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教案(集体备课)

2010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教案(集体备课)
2010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教案(集体备课)

第一课时:认识杠杆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3、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知识链接:

(1)定义:一根??????????____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______,这根硬棒叫做杠杆。可见,杠杆是由硬棒和支点组成的,棒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但必须是硬的。

(2)五要素: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________,用O表示。②动力:使__________的力,用F1表示。③阻力:__________的力,用F2表示。④动力臂:从____到__________ 的距离,用L1表示。⑤阻力臂:从_____到______________的距离,用L2表示。其中,不论动力和阻力,都是杠杆所受的力,即杠杆是受力物体。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不能理解为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长度,且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

教学内容:

一、激发兴趣

师: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有一句名言,说如果给他一根硬棒和一个支点他

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经科学研究证明,他办不到这件事,但他讲的这个道理是正确

的,只是他无法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走完硬棒另一端的路程。那么他所说的硬棒到底

有多厉害!愿和我一起来

探究它的奥秘吗?

1、出示应用杠杆的一系列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能发现什么?

不论学生发现什么都应予以肯定,积极

鼓励学生寻找各图之间的共性或图与图之间的共性。

2、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杠杆的共性。

○1都有一个共同的可以转动的固定点。

引出——支点。

○2有没有阿基米德要的硬棒一样的东西。

引出——硬棒。

○3要使上面的这些物体工作,要不要给它施加力?

引出——力。

○4在力的作用下,这根硬棒将会发生什么?

引出——转动。

告诉学生这就是阿基米德要的东西,它叫杠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杠杆。不求和定义一样,只要说得有道理,语句通顺。教师可给予一定的帮助。

二、探究新知

1、指导学生自学课本。

出示自学要求:

○1杠杆的详细概念。

要求学生与自己归纳的概念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深化理解并记忆。

○2寻找杠杆的五要素。

要求画下不懂的部分。留着集体讨论交流。尤其动力臂和阻力臂。

2、讨论交流

○1你现在能用科学的语言说一说什么叫杠杆了吗?

○2杠杆的五要素有哪些?

提问:还有哪一个要素你不是太清楚?

着重和学生交流动力臂和阻力臂。

强调:仔细理解定义!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到底是哪一段!!!

指导学生从上面的图中选一幅自己最有把握能画对的图,画出它的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指名板演。行间巡视,及时辅导后进生。

集体就板演内容订正。对照定义尽量使每一个学生能一次理解动力臂和阻力臂及其画法。

三、基本练习

下图中那个是支点?谁是动力?谁是阻力?谁是动力臂?谁是阻力臂?

四、拓展练习

画出下图中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五、实

践应用

提问:观察下面的两幅图,想一想:

1、观察第一幅图,想一想这根棒是向上用力容易撬动石块,还是向

下用力容易撬动石块?

提示:看一看支点是否相同,预习课本。答案就在课本中。激发学生预习杠杆平衡的条件。

2、观察第二幅图,想一想大人为什么被小孩翘起?要想大人翘起小孩,大人该怎么办?那么谁是动力?谁是阻力?谁是动力臂?谁是阻力臂? 提示:答案就在课本的下一节中。

明天我们一起来讨论,请同学们做好预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教学目标:

1、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 知识链接:

1.平衡条件:杠杆平衡是指杠杆_______或__________。实验证明,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___ 。表示为:F 1l 1=F 2l 2 即1

221l l

F F 杠杆平衡的条件取决于

是否相等。杠杆平衡时,力和力臂成____比,即力臂越长,力就

________ 2.分类:①动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杆,杠杆平衡时F 1_____F 2,属于省力杠杆。②动力臂_____阻力臂的杠杆,杠杆平衡时,F 1_____F 2,属于费力臂杠杆。③动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杆,杠杆平衡时,F 1____F 2,属于等臂杠杆。省力杠杆,省力但费_______;费力杠杆,费力但省_______;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又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是______的。判断所使用的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可利用杠杆平衡时,通过比较F 1与F 2的大小来比较;也可以通过比较动力臂l 1与阻力臂l 2的大小来确定。

教学内容:

一、检查预习情况

提问:观察第一幅图,想一想这根棒是向上用力容易撬动石块,还是向下用力容易撬动石块?

观察第二幅图,想一想大人为什么被小孩撬起?要想大人撬起小孩,大人该怎么办?

二、导入新课

借助预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杠杆平衡的条件。 三、探索杠杆平衡的条件。 1、出示挂图

提问:如图所示的一个平衡支架 在支点左端第三格处挂有两个 钩码,要使支架平衡,支点右端 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

提问:你能想出几种方法?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提示:画一画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直觉:杠杆平衡的条件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有关。 提问:那么杠杆平衡时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 1L 1=F 2L 2 引导学生将公式变形为:

1

2

21L L F F

2、检验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否正确。

在杠杆的左端的不同位置,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在杠杆的右端用弹簧测力计在不同

的位置拉杠杆,使杠杆处于平衡位置,

记下所有示数。填入上表。

3、深化理解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是杠杆恰好处于

水平状态时的情况,此时L 1=L 2,

F 1=F 2。很显然这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一般的情况。

将钩码左端的一个固定位置,在右端用力向不同的方向(非竖直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分析:

动力臂变小了,观察动力的大小变化。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若L 1=L 2,则F 1=F 2;若L 1>L 2,则F 1F 2。

(1)省力杠杆:L 1>L 2,F 1F 2,省距离

(3)等臂杠杆:L 1=L 2,F 1=F 2,不省也不费距离

三、实践应用新课标第一网

1、已知F 1=10N ,L 2=20cm ,F 2=8N ,求L 1=?

2、某同学分别用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法挑着同一物体行走。甲图中肩膀受到的压力( )乙图中肩膀受到的压力;甲图中手施加的动力( )乙图中手

四、拓展延伸

1、如图有一木条,支点在中间时刚好平衡,现将木块的左端的一半锯下放在剩余部分

的上面,则木条将()

2、一米长的杠杆,左端挂80牛顿的物体,右端挂20牛顿的物体。要使杠杆平衡,支点O应离左端

A多少厘米?如果两端重力各增加10牛顿,要使杠杆平衡,则支点应向哪个方向移动多少厘米?

3、如图所示,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A位置拉到B位置,在此过程中力F的大小变化是()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分析以上各题,进行订正。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杠杆的应用

教学目标: https://www.360docs.net/doc/15384702.html,

1、知道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3、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明扼要的计算。

教学重点:

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教学难点:

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明扼要的计算

知识链接:

1、分析右图中拔钉子的锤子,指出它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点,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2、提问:上节课实验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其表达式是什么?

3、杠杆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利弊?

板书:

当 L1=L2时,F1=F2不省力,也不费力——等臂杠杆

当 L1F2,费力——费力杠杆(省距离)

当 L1>L2时,F1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

教学内容:

1、讨论天平、案秤、杆秤各属于哪一种杠杆?

(1)为什么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2)为什么利用杆秤(案秤)可用质量较小的秤砣称量较大物体的质量?

2、提问:你还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哪些物体是杠杆?是哪种杠杆?

出示下列物体的实物或图片:

羊角锤、筷子、汽水瓶、各种起子、钳子、镊子、钓鱼竿、托盘天平、手推车、老虎钳、铁皮剪刀、裁衣剪刀、筷子、扫帚、指甲剪等

引导学生一起分析:

(1)以上物体中属于等臂杠杆的有: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什么等臂杠杆:

(2)以上物体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有: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什么省力杠杆:

(3)以上物体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有: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什么费力杠杆:

3、实际生活

阅读上面的这幅图,思考:这几把剪刀各有什么用途,这样设计得合理吗?为什么?

4、应用杠杆

如图所示前后两人抬一个大而均匀的木箱匀速上楼。(1)以木箱的重心为支点,画出每个

力的力臂,比较两人用力,F前()F后。

以上各题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最后教师作重点评讲

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范文整理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难忘的一课》4 课型 略读课文参入集体备 课人员 代尊玲朱晓洁 教材简析 《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的师生共同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过程与方法: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包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浓 厚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 2、把相关的语句制作成。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备 一 预

第11章 简单机械和功 单元测试(B)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单元测试卷(B)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图示的情形中,关于人做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男孩踢一下足球,球离开脚在草地上滚动的过程中,人的脚仍对球做功 B.图乙中,司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汽车还是纹丝不动,人对汽车做了功 C.图丙中,女孩把一箱报刊搬起来,这个过程中,女孩对箱子做了功 D.图丁中,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人对书包做了功 2.通过“探究斜面”活动的研究,你发现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 ) A.一定有B.一定没有 C.现有没有,但将来可能有D.无法得出结论 3.如图所示,杠杆AOB的A端挂重为G A的物体,B端挂重为G B 的物体,杠杆平衡时,AO处于水平位置,若AO=BO,杠杆自重 不计,则G A和G B的大小关系是( ) A.G A>G B B.G A=G B C.G A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7 认识时间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它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分”,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与几时半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关于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1时=60分,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难点是会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另外学生在生活中也常常用到时间,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本单元新知识中认识的“分”,涉及数格子,对于“大格、小格”,学生都未接触过,容易混淆。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体验时间的长短,使抽象的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在教学中注意将时间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注意利用钟表模型等学具、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等,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2.在认、读时间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通过同桌互助、小组合作,以及动手操作等方式,在交流中学习,掌握知识,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3.组织一些操作性强的数学活动,如采用对话、合作、游戏的方式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如教科书P94“练习二十三”中第4~6题的素材,要求学生对不同事件进行时间判断,利用已有的经验基础,展开分析,推理结论,形成解决问题中一般方法的思考过程。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使学生对时间的认识更具体、直观,促进学生对时间的理解,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采取有效的设计突破教学难点。如教科书P91例2中4:45是“几时差几分”的认识,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操作发现这时时针非常接近5时,但没到5时,是4时45分,关键是要通过直观拨动表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运动方向,明确时针在转动时是先经过几,再到几,确定是“几时多”,再“5分5分”地数出分针所指的是多少分。也可以借助“几时半”为分界线,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针在钟面左右两个半侧时时针位置的不同,对教科书P91“做一做”中7:40、10:45尤其是9:55的认识要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一年级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 爱劳动、爱集体、诚实都是一个好孩子的品质。本单元教材以“好孩子、好品质”为专题,安排了《识字7》《小白兔和小灰兔》《两只小狮子》《小伙伴》《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语文园地七》。《识字7》选的是与品质有关的对子;课文写的是具有好品质的主人公:爱劳动的小白兔,练本领的小狮子,用实际行动帮助小伙伴的安东,诚实的孩子雄日。口语交际的话题也是围绕“诚实”展开的。在学习本单元教材之前,要引导学生读导语,并浏览本组的几篇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的这组教材在写法上有一致的特点——通过对比凸显人物品质。如:白兔与灰兔的对比,懒狮子和勤快狮子的对比,乐于助人的安东与其他孩子的对比等。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创设情境,带领着孩子们走进故事中人物的生活,使学生通过读故事,感悟故事的内容,从中受到教育,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好孩子,并且愿意做一个好孩子。教学过程还要发掘教材中的创造性教育的因素,让学生动脑、动手,在言语实践中学习创造,学会创造。因为本组课文的结尾处,都给我们留下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利时机,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本单元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30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不带注音的短文,让学生尝试着自己阅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借助图画或其它方式认生字。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通过读故事从中受到教育,有做好孩子的想法。 单元训练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巩固识字方法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1体会“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意思。 2懂得要用实际行动给予别人最需要的帮助。 3知道诚实的品质最可贵。 小白兔和小灰兔 学习目标 1.认识“翻、浇”等8个生字,会写“拉、把”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白兔和小灰兔的不同做法和不同收获。 3.愿意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课前准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激趣引入:很久以前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老山羊请小白兔和小灰兔来帮他收白菜,劳动结束后,小 灰兔把老山羊送给他的一车白菜送回家,小白兔只向老山羊要了一些菜子拿回家,可到了后来,运回一 大车白菜的小灰兔没有白菜吃了,而只拿回一些菜子的小白兔却有吃不完的白菜,这是为什么呢?这就 是我们今天要学的26课《小白兔和小灰兔》。(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教师范读全文。 2.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在要求会认的生字下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找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插图。 4.指名试读课文,大家评议、纠正。 5.小伙伴或小组合作互查生字认识情况。

简单机械和功单元试题(好题-含答案)

简单机械和功单元考试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如图所示的用具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2、如图所示,杠杆可绕O (O 是杠杆的中点)转动,现在B 端挂一重为G 的物体,在A 端施加一作用力F ,使其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平衡,则 A .F 一定大于G B .F 一定等于G C .F 一定小于G D .F 可能小于G 3、夹子是我们生活巾经常使用的物品,如图给出了用手捏开和夹住物品时的两种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当我们用手将其捏开时.它是省力的 B .当我们用其夹住物品时,它是省功的 C .无论用手将其捏开还是夹住物品时.它都是省力的 D .无论用手将其捏开还是夹住物品时,它都是费力的 4. 密度均匀的直尺放在水平桌面上,尺子伸出桌面部分OB 是全尺长的1/3, 当B 端挂上5N 的物体时,直尺的A 端刚好开始翘起。如图所示,则此直尺受到的重力是() A .2.5N B. 5N ; C .10N D. 无法确定。 5、用20N 的水平力,将重为5N 的球抛出,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了10m 才停下来.在滚动过程中,手对球做的功是 第1题图第2题图 A.食品夹 B. 瓶盖起子 C.钳子D.核桃夹

A.50J B.200J C.0J D.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6、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7、中考体育跳绳项目测试中,小明同学在lmin内跳了120次,则他跳绳时的功率大约是 A.0.5 WB.5W C.50W D.500W 8、清明节,丽丽和爸爸一起上山扫墓.丽丽用了30min登上墓地,爸爸用了50min登上墓地,爸爸和丽丽的体重之比为4:3,则丽丽与爸爸登上墓地时所做功的功率之比是A.20:9 B.4:5 C.5:4 D.2:3 9、下列几种方法中,可以提高机械效率的是 A.有用功一定,增大额外功 B.额外功一定,增大有用功 C.有用功一定,增大总功 D.总功一定,增大额外功 10、两个完全相同的滑轮,其重力均为10N.分别用如图所示的两种方式,将重40N的物体 匀速提升0.5m,下列判断正确的是(不计绳重与摩擦) A.力F1和F2大小相等 B.两机械做的有用功相等 C.两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相等 D.两装置的机械效率相等 11、如图所示,在大小为500N的拉力F作用下,滑轮组将800N的重物提升了lm.在此过程 中 A.做的有用功是500JB.做的总功是800J C.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62.5%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0% D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简单机械和功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简单机械和功》单元练习题 (g 取10N/kg ) 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所使用的杠杆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2.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下列操作中能让杠杆继续保持平衡的是( ) A .将左右两边的钩码均向外移动一格 B .将左边的钩码向里移动一格,同时将右边钩码去掉一个并保持位置不变 C .将左右两边的钩码各去掉一个,位置保持不变 D .在左右两边钩码的下方各加一个钩码,位置保持不变 3、 如图所示,小明将两只鸡蛋举高2米,所做的功最接 近于( ) A. 0. 1 J B. 1 J C.0 2J D. 2 J 4、如图所示,起瓶器开启瓶盖时,可看作是( ) A .以A 点为支点的费力杠杠 B. 以A 点为支点的省力杠杠 C. 以B 点为支点的费力杠杠 D. 以B 点为支点的省力杠杠

5、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了功的是( ) 6、粗糙水平地面上有一个重为100N 的物体,用20N 的水平拉力使其在10s 内匀速前进了10m ,在此过程中 A. 重力做功的功率为100W B .支持力做功的功率为100W C .拉力做功的功率为200W D .拉力做功的功率为20W 7、一根杆秤,如果秤砣被磨损掉一部分,用它称得质量比被称物体的实际质量将 ( ) A. 偏大 B. 偏小 C. 相等 D. 无法确定 8、图中是一个两面光滑的斜面,∠β大于∠α,同一个物体分别在AC 和BC 斜面受拉力匀速运动到C 点,所需拉力分别为F A 、F B ,所做功分别为W A 、W B ,则: A 、F A =F B ,W A =W B B 、F A <F B ,W A =W B C 、F A <F B ,W A <W B D 、F A >F B ,W A >W B 9、将50N 的物体从一楼提到三楼,分别采用三种方法,做功最少的是( ) A .用手直接提上去 B .用滑轮组提上去 C .用定滑轮提上去 D .三种方法做功相同 10、如图所示,工人用250N 的力将重400N 的物体匀速提升2m ,在此过程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和所做的额外功分别为( ) A .80% 800J B .80% 1000J C .62.5% 200J D .80% 200J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新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备课 本单元围绕“儿童生活”这个主题编排了《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3 篇课文,题材丰富,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远足郊游,有成长点滴,有海边玩耍,不仅展现了多彩的儿童生活场景,也展现了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情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展示了儿童真实的内心世界,能唤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入手,调动他们的情感,结合生活实例,加深体验和感受。 本单元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的”字词语的合理搭配。在第四单元初次学习“的”字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习词语的搭配,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合理的搭配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具体、生动。 教学内容解读及教学建议 9 明天要远足 【教材解析】 《明天要远足》的作者方素珍,是台湾著名儿童文学家、两岸阅读推广人、一个用精美绘本为少儿开启心灵之窗的“花婆婆” 。这首诗饱含童真,凝练、传神,短短3 节诗,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生动地传达出来,情趣盎然。3 节诗中都有了感叹词“唉”,3 次重复,一次次加重了情感的力度,所有的兴奋、激动、期待、盼望,, 尽在“唉”声中。作品没有正面写远足,却让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一个孩子对远足的向往和期盼。 本课主人公“明天”要去秋游而掩饰不住的激动无比、无限期待的心情。教学设计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人手,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导入,激发学生们的无限想象,重视他们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感受生活,走进课文与课文对话,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睡、那”等11个生字和目字旁1个偏旁;会写“才、明”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句子语气的变化。 3.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感受即将远足的快乐、期盼之情。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九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客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乳化现象有较直观的了解。 第1课时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教具准备】 NaCl溶液、CnS0 4溶液、CuC1 2 溶液、KMnO 4 溶液、FeCl 3 溶液、NaCl固体、糖、 CuS0 4 晶体、水、玻璃棒、100mL烧杯(若干)、药匙、碘、汽油、高锰酸钾固体、酒精、试管(若干)等。 【导入新课】 展示已配制好的五种溶液:NaC1、CuS0 4、CnCl 2 、KMn0 4 、FeCl 3 。让学生观察,并 设疑:这些漂亮的液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分析小结】 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 【活动与探究1】 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请同学依据实验填写下表)。 药品:NaCl、糖、CuS0 4 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 【交流现象】 请一组同学解释实验过程及现象: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于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得出结论】 三种物质都溶于水,得到混合物颜色有差异。 【提出问题】 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猜想?小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识。 【分析小结】 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种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就是溶液。 【引导观察】 溶液的颜色是否均一?溶液中是否有固体析出?

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库尔勒市第五中学集体备课(初备)教案 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初备时 间 2016年6月1日 单元第七单元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复 习课主备人曾玉琳 备课意图(分析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设计备课的主要目的) 小数的初步认识在本单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将抽象的小数有一定的熟悉了解之后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升入的学习和计算。 教学目标(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细致)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 教学难点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初备教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 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础 知识。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直接说得数 23+77= += += += 42+24= 12×4= 2000+400= 11×50= 15×2= 78-69=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建 师:请同学们借助课本自己梳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什么知识,在小组内 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汇报整理成果,教师随机引导,板书: ↗小数的含义和读写 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大小比较 ↘小数的加减计算

《简单机械和功》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第3题图

5、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了功的是( ) 6、粗糙水平地面上有一个重为100N 的物体,用20N 的水平拉力使其在10s 内匀速前进了10m ,在此过程中 A. 重力做功的功率为100W B .支持力做功的功率为100W C .拉力做功的功率为200W D .拉力做功的功率为20W 7、一根杆秤,如果秤砣被磨损掉一部分,用它称得质量比被称物体的实际质量将 ( ) A. 偏大 B. 偏小 C. 相等 D. 无法确定 8、图中是一个两面光滑的斜面,∠β大于∠α,同一个物体分别在AC 和BC 斜面受拉力匀速运动到C 点,所需拉力分别为F A 、F B ,所做功分别为W A 、W B ,则: A 、F A =F B ,W A =W B B 、F A <F B ,W A =W B C 、F A <F B ,W A <W B D 、F A >F B ,W A >W B 9、将50N 的物体从一楼提到三楼,分别采用三种方法,做功最少的是( ) A .用手直接提上去 B .用滑轮组提上去 C .用定滑轮提上去 D .三种方法做功相同 10、如图所示,工人用250N 的力将重400N 的物体匀速提升2m ,在此过程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和所做的额外功分别为( ) A .80% 800J B .80% 1000J C .62.5% 200J D .80% 200J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1、剪钢丝的老虎钳是一个_________杠杆, 实验室天平是一个 杠杆,夹取砝码的镊子是一个________杠杆(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 12、对于定滑轮,它的动力臂______阻力臂,所以使用定滑轮__ ____力,升国旗用的旗杆顶上安装滑轮是为了 ;对于动滑轮来说,当动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拉时,它的动力臂是阻力臂的__ ___倍,所以使用动滑轮可以_ _ 13、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___ ____ ___ ,二是_____ ____________ 。 14、两台机器的功率之比为3:1 ,它们做同样多的功,所需时间之比为___ ___,在相同时间内做功之比为___ ___。 15、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一是________ ______ ,二是_____ _________ 。 16、有一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3倍,则动力大小是阻力大小的 倍,这是一根 _ __(省、费)力杠杆。 17、用一只木桶通过滑轮组到井下取水,第一次取半桶水,第二次取满桶水(摩擦不计)。两次比较:额外1W 12:η额外W 2η(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8.如图,慢慢将一根电线杆竖起;(1)若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在电线杆竖直抬起的过程中,力的大小将 (选“增大”“减小”或“不变”)(2)若力的方向总和杆垂直,则提起的过程中,力的大小 将 (选“增大”“减小”或“不变”) 19、如图所示,某同学用一个动滑轮匀速提起一袋重为180N 的面粉,所用的拉力为100N ,则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 ;如果用此动滑轮匀速提起一袋质量为25kg 的大米,当拉绳子的速度 为 m/s 时,拉力的功率为54W .(绳重与摩擦不计) 20、用一个动滑轮匀速提升质量为20kg 的物体,所用竖直向上的拉力

部编版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本单元围绕“儿童生活”这个主题编排了《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3篇课文,题材丰富,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远足郊游,有成长点滴,有海边玩耍。通过巧妙构思,把从生活中捕捉到的美好画面加以诗意的表现,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展示了儿童真实的内心世界,能唤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入手,调动他们的情感,结合生活实例,加深体验和感受。 本单元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的”字词语的合理搭配。在第四单元初次学习“的”字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习词语的搭配,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合理的搭配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具体、生动。 内容课 时 内容简说教学要点 明天要远足 2 本文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表达了小孩 子远足前的期盼心情,绵远悠长。短短 3节诗,把儿童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 生动地传达出来,情趣盎然。 1.认识33个生字和5个偏旁;会写 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尝 试找出课文中一些明显的信息。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4.学习“的”字词语的合理搭配。 大还是小 2 本文讲述了一个孩子对自己是“大”还是“小”的认识,表达了孩子希望自己快快长大的愿望。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大”和“小”的行为都在图上,可以借助课文插图来展开教学。 项链 2 本篇课文犹如一部优美的风光片:大海蔚蓝,宽阔无边;沙滩金黄,绵软细长;浪花雪白,哗哗而来。几个小娃娃

赤着脚,拾海螺,捡贝壳。他们脸上写 满快活,嬉笑着,奔跑着,享受着美好 的生活。 语文园地七 3 识字加油站、我的发现、字词句运用、 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 1.认识5个生字,学习表示亲属称 谓的词语。 2.明白日字旁和女字旁所代表的意 思,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 律。 3.能区分形状相近的笔画,并正确 书写。 4.看图写词语,能根据图意说一两 句话。 5.朗读、背诵成语,了解成语蕴含 的道理。 6.和大人一起分角色读读《猴子捞 月亮》,感受故事的趣味。 9 明天要远足 1.正确识记本课11个生字,学写“才、明、同、学”4个生字,认识“目”字旁和京字头“亠”。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句子语气的变化。 3.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感受作者即将远足的快乐、期盼之情。 4.通过仿说练习,积累运用所学句式。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图文阅读,体会儿童远足前夜的心情。 难点

《简单机械和功》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简单机械和功》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g 取10N/kg ) 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所使用的杠杆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2.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下列操作中能让杠杆继续保持平衡的是( ) A .将左右两边的钩码均向外移动一格 B .将左边的钩码向里移动一格,同时将右边钩码去掉一个并保持位置不变 C .将左右两边的钩码各去掉一个,位置保持不变 D .在左右两边钩码的下方各加一个钩码,位置保持不变 班级 姓名 考号 . · ·

3、如图所示,小明将两只鸡蛋举高2米,所做的 功最接 近于( ) A. 0. 1J B.1 J C.0 2J D. 2 J 4、如图所示,起瓶器开启瓶盖时,可看作是()A.以A点为支点的费力杠杠B. 以A点为支 点的省力杠杠 C. 以B点为支点的费力杠杠 D. 以B点为 支点的省力杠杠 5、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了功的是() 6、粗糙水平地面上有一个重为100N的物体,用20N的水平拉力使其在10s内匀速前进了10m,在此过程中 A. 重力做功的功率为100W B.支持力做功的功率为100W C.拉力做功的功率为200W D.拉力做功的功率为20W 第3题

7、一根杆秤,如果秤砣被磨损掉一部分,用它称得质量比被 称物体的实际质量将() A. 偏大 B. 偏小 C. 相等 D. 无法确定 8、图中是一个两面光滑的斜面,∠β大于∠α,同一个物体分别在AC和BC斜面受拉力匀速运动到C 点,所需拉力分别为F A、F B,所做功分别 为W A、W B,则: A、F A=F B,W A=W B B、F A<F B,W A=W B C、F A<F B,W A<W B D、F A>F B,W A>W B 9、将50N的物体从一楼提到三楼,分别采用三种方法,做功最少的是() A.用手直接提上去B.用滑轮组提上去 C.用定滑轮提上去D.三种方法做功相同 10、如图所示,工人用250N的力将重400N的物体匀速提升2m,在此过程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和所做的额外功分别为( ) A.80% 800J B.80% 1000J C.62.5% 200J D.80% 200J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第八九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我换牙了》教学设计淄川经济开发区西山联校许丽萍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信息窗 教学目标: 1.经历并初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分类数数的 方法将数据整理成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统计表; 2.初步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感受统计和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 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 析,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 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间活动录像片段,课件,统计图、统计表、课本 第一课时新授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在家里和妈妈或者爸爸一起数一数自己换过几颗牙 (一)、导入: 观看游戏录相,调查换牙情况。 师生观看录相。

录相:学生在操场上做各种游戏,笑得开心,画面最后定在一个缺 牙孩子的笑脸上。(配音:下课了,孩子们都高兴来到了操场上,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转呼啦圈,还有的在……真有意思!) 师:他们玩得真高兴!刚才看录相时,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笑, 你在笑什么 生:他的牙掉了,留下了一个空空的洞。 师:其实,这没什么好笑的,因为每个小朋友都要掉牙,小朋友 们,你们知道吗小朋友的牙齿叫做乳牙,一共有20颗,小朋友到6岁的时候,乳牙就要开始掉落,然后又会重新长出新的牙齿,这个 阶段叫做换牙。小朋友们,你们换牙了吗开始换牙的孩子举起手 来! 生纷纷举手示意自己换过牙。 师:我知道我们的小朋友很多都已经开始换牙了,课前我也让同学 们和家长一起数了自己换牙的数目,那么,你换了几颗牙 生:3颗、2颗、4颗…… 师:同学们有的换2颗牙,有的换3颗牙,还有的换的更多,如果我想了解咱们全班同学换2颗牙的有多少人,换3颗4颗的分别有多少人,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先动脑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可以举手”、“让所有掉两颗牙的站在一起”、“把自己换 了几颗牙写在纸上”……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认识钟表》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认识钟表》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认、读、写整时。本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认识钟面认识整时 (钟面和电子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会认、读、写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单元教材编排特点: 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第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第三、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妈展学生的九感和符号感。数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2)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3)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4)能估计运算结果。符号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2)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变化规律。第四特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学会数学思考。第五个特点:适时渗透思想教育。X Kb 1.C om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2、会看、会写整时、半时。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2课时完成

第七单元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整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与对比中学会认、读、写钟表上的整时。 2、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 3、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按时作息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说出并会表示几时,并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难点 能正确说出并会表示几时,并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表、学具钟表,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学具钟表。 课前预习 w W w .x K b 1.c o M 教学过程 使 用 者 再 创 及 反 思 教 学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 二、 导入新课 1.用录音机放闹钟的声音。 2.教师:这是什么声音? 3.出示教科书第84页上的学生起床图,提问:这位同学在做什么呢?你们早晨都在什么时间起床?我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听到闹钟响了就要马上起床,不要睡懒觉。那么你们自己会看钟表吗? 教学新课 1.初步认识钟面。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钟表,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 教师:这两根针有什么特点?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个钟面。 教师拿着实物钟表,边演示边说: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还有12个格。 2.认识整时。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第91页最上面的 (在起床) 仔细观察钟面 学生讨论回答。

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初三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先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停在图甲的位置,此时杠杆处于______(填“平衡”或“不平衡”)状态。为了消除杠杆______对实验的影响,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然后在支点两侧挂钩码,移动钩码位置,让杠杆再一次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______; (2)探究过程中,在杠杆左端某固定位置挂一个重力G=2.5N的物体,在杠杆右端不同位置处施加不同的竖直向下的力F,保证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多次测量的力和力臂,画出F 和1 L 的图象如图乙(注意看清两个坐标的含义),由图可求出物体对杠杆拉力的力臂 ______m。 【答案】平衡自身重力右让力臂在杠杆上,便于直接从杠杆上测量力臂 0.2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图甲中,杠杆处于静止状态,即是平衡状态。 [2][3]为了消除杠杆自身重力的影响,应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而图甲中,杠杆左端下沉,所以应向右移动平衡螺母。 [4]杠杆挂上钩码后,移动钩码的位置让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让力臂在杠杆上,便于直接从杠杆上测量力臂。 (2)[5]由图乙知,当杠杆右端受到的拉力F=3N时,其力臂 L=1 m 6 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有 GL1=FL,2.5N?L1=3N×1 6 m 所以物体对杠杆拉力的力臂 L1=0.2m 2.小明想测量常见的两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1)他先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所用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每个钩码重2N,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认识整时 总第46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有条件的学校准备一个录音机,教师准备实物表、学具钟表,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学具钟表。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并会表示几时,并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录音机放闹钟的声音。 2.教师:这是什么声音? 3.出示教科书第84页上的学生起床图,提问:这位同学在做什么呢?(在起床)你们早晨都在什么时间起床?(同学们会说出不同的时间)我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听到闹钟响了就要马上起床,不要睡懒觉。那么你们自己会看钟表吗? 二、教学新课 1.初步认识钟面。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钟表,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

教师:这两根针有什么特点?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个钟面。 教师拿着实物钟表,边演示边说: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 短又粗的针叫时针;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还有12个格。 2.认识整时。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第91页最上面的钟表,所指示的时刻是多少?请大家每4人一组讨论,你是怎样认识整时的,7时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之后,让大家说一说怎样认识整时,整时的时候钟面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什么。 教师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钟表模型,拨出7时。让大家每4人一组相互检查一下拨的对不对。让拨得不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拨出8时,然后和教科书第91页下面的钟表图对照一下,看拨得对不对。 订正后让大家看显示8时的数字表示法,讨论:这是什么?这钟表示法有什么特点? 学生说完后教师略做小结:用数字表示整时,冒号右边是2个“0”,冒号左边是几就是几时。然后放手让学生独自练习拨3时和6时,并认读下面数字表示的整时。最后订正,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正确认识整时。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独立做第85页的练习题。 2.做练习十九的第1~3题。

《简单机械和功》单元测试卷

《简单机械和功》单元测试卷2020.10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是学好物理的观念.关于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力且运动一段距离时,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B.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多 C.做功快的机械其机械效率一定高 D.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快 2、用如图所示的工具提升相同重物G(不计摩擦,不计绳、滑轮和杠杆重),最省力的是() 3、如图杠杆AOB用细线悬挂起来,分别在A、B两端分别挂上质量为m1、m2的重物时,杠杆 平衡,此时AO恰好处于水平位置,AO=BO,不计杠杆重力,则m1、m2的关系为() A.m1>m2B.m1<m2C.m1=m2D.无法判断 4、如图所示是吊车正在起吊货物的示意图。该装置通过液压伸缩撑杆推动吊臂并使吊臂绕O 点转动,从而通过钢绳将货物缓慢吊起。假设撑杆对吊臂的作用力始终与吊臂垂直,仅通过 转动吊臂提升货物的过程中,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撑杆对吊臂的作用力不断增大 B.钢绳对吊臂的作用力不断增大 C.撑杆对吊臂的作用力的力臂不断增大D.钢绳对吊臂的作用力的力臂不断减小 5、功率相同的两辆汽车,各自在水平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汽车甲在半小时内行驶15km, 汽车乙在2min内行驶1200m,则() A.两车牵引力之比为5︰6 B.两车发动机做功之比为1︰1 C.两车速度之比为1︰1 D.两车所受阻力之比为6︰5 6、如图所示,用一个直杆把飞机机翼模型固定在轻质杠杆上,直杆始终与杠 杆垂直。用同一弹簧测力计在a、b、c几种不同情形下拉杠杆,使杠杆始终在水平位 置平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力计在a位置时的示数比模型和直杆的总重大 B.测力计从a位置转到b位置后,比a位置的示数小 C.测力计从a位置移至c位置后,比a位置的示数大 D.测力计在c位置时,对模型水平向右吹风,示数变大 7、小明用两个相同的滑轮组成不同的滑轮组(如图),分别将同一物体匀速提高到相同高度,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1、η2。下列关系正确的是(忽略绳重及摩擦)() A.F1 >F2,η1 =η2 B.F1 >F2,η1 >η2 C.F1 η2 8、在某场馆建设中,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提升重物,当工人师傅们用 1000N 的拉力 F 向 下拉绳,使重1600N 的重物匀速上升了 5m,此过程中克服绳重和摩擦做功 500J,下列说法 中正确的是() A.拉力 F 做功为 5×103 J B.缠绕在动滑轮上每股绳的拉力为 800 N C.动滑轮重为 300N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75% 9、如图所示,一物块从光滑斜面上点A由静止滑下,B为斜面的AC中点,设物 块在AB段重力做功为,重力的功率为P1;在BC段重力做功为W1,重力的功率 为P2,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W1>W2,P1>P2 B.W1=W2,P1=P2 C.W1=W2,P1W乙额 D.若甲、乙斜面光滑,则拉力F甲=F乙 12、为了将放置在水平地面上重为100N的物体提升一定高度,物体边长为10cm设置了图所 示的滑轮组装 置.当用图乙所 示随时间变化的 竖直向下的拉力 F拉绳时,物体的 速度和物体上升 的高度h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丙和丁所示.(不计绳重与摩擦)下列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 A.0s~1s内,物体对地面的压强是1000Pa B.1s~2s内,额外功是25J C.2~3内,拉力做的功是187.5J D.1s~2s内,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3.3%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13、杠杆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图所示的两种剪刀,正常使用时属于省力杠杆的是______剪刀(填 甲、乙),根据功的原理,使用这两处剪刀都不能省______;工程车上的起重臂就是一个费力 杠杆(如图所示),使用它的好处是能够省______;如图所示,A装置是______滑轮(选填“定” 或“动”),它的实质是______,使用它的作用是______. 第 3 页共3 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课文中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具有一种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由低年级转入高年级的分割点。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都还有限。因此,在学习本单元时要指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既是阅读理解的起点,又是阅读理解的归宿。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弄清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鼓励学生把自己最先的感知表达出来。细读课文之后,再回到整体,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本单元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的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5、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的启发,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6、初步学会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反映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7、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8、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表达。 【教学建议】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土多德的理论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和猜疑中走上比萨塔,用事实证明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课文紧紧围绕《全神贯注》这篇略读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文中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充分表现出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学习做事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精神,培养一丝不苟的作风;二是初步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等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