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黑龙江选调生考试_申论_向零艾滋迈进

12月1日是第26个"世界艾滋病日"。 5年来,北京市艾滋病报告数字明显上升,患者人群呈现向一般人群扩散和老龄化的趋势。近年来,许多公益组织都在呼吁社会对这个群体给予更多关注和关爱,然而,在生活中,困扰艾滋病患者的各种社会歧视尤其是制度歧视依然存在。调查显示,发生歧视、羞辱艾滋病患者最严重的场所就是医疗机构,因为只有医疗场所工作人员最有可能获知患者信息。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向零艾滋迈进"。即联合国倡导的三个零的目标:零歧视,零新发感染,零死亡。虽说艾滋患者人数还在上升,目前很难做到三个 "零",但是,有关方面应该及时掌握艾滋病感染者信息,让艾滋病感染者得到及时救治与悉心关爱。这既是为了减少患者痛苦、增加他们的生存机会,也是保护其他健康人群的需要。

尽管许多公益组织都在呼吁社会关爱艾滋患者,然而,在生活中,困扰艾滋病患者的各种社会歧视依然存在。特别是医疗机构成了歧视、羞辱艾滋病患者最严重的场所,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医护人员都歧视艾滋患者,其他人又如何关爱艾滋患者?由于害怕歧视,感染艾滋病毒的高危人群不愿做检测,有的艾滋感染者即便做过检测,知晓了病情,为了回避世俗的眼光也可能选择隐身社会,保持原有生活状态。而社会对此没有采取防范措施,难免造成健康安全隐患。

虽说经过多年的"红丝带"宣传教育,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慌心理有所放松、不再谈"艾"色变,但是世俗的眼光远远不能够坦然接受艾滋感染者特别是艾滋病人。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在中国的协调员伯恩哈德博士曾披露说,"几乎一半的中国人不会与艾滋病患者同餐,还有四分之一的人不愿与他们握手。"艾滋病人的生活环境仍显逼仄。比如媒体曝光的广西六岁艾滋孤儿阿龙因遭家长联名抗议无法入学,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为艾滋孤儿单独设立学校,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尽管没有证据表明艾滋孩子会把疾病传染给身边的老师与同学,但是社会仍很难接受艾滋感染者。

不仅普通人歧视艾滋病人,医务工作者与政府官员、教师这些应该了解艾滋病知识的人群也歧视艾滋病人。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米歇尔·西迪贝介绍,一份有关中国艾滋病歧视状况的研究报告显示,在知晓感染者的身份后,四分之一的医务工作者、超过三分之一的政府官员和教师持负面和歧视态度。商务部起草的《沐浴业管理办法》还规定,沐浴

场所禁止艾滋病患者入浴。有的医院干脆拒绝救治艾滋患者。广东英德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王碧雯全身85%深度烧伤,几家医院均以各种理由拒绝收治。直至媒体报道引起了时任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的关注,她才获得治疗权利。媒体的围观与领导的关注很温馨,但是如果没有健全的制度作支撑,单靠领导关注能帮助多少艾滋患者找回医疗权利与人格尊严呢?面对更多求医无门的艾滋患者,又该怎么办呢?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官员曾提醒中国,确保医疗卫生专业服务人员获得培训、减少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和侮辱、提升他们的专业服务水平、满足感染者医疗服务需要。从医院拒绝艾滋患者的残酷现实来看,听取这样的善意建议,实现艾滋病预防、治疗、关怀和支持的普遍可及,无疑很重要。

因此,为了维护艾滋患者的权利,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来。一方面要完善防艾机制,制定严密的防范预案,减少新增艾滋病感染案例;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强防治艾滋病知识宣传,消除公众的偏见与恐慌心理,特别是医务人员、公务员、教师等群体要带头给艾滋患者营造宽松的舆论环境和生活环境,让艾滋患者获得应有的权利。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改变对艾滋患者的歧视心态,让艾滋患者普遍感受到社会关爱,重新鼓起积极生活的勇气,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才能真正让防艾工作"向零艾滋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