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景观图的判读教学案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教学案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教学案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教学案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教学案

班级学号姓名 .

一、高考命题趋势

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地理景观图逐渐成为呈现地理信息的又一形式的载体,以地理景观图为切入点来考查学生地理观察能力、信息的提取能力、地理空间的想象能力、地理描述或说明事物特征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正确评价能力的考题呈不断增多的趋势。因此,分类研究地理景观图题的解题方法,对于高考复习有重要的意义。

二、地理景观图的分类

地理景观图一般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

三、地理景观图的判读方法

1、判读地理景观的功能

解答此类试题可根据地理景观的形态结构、类别以及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判读其功能。 2、判读地理景观的区位

解答此类试题可根据地理景观的典型特征、类别或属性、标志性地理事物判读其区位。 3、判读区域环境特征

解答此类试题可根据地理景观的形态、区位以及人类活动的类型判读其区域环境特征。 4、判读区域地理过程

解答此类试题可根据地理景观的形态变化、类别和功能变化判读区域地理过程。

四、学以致用

古人云:“桂林山水甲天下”,图l为某中

学生在该地旅游时拍摄的风景照片,完成1,3

题。

1.欣赏该地景观的最佳方式为( )

A(乘船画中游 B(潜水体验观

C(登高而远眺 D(坐热气球平视

2.该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

A(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 C(海浪沉积 D(冰川侵蚀 3.与珠江三角洲比较,该地区更为活跃的水循环环节有( )

A(地表径流和蒸发 B(大气降水和蒸发

C(水汽输送和下渗 D(地下径流和下渗

1

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严重,到5月鄱阳湖水面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仅为历史同

期多年平均面积的一半;而这一年北方黄河流域降水偏多。图1为2011年5月鄱阳湖某地

干涸形成“大草原”的景象。读图回答4-5题。

南京

江武汉长

洞庭湖鄱阳湖

图1 4.图1中的“大草原”所处地区的自然带是( )

A(热带草原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5.2011年我国北方地区夏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多,而南方地区偏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

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使低纬度降水减少,高纬度降水增多

B(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势力偏弱,使雨带长时间停留在北方

C(西北太平洋水温异常升高,使南方水汽供给量不足

D(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偏西偏北,雨带停留北方时间长

下图为我国江南园林小景。读图回答6 -7题。

6(图中的太湖石是由石灰岩组成,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形成原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岩浆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变质作用

7(江南园林中常用太湖石构景,形成奇峰怪石的山景。这种山景属于( ) A(喀斯特地貌景观 B(水文地理景观图

2

C(地质地貌景观 D(人文景观

五、强化训练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在西昌航天基地成功发射。11月8日,国防科技工业局首次公布“嫦娥二号”传回的“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虹湾区域局部影像图,标志着嫦娥二号工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1,2题。

1(“嫦娥二号” 从发射到传回虹湾区影像图期间,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西昌的白昼越来越长

B(地球越来越接近远日点

C(温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大

D(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2(对“嫦娥二号”卫星传输的虹湾区信息进行处理并

绘制成易识别的图像,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RS) B(全球定位系统(GPS)

C(地理信息系统(GIS) D(国际互联网(Internet)

图1为两处著名世界遗产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3(甲国棉花种植历史悠久,关于棉花种植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 A(光照充足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丰富 D( 耕地资源丰富

4(有关乙景观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板块张裂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 风力侵蚀

图4是一游客在列车上拍摄的西藏太阳能发电的景观图片,图中的箭头表示列车行进方向。读图回答5,6题。

5(该游客在拍摄图片时,火车的行进方向是 ( )

3

A(西北 B(西南 C(东北 D(东南

6(以下四个城市设计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水平倾角最大的应该是

A(北京 B(济南 C(上海 D(海口

(2012四川文综)图1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改善山顶海拔3099米,属山地针叶叶林带。读图回答7~8题。

7.形成图中结构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

A(断裂上升 B(褶皱弯曲 C(冰川堆积 D(风力侵蚀

8(该山山顶能够出现可供游客欣赏的景观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C(层层梯田叠交错,犹如海上泛碧波 D(春蚕作茧桑园绿,睡起日斜闻竹鸡

9、“石头城”,顾名思义,就是用石头垒筑起来的城在我国历史上有三大著名石头城,其一南京石头城、其二是新疆帕米尔高原塔什的石头城。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 分)

(1)景区甲和乙分别对应景观图和图。(2分)

(2)石头城风景属于( )。(l分)

A(旅游主体 B(旅游业 C(旅游资源 D(旅游目的

(3)塔什石头城比南京石头城游客少的原因有。(4分)

(4)简述旅游业对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4分)

4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地貌图的判读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地貌图的判读一、专题讲解 1.地貌景观与等高线图的判读 2.河流地貌的判读

(1)判断河流的上中下游 一般情况下,河流的上游支流汇入多,到中下游支流逐渐减少,且因地势变缓,流速逐渐降低。如图中A处河段为上游,B处河段为中游,C处河段为下游。(2)判断河段及主要的流水作用类型 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以流水的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中游以流水的搬运作用为主,也有侵蚀和沉积作用;河流下游以流水的沉积作用为主,也有侵蚀和搬运作用。如图中河流上游的A—A′处,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中游的B—B′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下游的C—C′处主要是堆积作用。 (3)判断河谷形态 ①图中河流上游的A—A′处,河谷横剖面呈“V”型。 ②图中河流中游的B—B′处,河谷呈槽型,此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更加弯曲。 ③图中河流下游的C—C′处,河谷更加开阔,河道两岸为冲积平原。 (4)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河流的侵蚀作用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地貌类型,为人类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②河流的堆积地貌发育处,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为人类的农耕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河流的中下游两岸多是人口、城市密集分布、经济发达地区。 ③河流的凸岸泥沙淤积,有利于金属矿产资源富集。 二、同步训练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

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有( )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 [思维探究] [答案] 1.C 2.B 3.B 流水的侧向侵蚀导致河岸逐渐崩塌和后退,尤其是在平原地区,这种作用的影响极为显著。下图示意某平原地区河流的自然演化过程,据此完成4~5题。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98地理统计图的判读含解析人教版.doc

专练98 地理统计图的判读 [2020·成都一诊]下图为2017年我国部分省(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以及近一年的常住人口增量情况示意图,实心圆圈表示人口增加,空白圆圈表示人口减少,圆圈的大小表示增减的多少。读图回答1~2题。 1.由示意图可以推断( ) A.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安徽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C.上海市城镇化率增长最快 D.辽宁人口迁入大于迁出 2.北京、上海、天津常住人口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严格的房地产政策 B.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C.人才引进政策变化 D.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下表为我国某河谷城市根据当地主要制约因素进行的人口规模测算数据表。据此完成3~4题。 项目河谷用地空间可供水资源生态环境 适度人口规模(万人) 73.5 77.67 73.37 最大人口规模(万人) 109.8 211.39 116.96 3. A.73.37万人 B.77.66万人 C.109.8万人 D.211.39万人

4.目前该城市的人口为55.84万人,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下列做法适宜的是( ) A.大肆开发河谷用地 B.修建跨区域调水工程 C.促进人口合理迁入 D.大力开发区域矿产资源 [2020·三明月考]一般认为月太阳辐射总量在300 MJ/m2以上,能够使集热面积3平方米热水器产生的热水量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热水需求。读重庆市月均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回答5~6题。 5.重庆太阳辐射量( ) A.年内变化比较小 B.满足利用时间达 5 个月 C.在我国总量丰富 D.超过半年时间不可利用 6.重庆各月太阳辐射总量差异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2 月少于 3 月是因为 2 月太阳高度大 B.11 月多于 1 月与 1 月昼短无关 C.6 月少于 8 月是因为 6 月地球公转速度慢 D.2 月少于 10 月是因为 2 月云雾多 [2020·贵阳月考]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下图为我国某风景区山腰与山麓各月平均雾日比较图。据此完成7~9题。 7.下列关于该山地山麓地带雾日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季空气中水汽含量高,雾日较冬季多 B.受冬季多对流层逆温现象的影响,冬季雾日较多 C.植被状况的差异导致了冬夏季雾日天数的不同 D.山麓地带集中大量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导致雾日较山地其他地区多

(完整版)地理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地理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地理示意图是用简明而形象的图形来表示某种地理事物的概念和结构,或说明内容较复杂的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运动过程、分布规律和发展演变规律。一方面从整体的角度来建构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反映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前瞻性特征。示意图具有将文字内容图形化、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静态内容动态化等功能,同时还具有重点突出、高度概括、清晰易懂的特点。 地理示意图形形色色,是地理教材和试题中最常见的图形之一。地理示意图一般包括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过程示意图、地理关联示意图、地理模式图等,另外各种地理景观图和地理漫画也可看成是示意图。当然各类示意图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如“生物循环示意图”既可看成是过程示意图,也可看成是原理示意图或模式图;再如“大气环流示意图”可看成是原理示意图,也可看成是模式图。 复习地理示意图要能够用地图语言 ....揭示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读图来提高获取新知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读地理示意图的一般步骤是: (1)了解图意,图文转换。读图名、图例、内容、功能等,从图中获取解题所需的信息。 (2)知识回顾,寻找依据。在读图基础上,结合题意,回顾与之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3)紧扣题意,准确答题。问题具体,答案简明,紧扣题意,专业作答。一.地理原理示意图 地理原理示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常见的如地球公转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成因示意图、台风示意图、地震构造示意图、背斜和向斜示意图、城市工业布局示意图等。常

产业转移原理示意图 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从相对发达的 国家和地区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和地区, 再由次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到发展中 国家和地区,逐层推进 解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①识别所表示的是何种因素的地理事物联系过程;②注意根据图中箭头方向、线段的纵横关系等提取信息;③弄清事物的形成或变化过程,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经典题例】(信息迁移题:06山东威海)2005年8月,一热带天气系统影响我国某地,如图1-23所示,回答以下两题: (1)正确表示某天气系统的图是 A.① B.②③ C.③ D.④ (2)该天气系统中心在图1-24中ABC三地时,受其影响,城市E的风向分别是A.偏北风、东北风、东南风 B.偏南风、偏东风、偏北风 C.偏东风、偏南风、偏北风 D.偏北风、偏南风、偏东风 【思路点拨】本题组主要考查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原理及分布规律。第(1)题只要掌握低压中心气流向内辐合,高压中心气流向外辐散的原理,并抓住是我国范围(北半球),根据图中各选项中箭头的方向便可做出判断,夏季影响我国东部沿海的热带天气系统多为热带气旋,其中心气压值较低,气流向中心辐合,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辐合过程中会向右偏,如①图所示。第(2)题在第一题的基础上,采用中心平移法(A→B→C)依次对E点的三次风向作判断即可。【答案提示】(1)A (2)A。 二.地理过程示意图 地理过程示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常见的如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锋面移动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城市化过程示意图、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示意图、世界人口增长图、世界城市化发展图等。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显示了岩浆、各类岩石等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揭示了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的关系。 图1-24 图1-23

地理统计图表的判读方法与技巧

专题三 地理统计图表的判读方法与技巧 重点难点剖析 一、统计图的类型 统计图包括面积图、饼状图、柱状图、折线图、曲线图、累计百分比图等。 1. 面积图: 适用于表示某地理事物的部分构成。 以全部面积表示地理事物的整体,各个部 分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表示该部分占地理 事物整体的比例。这种图表示两方面的内 容,一是表示地理事物由哪几部分组成; 二是表示各部分的相对比例关系。有圆形 和方形两种,圆形图又叫扇形图。如右图: 2. 饼状图: 是在面积图基础上的三维图表,它除了反映 面积图的两方面内容外,还可以反映某一地理事 物的量,从而可以从数量变化和比例关系变化方 面来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状况。如右图: 3. 柱状图(直线图): 适用于表示相对独立的地理事物的静态对比,一般是横坐标表示相对独立的各个地理事物,纵坐标表示数量。这种图把事物数量上的差异转化为柱(线)的长短高低,直观形象地反映出地理事物数量上的差异。如各大洲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的对比图。 4. 折线图和曲线图: 一般是横轴表示时间或位置,纵轴表示数量,适用于表示某地理事物数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或随空间位置的数量变化,在坐标系中根据资料描绘出若干个点,相邻的两点连以直线(平滑曲线)。这种图能表示地理事物数量变化的总趋势,又能表示各时段、各地区的数量的变化特征。如人口增长、气温曲线图。 5. 累计百分比图: 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某地理事物的整体,这样可以看出各部分所占比例互为消长的动态变化。如能源构成图: 思考:读右图回答: (1)我国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 ①人均能源消费量少。 ②能源利用效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原因: 管理不善,浪费严重) ③煤炭比重太大,容易污染环境,对环境 污染少的天然气、水电、核电比重太小。 (2)1950~1980年我国石油、煤铁的消费构 成的一圆滑的曲线,说明我国煤炭、石油的消 费构成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煤炭比重下降,石油比重上升 ②原因:60年代,我国开发了石油油田(大 21 300 15 290 13 200 水能资源较丰富的国家 单位:(万千瓦) ① 哥伦比亚 ② 阿根廷 ③ 日本

精修版高考地理指南:例析几种特殊地貌等高线图的判读复习(含答案)

精品地理学习资料【精修版】 例析几种特殊地貌等高线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分析是高考地理能力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特殊地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又是一个难点,如火山、风蚀蘑菇等,下面分别剖析之。 一、火山 火山是岩浆活动中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锥状 形态山体。火山停止喷发后,火山口内常积水而形成火山 湖,如我国长白山顶的天池就是著名的火山湖,火山湖一般 面积小、深度大。 例1 图1是某种地貌的等高线图,该种地貌最有可能是 。 解析:图中等高线大致呈同心圆状分布,由示坡线可知海拔由四周向中心升高,但中心处海拔又降低,故可示意为锥状火山,中心为火山口,其剖面图如图2所示。 答案:火山。 二、地上河 地上河也称悬河,在河流中下游地区,由于地形平坦,水流变缓,加上河道弯曲,水流不畅,以及中上游来水泥沙含量大等原因,泥沙在河床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人们为了防洪而加固加高河堤,从而成为河床底部高于河流两岸地面的“地上河”,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河段等。 地上河河床底部高于河流两岸而低于两侧大堤,剖面示意图如图3,等高线、等潜水位线如图4,地上河的等高线也可以如图5所示。地上河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潜水位,河流永远补给地下潜水,其等潜水位向下游弯曲。

例2 图6为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请据图说明河流甲、乙段的典型特征。 解析:图中河流甲、乙段登高线分布符合 地上河等高线特征,故示意为地上河,等潜水 位向下游弯曲,河水补给地下水。 答案:甲、乙河段位于平原上,水流平 缓,是地上河,河水补给地下水,无支流汇 入。 三、凹坡、凸坡、等齐斜坡 等高线地形图中关于两点间的“通视”问题,是学生难以理解和容易出错的一个知识点,了解几种坡的等高线分布特征有助于突破这一难点。

2020高考地理地理统计图的判读大全

2020高考地理地理统计图的判读大全地理统计图是根据地理数据资料绘制成的直观图形,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和地理信息量化处理的一种形式。地理统计图主要有柱状图、扇形图、线状图、曲线图、饼状图、折线图、坐标图、风玫瑰图等。 统计图的一般解题方法与技巧:正确判读各类统计图形的坐标系统,获得有关数值及其变化趋向等信息;根据数值反映出来的变化、构成特征等,与相应知识联系对照,并分析判断,得出结论。注意适当采用“排除法”解决问题,因为统计图分析题的备选答案,通常有一两项是迷惑性不强或极易排除的,往往通过图中反映出的定性结论就可以排除,在进行计算时,可以通过比较数值大小、位数等可排除迷惑选项。 一、坐标图坐标图是采用数字坐标形式表示多项地理要素的数字信息图形。常见的是三角坐标图,由一个等边三角形构成。对于三角坐标图的判读,应注意:三角坐标反映的是构成现象,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不表示绝对量;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三角坐标图的构成要素只有三项,不可以任意增减;三角坐标图中的三个坐标轴上的数值由低到高的递增方向一致,即可能三条数轴上的值全部向右由大到小或全部向左由大到小分布。判读步骤:首先找出三个坐标轴的原点,然后过某点分别作平行于和每一个坐标轴的原点相交的另一个坐标轴的平行线,找出该平行线与坐标轴的交点,读出数据。 例1、下图是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的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及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1937—1999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B.1961—1999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C.1999年,两国均以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D.1999年,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2)1980—1999年,泰国产业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是() 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旅游业解析:首先根据第三产业人口所占比重大小,不难看出图上部曲线表示的是泰国从事第一产业人口比重高,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低,图下部是德国产业构成人口的历史演变曲线。从图中可读出,1961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约为70%,到1999年呈下降趋势。(2)首先,明确农业是第一产业,工业是第二产业,商业和旅游业为第三产业。其次,泰国农业人口从1980年到1999年下降最快,其数量变化也最大。答案:(1)B (2)A 二、曲线图(含折线图)曲线图指用线条的升降起伏来显示地理数字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图形。如某地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等。判读步骤:1.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2.对曲线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递减段表示纵坐标项目与横坐标要素之间呈负相关,递增段表示呈正相关;曲线斜率大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大,曲线斜率小的一段则表示变化幅度小;3.对曲线的不同变化段带来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 例2、图为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20最新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常考图形的判读(七)地理景观图 新人教版

常考图形的判读(七) 地理景观图 (2017·全国卷Ⅲ)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1.D 2.B 1.定特征:确定景观图表示何种地理要素或说明什么地理现象,找出标志性景观,分析景观反映的地理特征,由此对景观图所处区域进行空间定位。 2.找联系:分析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阐释景观成因;根据现有景观推知过去或预测未来,注重地理过程性分析。 3.地与人: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探究某自然景观条件下人类活动的合理性(开发利用方式),或推测某人文景观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背景。 地理环境与建筑文化息息相关。下图为我国西南某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该院落主体呈白色,房屋坐向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据此,回答1~2题。

1.该建筑设计有“大风不进屋”“风吹自把门前扫”之特点。由此推断该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B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2.对于该院落中照壁的设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延长院落的采光时间 B.遮挡早晨阳光的照射 C.减弱正午的紫外线强度 D.阻挡来自东方的沙尘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建筑位于我国西南,受冬季风影响小,主要受西南季风或东南季风影响。根据图中指向标和建筑布局,北面是门,西面是主厅,南北是配房。“大风不进屋”,主导风不能是东北风、西北风;如果是东南风,则风可以吹进西面的主厅,不合条件,故该地的主导风向可能是西南风。第2题,黄昏时,高大的主厅遮挡了院中的阳光,主厅内因背光一片昏暗。在主厅对面设置照壁,可以反射太阳光,延长主厅的采光时间,A对。照壁低,不能遮挡早晨的阳光,B错。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照壁低,不能减弱正午的紫外线强度,不能阻挡来自东方的沙尘,C、D错。 (2017·福州二诊)在我国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近海边缘,现在还存在着大量的民居村落——海草房。它是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有50°角),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苫盖的海草最厚处达4m,海草是生长在5~10m浅海的藻类。读图,完成3~4题。 3.当地居民几百年以来都修建海草房作为住房,民居从气候因素考虑的是( A ) A.冬季保暖避寒,夏季避雨防晒 B.终年高温少雨 C.终年多雪寒冷 D.年温差很大 4.近三十年来,海草的产量在大幅度地减少,主要原因是( C ) A.海草大量被鱼类作为饵料 B.当地居民改善了住房条件,以修建砖混楼房为主,海草的用量在大幅度地减少 C.近海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不利于海草的生长 D.浅海地区已经被人们全部填海造陆

高考地理 过程和原理示意图的判读

二、地理示意图的判读 图及其反映的地理事物运动变化规律概括如下: 趋势) 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3.地理事物分布模式示意图的判读 该类图利用某种模式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 图、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模式图等。 ①概括地理因素分布的一般规律、 特点,掌握分布模式图的由来;②把规律落实到具体的地理位置。例如,读“世

雨,夏季炎热干燥,其典型分布地区有地中海沿岸、美国西海岸(旧金山、洛杉矶)、非洲南端的西海岸(开普敦)、澳大利亚的西海岸(珀斯)、南美洲的西海岸(圣地亚哥)等。 4.剖面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剖面图是地理示意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现象、规律和本质。剖面图主要有地形剖面图、地质剖面图、地租剖面图、土壤剖 面图、天气剖面图等,其中以地形剖面图最为常见。 地形剖面图判读的基本方法:①仔细读图例、比例尺(包括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剖面线的方向和经纬线位置、注记及图示说明;②根据剖面图上的地势起伏状况,读出沿剖面线各点的海拔、相对高度,分析海陆分布和地形分布特征;③确定剖面线所在的大洲、大洋、国家或地区位置;④将地形剖面图所显示的地势起伏状况、海拔、地貌类型及地形特征等与该地区的地形进行对照,判断地形区的名称;⑤最后根据该地形剖面图所示位置及地形等,判断其气候类型、 自然带类型等各种地理事象,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5.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关联示意图是指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地理关联示意图通常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要 素联系起来。用关联图考查的地理知识与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如四季的产生、大气的热力作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与结果、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水 循环过程、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流动、人类活动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等。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教学案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教学案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教学案 班级学号姓名 . 一、高考命题趋势 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地理景观图逐渐成为呈现地理信息的又一形式的载体,以地理景观图为切入点来考查学生地理观察能力、信息的提取能力、地理空间的想象能力、地理描述或说明事物特征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正确评价能力的考题呈不断增多的趋势。因此,分类研究地理景观图题的解题方法,对于高考复习有重要的意义。 二、地理景观图的分类 地理景观图一般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 三、地理景观图的判读方法 1、判读地理景观的功能 解答此类试题可根据地理景观的形态结构、类别以及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判读其功能。 2、判读地理景观的区位 解答此类试题可根据地理景观的典型特征、类别或属性、标志性地理事物判读其区位。 3、判读区域环境特征 解答此类试题可根据地理景观的形态、区位以及人类活动的类型判读其区域环境特征。 4、判读区域地理过程 解答此类试题可根据地理景观的形态变化、类别和功能变化判读区域地理过程。

四、学以致用 古人云:“桂林山水甲天下”,图l为某中 学生在该地旅游时拍摄的风景照片,完成1,3 题。 1.欣赏该地景观的最佳方式为( ) A(乘船画中游 B(潜水体验观 C(登高而远眺 D(坐热气球平视 2.该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 A(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 C(海浪沉积 D(冰川侵蚀 3.与珠江三角洲比较,该地区更为活跃的水循环环节有( ) A(地表径流和蒸发 B(大气降水和蒸发 C(水汽输送和下渗 D(地下径流和下渗 1 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严重,到5月鄱阳湖水面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仅为历史同 期多年平均面积的一半;而这一年北方黄河流域降水偏多。图1为2011年5月鄱阳湖某地 干涸形成“大草原”的景象。读图回答4-5题。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土地利用图的判读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土地利用图的判读 一、专题讲解 第一步,判定图表形式。 常见土地利用图的主要形式有竖向柱状图、横向柱状图、扇形图等。 第二步,区分坐标含义。 土地利用图中数值一般有两种形式,土地利用面积、土地利用比例。土地利用面积显示其绝对数值,土地利用比例显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关系。 第三步,判断利用类型。 常见土地利用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难利用和未利用土地、水域等。 第四步,判断主要类型。 常根据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判断某地土地利用类型。如半干旱地区一般以草地为主,干旱地区一般以未利用地为主。 第五步,判断变化特点。 根据土地利用状况可以判断人类活动及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特征。 二、同步训练 下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 A.新,耕地、牧草地 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 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2.内蒙古( )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 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答案]1.A 2.B 淇河发源于太行山南段,具有较高的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流域内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近年来,人类活动逐渐向山区扩展,导致淇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逐渐退化。下图示意淇河流域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据此完成3~4题。 3.2000~2015年淇河流域( ) A.耕地比重持续减少 B.林地比重变化最大 C.草地比重持续上升 D.建设用地增加最大 答案 C 解析读图可知,耕地比重先变大后变小,林地比重变化不大,草地比重持续上升,建设用地比重增大但增加较小。 4.2000~2015年淇河流域土地利用比重变化的影响是( ) A.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增加B.夏季降水量增加 C.径流季节变化减小 D.河流含沙量增加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12种气候统计图判读技巧

高中地理统计图的判读-----气候统计图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12种气候统计图判读技巧 气候统计图的十二大类型和判读方法 近年来,气候知识成为高考的主干。气候资料统计资料分析气候特征呈现多元化、多维度综合考查。统计资料除了传统文字、表格和和经典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配合图外,呈现各种变式和相关综合考查:考查气温和降水特点、天气气候特征、气候分布成因及相关气候应用能力。除了考查基本气温和降水特征以外,如考查气温降水变率、时间变化(如季节)、分布概率、干湿度、雪线变化、自然带分布景观及规律、工农业城镇布局等等。以下仅以气温和降水统计变式图为例分析说明。 一、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配合图:气候气温和降水特点 此种图最常见,是气候考查的基础和重点。 1. 从气温曲线的弯曲方向可判断南北半球。曲线下凹为南半球,上凸为北半球。如图1,甲气候在南半球,乙气候在北半球。 2. 从气温曲线的坡度和相对高度,能判断气温随季节变化特点,计算气温年较差(气温曲线最低和最高处的气温差)。

仅从图2看,气温曲线相对高差(曲线坡度)最大的是极地气候(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其次是温带季风气候(⑧)和温带大陆性气候(⑨),然后是亚热带季风气候(⑤)、地中海气候(⑥)和温带海洋性气候(⑦),最小的是热带的气候(从大到小依次是:热带沙漠气候④、热带草原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③、热带雨林气候①)。 3. 从降水量柱状图可以读出全年降水量。如图2,年平均降水量最多的是热带的气候(除热带沙漠气候外),其次为亚热带的气候,再次为温带的气候,最少的为寒带的气候。变化规律与气温年变化大小相反。 二、气温和降水点状图:气温和降水时间变化及气候类型

高中地理 每日一题 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 新人教版

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读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图,完成1—2题。 1.从图中可知,该地 A.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B.城市化水平高 C.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D.工业发达 2.为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A.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B.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 C.以旅游业为主导,增加就业机会D.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大第二产业的比重 【参考答案】1.C 2.A 解题必备 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 产业结构示意图主要反映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变化,一般有柱状图、曲线图和饼状图、三角坐标图等形式。

在判读产业结构示意图时,一般要把握三点,即三“要”和三“看”: 一要结合图例,看三次产业比重的构成(如图3); 二要对比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看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如图1); 三要抓主导产业,看其内部的变化。 无论是哪一类示意图,在某年份、某地区(市)三次产业各占比重之和一定为100%(如图2中①③④为三次产业,②为城市人口比重)。若比较不同年份,某个产业比重上升了,另两个产业比重之和肯定下降。而且上升的比例等于下降的比例。 另外,对产业结构示意图,在判读时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结合三次产业的构成,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第一、二产业的比重较高;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 (2)结合不同年份产业的构成,分析产业的变化特点。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产业的比重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第二产业的比重一般是先上升,达到一定阶段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 学霸推荐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据此完成1—3题。

高三地理统计图表的判读

高三地理统计图表的判 读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统计图表的判读专题复习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阅读和分析各种地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四、统计图表的判读方法 (一)统计图表题的解题步骤 1.看图名 2.读题目,画关键词 3.根据关键词找出对应的图例和坐标 4.解题:读数、计算、描述、判断、分析等 (二)各种类型统计图表的主要判读方法

完整、比例与数量变化不一定 同步 分析主导因素比例最大的因素 相关型 统计图表 描述相关关系正相关、负相关画出线性关系函数图像 属性型 统计图表 判断所属类别根据类别标准判断 组合型统计图表比较、综合 注意点:看清图例,注意图形 与坐标一一对应 五、专题训练 假定城镇是唯一市场,城镇周围是条件均一的平原,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只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和运费有关,其关系表达式为:收益=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费。单位面积甲、乙、丙农作物,其市场价格分别为600元、1000元、1400元,生产成本分别为200元、400元、600元,运费与距离成正比。下图是这三种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市场)的距离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X、Y、Z线代表的农作物依次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2.在距城镇OJ范围内,为取得最佳综合经济 效益,种植这三种农作物的界线应该是 A.E、F B.F、G C.E、H D.F、H 3.与其它两作物相比较,单位面积作物Z A.单位距离运费最低 B.单位距离运费最高 C.随距城镇距离增大收益递减最快 D.总是收益最低 读“甲、乙两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4—5题。(双选)4.下列有关于两中人口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20世纪中期以来,甲国人口增长快于乙国 B.近些年来,乙国老龄人口比例小于甲国 C.20世纪末,甲国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D.乙国代表了部分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情况 5.甲、乙两国人口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问题有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一、知识讲解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3.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全年大部分时间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海拔高度高于北坡;南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5.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二、经典高考试题 1.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山地可能是() A.秦岭B.南岭 C.昆仑山D.喜马拉雅山 (2)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B.水分C.海拔D.热量 解析第(1)题,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示意图找出基带的自然带。据图知,基带为暖温带荒漠带,秦岭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基带是森林带而不是荒漠带,A项错;南岭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项错;昆仑山北侧位于暖温带,基带是荒漠带,C项正确;喜马拉雅山北坡基带为高山草甸草原带,D项错。综上,选C项。第(2)题,考查地域分异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文材料准确获取有效信息。甲、乙、丙三地均位于某地北坡,说明三地的海拔、光照、温度差别不是太大,植被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水分差异引起的。故选B项。 答案(1)C(2)B 2.下图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1)~(3)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山体部位,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山坡的陡缓。 3.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说明主要地形类型及特征。 4.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并判读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山体模型,分层转换为等高线地形图,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2.通过用彩笔涂色,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原理。 3.通过绘制、分析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高低起伏,学会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小组合作,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重点与难点】 1.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展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的景观图片) 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地形图的判

读”。 二、新课讲解 (一)等高线地形图 1.读图1.35 地面高度的计算 (导学):知道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讲解):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读图1.36 等高线示意 (导学):明确等高线定义、特征和等高距,了解等深线。 (讲解):等高线: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特征: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等高距: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 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动画页: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原理》 3.判断坡度的陡缓 (导学):根据山地实体图和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山体坡度的陡缓。 (讲解):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4.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导学):展示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图和对应的实体图,分析等高线分布特征。 (讲解):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鞍部:两座山峰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5.读图1.37 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导学):判读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分布 (讲解):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盆地。 6.活动:认识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读图1.38 比较一下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景观图的判读同步训练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景观图的判读同步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公园拍摄的景观照片,图中常绿灌木外围采用了防寒措施,周围的景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针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落叶阔叶林 2.常绿灌木采用此种防寒措施所考虑的因素主要是 A.防寒成本 B.观赏需求 C.采光风向 D.昼夜温差 3.根据图示景观,可推断该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时间是 A.春季上午 B.春季下午 C.秋季上午 D.秋季下午 解析:1.根据材料“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此地树木落叶,为落叶阔叶林。 2.图中的防寒措施采用了一面封闭一面开敞固定的做法,封闭是为了挡风,开敞是为了采光。 3.根据防寒棚应朝向北,开敞面朝南的特点可以确定出图示方向,根据图示影子朝向西北可知此时太阳在东南方向,应为上午。再根据此时新叶发芽可以判定此时为春季。 答案:1. D 2. C 3. A “海草房”零星分布在胶东半岛的自然村中,屋顶用海草等覆盖,外面紧绷着渔网,屋顶呈50度角的“人”字坡形。海草主要是用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晒干后制成,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海草房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旧的海草房大都弃之不用,一些经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点的新式民居陆续出现。下图为海草房景观图。据此完成4~6题。 4.古代海草房的建筑工艺的最主要作用是 A.海草为天然建筑材料,废弃后容易降解 B.呈50度角的人字坡形屋顶,整齐美观

C.海草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可防蚊虫 D.外面紧绷着渔网,可防盗、防风、防鸟 5.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旧的海草房大都弃之不用,一些经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点的新式民居陆续出现。其原因可能是 A.近海水产养殖增多,海草产量大幅减少 B.自然灾害增多,海草房的遮风避雨功能减弱 C.海草房知名度高,需要保护 D.城镇化水平提高,人口迁出增多 6.针对现存海草房,最合理的保护性开发方向是 A.保留海草房现状,留住乡愁 B.发展租赁业,开发民俗旅游 C.全面改造,融入现代化生活需要 D.争取国际合作,建立民居博物馆 解析:4.海草房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海草房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因此古代海草房的建筑工艺的最主要作用是外面紧绷着渔网,可防盗、防风、防鸟。 5.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旧的海草房大都弃之不用,一些经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点的新式民居陆续出现,主要原因是近海水产养殖增多,海草产量大幅减少。 6.海草房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民居之一,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腐等特点,保护好特色民居海草房,就是记住乡愁,留住记忆,最合理的保护性开发方向是发展租赁业,开发民俗旅游。 答案:4.D 5.A 6.B 安徽宏村位于黄山余脉南部,被誉为“画里的乡村”。宏村背山面水,村中建筑密集排布,小巷狭仄,且巷中遍布水道,民居白墙黑瓦,房座山墙多采用“马头墙”的形式。读安徽宏村实景图,完成7~9题。 7.“背山”“面水”的区位对宏村的影响是 A.“背山”利于冬季通风 B.“背山”利于冬季降水 C.“面水”利于夏季通风 D.“面水”利于增大温差 8.宏村的民居风格能反映出当地的气候特征是 A.春季多风 B.夏季炎热 C.秋季多雨 D.冬季寒冷 9.宏村民居采用“马头墙”的作用不包括 A.收集雨水 B.增强遮阴 C.防范火灾 D.增加美感 解析:7.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该地“背山”有利于阻挡冬季风的侵入,“面水”有利于夏季通风。 8.该村处于安徽,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从“宏村背山面水,村中建筑密集排布,小巷狭

高考地理示意图和景观图分析型试题解题方法

高考地理示意图和景观图分析型试题解题方法 一、地理示意图 地理示意图是用简明而形象的图形来表示某种地理事物的概念和结构,或说明内容较复杂的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运动过程、分布规律和发展演变规律。一方面从整体的角度来建构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反映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前瞻性特征。示意图具有将文字内容图形化、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静态内容动态化等功能,同时还具有重点突出、高度概括、清晰易懂的特点。 1.常见的地理示意图类别 (1)地理原理示意图 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常见的有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成因示意图、台风示意图、地震构造示意图、背斜和向斜示意图、城市中工业布局示意图等。 常见地理原理示意图及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如下表所示: 解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 ①识别所表示的是何种因素的地理事物联系过程; ②注意根据图中箭头方向、线段的纵横关系等提取信息; ③弄清事物的形成或变化过程,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2)地理过程示意图

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常见的有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城市化过程示意图、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等。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显示了岩浆、各类岩石等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揭示了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的关系。解读此类图主要是通过读图来阐释、分析、判断、评价地理事物的发展演化过程及规律,并运用其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 解读该类示意图的一般步骤是: ①了解图意,进行图文转换,读图包括读图名、读图例、读内容、读功能等环节,从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②根据图中箭头指向、数据变化或曲线变化规律,提取和推断其变化趋势。 ③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掌握图示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规律。 (3)地理关联示意图 地理关联示意图是指一种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或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关联示意图通常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要素联系起来。它一方面从整体的角度来构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特征。常见的有天体系统图、国家或区域经济部门结构图等。在地理关联示意图中,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较为复杂,许多同学遇到此类读图题不知从何入手。实践证明,关键环节法和代入尝试法是突破此类试题的有效方法。 关键环节法: ①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 ②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 ③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 ④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 ⑤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代入尝试法 有些表示地理事物相互关系的选择题,可以使用直接代入法尝试求解。 (4)地理模式示意图 指利用某种模式反映某种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空间分布规律)、地理事物发展变化(演变规律)和地理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空间联系规律)等。运用这些模式示意图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某一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分布规律。常见的有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模式图、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理清大陆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等。读图时,掌握模式图内地理要素的地位作用以及元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关系。 2.解读地理示意图的一般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