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技术的应用

离心技术的应用
离心技术的应用

离心技术的应用

离心技术(centrifugal technique)是根据颗粒在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受到一个外向的离心力的行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离技术。这项技术应用很广,诸如分离出化学反应后的沉淀物,天然的生物大分子、无机物、有机物,在生物化学以及其它的生物学领域常用来收集细胞、细胞器及生物大分子物质。

一、基本原理的分类

(一)基本原理

⒈离心力(centrifugal force,Fc)离心作用是根据在一定角度速度下作圆周运动的任何物体都受到一个向外的离心力进行的。离心力(Fc)的大小等于离心加速度ω2X与颗粒质量m的乘积,即:

其中ω是旋转角速度,以弧度/秒为单位;X是颗粒离开旋转中心的距离,以cm为单位;m是质量,以克为单位。

⒉相对离心力(relative centrifugal force,RCF)由于各种离心机转子的半径或者离心管至旋转轴中心的距离不同,离心力而受变化,因此在文献中常用“相对离心力”或“数字×g”表示离心力,只要RCF值不变,一个样品可以在不同的离心机上获得相同的结果。

RCF就是实际离心场转化为重力加速度的倍数。

式中X为离心转子的半径距离,以cm为单位;g为地球重力加速度

(980cm/sec2);n为转子每分钟的转数(rpm)。

在上式的基础上,Dole和Cotzias制作了与转子速度和半径相对应的离心力的转换列线图,见图16-4,在用图16-4将离心机转数换成相对离心力时,先在离心机半径标尺上取已知的离心机半径和在转数标尺上取已知的离心机转数,然后将这两点间划一条直线,在图中间RCF标尺上的交叉点,即为相应的离心力数值。例已知离心机转数为2500rpm,离心机的半径为7.7cm,将两点连接起来交于RCF标尺,此交点500×g即是RCF值。

⒊沉降系数(sedimentation coefficient,s)根据1924年Svedberg对沉降系数下的定义:颗粒在单位离心力场中粒子移动的速度。

若ω用2πn/60表示,则

式中X

1为离心前粒子离旋转轴的距离;X

2

为离心后粒子离旋转轴的距离。S

实际上时常在10-13秒左右,故把沉降系数10-13秒称为一个Svedberg单位,简写S,量纲为秒。

⒋沉降速度(sedimentation velocity)沉降速度是指在强大离心力作用下,单位时间内物质运动的距离。

式中r为球形粒子半径;d为球形粒子直径;η为流体介质的粘度;ρ

P

为粒

子的密度;ρ

m

为介质的密度。

从上式可知,粒子的沉降速度与粒子直径的平方、粒子的密度和介质密度之差成正比;离心力场增大,粒子的沉降速度也增加,将此式代入上项沉降系数公式中,则S的表示式也可表示为:

从该式中可看出,①当ρ

P >ρ

m

,则S>0,粒子顺着离心方向沉降。②当ρ

P

=ρ

m ,则S=0,粒子到达某一位置后达到平衡。③当ρ

P

<ρ

m

,则S<0,粒子逆

着离心方向上浮。

⒌沉降时间(sedimentation time,Ts)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要求在已有的离心机上把某一种溶质从溶液中全部沉降分离出来的问题,这就必须首先知

道用多大转速与多长时间可达到目的。如果转速已知,则需解决沉降时间来确定分离某粒子所需的时间。

根据沉降系数(S)式可得:

图16-4 离心力的转换列线图

将左侧r点与右侧n点连成一条直线,与中间RCF相交的 点即为相对离心力(×g)RCF=1.118×102×r×n2。

积分得

式中X

2为离心转轴中心至离心管底内壁的距离;X

1

为离心转轴至样品溶液弯

月面之间的距离,那么样品粒子完全沉降到底管内壁的时间(t

2-t

1

)用Ts表示

则式可改为:

式中Ts以小时为单位,S以Svedberg为单位。

⒍K系数(k factor) K系数是用来描述在一个转子中,将粒子沉降下来的效率。也就是溶液恢复成澄清程度的一个指数,所以也叫“cleaning factor”。原则上,K系数愈小的,愈容易,也愈快将粒子沉降。

其中R

max 为转子最大半径;R

min

为转子最小半径。由其公式可知,K系数与离心

转速及粒子沉降的路径有关。所以K系数是一个变数。当转速废,或者离心管的溶液量不同,即粒子沉降的路径改变时,K系数就改变了。通常,离心机的转子说明书中提供的K系数,都是根据最大路径及在最大转速下所计算出来的数值。如果已知粒子的沉降系数为80S的Polysome,采用的转子的K系数是323,那么预计沉降到管底所需的离心时间是T=k/S=4h,利用此公式预估的离心时间,对水平式转子最适合;对固定角式转子而言,实际时间将比预估的时间来得快些。

(二)分类

根据离心原理,按照实际工作的需要,目前已设计出许多离心方法,综合起来大致可分三类。

⒈平衡离心法根据粒子大小、形状不同进行分离,包括差速离心法(differential velocity centrifugation)和速率区带离心法(rate zonal centrifugation)。

⒉等密度离心法(jsopycnic centrifugation)又称等比重离心法,依粒子密度差进行分离,等密度离心法和上述速率区带离心法合称为密度梯度离心法。

⒊经典式沉降平衡离心法用于对生物大分子分子量的测定、纯度估计、构象变化等。

二、离心分离方法

(一)差速离心法

它利用不同的粒子在离心力场中沉降的差别,在同一离心条件下,沉降速度不同,通过不断增加相对离心力,使一个非均匀混合液内的大小、形状不同的粒子分部沉淀。操作过程中一般是在离心后用倾倒的办法把上清液与沉淀分开,然后将上清液加高转速离心,分离出第二部分沉淀,如此往复加高转速,逐级分离出所需要的物质。

差速离心的分辨率不高,沉淀系数在同一个数量级内的各种粒子不容易分开,常用于其他分离手段之前的粗制品提取。

例如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已破碎的细胞各组份

(二)速率区带离心法

速率区带离心法是在离心前于离心管内先装入密度梯度介质(如蔗糖、甘油、KBr、CsCl等),待分离的样品铺在梯度液的顶部、离心管底部或梯度层中间,同梯度液一起离心。离心后在近旋转轴处(X

1

)的介质密度最小,离旋转轴最远

处(X

2

)介质的密度最大,但最大介质密度必须小于样品中粒子的最小密度,即

ρ

P >ρ

m

。这种方法是根据分离的粒子在梯度液中沉降速度的不同,使具有不同

沉降速度的粒子处于不同的密度梯度层内分成一系列区带,达到彼此分离的目的。梯度液在离心过程中以及离心完毕后,取样时起着支持介质和稳定剂的作用,避免因机械振动而引起已分层的粒子再混合。

由于ρ

P >ρ

m

可知S>0,因此该离心法的离心时间要严格控制,既有足够的

时间使各种粒子在介质梯度中形成区带,又要控制在任一粒子达到沉淀前。如果离心时间过长,所有的样品可全部到达离心管底部;离心时间不足,样品还没有分离。由于此法是一种不完全的沉降,沉降受物质本身大小的影响较大,一般是应用在物质大小相异而密度相同的情况。常用的梯度液有Ficoll、Percoll及蔗糖。

(三)等密度离心法

等密度离心法是在离心前预先配制介质的密度梯度,此种密度梯度液包含了被分离样品中所有粒子的密度,待分离的样品铺在梯度液顶上或和梯度液先混合,离心开始后,当梯度液由于离心力的作用逐渐形成底浓而管顶稀的密度梯度,与此同时原来分布均匀的粒子也发生重新分布。当管底介质的密度大于粒子的密

度,即ρ

m >ρ

P

时粒子上浮;在弯顶处ρ

P

>ρ

m

时,则粒子沉降,最后粒子进入到

一个它本身的密度位置即ρ

P =ρ

m

,此时dx/dt为零粒子不再移动,粒子形成纯组

份的区带,与样品粒子的密度有关,而与粒子的大小和其他参数无关,因此只要转速、温度不变,则延长离心时间也不能改变这些粒子的成带位置。

此法一般应用于物质的大小相近,而密度差异较大时。常用的梯度液是CsCl。

(四)梯度溶液的制备

⒈梯度材料的选择原则作为一种理想的梯度材料应具备以下几点:①与被分离的生物材料不发生反应即完全惰性,且易与所分离的生物粒子分开。②可达到要求的密度范围,且在所要求的密度范围内,粘度低,渗透压低,离子强度和pH变化较小。③不会对离心设备发生腐蚀作用。④容易纯化,价格便宜或容易回收。⑤浓度便于测定,如具有折光率。⑥对于超速离心分析工作来说,它的物理性质、热力学性质应该是已知的。这些条件是理想条件,完全符合每种性能的梯度材料几乎是没有的。下面介绍几种基本上符合上述原则的梯度材料:①糖类:蔗糖、甘油、聚蔗糖(Ficoll)、右旋糖酐、糖原。②无机盐类:CsCl(氯化铯)、RbCl(氯化铷)、NaCl、KBr等。③有机碘化物:三碘苯甲酰葡萄糖胺(matrizamide)等。④硅溶胶:如Percoll。⑤蛋白质:如牛血清白蛋白。⑥重水。⑦非水溶性有机物:如氟代碳等。

⒉梯度材料的应用范围

⑴蔗糖:水溶性大,性质稳定,渗透压较高,其最高密度可达1.33g/ml,且由于价格低容易制备,是现在实验室里常用于细胞器、病毒、RNA分离的梯度材料,但由于有较大的渗透压,不宜用于细胞的分离。

⑵聚蔗糖:商品名Ficoll,常采用Ficoll-400也就是相对分子重量为400000,Ficoll渗透压低,但它的粘度却特别高,为此常与泛影葡胺混合使用以降低粘度。主要用于分离各种细胞包括血细胞、成纤维细胞、肿瘤细胞、鼠肝细胞等。

⑶氯化铯:是一种离子性介质、水溶性大,最高密度可达1.91g/ml。由于它是重金属盐类,在离心时形成的梯度有较好的分辨率,被广泛地用于DNA、质粒、病毒和脂蛋白的分离,但价格较贵。

⑷卤化盐类:KBr和NaCl可用于脂蛋白分离,KI和NaI可用于RNA分离,其分辨率高于铯盐。NaCl梯度也可用于分离脂蛋白,NaI梯度可分离天然或变性的DNA。

⑸Percoll:是商品名,它是一种SiO2胶体外面包了一层聚乙烯吡咯酮(PVP),渗透压低,它对生物材料的影响小,而且颗粒稳定,在冷却和冻融情况下还是稳定的,其粘度高,且在酸性pH和高离子强度下不稳定。它可用于细胞、细胞器和病毒的分离。

三、分析性超速离心

与制备性超速离心不同的是:分析性超速离心主要是为了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沉降特性和结构,而不是专门收集某一特定组份。因此它使用了特殊的转子和检测手段,以便连续监视物质在一个离心场中的沉降过程。

(一)分析性超速离心的工作原理

分析性超速离心机主要由一个椭圆形的转子、一套真空系统和一套光学系统所组成。该转子通过一个柔性的轴联接成一个高速的驱动装置,此轴可使转子在旋转时形成自己的轴。转子在一个冷冻的真空腔中旋转,其容纳二个小室:分析室和配衡室。配衡室是一个经过精密加工的金属块,作为分析室的平衡用。分析室的容量一般为1ml,呈扇形排列在转子中,其工作原理与一个普遍水平转子相同。分析室有上下二个平面的石英窗,离心机中装有的光学系统可保证在整个离心期间都能观察小室中正在沉降的物质,可以通过对紫外光的吸收(如对蛋白质和DNA)或折谢率的不同对沉降物进行监视。后一方法的原理是:当光线通过一个具有不同密度区的透明液,在这些区带的界面上产生光的折射。在分析室中物质沉降时重粒子和轻粒子之间形成的界面就象一个折射的透镜,结果在检测系统的照相底板上产出一“峰”。由于沉降不断进行,界面向前推进,故“峰”也在移动,从峰移动的速度可以得到物质沉降速度的指标。图16-5是分析性超速离心系统的示意图。

(二)分析性超速离心的应用

⒈测定生物大分子的相对分子重量测定相对分子重量主要有三种方法:沉降速度、沉降平衡和接近沉降平衡。其中应用最广的是沉降速度,超速离心在高速中进行,这个速度使得任意分布的粒子通过溶剂从旋转的中心辐射地向外移动,在清除了粒子的那部分溶剂和尚含有沉降物的那部分溶剂之间形成一个明显的界面,该界面随时间的移动而移动,这就是粒子沉降速度的一个指标,然后用照相记录,即可求出粒子的沉降系数。

分子或粒子的相对分子重量则可从Svedberg方程式来确定:

图 分析性超速离心系统图示

式中M:该分子不含水的相对分子重量;R:气体常数;T:绝对温度;S:分子的沉降系数;ν:分子的微分比容(当一克溶质加到一个大体积的溶液中所占有的体积);ρ:溶剂的密度。

⒉生物大分子的纯度估计静分析性超速离心已广泛地应用于研究DNA制剂、病毒和蛋白质的纯度。用沉降速度的技术来分析沉降界面是测定制剂均质性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出现单一清晰的界面一般认为是均质的,如有杂质则在主峰的一侧或二侧出现小峰。

⒊分析生物大分子中的构象变化分析性超速离心已成功地用于检测大分子构象的变化,例如DNA可能以单股或双股出现,其中每一股在本质上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环状的,如果遇到某种因素(温度或有机溶剂)DNA分子可能发生一些构象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也许可逆、也许不可逆,这些构象上的变化可以通过检查样品在沉降速度上的差异来证实。

浅析减隔震技术在西藏地区的应用和发展

浅析减隔震技术在西藏地区的应用和发展 摘要:西藏地区是地处地震多发区,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防御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减隔震技术及产品、西藏地区地震区划及所发生主要地震、减震技术 在西藏地区的应用情况阐述,展示减隔震技术在西藏地区的应用状况。介绍减隔 震技术的概念、产品种类、相关政策法规,现已采用的减隔震技术的建筑、桥梁、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将来减隔震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等诸多方面。表明了 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对于减小地震作用所带来的损失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减隔震技术;西藏地区;应用;发展; 引言 减隔震技术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中,在国内最早于上世纪90 年代开始,在2008年5.12汶川8.0级地震灾后重建中应用较多,之后在四川、 云南、新疆、甘肃等地区逐年增多。在国外如日本、美国、墨西哥等国家地区也 有着较多的应用。 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4年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 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建质[2014]25号[1] 以来,各省(市、区)相继转发了相关文件,部分省(市、区)如云南、新疆、 甘肃等出台了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地方法规和标准,进一步推动了减隔震技术 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减隔震技术相关技术、产品标准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以更利于减隔震技术 的推广应用及提高产品的质量可靠性,保障建设工程的安全性。 减隔震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改善建筑功能,降低综合造价 成本,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长期的社会效益。通过4.20芦山地震等多次强的检验,效果非常明显。 西藏地区属于我国地震高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老旧建筑较多,工程建设 抗震防御灾害的能力较弱。 1 减隔震技术简介 1.1减隔震技术 即建筑隔震技术和建筑减震(结构消能减震)技术的简称。 建筑隔震:即在房屋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叠层橡胶 隔震支座组成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 小输入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达到预期防震要求。 建筑减震是在结构物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连接缝或连接件)设置耗 能装置,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性(或黏弹性)滞 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 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 1.2减隔震产品 隔震产品包括:天然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弹性滑板 支座、摩擦摆隔震支座、滑轨支座等。 减震产品包括:屈曲约束支撑、金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粘滞阻尼器、粘 弹性阻尼器等。 1.3减隔震技术国内应用情况 截止目前有超万橦建筑采用减震隔震技术,居全世界首位。 国内减隔震技术应用最多的省份是云南、四川、新疆、甘肃等,较典型的减

虚拟化技术及其应用

虚拟化技术及其应用上海市浦东科技信息中心程三艳摘编 虚拟化是一个广义的术语,在计算机方面通常是指计算元件在虚拟的基础上而不是真实的基础上运行。虚拟化技术的提出可扩大硬件的容量,简化软件的重新配置过程,模拟多CPU并行,允许一个平台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并且应用程序都可以在相互独立的空间内运行而互不影响,从而显著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 1、虚拟化技术的分类 1.1 从实现层次来分,虚拟化技术可以划分为:硬件虚拟化,操作系统虚拟化,应用程序虚拟化等。 硬件虚拟化,又叫做准虚拟化,就是用软件来虚拟一台标准电脑的硬件配置,如CPU、内存、硬盘、声显卡、光驱等,成为一台虚拟的裸机。 操作系统虚拟化,就是以原操作系统为母体样本,利用虚拟化软件克隆出多个新系统。 应用程序虚拟化,主要任务是虚拟操作系统,保证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虚拟系统的某些关键部分,如注册表等,轻量、小巧;还可以实现很多非绿色软件的移动使用,通过局域网方便快捷地分发到企业终端上,不用安装,直接使用,在应用范围和体验上超越绿色软件,大大降低了企业的IT成本。 1.2 以应用领域来划分,虚拟化技术可以划分为: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桌面虚拟化、CPU虚拟化、文件虚拟化等。 服务器虚拟化,应用了硬件虚拟化和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在一台服务器运行安装多个操作系统,并且可以同时运行,就相当于多台服务器同时运行了,利用率大大提高。 存储虚拟化,是将一堆独立分布的硬盘虚拟的整合成一块硬盘,存储虚拟化的目的是方便管理和有效利用存储空间。 网络虚拟化,一般是指VPN,它将两个异地的局域网,虚拟成一个局域网,这样一些企业的OA、B/S软件,就可以像真实局域网一样进行电脑互访了。 桌面虚拟化,是在服务器上部署好桌面环境,传输到客户端电脑上,而客户端只采用瘦客户机的应用模式,即只安装操作系统,接受服务器传输来的虚拟桌面,用户看到的就像本地真实环境一样,所有的使用其实是对服务器上的桌面进行操作。 CPU虚拟化,是对硬件虚拟化方案的优化和加强。以前是用虚拟化软件把一个CPU虚拟成多个CPU,而CPU虚拟化直接从硬件层面实现,这样大大提高的性能。 文件虚拟化,是将分布在多台电脑的文件数据虚拟成一台电脑上的,这样以前找文件要去不同的机器上查找,而现在则像在一台电脑上操作一样。 2、虚拟化技术应用 虚拟化技术具有可以减少服务器的过度提供、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IT的总体投资、增强提供IT环境的灵活性、可以共享资源等优点,但虚拟化技术在安全性能上较为薄弱,虚拟化设备是潜在恶意代码或者黑客的首选攻击对象。 目前常用的虚拟软件有VMware、Virtual PC以及微软在推的windows sever 2008中融入的Hyper-v1.0。自从全球经济危机开始,虚拟化技术被广大企业迅速应用,2009年也是虚拟化技术大潮兴起的一年。 2.1 虚拟化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高校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经历了单机环境、C/S架构、B/S架构、SOA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涉及到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相关领域,所需要的计算机平台、存储环境和网络环境多种多样,随之也带来了IT基础设施的资源利用率低和管理成本高等问题。将虚拟化技术应用到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既能提高高校信息基础设施的效率,也能提升信息化基础平台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降低IT相关管理成本。 使用存储虚拟化技术,将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中的所有存储资源整合为一个大的存储系统,通过统一存储数据和管理存储空间对外以透明的方式提供存储服务,根据应用系统对存储速率和访问要求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存取方式。

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初探

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初探 发表时间:2019-05-21T10:58:08.11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作者:董京[导读] 当今时代,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型产业。 陕西建工安装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00摘要:当今时代,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型产业。近些年来,我国地震多发,因此对于建筑物抗震性能要求有了更高的提升。本文对此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隔震技术;高层建筑;应用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高层建筑的了解也日益加深,同时人民对高层建筑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介绍了在高层建筑中隔震技术的具体应用,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借鉴。 1隔震技术的研究背景 日本学者河合浩藏1881年提出在地基上设置圆木的滚轴隔震思想,美国J.A.卡兰特伦茨1909年提出在基础与上部结构间铺一层滑石或云母的滑移隔震的思想,美国工程师F.L.莱特1921年利用软泥土层作为隔震层,日本的鬼头健三郎1924年提出在柱脚与基础间放入轴承的隔震方案。在最近的几十年,世界各地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开发了多种有效的隔震系统,并广泛应用于房屋桥梁结构上。现代隔震技术已经积累了大量工程实践经验,目前叠层橡胶隔震技术是研究最为广泛和应用最广泛的工程技术。我国结构抗震专家周福霖教授1993年在汕头市建成了第1栋橡胶隔震支座建筑并经历了地震的考验,推动了我国隔震建筑的发展。 2高层建筑当中隔离技术的主要原理 在以往的的抗震结构中,主要依靠建筑结构及构件来抵抗甚至是消除掉地震产生的能量,在进行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过程当中,由于地震产生的作用力属于外加荷载,设计师就要在结合其他荷载带来的影响之下对建筑物隔震设计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使其满足抗震的要求。在高层建筑隔震技术中,其主要原理就是将阻尼器以及橡胶隔震支座加入到建筑物的耗能装置内。其中,橡胶隔震支座主要提供的是较强变形能力等作用,其次,它还会对地震能量进行一定的消耗。 在高层建筑中应用隔震技术,一般会使建筑物上部结构中的地震作用缩小到30%左右,当地震发生时,其上部结构的反应主要以第一振型为主。相当于一种刚体平动,基本上不会产生反应放大的作用,并通过隔震层中的相对大位移作用有效降低上部结构内所受到的地震荷载。在发生地震前若采用基础隔震措施,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受到的地震反应就会很小,并且不会使建筑构件以及内部的设施受到一定的破坏,还会避免建筑物中的人群受到伤害 3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3.1工程概况 某工程总建筑面积:8999.3㎡,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峰值为0.3g,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Ⅱ类场地,场地特征周期0.40s。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式,楼层数3层局部4层,结构高度10.35m,宽(A区:18.5m;B区:24.7m;C区:28.3m),高宽比(A 区:0.6;B区:0.5;C区:0.4)。属于重点设防类,乙类建筑。本文以C区为例来进行分析。对于地震反应,一般抗震体系:放大地面作用、剧烈震动。隔震体系:减少结构反应、缓慢平动。水平地震加速度减少至1/2~1/12。 3.2隔震设计 本工程中多层框架部分采用隔震设计后更好的满足了建筑功能,并提高了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考虑建筑功能和结构抗震需要,隔震支座设置在±0.00m楼板以下-1.00m处,隔震层高度1.8m。结构设计保证隔震层水平刚度远小于上层结构楼层水平刚度,并远小于隔震层以下结构水平刚度,隔震支座以上混凝土隔震支墩及其梁水平刚度远大于上层结构楼层水平刚度。隔震层以下,即下支墩以下设置承台及承台梁。本工程隔震建筑周边设置隔离缝,其缝宽按照罕遇地震计算变形1.2倍确定,其缝宽≥350mm。 隔震设计采用ETABSNonlinearC软件进行分析。为保证计算模型正确,设计前对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与pkpm模型对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12.2.5条,确定隔震后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C区:=0.16×0.261/0.8=0.0522,上部结构计算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C 区:0.09。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各隔震单元隔震层最大位移符合“抗规”要求,绝大部分支座未出现拉应力。隔震支座均受压,受压承载力满足“抗规”要求。 3.3隔震分析 3.3.1设防地震作用下隔震分析 本工程隔震层设计时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按照局部和整体满足竖向承载力的原则布置隔震支座,经复核各隔震支座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的相关要求。设防地震作用下楼层剪力、剪力比如图1图2所示(REN1、REN2、NGA8、NGA9、ELC、CAP、CPC为时程分析采用的地震波):

IT新技术应用 总结报告

IT新技术应用 总结报告 学号: 姓名: 班级:

一、技术总结 1、云计算的IaaS、PaaS、SaaS是什么含义? 三种主要类型的云计算是IaaS、PaaS和SaaS,它们的含义分别是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和软件即服务。 2、简述大数据的4V特征? 大量化(Volume):企业面临着数据量的大规模增长。例如,IDC最近的报告预测称,到2020年,全球数据量将扩大50倍。目前,大数据的规模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指标,单一数据集的规模范围从几十TB到数PB不等。简而言之,存储1PB 数据将需要两万台配备50GB硬盘的个人电脑。此外,各种意想不到的来源都能产生数据。 多样化(Variety):一个普遍观点认为,人们使用互联网搜索是形成数据多样性的主要原因,这一看法部分正确。然而,数据多样性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新型多结构数据,以及包括网络日志、社交媒体、互联网搜索、手机通话记录及传感器网络等数据类型造成。其中,部分传感器安装在火车、汽车和飞机上,每个传感器都增加了数据的多样性。 快速化(Velocity):高速描述的是数据被创建和移动的速度。在高速网络时代,通过基于实现软件性能优化的高速电脑处理器和服务器,创建实时数据流已成为流行趋势。企业不仅需要了解如何快速创建数据,还必须知道如何快速处理、分析并返回给用户,以满足他们的实时需求。根据IMS Research关于数据创建速度的调查,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拥有220亿部互联网连接设备。 价值化(Value):大量的不相关信息,浪里淘沙却又弥足珍贵。对未来趋势与模式的可预测分析,深度复杂分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Vs传统商务智能(咨询、报告等) 蚁坊软件在舆情大数据处理中注重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价值化,凭借自身的大数据平台为客户提供舆情应用服务,其中鹰击提供微博舆情监测分析服务,正是基于这四个维度,其舆情“早发现”的能力显著领先竞争对手,为舆情早报告、早响应提供先机;而蚁坊软件旗下的另外一款典型产品,则是从多样性(全网)、快速性方面独有优势——鹰眼提供全网舆情监测分析服务,方便客户“速读网”,掌控舆情发展态势。

应用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最新资料推荐------------------------------------------------------ 应用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应用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温景文一、应用型教育的产生背景(时代呼唤)(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求教育与之相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对教育提出适应性要求,这是千年不变的历史规律,而最终的结果是教育必须适应才能生存。 大学的历史演变: 人格教育: 培养有闲阶层精英、贵族、国家统治者;自由教育: 探索自然奥秘,发现真理;学术教育: 抽象思维,开展科学研究;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服务社会需要。 1.美国: 二战以后,赠地运动,大批社区学院产生。 2.欧洲: 工业经济大发展,促进应用型教育发展。 3.我国: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应用型教育起步。 (二)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教育自身做出适应性调整 1822 岁青年入大学率(毛入学率): 精英阶段,15%以下;大众化阶段,15-50%;普及阶段,50%以上。 1 / 18

高等教育(美国加州大学校长,卡拉克科尔),走向了多样化、多元化。 (三)新建本科高校大量产生,自身发展的现实诉求 1999 年以来,新建本科高校和三本共 650 余所,约占全国本科高校的 1/2,急需找到与精英型高校不同的发展定位。 二、应用型教育的本质属性(理论基础)(一)哲学与人才分类理论视角哲学视角下的科学、技术、工程有本质区别,三者是不同的事物。 科学、技术、工程三者之间的主要关系: 科学、技术、工程是完全不同的三回事;技术最早出现并存在;科学是技术与工程的基础,技术为科学提供手段,工程为科学试错;技术是工程的主体要素,工程对技术有选择性;工程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及其他知识。 越向高发展,三者越有融合之势。 三者有本质区别,产生了相对应的产业,因而产生了对三类不同人才的需求,即社会对人才类型的多样化需求(人才分类理论),也就产生了三类不同的教育类型。 (二)本质: 学(科学)与术(专业或职业)的完美结合是两手抓的教育,手脑并用的教育。 1.学: 科学、理论、形而上、规律、道、体、出世境界、仰望星空。

离心技术综述

离心技术 离心技术,是蛋白质、酶、核酸及细胞亚组分分离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生化实验室中常用的分离、纯化或澄清的方法。尤其是超速冷冻离心已经成为研究生物大分子实验室中的常用技术方法。 概况 离心技术是利用物体高速旋转时产生强大的离心力,使置于旋转体中的悬浮颗粒发生沉降或漂浮,从而使某些颗粒达到浓缩或与其他颗粒分离之目的。这里的悬浮颗粒往往是指制成悬浮状态的细胞、细胞器、病毒和生物大分子等。离心机转子高速旋转时,当悬浮颗粒密度大于周围介质密度时,颗粒离开轴心方向移动,发生沉降;如果颗粒密度低于周围介质的密度时,则颗粒朝向轴心方向移动而发生漂浮。常用的离心机有多种类型,一般低速离心机的最高转速不超过6000rpm,高速离心机在25000rpm以下,超速离心机的最高速度达30000rpm以上。 根据离心原理,可设计多种离心方法,常见下列三大类型:差速离心法。 通过逐步增加相对离心力,使一个非均相混合液内形状不同的大小颗粒分步沉淀。 密度梯度离心法。

离心前,离心管内先装入分离介质(如蔗糖、甘油等),使形成连续的或不连续的密度梯度介质,然后加入样品进行离心,具体又可分为: 1)速度区带离心法。 2)预制梯度等密度离心法。 3)自成梯度等密度离心法。 沉降平衡离心法。 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浮力密度差别进行分离,所用的介质起始密度约等于被分离物质的密度,介质在离心过程中形成密度梯度,被分离物质沉降或上浮到达与之密度相等的介质区域中停留并形成区带。 离心机(centrifuge)是实施离心技术的装置。离心机的种类很多,按照使用目的,可两类,即制备型离心机和分析型离心机。前者主要用于分离生物材料,每次分离样品的容量比较大,后者则主要用于研究纯品大分子物质,包括某些颗粒体如核蛋白体等物质的性质,每次分析的样品容量很小,根据待测物质在离心场中的行为(可用离心机中的光学系统连续地监测),能推断其纯度、形状和相对分子质量等性质。两类离心机由于用途不同,故其主要结构也有差异。通常所使用的离心机根据转子转速大小的不同可分为普通离心机、高速离心机和超速离心机三类。

抗震设计中——隔震技术系统介绍

隔震技术介绍 本文源于上海大学隔震网,基于让广大读者更好了解隔震技术,将之copy至此。切勿乱传。谢谢配合。 前言: 我国地处全球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渤地区,西南-青藏高原、云南和四川西部,西北-新疆和陕甘宁部分地区。回顾过去的历史,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本网站希望能为人们提供一个了解隔震结构的平台,提供隔震理论与技术,以及实际工程应用等相关资料,并时刻关注隔震结构前沿发展,期望使人们对隔震建筑有全面的了解,以推动我国隔震建筑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隔震结构与普通结构建造成本比较: 相比于普通建筑结构,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物,尽管增加了隔震部分的成本,但可以使上部建筑的设防烈度降低了一度,从而减少了相关的成本。 隔震理论: 隔震结构基本信息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强烈地震,仅上个世纪的百年中,由地震引起的伤亡人数超过 5 万人的强震就多达近20次。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28分,在我国河北省北部工业重镇唐山市发生了里氏7.8级强地震,中心区烈度达到11度。地震引起的死亡人数为242769,受伤人数达到164851,倒塌房屋总数近322万间。日本在经历了 1923 年的关东大地震(1923年l月17日,死亡100000人)仁后,对建筑物的抗震及防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然而在1995年1月17日凌晨5时46分,兵库县南部发生了强烈地震(死亡5500人,受伤人数约为35000人,全部损坏或部分损坏的房屋达 180000 户,1995年2 月16日读卖新闻消息),造成巨大的人员和经济财产损失,对稳步发展的现代抗震结构提出了新的疑问。 传统抗震结构地震反应的计算分析理论在经历了20世纪 20-30年代的静力计算理论, 40-50年代的反应谱计算理论后,于60年代又逐步过渡到动力分析理论方面。无可置疑的是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工程实践,人类在抵抗地震这种突发自然灾害、保障人类生命安全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减少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方面可以认为是没有明显的进展,这一观点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事实上现代社会遭受地震灾害的损失远远大于1个世纪前。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 2000 亿美元,地震持续20秒,每秒的损失达 100 亿美元。这样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基于传统建筑结构提出的抗震设计思想以“小震不坏、设防烈度可修、大震不倒”三水准为设防目标,建筑结构依靠结构的变形来吸收并消耗地震能量。在结构遭遇到中、小型地震时,依靠结构吸收并消耗地震能量是可行的。然而,当建筑结构遭遇到大地震或特大罕遇地震时,完全依靠结构难以吸收并消耗巨大的地震能量。因此,虽然采用了严格的设计,在遇到超过规范设计要求的大地震或特大地震时仍无法确保结构安全,寻求有别于传统抗震体系的新体系成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目标。 基础隔震结构体系通过设置隔震层,将结构分为上部结构、隔震层和下部结构三部分,地震能量经由下部结构传到隔震层,由隔震层的隔震装置吸收并消耗主要地震能量后,仅有少部分能量传到上部结构。隔震层的设置改变了上部结构的周期,降低了结构的地震反应,确保上部结构在大地震时仍可处于弹性状态,或保持在弹塑形变形状态的初期状态。 美国Northridge大地震(1994年)和日本神户大地震(1995年)中地震区隔震建筑记录到的最大加速度反应表明:隔震结构顶层加速度反应峰值仅为非隔震结构的20%(隔震结构198Gal,非隔震结构965Gal)。

网络虚拟化技术介绍及应用实例

网络虚拟化介绍及应用实例 技术背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用户需求不断发展提高,市场也不断发展变化,谁能真正掌握市场迎合用户,谁就能够占领先机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运营中关键资讯传递的畅通可以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关键资源,供应链、渠道管理,了解市场抓住商机,从而帮助企业维持甚至提高其竞争地位。作为网络数据存储和流通中心的企业数据中心,很显然拥有企业资讯流通最核心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当前各个企业/行业的基础网络已经基本完成,随着“大集中”思路越来越深入人心,各企业、行业越来越迫切的需要在原来的基础网络上新建自己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设施的整合已经成为行业内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利用数据中心,企业不但能集中资源和信息加强资讯的流通以及新技术的采用,还可以改善对外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个好的数据中心在具有上述好处之外甚至还可以降低拥有成本。 1.虚拟化简介 在数据大集中的趋势下,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规模越来越庞大。随着服务器规模的成倍增加,硬件成本也水涨船高,同时管理众多的服务器的维护成本也随着增加。为了降低数据中心的硬件成本和管理难度,对大量的服务器进行整合成了必然的趋势。通过整合,可以将多种业务集成在同一台服务器上,直接减少服务器的数量,有效的降低服务器硬件成本和管理难度。 服务器整合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难题:多种业务集成在一台服务器上,安全如何保证?而且不同的业务对服务器资源也有不同的需求,如何保证各个业务资源的正常运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虚拟化应运而生了。虚拟化指用多个物理实体创建一个逻辑实体,或者用一个物理实体创建多个逻辑实体。实体可以是计算、存储、网络或应用资源。虚拟化的实质就是“隔离”—

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内涵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内涵与地方高校转型发 展 摘要:廓清“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内涵是地方高校科学转型发展的关键。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发展本科乃至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成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主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代表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并非针对特定专业。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理工农医学科还是人文经管学科,无论是实务应用课程还是基础理论课程,都应遵循“应用导向”,让学生学会思考,能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既不能跟随研究型大学亦步亦趋,同时也应避免将“应用”简单化,滑向就业技能培训中心。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人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马庆栋(1970-),男,河北隆尧人,邢台学院国际教育交流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冀南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与策略研究”(编号:SD145014),主持人:赵建彬;2012年河北省教政项目

“澳洲TAFE模式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借鉴研究”(编号:2012GJJG205),主持人:徐惠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58(2015)04-0035-04 2014年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调整、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地位任务进行了明确阐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需要加快转型已不容置疑,当务之急是方案设计,廓清内涵是关键前提。 一、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内涵与高校的类型配比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今后我国普通高校将按“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高等职业学校”,进行分类设置和评估、指导[1]。相比之前的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的划分方法,新的分类方法更加注重从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类型的角度对高校进行划分,更好地体现了经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差异化要求。换句话说,研究型高校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应用技术型高校主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一线操作技能型人才。

离心技术的应用

离心技术的应用 离心技术(centrifugal technique)是根据颗粒在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受到一个外向的离心力的行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离技术。这项技术应用很广,诸如分离出化学反应后的沉淀物,天然的生物大分子、无机物、有机物,在生物化学以及其它的生物学领域常用来收集细胞、细胞器及生物大分子物质。 一、基本原理的分类 (一)基本原理 ⒈离心力(centrifugal force,Fc)离心作用是根据在一定角度速度下作圆周运动的任何物体都受到一个向外的离心力进行的。离心力(Fc)的大小等于离心加速度ω2X与颗粒质量m的乘积,即: 其中ω是旋转角速度,以弧度/秒为单位;X是颗粒离开旋转中心的距离,以cm为单位;m是质量,以克为单位。 ⒉相对离心力(relative centrifugal force,RCF)由于各种离心机转子的半径或者离心管至旋转轴中心的距离不同,离心力而受变化,因此在文献中常用“相对离心力”或“数字×g”表示离心力,只要RCF值不变,一个样品可以在不同的离心机上获得相同的结果。 RCF就是实际离心场转化为重力加速度的倍数。 式中X为离心转子的半径距离,以cm为单位;g为地球重力加速度 (980cm/sec2);n为转子每分钟的转数(rpm)。 在上式的基础上,Dole和Cotzias制作了与转子速度和半径相对应的离心力的转换列线图,见图16-4,在用图16-4将离心机转数换成相对离心力时,先在离心机半径标尺上取已知的离心机半径和在转数标尺上取已知的离心机转数,然后将这两点间划一条直线,在图中间RCF标尺上的交叉点,即为相应的离心力数值。例已知离心机转数为2500rpm,离心机的半径为7.7cm,将两点连接起来交于RCF标尺,此交点500×g即是RCF值。

《减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指南与工程应用》教学大纲

《减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指南与工程应用》教学大纲 总教学课时: 一、教学目的 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建质[]号)的工作要求,帮助结构工程师更好地了解与掌握减隔震技术的概念与发展历程、设计标准与研究现状、减隔震结构设计方法、减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二、教学要点 与结构工程师设计工作相关的减隔震技术概念与工作原理,减隔震建筑结构设计参考依据与设计关键要点、减隔震技术工程应用方法等。 三、重点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一章减隔震技术概述(学时): 减隔震技术的概念与原理(学时)、减隔震技术发展历程(学时)、减隔震技术设计标准(学时)、减隔震技术研究现状(学时)。 第二章减震结构设计指南(学时): 减震结构概念设计(学时)、减震结构性能设计的基本要求(学时)、减震结构计算分析的基本要求(学时)、减震

装置的基本要求(学时)、减震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要点(学时)、减震装置的施工、验收和维护(学时)。 第三章隔震结构设计指南(学时) 隔震结构概念设计(学时)、隔震结构性能设计的基本要求(学时)、隔震结构计算分析的基本要求(学时)、隔震装置的基本要求(学时)、隔震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要点(学时)、隔震装置的施工、验收和维护(学时)。 第四章减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学时): 屈曲约束支撑应用案例(学时)、黏滞阻尼支撑应用案例(学时)、黏滞阻尼伸臂应用案例(学时)、黏滞阻尼墙应用案例(学时)、日本典型减震案例(学时)。 第五章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学时): 基础隔震案例(学时)、层间隔震案例(学时)、组合减隔震案例(学时)、日本典型隔震案例(学时)。 四、教学延伸阅读参考书目 1.周福霖.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北京:地震出版社, . 2.李爱群,瞿伟廉. 工程结构减振控制[]. 北京:机械工 业出版社,. 3.丁洁民,吴宏磊. 黏滞阻尼技术工程设计与应用[]. 北 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日本隔震构造协会. 隔震结构入门[]. 东京:出版社,. 5.日本建筑学会,刘文光(译),冯德民(校). 隔震结

应用技术型大学艺术教育论文

应用技术型大学艺术教育论文 一、目前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生的艺术素质状况 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生艺术素质喜忧参半。喜主要表现在,学生个人艺术专业水平有所提高有所提高,这种专业专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不是个性的,而是总体学生的层次较大比例的增加。一名学生具有多种特长,不光唱得好、跳得好、奏得好,而且还说得好、画得好。这样多才多艺的学生每年的比例是在增加的。而忧则主要体现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生的民俗浅薄意识相对浅薄,缺乏艺术底蕴,对艺术的很理论及深层次的理解比较模糊,很大一部分学生将艺术教育视为辅助学科,有的甚至认为艺术教育是旁门左道、不入流,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用不到。很多在校的大学生对艺术的认知与想像也较为偏激,其中比较明显现象就是不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即使是参予了也应付是为了应付过人,而没有深层次地理解这些活动的真正意义,更提不上自身通过这些活动所获得的收获以及个人能力的体现和升华了。再者,在当今应用技术型大学快速的社会化发展中,也影响了很多同学主动或是被动地去适应了很多社会非主流文化现象的熏陶,对艺术的理解上出现绘画了偏离正常轨道的迹象,力图在专业发展水平中短期见效果,而不愿意付出时间花费在专业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上,甚至一部分同学进行盲目的跟从与模仿,只存在于从艺术的表面上做文章,沉迷于非主流民俗之中,阻碍了正常专业与技能的学习和发展进步的空间。 二、应用技术型大学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现状 应用技术型大学在校学生的艺术素质层次不是很高,应用技术型法学院大学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缺乏连续性,教学内容还停留在全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基础教学辅修中,只开设了中西方音乐欣赏、中外经典影片赏析、音乐基本理论、艺术美学、二重唱学等对艺术简单理解的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不够系统,没有形成规模,艺术教育类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全,学校中从事专业艺术教育的教师幼儿园很少,甚至每

云计算虚拟化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云计算虚拟化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学时:62 代码: 适用专业: 制定: 审核: 批准: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云计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讲授虚拟化技术发展史、虚拟化技术分类、虚拟化架构特性并对目前主流的虚拟化技术都有涉及,重点讲授虚拟化技术在服务器、桌面及网络上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虚拟化的基本知识,掌握虚拟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对目前主流的虚拟化产品进行熟练的使用、部署及维护,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严守规范、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等职业素养。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虚拟化的基本概念及发展情况、虚拟化的技术分类及虚拟化的基本技术架构等知识。 2. 了解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和网络虚拟化的基本概念及基础架构原理,了解市场主流虚拟化技术及产品。 3. 了解VMware ESXi的基本概念并熟练掌握VMware ESXi的安装、配置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了解VMware ESXi的重要功能并掌握VMware ESXi虚拟机的创建、定制技术。 4. 了解XenServer的功能特性、虚拟基础架构及XenServer系统架构,掌握XenServer服务器和XenCenter管理平台的安装、配置以及创建虚拟机环境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5. 了解Microsoft Hyper-V的功能特性及系统架构,掌握安装Microsoft Hyper-V服务器角色以及创建、定制虚拟机环境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6. 了解KVM的应用前景及基本功能,掌握KVM环境构建、硬件系统维护、KVM服务器安装及虚拟机维护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7. 了解Docker的功能特性及系统架构,掌握Docker的使用技术,包括Docker的安装与卸载、Docker镜像与容器以及Docker Hub的应用技术等。 8. 掌握虚拟机服务器的部署,包括虚拟服务器的配置、工具的部署、虚拟服务器调优、虚拟服务器安全性、虚拟机备份、虚拟机业务迁移及物理机转虚拟机的方法及技术。 9. 了解虚拟化终端的类型及其特点、熟悉常见共享桌面的种类。了解主流虚拟桌面的产品及其厂商,掌握VMware View虚拟桌面的部署步骤过程。 10. 掌握虚拟专用网络VPN的部署与使用方法,包括硬件VPN和软件VPN;掌握虚拟局域网(VLAN)的部署与使用方法,包括标准VLAN、VMware VLAN和混合VLAN;掌握虚拟存储设备的配置与应用,包括IP-SAN在vSphere平台的挂载方法。 11. 掌握虚拟化架构规划的需求分析及设计选型的一般方法,能够针对具体的项目需求给出虚拟化架构规划实施方案。

虚拟化技术介绍及应用

虚拟化技术介绍及应用 1 虚拟化技术简介 目前虚拟化技术深入人心,从服务器到桌面都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由此相信多数人都不会怀疑虚拟技术的可用性和研究其的必要性。通俗说来,虚拟化就是把物理资源转变为逻辑上可以管理的资源,以打破物理结构间的壁垒。虚拟化技术就其本质而言属于一种资源管理技术,它将硬件、软件、网络、存储等硬件设备隔离开来,使用户能更合理更充分的控制与管理各种资源。 1.1 术语介绍 1).宿主机,即虚拟机管理器所在的系统 2).客户机,即运行在虚拟化管理器之上的系统 3).VMM, Virtual Machine Monitor. 虚拟机监视器 4).hypervisor,也称为虚拟机管理系统(包含VMM) 2 虚拟化技术历史 IBM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开发 System/360?Model 67 大型机时就认识到了虚 拟化的重要性。Model 67 通过 VMM(Virtual Machine Monitor)对所有的硬件接口都进行了虚拟化。但在x86平台上的虚拟化技术起步较晚,但随着x86平台CPU性能越来越强健,在市场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x86平台下的虚拟化技术同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支持虚拟化技术的芯片辅助技术(即CPU虚拟化技术)出现以后,x86平台一直以来对虚拟化支持不佳的形象发生了很大改变,x86 平台已经成为了虚拟化技术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之一。 虚拟化技术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下面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在虚拟化早期,人们采用模拟软件技术模拟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模拟层与操作系统对话,而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硬件对话。在模拟层中安装的操作系统并不知道自己是被安装在模拟环境下的,你可以按照常规的方法安装操作系统。这种虚拟化需要付出很大的性能代价。 高级阶段:随着虚拟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化,虚拟化被带到了一个更高的级别。在模拟层(负责被虚拟机器的指令翻译)和硬件之间,不需要任何主机操作系统运行硬件上的虚拟机。虚拟机监控器直接运行在硬件上。由此虚拟化变得更加高效。 3 虚拟化技术原理 我们首先简要介绍一下虚拟化技术及其涉及的元素。虚拟化解决方案的底部是要进行虚拟化的机器。这台机器可能直接支持虚拟化,也可能不会直接支持虚拟化;那么就需要系统管理程序层的支持。系统管理程序,或称为 VMM,可以看作是平台硬件和操作系统的抽象化。在某些情况中,这个系统管理程序就是一个操作系统;此时,它就称为主机操作系统。

离心机关键技术及发展情况综述

离心机关键技术及发展情况综述 离心机关键技术及发展情况综述 离心机是将样品进行分离的仪器,广泛应用干生物医学、石油化工、农业、食品卫生等领域,它利用不同物质在离心力场中沉淀速度的差异,实现样品的分析分离。离心机自问世以来,历经低速、调整、超速的变迁,其进展主要体现在离心设备和离心技术两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从转速看,台式离心机基本属于低速、高速离心机的范畴,因此具有低速和高速离心机的技术特点,其结构主要由电机驱动系统、制冷系统、机械系统、转头和系统控制等几部分组成,与落地式离心机相比只不过是尺寸和容量小一点罢了。通用台式离心机的发展已经模糊了低速、高速、微量和大容量离心机的界线,众多的转头为科研人员提供相当广泛的应用范围,成为科研实验室首选机型。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流行的台式离心机.着重从功能结构,介绍台式离心机的关键技术及其进展,并希望通过国内外流行机型的技术总结和比较,提供有益的选型建议。 1、交流变频调速将逐步取代直流调速 转速调节系统是离心机的核心部分,由控制、功率驱动和电机三大要素组成,主要是控制电机的转速。在离心机的发展进程中直流调速功不可没,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良好的起制动、调速范围宽、结构简单、成本低、理论和实践都比较成熟等,因此八十年代前在离心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较成熟等,因此八十年代前在离心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至今仍在应用和不断的改进,例如长沙维尔康湘鹰离心机新推出的转超速离心机,改进了直流电机铜头和碳刷的耐磨性,以延长电机的寿命和碳刷的更换周期等。 可控硅相控直流调速是经典的直流调速方案,结构简单、技术成熟,基本满足离心机调速的需求,因此在国内外离心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主要缺点是,整流波形差、电流脉动大、轻负载时易出现断流现象、为维持直流电机电流的连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517429052.html,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 作者:史鹏越 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19年第09期 笔者以北京市通州区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研究论文为样本,构建分析框架,量化统计各维度指标,分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 一、通州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通州区整体的教育发展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定位而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注入通州,高标准、高定位是通州教育的新标签。教育信息化为通州教育腾飞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通州区目前紧抓“互联网+”优势,开展了一系列整合融合项目,而能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服务教育教学过程,关键取决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而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教育的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需要转变。怎样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学习活动,并在课堂教学中辅助学生完成学习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命题。 二、通州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分析 (一)分析框架 对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和评判,世界各国先后出台了政策文件。2014年5月27日,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指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与发展性要求,基本能力围绕技术促进教师的教展开,发展性能力围绕技术促进学生的学展开。 笔者将借鉴此能力标准,并结合通州区目前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关注点,形成框架,具体分析通州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以便得出科学的研究结果。 (二)分析样本 已有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的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反映了教师的主观意愿,但对教师的客观教学场景反映不足,尤其是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能力的体现不够。本研究选取教师的教学论文为研究对象,透过文本分析教学场景,总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笔者随机选取了全区4所幼儿园、6所小学、3所中学教师的教学论文,总计117篇,除去抄袭、雷同、主题不符论文外,有效样本82篇。样本论文的选题均围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内容基于實际课堂教学情境,反映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药学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分析

药学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分析 一、引言 随着国家产业快速转型升级,专业优秀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但现阶段应用技术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数量和质量与国家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存在较为严重不一致。20XX年,D的XX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必须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社会需要人才。但高校教育的传统模式形成了较为封闭的环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一直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在这个大环境下,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企业和市场相结合,促进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要能够与经济发相适应,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从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学习模式向联合企业,参与科研实践项目,从生产实践中学习和积累经验的教学模式转变。结合产学研的教育模式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药学专业发展情况 长期以来,药学教育实行重理论、重知识、轻实验,轻操作的教学模式。经常把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实验技能训练,忽视了它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性,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代药学人才培养的核心是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校学历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三、药学人才培养改革 人们根据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药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培养需

求,以XX飞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实践平台,开展对药学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将药学专业教学与该公司的科研研发生产相结合,将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验教学与该公司的生物技术实验室研究及生产实践相结合,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第一,与XX飞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联合,结合医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创建药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1+1+1”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理论学习”+“科研创新”+“顶岗实习”的无缝对接。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人才需求”为目标,统筹专业课程体系,增加合作企业实践教学比重,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兼顾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 第二,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构建一支“有较深的理论造诣,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能型”的教师队伍。应该首先从“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抓起,采用自主培养+企业引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在教师队伍的管理上,不再单纯以学历、主持项目的级别、范文发表多少作为考核标准,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等工作,激励教师深入实践,参与企业的科研工作,为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储备师资,建立一支符合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教师队伍。 第三,采用“1+1+1”(“课程理论学习”+“科研创新”+“顶岗实习”)分阶段的培养模式。第一阶段:学生入学后,进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学习,全部在学校内组织进行;第二阶段: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