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成熟与种子萌发讲课教案

种子成熟与种子萌发讲课教案
种子成熟与种子萌发讲课教案

种子成熟与种子萌发

种子成熟与种子萌发

种子萌发是作物生长的基础,从生理角度看,萌发是无休眠或已解除休眠的种子吸水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生理活动状态,呼吸作用增强,贮藏物质被分解并转化为可供胚利用的物质,引起胚生长的过程。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看,萌发的本质是水分、温度等因子使种子的某些基因表达和酶活化,引发一系列与胚生长有关的反应。

种子萌发过程中有以下六个生理生化变化:

(一)种子吸水

种子的吸水分为三个阶段:“快—慢—快”(急剧吸水阶段—吸胀性吸水;吸水迟缓阶段;胚根出现;生长吸水阶段—渗透性吸水)。

(二)呼吸作用的变化

在吸水的第一和第二阶段,CO2的产生大大超过O2的消耗—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吸水的第三阶段,O2的消耗大于CO2的释放—有氧呼吸。

(三)酶的变化

1、酶原的活化:种子吸胀后立即出现,如:β-淀粉酶、蛋白酶等。

2、重新合成:如α-淀粉酶、蛋白酶等。

两种途径:

(1)活化长寿的mRNA → 新蛋白质→ 新酶

(2)新合成的mRNA → 新蛋白质→ 新酶

(四)贮藏物质的动员

淀粉经水解或磷酸解为葡萄糖,使有机物的种类增加。

(五)植物激素的变化

ABA(脱落酸)等抑制剂下降,IAA(生长素)、CTK(细胞分裂素)、GA (赤霉素)含量上升,使胚乳中贮藏物的降解,促进胚根胚芽的生长,控制幼苗的向地性生长。

种子储藏

种子萌发的常见图像种子的呼吸作用在种皮未破裂时,先以无氧呼吸供能,后逐渐有氧呼吸。在种皮破裂后,

(1)可溶性糖;(2)淀粉;(3)千粒重(4)含N物质;(5)粗脂肪

种子的休眠1)休眠的主要原因

①种皮限制;

②种子未完全成熟;

③胚未完全发育;

④抑制物的存在。

2)休眠意义:

避免种子在不适宜的条件或季节里萌发, 免于幼苗受到伤害和死亡。

1.下列对种子形成和萌发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种子形成过程中,有机物有合成有分解 B .种子成熟过程中,水分所占比例逐渐下降

C .大豆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先下降后上升

D .种子形成和萌发过程中,矿质元素始终从环境中获得

(05广东卷)(3分)认识种子萌发过程中水分吸收变化规律。图3是种子萌发过程中水分吸收变化规律曲线,据图完成下列填空。

(2005·全国卷Ⅰ·4)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10 ℃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I 和提取液Ⅱ。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 ℃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人等量斐林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果是( )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水分吸收可分为三

个阶段。第I 阶段是吸胀期,种子迅速吸水。第Ⅱ阶段是吸水停滞期。第Ⅲ阶段是重新迅速吸水期,主要通过

A .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B .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

种子的萌发课程教案

《种子的萌发》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阐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3.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来探究种子萌发的过程,学会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懂得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并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学会抽样检测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情感。 2.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3.抽样检测法测定发芽率的方法及原理。 三.教学难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的结论的得出。

2.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现象分析。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种子结构及种子萌发过程的CAI课件。 (2)培养皿、滤纸等,分发给各小组。 2.学生准备: (1)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好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演示实验。 (2)可自己再收集一部分种子。 (3)玻璃瓶、罐头瓶或烧杯。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倒背如流的诗句。那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解释:这是一首描写草的生命活动的诗句,是草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

种子的萌发课堂教学案例精品

【关键字】活动、生物、设计、方案、情况、思路、方法、条件、计划、认识、问题、主动、继续、充分、良好、合作、保持、制定、提出、发现、掌握、了解、研究、精神、基础、需要、氛围、环境、重点、能力、结构、水平、设置、检验、分析、激发、管理、引导、鼓励、保证、指导、解决、分工、完善、巩固、促进、提高、实施、规范、重要性 种子的萌发课堂教学案例 引言: 当你步入茂密的大森林,抬头仰望那参大的大树时,你能想到些什么呢?教师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背景,让学生解释其含义,并体味这诗句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俗话说:“一大之计在于晨,而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么植物的一生从什么开始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导入了新课。 第一部分: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首先让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描述培养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将种子放于疏松的土壤中,置于温暖处,每天浇点水,……”然后请学生思考并提出:“在这一过程中,种子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动脑,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或参照课本提供的资料作出假设,提出:“种子萌发所需外界条件可能有:水分、土壤、阳光、温度、空气、肥料等。”之后教师向学生质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分析排除“肥料”这个因素(因为种子本身有贮存养料的结构,种子的萌发不需要肥料。)进而学生作出假设:“水、阳光、空气、土壤、适宜的温度可能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那么假设是否成立,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 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保证实验的条理性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并且体现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精神,教师先指导各实验小组先明确分工: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做好分工);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的结果,准备组间交流);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的负责;实验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然后教师出示讨论的提纲,学生参照提纲和课本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 讨论提纲如下: 1.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 2.实验探究时,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用具? 3.怎样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当将种子分成几组? 4.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对照组应提供什么样的温度、水分、光和空气等的条件?对每一对照组,除了所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与对照组一样? 5.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粒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行吗? 6.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各组实验是否应当同时观察? 其中“讨论1”,根据生活常识,学生能够作出选择:完整的、饱满的、活的种子。“讨论2”,有的学生可能根据课本上的材料回答,有的学生可能选择其他的材料用具,只要选择恰当,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讨论3”和“讨论4”主要涉及到控制变量和对照实验的问题,也是重点。要让学生明白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讨论4”中除了课本涉及到的,学生提出的其他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可以告诉学生,如有兴趣,课后可以就这个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讨论5”和“讨论6”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有共性,避免偶然性和减少误差。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观察并参与到各小组的讨论中。讨论结束后,教师主持小组间交流讨论的结果,各小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实验计划。本实验的具体实施在课下完成,实验

《第二节种子萌发的条件》教案

第二节种子萌发的条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简述种子萌发时内在和外界条件,知道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能指出种子结构与幼苗各结构的对应关系。 (二)能力目标 1、提高自主设计实验,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自己设计完成探究实验,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二、重点难点 重点:种子萌发的内、外界条件。难点:各种外界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途径。 三、教学媒体 种子萌发条件的动画,视频资料。 四、课时建议 1 课时 五、教学课程设计 (一)导入 1、由“身边事”小丽非常喜欢凤仙花,种了几粒凤仙花的种子在花盆里,可是过了半个月还没有发芽。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种子萌发需要一定条件的。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农民伯伯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什么样的土里? (二)讲授新课 1、实验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 充足的空气和水分。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2、种子萌发的过程放映种子萌发的视频录像和幻灯片,组织学生观看。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1)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发育完全,完好无损,以通过休眠阶段,在种子的寿限之内。 (2)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适量的水、充足的氧气和适宜的温度。 (3)外界因素的影响途径: 水分T使种皮变软,影响营养物质分解吸收。 氧气T进行呼吸作用的物质,分解有机物放出能量。 温度T是种子正常吸水,旺盛呼吸,顺利进行营养物质转化的条件。 (4)水分、空气和温度三个因素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缺一不可的。种子萌发时,首先是吸水。种皮被水浸软,胚和胚乳的原生质的物理状态发生变化,在适宜的温度下细胞内的各种酶活化,细胞的呼吸作用很强,种子内的养料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转化成能被细胞吸收的物质,输送到胚根、胚轴、胚芽的各个部分。 水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的作用主要作用为:种子浸水后使种皮膨胀、软化,可以使更多的氧透过种皮进入种子内部,加强细胞呼吸和新陈代谢作用的进行,同时二氧化碳透过种皮排出。种子内储藏的有机养料在干燥的状态下无法被细胞吸收,细胞里的酶也无法发挥作用,只有在细胞吸水后各种酶才开始活动。 酶的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是需要一定温度的。一般来说,在有限范围的温度升高可以加速酶的活动,提高催化效率;如果温度降低则相反。但是过高的温度会破坏酶的结构。种子萌发的活动需要能量,而能量的来源只能是通过呼吸作用。种子萌发时没有足够的氧气,呼吸作用就不能正常进行,胚细胞就不能得到足够的能量。这样种子不能萌发。 提问: 大家回过头来分析一下,小丽应该怎样才能得到凤仙花的幼苗?引导学生思考,尽量得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种子的萌发》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充足空气、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 .说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种子的结构完整,度过了休眠期。 .描述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结构的变化。 能力目标 .尝试从生产实践和生活常识中发现可探究的问题,用恰当的语言描述问题。 .根据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已有的知识作出合理的假设。 .尝试对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中的对照实验进行合理的设计。 .运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爱护植物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通过对随机抽样过程中排除主观因素干扰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科学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对照实验的设计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①种子萌发的视频。 ②提前完成课本中的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 ③准备萌发1、3、5天的豌豆、玉米种子若干。 ④学生两人一组,每组配备一个小烧杯、一个培养皿和一把镊子。 ⑤一个1000l的大烧杯里面装着若干粒黄豆和少量红豆,另一个1000l的大烧杯里面装着若干粒黄豆和少量红豆。 .学生准备 同学利用家中常见的豆子,使其萌发,记录给予种子萌发的条件,并观察记录种子萌发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课时 复习旧知,导入新 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种子植物同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相比,更能适应陆地环境,成为陆生植物中占绝对优势

的类群,它们能产生种子是形成这一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出种子的寿命比较长,能够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才萌发。 举例,科学家在辽宁省挖出了“沉睡”了千年的古莲种子,当把这些古莲种子给予适宜的条件后仍能萌发,并且正常生长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科学家使用什么方法让古莲种子萌发呢?你找到让种子萌发的方法了吗? 种子萌发实验结果交流,提出问题 同学们课前利用家中常见被子植物的种子完成了种子萌发的实验,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各自的实验结果,看看组内哪位同学的实验最为成功,比较一下谁的实验萌发种子的数量最多,幼苗生长状态最好。然后每组内推选一名同学给全班同学展示一下,并且介绍具体实验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正常萌发的种子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哪些因素。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正常萌发组的环境条件,因为空气这个影响因素容易被忽略。 从学生实验中找出萌发状况最不好的一组,也请他说说自己的操作过程,引导大家将这一个过程与上一名学生的操作过程相比较,找出做法上的差异,提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根据学生比较结果,提出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学生有可能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3.2.1种子萌发 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课题:种子的萌发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探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 能力目标:通过采用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取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2.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种子的萌发教案

《种子的萌发》教案 江忠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阐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3.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来探究种子萌发的过程,学会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懂得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并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学会抽样检测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情感。 2.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3.抽样检测法测定发芽率的方法及原理。

三.教学难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的结论的得出。 2.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现象分析。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种子结构及种子萌发过程的CAI课件。 (2)培养皿、滤纸等,分发给各小组。 2.学生准备: (1)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好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演示实验。 (2)可自己再收集一部分种子。 (3)玻璃瓶、罐头瓶或烧杯。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倒背如流的诗句。那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解释:这是一首描写草的生命活动的诗句,是草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 教师:非常正确,这不但是草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也是被子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被子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我们这一章就来详细地认识一下被子植物的一生。 [讲授新课] 教师:当我们步入茂密的大森林,抬头仰望那参天的大树时,都不禁会感叹生命的伟大。但是不要忘记,对于被子植物来说,生命的起源要从种子的萌发开始。 一提到种子,我们就不由自主地会想到在春暖花开的春天,农民要播撒种子。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么,农民为什么要在春天播种呢?这还得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说起。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探究一下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教师:我们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生物园中种植过菜豆,请问谁能把种植菜豆种子的过程描述一下? 学生:将种子放于疏松的土壤中,置于温暖处,每天浇点水,……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种子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请同学们读课本91页的资料,并结合我们种植菜豆时的经验,做出假设。 学生:种子萌发所需外界条件可能有:水分、土壤、阳光、温度、空气、肥料等。 教师: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 学生:种子本身有贮存养料的结构,种子的萌发不需要肥料。 学生:水、阳光、空气、土壤、适宜的温度可能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学生:我不同意上述看法,我认为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充足的水和空气以及适宜的温度。 …… 教师:那么到底我们的假设哪一种情况正确呢?这就需要我们…… 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实验来检验假设。

《种子的萌发》名师教学设计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设计探究实验,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通过资料分析、小组合作探究,描述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3.通过观看视频,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二、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制作、实验器材,视频资料等 学生:课前进行种子萌发实验 教学过程: 三、情景导入: 同学们,喜欢吃瓜子吗?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有两种瓜子,大家可以先品尝一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 小丽是一个特别喜欢吃瓜子的学生,有一天,她正在吹瓜子,突然想到:如果我将瓜子播种下去,等来年的时候,岂不是有很多瓜子可以吃。于是,小丽随手将瓜子播种在花盆里,第一周过去了,种子没萌发,第二周过去了,种子依然没有萌发,到第三周的时候,种子依然没有任何动静。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呢?让我们带着问题,带着学习目标进入本节课的探索吧。 我们都听过这句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还有,农民伯伯在播种前要先耕地,浇水。这说明了什么呢? 可见种子的萌发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都受到哪些环境的影响,让我们和小丽一起共同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探究主题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大家设想一下,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可能有哪些呢? 种子的萌发可能与水有关 种子的萌发可能与空气有关 种子的萌发可能与温度有关 种子的萌发可能与阳光有关 种子的萌发可能与土壤有关......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我们前边做过一个探究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的影

响,大家还记得吧?来看一下这个实验装置。这是一组对照实验,光照是本组实验的变量,除了光照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探究一下不同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吧。 学生4人一小组,1.2.3小组为第一大组,4.5.6小组为第二大组,7.8.9小组为第三大组。第一大组的学生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二大组的学生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三大组的学生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学生分组完成水分、温度、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探究计划。 大家设计的这几组对照试验,到底哪一个瓶子里的种子能萌发呢?出示老师提前做好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 我们发现在每一组对照实验中,都有一组同样的设置,少量水、室温。而且也只有这一个装置中的种子萌发了。这一装置的作用是什么呢?作为对照。 我们把这组称之为对照组,其他几组都称之为实验组。 通过我们的实验探究,我们发现,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有: 1、适宜的温度 2、一定的水分 3、充足的空气 探究主题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提供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种子就一定能萌发吗?什么样的种子才能萌发?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谁能够根据刚才的资料,总结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种子饱满的;没有缺损;胚完整。 2、储存时间短,胚是活的。 3、种子度过休眠期。 种子要想萌发,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引导学生一块总结。 探究主题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小丽通过多次的探究实验和学习,她播种的瓜子终于萌发了,不过,她在想,一颗小小的种子是如何长成一棵小植株的呢?

生物《种子的萌发》教学案例

第四节种子的萌发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采用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取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2.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1植物种子的萌发教案2(苏教版七年级上)

第3单元第5章绿色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描述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 技能目标: 分析植物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情感目标: 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 二、教学重点: 重点:1、描述种子的结构。 2 、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难点:1、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活动。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1、准备浸软的大豆(或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2、FLASH(1)植物种子的结构;(2)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 3、视频文件: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3段)。 四、教学过程:

第5章绿色植物的一生。 一、种子的结构 又对其他生物发挥着重要作用。让 我们一起来了解绿色植物的一生 吧! [播放视频]:种子的萌发和 幼田的生长。种子在湿润的土壤中 萌发,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讲述并提出问题]:生物圈 中的绿色植物,大多数是由种子明 发形成的。那么,一粒小小的种子 萌发后为什么能发育成一株新的植 物体?种子是怎样萌发的?种子萌 发时需要什么条件?本节课我们就 一起来探究。 [观祭实验]:大豆(或蚕 豆)种子的结构。 分发给每张桌子两位同学一 粒浸软的大豆种子和一粒玉米种 子。 [观察]:种子的外部形 ^ 态。 [解剖]:解剖大豆种子,观 察种子的内部结构,结合书上插 图,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想一想]: 1.大豆种子有哪些结构? 2.哪些结构与种子的萌发有 关? 3.种子的重要部分是什么? [播放视频]:植物种子的结 构。 [出示]:大豆种子的填图, 让学生轮流说出其结构。 观看种子发芽,感受生 命的奇妙,同时提出问题: 种子是怎样萌发的? 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 探究的欲望。 分组观察、实验,对照 书上插图认识大豆种子的结 构。之后,以四人小组为单 位讨论4个思考题。 1.略。 2 .胚芽、胚轴、胚根 和子叶。 3.种子的胚是最重要的 部分,是新植物的幼体。 观看,对大豆种子的结 构与功能有全面的认识。 进一步巩固,对胚的概

(完整版)小学科学《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种子的萌发 教学背景分析 种子是由前一代植物开花后的胚珠发育而来的,是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能孕育植物的新生命。植物的种子获得了适宜的条件,胚便由休眠状态进人到活动状态,开始生长,这个过程叫做种子的萌发。种子萌发为幼苗,长出根、茎、叶的过程称为营养生长期。当营养生长达到了一定的阶段,便开花、结果,产生种子,繁殖后代,这个过程称为生殖生长期。从种子萌发至新种子的产生,要经历一系列的形态上、结构上和生理上的复杂变化,这个总过程称为植物的个体发育。由于植物的器官是由种子发育而来的,农作物的生长一般也是从播种开始的。教科书共2页,分三部分。虽然只安排了1个课时,但因为种子萌发需要一段时间,实际的研究活动要持续10天左右。希望教师做好安排。 本节课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浸泡种子。种子萌发时,必须具备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这个部分学生将进行几种种子吸水量的研究。 第二,种子的内部构造。学生将在这个环节中,亲自将种子剥开,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第三,发芽的蚕豆。学生将把浸泡的种子放在盘子中,对种子进行持续的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变化过程。结合对种子内部结构的研究,发现种子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进行对比观察实验并做记录。 2.运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观察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具有贮存养分或自胚乳中吸收养分以供其他构造发育的功能)。 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 分组: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等种子、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教学过程

1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种子发芽了 (第一、二课时)

1.种子发芽了 【教材分析】 《种子发芽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课程内容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中年段要求。四课内容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 本课首先介绍种子的多样性;然后共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时间关系,本课将种子发芽的过程研究放在课外,使学生可以将课堂继续下去,在生活中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观察一周后有的发芽、有的没发芽的情况会自然而然引起学生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兴趣。在学生的前概念里很多人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必备条件。由此可见,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也会有前概念的模糊,学生的判断容易出错,需要继续探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够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了解到种子形态的多样性。 2.知道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是种子能否萌发的基本条件。 科学探究: 1.能够理解种子萌发实验的设计,并初步认识种子萌发的条件。 科学态度: 1.珍爱生命,意识到植物种子的价值,种子萌发的意义。 【教学重点】 能够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 做好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探究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蚕豆种子、苹果种子、松子、冬瓜、红枣种子、广口带盖的瓶子(6个)、水、纸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几天过去了,你们的种子发芽了吗?生:交流种植后的现象。 师:黄瓜种子很多都发芽了,很棒,发芽后隔断时间要记得浇水哦。西红柿的种子还没发芽,不要着急哦,过几天可能就发芽了呢!孩子们每天都要观察哦。 二、认识种子多样性 1.师:老师之前让大家带来一些其他的种子,你们带来了哪些种子呢? 生:介绍带的种子。 师:看来种子有很多种哦,老师也带来一种种子,你们猜猜看? 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这个白胖子。 生:猜测,花生。 师:你真聪明!找一找,花生的种子在哪里? 生:捏开,花生米是种子。 师:你们说的很对。 2.师:这有很多不同的植物,你认识它们吗? 生:蚕豆,苹果,红松,冬瓜,红枣。 师:它们的种子在哪里? 生:蚕豆:拨开豆荚里面的豆子就是蚕豆种子;苹果:吃掉苹果,里面的黑色的籽儿就是苹果种子;红松:松塔里面的松子就是红松的种子;冬瓜:去掉冬瓜瓤,里面的就是冬瓜的种子;红枣:吃掉枣,里面的枣核就是种子。 师:你们找的很准确,一般我们把籽儿、核儿、仁儿、豆儿等叫它的种子。 3.师:植物的种子有很多种,它们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种子的特点呢?生:大小、颜色、软硬、表面...... 师:从这些方面观察,蚕豆,苹果,红松,冬瓜,红枣种子都具备什么特点呢? 生:蚕豆: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小黑点;苹果:扁水滴形、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红松: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冬瓜: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红枣种子: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大。 4.师:(出示玉米)你们已经认识了这些种子的特点,接下来请找一找,玉米的种子在哪里?生:猜测玉米粒是种子。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能力目标:1.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并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 学方法的训练。 2.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重点难点: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玻璃瓶或烧杯、玻璃水杯、罐头瓶等;通过咨询和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了解种子萌发的一般规律;试做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实验;收集各种不同类型的种子;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好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演示实验。 教师:培养皿、滤纸或纱布等实验用具;课前一周分发给每位同学30粒菜豆种子,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用Flash动画制作的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过程的CAI课件及用Flash制作的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图片;被部分切除的种子发育情况的CAI课件;设计实验讨论提纲。 教学过程 引言:当你步入茂密的大森林,抬头仰望那参大的大树时,你能想到些什么呢?教师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背景,让学生解释其含义,并体味这诗句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俗话说:“一大之计在于晨,而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么植物的一生从什么开始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导入了新课。 第一部分: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种子的发芽教学案例

种子的发芽实验(一)-- 案例 【案例背景】 本节是以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为契机的,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实验猜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推测的途径,很好的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和小组合作的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用实验来说话的思想,从而达到学习科学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们自己讨论并参考书本上的对话和图解来设计如何做实验,然后教师给予适当引导指路,从而达到师生共同进入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探究学习气氛。 本课的引入从谈话开始,通过对植物的一生从种子开始,提问它的发芽需要什么引入,学生会很快说出土壤、水分、空气、温度、阳光等条件。教师再给予分析与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通过选择一个研究对象设计对照实验,并进行实验,同时强调学生要观察和记录。 【案例描述】 (一)新课导入 师:植物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那么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二)新课教学 师:让学生展开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到底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讨论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学生会讨论出需要土壤、水分、空气、温度、阳光等条件。 师:那么大家想想,依据经验猜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学生: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师:为了探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首先我们选择一个研究条件,那么选择什么? 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可能会选择水分,可能会选择适宜的温度,也可能会选择空气。 师:这里我们选择水分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讨论怎么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实验设计方案,并写出实验计划。 实验计划 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吗? 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湘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种子萌发1”教学设计

1.“种子萌发1”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植物的种子一般由种皮、子叶、胚根、胚芽等结构组成。 2.科学探究:经历有顺序的观察和比较发现不同植物的种子之间的异同。 3-科学态度、STSE:懂得与他人合作,能认真并且有耐心地完成观察实验, 感受植物生命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PPT,带领学生诵读古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提问:这些古诗都反映了植物的一生,植物的一生从什么开始? 学生:种子。 谈话: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课“播撒种子”。 2.提问:你都见过哪些种子? 学生说出自己见过的种子:西瓜种子、苹果种子等。 出示PPT,提问:老师这里也有几种不同的种子,你认识吗? 3.学生看图结合对应的植物图片说出它的种子:冬瓜籽、再豆籽、白菜籽。 4.谈话:小小的一颗种子就能种出这么大一棵植物,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物的种子。 【教学意图及效果】让学生初步认识各种各样的种子,感受植物生命的神奇,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1.观察种子开始,我们在上学期观察 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学生:由远到近。 追问:那么我们观察种子可以以什么顺序进行观察呢? 学生:由外到内。 提问:我们在观察大树的时候用过哪些观察方法? 学生:看形状和颜色,闻气味,

摸粗糙程度等。 谈话:那么一会儿我 们观察种子也可以利用 这些观察方法进行活动。 今天老 师给大家带来了 蚕豆、红豆和芸豆的种 子。我们先一起来观察这 些种子的外部特 征并记 录在活动手册中。 【教学意图及效果】 通过迁移,将观察大树的 顺序和方法,应用到本节 课对于 种子的研究中。 明确活动要求,让学生有 的放矢地开展研究。 提示:组长发材料, 仔细按要求完成观察和 记录。 2. 学生按要求进行 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 在活动手册上。 3. 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种子的外部有什么特点? 班级交流,说出三种植物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外部特征。 追问:这些种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三种植物种子的差异,例如:大小不同,蚕豆最大,红豆最小;颜 色不同,红豆和芸豆虽然都是红色的,但是芸豆上面有白色的斑点等。 【教学意图及效果】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植物种子外部结构的差异。 4. 谈话:这些种子的外部都不相同,那么它们的内部是什么样子呢?接下来 我们要打开这些种子,观察它们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用水泡好的蚕豆,提问:请你用手剥开蚕豆的表皮,你能看到什么结构? 学生动手剥开蚕豆种皮,观 察、记录。 班级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谈 谈看到的结构,例如:白色的椭 圆形种子、白色的尖尖的芽、绿 色的皮等。 出示PPT,谈话:大家观察 得非常仔细,你们观察到的种子 的结构,植物学家们也观察到了, 并且他们还给这些结构命了名。 我们看到的绿色的皮称为种皮; 白色的种子称为胚;当我们进一步把胚打开仔细观察还能看到蚕豆种子的胚根、 胚轴、胚芽和子叶。 【教学意图及效果】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对蚕豆种子的结构建立生动的感性认 识,再由教师介绍蚕豆种子各部分结构的科学名称,帮助学生上升到对种子各部 分结构的理性认识,更有助于学生对于种子结构的科学概念的建构。

幼儿园小班音乐活动种子发芽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小班音乐活动《种子发芽》教案 及反思 【活动目标】 1、听音乐,感知种子发芽的生长过程。 2、学习音乐的变化学习用动作来表现种子发芽的过程。 【活动准备】 1、种子发芽的图片。 2、磁带及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谈话,了解生活经验,引出主题。 1、教师引导 教师提问:你知道种子是什么样的吗?请你动作把它表现出啦。 教师提问:你知道小树是怎么生长的吗?你怎样用动作来表现小树生长。 我们用身体来表现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

二、出示图式,幼儿观察。 1、春天到了,许多树长出了绿色的叶子,真漂亮。那种子发芽和你们说的一样吗? 2、师:种子发芽是怎样长成一棵小树的? 三、倾听、欣赏音乐。 1、教师播放音乐,提问,幼儿倾听表达:听了这段音乐,你们听到前后有不一样的地方吗?猜猜“哪一段是种子生长?哪一段是种子破土而出?” 2、幼儿第二次完整欣赏、感受音乐。 3、分段欣赏、理解音乐形象并创编种子的生长过程。 请幼儿做小种子,来表现种子的生长过程。 请幼儿想象各种不同的种子,并提醒幼儿调整幼儿自己的动作幅度。 再次引导幼儿小树生长、摇动的动作表现。 教师与幼儿一起来讨论不同的种子生长的过程。 师幼共同表演。 【活动反思】 先通过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示种子是什么样子的,从而了

解幼儿原先对种子概念的意识。再通过再次提问小树的生长,为幼儿后面了解小树的生长做个铺垫。 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幼儿又原先头脑中的图样变为直观式的图样,原先知道的幼儿再次重现表象,不知道的幼儿重新习得表象,接着通过幼儿引导观察种子发芽是怎样的一个连贯性过程。从视觉上加深印象。为下文听音乐做动作铺垫。 音乐环节,先听音乐,欣赏、熟悉音乐的优美、动听。让幼儿通过感知辨别音乐的不同,请幼儿表现听到不同音乐时自己想做的动作是什么,想象一下发芽可以用怎样的动作表示,大多数的幼儿都做了类似的动作,直接往上,个别幼儿的创造力还是比较丰富的,愿意多变化的表演。教师在这里可以多些动作让幼儿参考,在用言语提示,激发幼儿表现的兴趣,让幼儿有自己的想法进行表演。最后让幼儿表演的动作与音乐相结合,听着前半段和后半段的不同尝试自己做动作。在此环节,教师还是要事先与幼儿做几遍,让幼儿模仿后才可以做得更好,之前熟悉的音乐幼儿也会辨析的清楚,只有个别幼儿听音乐的步骤需要平时多加强。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由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组成。 2、了解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各部分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3、运用感观及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4、培养探究种子奥秘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种子的内部构造;观察发芽的蚕豆,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胚根和胚芽、了解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各类种子、发芽不同时期的蚕豆、镊子、小刀、放大镜、观察记录表、相关课件。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生活中的各种植物的种子,但对于种子的内部构造并不了解,他们可能对探究种子的内部构造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小猫种鱼的图片)听过这个故事吗? 小猫很有趣,农民伯伯种的是植物的…… 2、出示各种各样的种子,讨论不同点。 3、每一种种子都有自已独一无二的特征,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如果条件合适,他们就会发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种子萌发的秘密,(板书课题)到种子的内部去探个究竟。 4、这里的“萌发”是什么意思?(发芽) 二、研究种子外部结构 1、那么,种子的外表有什么地方是相似的? 2、交流:都有一层皮,上面有一个月芽形的痕迹。 3、讲解:种子最外面这层皮叫种皮,想想它对种子有什么作用?(保护) 在种皮上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在哪儿? 它是种子从果实上脱落后留下的痕迹叫种脐,在种脐一端有个小孔,叫种孔。猜猜种孔有什么作用?(水分容易从种孔进入种子,促进种子萌发。) 三、研究浸泡的种子 1、刚才直接用眼观察,得到了许多科学信息,你们想不想知道种皮保护着怎样的生命呢?试着分一下,怎么样? 2、引导——浸泡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种子的萌发》 教科版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风雷学校陈晓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进行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运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观察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 分组: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浸泡2天的蚕豆、黄豆的种子、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 讨论: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 板书课题:种子的萌发 二、探究过程 1.激趣引入 上课了,我先展示一张有花生、玉米等种子的图片,然后问学生:“看了这张图片,你想知道什么?”有的说想知道种子是怎样长成植物的,有的说想知道种子是怎么得来的,还有的说想知道种子为什么会长成植物……学生回答了很多,我接着鼓励学生: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可真多,但我们这节课不可能一一来研究那么多的问题,相信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解决,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种子是怎样慢慢发芽的,然后板书课题。 这样引题主要是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动脑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2.观察种子 我给学生提示观察方法,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请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察这两种不同种子的图片,看一看,想一想他们都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观察后发现种子的颜色、大小、形状不一样。又让学生观察浸泡过的种子和干种子的图片,经过对比学生能很快的发现浸泡的种子变大了。这时我问:种子为什么会变大呢?学生们回答说因为种子喝了水。我趁热打铁:对,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