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友送别诗鉴赏-湖北省通山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导学案

赠友送别诗鉴赏-湖北省通山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导学案
赠友送别诗鉴赏-湖北省通山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导学案

古诗鉴赏题材专题一:赠友送别诗导学案

知识目标

1、积累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2、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与答题模式。

一、【提示】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通讯技术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再会难期,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二、赠友送别诗知识总结

(一)积累送别诗中常见信息:

1、送别地点:古道、长亭、谢亭、灞陵亭、劳劳亭、客舍、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等。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秋。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意象。

4、意象:酒、斑马、晚风、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流水、行舟、浮云。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折柳是送别的习俗。/ 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以水(连绵不断)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二)情感:可分为以下几种:

1、直接抒写依依惜别之情意。朋友间友谊深厚,依依惜别、难舍难分(友人离去后茫然、怅然若失),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对友情的咏唱。

2、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倘若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壈,其送别诗还可以裹挟着个人的身世之感。“寒雨连江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注意送别背景。

3、重在劝勉、鼓励、安慰友人。别后情景的想象、担忧、激励劝勉(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宽慰),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如高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4、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往往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

(三)情感基调可分为以下几种:

1、写景之昏暗、寒冷、迷茫、凄清,表达凄婉感伤、悲伤痛苦、惆怅迷惘的感情。此类送别诗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缠绵悱恻,意极为凄悲。

2、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清新的画面,创设轻松的氛围,抒发无限眷恋、依依惜别的深情。[来源:

3、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

(四)诗歌风格伤感型:哀伤凄婉豪迈型:慷慨旷达

三、考点研究

1、考查角度:炼字、情感、手法

2、鉴赏方法

①品味意象

②把握情感

③注意手法(常用借景抒情、衬托等手法)

四、高考真题感知

【2007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5分)【答案】这两句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五、巩固练习

1、(1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答:

(2)三、四两句,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分析。(4分)答:

2、(06安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

3、(2014昆山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别范南伯

[宋]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君到南徐②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注] ①刬(chǎn)地:依旧,还是。②南徐:今江苏镇江。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词的上阕是如何抒写离别之情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分析结句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来源:Z&xx&https://www.360docs.net/doc/1517318063.html,]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第一、二句诗中,哪些意象是暗示送别内容的意象?(3分)

(2)第三句历来备受赞赏,请简要赏析。(3分)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3-4题。(6分)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用哪些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图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6-7题。(6分)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①,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色④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离歌:离别之歌。②关城:潼关、函谷关。③御苑:皇家的宫苑。④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第一、二联中,哪两个意象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气氛特征?从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答: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3分)

答: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8-9题。(6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10-11题。(6分)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本诗运用了哪几种艺术手法?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

(2)从艺术效果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的作用

赠友送别诗

古代诗歌的抒情艺术和表现艺术 第三讲 一、学习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1、解说这首诗 银烛吐青烟,银色蜡烛兀自吐着青烟, 金樽对绮筵。手持金色酒杯面对着华丽的筵席,主客相视无言。 离堂思琴瑟,在这充满离情别绪的厅堂,回想起我们深厚的友谊, 别路绕山川。此后一别长路独行山川绵延环绕。 明月隐高树,明月从高高的树丛中隐去 长河没晓天。银河淹没在破晓的天空。 悠悠洛阳道,想起这悠长的洛阳古道, 此会在何年。不知此地一别何年才能再相会。 注:绮筵:华丽的宴席。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长河:银河。 2、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了怎样的转换? 时间上:由夜晚→天亮;空间上:由室内→户外→遥想洛阳古道 3、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蕴含了怎样的情思? 首联描写出了朋友离别时面对华筵,相对无言的场景。蕴含了朋友间深厚的友情,烘托出即将分别时的怅然。 4、颈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诗人是如何抒写这种情感的? 颈联抒发了离别时的难舍难分,怅惘缠绵。诗人借景物的变化来抒情,“隐”字和“没”字,表面上写树阴遮掩了明月,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实际上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时间的流逝更增难舍难分之情。 5、尾联写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引起了诗人怎样的感触? 诗人联想到悠悠不尽的洛阳古道,不禁产生后会无期的感触,忧伤哀愁的情绪自然涌上心头。 二、学习李颀《送魏万之京》 1、解说这首诗 朝闻游子唱离歌,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昨夜你才和薄霜一起刚刚渡过黄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怀愁之人最不能承受鸿雁的鸣叫, 云山况是客中过。云山令人生畏,更何况是在作客途中来跋涉。 关城树色催寒近,潼关城的树色渐渐枯黄,催促着寒气越来越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长安城的深秋捣衣声越接近晚上就越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请不要只看到那长安是行乐所在, 空令岁月易蹉跎。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轻易消磨。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2、首联、颔联写出了怎样的季节特征?表达出诗人的什么情绪?运用怎样的抒情手法?“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3、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是诗人想象凉秋九月,寒气逼近,万户捣衣的景象。营造出寒冷萧瑟、急迫忙碌的意境。包含了作者岁月如流、时不我待的感慨。 4、尾联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2019年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材类专项提升专题03赠友送别诗含解析 8

专题03 赠友送别诗 一.赠友送别诗概说 送别诗, 即人们送行时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 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古代由于交通不便, 通讯极不发达, 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 人们往往设酒饯别, 折柳相送, 有时还要吟诗话别, 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考究中国送别诗产生的原因, 大概有以下几点:交通不便、通讯滞后、社会混乱等, 另外, 离别的具体缘由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或为拜师游学, 或为求取功名, 或为生活所迫, 或为仕途奔走, 或为建功立业, 或为战争充军, 或为遭遣贬谪, 不得不远走异域, 都使人“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 2. 送别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往往有“送”、“别”等字样。 二. 送别诗的典型意象: 地点意象:长亭、南浦、古道、渡口、阳关、灞桥等 时间意象:黄昏、傍晚、月夜等 景物意象:芳草、杨柳、笛声、远山、酒、船、歌等。 1.夕阳、日暮、月夜。——时 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 暮色最能勾起他们游子的离情别绪。另外, 月也是思乡的典型意象。 2.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送别地) 长亭:古时在城外驿道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 五里设一短亭, 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 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劳劳亭:三国时期东吴时建, 位于南京, 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在古汉语中, 劳劳表示非常忧伤。劳劳亭的由来, 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 两情同依依。”的诗句之意。自东吴后, 故人即以此为送别点。 谢亭:又叫谢公亭, 在宣城北面, 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 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 那里原有一条灞水, 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 遂称灞陵, 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 常在那里分手。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赠友送别诗鉴赏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赠友送别诗鉴赏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词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解题时要注意谁送谁,谁要走谁不走。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同时还要掌握其他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深婉含蓄,有的直露,有的蕴籍、有的用语浅近不事雕琢,却“境近意远,词浅情深”。 一、基本特点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常见意象: (1)时间(傍晚、月夜) (2)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灞桥、劳劳亭、谢亭、灞陵亭等) (3)意象(柳树、芳草、瘦马、晚风、浊酒、笛声、远山、夕阳等) (4)曲调(杨柳曲、阳关曲、渭城曲、劳劳歌、梅花落) 3、基本主题: (1)依依不舍的留念;(伤感、失落、怅然) (2)情深意长的勉励;(鼓励、劝勉、安慰) (3)坦陈心志的告白;(表心志、吐积愤) (4)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4、感彩: (1)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2)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5、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比、衬托、虚实结合、修辞(比喻、拟人、夸张、谐音、双关)手法 二、鉴赏方法 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 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2)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3)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4)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三、鉴赏示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赠友送别诗鉴赏

知识目标 ⑴复习送别类诗歌鉴赏题,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 ⑵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能力目标: 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教学难点】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一.导课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

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品味这千古之“伤”…… 二.概念 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这类诗的一般写法是: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古代诗人送别的习俗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

赠友送别诗鉴赏

赠友送别诗鉴赏 二.概念 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古代诗人送别的习俗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 1、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唱歌送别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三、送别诗常见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

(完整word版)2019年高考赠友送别诗鉴赏导学案2确定稿

建安区三高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 第1页 高考赠友送别诗鉴赏导学案 一、高考真题感知 (2007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 了哪种表现手法? (5分) 【答案】这两句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 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6分) 【答案】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 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小结】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 诗作。它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的一般写法是: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二、赠友送别诗知识总结 (一)认识常见意象 山、古道、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曲江、杨柳、梅花、春草、燕、雁、寒蝉、夕阳、日暮、云、雨、雪、月、流水、行舟、羌笛、酒、春、秋。歧路旁、津口、长亭间、都门外、落日余晖、流水风波、云横秦岭、路绕蜀山、杨柳依依 (二)意境: 幽静、宁谧、繁丽、苍茫、悠远、深远、热烈、高远、空灵、辽阔、寥廓、苍凉、幽美、朦胧、淳朴、繁华、荒芜、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缠绵婉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荒凉 (三)情感 ①依依惜别、难舍难分(友人离去后茫然、怅然若失)②激励劝勉(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宽慰) ③表明志节、坦陈心志④别后情景的想象、担忧、对友人的思念⑤朋友间友谊深厚 (四)把握诗歌风格 伤感型:哀伤凄婉 豪迈型:慷慨旷达、坦陈心志 (五)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六)表达方式:1、动静结合2.烘托 3.衬托(以乐景衬哀情 )4.想 象(虚实结合)5.比喻 三、解题方法 (1)考查角度 内容、情感、手法 (2)鉴赏方法 ①品意象 ②抓关键词句: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③注意手法: 常用借景抒情、衬托等 四、巩固练习 1、(2015南昌四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 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 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2、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 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 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4分) 3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 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 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4、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洛阳人。 (1)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5分) (2)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6 分) 2、 (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 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 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 明。(4分)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4分) 3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

赠友送别诗习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送杨君之任永康 【宋】欧阳修 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 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 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 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①。 【注】①承明: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此处代指皇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题目内涵颇丰,“送”点明事件,“永康”杨君所往之地。“任”暗示其身份。 B.首联表明杨君不曾到过永康,看到去永康道路的图画就吃惊,暗示其有畏难之意。 C.“折腰”暗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然该句是劝慰杨君不要学阿渊明。 D.“为政”句嘱咐杨君要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因地制宜,多为当地百姓造福。 E.尾联表达了对杨君才能品行的肯定,并告诉他,到时候自己会把他推荐给皇上。 2.请赏析颔联的妙处。(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送董判官 高适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1.一餐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既悲既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于此同时,还流露出一般羡慕之情。 C.作者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于边塞的“多雨雪”和“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作者实写出关塞的景物特点。 D.诗的三、四两联把雨雪风尘之苦和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放一起写,运用对比手法,使诗歌顿生波澜。 E.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

赠友送别诗

赠友送别诗 一、类型特征 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人世死前惟有别。”(李商隐) 。 当离人的眼泪化成钻石,当离别的悲歌化为永恒的乐章,让我们期待重逢在灿烂的季节!让我们走进送别诗,去感受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 送别诗,即人们送行时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诗词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解题时要注意谁送谁,谁要走谁不走。同时还要掌握其他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深婉含蓄,有的直露,有的蕴籍、有的用语浅近不事雕琢,却“境近意远,词浅情深”。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友情难别(如李白《赠汪伦》)、亲情难分(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还是爱情难舍(如柳永《雨霖铃》),送别诗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因此有名家言:“大抵送别诗妙在写情”。在这些“情”中,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文人墨客或直接抒写依依不舍离别之情,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或安慰劝诫,或叮咛嘱咐,或言志祝福,或兼而有之,表达了多种多样复杂难遣的离愁别绪,构成古典诗词园中的一大景观。 二、历史渊源 “相见时难别亦难”,考究中国送别诗产生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 从“送别”的角度来说: 首先,交通不便。中国古代土地辽阔,交通却十分落后,行舟骑马耗时巨大,亲朋好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因此,中国自古就有盼团聚,苦别离的传统。 其次,通讯滞后。由于交通影响,科技不兴,亲朋好友一旦别离就无法及时联络,难报平安,也难知晓对方的近况,即使书信送达也已时过境迁,这不免也给离别蒙上了一层浓雾。 再次,社会混乱。漫长的路途上,且不说荒山野岭,波涛汹涌这些“天灾”,就是盗贼横行,战乱频发这些“人祸”也使前途难测的阴影袭上离人心头,每一次的分别都有可能是永诀,因此古人常把“生离”与“死别”联系在一起,更添一层痛楚。 再者,离别的具体缘由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或为仕途奔走,或为建功立业,或为战争充军,或为遭遣贬谪,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都使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从“诗”的角度来说,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兴起较早,发展较快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言志、抒情的功能无疑成为送别的最佳载体。所谓“吟诗话别”,人们重视离别,逢别必送,赠之以诗,以诗为礼成为古代一种流行的社会风气,这也为送别诗的繁兴奠定了基础。 三、常见意象 1、夕阳、日暮、月夜。——时 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莫非古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①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 ②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③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 ④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 如: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赠友送别诗鉴赏.

赠友送别诗鉴赏 知识目标 ⑴复习送别类诗歌鉴赏题,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 ⑵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能力目标: 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教学难点】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一.导课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品味这千古之“伤”… … 二.概念

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 别离" 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柳永在《雨霖铃》中的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送别”是古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实至今天,送别诗仍是高中常考常新的诗歌鉴赏题材。下面主要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方面做探究,以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古代诗人送别的习俗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 1、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高考语文复习赠友送别诗鉴赏

高考复习赠友送别诗鉴赏 江苏省镇江中学张正平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今年湖北卷考查了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和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安徽卷考查了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一、风格和抒情方式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1赠友送别诗练习

送别诗练习 1、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别董大 王昌龄高适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两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写得好吗?请说出理由。4、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 送人东归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1)请从现实与想象交融的角度,说说作者在尾联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2)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的理解和评价。 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杜十四之江西孟浩然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6、(2010年江西)(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赠友送别诗习题

2016级 语文 学科课时学案 §课题《 诗歌鉴赏训练》序列号 4 限时: 分钟 【班级 姓名 学号 】 【编制 王慧 审核 董胜萍 包组领导签字 使用时间 】成绩: 高三语文学案 第1页 共12页 温馨提示: 作业一定要规范工整认真仔细! 高三语文学案 第2页 共12页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送杨君之任永康 【宋】欧阳修 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 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 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 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①。 【注】①承明: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此处代指皇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题目内涵颇丰,“送”点明事件,“永康”杨君所往之地。“任”暗示其身份。 B .首联表明杨君不曾到过永康,看到去永康道路的图画就吃惊,暗示其有畏难之意。 C .“折腰”暗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然该句是劝慰杨君不要学阿渊明。 D .“为政”句嘱咐杨君要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因地制宜,多为当地百姓造福。 E .尾联表达了对杨君才能品行的肯定,并告诉他,到时候自己会把他推 荐给皇上。 2.请赏析颔联的妙处。(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送董判官 高适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1.一餐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 迈”、“别交亲”既悲既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于此同时,还流露出一般羡慕之情。 C.作者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于边塞的“多雨雪”和“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作者实写出关塞的景物特点。 D.诗的三、四两联把雨雪风尘之苦和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放一起写,运用对比手法,使诗歌顿生波澜。 E.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 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 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 相如檄: 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 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 的惆怅。

赠友送别诗专练.

赠友送别诗专练 1.(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 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 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 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 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 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 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 简要说明。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 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赠友送别诗鉴赏 练习

高考赠友送别诗鉴赏导学案 知识目标 1、熟习送别类诗歌鉴赏题,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 2、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一、高考真题感知 (2007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5分) 【答案】这两句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6分) 【答案】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小结】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它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这类诗的一般写法是: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二、赠友送别诗知识总结 (一)认识常见意象 山、古道、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曲江、杨柳、梅花、春草、燕、雁、寒蝉、夕阳、日暮、云、雨、雪、月、流水、行舟、羌笛、酒、春、秋。 歧路旁、津口、长亭间、都门外、落日余晖、流水风波、云横秦岭、路绕蜀山、杨柳依依

最新赠友送别诗鉴赏

赠友送别诗鉴赏 1 2 二.概念 3 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较简单,是高考4 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 5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6 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7 8 角度去掌握呢? 9 古代诗人送别的习俗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 1、折柳送别 10 11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2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13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14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15 荣之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16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7 2、饮酒饯别 18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19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0 3、唱歌送别 1

赠汪伦李白 21 22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3 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24 三、送别诗常见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25 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26 1、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 27 28 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29 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 30 31 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32 ⒉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体贴入微的宽慰、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33 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 34 别董大(其一)高适 35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6 这类诗歌还包含以下情感: 37 A、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38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 39 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40 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2

赠友送别诗(教师)

古诗鉴赏专题——诗歌类别及鉴赏要点 一、赠友送别诗的概念 赠友送别诗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古代诗人送别的习俗: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 二、赠友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空间意象:长亭、谢亭、灞陵桥(亭)、南浦、劳劳亭、渡口、古道 (2)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3)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古道、夕阳、西风、美酒、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雁 (4)乐曲:《阳关曲》、《骊歌》 三、赠友送别诗常见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1、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体贴入微的宽慰、劝慰勉励、祝福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别董大(其一)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3、借送别言志。这类诗以送别为题,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多含身世之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4、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 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6、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 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即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 依惜别之中。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 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 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 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四、赠友送别诗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常用表现手法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 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 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1、直接抒情:一般有两种情况:①描写离别时凄凉 阴冷的景物,既交代离别的地点和季节天气特点, 又暗示人物悲伤的心境,渲染悲凉的气氛,奠定全 诗的感情基调。②描写绚丽明快的景色,即所谓的 乐景,反衬哀情。如高适的《送董大》中,“莫愁前 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直抒胸臆,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 满怀信心和力量。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触而伤怀、 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如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 风引雨等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 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 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念 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面写 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 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3、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 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 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 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 人垂泪到天明。”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 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 挚感情。 4、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 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 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 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 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 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 流”。 5、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 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 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 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 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 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 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6、比喻:为了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诗人在诗歌中 还特别青睐比喻这种修辞手法,送别诗因为善于运 用景物营造伤离别的气氛,所以比喻手法更为常见。 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 飞尽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 的悠长。 7、细节描写:所谓细节主要指不易为人察觉却又最 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细微的 行为。理解细节描写的关键是通过外在的行为揣测 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如柳永《雨铃霖》中 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词人以非常细腻 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 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 我们在鉴赏送别诗时,除了掌握以上的知识和 方法外,还应了解作者、作品风格及创作背景等。 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在对这类诗歌进行鉴赏 时,可遵循这样的答题模式:什么景——什么特点 ——渲染什么气氛——烘托什么情感。 五、真题演练 1、(12湖北)阅读下面诗歌完成有关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 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 简要分析。(4分) 答: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 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 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 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 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 “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 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 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 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 “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 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 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2、(1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 题。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 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 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答: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 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 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 凉心情。(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 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 具体分析。(4分) 答: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 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 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