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本原理》

《教育基本原理》
《教育基本原理》

教育基本原理》练习题

一、辨析

1.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正确

1.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2. 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培养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培养人是教育最基本的立足点和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教育存在和发展最基本的依据。

3. 教育具有继承性。如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 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4. 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虽然教育受到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政治和社会意识的制约,但教育与其发展往往不同步。

2. 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此说法正确。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①能传递和深化文化

②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称为文化的本体。

③所以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3. 不存在没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此说法是正确的。

①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

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②目的性是教育的必然属性,一切教育都有目的。任何一个参与到教育过程

的主体都对教育有各自的期望和需求。

③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身也必然和人类的其他社

会活动一样具有目的性。

4. 明确教育目的,就是要明确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明确的一个根本问题。

此说法是正确的。

①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

用。

②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

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③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类学校在国

家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和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的具体要求。

④科学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所以教育

工作者必须首先明确教育目的。

5.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意味着“五育”齐头并进,并驾齐驱。错误

①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并驾齐驱,要求学生“样样都好”的平均发展。而是

各方面和谐统一的发展。

②全面发展的教育同“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不是对立的、

矛盾的。人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具有鲜明个性的。

③在实际生活中,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时

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强调某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常会因某一时期任务的不同,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

6. 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计划。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①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

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

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因此,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课程计划,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7. 现代教学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就是为了不教。此说法是正确的。

①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

渔”,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②老师要做的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

不断学习探究的精神,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③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8. 总体而言,学校课程内容主要由间接经验构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 学校课程内容是由直接和间接经验经验共同构成。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直接经验是指学生为学习书本知识而需要的感性知识是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2. 但总体而言,学校课程内容主要是由那些从前人所总结出来的系统的经验即间接经验构成,这样才能更加系统高效的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好的培养其他各方面的能力。

9.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①“教学有法”,指教学有一定的方法、原理、规律。“教无定法” 说的是

教学没有固定的、死板的方法;这都在强调教学方法。

②教学方法多也各有其特点, 在教学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使其更

好的发挥其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找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最佳切入点,使两者有机结合。④所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③因此,教师只有明察课堂,实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有

良好的教学效果。

10. 知识越多,能力越强。

该说法是错误的。

1.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并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2.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能力越强,获得知识越快

3.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但机械地说知识

越多,能力越强是错误的。

11. 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2.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3. 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等条件选择多种开端,最后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和谐发展。

12. 班主任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①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源头,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导师的作

用。班主任要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②班主任要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任课老师,各级领

导,团学组织。

③学校一般是通过班级来开展教学、教育工作的。学校工作计划的实施,各

项活动的开展以学生的成长都取决于班级工作的开展,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质量。

因此,班主任在学校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二、简答

1. 简述教育与政治制度的相互制约性。

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它决定教育性质,具体表现

在: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体制。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有反作用,如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 简述学校教育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

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 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③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及其矫正策略。

类型:

内向性问题行为和外向性问题行为

矫正策略:①运用行为疗法,减少不符合教学要求、违反课堂规则、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这里主要指对外向性的攻击行为进行干预;②运用情感疗法,加强班体的凝聚力,感化和转化沉默寡言、孤僻离群等退缩性行为;

③巩固课堂管理制度,认真监控,及时恰当地处理问题行为,灵活运用奖惩手段。

5. 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及实施要求。课外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① 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②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③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实施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以年龄特征和个性化需求为基础③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④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⑥课外活动要因地、因校制宜。

6. 简述培养良好班集体的策略。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这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④ 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出力;⑤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班风,这是良好班集体的主要标志。

三、材料分析

1. 阅读下列材料,试用教学理论中的相关命题、原理加以说明。在对“沙尘暴”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将共性问题“沙尘暴的发生” 发送给学

生,进行集体讨论,又将学生查到的大量图片发送给各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当这种讨论与合作学习告一段落时,又及时切换到个别化教学,继续进行个体尝试交互式学习,如沙尘暴的分布、变化及预测,扬沙、沙尘暴与浮尘、沙尘暴与经济发展??完成人-机、人-书、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与沟通。这样的教学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坚定了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一位老师说:“我简直是和学生在赛跑,开始我对沙尘暴所知甚少,通过搜索引擎,找到许多资料,做在导航页上。在和学生一起研究的过程中,我又学到许多原来所不知的东西,网络的开放和便捷使我和学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不敢有一丝懈怠。”(梁杰、景洪春:《超越课堂的“课堂”》,《中国教育报》,2003年12月30日)答1巩固性原则,该教师在讨论与合作学习后又切换到个别化教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2坚持启发性原则,教师将沙尘暴问题发送给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进行集体讨论,充分发挥学生集

体的教育作用。

4 讨论法: 通过集体讨论使学生成为沙尘暴"的探究活动中的主体,使学生发挥潜力,全面发展。尊重学生自身独特性,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

5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继续学习,坚定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确保教学的科学性,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教师期间的教学艺术及所遵循的教学原则、贯彻要求。

我就英语《公鸡与时钟》(cock & clock )这篇材料进行了认真备课,对上好这节课充满了信心。当我给学生板书单词“ cock ”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班上一个男孩子突然站了起来,恶作剧式的怪声怪气地向我问道:“老师,有没有母鸡啊?”全班立刻哄然大笑。当时我窘迫极了,作为一个新教师,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生气归生气,但我并未表现出来,经过短暂的思考,我有了主意:我沉静地看着这个学生,继而对全班同学清晰地说:“同学们,在英语中,既有cock ,也有hen(母鸡),chicken (小鸡)。”一边说着,一边将母鸡和小鸡的单词板书下来。这种做法,同学们感到意外,但他们很安静。我接着说

道:“这位提问的同学能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来,我要表扬你,但同时还要批评你,一是发言不举手,二是说话怪声怪气。同学们,你们知道说话的证据对表达词义的作用吗?” 我又给同学们举出了几个同样的词语,因证据不同可能会表达不同词义的实例。接下来的讲课非常顺利,同学们屏神静气地听讲,连那位顽皮的男孩子也安静地坐着,不好意思地看着我,仿佛是在向我道歉。

答:材料中的这位教师在课堂上具有教学艺术

1. 没有被突发状况打断,机智应对

2. 对打乱秩序的同学批评与表扬,顾及他的心里发展。

3. 讲课过程运用实例帮助理解

并成功运用了如下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在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材料中的老师不仅将备课知识系统地传授给了学生,还对课堂上学生的“刁难”灵活处理,告诉学生上课要举手发言并且以正确的语气发言,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体现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个别差异调整教学。材料中的教师先给顽皮的学生合理的表扬再批评。这样的处理方式符合他的心理特点。

(3)可接受性原则。恰当的把握教学难度,在解释说话的证据对表达词义的作用时引用实例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

3. “几年前,有一个美国教育家考察团到我国某地考察中学的科学教育,在当地一所重点中学的课堂里,他们听了一位特级物理教师执教的公开课。这位教师开始上课时即制定了非常明确的目标,过程根据目标展开,非常流畅。尤其是学生那对答如流的表现,以及教师对课堂时间分秒不差的准确把握,令陪同听课的一些领导和教师都非常自豪。但是,课结束之后,美国教育团的成员们却流露出疑惑的神情,他们坦率地提出:既然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能准确无误地回答,那么学生上这堂课还有什么意义呢???”。

你认为这是一堂成功课吗?为什么?请运用相关教学理论进行分析。

不成功,一节好课的标准是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合理,语言艺术,态度从容等,但上好课的根本要求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离开了这点,以上的所有要求都失去了意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