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毕业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毕业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毕业论文

【标题】浅谈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

【作者】黄华蓉

【关键词】探究式课堂教学探究学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合作交流

【指导老师】冉彬

【专业】小学教育

【正文】

1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形成与发展

1.1探究式课堂教学提出的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以书面习题为主,而很少布置如查阅资料、社会调查这一类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需要改变。

1.2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形成与发展

明确把“探究学习”作为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首倡者是美国课程专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1]。1961年,他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了“作为探究的理科教学”的观念,认为传统的课程对科学进行了静态的、结论式的描述,这恰恰掩盖了科学知识是试探性的、不断发展的真相,极力主张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对世界进行探究。在施瓦布等人的推动下,探究教学在英美等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先后涌现出几种著名的探究教学模式,如:萨其曼的探究训练模式、施瓦布的生物科学探究模式、马希尔斯和考克斯的社会探究模式,以及学习环模式和5E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于提高综合国力和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国都普遍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探究教学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

(1)国外发展情况

以英美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推动探究教学的发展。英国推出《1998年教育改革法案》,首次将科学课程与英语、数学并列为三大核心课程。而在科学课程中,特别强调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后出台了两部具有纲领性的科学教育文献。一是1990年美国科学教育研究会提出的《2061计划》,二是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1996年推出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这两部文献都强调探究教学的重要性。后者甚至认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就是探究”,并对探究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标准。

(2)国内发展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少地方也开展了探究教学实验研究,其中上海市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尤有影响。不久前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

作的能力[2]。”至此,探究式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在我国正式形成,并成了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待探讨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纲要》的颁布将在我国谱写探究式教学的新篇章。

2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内涵

2.1什么是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具体讲它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3]。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景,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探究式教学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而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而探究式教学由于向学生赋权增能,学生不仅变成了教学的真正主体,而且更具有创造能力和协作能力。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加的互动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2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课堂中以研究的态度和一般的研究方法探索可能结论的一种学习活动,对于教师而言,它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或策略。

关于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教育界提出了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4]”;“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综上所诉,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并无本质区别,只是提法不同而已。就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历史渊源来看,我国的研究者在讨论研究性学习时往往以美国学者施瓦布的定义为参照,强调的是科学素养的养成。

2.3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杜威是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教育家。他认为科学教育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习科学的过程和方法[5]。

施瓦布试图把“探究的科学”与“探究的教学”结合起来,并从理论上揭示了探究教学的本质和特征在于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他强调教师在向学生介绍正规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之前应该先让他们到实验室里做实验;强调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材料进行自我操作、主动进行探索与研究,形成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态度与习惯。

一些人本主义学者也认为,应大力提倡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拨弄、感知实物材料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实现在数学学习中的“个性化”。

3 探究教学的基本流程及特征

3.1探究教学的基本流程

探究教学的基本流程是:设置问题情境——提出假设——获得结论——反思评价[6]。

在课堂里,教师应该预先设计一个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课题情境,并且通过合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引起学生的好奇和疑问。于是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了能解决问题,学生还需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假设(包括问题解决的途径、方法或结论等)。他们有可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或知识直接提出假设,也有可能受经验和知识的局限性而先通过一些尝试或讨论来帮助自己形成合理的假设。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数据,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直接给出方法、程序或结果,而仅仅是通过组织讨论来帮助他们抓住问题的实质,通过引导来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当学生有了假设之后,他们就通过各种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通过自己主动探究的活动,根据逻辑关系和推理,找到事件的因果关系,形成解释,获得结论。然后,学生们通过交流将自己获得的结论呈现给同学和老师,并向大家描述自己的探究过程,解释自己的结论,再通过同学或老师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论进行质疑、反驳或鉴赏等评价,并通过自己的反思来修正完善结果。最后,学生们再通过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解释来检验他们得出的结果。

3.2探究教学的基本特征

由于探究性学习是与直接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从而探究教学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性

现代教育观告诉我们,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7]。学习活动是学生与情境主动作用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在问题的提出、参与方式、问题解决的策略等方面都表现出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任务。

(2)参与性

强调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参与、卷入和经历分析与认识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状态,有自由活动的机会,有自主探究的可能,有进行创造的欲望。

(3)开放性

强调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广泛地与他人合作、交流与共享。体现出学习不仅仅是个体性行为,还是一种“团队合作”的社会性行为。另一方面,在学习活动期间会遇到很多不可预测的瞬间。教室里实际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完全都由教师所预设,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常常迸发出令教师意想不到但却充满童趣的智慧火花。

4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实施探究式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实施探究式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8]。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

4.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探究式”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困惑的情境。法国心理学家瓦龙说:“思维就是克服矛盾的过程[9]。”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在学习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情境的选择、加工、呈现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要求:①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②为探究新知提供学习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迫切希望探个究竟的情境之中,

唤起他们的探究欲望,这样学生的探究欲望就会孕育而生。新课的引入要注重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画面中产生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下面的两个案例(梯形的面积)

A班教学现场:W老师在通过谈话复习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推导方法后,出示了一个等腰梯形,如图4-1:

图4-1

师:今天我们继续用割补法来探讨梯形的面积,谁能利用自己的学具想办法算出梯形的面积?(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用泡沫板做的等腰梯形学具,开始探究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约8分钟后,师组织学生汇报)

生1:我在梯形里画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边说边画图演示,如图4-2:图4-2

那么梯形的面积是6×5÷2+10×5÷2=40(平方厘米)。

生2:我用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先求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再除以2,边说边用学具演示,如图4-3:

图4-3

列式为:(10+6)×5÷2=40(平方厘米)。(这时,教室里出现了一阵骚动,有的学生在窃窃私语,有的举手表示有意见)

生:我不明白10+6表示什么?

师:这位同学有意见了,你能作出解释吗?

生2:把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所以用10+6算出来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

师:这下明白他的意思了吧。

生3:我把梯形分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边说边画图演示,如图4-4:

图4-4

列式为:6×5+(10-6)×5÷2=40(平方厘米)。

师:你的想法也不错!

师:刚才我们想出了很多种计算方法,看这几种方法,如果要把它写成文字公式,该怎么写?(学生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

B班教学现场:

师:(z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下图)这两块草坪的面积谁比较大?(学生猜一猜,有的说梯形的面积比较大,有的说平行四边形面积比较大)如图4-5:

图4-5

师:要知道正确的结果,该怎么办?(学生大都认为要分别求出它们的面积)我们已经知道了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那么梯形的面积该怎么求?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请大家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梯形学具,可以独立探究,也可以小组合作。

生1:我们小组发现两个一模一样的梯形刚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边说边用梯形学具演示,如图4-6:

图4-6

要求梯形的面积,只要先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除以2就可以了,也就是(上底+下底)×

高÷2=梯形的面积。

生2:我们小组是用折纸的方法想出来的,边说边用梯形学具演示,如图4-7:

图4-7

长方形的长恰好是(上底+下底)÷2,宽恰好是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2×高。

生3:我把梯形从左边沿高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拼到右边,刚好拼成一个长方形,边说边用学具演示,如图4-8:

图4-8

(“不对!我的梯形不能用这种方法拼成长方形!”这时教室里有许多同学反对,生3一下子涨红了脸,求助地看着老师)

师:为什么别的同学拼不起来,而你的能拼起来呢?(举起生3的梯形)原来它是一个……

生(齐):等腰梯形。

师:对,如果是等腰梯形,剪一下就能把它拼成长方形,所以这种方法也是可以的。(生3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生4:老师,我的直角梯形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的!

师:那你上来演示给大家看一看。生4用学具演示,如图4-9:

图4-9

生5:我们小组是把梯形分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和一个三角形,边说边演示,如图4-10:

图4-10

梯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的和,也就是上底×高+(下底一上底)×高÷2=梯形的面积……

师:刚才我们想出了许多计算梯形面积的办法,这些办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是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是长方形这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师:对!所以转化法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那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究竟该怎样表述呢? 生:(上底+下底)×高÷2。

师:那么这种方法(用手指着生5的方法)与我们得出的结论有什么联系呢?……

上述两位教师,学习材料都是由学生自己准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A 班学生的学习材料,一方面由于是用泡沫板做成,虽便于学生搭拼梯形,探究出梯形的面积,对结论的得出是有效的,但是,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得部分学生失去空间想象的机会,他们所考虑的方法比较单一。事实上,学生的活动是多样的,就如B班的教学,由于梯形是用纸剪成,他们除了用“拼一拼、画一画”的方法外,还想出了“折一折、剪一剪”等方法。另一方面,A班学生的学习材料——等腰梯形,具有统一性和典型性,而B班学生的梯形是丰富多彩的,具有一般性,于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精彩纷呈,当一位同学用等腰梯形剪拼成长方形后,引起了争议,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无论是任意梯形,还是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等特殊的梯形,都能将它们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给他们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Z老师的教学活动,由于为学生提供了真正自主开放的探究空间,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个性得到张扬。教育学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师要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创设条件,要为学生探索新知识巧设“热点”和“疑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4.2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学探究即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要求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10],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教师简短的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智,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

如教“认识立体图形”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出示带音乐的机器人)

师:对,机器人叮当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同学们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告诉组里的同学,每个人都说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礼物的名称,再指名汇报。)

紧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进行操作感知,提出要求:

师: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小组同学共同试试看。(同学们积极地动手分起来。)

汇报分的结果:学生把鞋盒、肥皂盒、药盒……放在一起;把魔方、积木……放在一起;把易拉罐、笔筒、铅笔……放在一起;把足球、小皮球、乒乓球放在一起。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在黑板出示实物图。同时问其他同学是这样分的吗?给其他同学补充机会。

这个课前导入,抓住了童心,激发了兴趣,有说“礼物”,使学生身不由己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到亲切易懂。对于篮子里的“礼物”学生并不陌生,都是生活实际中的,但像这样的分类,生活中遇到的并不多。如果学生独立分类,还有些困难,因此,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方式,先组分类,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分的结果。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分,不仅使同学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等各类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认识,又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合作意识,同时又体验了合作成功的喜悦。

4.3探究新知、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探究新知”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阶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历知识的“重新发现”过程,从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11]。

例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教学时,核心问题呈现后,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然后指名回答,得出以下四个不同的算式。

①(56-22)÷105 ②(56-22)÷22

③(56-22)÷56 ④ 56÷22-1

这些算法哪些是正确的呢?接着引导学生说思路。学生发现前三个算式都是先得票的差,不同点是除数各不相同。使学生的思维迅速集中到谁是单位“1”上,最后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探究活动以尝试为起点,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学生在思考、在交流、在合作。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效果。在组织每一次合作探究时,教师都应根据合作探究的问题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合作探究的时间。教师要以普通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发现问题,随时给予指导,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善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愿意与同伴交流。要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发言、补充、更正、辩论的机会,具有知难而进,勇攀高峰的精抻。要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4.4把数学生活化,丰富探究内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12]。

如教“圆的认识”时可以这样安排:(出示多媒体课件)

画面1:在一条公路上行驶着自行车、手推车、三轮车、汽车、摩托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大家都很自然地忙着赶路。

画面2:继而出现一个富有幻想的学生:怎么车轮都是圆圆的,要是将车轮换个形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画面3:行驶的车子分别换上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甚至是椭圆形的车轮。出现了车子颠簸,甚至停车的情况。

提出问题:

师:看过刚才的画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其他任何形状的车轮都不能行驶,而只有圆形的车轮才行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一起进一步认识圆。

通过这样的设计,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地把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使之学习兴趣盎然。同时在探索过程中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从而丰富了探究的内容。

5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知道《数学课程标准》有这样一个重要理念:“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13]。”教师们都在认真地学习这一理念,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努力实践这一理念。课堂教学跟以前相比,的确改观了许多,鲜活了许多,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许多。但在探究教学时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并不是任何问题都让学生探究

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却被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生硬灌输,学生死记硬背。为了扭转这一倾向,《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把探究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这一方面说明了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人产生一切知识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在教学中探究是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的假象,从而在认识上形成“探究”万能论思想,在实践上走上“探究”唯一化道路。所以教师的选材要恰当,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探究式教学,那些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起积极作用且符合多数学生实际水准的部分内容才适用探究式教学。教师必须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能力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内容。

5.2探究过程形式化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的,探究问题确定之后,课堂教学的重心便是引导学生

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寻求多种渠道解决问题。在教学调查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的情景,轰轰烈烈、热闹非凡,但是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热闹的形式下的空洞内容。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将学生分成小组,他们就在进行探究式合作学习;只要学生在动手操作,他们就在探究,仔细观察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热闹的课堂气氛,冷却的学生思维。怎样避免探究形式化呢?这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探究式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和活动的频度,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去动手操作以创新求异。再次,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在讨论中修正自己的看法,学会知识内容和探究方法。最后,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探究学习策略和方法,如质疑问题的方法、争辩讨论的技巧、合作学习的策略等,使学生知道怎样进行探究性学习,善于开展探究式学习,从而学得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14]。

5.3把“被动探究”看作“真探究”

所谓“被动探究”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看似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其实学生的“探究”活动由老师牵着鼻子走,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探究”活动不能体现探究学习本身的意义,其实是一种“假探究”。反映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想“放”又不敢“放”或不知道怎么“放”,师生之间一问一答,课堂提问琐碎,学生的思维空间狭小,缺乏自主思考与探究的余地。

案例

有一位教师在上“圆的认识”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圆心、半径与直径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如下问题: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画圆的?

生:把圆规的一只脚固定在一个点上,另一只脚转圈。

老师示范:固定的一点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圆心有什么作用呢?(生茫然)

老师:你们的圆在哪里?老师的圆在哪里?

生:圆心决定一个圆的位置。

师:观察两脚间的距离有没有变化,你用什么方法表示出这一距离?

生:从圆心到圆上画一条线段。

师: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

生:在圆心和圆上。

师:连接从圆心到圆上的线段叫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谁能说说半径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一问一答式教学,学生的思维被牢牢地束缚在老师所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圈套中去了。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师没有创设好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的问题情境,问题提得太零碎,对学生来说没有思维的挑战性。导致整个探究活动由老师牵着鼻子走,失去了探究学习本身的意义。

我认为这个环节可以这样设计:

(1)学生画圆,初步体会画圆的方法。

(2)交流画圆的方法并作小结、示范。

(3)比较讨论:同学们画的圆位置相同吗,为什么?画的圆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4)师生共同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5.4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理念[15]。

(2)破除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认识,

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4)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理解,在探究中创新

(5)教师在探究式课堂教学时要从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渐发现和不断完善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模式。

(6)要探究如何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给予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教的目的是使学生会学、乐学。只有学生会学了,才能使学生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6 结语

总之“探究式教学”还是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怎样把这种理念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探究者,这还需要一个大步探索的过程。不过,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真正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应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做到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充分体验;凡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只需要适当交流形成共识;凡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中不能很好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才进行适当的、精要的讲解、指导、点拨,相信我们的数学教学一定能逐步达到最佳的境界,促进学生自由、充分、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心得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心得 华而不实,光注重热闹的课堂,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讲求实在、讲求有效。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学生既能学到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又能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情景怎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起来?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也是不断在实践着的事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点就更为重要。好说好动,精力分散是一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题材,比如:现有的课件,教学参考以及任教过的老师的等,尽可能的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以此来达到有效。 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教学“10的认识”,其实学生都认识10 ,可我们书本上还是有这个知识点,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饶有兴趣地听课从而使得我能很好地开展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开头:我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我自己配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 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我操作,这时我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效果出奇的好。 二、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谈有效。 记得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10 以内的加减法甚至20 以内的进退位的加减,有的还能做100以内的呢。刚开学的时候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是数学教学发挥作用的主战场,高效有序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对于小学教育培养的外在期待。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对从教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众多方法中选择适合实际情况的一种或多种,提升课堂有效性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望可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有效性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233-02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数学是一门实用学科,可为学生日常生活服务;数学更是一门充满创造力的学科,理想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活跃充满激情的,师生之间能够实现充分交流,学生能够高效地接收知识并高质量的加以消化,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热闹与茫然。特别是在现今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摆在每一个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必须重点对待。 1.创设多样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是一个显著特点,通过创设有利情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显著增强,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来了解学生,方便制定针对性教学计划,在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创设有利情境,首先可结合实际生活创设导入情境,例如五年级上册小数乘除法学习时,可讲述这样的例子,”老师昨天傍晚路过菜市场的时候,发现一位阿姨在与摊主还价,西红柿一块五一斤,阿姨想买三斤,让摊主便宜点算给她,一共五元钱”,例子讲到这里戛然而止,学生一时间未能反应过来,简短沉默后,学生逐渐发现了问题所在,教师可顺势让学生讲述原因,经过这一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调动,注意力集中到了课堂内容上,有利于后续知识教学的开展。同时,也可结合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课堂情境,例如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并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历史上有名的’三国鼎立’是哪三个国家么?”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魏、蜀、吴”,教师继续提问,”三国时期每个国家根据自身所处位置与自然条件采取不同的政策,那么同学们知道怎样判断这三个国家的相对位置么?”通过图片展示与问题设置,顺利地导入了课堂内容,同时也为学生简单介绍了有关三国历史时期的部分背景,实现了学科交融。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训练激趣导入(5分钟左右) 这一步是为学生先学打下基础,是学生进行“自学”前的准备阶段。对解决尝试问题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过度过“尝试题”发挥旧知的“迁移”作用,为学生学习解决尝试题铺路搭桥。 这一环节可视教材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 1、尝试题引路。(常用的) 2、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教育情景。 总之在这一阶段,通过尝试题的引路或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迫切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下开始新的一课。 二、认准目标指导自学(5分钟左右) 认准目标,即把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准确地把握住,这既是对学生说的,也是对教师说的。教师和学生只有目标明确,方向才不会跑偏,才会集中精力攻主要问题,才会高效。目标的认定方式可灵活多样。既可课前重点认定,也可课中逐一认定。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转入自学,这里关键的是教师要根据学情出示相应的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学提示的引导下,更加有目的的自学。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自学情况,特别应关注学困生的自学指导。同时要对学习态度不端正,不守纪律的学生以正面引导。 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12分钟左右) 合作学习首先是“兵教兵”,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有了问题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可以在课本范例中获得启示、也可以向老师请教,解决开始提出的尝试题,这也是学生自学后的第一次反馈。最后教师抓住普遍性的关键问题认真点拨,作最后的概括讲解,把新知纳入学生的知识系统。 四、变式训练反馈调节(8分钟左右) 这是第二次的集中反馈,学生经过了前面的自学,解决了尝试问题,还没有从本质上抓住问题的特征,有必要进行巩固。这一层次教师要通过变式题的训练使学生从本质上了解所学知识,从多角度掌握解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目的。教师也可以从这次训练中发现前面没有解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明确。 五、分层测试效果回授(10分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关键词:数学课堂课堂练习教学行为兴趣改革摘要:数学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课程改革给高中数学教师带来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积极变化.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进教师把握新教材,领会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实效。一、加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成败。我在结合平时的上课经验和外出听课的启示,总结了课堂练习的精髓应是求新、求活、求近。如何让数学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求新、求活、求近是数学课堂练习的精髓。1、求新——提供新鲜的东西引起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因此,数学练习设计要走出数学学科,让学生去领略另外学科的精彩。设计时综合学生所学科目,确立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情景 2 主题为背景,适时的穿插另外学科知识,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让学生学习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从而领略数学的精。,数学练习设计要走出数学学科,让学生去领略另外学科的精彩。2、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保持兴趣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表现在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题目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获得不同的结果。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开放式的课堂结构,需要教师设计出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作为自然科学基础课的数学只有实现回归自然,融入生活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设计,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致,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3、求近——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兴趣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显得抽象而单板,如果教师能创造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入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使这一个数学题耳目一新,产生的效果也是天壤之别。总之,数学练习的设计也体现了一种文化。可见,精心设计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扎实有效地理解和掌握中最基础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学好数学的机会,特别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二、小学数学“先学后教”的尝试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在小学中,尝试使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对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先学后教”的方法也是切实可行的。下面就在小学高年级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谈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兴趣,增强信心。学生获得知识的途经无非有两个,或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或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是比较关键的。可通过一些科学家的例子来说服学生。教师在实施时不可操之过急,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刚开始进行自学,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消除他们的疑虑。2、精心选材,因人而异。在进行“先学后教”时,并不要求所有的知识都进行自学。针对小学生,主要是一些简明易懂的内容可让他们自学。教师要把好这个关,切忌千篇一律。主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正确处理好不同内容的关系,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关系。3、循序渐进,指导方法。数学教学要按照数学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临高县创新学校作者:王小兵 [摘要]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非常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逻辑思维能力并不强,学习数学对他们来说必定是件艰巨的事情。课堂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场所,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如何把课堂教学设计得趣味性,让学生感到在课堂上是一个乐园,从“要我学”真正转入到“我要学”的学习氛围。这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 教师学生课堂教学趣味性 一、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新颖巧妙的教学设计中来 教学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去摸索,去修炼。面对自控能力差,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始至终地保持下来,就必须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层面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 1、通过新颖的导入激趣 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导入必须要做到新颖活泼,富有情趣。所谓新颖活泼,就是指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不能总是老一套。所谓富有情趣,就是指生动有趣,有幽默效果,能够在轻松的气氛中吸引学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的有趣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新课导入时,设计了“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说上一段。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经过一座荒山野岭,身体已筋疲力尽,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孙悟空想:这样下去,可要把师父饿坏的。不一会儿,悟空不知从哪弄来一些桃子,贪吃的猪八戒见了,直流口水,未等悟空站稳脚,就抢了几个,刚想往嘴里塞,悟空说:‘八戒,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考考你,答对了才能吃。’八戒说:‘行’。悟空说:‘把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沙僧俩人,每人分得几个?请你把这个数写下来’。八戒连想都不想,就把它写下来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放任而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一、准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解读教材要做到“入木三分”,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准确把握,留下的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因此,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比如,教学三年级初步认识平均数“比一比”时,学生在操作中通过“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后,依托“平均分”的基础,借鉴“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的经验,学生不难想到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来直接求平均数。接着拓展情景,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理解,设计以下教学环节,结合统计图观察,虚线表示的平均数6和最多的比怎样?和最少的比呢?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一定会在最多与最少之间,接着让学生观察:比平均数6个多的有谁?比平均数6少的有谁?从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多的和与少的和肯定一样多,要不就拉不平。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佳佳投中的不是9个,而是5个,那平均数会怎样?如果佳佳投中的比9个还要多,是13个,那平均数又是多少呢?这样三次拓展情景,使学生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介于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数据中每一个数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为0及平均数易受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影响等特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统计量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而言,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平均数的概念变得丰富、饱满而灵动。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并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只有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处理教材,真正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新课改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发生了重大转变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提出来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一切都靠老师的讲解、灌注。于是,教师便从主观愿望出发,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只是一味的利用课堂向学生生硬、机械的灌注现成的知识,学生只是消极的接受。其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指定考试范围,学生死记硬背。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无学生的积极性。 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外延。 1、过程高效率。关注课堂时间的分配,教师的导控制在10分钟以内,学生学习活动要达到35分钟以上;充分利用和调动了小组学习,组织了当堂达标测评,严格按规定导学;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关注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效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并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2、方式高效力。能按要强求认真完成预习,做好了预习笔记;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参与自主、合作学习人数达到100%;能围绕学习目标参与学习态度认真,习惯良好,乐于自主,善于合作,勤于探究,学习质量高;小组合作学习分工明确,“对学”“群学”充分,合作高效,共同达标;乐于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能到板前或聚焦处锻炼诵读、演讲、说理、评价、自信等能力,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会倾听、欣赏,书写或演示规范;能按要求当堂完成达标检测。 3、模式高效能。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并关注了全体学生;依据“三步六段”导学模式撰写的导学案和上课,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及自我管理;做到没经过学生认真自学的不讲解,没经过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不交流探究,没发现学生思维困惑点和障碍点的不讲解;导学过程和环节流畅;围绕“三维目标”能启发、善纠偏、真解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质量高效益。学生获得新知识的量和质达标,测评反馈“基础达标”100%,“能力提升”80%,“拓展延伸”70%;学生处于乐学、善问、会听、敢议、能评的学习状态,学生充满激情,思维活跃,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智商、情商同步得到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并在学习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三学”模式好,教学更有效——谈小学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因此,课程改革势必引起一场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三学”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突出了数学课题研究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学生观和教师观,突出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让课堂“导学”更精彩,教师会“导”,学生才会“学”。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导学? (一)、导学要以趣诱思,设疑激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圆锥体积》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一筒米,设疑:将这筒米倒在桌上会变成什么形状?学生猜想,老师演示.老师接着又演示刨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觉得这个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的体积之间有联系吗?你认为有什么联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的学生认为圆柱削尖后可以得到圆锥,圆锥应该和圆柱有关系.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什么办法能证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呢?他们的关系对于圆锥体积计算有什么帮助呢?“刨铅笔”教学片断,选择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猜想找到支点,通过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保证了下一步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二)、导学要以旧引新,迁移知识。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提问:“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又问:“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组织学生探究、交流、发现,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导学要注重学法,提高能力。 通过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及时提示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例如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从中年级开始,我用程序思考题引路,提示阅读方法和重点。拟定阅读思考题时,我十分注意:①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②符合教材的知识结构;③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即重概念,重算理,重思路。学生按照思考题提出的问题、要求、方法、步骤去看课本(插图)、理思路、找难点、抓重点、想疑点。 二、让课堂“练学”更实效,教师会“选”,学生才会“练”。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数学教师只有会选“精而有效”的练习题,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掌握得更精,更牢。 (一)、练学要告别呆板枯燥,体现人文关怀。 应试教育下的数学练习严肃有余,而活跃不足,练习缺乏人文性,是孩子们一看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溢水中小李敏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着重强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科学性和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以此希望我们每位老师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力求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扎扎实实地上好每堂课,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全新的教学理念营造了全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文化,无论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新课程实施后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然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何避免课堂教学的过于形式化,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此问题,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谈一些我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缺乏对教材的研究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维目标。就目前的数学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往往会出现教材吃不透,理解不到位, 缺乏对教材的研究,看似课堂中热热闹闹,很为成功,其实仔细分析,偏离了重点、难点,学生凑了热闹,基础性的知识都没有学好。比如在一年级《认识物体》教学中,这一单元要求学生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对它们形状、特点有整体的、笼统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只要能识别这些物体,能找出生活中的这些形状的物体即可,不要求学生对物体的特征做规范的语言描述。而有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讲课时,往往归纳出特征并板书出来,过高要求学生记住,提高了教学要求,这样做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就谈不上什么有效课堂了。因此,教师专业培训必须回归理性,回归到教材的把握研究上来。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式传统 由于受年龄限制小学生对自身的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弱枯燥的学习很难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集中。而我们小学课堂里的学生们,都是新世纪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在家长的精心教育下有着比以往学生更好的基础,同样他们拥有更强的个性思想,往往不愿接受单一的教育方式。因此,再用以往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肯定无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教,把知识单纯的灌输给学生,必然无法得到学生的共鸣,甚至遭到学生的排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要提升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升多种水平和养成一定思想观点的主渠道,所以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成绩。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改到哪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怎样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新课改后长期实践、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所谓"有效",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懂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数学课堂更需要真实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教学呢?我将使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阐述以下几个观点。 一、注重学生发展的策略 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首先应该注重什么?每个教师都会知道: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注重学生,促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具体又要注重学生的那些方面呢?即: 1、注重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例如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课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将所学知识用于买东西算帐,算家里的电费等,使他们体会到,每学一节数学课,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就增大了一点。 2、注重学生的生活中的“数学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与形的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数学教材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教材实行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语言的魅力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语言的魅力 ——师生词穷理极的“语言化”教学 【摘要】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内容的形式。对教师来讲,语言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各种丰富的语言使得课堂教学显得轻松愉快又引人入胜,这样才能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相互的活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相长”。教师语言的清晰讲解,更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是为教师教学的良好反馈和对学生更好学习的激励、培养。对于学生而言,在预习中,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习题练习中,在纠正错误中,能够把自己心中所想的思路清晰的表达出来,更利于他们去把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更利于形成自我学习的动力和自信,更利于主动学习、主动讨论、主动探索。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内容的形式。 对教师来讲,语言是从事课堂教学的起码条件,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使得课堂教学显得轻松愉快又引人入胜,这样才能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 对于学生而言,在预习中,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习题练习中,在纠正错误中,能够把自己心中所想的思路清晰的表达出来,更利于他们去把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更利于形成自我学习的动力和自信,更利于主动学习、主动讨论、主动探索。 课堂教学的语言大致可以分为:体态无声语言、板书书面语言、现代多媒体语言、常用口头语言等。 一、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个小动作,可以改变许多,无声之言 无声之言是指通过人的面部表情和手脚等活动来表现个人情感的身体动作。其一,表情语言,有学生开小差,一个严肃的眼神使他迅速改正;学生回答对问题,一个赞许的目光或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使他得到莫大的鼓励。学生在认真听课时,一般都会盯住教师的脸,如果一位教师总是一种表情,就会使学生的注意中心由于缺乏变化而容易分神。其二,手势语言,是教师个人情感的外在表现,能起到口头语言无法取代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正确运用体态语言可以为教师控制和调节课堂气氛节奏,增强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科学间的情感交流。 二、有针对性、规范性的课堂知识的提炼、概括,书面之言 板书不仅仅是讲授内容课本知识的重复,而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是“画龙点睛”的启示。板书语言受空间限制较大,但时间有延续性、对重点内容突出性强,教师的板书应做到有计划性和规范性。板书的计划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板书设计,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的要点。板书的先后顺序还能使学生看到知识形成、发生、发展的过程,从中看到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而通过板书的位置设计还可以让学生看到知识点间的异同,把握到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板书的规范性,板书的时间的延续性强,不象口头语言过了就过了,它会留在黑板上,所以板书语言的规范性、严密性的要求都更高。统一风格的规范性板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把握知识的重点和记忆的规律,形成良好记忆和思维习惯。 三、形象、具体、动态的现代多媒体细节展示,现代之言 现代科技的发展,优化组合多种现代多媒体,不但可展示内容中的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而且可以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宽间,利用多媒体教学,更能把具体和抽象结合。 例如,在讲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物体的平面形状、物体色彩、位置关系”可以用多媒体呈现出较形象、立体、动感的图像,利于他们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的培养。又如,在“小数除法的数式计算”过程,可以展现“如何去试商、数位的判别、商与除数的积在哪个位置、有余数不够除的做法、小数点如何点等”,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 多媒体的动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媒体的直观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因此,能促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结合,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容易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新课改的热潮下,我们要使数学教学活动灵活多样,让学生应用实际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灵活地利用数学课堂,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彻底地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以前的由教师一昧说教而变成教师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标签:数学;课堂 促进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课堂是学生學习知识的摇篮,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制定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所以,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指导并开展课堂教学,对教学价值的体现、学生成长的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根据自身的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把握好时间,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一般在20分钟左右。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陶行知提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学习体验,激发主动参与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动作和思维密切相连,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现在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知建构过程,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刍议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刍议 发表时间:2013-04-18T13:07:52.653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3月供稿作者:李洪涛[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普遍得到了更新。河南省济源市天坛潘村小学李洪涛邮编4590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普遍得到了更新。在新课程理念下,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优化和改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设置要合理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订教学目标。制订时应考虑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数学基础知识;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可以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数学思考方法,培养哪些能力;应该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提出的目标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要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恰当。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耍做到既面向全体,又能区别对待,使各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要允许学生对知识有一个逐步掌握的过程。 特别是新授课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学生对新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等应达到怎样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到什么深广度;经历哪些基本的数学活动过程;形成哪些初步的数学基本能力;体会哪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哪些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和习惯。 练习课和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应明确指出:巩固与加深理解哪些新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等;如何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类、比较;采用哪些措施和方法组织有效练习和复习;进行哪些综合运用知识的训练;形成哪些数学基本能力;获得哪些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处理要科学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是连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中介,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明确突破的难点。要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研究,领会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理解在教材中写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怎样写这些内容。教师在把握教材实质的同时,又要跳出教材,要“用教材”,而不能仅仅是 “教教材”。把静止的教材变成鲜活的知识,并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的组织教学;也可在教学进程申,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和处理,同时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关数与代数的教学要重视算理,不能以背诵法则代替算理,加强估算,在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要加强实践操作,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数据处理的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影响,逐步形成统计观念;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做到题意清,思路明,策略好。 三、小学数学教学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 新知识的教学,教师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学生己有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整个教学活动要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欲望,为学生提供更多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领会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引进新知识要简洁明了,要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要找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已知探究未知,揭示矛盾;或者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选取典型事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并提出新课题。 在新知识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安排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探讨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件交流的过程申,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等的含义,从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能力。教师要充分揭示思维活动的过程,例如: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要通俗易懂,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教师的讲解要 "少而精",应留出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多质疑、多交流。对于重点教学内容和关键部分,教师要有效点拨,适时疏导,排除思维障碍,使学生切实掌握;对于知识难点,要设计合适的坡度,及时引导、突破;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多用比较的方法,区别其异同。 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学习评价 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也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特别要关注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养成。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主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标准,注重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而不是考查对知识死记硬背的程度。对数与代数学习的评价,应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法则及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应用,不应单纯考查对知识的记忆;对图形与几何学习的评价,应结合具体的情境,评价学生对图形基本性质的认识和空间观念的发展;对数据处理应重点放在评价学生是否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特征和统计量的意义,能否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来表达数据;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重点应放在能否用合理的、不同的方式探求规律,找到问题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并采用适当的算式或方程去表达,熊否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求解,并能解释所解的现实意义。 评价的主体要多元,方式要多样。在学习评价活动中,可以采用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这种评价活动本身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方式可以采用书面考试、口试、课堂提问、作业分析、课后访谈、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评价结果的呈现要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可以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达到有效的教育教学效果。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常平镇木棆小学:张小波 【摘要】我们要在紧抓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有个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舞台,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性创造思维 前段时间我有幸聆听了黄爱华执教的《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一课,不时被黄老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所感染。回来也在深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太重要了,学生都有好奇心,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怎样发生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就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养成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把一堂课上好了,学生不仅知识掌握得好,而且能举一反三。如果一堂课上不理想,课后再花时间来“炒冷饭”,那“味道”也就不同了。因此,如何用好40分钟,让学生学的轻松?这已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呢?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营造氛围,培养自信。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的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意识,学生的潜能也才能得以释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往往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竖起的大拇指,甚至一个赞许的眼神,就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一般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怕被同学笑话,更怕老师投来不屑的眼光。而我在教学中却有心多让这部分的同学回答问题,特别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会把更多的机会让给他们。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在课堂中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从思想到行为都能得到充分的放松,人格得到真正的尊重。例如,一次数学课上,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个圆的直径是6cm,求它的面积,由于题目比较简单,我叫了一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上来黑板前板演。她列式为:3.14×62,刚写出算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