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知识点资料

合工大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知识点资料
合工大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知识点资料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第一章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1、金属键:通过共有化的自由电子和正离子依靠静电引力结合的方式。

金属的宏观特性:①导电性②导热性③不透明④有光泽⑤具有正电阻温度系数⑥塑性、延展性

书P12 表1-1

2、晶体: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按一定规律进行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根本区别:内部质点排列的规律不同,即结构不同。

(1)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则没有。

(2)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非晶体是各向异性。

(3)

3、空间点阵或晶格:将晶体的内部质点抽象为几何点得到的由几何点构成的空间构架。

4、晶胞:能完全反应点阵特征的最小的几何单元。

5、晶面:通过将晶体中由原子构成的平面。

6、晶向:任意两个原子的连线方向。

7、晶体缺陷:实际金属中,因一些原子在外在因素的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破坏晶体中原子排列的规律性,形成的微小不完整区域。

根据几何形状特征,可将晶体缺陷分为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三类。

点缺陷:空位、间隙原子和置换原子

线缺陷:也称为位错(位错密度用X射线或透射电镜测定)

面缺陷:晶界、亚晶界

8、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9、相:合金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同一结构、同一性质,并与其他部分有界面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10、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固态金属溶剂晶格中所形成的均一的、保持溶剂晶体结构的合金相称为固溶体。

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不是占据溶剂晶格结点位置,而是填入溶剂晶格的某些间隙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占据了溶剂晶格的某些结点位置所形成的的固溶体。

11、固溶强化:由于固溶体中的晶格畸变区会与位错产生交互作用,会阻碍位错运动,从而引起合金的塑性及韧性有所下降,强度有所提高。

12、金属间化合物:两组元形成合金时,当超过固溶体的溶解极限时,形成的一种晶体结构不同于任一组元的新相,称为金属间化合物,也称中间相。

第二章金属材料组织与性能的控制

1、结晶:液态金属到固态金属的过程。

2、过冷:液态金属必须冷却到理论结晶温度Tm以下某一个温度T时才开始结晶,这个现象称为过冷。

3、结晶潜热:伴随着液态向固态转变而释放的热量称结晶潜热。

4、均质形核:从过冷液态金属中自发形成晶核的过程。

5、异质形核:液态金属原子,依附于模壁或液相中未熔固相质点表面,优先形成晶核的过程。

6、晶体长大机制:

粗糙界面的长大机制——连续垂直长大机制

光滑界面的长大机制——侧向长大机制

7、细晶强化:晶粒细化使金属机械性能提高的现象。

细化晶粒的途径:增大形核率N和降低长大速度。

细化晶粒的方法:增大液态金属的过冷度和孕育(变质)处理。

8、杠杠定律:在结晶过程中,液、固二相的成分分别沿液相线和固相线变化。液、固二相的相对量关系,如同力学中的杠杆定律。

9、匀晶相图:两个组元在液态和固态均能无限互溶,在结晶时发生匀晶转变的相图。

10、晶内偏析:晶粒内部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

11、枝晶偏析:由于固溶体结晶时一般按树枝状方式生长,先结晶的枝干和后结晶的枝间成分也不相同。

严重的枝晶偏析会使合金的力学性能降低,主要是降低塑性和韧性以及耐蚀性等。生产中常用均匀化退火(扩散退火)方法来消除枝晶偏析。

11、共晶相图:两组元在液态能无限互溶,在固态只能有限溶解,并且具有共晶转变的合金相图。

12、固溶处理:通过溶入某种溶质元素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的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

13、弥散硬化:合金中以固溶体为主再加上适量的金属间化合物弥散分布,会提高合金的强度、硬度及耐磨性。

14、共析相图:两组元在液态能够无限互溶,在固态只能有限互溶,并具有共析转变的相图。

15、同素异构转变:一些金属,在固态下随温度或压力的改变,还会发生晶体结构变化,即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的变化,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16、热脆:硫

17、冷脆:磷

18、滑移: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其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和一定的晶向相对另一部分发生的相对滑动现象。

19、回复、再结晶

20、冷加工:金属材料的冷形变加工,形变加工时产生加工硬化。

21、热加工:金属材料的热形变加工,不产生加工硬化。

22、加工硬化: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迅速增加;塑性、韧性迅速下降的现象。

23、热处理:通过对钢件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操作方法,来改善其内部组织结构,以获得所需要性能的一种加工工艺。

24、奥氏体:奥氏体是C在γ铁中的间隙固溶体,面心立方结构,最大溶碳量2.11%,高塑性、低屈服强度——相变过程容易产生塑性变形,比容在钢的组织中最小,密度最大——相变中容易产生体积变化(M→A 4.234%)

奥氏体形成速度与加热温度、加热速度、钢的成分以及原始组织等有关。

22、过冷奥氏体:在临界点以下存在的不稳定的且将要发生转变的奥氏体。

冷却方式:等温冷却方式和连续冷却方式。

23、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24、索氏体:在650~600℃温度范围内形成层片较细的珠光体。

25、屈氏体:在600~550℃温度范围内形成片层极细的珠光体。

26、贝氏体:过饱和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混合物。

27、马氏体: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28、奥氏体:碳在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29、残余奥氏体:M转变结束后剩余的奥氏体。

30、退火:将工件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或在临界点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以十分缓慢的冷却速度(炉冷、坑冷、灰冷)进行冷却的一种热处理操作。

31、正火:将工件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30~80℃,保温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冷却。

32、淬火: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1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快速冷却(一般为油冷或水冷),从而得马氏体的一种操作。

33、回火:将淬火钢重新加热到A1点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冷却到室温的一种操作。

34、冷处理:把冷到室温的淬火钢继续放到深冷剂中冷却,以减少残余奥氏体的操作。

35、时效处理:为使二次淬火层的组织稳定,在110~150℃经过6~36小时的人工时效处理,以使组织稳定。

36、淬火临界冷却速度(Vk):淬火时获得全部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

37、淬透性:钢在淬火后获得淬硬层深度大小的能力。

38、淬硬性:钢在淬火后获得马氏体的最高硬度。

39、重结晶:由于温度变化,引起晶体重新形核、长大,发生晶体结构的改变,称为重结晶。

40、调质处理:淬火后的高温回火。

第三章、工程材料

第二部分简答

1、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有哪几种?α-Fe、γ-Fe、Mg各属何种晶体结构?

答:常见金属晶体结构: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α-Fe属于体心立方晶格;γ-Fe属于面心立方晶格;Mg属于密排六方晶格;

2、实际晶体中的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对金属性能有何影响?

答:如果金属中无晶体缺陷时,通过理论计算具有极高的强度,随着晶体中缺陷的增加,金属的强度迅速下降,当缺陷增加到一定值后,金属的强度又随晶体缺陷的增加而增加。因

此,无论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都会造成晶格崎变,从而使晶体强度增加。同时晶体缺陷还会增加金属的电阻,降低抗腐蚀性能。

3、过冷度与冷却速度有何关系?它对金属结晶过程有何影响?对铸件晶粒大小有何影响?

答:①冷却速度越大,则过冷度也越大。②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晶体内形核率和长大速度都加快,加速结晶过程的进行,但当冷速达到一定值以后则结晶过程将减慢,因为这时原子的扩散能力减弱。③过冷度增大,结晶驱动力大,形核率和长大速度都大,且N的增加比G增加得快,提高了N与G的比值,晶粒变细,但过冷度过大,结晶发生困难。

4、金属结晶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晶核的形成率和成长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①金属结晶的基本规律是形核和核长大。②受到过冷度的影响,随着过冷度的增大,晶核的形成率和成长率都增大,但形成率的增长比成长率的增长快;同时外来难熔杂质以及振动和搅拌的方法也会增大形核率。

5、在铸造生产中,采用哪些措施控制晶粒大小?在生产中如何应用变质处理?

答:①采用的方法:变质处理,钢模铸造以及在砂模中加冷铁以加快冷却速度的方法来控制晶粒大小。②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特意加入某些难熔固态颗粒,造成大量可以成为非自发晶核的固态质点,使结晶时的晶核数目大大增加,从而提高了形核率,细化晶粒。③机械振动、搅拌。

6、产生加工硬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随着变形的增加,晶粒逐渐被拉长,直至破碎,这样使各晶粒都破碎成细碎的亚晶粒,变形愈大,晶粒破碎的程度愈大,使位错密度显著增加;同时细碎的亚晶粒也随着晶粒的拉长而被拉长。因此,随着变形量增加,由于晶粒破碎和位错密度增加,金属的塑性变形抗力将迅速增大,强度和硬度显著提高,而塑性和韧性下降,产生所谓“加工硬化”现象。

7、与冷加工比较,热加工给金属件带来的益处有哪些?

答:(1)通过热加工,可使铸态金属中的气孔焊合,使其致密度得以提高。(2)通过热加工,可使铸态金属中的枝晶和柱状晶破碎,使晶粒细化,机械性能提高。(3)通过热加工,可使铸态金属中的枝晶偏析和非金属夹杂分布发生改变,使它们沿着变形的方向细碎拉长,形成热压力加工“纤维组织”(流线),使纵向的强度、塑性和韧性显著大于横向。如果合理利用热加工流线,尽量使流线与零件工作时承受的最大拉应力方向一致,而与外加切应力或冲击力相垂直,可提高零件使用寿命。

8、为什么细晶粒钢强度高,塑性,韧性也好?

答:晶界是阻碍位错运动的,而各晶粒位向不同,互相约束,也阻碍晶粒的变形。因此,金属的晶粒愈细,其晶界总面积愈大,每个晶粒周围不同取向的晶粒数便愈多,对塑性变形的抗力也愈大。因此,金属的晶粒愈细强度愈高。同时晶粒愈细,金属单位体积中的晶粒数便越多,变形时同样的变形量便可分散在更多的晶粒中发生,产生较均匀的变形,而不致造成局部的应力集中,引起裂纹的过早产生和发展。因此,塑性,韧性也越好。

9、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组织和性能发生什么变化?

答:①晶粒沿变形方向拉长,性能趋于各向异性,如纵向的强度和塑性远大于横向等;

②晶粒破碎,位错密度增加,产生加工硬化,即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强度和硬度显著提高,

而塑性和韧性下降;③织构现象的产生,即随着变形的发生,不仅金属中的晶粒会被破碎拉长,而且各晶粒的晶格位向也会沿着变形的方向同时发生转动,转动结果金属中每个晶粒的晶格位向趋于大体一致,产生织构现象;④冷压力加工过程中由于材料各部分的变形不均匀或晶粒内各部分和各晶粒间的变形不均匀,金属内部会形成残余的内应力,这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不利的,会引起零件尺寸不稳定。

10、分析加工硬化对金属材料的强化作用?

答:随着塑性变形的进行,位错密度不断增加,因此位错在运动时的相互交割、位错缠结加剧,使位错运动的阻力增大,引起变形抗力的增加。这样,金属的塑性变形就变得困难,要继续变形就必须增大外力,因此提高了金属的强度。

11、试述固溶强化、加工强化和弥散强化的强化原理,并说明三者的区别.

答:固溶强化:溶质原子溶入后,要引起溶剂金属的晶格产生畸变,进而位错运动时受到阻力增大。

弥散强化:金属化合物本身有很高的硬度,因此合金中以固溶体为基体再有适量的金属间化合物均匀细小弥散分布时,会提高合金的强度、硬度及耐磨性。这种用金属间化合物来强化合金的方式为弥散强化。

加工强化:通过产生塑性变形来增大位错密度,从而增大位错运动阻力,引起塑性变形抗力的增加,提高合金的强度和硬度。

区别:固溶强化和弥散强化都是利用合金的组成相来强化合金,固溶强化是通过产生晶格畸变,使位错运动阻力增大来强化合金;弥散强化是利用金属化合物本身的高强度和硬度来强化合金;而加工强化是通过力的作用产生塑性变形,增大位错密度以增大位错运动阻力来强化合金;三者相比,通过固溶强化得到的强度、硬度最低,但塑性、韧性最好,加工强化得到的强度、硬度最高,但塑韧性最差,弥散强化介于两者之间。

12、铁素体(F),奥氏体(A),渗碳体(Fe3C),珠光体(P),莱氏体(Ld)的结构、组织形态、性能等各有何特点?

答:铁素体(F):铁素体是碳在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体心立方晶格。性能与纯铁相近,塑性、韧性好,强度、硬度低。它在钢中一般呈块状或片状。

奥氏体(A):奥氏体是碳在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面心立方晶格。因其晶格间隙尺寸较大,故碳在γ-Fe中的溶解度较大,有很好的塑性。

渗碳体(Fe3C):铁和碳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复杂晶格的间隙化合物。渗碳体具有很高的硬度,但塑性很差,延伸率接近于零。在钢中以片状存在或网络状存在于晶界。在莱氏体中为连续的基体,有时呈鱼骨状。

珠光体(P):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铁素体和渗碳体呈层片状。珠光体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但塑性较差。

莱氏体(Ld):由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莱氏体中,渗碳体是连续分布的相,奥氏体呈颗粒状分布在渗碳体基体上。由于渗碳体很脆,所以莱氏体是塑性很差的组织。

13、Fe-Fe3C合金相图有何作用?在生产实践中有何指导意义?有何局限性?

答:①碳钢和铸铁都是铁碳合金,是使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了解与掌握铁碳合金相图,对于钢铁材料的研究和使用,各种热加工工艺的制订以及工艺废品原因的分析等方面都有重要指导意义。②为选材提供成分依据:Fe-Fe3C相图描述了铁碳合金的组织随含碳量的变化规律,合金的性能决定于合金的组织,这样根据零件的性能要求来选择不同成分的铁碳合金,

为制定热加工工艺提供依据。对铸造,根据相图可以找出不同成分的钢或铸铁的熔点,确定铸造温度;根据相图上液相线和固相线间距离估计铸造性能的好坏。对于锻造,根据相图可确定锻造温度。对焊接,根据相图分析碳钢焊缝组织,并用适当热处理方法来减轻或消除组织不均匀性。对热处理,如退火、正火、淬火的加热温度都要参考铁碳相图加以选择。③由于铁碳相图是以无限缓慢加热和冷却的速度得到的,而在实际加热和冷却通常都有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

14、指出Fe-Fe3C图中S、C、E、P、N、G及GS、SE、PQ、PSK各点、线的意义,并标出各相区的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

答:

C:共晶点1148℃4.30%C,在这一点上发生共晶转变,反应式:,当冷到1148℃时具有C点成分的液体中同时结晶出具有E点成分的奥氏体和渗碳体的两相混合物——莱氏体

E:碳在中的最大溶解度点1148℃2.11%C

G:同素异构转变点(A3)912℃0%C

H:碳在中的最大溶解度为1495℃0.09%C

J:包晶转变点1495℃0.17%C在这一点上发生包晶转变,反应式:当冷却到1495℃时具有B点成分的液相与具有H点成分的固相δ反应生成具有J点成分的固相A。

N:同素异构转变点(A4)1394℃0%C

P:碳在中的最大溶解度点0.0218%C727℃

S:共析点727℃0.77%C在这一点上发生共析转变,反应式:,当冷却到727℃时从具有S点成分的奥氏体中同时析出具有P点成分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的两相混合物——珠光体P ()

ES线: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曲线,又称Acm温度线,随温度的降低,碳在奥化体中的溶解度减少,多余的碳以形式析出,所以具有0.77%~2.11%C的钢冷却到Acm线与PSK 线之间时的组织,从A中析出的称为二次渗碳体。

GS线:不同含碳量的奥氏体冷却时析出铁素体的开始线称A3线,GP线则是铁素体析出的终了线,所以GSP区的显微组织是。

PQ线: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的降低,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减少,多余的碳以形式析出,从中析出的称为三次渗碳体,由于铁素体含碳很少,析出的很少,一般忽略,认为从727℃冷却到室温的显微组织不变。

PSK线:共析转变线,在这条线上发生共析转变,产物(P)珠光体,含碳量在0.02~6.69%的铁碳合金冷却到727℃时都有共析转变发生。

15、指出钢材热脆与冷脆的主要区别:

答:热脆:S在钢中以FeS形成存在,FeS会与Fe形成低熔点共晶,当钢材在1000℃~1200℃压力加工时,会沿着这些低熔点共晶体的边界开裂,钢材将变得极脆,这种脆性现象称为热脆。

冷脆:P使室温下的钢的塑性、韧性急剧降低,并使钢的脆性转化温度有所升高,使钢变脆,这种现象称为“冷脆”。

16、某工厂仓库积压了许多碳钢(退火状态),由于钢材混杂,不知道钢的化学成分,现找出其中一根,经金相分析后,发现其组织为珠光体+铁素体,其中铁素体占80%,问此钢材的含碳量大约是多少?

答:由于组织为珠光体+铁素体,说明此钢为亚共析钢。

WF=80%=(0.77-WC)/(0.77-0.02)*100%WC=0.17%

17、对某退火碳素钢进行金相分析,其组织的相组成物为铁素体+渗碳体(粒状),其中渗碳体占18%,问此碳钢的含碳量大约是多少?

答:WFe3CⅡ=18%=(WC-0.0218)/(6.69-0.0218)*100%WC=1.22%

18、计算Fe-1.4%C合金在700℃下各个相及其组分数量和成分。

答:含1.4%C合金属于过共析钢,其组织为珠光体+二次渗碳体,相为铁素体和渗碳体。

Wp=(6.69-1.4)/(6.69-0.77)*100%=89.4%WFe3CⅡ=1-Wp=10.6%

WF=(6.69-1.4)/(6.69-0.0218)*100%=79.3%WFe3C=1-WF=20.7%

19、试述碳钢的分类及牌号的表示方法。

答:分类:1)按含碳量分类

低碳钢:含碳量小于或等于0.25%的钢,wC≤0.25%

中碳钢:含碳量为0.30~0.55%的钢wC:0.25~0.6%C

高碳钢:含碳量大于0.6%的钢wC>0.6%

(2)按质量分类:即含有杂质元素S、P的多少分类:

普通碳素钢:S≤0.050%P≤0.045%

优质碳素钢:S、P≤0.035%

高级优质碳素钢:S≤0.02%;P≤0.03%

(3)按用途分类

碳素结构钢:用于制造各种工程构件,如桥梁、船舶、建筑构件等,及机器零件,如齿轮、轴、连杆、螺钉、螺母等。

碳素工具钢:用于制造各种刀具、量具、模具等,一般为高碳钢,在质量上都是优质钢或高级优质钢。

牌号的表示方法:(1)普通碳素结构钢:用Q+数字表示,数字表示屈服点数值。若牌号后面标注字母A、B、C、D,则表示钢材质量等级不同,A、B、C、D质量依次提高,“F”表示沸腾钢,“b”为半镇静钢,不标“F”和“b”的为镇静钢。

(2)优质碳素结构钢:牌号是采用两位数字表示的,表示钢中平均含碳量的万分数。若钢中含锰量较高,须将锰元素标出,

(3)碳素工具钢:这类钢的牌号是用“T”字后附数字表示。数字表示钢中平均含碳量的千分之几。若为高级优质碳素工具钢,则在钢号最后附以“A”字。

20、指出下列各种钢的类别、符号、数字的含义、主要特点及用途:Q235-AF、45、08、20、T8、T12A。

答:Q235-AF:普通碳素结构钢,屈服强度为235MPa的A级沸腾钢。Q235含碳量低,有一定强度,常轧制成薄板、钢筋、焊接钢管等,用于桥梁、建筑等钢结构,也可制造普通的铆钉、螺钉、螺母、垫圈、地脚螺栓、轴套、销轴等等。

45钢:含碳量为0.45%的优质碳素结构钢。经热处理(淬火+高温回火)后具有良好综合机械性能,即有较高的强度和较高的塑性、韧性,用于制作轴类零件。

08:含碳量为0.08%的优质碳素结构钢。塑性、韧性好,有优良的冷成型性能和焊接性能,常冷轧成薄板,用于制作仪表外壳、汽车和拖拉机上的冷冲压件。

20:含碳量为0.2%的优质碳素结构钢。用于制作尺寸较小、负荷较轻、表面要求耐磨、心部强度要求不高的渗碳零件,如活塞钢、样板等。

T8:含碳量为0.8%的碳素工具钢。用于制造要求较高韧性、承受冲击负荷的工具,如小型冲头、凿子、锤子等。

T12A:含碳量为1.2%的高级优质碳素工具钢。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但韧性低,用于制造不受冲击的工具如量规、塞规、样板、锉刀、刮刀、精车刀。

21、何谓本质细晶粒钢?本质细晶粒钢的奥氏体晶粒是否一定比本质粗晶粒钢的细?

答:(1)本质细晶粒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直到930℃,随温度升高,晶粒长大速度很缓慢,称本质细晶粒钢。

(2)不一定。本质晶粒度只代表钢在加热时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的大小。本质粗晶粒钢在较低加热温度下可获得细晶粒,而本质细晶粒钢若在较高温度下加热也会得到粗晶粒。

22、珠光体类型组织有哪几种?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特点?

答:(1)三种。分别是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

(2)珠光体是过冷奥氏体在550℃以上等温停留时发生转变,它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片层相间的组织。索氏体是在650~600℃温度范围内形成层片较细的珠光体。屈氏体是在600~550℃温度范围内形成片层极细的珠光体。珠光体片间距愈小,相界面积愈大,强化作用愈大,因而强度和硬度升高,同时,由于此时渗碳体片较薄,易随铁素体一起变形而不脆断,因此细片珠光体又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塑性。

22、马氏体组织有哪几种基本类型?马氏体的硬度与含碳量关系如何?

答:(1)两种,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

(2)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钢的硬度增加。

23、为什么要对钢件进行热处理?

答:通过热处理可以改变钢的组织结构,从而改善钢的性能。热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钢的机械性能,延长机器零件的使用寿命。恰当的热处理工艺可以消除铸、锻、焊等热加工工艺造成的各种缺陷,细化晶粒、消除偏析、降低内应力,使钢的组织和性能更加均匀。

24、退火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生产上常用的退火操作有哪几种?指出退火操作的应用范围。

答:(1)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及组织,细化晶粒,调整硬度,并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并为随后的淬火作好组织准备。

(2)生产上常用的退火操作有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扩散退火、去应力退火和再结晶退火等。

(3)完全退火和等温退火用于亚共析钢成分的碳钢和合金钢的铸件、锻件及热轧型材。有时也用于焊接结构。球化退火主要用于共析或过共析成分的碳钢及合金钢。去应力退火主要用于消除铸件、锻件、焊接件、冷冲压件(或冷拔件)及机加工的残余内应力。

25、正火与退火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与退火的区别是①加热温度不同,对于过共析钢退火加热温度在Ac1以上30~50℃而正火加热温度在Accm以上30~50℃。②冷速快,组织细,强度和硬度有所提高。当钢件尺寸较小时,正火后组织:S,而退火后组织:P。

26、指出下列零件的锻造毛坯进行正火的主要目的及正火后的显微组织:

(1)20钢齿轮(2)45钢小轴(3)T12钢锉刀

答:(1)目的: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消除内应力,提高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组织:晶粒均匀细小的大量铁素体和少量索氏体。

(2)目的: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消除内应力。组织:晶粒均匀细小的铁素体和索氏体。

(3)目的: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消除网状Fe3CⅡ,为球化退火做组织准备,消除内应力。组织:索氏体和球状渗碳体。

27、淬火的目的是什么?常用的淬火方法有哪几种?说明它们的主要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答:淬火的目的是使奥氏体化后的工件获得尽量多的马氏体并配以不同温度回火获得各种需要的性能。常用的淬火方法有单液淬火法、双液淬火法、等温淬火法和分级淬火法。

单液淬火法:操作简单,容易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但其缺点是不符合理想淬火冷却速度的要求,水淬容易产生变形和裂纹,油淬容易产生硬度不足或硬度不均匀等现象。适合于小尺寸且形状简单的工件。

双液淬火法:采用先水冷再油冷的操作。充分利用了水在高温区冷速快和油在低温区冷速慢的优点,既可以保证工件得到马氏体组织,又可以降低工件在马氏体区的冷速,减少组织应力,从而防止工件变形或开裂。适合于尺寸较大、形状复杂的工件。

等温淬火法:它是将加热的工件放入温度稍高于Ms的硝盐浴或碱浴中,保温足够长的时间使其完成B转变。等温淬火后获得B下组织。适用于尺寸较小,形状复杂,要求变形小,具有高硬度和强韧性的工具,模具等。

分级淬火法:它是将加热的工件先放入温度稍高于Ms的硝盐浴或碱浴中,保温2~5min,使零件内外的温度均匀后,立即取出在空气中冷却。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工件内外的温差和减慢马氏体转变时的冷却速度,从而有效地减少内应力,防止产生变形和开裂。但由于硝盐浴或碱浴的冷却能力低,只能适用于零件尺寸较小,要求变形小,尺寸精度高的工件,如模具、刀具等。

28、指出下列工件的淬火及回火温度,并说明其回火后获得的组织和大致的硬度:(1)45钢小轴(要求综合机械性能);(2)60钢弹簧;(3)T12钢锉刀。

答:(1)淬火温度为850℃左右,回火温度为500℃~650℃左右,其回火后获得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大致的硬度25~35HRC。

(2)淬火温度为850℃左右,回火温度为350℃~500℃左右,其回火后获得的组织为回火屈氏体,大致的硬度40~48HRC。

(3)淬火温度为780℃左右,回火温度为150℃~250℃,其回火后获得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大致的硬度60HRC。

29、为什么工件经淬火后往往会产生变形,有的甚至开裂?减小变形及防止开裂有哪些途径?

答:淬火中变形与开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淬火时形成内应为。淬火内应力形成的原因不同可分热应力与组织应力两种。

为减小变形或开裂,出了正确选择钢材和合理设计工件的结构外,在工艺上可采取下列措施:1.采用合理的锻造与预先热处理;2.采用合理的淬火工艺:正确确定加热温度与加热时间,避免奥氏体晶粒粗化。对形状复杂或导热性差的高合金钢,应缓慢加热或多次预热,以减少加热中产生的热应力。工件在加热炉中安放时,要尽量保证受热均匀,防止加热时变形;选择

合适的淬火冷却介质和洋火方法(如马氏体分级淬火、贝氏体等温淬火),以减少冷却中热应力和相变应力等。3.淬火后及时回火:淬火内应力如不及时通过回火来消除,对某些形状复杂的或碳的质量分数较高的工件,在等待回火期间就会发生变形与开裂。4.对于淬火易开裂的部分,如键槽,孔眼等用石棉堵塞。

30、回火的目的是什么?常用的回火操作有哪几种?指出各种回火操作得到的组织、性能及其应用范围。

答:回火的目的是降低淬火钢的脆性,减少或消除内应力,使组织趋于稳定并获得所需要的性能。常用的回火操作有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

低温回火得到的组织是回火马氏体。内应力和脆性降低,保持了高硬度和高耐磨性。这种回火主要应用于高碳钢或高碳合金钢制造的工、模具、滚动轴承及渗碳和表面淬火的零件,回火后的硬度一般为HRC58-64。

中温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屈氏体,硬度HRC35-45,具有一定的韧性和高的弹性极限及屈服极限。这种回火主要应用于含碳0.5-0.7%的碳钢和合金钢制造的各类弹簧。

高温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其硬度HRC25-35,具有适当的强度和足够的塑性和韧性。这种回火主要应用于含碳0.3-0.5%的碳钢和合金钢制造的各类连接和传动的结构零件,如轴、连杆、螺栓等。

31、表面淬火的目的是什么?常用的表面淬火方法有哪几种?并说明表面淬火前应采用何种预先热处理。

答:表面淬火的目的是使工件表层得到强化,使它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耐磨性及疲劳极限,而心部为了能承受冲击载荷的作用,仍应保持足够的塑性与韧性。常用的表面淬火方法有:1.感应加热表面淬火;2.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表面淬火前应采用退火或正火预先热处理。

32、试述一般渗碳件的工艺路线,并说明其技术条件的标注方法。

答:一般渗碳件的工艺路线为:下料→锻造→正火→切削加工→镀铜(不渗碳部位)→渗碳→淬火→低温回火→喷丸→精磨→成品

33、氮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说明氮化的主要特点及应用范围。

答:在一定温度(一般在AC1以下)使活性氮原子渗入工件表面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氮。其目的是提高工件表面硬度、耐磨性、耐蚀性及疲劳强度。

氮化的主要特点为:1)工件经渗氮后表面形成一层极硬的合金氮化物(如CrN、MoN、AIN等),渗氮层的硬度一般可达950~1200HV(相当于68-72HRC),且渗氮层具有高的红硬性(即在600~650℃仍有较高硬度)。2)工件经渗氮后渗氮层体积增大,造成表面压应力,使疲劳强度显著提高。3)渗氮层的致密性和化学稳定性均很高,因此渗氮工件具有高的耐蚀性。4)渗温度低,渗氮后又不再进行热处理,所以工件变形小,一般只需精磨或研磨、抛光即可。

渗氮主要用于要求耐磨性和精密度很高的各种高速传动的精密齿轮、高精度机床主轴,交变载荷作用下要求疲劳强度高的零件(高速柴油机曲轴),以及要求变形小和具有一定耐热、抗蚀能力的耐磨零件(阀门)等。

34、为什么用铝脱氧的钢及加入少量Ti,V,Nb,W等合金元素的钢都是本质细晶粒钢?

答:铝脱氧及加入少量Ti,V,Nb,W等合金元素会形成高温难溶的合金化合物,在930±20℃左右抑制了晶粒的长大。所以加入以上合金元素的钢都是本质细晶粒钢。

35、钢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条件是什么?与钢的珠光体相变及贝氏体相变比较,马氏体相变有何特点?

答:钢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条件是:钢从奥氏体状态快速冷却,来不及发生扩散分解而发生无扩散型的相变。

马氏体相变的特点为:(1)无扩散性。(2)有共格位向关系。(3)在通常情况下,过冷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开始后,必须在不断降温条件下转变才能继续进行,冷却过程中断,转变立即停止。

简答重点:

1、面心立方、体心立方结构图及最密排面和密排方向,基本参数(晶胞原子数、致密度)

2、为什么要细化晶粒,如何细化晶粒。

3、晶体缺陷的种类。

4、固溶体与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分类,性能。

5、匀晶和共晶相图分析,典型合金的平衡结晶过程。

6、Fe-Fe3C相图绘制。

7、共析钢、亚共析钢、过共析钢的平衡结晶过程,结晶过程示意图,室温组织和相组成,相对含量计算。

8、从晶体角度解释趁热打铁。

9、冷变形金属在后续加热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10、金属塑性变形的方式。

11、共析钢等温冷却转变的常见组织。

12、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13、珠光体的种类及机械性能。

14、马氏体转变种类,性能,淬火工艺。

15、根据加热温度,冷却方式确定热处理工艺,室温组织。

16、根据转变曲线确定热处理工艺及室温组织。

17、合金钢的分类。

18、常见钢的牌号,种类,成分。

19、渗碳体(变速齿轮)、调质钢(连杆螺栓)、弹簧钢(汽车板簧、螺旋弹簧)的性能要求、常用材料加工工艺,热处理工艺,室温组织。

合工大《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试卷及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加工硬化:

应回答下列特点:1、冷加工(机理);2、性能变化。随着冷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材料所有强度和硬度指标都有所提高,但塑性、韧性有所下降。

回复与再结晶:

应回答下列特点:1、冷塑性变形后的加热;2、性能变化;

回火马氏体:

应回答:1、来历,2、形貌。3、性能及应用高碳淬火钢在150-350℃低温回火时,淬火马氏体分解为回火马氏体,它是由细小的ε-碳化物和较低饱和度的针片状α相组成,中碳淬火钢低温回火后得到的回火马氏体仍保持板条状和针片状形态。低碳淬火钢低温回火时,只发生碳原子的偏聚而无碳化物析出,其形态仍保持板条状不变

偏析:

应回答:非平衡结晶、成分不均匀;

固溶体:

应回答:溶质、溶剂,保持溶剂晶格类型不变;溶质原子融入金属溶剂中形成的合金相成为固溶体,固溶体保持溶剂金属的晶体结构,只引进晶格常数的变化。

二、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在面心立方的晶体结构中,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是({111});原子密度最大的晶向是(<110>);与体心立方晶格相比,面心立方晶格的变形能力可能更(好);

2、晶体中的点缺陷有(空位)、(间隙原子)等,线缺陷有(刃位错),(螺位错);

3、液态金属结晶时,常用的细化晶粒方法有(增加冷却速度)、(变质处理)、(搅拌或振动);

4、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的常见组织有(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上贝氏体)、(下贝氏体)、(马氏体);

5、马氏体根据含碳量通常可分为(高碳马氏体或片状马氏体)、(低碳马氏体或板条马氏体);

6、区分冷加工和热加工的依据是(再结晶温度)。

7、有尺寸完全相同的两个45钢工件,同在840℃奥氏体化后,(A)退火,(B)正火。珠光体量较多的是(B );强度较高的是(B )。

8、两个T12薄工件,A:780℃加热;B:840℃加热,保温足够时间,同时淬火。晶粒较大的是(B );马氏体含碳较多的是(B );残余奥氏体较多的是(B );未溶碳化物较多的是(A );较合适的加热温度是(A )。

9、T9和9CrSi的含碳量相同,制造尺寸相同的同一类工具,奥氏体化时温度较高的应是

(9CrSi);淬透性较好的是(9CrSi);该工具服役时,更能耐受较高服役温度的是(9CrSi )。

10、有一小轴,选材45钢,技术要求中有HB255,用(A)正火和(B)调质处理都能得到这个硬度,你认为(B)工艺处理的产品质量较好。

三、画出Fe——Fe3C完整的平衡相图,标上各临界点的符号;

分析含碳0.45%钢的平衡结晶过程,画出结晶过程示意图;

计算0.45%钢平衡冷却至室温后:①各相组成物的相对量

②各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量。

(共16分)

1、强调铁碳相图的共晶、共析转变;

2、计算相对量:①各相组成物的相对量: (6.69-0.45)÷6.69=93.3%

0.45÷6.69 =6.7%

②各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量: (0.77-0.45)÷(0.77-0.0218)=43%

(0.45-0.0218)÷(0.77-0.0218)=57%

四、有下列工件,分析它们工作时的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制造材料;简要写出它们的加工工艺流程;分别指出最终热处理后的组织。(24分)

1、汽车齿轮

2、传动轴

3、汽车板簧

解:1、汽车齿轮:(1)性能要求:表面高硬度、耐磨性,心部良好的韧性;

(2)选材:20Cr20CrMnTi或渗碳钢;

(3)工艺流程:下料→锻造→加工齿形→非渗碳部位镀铜保护或涂料保护→渗碳→预冷直接淬火+低温回火→喷丸→磨齿;

(4)最终处理后的组织:表面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碳化物。

心部铁素体+细珠光体+低碳回火马氏体

2、传动轴:(1)性能要求:良好的强度和韧性配合;

(2)选材:含碳0.40%左右的钢或调质钢;

(3)工艺流程:下料→锻造→退火或正火→粗加工→调质→精加工;

(4)最终处理后的组织:回火索氏体。

3、汽车板簧:(1)性能要求:高的弹性极限,好的塑性韧性配合,高的屈强比,高的疲劳强度;

(2)选材:含碳0.60%左右的钢或调质钢;

(3)工艺流程:扁钢剪断→加热压弯成形后余热淬火+中温回火→喷丸→装配;

(4)最终处理后的组织:回火屈氏体。

五、某钢的连续转变曲线如图:说明按(a)、(b)、(c)、(d)速度冷却到室温后的组织。(10分)

解:(a)马氏体+(残余奥氏体);

(b)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

(c)贝氏体

(d)珠光体

说明:(a)、(b)中,残余奥氏体未写出不算错,但(c)、(d)中有残余奥氏体则全错。

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加工工艺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固溶强化:固溶体溶入溶质后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现象。 2、加工硬化:金属塑性变形后,强度硬度提高的现象。 2、合金强化:在钢液中有选择地加入合金元素,提高材料强度和硬度 4、热处理:钢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冷却改变钢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5、细晶强化:晶粒尺寸通过细化处理,使得金属强度提高的方法。 二、选择适宜材料并说明常用的热处理方法 三、(20分)车床主轴要求轴颈部位硬度为HRC54—58,其余地方为HRC20—25,其加工路线为:

下料锻造正火机加工调质机加工(精) 轴颈表面淬火低温回火磨加工 指出:1、主轴应用的材料:45钢 2、正火的目的和大致热处理工艺细化晶粒,消除应力;加热到Ac3+50℃保温一段时间空冷 3、调质目的和大致热处理工艺强度硬度塑性韧性达到良好配合淬火+高温回火 4、表面淬火目的提高轴颈表面硬度 5.低温回火目的和轴颈表面和心部组织。去除表面淬火热应力,表面M+A’心部S回 四、选择填空(20分) 1.合金元素对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影响是(d) (a)均强烈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b)均强烈促进奥氏体晶粒长大 (c)无影响(d)上述说法都不全面 2.适合制造渗碳零件的钢有(c)。 (a)16Mn、15、20Cr、1Cr13、12Cr2Ni4A (b)45、40Cr、65Mn、T12 (c)15、20Cr、18Cr2Ni4WA、20CrMnTi 3.要制造直径16mm的螺栓,要求整个截面上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应选用(c )(a)45钢经正火处理(b)60Si2Mn经淬火和中温回火(c)40Cr钢经调质处理 4.制造手用锯条应当选用(a ) (a)T12钢经淬火和低温回火(b)Cr12Mo钢经淬火和低温回火(c)65钢淬火后中温回火 5.高速钢的红硬性取决于(b ) (a)马氏体的多少(b)淬火加热时溶入奥氏体中的合金元素的量(c)钢中的碳含量6.汽车、拖拉机的齿轮要求表面高耐磨性,中心有良好的强韧性,应选用(c )(a)60钢渗碳淬火后低温回火(b)40Cr淬火后高温回火(c)20CrMnTi渗碳淬火后低温回火 7.65、65Mn、50CrV等属于哪类钢,其热处理特点是(c ) (a)工具钢,淬火+低温回火(b)轴承钢,渗碳+淬火+低温回火(c)弹簧钢,淬火+中温回火 8. 二次硬化属于(d) (a)固溶强化(b)细晶强化(c)位错强化(d)第二相强化 9. 1Cr18Ni9Ti奥氏体型不锈钢,进行固溶处理的目的是(b) (a)获得单一的马氏体组织,提高硬度和耐磨性

(完整word版)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完整版)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 一、名词解释(20分)8个名词解释 1.过冷度:金属实际结晶温度T和理论结晶温度、Tm之差称为过冷度△T,△T=Tm-T。 2.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金属溶剂中形成的合金相称为固溶体。 3.固溶强化:固溶体的强度、硬度随溶质原子浓度升高而明显增加,而塑、韧性稍有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4.匀晶转变:从液相中结晶出单相的固溶体的结晶过程称匀晶转变。 5.共晶转变:从一个液相中同时结晶出两种不同的固相 6.包晶转变:由一种液相和固相相互作用生成另一种固相的转变过程,称为包晶转变。 7.高温铁素体:碳溶于δ-Fe的间隙固溶体,体心立方晶格,用符号δ表示。 铁素体:碳溶于α-Fe的间隙固溶体,体心立方晶格,用符号α或F表示。 奥氏体:碳溶于γ-Fe的间隙固溶体,面心立方晶格,用符号γ或 F表示。 8.热脆(红脆):含有硫化物共晶的钢材进行热压力加工,分布在晶界处的共晶体处于熔融状态,一经轧制或锻打,钢材就会沿晶界开裂。这种现象称为钢的热脆。 冷脆:较高的含磷量,使钢显著提高强度、硬度的同时,剧烈地降低钢的塑、韧性并且还提高了钢的脆性转化温度,使得低温工作的零

件冲击韧性很低,脆性很大,这种现象称为冷脆。 氢脆:氢在钢中含量尽管很少,但溶解于固态钢中时,剧烈地降低钢的塑韧性增大钢的脆性,这种现象称为氢脆。 9.再结晶:将变形金属继续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就会在金属中发生新晶粒的形核和长大,最终无应变的新等轴晶粒全部取代了旧的变形晶粒,这个过程就称为再结晶。 10.马氏体:马氏体转变是指钢从奥氏体状态快速冷却,来不及发生扩散分解而产生的无扩散型的相变,转变产物称为马氏体。 含碳量低于0.2%,板条状马氏体;含碳量高于1.0%,针片状马氏体;含碳量介于0.2%-1.0%之间,马氏体为板条状和针片状的混合组织。 11.退火:钢加热到适当的温度,经过一定时间保温后缓慢冷却,以达到改善组织提高加工性能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12.正火:将钢加热到3c A或ccm A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在空气中冷却以获得珠光体类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13.淬火:将钢加热到3c A或1c A以上的一定温度,保温后快速冷却,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14.回火:将淬火钢加热到临界点1c A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后以适当方式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低温回火-回火马氏体;中温回火-回火托氏体;高温回火-回火索氏体) 15.回火脆性:淬火钢回火时,其冲击韧性并非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而单调地提高,在250-400℃和450-650℃两个温度区间内出现明显下降,这种脆化现象称为钢的回火脆性。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作业题参考答案

1.置换固溶体中,被置换的溶剂原子哪里去了? 答:溶质把溶剂原子置换后,溶剂原子重新加入晶体排列中,处于晶格的格点位置。 2.间隙固溶体和间隙化合物在晶体结构与性能上的区别何在?举例说明之。 答:间隙固溶体是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中而形成的固溶体,间隙固溶体的晶体结构与溶剂组元的结构相同,形成间隙固溶体可以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起到固溶强化的作用。如:铁素体F是碳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晶体结构与α-Fe相同,为体心立方,碳的溶入使铁素体F强度高于纯铁。 间隙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与组元的结构不同,间隙化合物是由H、B、C、N等原子半径较小的非金属元素(以X表示)与过渡族金属元素(以M表示)结合, 且半径比r X /r M >0.59时形成的晶体结构很复杂的化合物,如Fe3C间隙化合物 硬而脆,塑性差。 3.现有A、B两元素组成如图所示的二元匀晶相图,试分析以下几种说法是否正 确?为什么? (1)形成二元匀晶相图的A与B两个相元的晶格类型可以不同,但是原子大小一定相等。 (2)K合金结晶过程中,由于固相成分随固相线变化,故已结晶出来的固溶体中含B量总是高于原液相中含B量. (3)固溶体合金按匀晶相图进行结晶时,由于不同温度下结晶出来的固溶体成分和剩余液相成分不相同,故在平衡态下固溶体的成分是不均匀的。 答:(1)错:Cu-Ni合金形成匀晶相图,但两者的原子大小相差不大。 (2)对:在同一温度下做温度线,分别与固相和液相线相交,过交点,做垂直线与成分线AB相交,可以看出与固相线交点处B含量高于另一点。

(3)错:虽然结晶出来成分不同,由于原子的扩散,平衡状态下固溶体的成分是均匀的。 4.共析部分的Mg-Cu相图如图所示: (1)填入各区域的组织组成物和相组成物。在各区域中是否会有纯Mg相存在? 为什么? 答: Mg-Mg2Cu系的相组成物如下图:(α为Cu在Mg中的固溶体) Mg-Mg2Cu系的组织组成物如下图:(α为Cu在Mg中的固溶体,) 在各区域中不会有纯Mg相存在,此时Mg以固溶体形式存在。 (2)求出20%Cu合金冷却到500℃、400℃时各相的成分和重量百分比。 答: 20%Cu合金冷却到500℃时,如右图所示: α相的成分为a wt%, 液相里含Cu 为b wt%,根据杠杆原理可知: Wα=O 1b/ab*100%, W L = O 1 a/ab*100% 同理: 冷却到400℃时,α相的成分为m wt%, Mg2Cu相里含Cu 为n wt%, Wα=O 2n/mn*100%, W mg2Cu = O 2 m/mn*100% (3)画出20%Cu合金自液相冷却到室温的曲线,并注明各阶段的相与相变过程。 答:各相变过程如下(如右图所示): xp: 液相冷却,至p点开始析出Mg的固熔体α相 py: Mg的固熔体α相从p点开始到y点结束 yy,: 剩余的液相y开始发生共晶反应,L?α+Mg 2 Cu y,q:随着T的降低, Cu在Mg的固熔体α相的固溶度降低. 5.试分析比较纯金属、固溶体、共晶体三者在结晶过程和显微组织上的异同之处。 答:相同的是,三者都是由原子无序的液态转变成原子有序排列的固态晶体。 不同的是, 纯金属和共晶体是恒温结晶,固溶体是变温结晶,纯金属和固溶体的结晶是由

合工大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试卷答案

《机械工程材料》试卷(B 卷)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2小时学号: 命题教师:徐光青姓名: 适用专业:机械年级专业: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评卷人得分 一、名词解释(3分×10) 1. 空间点阵 2. 结晶潜热 3. 固溶强化 4. 固溶体 5. 包晶相图 6. 过冷奥氏体 7. 珠光体转变 8. 淬透性 9. 起始晶粒度 10. 淬火

二、填空(1分×20) 1. 金属晶体中常见的点缺陷有______、______和_____等 2. 液态金属结晶的宏观现象为______和_______,微观过程为_______和_______。 3. 固溶体按照溶质原子所处位置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两类。 4. 碳素钢按质量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 滑移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片状珠光体按照其片层间距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7. 珠光体片间距越小,其强硬度_____,塑韧性_____,随着含碳量的增加,珠光体的强硬度______,塑韧性_______。 三、请从金属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要“趁热打铁”?(10分)

四、根据Fe-Fe3C平衡相图,分析含碳%的碳钢的平衡结晶过程,并写出其室温组织(共10分) 1 2 3 4

五、请指出下述牌号钢的具体种类,并写出其主要成分(15分)T12 40CrMnTi 60Si2Mn GCr15 00Cr18Ni9Ti 六、一根Φ10的含碳量为%的圆钢棒,初始状态为退火态。然后从一端加热,依靠热传导使圆棒上各点达到如图所示的温度。试问(15分): 1. 初始状态的组织是什么,加热后各点所在部位的组织是什么? 2. 整个圆棒自图示各温度缓慢冷却到室温后,各点部位的组织是什么? 3. 整个圆棒自图示各温度水淬快冷到室温后,各点部位的组织是什么? A B C 初始态 1 2 3 《机械工程材料》标准答案(B 卷)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 第2章作业题参考答案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第2章作业题参考答案1( 常见的金属晶格类型有哪些?试绘图说明其特征。 体心立方: 单位晶胞原子数为2 配位数为8 3a原子半径= (设晶格常数为a) 4 致密度0.68

单位晶胞原子数为4 配位数为12 2a原子半径= (设晶格常数为a)致密度0.74 4

密排六方: 晶体致密度为0.74,晶胞内含有原子数目为6。配位数为12,原子半径为 1/2a。 2实际金属中有哪些晶体缺陷?晶体缺陷对金属的性能有何影响? 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 一般晶体缺陷密度增大,强度和硬度提高。 3什么叫过冷现象、过冷度?过冷度与冷却速度有何关系,它对结晶后的晶粒大小有何影响, 金属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现象称为过冷现象。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金属结晶时的过冷度与冷却速度有关,冷却速度愈大,过冷度愈大,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就愈低。结晶后的晶粒大小愈小。

4金属的晶粒大小对力学性能有何影响?控制金属晶粒大小的方法有哪些? 一般情况下,晶粒愈细小,金属的强度和硬度愈高,塑性和韧性也愈好。 控制金属晶粒大小的方法有:增大过冷度、进行变质处理、采用振动、搅拌处理。 5(如果其他条件相同,试比较下列铸造条件下铸件晶粒的大小: (1)金属型浇注与砂型浇注: (2)浇注温度高与浇注温度低; (3)铸成薄壁件与铸成厚壁件; (4)厚大铸件的表面部分与中心部分 (5)浇注时采用振动与不采用振动。 (6)浇注时加变质剂与不加变质剂。 (1) 金属型浇注的冷却速度快,晶粒细化,所以金属型浇注的晶粒小; (2) 浇注温度低的铸件晶粒较小; (3) 铸成薄壁件的晶粒较小; (4) 厚大铸件的表面部分晶粒较小; (5) 浇注时采用振动的晶粒较小。 (6) 浇注时加变质剂晶粒较小。。 6(金属铸锭通常由哪几个晶区组成?它们的组织和性能有何特点? (1) 表层细等轴晶粒区金属铸锭中的细等轴晶粒区,显微组织比较致密,室温下 力学性能最高; (2) 柱状晶粒区在铸锭的柱状晶区,平行分布的柱状晶粒间的接触面较为脆弱, 并常常聚集有易熔杂质和非金属夹杂物等,使金属铸锭在冷、热压力加工时容

机械工程材料与热处理A试卷

成都工业学院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考试试卷 1、满分100分。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无错别字。 2、考试必须将姓名、班级、学号完整、准确、清楚地填写在试卷规定地方,否则视为废卷。 3、考试必须在签到单上签到,若出现遗漏,后果自负。 4、答案请全部填写在试卷上,否则不给分。 试题 一、填空题 (每空0.5分,共35分) 1. 在静载荷作用下,金属抵抗塑性变形或断裂的能力称为(强度);其常用指标的名称及符号分别是(弹性极限)符号()、(屈服强度)符号()、(抗拉强度)符号()。 2. 金属常见的晶体结构有(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等三种;其中,(面心立方)结构的金属塑性最好,(体心立方)结构的金属塑性次之,(密排六方)结构的金属塑性最差。合金的基本相结构分别是(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工程用合金主要是以(固溶体)为基体,在基体中分布有(金属化合物)。 3. 金属结晶的过程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金属结晶后的晶粒愈细小,其(硬度)愈高,且(塑性)和(韧性)也愈好。 4. 钢的热处理是指将钢在固态下经过(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所需(组织)和(性能)的工艺方法。通过适当的热处理,能显著提高钢的(力学性能),以满足零件的使用要求;能改善钢的(加工工艺),以提高生产率和加工质量;能消除钢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以稳定零件的形状和尺寸。按其原理不同分为(一般)热处理、(表面)处理和(其他)处理等三大类。 5. 淬火是指将钢加热至(奥氏体)状态,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却速度快冷至室温以获得高硬度(马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回火是指将淬火钢在(A1)温度以下重新加热、保温和冷却的热处理工艺。根据回火温度范围不同,回火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等三种;其中,淬火和(高温)回火的复合热处理称为调质。 6. 根据形态不同,马氏体分为(板条状)和(针状)两种;其中,(针状)硬度高而塑性差。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题 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分布于溶剂的晶格间隙中所形成的固溶体。 再结晶:金属发生重新形核和长大而不改变其晶格类型的结晶过程。 淬透性:钢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 枝晶偏析:金属结晶后晶粒内部的成分不均匀现象。 时效强化:固溶处理后铝合金的强度和硬度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显著提高的现象。 同素异构性:同一金属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晶格类型的现象。临界冷却速度:钢淬火时获得完全马氏体的最低冷却速度。 热硬性:指金属材料在高温下保持高硬度的能力。 二次硬化:淬火钢在回火时硬度提高的现象。 共晶转变:指具有一定成分的液态合金,在一定温度下,同时结晶出两种不同的固相的转变。 比重偏析:因初晶相与剩余液相比重不同而造成的成分偏析。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溶质晶格并占据溶质晶格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 变质处理:在金属浇注前添加变质剂来改变晶粒的形状或大小的处理方法。 晶体的各向异性:晶体在不同方向具有不同性能的现象。 固溶强化:因溶质原子溶入而使固溶体的强度和硬度升高的现象。 形变强化:随着塑性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 残余奥氏体:指淬火后尚未转变,被迫保留下来的奥氏体。 调质处理:指淬火及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 淬硬性:钢淬火时的硬化能力。 过冷奥氏体:将钢奥氏体化后冷却至A1温度之下尚未分解的奥氏体。 本质晶粒度:指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 C曲线:过冷奥氏体的等温冷却转变曲线。 CCT曲线: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马氏体:含碳过饱和的α固溶体。 热塑性塑料:加热时软化融融,冷却又变硬,并可反复进行的塑料。 热固性塑料:首次加热时软化并发生交连反应形成网状结构,再加热时不软化的塑料。 回火稳定性:钢在回火时抵抗硬度下降的能力。 可逆回火脆性:又称第二类回火脆性,发生的温度在400~650℃,当重新加热脆性消失后,应迅速冷却,不能在400~650℃区间长时间停留或缓冷,否则会再次发生催化现象。 过冷度:金属的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 二.判断正误并加以改正 1、细化晶粒虽能提高金属的强度,但增大了金属的脆性。(╳)改正:细化晶粒不但能提高金属的强度,也降低了金属的脆性。 2、结构钢的淬透性,随钢中碳含量的增大而增大。(╳) 改正:结构钢的淬硬性,随钢中碳含量的增大而增大。 3、普通低合金结构钢不能通过热化处理进行强化。(√) 4、置换固溶体必是无限固溶体。(╳) 改正:置换固溶体有可能是无限固溶体。 5、单晶体必有各向异性。(√) 6、普通钢和优质钢是按其强度等级来区分的。(╳) 改正:普通钢和优质钢是按钢中有害杂质硫、磷的含量来划分的。 7、过热钢经再结晶退火后能显著细化晶粒。(╳) 改正:过热钢经正火后能显著细化晶粒。 8、奥氏体耐热钢也就是奥氏体不锈钢。(╳) 改正:奥氏体耐热钢不是奥氏体不锈钢。 9、马氏体的晶体结构和铁素体的相同。(√) 10、面心立方金属的塑性比体心立方金属的好。(√) 11、铁素体是置换固溶体。(╳) 改正:铁素体是碳溶于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体。 12、晶界是金属晶体的常见缺陷。(√) 13、渗碳体是钢中常见的固溶体相。(╳) 改正:渗碳体是钢中常见的金属化合物相。 14、金属的塑性变形主要通过位错的滑移进行。(√) 15、金属在进行热加工时,不会产生加工硬化现象。(√) 16、比重偏析不能通过热处理来消除。 17、上贝氏体的韧性比下贝氏体好。(╳) 改正:上贝氏体的韧性比下贝氏体差。 18、对过共析钢工件进行完全退火可消除渗碳体网。(╳) 改正:对过共析钢工件进行正火可消除渗碳体网。 19、对低碳低合金钢进行正火处理可提高其硬度。(√) 20、淬火获得马氏体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其淬火冷却速度必须小于Vk。(╳) 改正:淬火获得马氏体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其淬火冷却速度必须大于Vk。 21、氮化件的变形远比渗碳件的小。(√) 22、工件渗碳后直接淬火其开裂倾向比一次淬火的要小。(√) 23、高锰钢在各种条件下均能表现出良好的耐磨性。(╳) 改正:高锰钢只有在受到强烈的冲击和压力的条件下才能表现出良好的耐磨性。 24、无限固溶体必是置换固溶体。(√) 25、金属的晶粒越细小,其强度越高,但韧性变差。(╳) 改正:一般地说,在室温下,金属的晶粒越细小,其强度和韧性越高。 26、所谓临界冷却速度就是指钢能获得完全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 27、钢进行分级淬火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下贝氏体组织。(╳)改正:钢进行分级淬火的目的是为了减小淬火应力,防止工件变形和开裂。 28、对奥氏体不锈钢进行固溶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其强度。

工程材料试卷及答案

机械工程材料A卷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10分) 1、固溶强化:固溶体溶入溶质后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现象。(2分) 2、加工硬化:金属塑性变形后,强度硬度提高的现象。(2分) 2、合金强化:在钢液中有选择地加入合金元素,提高材料强度和硬度(2分) 4、热处理:钢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冷却改变钢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2分) 5、细晶强化:通过细化晶粒处理,使得金属强度提高的方法。(2分) 二、选择适宜材料并说明常用的热处理方法(30分)(每空1分) 三、(20分)车床 主轴要求轴颈部位 硬度为HRC54— 58,其余地方为 HRC20—25,其加 工路线为: 下料锻造 正火机加工 调质机加 工(精) 轴颈表 面淬火低 温回火磨 加工 指出:1、主轴应 用的材料:45钢(4 分) 2、正火的目的和大致热处理工艺细化晶粒,消除应力;加热到Ac3+50℃保温一段时间空冷(4分)

3、调质目的和大致热处理工艺强度硬度塑性韧性达到良好配合淬火+高温回火(4分) 4、表面淬火目的提高轴颈表面硬度(4分) 1.低温回火目的和轴颈表面和心部组织。去除表面淬火热应力,表面M+A’心部S回。 (4分) 四、选择填空(20分)(每空2分) 1.合金元素对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影响是(d ) (a)均强烈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b)均强烈促进奥氏体晶粒长大 (c)无影响(d)上述说法都不全面 2.适合制造渗碳零件的钢有(c)。 (a)16Mn、15、20Cr、1Cr13、12Cr2Ni4A (b)45、40Cr、65Mn、T12 (c)15、20Cr、18Cr2Ni4WA、20CrMnTi 3.要制造直径16mm的螺栓,要求整个截面上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应选用(c )(a)45钢经正火处理(b)60Si2Mn经淬火和中温回火(c)40Cr钢经调质处理 4.制造手用锯条应当选用(a ) (a)T12钢经淬火和低温回火(b)Cr12Mo钢经淬火和低温回火(c)65钢淬火后中温回火5.高速钢的红硬性取决于(b ) (a)马氏体的多少(b)淬火加热时溶入奥氏体中的合金元素的量(c)钢中的碳含量 6.汽车、拖拉机的齿轮要求表面高耐磨性,中心有良好的强韧性,应选用(c ) (a)60钢渗碳淬火后低温回火(b)40Cr淬火后高温回火(c)20CrMnTi渗碳淬火后低温回火7.65、65Mn、50CrV等属于哪类钢,其热处理特点是(c ) (a)工具钢,淬火+低温回火(b)轴承钢,渗碳+淬火+低温回火(c)弹簧钢,淬火+中温回火8. 二次硬化属于(d) (a)固溶强化(b)细晶强化(c)位错强化(d)第二相强化 9. 1Cr18Ni9Ti奥氏体型不锈钢,进行固溶处理的目的是(b) (a)获得单一的马氏体组织,提高硬度和耐磨性 (b)获得单一的奥氏体组织,提高抗腐蚀性,防止晶间腐蚀(c)降低硬度,便于切削加工 10.推土机铲和坦克履带板受到严重的磨损及强烈冲击,应选择用(b ) (a)20Cr渗碳淬火后低温回火(b)ZGMn13—3经水韧处理(c)W18Cr4V淬火后低温回火 五、填空题(20分) (每空1分) 1、马氏体是碳在a-相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其形态主要有板条马氏体、片状马氏体。 其中,片状马氏体硬度高、塑性差 2、W18Cr4V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为1270-1280℃,回火加热温度为560℃,回火次数3次。 3、材料选择的三原则一般原则,工艺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4、合金结构钢与碳素结构钢相比,其突出优点是强度高,淬透性好。 5.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三个转变区的转变产物是P B M。 6. 共析钢淬火形成M+A'后,在低温、中温、高温回火后的产物分别为M回+A’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期末A

班级(学生填写) : 姓名: 学号: 命题: 审题: 审批: ----------------------------------------------- 密 ---------------------------- 封 --------------------------- 线 ------------------------------------------------------- (答题不能超出密封线)

班级(学生填写): 姓名: 学号: ------------------------------------------------ 密 ---------------------------- 封 --------------------------- 线 ------------------------------------------------ (答题不能超出密封线) 9. 碳钢的塑性和强度都随着含碳量的增加而降低。 ( ) 10.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一般只改变钢件表面层的组织,而不改变心部组织。( )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钢中加入除Co 之外的其它合金元素一般均能使其C 曲线右移,从而( ) A 、增大VK B 、增加淬透性 C 、减小其淬透性 D 、增大其淬硬性 2. 高碳钢淬火后回火时,随回火温度升高其( ) A 、强度硬度下降,塑性韧性提高 B 、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 C 、强度韧性提高,塑性韧性下降 D 、强度韧性下降,塑性硬度提高 3. 常见的齿轮材料20CrMnTi 的最终热处理工艺应该是( ) A 、调质 B 、淬火+低温回火 C 、渗碳 D 、渗碳后淬火+低温回火 4. 某工件采用单相黄铜制造,其强化工艺应该是( ) A 、时效强化 B 、固溶强化 C 、形变强化 D 、热处理强化 5. 下列钢经完全退火后,哪种钢可能会析出网状渗碳体( ) A 、Q235 B 、45 C 、60Si2Mn D 、T12 6. 下列合金中,哪种合金被称为巴氏合金( ) A 、铝基轴承合金 B 、铅基轴承合金 C 、铜基轴承合金 D 、锌基轴承合金 7. 下列钢经淬火后硬度最低的是( ) A 、Q235 B 、40Cr C 、GCr15 D 、45钢 8. 高速钢淬火后进行多次回火的主要目的是( ) A 、消除残余奥氏体,使碳化物入基体 B 、消除残余奥氏体,使碳化物先分析出 C 、使马氏体分解,提高其韧性 D 、消除应力,减少工件变形 9. 过共析钢因过热而析出网状渗碳体组织时,可用下列哪种工艺消除( ) A 、完全退火 B 、等温退火 C 、球化退火 D 、正火 10. 钢的淬透性主要决定于其( )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模拟试题

九江学院《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期末模拟 池茶永 2011-01-01 一、填空题(20×1%=20%) 1、常见的金属晶格类型有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和密排六方晶格三种。 2、常见的表面热处理可分为表面淬火和表面化学热处理。 3、铸铁是含碳量在大于% 铁碳合金,单铸铁中的碳大部分不再以渗碳体的形式存在,而是以游离的石墨状态存在。 4、铸铁根据石墨形态不同可分为灰口铸铁、可锻铸铁、球墨铸铁和蠕墨铸铁四大类。它们在石墨的形态分别为_片状、棉絮状、球状和蠕虫状。 5、常用的常规热处理方法有回火、正火和淬火、退火。 6、合金常见的相图有匀晶相图、共晶相图、包晶相图和具有稳定化合物的二元相图。 7、实际金属中存在有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三类晶体缺陷。 8、过冷度是指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其表示符号△T 。 9、钢的热处理工艺由加热、保温、冷却三个阶段所组成。 10、零件失效的形式有:变形失效、断裂失效及表面损伤失效。 12、根据晶胞的几何形状或自身的对称性,可把晶体结构分为七大晶系、十四种空间点阵。 13、热滞是由于过热和过冷现象的影响,加热时相变温度偏向高温,冷却时相变温度偏向低温的现象。 14、细化铸态金属晶粒主要采用下面两种方法为:增大金属的过冷度、变质处理。 15、合金钢按用途可分合金结构钢、合金工具钢、和特殊性能钢。 二、选择题(10×2%=20%) 1、化学热处理与其他热处理的主要区别是( C ) A 组织变化 B 加热温度 C 改变表面化学成分 D 添加剂不同 2、调质处理就是( A )的热处理。 A 淬火+高温火 B 淬火+中温回火 C 淬火+低温回火 D 淬火+低温退火 3、零件渗碳后,一般需经过( A )才能达到表面硬度高而且耐磨的目的。 A 淬火+低温回火 B 正火 C 调质 D 淬火+高温回火 4、过共析钢的正常淬火加热温度是( C )。 A.Acm以上(30—50℃) B.Ac3以上(30—50℃) C.Ac1以上(30—50℃) D.Ac1以下(30—50℃) 5、属于体心立方晶格的金属有。( B ) A.α-Fe,铝 B.α-Fe,铬 C.γ-Fe,铝 6、淬火的目的是把奥氏体化的钢件淬成( A )。 A.马氏体 B.铁素体 C.莱氏体 D.渗碳体 7、刀具、量具淬火后,一般都要进行低温回火,使刀具、量具达到( B )。 A.低硬度而耐磨的目的 B.高硬度而耐磨的目的 C.中硬度而弹性高的目的 D.高硬度而弹性高的目的 8、C曲线右移使淬火临界冷却速度( A ),淬透性()。 A 减小、增大 B 减小、减小 C 增大、减小 D、增大、增大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 第7章作业题参考答案

1. 铸铁分为哪几类?其最基本的区别是什么? 答:按照碳的存在形态不同铸铁分三类:白口铸铁,碳主要以渗碳体形式存在,该类铸铁硬、脆,很少直接用;灰口铸铁,碳主要以石墨形式存在,该类铸铁因石墨形状不同而性能不同,用途不同;麻口铸铁,碳一部分以渗碳体形式存在另一部分以石墨形式存在,该类铸铁也硬、脆,很少直接用。 2.影响石墨化的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 答:(1)铸铁的化学成分对石墨化的影响: 碳和硅是强烈促进石墨化的元素;锰是阻碍石墨化的元素。它能溶于铁素体和渗碳体中,其固碳的作用,从而阻碍石墨化;硫是有害元素,阻碍石墨化并使铸铁变脆;磷是一个促进石墨化不显著的元素。(2)冷却速度对石墨化过程的影响: 冷却速度越慢,越有利于石墨化。 3.在生产中,有些铸件表面棱角和凸缘处常常硬度很高,难以进行机械加工,试问其原因是什么? 答:由于结晶时表面棱角和凸缘处冷却速度快不利于石墨化的进行,形成的组织中存在大量的莱氏体,性能硬而脆,切削加工比较困难。 4.在铸铁中,为什么含碳量与含硅量越高时,铸铁的抗拉强度和硬度越低? 答:因为碳和硅是强烈促进石墨化的元素,铸铁中碳和硅含量越高,越容易石墨化。而石墨与基体相比,其强度和塑性都要小得多,石墨减小铸件的有效承载截面积,同时石墨尖端易使铸件在承载时产生应

力集中,形成脆性断裂。 5.在铸铁的石墨化过程中,如果第一阶段(包括液相中析出一次石墨和奥氏体中析出二次石墨)、第二阶段(共析石墨)完全石墨化、部分石墨化、未石墨化,问它们各获得哪种组织的铸铁? 答: 6.什么是孕育铸铁?如何进行孕育处理? 答:经孕育处理后的铸铁称为孕育铸铁。孕育处理是在浇注前往铁液中加入少量的孕育剂,改变铁液的结晶条件,从而获得细珠光体基体加上细小均匀分布的片状石墨的工艺过程。 7.为什么说球墨铸铁是“以铁代钢”的好材料?其生产工艺如何?答:球墨铸铁析出的石墨呈球状,对金属基体的割裂作用比片状石墨小,使铸铁的强度达到基体组织强度的70~90%,所以球墨铸铁的抗拉强度、塑性、韧性不仅高于其它铸铁,而且可与相应组织的铸钢相媲美,特别是球墨铸铁的屈强比几乎比钢高一倍,一般钢的屈强比为0.3-0.5,而球墨铸铁的屈强比达0.7-0.8。在一般机械设计中,材料的许用应力是按照屈服强度来确定的,因此,对于承受静载荷的零件,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第2章作业题参考答案

1.常见的金属晶格类型有哪些?试绘图说明其特征。 i 4 I 体心立方: 单位晶胞原子数为2 配位数为8 <3 原子半径=—a (设晶格常数为a) 4 致密度0.68

面心立方: 单位晶胞原子数为4 配位数为12 原子半径=_2a(设晶格常数为 4 a)致密度0.74

密排六方: 晶体致密度为0.74,晶胞内含有原子数目为6。配位数为12,原子半径为1/2a。 2实际金属中有哪些晶体缺陷?晶体缺陷对金属的性能有何影响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 一般晶体缺陷密度增大,强度和硬度提高。 3什么叫过冷现象、过冷度?过冷度与冷却速度有何关系?它对结晶后的晶粒大小有何影响? 金属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现象称为过冷现象。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金属结晶时的过冷度与冷却速度有关,冷却速度愈大,过冷度愈大,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就愈低。结晶后的晶粒大小愈小。 4金属的晶粒大小对力学性能有何影响?控制金属晶粒大小的方法有哪些 一般情况下,晶粒愈细小,金属的强度和硬度愈高,塑性和韧性也愈好。

控制金属晶粒大小的方法有:增大过冷度、进行变质处理、采用振动、搅拌处理。 5?如果其他条件相同,试比较下列铸造条件下铸件晶粒的大小: (1) 金属型浇注与砂型浇注: (2) 浇注温度高与浇注温度低; (3) 铸成薄壁件与铸成厚壁件; (4) 厚大铸件的表面部分与中心部分 (5) 浇注时采用振动与不采用振动。 (6) 浇注时加变质剂与不加变质剂。 (1) 金属型浇注的冷却速度快,晶粒细化,所以金属型浇注的晶粒小; (2) 浇注温度低的铸件晶粒较小; (3) 铸成薄壁件的晶粒较小; (4) 厚大铸件的表面部分晶粒较小; (5) 浇注时采用振动的晶粒较小。 (6) 浇注时加变质剂晶粒较小。。 6 ?金属铸锭通常由哪几个晶区组成 ?它们的组织和性能有何特点 ? (1) 表层细等轴晶粒区 金属铸锭中的细等轴晶粒区,显微组织比较致密,室温下 力学性能最 高; (2) 柱状晶粒区 在铸锭的柱状晶区,平行分布的柱状晶粒间的接触面较为脆弱, 并常常聚集有易熔杂质和非金属夹杂物等,使金属铸锭在冷、热压力加工时容 易沿这些脆弱面产生开裂现象,降低力学性能。 (3) 中心粗等轴晶粒区 由于铸锭的中心粗等轴晶粒区在结晶时没有择优取向,不 存在脆弱的交界面,不同方向上的晶粒彼此交错,其力学性能比较均匀,虽然 其强度和硬度 低,但塑性和韧性良好。 7?为什么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多晶体在一般情况下不显示各向异性 ? 因为单晶体中的不同晶面和晶向上的原子密度不同, 导致了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性能不 同的现象,因此其性能呈现各向异性的。 而多晶体是由许多位向不同的晶粒组成, 虽然每个晶粒具有各向异性, 但不同位向的各晶粒 的综合作用结果,使多晶体的各方向上性能一样,故显示出各向同性。 &试计算面心立方晶格的致密度。 4 3 4 一 r 3 3 a 9?什么是位错?位错密度的大小对金属强度有何影响 ? 所谓位错是指晶体中某处有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了有规律的错排现象。 随着位错密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会明显提高。 0.74 74% nv V

工程材料以与热处理复习资料全

工程材料以及热处理复习资料-----------------------作者:

-----------------------日期:

一.名词解释题 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分布于溶剂的晶格间隙中所形成的固溶体。 再结晶:金属发生重新形核和长大而不改变其晶格类型的结晶过程。 淬透性:钢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 枝晶偏析:金属结晶后晶粒内部的成分不均匀现象。 时效强化:固溶处理后铝合金的强度和硬度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显著提高的现象。 同素异构性:同一金属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晶格类型的现象。 临界冷却速度:钢淬火时获得完全马氏体的最低冷却速度。 热硬性:指金属材料在高温下保持高硬度的能力。 二次硬化:淬火钢在回火时硬度提高的现象。 共晶转变:指具有一定成分的液态合金,在一定温度下,同时结晶出两种不同的固相的转变。 比重偏析:因初晶相与剩余液相比重不同而造成的成分偏析。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溶质晶格并占据溶质晶格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 变质处理:在金属浇注前添加变质剂来改变晶粒的形状或大小的处理方法。 晶体的各向异性:晶体在不同方向具有不同性能的现象。 固溶强化:因溶质原子溶入而使固溶体的强度和硬度升高的现象。 形变强化:随着塑性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 残余奥氏体:指淬火后尚未转变,被迫保留下来的奥氏体。 调质处理:指淬火及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 淬硬性:钢淬火时的硬化能力。 过冷奥氏体:将钢奥氏体化后冷却至A1温度之下尚未分解的奥氏体。 本质晶粒度:指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 C曲线:过冷奥氏体的等温冷却转变曲线。 CCT曲线: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马氏体:含碳过饱和的α固溶体。 热塑性塑料:加热时软化融融,冷却又变硬,并可反复进行的塑料。 热固性塑料:首次加热时软化并发生交连反应形成网状结构,再加热时不软化的塑料。 回火稳定性:钢在回火时抵抗硬度下降的能力。 可逆回火脆性:又称第二类回火脆性,发生的温度在400~650℃,当重新加热脆性消失后,应迅速冷却,不能在400~650℃区间长时间停留或缓冷,否则会再次发生催化现象。 过冷度:金属的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 二.判断正误并加以改正 1、细化晶粒虽能提高金属的强度,但增大了金属的脆性。(╳) 改正:细化晶粒不但能提高金属的强度,也降低了金属的脆性。 2、结构钢的淬透性,随钢中碳含量的增大而增大。(╳) 改正:结构钢的淬硬性,随钢中碳含量的增大而增大。 3、普通低合金结构钢不能通过热化处理进行强化。(√) 4、置换固溶体必是无限固溶体。(╳) 改正:置换固溶体有可能是无限固溶体。 5、单晶体必有各向异性。(√) 6、普通钢和优质钢是按其强度等级来区分的。(╳) 改正:普通钢和优质钢是按钢中有害杂质硫、磷的含量来划分的。 7、过热钢经再结晶退火后能显著细化晶粒。(╳) 改正:过热钢经正火后能显著细化晶粒。 8、奥氏体耐热钢也就是奥氏体不锈钢。(╳) 改正:奥氏体耐热钢不是奥氏体不锈钢。 9、马氏体的晶体结构和铁素体的相同。(√) 10、面心立方金属的塑性比体心立方金属的好。(√) 11、铁素体是置换固溶体。(╳) 改正:铁素体是碳溶于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体。 12、晶界是金属晶体的常见缺陷。(√) 13、渗碳体是钢中常见的固溶体相。(╳) 改正:渗碳体是钢中常见的金属化合物相。 14、金属的塑性变形主要通过位错的滑移进行。(√) 15、金属在进行热加工时,不会产生加工硬化现象。(√) 16、比重偏析不能通过热处理来消除。 17、上贝氏体的韧性比下贝氏体好。(╳) 改正:上贝氏体的韧性比下贝氏体差。 18、对过共析钢工件进行完全退火可消除渗碳体网。(╳)改正:对过共析钢工件进行正火可消除渗碳体网。 19、对低碳低合金钢进行正火处理可提高其硬度。(√) 20、淬火获得马氏体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其淬火冷却速度必须小于Vk。(╳) 改正:淬火获得马氏体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其淬火冷却速度必须大于Vk。 21、氮化件的变形远比渗碳件的小。(√) 22、工件渗碳后直接淬火其开裂倾向比一次淬火的要小。(√) 23、高锰钢在各种条件下均能表现出良好的耐磨性。(╳)改正:高锰钢只有在受到强烈的冲击和压力的条件下才能表现出良好的耐磨性。 24、无限固溶体必是置换固溶体。(√) 25、金属的晶粒越细小,其强度越高,但韧性变差。(╳)改正:一般地说,在室温下,金属的晶粒越细小,其强度和韧性越高。 26、所谓临界冷却速度就是指钢能获得完全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 27、钢进行分级淬火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下贝氏体组织。(╳)改正:钢进行分级淬火的目的是为了减小淬火应力,防止工件变形和开裂。 28、对奥氏体不锈钢进行固溶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其强度。

工程材料_试题及答案

工程材料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合金渗碳钢经最终热处理后的组织全部是回火马氏体。(×) 2、热加工与冷加工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加工强化现象产生。(×) 3、铸铁是含碳量小于2.11%的铁碳合金。(×) 4、二元共晶相图是指合金两组元在液态和固态均能无限互溶所构成的相图。(×) 5、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一般只改变钢件表面层的组织,而不改变心部组织。(√) 6、一个合金的室温组织为α+β11 +(α+β),则它由三相组成。(×) 7、将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时,金属将发生回复、再结晶及晶粒长大等变化。(√) 8、金属在塑性变形后产生的纤维组织能使金属具有各向异性。(√) 9、碳钢的塑性和强度都随着含碳量的增加而降低。(×) 10、金属的再结晶转变,也要经历形核与晶核长大的过程。(√) 二、选择适宜材料并说明常用的热处理方法(30分) 路线为: 下料锻造正火机加工调质机加工(精) 轴颈表面淬火低温回火磨加工 指出:1、主轴应用的材料:45钢 2、正火的目的和大致热处理工艺细化晶粒,消除应力;加热到Ac3+50℃保温一段

时间空冷 3、调质目的和大致热处理工艺强度硬度塑性韧性达到良好配合淬火+高温回火 4、表面淬火目的提高轴颈表面硬度 5.低温回火目的和轴颈表面和心部组织。去除表面淬火热应力,表面M+A’心部S 回 四、选择填空(20分) 1、合金元素对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影响是(d) (a)均强烈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b)均强烈促进奥氏体晶粒长大 (c)无影响(d)上述说法都不全面 2、适合制造渗碳零件的钢有(c)。 (a)16Mn、15、20Cr、1Cr13、12Cr2Ni4A (b)45、40Cr、65Mn、T12 (c)15、20Cr、18Cr2Ni4WA、20CrMnTi 3、要制造直径16mm的螺栓,要求整个截面上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应选用(c ) (a)45钢经正火处理(b)60Si2Mn经淬火和中温回火(c)40Cr钢经调质处理4、制造手用锯条应当选用(a ) (a)T12钢经淬火和低温回火(b)Cr12Mo钢经淬火和低温回火(c)65钢淬火后中温回火 5、高速钢的红硬性取决于(b ) (a)马氏体的多少(b)淬火加热时溶入奥氏体中的合金元素的量(c)钢中的碳含量6、汽车、拖拉机的齿轮要求表面高耐磨性,中心有良好的强韧性,应选用(c ) (a)60钢渗碳淬火后低温回火(b)40Cr淬火后高温回火(c)20CrMnTi渗碳淬火后低温回火 7、65、65Mn、50CrV等属于哪类钢,其热处理特点是(c ) (a)工具钢,淬火+低温回火(b)轴承钢,渗碳+淬火+低温回火(c)弹簧钢,淬火+中温回火 8、二次硬化属于(d) (a)固溶强化(b)细晶强化(c)位错强化(d)第二相强化 9、1Cr18Ni9Ti奥氏体型不锈钢,进行固溶处理的目的是(b) (a)获得单一的马氏体组织,提高硬度和耐磨性 (b)获得单一的奥氏体组织,提高抗腐蚀性,防止晶间腐蚀(c)降低硬度,便于切削加工 10、推土机铲和坦克履带板受到严重的磨损及强烈冲击,应选择用(b ) (a)20Cr渗碳淬火后低温回火(b)ZGMn13—3经水韧处理(c)W18Cr4V淬火后低温回火 11、位错是一种。(①) ①线缺陷②点缺陷③面缺陷 12、纯铁在850℃时为晶格。(①) ①体心立方②面心立方③密排六方 13、有些金属在固态下会发生晶体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称为。(③) ①等温转变②变温转变③同素异构转变 14、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连续冷却时,有如下转变。(②) ①只有贝氏体和马氏体转变,而没有珠光体型转变 ②只有珠光体型和马氏体转变,而没有贝氏体转变 ③只有珠光体型和贝氏体转变,而没有马氏体转变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 第6章作业题参考答案

1.从力学性能、热处理变形、耐磨性和热硬性几方面比较合金钢和 碳钢的差异,并简单说明原因。 为提高钢的机械性能、工艺性能或物化性能,在冶炼时有意往钢中加入一些合金元素而形成新的合金,这种合金称为合金钢。 合金钢与碳钢比较,合金钢的力学性能好,热处理变形小,耐磨性好,热硬性好。 因为合金钢在化学成分上添加了合金元素,可形成合金铁素体、合金渗碳体和合金碳化物,产生固溶强化和弥散强化,提高材料性能;加入合金元素可提高钢的淬透性,降低临界冷却速度,可减少热处理变形;碳钢虽然价格低廉,容易加工,但是淬透性低、回火稳定性差、基本组成相强度低。 2.解释下列钢的牌号含义、类别及热处理方法:20CrMnTi,40Cr, 16Mn,T10A,Cr12MoV,W6Mo5Cr4V2,38CrMoAlA,5CrMnMo,GCr15,55S i2Mn。 20CrMnTi的含碳量为0.17%-0.24%,Cr,Mn,Ti<1.5%,是渗碳钢,热处理方法是在渗碳之后进行淬火和低温回火。 40Cr的含碳量为0.37~0.45%,Cr <1.5%,是调质钢,热处理方法是淬火加高温回火。 16Mn中碳的含量在0.16%左右,锰的含量大约在1.20%-1.60%左右,属于低合金钢,热处理方法是:热轧退火(正火)。 T10A为含碳量在0.95~1.04的高级优质碳素工具钢,热处理方法

是淬火和低温回火。 Cr12MoV碳 C :1.45~1.70,铬 Cr:11.00~12.50,Mo,V<1.5%,是冷作模具钢,热处理方法是淬火和低温回火。 W6Mo5Cr4V2碳 C :0.80~0.90,钼 Mo:4.50~5.50,铬 Cr: 3.80~ 4.40,钒 V :1.75~2.20,是高速钢,热处理方法是淬火 +高温回火。 38CrMoAlA碳 C :0.35~0.42,Cr,Mo,Al<1.5%,是高级优质合金渗氮钢,热处理方法是:调质处理+渗氮。 5CrMnMo碳 C :0.50~0.60,Cr,Mn,Mo<1.5%,是热作模具钢,热处理方法是搓火加中高温回火。 GCr15:C:0.95-1.05,Cr:1.30-1.65,是滚动轴承钢,热处理方法是:淬火+低温回火。 55Si2Mn碳 C :0.52~0.60,硅 Si:1.50~2.00,Mn<1.5%,是弹簧钢,热处理方法是淬火加中温回火。 3.比较9SiCr,Cr12MoV,5CrMnMo,W18Cr4V等四种合金工具钢的成分、 性能和用途差异。 9SiCr的成分:相当于在T9钢的基础上加入1.2%-1.6%的Si和 0.95%-1.25%的Cr。 性能:硬度和耐磨性良好,无热硬性。 用途:适用于截面较厚要求淬透的或截面较薄要求变形小的、形状较复杂的工模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