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导学案

初唐诗导学案
初唐诗导学案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导学案

班级:姓名:代码:小组:评价: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在自习或早读时间通过反复阅读本诗,并阅读注释,了解作者和诗歌大意, 请同学们用25分钟把预习案、探究案完成,5分钟完成训练案 (其中带★的题目C层同学可不做),剩余时间阅读拓展训练.

2.重点预习:读懂诗歌和注释内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把有疑问的题或句子做好标记,写到后面的“我的疑问处”。

【学习目标】

1.感知初唐诗歌特征。

2.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情感。

3.认真研读课文,掌握意象到画面的转换,以及关键词的赏析。。

【学习重点】:诗人情感。

【学习难点】:意象到画面的转换、关键词的赏析。

【学习方法】

1.反复吟哦,体味诗歌的“美”。

2.逐步掌握简单赏析古典诗歌的方法与技能。

3.通过训练巩固提高。

【课前活动】找出一两首杜甫的诗歌并背诵。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读专题导语,了解初唐诗歌特点的变化和初唐四杰、陈子昂的诗风。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旧唐书·杨炯传》记张说与崔融对杨炯自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评论,《旧唐书·裴行俭传》说他们“并以文章见称”等,所说皆指文。《朝野佥载》卷六记“世称王杨卢骆”后,即论杨炯、骆宾王之“文”为“点鬼簿”、“算博士”,所引例证为一文一诗,则四杰齐名亦兼指诗文。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二、作者与背景

⑴走近诗人——杜审言

得意的诗人:其诗属对严谨,于五律格式之成熟有所贡献。他是杜甫的祖父,杜甫曾有言:“吾祖诗冠古。”

失意的仕途:高宗咸亨元年进士,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县当小官。

⑵背景介绍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迁居河南巩县,官至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他是杜甫的祖父。原有集散佚,明人辑有《杜审言集》。晋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苏常州市。陆丞,作者友人,不详其名,时为晋陵郡丞。《早春游望》是陆丞所作的诗,本篇是唱和之作

【预习案】

三、朗读课文,完成字词积累

【自主探究】

1、易错读音

和()晋陵陆丞宦()游人海曙()

淑()气绿蘋()葛蕈()(注释中)

2、理解诗歌大意。(根据注释口头翻译)

【探究案】

四、一读诗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掌握字音,节奏,理解标题。

【合作探究一】从诗歌题目中,你可获知那些信息。

二读诗歌(学生大声读一遍),理解诗歌中所用意象的含义和作者表达的情感【合作探究二】诗歌的开头很别致,读诗歌的首联,结合背景材料说一说:作者触什么景,伤什么情?

【合作探究三】中间两联写景,朝霞、梅柳、黄鸟、绿萍,四个主要的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是一幅怎样的意境?面对此画面,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四】诗歌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它是怎么和题目照应的?

三读诗歌(齐读),整体感知,对关键词进行赏析。

★【集体探究】“出”“渡”“催”三个关键词有何突出的表达作用?

五、诗歌小结:

1、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采处,恰在中间二联。

2.因物感兴,即景生情。诗人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

3、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

诗的技巧: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其思乡情真情苦情悲),拟人手法(赋予客观事物以人的情态),化静为动(写出了春的动感和生机)

六、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背的快

七、、总结反思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你的困惑又是什么?

我的疑问处:

【训练案】

一、默写诗歌:

二、知识拓展:诗歌积累: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滕王阁》导学案

班级:姓名:代码:小组:评价: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 回忆必修二我们所学的《滕王阁序》,读《滕王阁》诗,并阅读注释,了解作者和诗歌大意, 请同学们用25分钟把预习案、探究案完成,5分钟完成训练案 (其中带★的题目C层同学可不做),剩余时间阅读拓展训练.

2.重点预习:读懂诗歌和注释内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把有疑问的题或句子做好标记,写到后面的“我的疑问处”。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识记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情感。

3.认真研读课文,掌握表现手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诗人情感。难点: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

1.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美”。

2.通过训练巩固提高。

【课前活动】背诵《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有关王勃。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著名的《滕王阁序》,序文末便是《滕王阁诗》。

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新唐书》本传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据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

【预习案】

二、品读诗歌。

自主探究:

㈠初读诗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江渚.()佩玉鸣鸾.()画栋.()

朝.飞()南浦.()槛.外长江()㈡、理解诗歌大意。

【探究案】

三、品读诗歌。

【合作探究一】:品读首联“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舞”。完成问题——试概括首联两句的内容,首联在诗中有什么作用?首联从哪两个角度写滕王阁?寄寓了什么感慨?

【合作探究二】:品读颔联“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完成问题——分析颔联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合作探究三】分析颈联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合作探究四】:品读尾联“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完成问题——尾联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五】:《滕王阁》诗是对《滕王阁序》的总结,请结合《腾王阁序》思考《滕王阁》的主旨。

整体感知:(1)诗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是哪一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回忆《滕王阁序》中表现王勃人生态度的句子,进一步探讨主旨。我的疑问处:

【训练案】

1.注音并解释。

渚()槛_____()2.找出诗中的对偶句。

3.“滕王高阁临江渚”一句交代滕王阁的地势,用《滕王阁序》中的话讲,就是: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相对照。

B.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阁为伴,写出了滕王阁的寂寞。

C.“佩玉鸣鸾罢歌舞”是说滕王阁歌舞消歇,人去楼空,作者在《滕王阁序》中描写的盛宴已经结束。

D.“闲云潭影回悠悠”是说悠闲的白云和潭中的倒影每日无拘无束地飘浮着,景物依然,时光流逝。

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出滕王阁的居高临江之势,第二句写出了滕王阁意兴阑珊的现状。

B.三、四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进一步写出了滕王阁的高远之势,也写出了今天滕王阁冷落寂寞的情形。

C.五、六句由空间转入时间,诗人生发了光阴流逝的感慨。

D.七、八句的意思是: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6.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两句对仗极为工整和谐。

B.“闲云潭影回悠悠”是说悠闲的白云和潭中的倒影每日无拘无束地飘浮着,景物依然,时光流逝。

C.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全诗基调比较低沉。

《从军行》导学案

班级:姓名:代码:小组:评价:【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阅读注释,并在课本上做标注,了解作者和诗歌大意,查阅边塞诗的有关材料, 请同学们用25分钟把预习案、探究案完成,5分钟完成训练案 (其中带★的题目C 层同学可不做),剩余时间阅读拓展训练.

2.重点预习:读懂诗歌和注释内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把有疑问的题或句子做好标记,写到后面的“我的疑问处”。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边塞诗”等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3.认真研读课文,掌握表现手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诗人情感。难点: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

1.反复诵读,体味情感。

2.通过背诵掌握边塞诗的内容和特点。

【课前活动】回忆并背诵以前所学的边塞诗,并默写有关名句。

【学习过程】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例如我们学过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塞诗名句:(背诵)

①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

③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④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

⑤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王维《老将行》

边塞诗的内容包括:

A.边塞风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六首》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二、课文探究:

诵读全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三、解题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四、作者简介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五、诗的背景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六、根据课文和下列注释自读课文,并理解其含义: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凤阙:指长安宫阙。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探究案】

七、赏析全诗——

【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

【合作探究二】第三联从什么角度,描写怎样的画面?

【合作探究三】作者描述这几个片段运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四】尾联运用什么抒情方式,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五】说说诗人是如何描写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情景的?

我的疑问处:

八、课堂补充——

在诗歌鉴赏题目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

1.某句诗在文中的作用

2.某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

对这些类似的问题,如何回答,举例:(分析前一题)

答题步骤——

1.某句具有什么特点(手法)

2.展开想象,结合对这句诗的理解,再现诗句所描写的情境;

3.体会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妙处(结构、情感、主旨)

即:手法+句意+作用(结构、情感、主旨)

【训练案】

九、课堂训练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南园》【注】①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问题:诗歌最后两句表现作者什么情感?

《春夜别友人》导学案

班级:姓名:代码:小组:评价: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 背诵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预习《春夜别友人》,阅读注释,了解作者和诗

歌大意, 请同学们用10分钟把预习案、15分钟探究案完成,5分钟完成训练案(其中带★的题目C层同学可不做),剩余时间记忆拓展训练中的有关名句

2.重点预习:读懂诗歌和注释内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把有疑问的题或句子做好标记,写到后面的“我的疑问处”。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他的作品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情感。

3.认真研读课文,理解一些动词的使用艺术。

【学习重、难点】

重点:诗人情感。难点:动词的使用。

【学习过程】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二、课堂补充。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三、诗句解析——读诗歌解读,理解大意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2.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3.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4.尾联: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

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5.小结。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探究案】

四、朗读诗歌, 探讨诗意(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

【合作探究二】.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别”?

【合作探究三】.全诗在时间上有一个怎样的流转变化?

【合作探究四】.全诗在空间上有怎样的流转变化?

★【合作探究五】: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空间:

景色:

情感:

五、结合前面的解释,说说哪些动词用的好。

我的疑问处:

【训练案】

六、随堂训练——陈子昂与徐陵诗的简单比较(“风神初振”总结)阅读徐陵的《长相思》,将其与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比较,试分析其整体风格的差异。

《长相思》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七、课堂延伸——离别的诗句: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一)

班级:姓名:代码:小组:评价: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在早读时间通过阅读本诗,并阅读注释,掌握有关词语的读音,回忆以前写月的有关诗句,了解作者和诗歌大意, 请同学们用10分钟左右时间读诗歌,15分钟把预习案、探究案完成,5分钟完成训练案。

2.重点预习:读懂诗歌和注释内容,赏析本诗的景、情、理。

3.把有疑问的题或句子做好标记,写到后面的“我的疑问处”。

【学习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理解前八行诗句的含义和手法,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课前活动】:回忆背诵写月的诗句,看谁背的准又多。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写月的诗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预习案】

三、诵读课文:

【自主探究】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完成字音。

滟滟()芳甸()皆似霰()纤尘()

扁舟()捣衣砧()()西斜()碣石()

2、听读录音,注意节奏和情感。

3、看注解,查工具书,问同学,理解诗句的含义。

【探究案】

四、朗读课文前八行,并进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合作探究二】.《春江花月夜》前八句诗,诗人写到了很多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合作探究三】.如何理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句诗的含意?

五、前八行诗解释:

开首这八句,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接下来八句: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我的疑问处:

【训练案】

六、名句填写

明月:

⑴今人不见古时月,。“(唐李白)

⑵,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⑶?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

⑷,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

⑸,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

⑹,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江水:

⑴“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⑵“ .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⑶“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二)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在早读时间背诵前八行诗歌,自习时间请同学们用10分钟左右时间背诗歌,15分钟把预习案、探究案完成,5分钟完成训练案 (其中带★的题目C层同学可不做),剩余时间阅读总结内容.

2.重点预习:读懂诗歌后半部分内容,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3.把有疑问的题或句子做好标记,写到后面的“我的疑问处”。

【学习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背诵前八行诗句。

2、理解后半部分写人的内容,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课前活动】:背诵《春江花月夜》的前八行。

【学习过程】

【预习案】

一、检查背诵:

二、读后半部分内容,思考后半部分侧重写什么?

【探究案】

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在本诗中诗人描绘了两幅图,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象,下半篇的人生图,诗人是怎样由“自然”过渡到“人生”的?找出其中的过渡诗句并简要分析。【合作探究二】:诗的后半部分侧重写了人间离情,诗人为什么要写人间离情?【合作探究三】:这首诗中作者是如何将诗情、画意、哲理相结合的?

【合作探究四】: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请思考:全诗以什么为线索?共写了几层内容?

【合作探究五】:找出写月的诗句,探讨“月”的作用。

四、诗歌总结:

1、前人曾评论说该诗艺术技巧极高,试简要分析该诗艺术手法。

(1)诗的艺术结构严谨完美。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

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2)善于烘托和铺垫

第一段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将"春江花月夜"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又反衬着青春的哀愁。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了宇宙永恒、时空久远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然后,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这是诗的精华、高潮部分。然而,它的形成与诗人层层铺垫、步步烘托有关。汇细流而成江海。读者的欣赏正好沿波讨源,渐入佳境,随步步烘托而达高潮。

(3)选择景物极具典型性。

春江花月夜,一字一画,本身就很优美,很典型。叙离别选“青枫浦”以抒情,述

哀愁选“妆镜台”以达意,都是很典型的。按说月照高楼,楼上景物无所不照,为什么写独照“离人妆镜台”呢?景物的选择,包蕴了丰富的内容。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女子是为心爱之人而打扮的。此妆镜台在夫妇原来和美团聚时,是天天开镜梳妆打扮的,丈夫离去后,又一直闲置不用,而今月光又照在妆镜台上,何日夫妇团聚,使美人重开妆奁,重新梳妆呢?物景关情,妆镜台凝聚了过去相聚的欢乐;离别后的悲苦和对将来重逢的企盼,包蕴了一段浓浓的感情历程。

(4)语言清晰,韵律婉转。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另外,诗句韵律婉转,对仗工整,加上顶针句式的灵活使用,又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

2、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作者透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这首诗中明月、落花、流水三个意象蕴涵的情感。

明月: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爱情的代表意象。

流水: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间)人生短暂——历史长河(时间)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落花:象征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来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训练案】

五、名句续写。

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2.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六、词语解释:

㈡词语释义:

①滟滟: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芳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扁舟子:__________________ ④明月楼:

⑤月徘徊:⑥潇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台阶》导学案

《台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体会人物描写方法,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体会人物描写方法,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预习案: 一、给加点字注音: 凹.( ) 凼.( ) 门槛.( ) 涎.水( ) 揩.( ) 嘎.( ) 唿嗒 ..() 筹.划( ) 黏.( ) 尴尬 ..( ) 撬.( ) 头颅.()半晌.()硌.() 抄写词语: 二、解释词语: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若有所失: 低眉顺眼: 三、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当代作家,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本文选自小说集,体裁是。 四、读课文两遍,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围绕旧台阶,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导学案: 1、预习成果展示:

教师听写字词,找四名学生板演。 2、合作探究: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文眼”(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是什么? 5、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扩展延伸: 比较《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之处。 达标检测: 1、这篇小说中统领全篇的关键句子是() A、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B、我们家的台阶低! C、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D、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2、下列没有用比喻的句子是()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三年级英语下册Lesson15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导学案(1)

Lesson15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认、会读、会写单词:chicken、fish、vegetables、fruit 2、掌握句型:I like ________. I don’t like________. 3、能够表达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食物。 学习重点: 掌握句型:I like ________. I don’t like________. 学习难点: 能够和朋友一起谈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食物。 学习准备: 蔬菜水果粘贴画,哭脸和笑脸卡片,学生自画的喜欢的食物图片,单词卡片等。 学习过程: Step 1: Warm up 1. Greeting 2. Ask students to introduce their food pictures to their partners to exercise: Would you like _______?

Yes, please! / No, thanks! If necessary, the teacher should give an example. Step 2: Presentation 1. Do You Like This? T: This is my picture. This is _____. (Point to one fruit in the picture) I like _____. (Show the happy face to explain “like”.)Would you like ______ S: Yes, please. / No, thanks. T: I like ______. (Show happy face) I don’t like______. (Show the sad face) 2. Ask students to exercise with their pictures in pairs like the teacher, then show in front. 3.Game named “Finding Friends” 用两套相同的食物卡片发给同学们,请他们用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My favourite food is ________. I like/ don’t like ______.句型问其他的同学,当问到和自己手里卡片食物名称一样的同学时就找了到自己的朋友。 4. T: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从上一游戏自然导入,同时举起一种食物,或指向图片,向全班发问,并微笑点头。语调中Favourite food要有所突出,应起孩子们的注意——现在游戏有所变化了!) S3: My favourite food is ________. (举起自己的食物或指大挂图)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九下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学会从生活中细微之处发现美的存在。 4.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预设】 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作者朱光潜笔名孟实籍贯安徽桐城人 评价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 三、字词积累 1、重点字 附丽(fù) 意蕴( yùn) 寂寥(liáo) 谚语(yàn) 急促(cù) 颦( pín) 心旷神怡(yí) 易错警示 “拈”应读“nin”,不读“lian”;“颦”应读“pin”,不读“ping”。 2、形近字 笼(lòng)笼罩峨(é)峨眉 笼(lóng)葱茏峨(é)巍峨 记忆方法 用“竹”草木条编成的盛物器或罩物器是“笼”,“草木”青翠茂盛是“茏”。 3、重点词

平均分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与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情境导入 谈话导入: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他们准备了很多丰富的食物。老师要把6个糖果分给2个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可以怎样分呢?请你动手帮他们分一分。 各小组动手操作,并汇报情况.你们是怎么分的?

汇报: 我是每次拿3块,再拿3块放一堆。 一堆一个个地分,每堆分3块糖。 师:那你们是怎么想得呢? 生:我想口诀二三得六,我就知道每堆是3块。 生:我还会用除法,6除以2等于3,就知道一堆是3块了。 生:我想到乘法算式2×3=6,就知道一堆是3块。 生:我想到乘法算式2×3=6,就知道一堆是3块。 师:那你们为什么这么分呢? 生:这样分,两堆一样多,比较合理。 生:这样分很公平,两堆就同样多了。 师:如果把这6块糖,按你们刚才说的公平的分发,分成3堆,每堆是几块呢?指名回答: (2)对比分的结果,认识平均分。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 师: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从观察中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 师:分成二堆和分成三堆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

指名回答:每堆分得一样多。 师:像这样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3)加深印象 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 均分? (4)联系生活,感知概念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吗?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2.动手操作,探讨品均分方法 (1)读懂题意,实际操作 出示课件: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 讨论分配方案,各小组合作试着分一分,并讨论结果。 (2)交流分法,提高认识 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把18个橘子分6份,每份分3个。 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课件展示:不论怎样平均分,分的结果都相同,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3)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扩充方法,巩固概念 (1)出示课件: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导学案及答案

15、《说“屏”》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欣赏文章美点 3、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细心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文化休憩()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4.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课堂探究 5、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6、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7、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8、阅读课文2-5段,完成下列各题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倚()膝()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3.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4.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5.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当堂检测 阅读后答问: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 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

16.《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师+生)

16.《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师) 主备:熊永沾 课型:预习+展示 高石中学八(2)班 姓名: 第 组 第 号 学习流程 初读感知——导语设计——预习检查——文本分析——总结反馈 第一课时 筛选信息理要点 一、情境导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 获取信息 , 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 , 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 , 夏荷的袅娜 , 秋枫的激情 , 冬梅的傲岸 , 如诗如画 , 各具风韵 , 这就是物候现象 , 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1)读准字音。 翩然(pi ān) 孕育(y ùn) 簌簌(s ù)销声匿迹(n ì) 风雪载途(z ài) 农谚(y àn) (2)认准字形。 ???衰草连天(shuāi )蓑衣(suō)???连翘(qiáo )阻挠(náo )?????纬度(wěi )忌讳(huì)???销声匿迹(xiāo )悄然无声(qiǎo )???候鸟(hòu )诸侯(hóu ) ???难测(cè)侧面(cè) (3)理解多音多义字。 ???连翘(qiá o )翘尾巴(qià o ) ???衰草(shuāi )鬓毛衰(cuī)???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 ???? ?差异(chā) 差遣(chāi )差劲(chà)参差(cī)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 次第:次序;一个挨一个地,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这样。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B)得多。 A .灵验 B .灵敏 C .灵活 D .灵便 ②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B)是必要的。 A .观察 B .观测 C .预测 D .观望 ③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C)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A .决定 B .制定 C .确定 D .肯定 3.作者链接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是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物候学是他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主要著作有《物候学 》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①~③段),解释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④⑤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影响。第三部分(⑥~⑩段),依次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第四部分(??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二)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五课导学案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学习目标: ①、认识“卓”“盔”等7个生字,会写“牺牲”等14个生字。 ②、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③、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抓住文章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提示: 首先自读课文,感知这封信的内容,思考:这个孩子是谁?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然后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再通过感情朗读、思考、交流等手段感受作者悲痛、缅怀、渴望和平的情感。 课前准备: ①、课下搜集关于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资料,了解当今世界战事。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通过充分自读课文,争取做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且很好的完成下列任务:①、我能把加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并组词。 zh k k w m 卓.越蓝盔.,凯.旋手腕.弥.漫 11

x zh 威胁.驻.军●对()个,错()个 ②、瞧,本课的生字我都会写了。 (xīshēng) (kǎi xuán)(zhēng fú) (ā yí) (jīng jì (gòng xiàn) (shén shèng)(zuìè)(jiàn kāng) (yǒng zhù rén jiān) (zhí xíng) ③、我理解并批注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如:“蓝盔、征衣、军事观察员……”这些词我通过上网查找理解的,有 ;向老师请教的,有;查字典的,有 2、我会听写“牺牲、罪恶、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经济、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健康、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3、通过自读课文,我知道这篇文章是写给的一封信。信的正文首先写了,接着写了 ,最后呼吁 。让我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我还知道了是在呼吁,他发出呼吁,他因为 呼吁。 4、我把疑问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准备课堂交流: 5、我要记住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课上与同学交流 22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导学案教学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导学案教学案设计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平均分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激活经验,促使生成多样化的分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本设计引入具体生活情境,通过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除法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在已有“数的组合”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动手分一分,促使学生生成多样化的分法,为下一步学习平均分奠定基础。 2.加强比较,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加以区别,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设计在学生进行动手分配以后,设计了展示不同的分配结果的环节,让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哪种方法更公平,说一说公平的分法有什么特点,通过从“形”到“数”等多方面比较,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糖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6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仔细观察画面,从中你能发现哪些信息? 2.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是怎样分这些食品的呢?哪种分法才合理呢? 3.导入新课。 1.观察后汇报:同学们要去参观科技园,买了很多食品,他们正在分这些食品。 2.思考后交流汇报:应该每人分得的一样多才合理。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空。 6=( )+( ) 6=( )+( )+( ) 6=( )+( )+( )+( )+( )+( )

二、操作实践,体验过程。(20分钟) 1.引导学生回忆6的组合。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教材8页例1,体会平均分。 3.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哪种分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4.总结得出结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平均分) 5.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平均分。 (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教材8页1题,说一说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组织学生完成教材8页2题,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对平均分的理解。 6.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教材9页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7.引导学生比较各组不同的分法是不是都是平均分。 8.引导学生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完成教材9页“做一做”。 1.说一说6能分成几和几,并完成学情检测卡。 2.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分糖果,然后汇报分法。 分法一 1 1 4 分法二 1 2 3 分法三 2 2 2 3.观察、比较,引发思考:第三种分法每份都是2颗,都一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12课《桥之美》(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12《桥之美》导学案 一、目标呈现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4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重难点: 1、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了解从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资料连接: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二、预习热身 1、给加点字注音 口吻.苇.丛孕.育脂粉 ..煞.风景 纤.夫纤.细销魂 ..赡.养 ..瞻仰 2、解释词语 驻足: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前瞻后顾: 3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提出你的问题。 我的问题: (1) (2) (3) 三、活动探究: 活动一: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

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2、结合课文,描绘一下四幅桥景。 芦苇石桥: 细柳拂桥: 长桥卧龙: 风雨廊桥: 3、仔细阅读课文,思考讨论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理解桥怎样与周围环境既对 照有和谐的构成美景。 活动二: 1、如何理解结尾段“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2、梳理本文说明顺序? 3、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四、盘点提升: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五、我的收获

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1Lesson15教案人教新版

Unit 1 Hello! Lesson 15 Teaching aims 1、本课以公园里熟人互致问候,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知How are you ? Good! And you? I’m fine, too. 等表达方式。让学生理解相似的情景中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2、能够听、说、认、读单词:head ,ear 3、学唱歌曲Hello! How are you? 巩固复习教学内容。 Main and difficult points: 能够熟练地掌握句型:How are you ? Go od! And you? I’m fine, too. 等表达方式。让学生理解相似的情景中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能够熟练应用这些句型。 Teaching aids::学习用品,与本课相关的图片和单词卡片,录音机,实物等。 Teaching procedure : 一、Warm-up a.课前播放歌曲Hello! How are you? 让学生边唱边表演,渲染课堂学习的气氛。 b.组织学生分组自由表演英语对话,真实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二、Presentation a、教师走向学生,依次用Hello! How are you? 问候,引导学生回答 Fine. Thank you .然后向教师问候: And you?问下一位同学Hello! How are you? 教师回答Good! 引导学生再依次回答Fine. Thank you. b、在语言师范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操练,然后教师出示挂图,为学生提供会话背景。鼓励学生两人一组,到台前表演对话。 c、学唱歌曲Hello! How are you?巩固所学内容。 d、运用Touch your… 进行TPR 活动,鼓励学生认读新单词head, ear, 同时复习前两课学习的词汇。 e、听录音,让学生跟读,并要求学生用手指者句子、单词来认读。 三、Practice: a. 分别用简笔画设置场景:公园,车站,教室,学校门口,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让学生理解,并综合运用所学内容。 b. 全班学生自由结合,边唱歌曲 Hello! How are you? ,边表演,每次换一个伙伴,在愉悦的气氛中,巩固所学内容。

第15课心声导学案教案

第15课心声导学案教案 篇一:第15课心声导学案第15课《心声》学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主备人:邵三群审核:孙孝智教师寄语:放开包袱,展现心灵。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xK b1.C om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课文,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主题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白小说所反映的问题。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展示自己的个性,从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方法⒈认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概述小说内容⒉细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刻画3.合作交流根据本课的特点,注重培养自己阅读的速度和文章概括能力,以及培养自己对文章主题的把握,细腻心理描写的品析。学习过程一、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结构:公开课前→ 回家路上→ 次日放学→ 公开课上(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二、生生互动小组讨论,深入探究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所体现的主题。⒈同学们读了课文以后,想想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⒉主要描写了哪几人?⒊你最喜欢哪个人物?结合小说内容,简述你的看法、理由。)⒋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请大家举例说说。(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举例略)三、深入体会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上面1-3句及“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有间接的心理描写,如4-6句中希望自己得到朗读机会。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理历程,使人物形象刻画得真实、丰满。1、文中李京京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想朗读课文)2、为什么特别渴望在公开课上读一读课文?提示:为什么凡卡的故事能深深打动李京京,甚至使他在朗读时涌出了泪水。3、由李京京读课文这件事,你认为朗读课文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提示:模仿赵小桢的读法、学学李京京的朗读〈课文第56自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和意图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和意图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的容。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认识平均分,是为后面认识除法打下铺垫。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乘法的含义,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以及相应的表乘法的计算。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 2.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一份是多少。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中,学会主动与他人交流分的方法和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先要让学生进行操作、交流;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一些分法找出来,告诉学生这叫做“平均分”。 2. 让学生自己独立分一分,再在小组里说一说,并在班级里交流。 3. 通过多种平均分的结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教具准备] 桃子图片,小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 课件出示图形,请学生看图回答: △△△△△△ △△△△△△ 说说图中表示的分别是( )个( )。 提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动手摆一摆:

Lesson 18 friendship between animals 导学案

Lesson 18 Friendship between animals导学案 作者:李格维时间:2015-04-07 15:57:17 Knowledge goals(知识目标) To understand the friendship between animals。 To use the main words and expressions correctly。 Words:friendship rhino skin warn insect relationship Survive hippo tortoise truly boundary Expressions: used to do sth make noise touch one’s heart warn sb. about/of sth. warn sb. (not) to do sth Ability goals(能力目标): 1.To listen and understand the text about friendship between animals. 2.To learn to express friendship between animals with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Emotion goals(情感目标):Love animals and make friends with animals. Previewing(预习案) 1.Read and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words. Friendship______ rhino_______ skin_______ warn______ insect______relationship______survive______hippo______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案(无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及历史意义;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会评价戚继光。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1、郑和下西洋 (1)背景(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国力,成为当时世界上的。 (2)明成祖称帝后,派率领船队出使。 (3)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________和,“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4)概况:从____ __年到年,________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船队从出发,先后到达和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和沿岸,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 (5)地位:的远航,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6)意义:增进了中国同________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____________和奸商。 (2)倭患: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

破坏,时称“”。 (3)经过:________率戚家军南下浙江抗倭,在________九战九捷,后又与其他抗倭将领消灭__________、________地区的倭寇,使__________的倭患基本解除。 (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__________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____________和爱国主义者。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1、读图题: 图一图二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能够实现成功远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他抗倭的地点在哪里?请用一句话评价他。 2、材料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请回答:材料表达了戚继光的什么意愿(不得用材料中的原话作答)?他最突出的功绩是什么? ●知识建构:

平均分导学案

课题:平均分(新授) 主备教师:刘放之复备教师:审核人: 一、内容分析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二、课标要求 1.除法意义的教学要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概念的形成过程。首先,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逐步建立平均分的表象。其次,除法运算的教学宜采用有意义接受的方式。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除法的关系,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导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方式 (本课时所采用的方式) 三、评价方式 如习题检测、口头交流、书面练笔等 四、评价样题 1. 课件出示:“平均分”梨 2. 课本16页练习三1、2、3题 要求呈现步骤,可根据课型灵活安排) 三环是:整体感知——局部探究——综合运用。 五步是: 一、以情激学,明确目标,在兴趣引领中追寻快乐;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兔妈妈要大家给帮一个忙,什么忙呢?兔妈妈给兔宝宝分胡萝卜,可怎样分才能公平、公正两个兔宝宝一样多呢?大家愿意帮忙吗? 生:学生观看课件 但是,你们要学会了下面这些知识,才能帮兔妈妈的忙。 2.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师:咱们先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问题启学,自主研习,在独立思考中受快乐; 1出示问题:怎样分萝卜更合适

《第15课 钢铁长城》教学设计(附学案)

第15课钢铁长城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现代化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了解当前我国国防建设的新动向。 教学难点: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这就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万里长城,当初统治者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为了抵御外族的掠夺和屠杀,保卫国家安全。 教师:对,如今我们不再依靠长城来保卫国家的安全,古老的泥土城墙被现代化装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钢铁长城所取代,但长城仍是国防的象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怎样成为钢铁长城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陆、海、空军的建设 (一)陆军 1.图片展示: 某重装陆军部队 2.教师提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是何时建军的? 提示:1927年8月1日。 3.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陆军的新发展。

新中国建立的时候,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兵种也比较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4.教师过渡:陆军是人民军队中最早建立的军种,那么其后建立的军种是哪一个?(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有关海军的内容。 (二)海军 1.播放2009年4月我国海上阅兵式的视频。 2.教师讲述:2009年4月23日,我国在青岛成功地举行了人民海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多国海军阅兵式,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海军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海军阅兵式为什么要选在4月23日进行? 提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4月23日,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3.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建立了哪几支海军? 提示: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4.史料展示: 1970年12月,中国自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服役后,加快了研制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步伐。1983年8月,中国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正式服役。1988年9月27日,中国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海上核反击力量。 5.教师提问:读材料和教材,说说20世纪70年代,我国海军有了什么新的发展。 提示:陆续装备导弹驱逐舰和核潜艇。 6.教师继续提问: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有哪些提高? 提示: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7.引导学生思考:近代我国也曾经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请问这支海军是什么?最后结局如何? 提示: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

梦回繁华导学案

《梦回繁华》导学案 姓名: 亲爱的同学你好: 即将开始新课的学习了,为了更好地帮助你预习文章,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所以特地设计了这个导学案,希望你可以尽己之力,做好预习。准备好了吗? 一、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准备 1.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 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2.说明文大致包括三种具体样式: 带有一定文艺性的,指科学小品,如《桥之美》《南州六月荔枝丹》 科普性为主的,如《向沙漠进军》《奇妙的克隆》《宇宙里有些什么》 实用性的,如说明书、解说词等。 3.类别:按被说明的对象分类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1).总分式,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 4.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逻辑顺序: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从结果到原因、从次要到主要、从部分到整体、从具体到概括、从本质到现象、从一般到具体。 5.说明方法 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列图表、作比较、摹状貌、引用、分类别、列数字等。 二、关于批注阅读 1.批注是常用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

河南省博爱县第一中学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五导学案:Unit 15 Lesson 4 精品

【学习目标】 ●掌握重点词汇acquire, urge, inspire, beneficial 短语be accustomed to, tend to…, approve of 及句式It +be+adj.+that…的用法; ●通过连词和指示代词理解文章。 【整体阅读】 读课文,做《学习指导》第66页的判断正误及语篇理解。 1. 【词组句型互译】 (1) to start with: to begin with (= at first 为一独立成分,置句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获得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习惯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e used to (4) 搜索引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spit 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go again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come to one’s defen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想拓展:come for one’s defen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me to one’s hel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me for one’s hel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make assumption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put forwar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approve o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值得尊重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at times ______________ 区别: at all times 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换句话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舒服地坐着,袖手旁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be vital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be beneficial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问题导学】 (1)What does the writer advise us to do first to understand things in your mind? ____________ A. Asking somebody for help B. Discussing with others C. Asking questions

Module 7 Unit19 Language Lesson 1 Get ahead with your English 阅读课导学案

Module 7 Unit 19 Language Lesson 1 Get ahead with your English (阅读课导学案) 内乡县灌涨高级中学刘德进 学习目标: 1、Know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English and how to improve English; 2、talk about their English study. 学习过程: Step1:Lead in 1. Do you like learning English? Why? 2. How do you learn English? 3. Do you think learning English is important for your future? Why? 4. Do you think it is difficult to learn English well? Why or why not? Step2:Fast reading/Skimming. 1. Read the text fast to find in which paragraphs we can find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2. Read the text fast to find the correct order of the text: A. Learning environment is important. B. What the students should do after class C. What the teachers should do in class D. English has become a global language. Step3:Careful reading/Scanning: read the text again carefully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 How important is English learning? English has become the ______ language. In today’s world, being able to speak ________ one language, including English, is how you _______ and get ahead and English holds the ________ a brighter future and a world of _________. 2. What can we do to improve our English? We can improve our English by learning _____ new words a day, listening to ______________, reading the _____ in English after ________ it in our own language, watching English _____ and studying with our ________. 3. According to the text, what is the best way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The best way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is to be _________ by it, probably by _________ in a country where the __________ is spoken. 4. How can teachers try to create a rich language environment in the classroom? To create a rich language ___________ in the classroom, teachers need to ________ that there is an ________ amount of input in English __________ through various __________. 5. What has make more and more people decide to learn English in recent years? The _____ of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the great _______ in communications, and the fact that English has become the _______ language have made more and more people decide to learn English in recent years. Step4:Listening: Listen to the tape and decide whether the following are true or false. 1. Experts recommend doing 2 hours of extra work once a week. 2. Listening to an English song several times can help you revise new vocabulary. 3. There’s no point reading the news in English if you’ve already watched it in your own language. 4. Watching your favourite DVD in English will improve your listening skills. Step5:Read the text and complete the passage. Many people ________ in the 1700s that English ______ be the global language one day, which __________ to be the case. With the growing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and the great advances in communications, more and more people _________ to learn English as the second language. And the fact is that speaking more than one language make you ___________________. People have realized that in the _______ of the native language environment, people can not learn it well. In ______ words, you have to be ____________ by the language. Sadly, most of the English learners can not live in the native country, which means we can only depend on our school resources. So teachers have to ______________ rich language _____, which can be ________ to students _______various mediums. Since extra-curricula work may ________ language learning, 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to English learners:setting __________________ targets; listening to English songs; watching English DVD; studying with your friends; and __________ yourself. Please remember to __________ dedicated. Step6:Reading comprehension. 1.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has become a trend ________. A. because it has become the global language B. because of the growth of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C. because of the great advances in communications D. all of the above 2. Language input includes ______. A. reading and writing B. reading and listening C. listening and speaking D. listening and writing 3. Experts advise us to do the following extra work outside of classroom except _______. A. enlarge our vocabulary by 10 new words every day B. watch the news in our own language and then read the news in English C. study with friends D. read English novels 4. Putting extra 15 minutes a day in English takes the following except _______. A. effort B. time C. money D. dedic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