系的。儿童思维的发展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5个月的儿童,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物体,能对事物进行较低级的概括,但这仍然属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只有在儿童2岁左右掌握语言之后,抽象思维才逐渐发展起来。 (二)思维和语言的区别 思维和语言虽然有密切关系,但是思维不是语言,语言也不是思维,它们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现象。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本质特征来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一种包含物质内容的心理现象;而语言则是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与概括的内容所构成的符号系统。它是一种包含精神内容的物质现象,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或思想的直接现实。这是思维和语言的根本区别。2.从生理机制来看,虽然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都体现着大脑和感官的整合效应,但思维器官主要是大脑,语言则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与眼、耳、喉、口腔等感觉器官或效应器官联合活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通过学习数学,不仅可以训练人的思维,还可以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数学中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小善于独立思考,具有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只有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对智力的开发是重中之重。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首先课堂的引入尽量创设情境激趣,发展形象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故事、游戏、现实生活场景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课题,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仿佛自己进入了故事情景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给以下的思维以强动力。例如教学“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展示)在愉快的音乐声中,快乐的动物旅游团一行32个人来到了森林饭店。森林饭店的主人猫咪笑呵呵地告诉导游:“我们饭店里还有5张空桌子,请随便坐。”导游猴儿一听急了:“才5张桌子,我们这么多人坐得下吗?”猫咪一听也不知该怎么办好了,它转向屏幕,向小朋友求救:“聪明的小朋友,我这里每张桌子坐8个人,他们32个人能不能坐得下呢?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解题思路,最后指出:可以先算一算32人要坐几张桌子?算式是:32÷8。这节课,通过有趣的卡通故事引入课题,很好的吸引了学生兴趣。在讨论中学生初步地感受到了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学生暂时还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给学生设置了一道障碍,在求知心理与问题之间制造了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思维的源泉被打开,滚滚的泉水尽情地流淌。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二、突破定势,转换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突破一般思维定势,从对立、颠倒、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常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教育学生学习司马光的机智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犹如母与子的关系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海南中学高二一班:王徐生梁振彬 引言: Language serves as dress of thought.Thoughts are always expressed by words!!!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犹如母与子的关系。先有人类思维后有语言、图画、音乐等外在表现形式。 那么,思维又是如何作用在语言形式上的呢?通过研究可知:思维---表现法---语言具体形式。 一.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中国人与西方人由历史渊源、地域特性及哲学与文化心理不同而导致的思维的根本差异。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这种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使中国人习惯于崇尚自然、行于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和宿命论。而在人与天地万物协调共存的世界中,则存在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化。美国人说这是moving in endless circles and repeating it over and over again。中国的儒家与道家哲学就深深体现了这种观点。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等,这就是汉民族的循回

式思维方式,比如在语言表现法中有回环式:“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及递进式表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中国人表达事物总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进行阐述,这种思维模式可称为具体一般型表达。习惯于问题解决型模式,它们不仅在语言上如此,在文化艺术、经济活动中也都占有统治地位。也就是说中国人擅长具象思维。 (2)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一向将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思维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客观事物,讲究“人物分立”,人能够通过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美国前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说过的一句话之中我们就可见一斑: I do not believe in fate that falls on us no matter what we do,but,1 do believe in fate that will fall on us if we do nothing.(我不相信,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的命运都一样;但是我相信,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我们的命运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他相信拼搏而不是命运.诸多此类象美国人热衷于job-hopping(跳槽),美国人的梦想便是being a self-made man from rags to riches。 再比如,从东方人与西方人做事的动因也可以发现: The Chinese is always described as a person who does things because they have been done before.And the Americans a person who does things because they haven’t been done before.(中国人做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以前有人做过;美国人做一件事是因为这

幼儿园数学思维课程简介与分析

数学思维课程解疑 一、数学思维课程讲的是什么?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数学思维课程,有很多家长会问数学思维是讲什么的?跟数学有什么区别?是讲1、2、3、4这些问题么?其实在数学思维课程中包括对于数字计算的学习,但并不是主要的。数学思维课程主要是在孩子思维养成的关键时期(2~6岁)让孩子接触数字,接触各种数学模型,从而帮助孩子的建立逻辑思维概念和学习理性思维方法,这不仅会使今后学习数学更加轻松,更重要的是,理性高效的思维方式还会让孩子受益一生。数学是抽象性、思维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数学思维课程就是指导幼儿通过粗浅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和各种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 您作为家长都知道,孩子对于形象的生动的色彩艳丽的事物极为有兴趣,但是数学是抽象的甚至可以说是苍白的。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后,就是面对这种苍白的抽象的数学课,很多孩子不能适应。因为我们在学前教育中开设数学思维课程,帮助孩子逐步适应这种充满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课程。在数学思维课程中,我们会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课本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起对于各种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建立对各种数学模型的概念。例如2岁阶段对于物体形状、颜色、种类等进行分类的训练;4岁阶段同时按照两种标准对事物进行复杂分类的练习等等,都是在帮助孩子建立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也是在引导孩子找出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数学思维课程是如何讲的? 数学思维课程,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于课本上类似游戏活动的习题进行思考,之后再进行纠正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数学语言,逐渐引导学生明白理解数学语言的意义以及数学语言与普通说话用词之间的不同。同时还要注意重复述说题目要求的次数,不断的从正面、侧面提醒孩子集中注意力,从而更进一步帮助孩子适应入学后的课堂教学。 三、家长在家中应该如何指导孩子进行复习? 家长在家中指导孩子进行作业和复习的时候,第一要注意自己的语速,不要太快;慢慢的一个字一个字的让孩子听清;第二要注意使用数学语言,例如请使用“平均”“等分”这样的数学语言,而不要说“一样多”这类的白话;第三请家长们注意题目重复的次数也不要超过三次。次数越少越好。 四、是否需要课本之外的其他练习? 多做一些练习总归是好的,基础教育绝大部分是针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训练与测试。因而如果孩子已经做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基础运算的联系。题目不用多,每天10-20道,但是需要家长稍作控制时间,20题不要超过4分钟,最好能在3分钟之内做完。如果错题率较高(超过10%),则在下次练习时提醒孩子慢慢做不要着急。先控制质量再提高速度。如果出现错题请让孩子自己检查找到错误。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自本世纪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都在努力地想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给文化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然而,迄今为止仍没获得一个公认的定义。据克罗门(Kroeber)和克勒克洪(Kluckhohn)在1963年出版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中的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就有150个之多。可见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所存在的差异。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普遍都依照奥斯华尔特(Oswalt,1970)的“大写字母的文化”和“小写字母的文化”这一区分来理解“文化”这一概念。也就是说,人们一般都将“文化”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服饰、日用器具等。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前者指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如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有关这些制度的各种理论体系等;后者则指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在受到别人的赞扬时,根据操英语民族的文化,被赞扬的人应表示接受,以表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或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然而,对中国人来说,受到别人赞扬时,通常要表示受之有愧,做得很不够等等,而一般不能直接地接受赞扬,否则就意味着有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发表时间:2011-08-22T17:23:20.153Z 来源:《现代教育教研》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吴永才 [导读] 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吴永才(大关县吉利镇回龙村完小云南大关657400) 【摘要】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关键词】数学;思维训练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1.发学生思维激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 2.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2.1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 2.2 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总之,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点所在。 3.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3.1 分析与综合。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3.2 具体与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 ”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3.3 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3.4 一般与特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思维与语言概要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探析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个复杂的问题,也是有争议的问题。直到今天西方学术界仍进行着相当激烈的急论。然而,在我国却似乎很平静,这一理论问题早有了定论:“语言和思维互为依存,是同时产生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用语言进行的”,甚至还生发出“思维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产生和存在的”,等等。这种观点在我国学术界占着绝对的统治地位,流行于哲学界、语言学界、逻辑学界、心理学界… …总之,无论是什么领域,一旦涉及到语言和思维关系问题,人们都把它当做普遍真理,搬进自己的论文、讲义或教科书。只要翻开三十年来我国出版的有关著作、辞书(包括新版《辞海》)就不难看不起出,其基调都如出一辙。对于这样一个带有争议的学术问题,竟会如此“步调一致”,不禁使人感到奇怪。追其源,这些答案主要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语言学问题》。本文不想对此书做任何评价,但对那些来源于该书的一些见解和解释,我觉得存在一些问题,因而不可避免地将会涉及到,顺便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阐述之前,有必要把某些概念明确一下,这样,“对基本名词所指的具体事物,含义和解释有共同的语言才可以进一步澄清观点,求同辩异”。① 分歧莫过于“思维”一词的理解上。有人说,它是指人的认识活动的理性阶段,连最有权威的《辞海》(新版)也是这样下定义:“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理性阶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却有所不同,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下同)这样,我们就无所适从了,到底是认识活动的理性阶段呢?还是认识活动的全过程?“思维”一词本是从哲学里来的,让我们翻开《简明哲学词典》(这还是斯大林批判马尔之后的1956年重版的),看这里是怎样说的:“мышление”(思维),特殊组织的物质——脑——的最高产物,通过表象、概念、判断等等来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能动的过程。”从这里,我们即找不出思维是专指“理性阶段”的字眼,也体会不出此类暗示,而是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它是指认识的能动过程,当然也包括感性阶段,就是说,是指认识活动的全过程。而不是单指哪一个“阶段”。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没象《辞海》那样冠以“人的”一词(这种限制不仅多余,而且是不科学的),而是只说它是“脑”的最高产物,这决不仅仅是为了省几个别字,而是为了更科学些,使内涵和外延相等。那么,思维到底是什么呢?“它是大脑皮质上一种特有技能,此技能是以外在对象及其复杂的关系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分析、综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推理和想象”。②我赞同这样说法。 那么,语言和思维又是什么关系呢?二者是不是同一事物的“内核”与“外壳”?思维是否必须借助语言才能进行?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准备从二者的起源和产生先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思维活动的分析,以及聋哑人的思维等方面入手,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思维和语言不是同时产生的

红黄蓝课程介绍

红黄蓝婴幼儿立体教育方案以0-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六大阶段为纵线、以个性、情感与社会性、身体动作、沟通语言和书写、认识与理解世界、数学、艺术与创造性六大领域为横线,提供专业、完整、高品质的早期教育。红黄蓝亲子课的最大特点是宝宝和妈妈爸爸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快乐。在学习、游戏的过程中,父母和宝宝一同平等地参与到游戏中去,这样宝宝才能在学习游戏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父母也会到亲子交流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亲子课程I(6—12个月12课时) 发展特点 一岁之前是婴儿大脑发育的高峰期,也是精细动作和大运动发展的敏感期,这个时期对婴儿进行各种感官上的信息刺激,对大脑的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课程目标 红黄蓝亲子课程I通过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和互动游戏等,激发宝宝的参与热情;让宝宝体验与人相处的愉快情绪,并学会用语言、表情、语音回应他人,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初步发展;让宝宝理解简单词义,乐于模仿成人的发音,能自创表达性语言,能说出5-6个名词;让宝宝练习练习自如爬行、独自稳定站立及扔、套、敲、拍等精细动作;让宝宝能够分辨指认红、黄、蓝、绿等基本颜色;让宝宝能够主动摇头配合乐曲旋律。 亲子课程II(1岁—2岁48课时) 发展特点 1—2岁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表现在他们能够独立行走,能用语言进行交流,能与成人进行更深入的交际等等许多方面。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也就说他们必须在直接与该事物接触的过程中或是在活动中才能进行思维活动,离开具体事物,他们便不能认知和思考。 课程目标 红黄蓝亲子课程II创设了有趣的亲子游戏、丰富形象的操作教具等,发展宝宝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有针对性地培养宝宝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宝宝视、听、触、味等感觉能力,促进其感觉器官的发展;发展宝宝的节奏感,促进其音乐能力的发展;促进宝宝大运动能力的发展,以培养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音乐感统课程(音乐I)(1岁—2岁48课时) 发展特点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 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 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要点(杨永林, 2004:14-17)。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 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本文拟从回顾语言与思 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 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 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 1.语言先于思维 以法国哲学家E.B. de Condillac为代表的学者持语言先于思维的观点。Condillac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张。他认为不使用语言,人们便无法自觉控制思考功能及其它思维行为。前语言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制于生理机能及环境刺激。没有语言,人们不能自觉地记住过去,比较两种感觉或指导思考的方向。语言使人类主动运用自然赋予的思考能力。他因此得出结论: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他们不能自由支配的想象(Harris, 1997: 143)。 2.思维先于语言 思维先于语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J. Piaget。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基本阶段(Piaget, 1969):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他认为对正常儿童而言,有音节的语言发生在其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端,这期间儿童仰仗动作与感知的协调来组织经验,探索、适应外部环境。这个阶段是婴幼儿语言准备期,其准备包括发音准备和理解准备两方面。幼儿出生9个月后,虽然还没有语言,但已有动作思维(马福全,2005: 5-7),这表现为其能在手段和目的之间进行协调,从最初的图式中选取已知的方法用于新的情景,比如这期间的婴儿会抓住成人的手,向自己想取又取不到的物体方向拉动,或是要成人的手揭开被遮盖住的物体等。他通过对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具体分析认为,这时候儿童还没有语言,但已有了思维,也就是说思维先于语言(肖少北,张文香,2000:106-110)。

试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想战线》1998年第11期试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陈慧媛 如何看待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自古就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一种认为语言与思维不可分,思维要靠语言而进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这种观点被称为“载体说”。另一种观点认为语言是思维的代码,即使没有语言代码,思维依然存在,这种观点被称为“代码说”。1争议的中心就是语言与思维是否会分离,是否存在不依赖语言的思维。有的语言学家比如邦文尼斯特就认为“我们理解的思想已经被语言框架定型了。语言之外有的只是以手势和面部表情表现出来的不明确的动机和意志冲动”o。这意味着语言之外没有思维可言。然而,也有一些哲学家持有相反的论断。在黑格尔看来,仿佛不能用语言来表现人们所思考的东西,因为语言似乎不容许称谓个别的东西。?叔本华以格言的形式写道:思想体现为词之日即思想消失之日。柏格森也认为活生生的思想和语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词有碍于把握概念的真正涵义。也有的哲学家如维特根斯坦则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无法说清,无法证明,因为思维是无法观察到的。不过,思维虽然观察不到,却是我们时时感觉得到,时刻都在进行的活动市且涉及现代语言学各分支领域的许多问题,所以仍有对其进行不懈探讨的必要。 本文要探讨的观点是语言与思维并不总是形影不离的。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并不等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应该大于或超越语言能力。如果人们在思维的时候总是以平时交流时的自然语言形式来思维那是不可思议的。仔细对语言及思维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可看出语言与思维作为大脑的两个运作机制并不总是相伴相随的。要进一步明确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有必要把思维类型作出区分。另外,在语言与思维是否存在分离现象的争议之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内部语言。内部语言是否存在,其形式与功能如何?这是探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个回避不了的问题。最后应该说明虽然思维与语言不能说截然不可分,但并不是要否认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一、思维与语言的特点 思维与语言是人类大脑的两个独特机制,也是两个有所区别的大脑产物。各自有其不同的功能与特点。思维是一种心理活动,被认为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思维是在实践活动中、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活动是人们主观意识的活动,不总是受意识的控制和支配。思维有时受客观事物的刺激和影响而发生,有时也会自然发生。而语言是社会活动,交际活动和思维活动的产物,是外在的。语言只有在习得后才成为以上各种活动的工具。而且语言的使用往往是自觉的和有意识的。我们常说,“使用语言”,“表达思想”,却不说“使用思维”。说明两者功能不一样,受主观意识的驱使程度不一样。 从语言与思维对事物的呈现方式来看,语言的表述只能是线形的,而思维作为一种心理

浅谈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

浅谈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 发表时间:2016-12-07T14:21:07.183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11期作者:冯良云 [导读]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他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四川省华蓥职业技术学校四川广安 63860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11-0022-01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现就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从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理清学生的思维脉络,培育学生的思维方法,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他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的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动机。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可见,创设思维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他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他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的脉络。教师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则是抓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主流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渐深入直至终结。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做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系统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师应适时的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总之,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点所在。 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折、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和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采用分析或综合的思维方法,有利用沟通条件和问题的联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脉络。 2、具体与抽象。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中逐步向抽象思维过度。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度上。在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3、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一是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即求同。二是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于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趋势。 4、一般与特殊。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和个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语言和思维的先后及决定关系

语言和思维的异同及先后关系 1、语言的两大功能:思维和交际。思维(想象思维、抽象思维) 2、语言功能,其交际的五个过程: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3、语言的层级体系:语言系统就是由音位、语素、词、短语、句子等单位构成。语言的底层是音位。音位是最小的有辨义作用的语音单位,位于语言符号结构的最底层。 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的序列。上层又分为四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短语,第四级是句子。语言结构就是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构成的装臵,我们称之为语言结构的二层性。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及联系: 它们的联系: 1、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 2、语言存在以说话的需要为前提。 3、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是行为和结果。 4、言语包括语言成分和语余成分。 ◆二、语言和思维的联系: 1、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最有效的工具。 A、从认知学讲,语言是认知的伙伴→固定认识成果 B、思维的形成过程和成果都离不开语言 2、语言离不开思维: A、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运用中才有意义。如果没有思维,就无所谓交际。 B、语言中词和句子的意义是思维赋予的;层级关系、组合、聚合等与思维的活动模式相吻合。 总之,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又相互适应,思维水平高,语言发展的水平就高。 二语言和思维的区别:两者是不同的社会现象,不同科学研究的对象。 1、概念不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2、职能不同。思维用来认识世界,反映规律;语言的最重要职能和目的是来沟通思想、传递信息。 3、构成不同。思维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构成。 4、语言单位与思维形式不完全对应:如梦话。 5、思维是全人类共有的,而语言具有民族性。

英语拓展性课程

缤Fun英语拓展型课程科目实施方案 一、科目开发说明: 语言教学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通用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如果英语学习通过真实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那么学生就能接触到更贴近学习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信息资源;学生的参与意识随之不断增强,交流方式也将由课内活动的单、双向交流,转为多向交流的方式。五年级学生已经对英语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教师安排的任务能理解到位并付诸实践,对课程的开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科目目标 1、通过有效的活动,培养学生对英语及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2、通过课程中的活动,为英语爱好者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创新等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日后学习英语打好基础。 三、科目内容 (二)内容框架 第1-2周:学生用英文进行自我介绍,并且将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自我介绍: What’s your name/ Where are you from/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 What’s your favorite teacher,fruit…/… 第3-5周:学生学习英语流行歌曲,在歌曲中享受英语,例如:《I do》

语言学概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浅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0 刘子君 关于语言的起源,古希腊有两种说法:“约定俗成”和“自然天成”,前者是“惯例派”所持的观点,后者是“自然派”所持的观点。“惯例派”认为除少数象声词以外,语言词汇的意义与形式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也就是是说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人类可以改变并发展的。“自然派”认为一切词天然地代表着它们所指称的东西,例如象声词(onomatopoeia),虽然这些次不多,却是语言的基本词汇,其它次是由此而发展来的。(上述部分文字引于)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都存在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之争。但是,这两个论断都是不成立的。因为语言和思维是一个相互成全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首先,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我们知道,我们说出来的话都是由语言最小的单位语素、字、词、词组、句构成的,而要说出这些东西,要靠我们的嘴,也就是发声体,如果没有了发声体,我们的思维无法得到全面的表述。除了说,思维的承载方式还有写,但是,这也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语言是含有一定的主观意识的,就像一句话,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出来,而表述的效果却是不尽相同的,因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不尽相同的。但即使表述有再大的不同,通过语言这一基准,所表达的意义还是基本一致的。 其次,思维能够对语言进行完善。例如,写信,这是一种思维的成果,虽然说,有的时候写东西,一气呵成,这只能证明思路的流畅,不能代表写出来的东西不需要经过思维的过程。一般人写信或文章都是先构思好了要说的话,然后再考虑用什麽样的书面语写出来,写出来可能还要修正。这就是一个不断思维,不断表达的过程。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就像中文和英文的表达语序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样的,中国人肯定是用华夏文化的思维想好如何表达再套用英语的句法形式表述出来,这也是需要详尽的思维的。 人类思维的过程需要语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形成了概念,这种概念就需要运用语词把它表述出来,没有语言,没有句子,也就没有了表述的依托,思维恐怕也不存在了。所以,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语言参与思维的新城与展示的全过程。所以斯大林说:“不论人的头

思维与语言

关于人类语言与思维发展的相互关系 李先进 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与动物有所区别的主要因素之一。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思维同样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之所以与动物的思维有根本的区别,是它借助语言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可以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地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是心理活动,是一种心理过程,它的发展同样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语言的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同样对语言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思维的发生是人类语言形成的动机、基础和必然结果 在人类早期的发展进程中,为了生存,为了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为了对外界事物的不断认识,对语言和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需要,而这一需要本身就是人的思维过程。可以说思维是早于语言产生的,因为在人类还未创造文字符号前,实际上就已有思维,是与动物还未有很大区别的初级的、简单的思维。语言和文字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思维的作用可说是起重要作用的。 大家知道,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那么,这种心理的产生也必然伴随着思维的产生,尽管是最初级的简单思维形式和内容。初级的思维主要是对直接刺激进行反射,人们对猎物的反应、对环境的反应、对人们之间的神态的交流、呼声、手势、面目表情(喜怒哀乐)等,都在向他人传递着某种信息,这种信息就是初级思维的具体表现——初级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但还未有文字及词的产生。所以,在还未有词句的语言产生之前,由初级思维内容和形式所代表的动作、神态等,也算的上是最初级的语言表达方式。初期的条件反射是由触觉——平衡觉复合刺激引起的,随后听觉、视觉等各种感知觉系统的刺激都能组成复合刺激,特别是以词为刺激信号的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不仅表现为感知觉的反应,也是初级思维的表现。 人类是逐步社会化的群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为了交流、传递各种信息、表达内心世界等,需要语言和文字的帮助,这为语言文字的产生奠定了需求基础,也是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文字的创造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从最简单的符号型文字(如:草结、划痕、图案等)、到契形字、象形字、音标字等,词义的解释、词类的组合、语句的形成和发展等,都是思维作用的结果之一。因此,人类是先有思维,然后再创造文字和语言的。 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1、语言概念的形成是思维的内容和工具之一。 人类首先创造出的是文字,然后经过词类、组词、简单句、复合句等复杂而

主持人思维与能力训练教学大纲

<<主持人思维>>教学大纲 课程总学时:136学时 学分:4 开课对象:播音主持本科学生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这是一门艺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一系列的思维体系,让学生多角度的去看待问题. (二)课程目的: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时代的需要,更好地开发自我价值,所以开设了这门主持人思维训练课,并专门用于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采.编.播一体化,还要对学生的智能和创新能力进行更好的开发运用。 (三)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知识是思维的基础.语言的库存,没有知识就没有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不会有很好的语言表达。所以在思维训练中,我们结合知识的补充和积累,训练的载体包括绘画.历史.地理.现实问题等等,从而更好地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 教学时数分配: 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实训时数合计 第一章思维的概念 4 48 第二章形象思维与语言表达18 6 24 第三章想象与语言表达 12 4 16 第四章创造想象与语言表达 12 4 16 第五章逻辑思维 8 4 12 第六章逆向思维与语言表达 8 4 12 第七章发散性思维与语言表达 8 4 16 第八章心理动作性与语言动作 4 4 8 第九章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 3 1 4 第十章理性深化与语言表达 3 1 4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论述 12 4 16 (五)教学方式:课上的理论讲授和课下的实际训练相结合,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实践、锻炼播报主持能力。 二、正文 第一章:思维的概念 教学要求:学生初识思维课,让其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今后的学习有所兴趣。这一章必须掌握思维的概念及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区分思维与语言的特点及明确活跃思维的意义。 重点:让学生讲述自己对思维的认识,掌握思维的概念并举例,明确思维同语言的联系与区别。 难点:让学生明白思维概念的准确性和严密性,通过对事物的多种感觉和知觉的了解. 教学要点(知识点): 1 .讲解“主持人”的含义; 2.讲解思维的概念.掌握概括性. 规律性. 间接性的了解; 3 讲授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思维的特点.语言的特点并举例; 4. 讲授欧洲艺术起源.图腾崇拜.并做示范,让学生有机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5. 讲解古埃及; 6. 讲解古希腊; 学时:8 第二章:形象思维与语言表达 教学要求:该单元主要锻炼同学们的分析判断思考的能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形象思维的语言能力。同时巩固上节课学习成果,检查学生课下的复习情况,让学生清楚作业的达标要求,要严格对待每一篇作业。 重点: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事物,抓住形象的主要特征,经过对形象的思考判断,得出结论。 难点:首先在选材上一定要别致,尽量不要选一般化,众人皆知的,无新意的内容,要求每个人的作业的主题都不能相同,都要有自己独特的 教学要点: 1.如何运用形象思维; 2.避词和小物件练习; 3.音乐形象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