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参数

地震参数
地震参数

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时刻(H)、震中位置(经度λ,纬度φ;)、震级大小M、震源深度h。(其中时间、地点、震级亦为表述一次地震的三要素。)

地震参数的测定:

①震中位置的测定:由多年观测的数据,可把从已知地震的震中至已知地震台的距离(震中距)和各震相从震源传播到各地震台所需的时间(该震相的走时)编列成走时表或绘成一组走时曲线。当发生一个新地震时就可利用某两种波的走时差来求得震中位置。现在常用的方法是先假定一个大致的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由此计算出地震波从震源传播至各地震台的走时,并与实际观测值相比较,然后对假定的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略加修正,再重复上项计算,如此迭代直至误差小到令人满意为止。

②发震时刻的测定:震中位置或震中距离测定之后,就可按走时表查出或用公式算出某波的走时,从观测到的该波的到时中减去此值,即得到发震时刻。

③震源深度的测定:如果是近震可用作图法测定。从震源到地震台的震源距离D同S波与P波的到时差S-P成正比。其比值叫虚波速度,即在该区域内S波速度的倒数同P波速度倒数的差。在不大的范围内其值尚稳定。倘若共有3个台观测到某地震,就可以此3台为中心,以此3台所测到的S-P乘以虚波速度为半径,画3个向下的“半

球面”,此3个“半球面”相交之点即为震源。其深度可用简单平面作图法求得。如为远震则不能用此法。远震发出的波有一部分P波从震源直接传至地震台,另有一部分P波先近乎垂直地传至地面,经反射后再传至地震台,名pP波。因pP波与P波的到时差是震源深度与震中距的函数,由此即可计算震源深度。

④震级的测定:地震的大小或强弱以震级表示。地震愈大,地震的震级数愈大。地震仪上所记到的地动位移振幅除同地震震级有关外,还同震中距、仪器的自然周期和放大倍数、仪器的安置方式、地震波的传播途径以及台站的地质条件等有关。传播途径和台站地质条件的影响常视为一种固定的改正值;仪器的性能和安置也是不轻易改变的,故从地震图上量得地震波的最大幅度(及地震波的周期)以后即可计算震级。近震多是用短周期仪器记得的,

地震概论答案

第一章地震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 三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 (一) 中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 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区地震最多最密布的国家之一。本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 1,200余次,其中的1/10发生在中国。近年以来,在中国平均每年发生6次6级以上地震;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达27.6万余人,伤者约76.3万人;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仅对1949年以来的12次7级以上地震的统计,房屋倒塌600多万间,合1亿平方米,价值逾百亿元。其它工农业生产设施及各种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元左右。 下面例出了近代其中几次灾害严重的地震损失和伤亡情况。 邢台地震:1966年3月8日和22日邢台6.8级、7.2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在我国人口稠密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第一次大地震,共有8064人丧生、38000馀人受伤。受灾面积达23000平方公里; 唐山地震:中国唐山大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震中位于唐山市区。造成24万人死亡,16万多人伤残,财产损失达100亿元以上。 汶川地震:2008 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烈度达到9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 芦山地震: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 震源深度13公里。 (二) 美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 美国的地震分布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1906年4月18日,美国旧金山8.3级地震,造成城市供水系统破坏,并因火炉倾倒引发大火,大火持续三天三夜,将10平方公里的市区化为灰烬,死亡700人,直接经济损失5亿美元。这场地震及随之而来的大火,对旧金山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主要城市所遭受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1994年1月17日凌晨4时31分,在洛杉矶市发生里氏6.6级地震。在持续30秒的震撼中,震中30公里范围内高速公路、高层建筑或毁坏或倒塌,煤气、自来水管爆裂,电讯中断,火灾四起,直接和间接死亡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 (三) 日本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 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板块活动活跃,碰撞频繁,所以,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 日本关东大地震:关东大地震是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的7.9级强烈地震。地震灾区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山梨等地,地震造成15万人丧生,200多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65亿日元。 日本神户大地震,1995年1月17日晨5时46分,日本神户市发生7.2级直下型地震,5400多人丧生,3.4万多人受伤,19万多幢房屋倒塌和损坏,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震后又发生500多处火灾。这是自1923年来在日本城市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共造成数千人死亡,地震给日本造成的全部损失达数万亿日元。 三国地震灾害的不同特点 (一)中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中国的地震活动,在大陆地区中,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和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地震基本烈度7度以上地区占全部国土面积的32%,其中有136个城市分布在上述地区,约占全国城市的 45%。 (1)空间分布特点 我国陆地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从地震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地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往往呈带状展布,被称为地震带。且地震以浅源地震为主,除了东北(日本海西)和东海一带中深源地震外,绝大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40km以内,大陆东部震源更浅,多在10-20km左右。 (2)时间分布特点 中国的地震活跃期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能量积累阶段、能量大释放阶段和能

北大地震概论复习笔记_第7章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第一节什么是地震学? 第二节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 第三节地震学的基本名词和概念 第四节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 第五节地震学发展简史 ◆全球每年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可以感觉的仅占1%,造成严重破坏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1~2次。全世界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上个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二十一世纪将有约1500万人死于地震 ◆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约8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 ◆6级以上的地震具有破坏性。我国79%地震烈度在VI以上。 世界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1556年陕西关中8.0级地震,死亡83万人。 中国经济损失最多的地震:1990年江苏常熟-太仓5.1级地震,损失13亿元。 迄今为止欧洲最大的地震: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大地震,7万人死亡。 ◆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候风地动仪。 智利大地震:1960年,9.5级。 唐山大地震:1976年,7.8级。 中国减灾法:1998年3月1日。 印度海啸:2004年12月26日。 国际减灾日:10月的第2个星期三。 汶川大地震:2008年,8.0级。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6.8级大地震,损失巨大。 中国地震局成立于1971年,时称国家地震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 ◆XX发布→政府部门;检查监督→地震部门。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个量,当前,最基本的震级标度有4种:地方性震级ML、体波震级(Mb和MB)、面波震级MS和矩震级MW。前3种震级是通过测量地震波中的某个频率地震波的幅度来衡量地震的相对大小的一个量。矩震级MW是由基本的物理参数所计算的震级。 1.1什么是地震学? ◆概念:地震学是关于地震的科学,它是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用数学、物理和地质知识研究地震机理及地震波传播的规律,以防御地震灾害、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促使研究结果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得以应用。 ◆内容: ①地震的科学以及地球内部物理学,后者主要研究地震波的传播,从而得出地球内部结构的结论; ②弹性波(地震波)的科学,主要研究地震、爆炸等激发的弹性波的产生、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记录以及记录的解释; ③应用:地震勘探、工程地震学、识别核爆。

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说明

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地震动参数区划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oration 与地震动加速度反映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2.4超越概率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 某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2.5抗震设防要求requirements for seismic resistance;requirement for fortification against earth quake 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 3 技术要素 3.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比例尺为1:400万。 3.2《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 3.3《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场地条件为平坦稳定的一般(中硬)场地。 3.4《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采用四类场地划分。 4 使用规定 4.1新建、扩建、改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和已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必须按本标准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 4.2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的比例尺为1;400万,不应放大使用。 4.3下列工程或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不应直接采用本标准,需做专门研究; a)抗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要求的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 b)位于地震动参数区划分界线附近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 c)某些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的边远地区; d)位于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大型厂矿企业、长距离生命线工程以及新建开发区等。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见图Al)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见图Bl)

地震参数

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时刻(H)、震中位置(经度λ,纬度φ;)、震级大小M、震源深度h。(其中时间、地点、震级亦为表述一次地震的三要素。) 地震参数的测定: ①震中位置的测定:由多年观测的数据,可把从已知地震的震中至已知地震台的距离(震中距)和各震相从震源传播到各地震台所需的时间(该震相的走时)编列成走时表或绘成一组走时曲线。当发生一个新地震时就可利用某两种波的走时差来求得震中位置。现在常用的方法是先假定一个大致的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由此计算出地震波从震源传播至各地震台的走时,并与实际观测值相比较,然后对假定的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略加修正,再重复上项计算,如此迭代直至误差小到令人满意为止。 ②发震时刻的测定:震中位置或震中距离测定之后,就可按走时表查出或用公式算出某波的走时,从观测到的该波的到时中减去此值,即得到发震时刻。 ③震源深度的测定:如果是近震可用作图法测定。从震源到地震台的震源距离D同S波与P波的到时差S-P成正比。其比值叫虚波速度,即在该区域内S波速度的倒数同P波速度倒数的差。在不大的范围内其值尚稳定。倘若共有3个台观测到某地震,就可以此3台为中心,以此3台所测到的S-P乘以虚波速度为半径,画3个向下的“半

球面”,此3个“半球面”相交之点即为震源。其深度可用简单平面作图法求得。如为远震则不能用此法。远震发出的波有一部分P波从震源直接传至地震台,另有一部分P波先近乎垂直地传至地面,经反射后再传至地震台,名pP波。因pP波与P波的到时差是震源深度与震中距的函数,由此即可计算震源深度。 ④震级的测定:地震的大小或强弱以震级表示。地震愈大,地震的震级数愈大。地震仪上所记到的地动位移振幅除同地震震级有关外,还同震中距、仪器的自然周期和放大倍数、仪器的安置方式、地震波的传播途径以及台站的地质条件等有关。传播途径和台站地质条件的影响常视为一种固定的改正值;仪器的性能和安置也是不轻易改变的,故从地震图上量得地震波的最大幅度(及地震波的周期)以后即可计算震级。近震多是用短周期仪器记得的,

大1下学期选课指南

大一下学期选课指南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3级7班李一龙 同学们大家好,又到了选课的时候了~本学期,大家要在2月15日之前进行完所有科目的选课,之后即可见到选课结果,在三周内完成补退选,确定下最终的课表。这里对于大家的一些选课情况给大家做一些简单的讲解。 培养方案里的平台课 在选平台课之前,大家必须要明确的,就是自己现在的选课方向——大部分同学在大一的选课都是相似的——也就是所谓的宽口径方向,不过有些同学可能在第一个学期,没有学习力学,学习计算机科学、智能科学方向课程;有些同学没有学习计算概论(A),学习了电子、微电子的强物理方向(我不知道咱班有没有);还有些同学可能要学习电子系的通讯直通方向……这些同学在选课的时候要多加注意。 大类平台课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数学 绝大部分同学必须要学习的数学科目是《高等数学(B)(二)》(5学分),授课老师是刘建明老师或者孙文祥老师。 学习计算机科学方向、智能科学方向课程的同学,也就是没学力学的同学,本学期必须要学习的数学科目是《数学分析(II)》(5学分),授课老师是李伟固老师;以及《高等代数(II)》(4学分),授课老师是高峡老师。 当然,对于上学期学了物理和数分、高代的同学,这学期学习高数或者数分都可以,高代可以自己根据情况选学。不过数分一和高数上册知识上应该会缺少多元函数微分学的知识,注意要补上哦。 物理 信科本学期学习的物理科目是《电磁学》。如果你上学期不是计算机科学、智能科学方向,必须选修。如果选择了计算机科学、智能科学方向,可以不修(当然也可以选)。 对于大部分宽口径的同学,学校建议选修“电磁学(B)”,开课院系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这一点大家会在elective里看到)。

地震参数及地震序列

第4章地震参数及地震序列 当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后,我们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网上或其它国内外地震相关机构的网站上都可以查到此次地震的相关信息。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网站上给出的信息——“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05-12 14:28 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东经103.4) 发生8.0级地震。”,还给出地震的空间位置图(见图4.1)。你可以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地震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的网站上获得最新和已发生地震的信息,但你想知道具体某个时间和空间的地震情况时,你就必须要了解以下一些关于地震的常见名词,如发震时间、经度、纬度、深度、震级等,这些描述地震的名词就叫地震参数,地震参数就和一个人的特征信息(姓名、年龄、性别等)一样,它描述某个特定地震的特征。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地震参数。 图4.1 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震中位置图

微观地震研究,主要在于了解地震及其活动性。早期在地震发生后,人们被其破坏力和强烈震动所吸引,赴现场调查,从地震现场表现出的宏观现象(参考图4.2),分析了解地震的发生时刻(Time of Commencement of Earthquake)、地点和强度等具体情况,以定地震参数。靠人的器官感觉,所及的范围是有限的,知道的情况也难以精确,特别是地震发生在人迹不能到的地区时,取不到资料,就无从法获得其参数。自从有了地震仪器,对地震激起的弹性波动的传播,可用仪器进行记录和观测,其结果已不再受人所及范围的限制,又能更好地测定地震参数。人们处理地震仪器记录时,利用各种震相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并结合其走时,创造了许多测定参数的方法,测得的数据称为微观地震参数,与用宏观方法测定的结果相比,更为细致、准确。一般以发震时刻、震中地理位置(即经度(Longitude)和纬度(Latitude))、震源深度(Depth of Focus),以及地震大小(即震级Magnitude),这五项作为地震基本参数。 仪器观测地震,促使微观地震研究的发展,首先要求的是准确地测定地震参数,以为了解地震的第一步。随着仪器观测技术日益进步,各地地震观测点的分布日趋严密,世界任何角落发生的地震,不论人迹能否到达,都可以根据各地观测的记录,依法求得其参数。于是人们可以在遗漏极少的条件下,研究和比较各地的地震事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以进一步研究地震发生条件等有关地震活动性方面的问题。 微观地震学,奠定了近代地震研究的基础,地震参数的测定,尤其是基础中的基础,下面分别论述有关地震参数及地震活动在时空方面的分布特征。 图4.2 唐山地震遗址 我们可以通过建筑物破坏情况分析地震强度,以及用坏掉的钟表等判断地震发生的时间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 08 篇一:北京大学地震概论 08-09-10 年试题合集 2008 春地震概论模拟试题一 1、我国地震较多的省(区)依次是(A)。 A、台湾、西藏、新疆、云南 B、台湾、西藏、云南、河北 C、西藏、台湾、云南、四川 D、台湾、云南、新疆、陕西 2、本世纪在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发生 8.7 级地震引起的印度洋海啸,造成巨大的人员 伤亡、财产损失和影响。具体时间是( B) A、2004 年 11 月 26 日 B、2004 年 12 月 26 日 C、2005 年 1 月 26 日 D、2005 年 2 月 26 日 3、大震的预警时间,即从人感觉震动开始,到房屋倒塌的时间差,一般有(A)。 A、十几秒 B、一分钟 C、三分钟 D、十多分钟 4、下面(D)说法是地震谣言。 (1)不是政府正式向社会发布的地震预报;(2)把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说得 非常精确; (3)说国外“XX 专家”、“XX 报纸”、“XX 电台”已预报了我国要发生地震; (4)说“XX 地震办公室”,“××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己发布了的地震预报;(5)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地 震谣传。 A、(1)(5)B、(3)(5)C、除(4)以外都是 D、上述都是 5、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划分,地震可分为(C)。 A、浅源、深源两类 B、远震、近震两类 C、浅源、中源、深源三类 D、远震、近震、中 震三类 6、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是(C),全球 80%的浅源地震、90%的深源地震均集 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A、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B、大洋中脊地震带 C、环太平洋地震带 D、大陆裂谷地震 带 7、我国被世界公认成功的一次地震预报是(A )地震。 A、1975 年辽宁海城地震 B、1976 年四川松潘地震 C、1976 年云南龙陵地震 D、1976 年唐山地震 8、世界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是( B )。 A、1923 年日本关东 8.3 级大地震 B、1556 年陕西华县 8.0 级大地震 C、1964 年阿拉斯加 8.4 级大地震 D、1976 年唐山 7.8 级大地震 9、大震发生后的瞬间抉择很重要,正确的抉择( D)能有效地减少伤亡。A、不顾一切
1 / 18

第一学期地震概论模拟试题二

2008-9第一学期地震概论模拟试题二 一、填空 1.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分界面时,一般情况下在界面上将产生波的和。 2.只有当表层介质的横波速度下层介质的横波速度才能出现勒夫面波,与体波不同,它的速度还与相关,这种特征称为地震波的。 3.当震中距较小时,天然地震的P波垂直向初动方向一般呈分布,而爆破P波垂直向初动方向一般。 4.我国曾成功地预报了地震。 5.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发明了。 二、名词解释①地震基本参数②烈度③震级 三、问答题 ①试阐述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的分布特征与形成原因。 ②当只测得四个台站的P到时,何种条件下能够确定震源的位置和发震时刻,何种条件下不能确定,为什么? ③有人说某地区按照抗8级地震设防,正确吗?为什么? ④如何识别震相? 四、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 假设地球完全均匀,半径为R,P波速度为V0,若震源和出射点间的地心夹角为θ,P波走时为T。问:①当震源深度为0时,T=?②当震源深度为h时,T=? 补充:判断 1、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间发生5.1级地震,昆山的震级为4级。(错) 2、减轻地震灾害的唯一措施是地震预报。(错) 3、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错) 4、地震预报是由地震专家发布的。(错) 5、地震发生时,尽可能把门打开。(Yes) 6、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Yes) 7、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抗震能力越强,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少。(错) 8、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感到颠动很轻,只有晃动,可以判断地震离我们比较远。(Yes) 9、地幔由固态物质组成,地核由液态物质组成。(错) 10、在上地幔中,地震波速度由浅到深一直都是逐渐加快的。(错) 答案一、填空 1.反射、折射 2.小于、波的频率、频散 3.四象限(正负相间)、均向上 4.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 5.张衡、候风地动仪 二、名词解释 1.地震基本参数:也称地震的三要素,即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震级)。 2.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 3.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三、问答(要点) 1.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欧亚地震带),除了沿着大陆边缘或贯穿大陆的两个地震带外,在大洋中还有延伸非常长的地震带,沿着大洋

地震动参数

峰值 地震动幅值是地震振动强度的表示,通常以峰值表示的最多,如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是指地震动的最大值。地震动峰值的大小反应了地震过程中某一时刻地震动的最大强度,它直接反映了地震力及其产生的振动能量和引起结构地震变形的大小,是地震对结构影响大小的尺度。在以烈度为基础作为抗震设防标准时,往往以相应的烈度换算成相应的峰值加速度,例如,中国地震烈度(1980)规定,烈度与峰值加速度和速度的对应关系:建设部(1992)419号文规定了烈度为Ⅶ、Ⅷ、Ⅸ、Ⅹ时,设计时取对应的峰值加速度平均值分别为:0.1,0.2,0.4,0.8g。 反应谱 地震动频谱特性就是强震地面运动对具有不同自振周期的结构的响应,反应谱是工程抗震用来表示地动频谱的一种特有的方式,这是由于它是通过单自由度体系的反应来定义的,容易为工程界所接受。反应谱S(T,ξ)的定义是:具有同一阻尼比ξ的一系列单自由度体系(其自振周期为Ti,i=1,2,…N)的最大反应绝对值S(Ti,ξ)与周期Ti的关系,即S (Ti,ξ),有时也写为S(T)。或者说干具有相同阻尼特性的,但结构周期不同的单自由度体系,在某一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反应。反应谱的形状随a(t)而变,近震小震坚硬场地上的地震动a(t)的反应谱峰值在高频部分,远震大震软厚场地上的a(t)的反应谱峰值在低频部分。震害经验表明:小震近震近坚硬场地上的地震动容易使刚性结构产生震害,而大震软厚场地上的地震动容易使高柔结构产生震害。这一规律从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去理解就很容易解释,前一种地震动的高频比较丰富,而后一种则以底频含量较强,由于共振效应,前者易使高频结构受到破坏,后者易使底频结构受损。 强震持时 强地震动的持续时间在震害及对结构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结构反应进入非线性化之后,持时的增加使出现较大永久变形的概率提高,持时愈长,则反应愈大,产生震害的积累效应。 对一般工业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利用地震动幅值(强度)就行了,但对重大工程、特殊工程,仅有幅值不行,需要考虑持续时间。

走滑断层的左旋和右旋

走滑断层的左旋和右旋? 如果一个观察者站在断层的一侧,面向断层,另一边的岩块向他左方滑动,那它就叫左滑 断层;向右就是右旋 或者说,从上往下看,顺时针是右旋,逆时针是左旋 【在imcinderella (Cyndi|小心火烛) 的大作中提到: 】 : 啊那太好了~~ : 我搞不懂那个左旋和右旋的问题。。 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周期长、传播远。在宏观烈度大体相同条件下,处于大震级 远离 震中的高耸建筑物的震害比中小级震级近震中距的情况严重的多。 正如第8章课件上说的,高耸建筑物受低频震荡的影响较大,而低矮建筑受高频震荡的影响 较大.所以,汶川的高建筑倒塌的少,低矮的建筑夷为平地.北京CBD震感强烈,北大却没有什 么感觉. 为什么面波衰减得更慢,就对高层建筑的影响更大呢?这是必然的,因为这时面波很强啊

,高层建筑对面波本来就敏感阿.至于具体的物理机制,跟共振有关系. 顺祝学祺! 【在daerduo (我想要一个马甲)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是关于近震远震的问题…… : 老师讲过,远震对高层建筑的影响更大,近震对低层建筑的影响更大…… : 原因是不是因为面波随着距离的衰减比体波更慢呢?可是为什么面波衰减得更慢,就对高 : 层建筑的影响更大呢?我好象不是很清楚 : 谢谢老师~! 很简单的,因为两盘相对错动了,所以断层面和其垂面把地球分为四个区域,两个是挤压 区,初动方向向上冲,用黑色记;另两个是舒张区,初动向下凹用白色记。图案就像bea chball. 【在tothepast (十月二日,深巷酒吧) 的大作中提到: 】 : 第四章震源辐射图案那块听的不是太懂,四个区域的方向是怎么回事? : 还麻烦赵老师解释

地震概论习题及答案

第2章习题答案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有何关系? 2、划分烈度的依据是什么? 3、什么是基本地震烈度、研究基本烈度有什么意义? 4、简述我国基本地震烈度状态,并分析我国地震危险性,说明抗震烈度的意义。 5、什么是抗震烈度? 6、利用地震烈度知识,解释分析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震灾情况。 二、填空题 1、1883年,第一个烈度表是由_罗西、__弗瑞尔_____制定,分___七____级。 2震级和烈度的含义不同。震级是衡量地震__能量大小_的级别。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__越大_ ___。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是指某地区受地震影响的__强弱或破坏程度__。破坏越严重,烈度就越大。 3、防震减灾三大体系是_监测预报、震害防御_和应急救援。 4、抗震设防目标总概括是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5、上网查寻《我国主要城市设防烈度》,查找你的家乡是_____ ___、当地的设防烈度为,基本烈度为____ __。 6、划分不同烈度地区的线称为等烈度线,简称等震线。正常情况下,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离的增加而递减。通常等震线是封闭的。 7、某地区基本烈度是6度,在该地区建水库、大坝设防烈度应为7度、建小学校防烈度应为__6度___。 三、选择题 1、在地震灾情分析,怎样定量描述各地方人对地震感受不同,建筑物破坏程度?(B ) A 用震级 B 用地震烈度 C 用发震时间段 D 用本区地质构造条件 2、中国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发布施行时间是( B ) A、1956年 B 1990年 C 1977年 3、反映某地区地震风险用(C )衡量 A震级 B 烈度 C 基本烈度D抗震设防烈度 4、反映某建筑物质量用( D )衡量 A震级 B 烈度 C 基本烈度D抗震设防烈度 一、填空题 1、密度,弹性性质 2、一致,垂直 3、逆进椭圆 4、东西向,南北向,垂直向 5、震中距,地震波走时 二、选择题 1、C; 2、B; 3、C; 4、A; 5、A 第4章习题答案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及历年试题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 绪论 一、地球科学概况 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 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 3、C.S.H: 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 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 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 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 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 二、宇宙演化 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 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 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 三、太阳系 1、行星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 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 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 (1).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 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 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 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 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 灾变说和爆发说 新星云说 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 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 ——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 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 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 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 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130次伤亡巨大的地震中95%以上伤亡由建筑倒塌造成。 4、地球物理学包含固体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包含地震学 5、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的发生、地震波的传播及地球内部构造的一门科学 6、地震的成因:中国——阴阳论古希腊——气动说日本——地震鲶

地震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1、 地震学是一门应用物理学。 2、 911 房屋倒塌的主要原因:钢筋受热。 3、 历强震而不倒的古建筑: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应县木塔、赵州桥、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等;原因:卯、榫,以柔克刚。 4、 地震学发展简史:定量研究只有100 年左右的时间。 5、 中国国家地震局:1971年成立,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 第二章 地震波 1、 泊松比υ:—样品横截面线度变化率/横向线度变化率。 ( 0 , 0.5 ) 金属:( 0.25 , 0.33 ) 地幔:0.25 外核(液态):0.5 其他: 杨氏模量E :线应变中,应力与应变 体变模量K :液体静压力,应力与应变 切变模量μ:刚性系数 2、 体波:可在地球内部向任意方向传播 纵波P (Primary Wave):体变,介质膨胀、压缩形成,传播速度快; 横波S (Second Wave):切变,剪切力,杀伤力大;SH 波(平行与界面的分量),SV 波; 主要差异: P 波速度快,√3 倍(泊松介质) P 波和S 波的质点振动方向相互垂直 一般情况,P 波垂直分量较强,S 波水平分量较强 S 波低频成分丰富 天然地震震源破裂以剪切破裂和错动为主,故S 波能量比P 波强 根据质点有无转动和体积变化,P 波:无旋波;S 波:无散的等容波 3、 面波:沿地球表面传播,在与界面相垂直的方向上,波动的振幅急剧衰减 Rayleigh wave :质点运动轨迹为逆进的椭圆,地面振幅最大 Love wave :横波,介质至少2层,上层v s 小 地震记录中,一般振幅比体波大 面波的能量被捕获在表面才能沿着或近地表传播,在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 “耳 语长廊”或中国天坛回音壁的墙面上捕获的声波就是面波。 其他: ? 地球的自由振荡 ? 脉动 4、 一般到序:P 波、S 波、勒夫面波、瑞利面波、地震尾波 ρE V P =ρμ=S V

GB 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 图(有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 前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有关规定及工程建设对编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需求制定的。 本标准吸收了我国近10年来新增加的、大量的地震区划基础资料及其综合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编图方法。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提供抗震设防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包括: a)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b)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c)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高孟潭、徐宗和、薄景山、张培震、陈国星、谢富仁、李大华、冯义钧、许晏萍。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地震动参数区划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复习整理

地震概论复习材料 1、课件 2、笔记 3、计算题和时间 4、往年样题 5、讨论报告ppt 震级、体波、地震延迟线、LOVE面波、球对称介质的射线参数和垂向变化介质中的射线参数、秒差距求法、圣安德烈斯到洛杉矶的距离(纬度差)、计算内核半径Rcos(θ1/2)、各种震相、反射波直达波首波的走时方程和曲线、春季试题最后几道论述题、走滑断层、 ?绪论 1、秒差距(pc):恒星间距离单位,数值上等于恒星周年视差的倒数。 天文单位(AU):日地平均距离。1天文单位=1.495亿公里。 2、太阳系的轨道特性: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 3、决定地球演化的能量来自引力势能和放射性衰变能。 4、金星是启明星。 木星和太阳之间的引力形成了小行星带。 陨石撞击地球的几率小:地球有大气层的保护。 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是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相同的。 5、冥王星被排除出行星是它不具备行星的性质,而并不是因为它周围无小行星物质. 6、行星运动三大规律 一、地震学研究范围和历史 1、气象灾害是频度最高的,而地震灾害(突发性、毁灭性)是损失最大的。 2、唐山地震或汶川地震与日本福岛地震的比较,结合09考题与台湾差别。 二、地震波 1、控制地震波传播的最基本定理是牛顿定律。 2、地震学中的费尔马定理(高频近似解)。 3、地震射线:能量束的宽度反比于频率,f→ +∞,d→0. 4、弹性波基本的有纵波和横波(在无界弹性介质中):纵波的速度一般是横波的根号3 倍。 5、面波类型:Love波(像抖毯子一样前进),Rayleigh波(回旋前进)。 6、自由震荡:环形震荡(上下两半球不同向转)、球型震荡(像瘪了的皮球、不规则)。 影响自由震荡周期的因素:自转、横向非均匀性。 7、地震波的波序:纵波→横波→面波。 三、地震仪和基本参数的设定 1、现代地震仪 2、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 3、地震定位:震源、震中(震源之上,确定震中十分重要)、

名画欣赏——《齐白石画虾》

学习活动:齐白石画虾(以艺术领域为主) 执教者:汤淳 设计思路: 选材来源: ※主题的开展: 大班主题《我是中国人》——站点“了不起的中国人”——齐白石画虾。 齐白石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大画家,他不仅国画技艺高超,并且具有做事坚持不懈的精神。不管是画家的作品还是画家本身的素养都非常值得作为幼儿的欣赏、学习的素材。我班孩子有彩墨画——画虾的基础,因此,在今天的活动中让孩子了解齐白石作品特点、熟悉齐白石坚持努力的故事后让孩子们来作画,我想今天的活动孩子们会对如何画虾有更深的认识,更浓厚的兴趣。 ※幼儿的发展: 问题1:写生角遭冷遇 中班以来,在我班的区角活动中,我们结合自然角设置了写生角的内容。开设写生角的内容在一段时间后渐渐受到了冷遇。我开始寻找原因,并想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体验写生与临摹的不同特点从而再次提起写生兴趣。 问题2:做事缺乏坚持性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班不乏这样的孩子:缺乏做事的坚持性,而齐白石做事坚持努力的故事能让孩子感受到坚持努力就会成功有成果。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齐白石的作品、故事,了解其作品的艺术特点,知道做事需要坚持努力。 2、在临摹、写生的基础上,体验画虾的乐趣。 一、欣赏导入——引出主题。 1、出示作品:我这里有一位国画大师的作品,一看他的作品就知道他是谁了?(齐白石爷爷) 2、齐白石爷爷的作品上画了什么呢?(虾) 3、齐白石爷爷画虾最有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齐白石爷爷的作品吧!【设计意图: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开门见山地进行导入活动,过渡自然,使后面

的话题得以深入。】 二、欣赏齐白石的作品——了解其作品的艺术特点。 1、你们发现齐白石爷爷作品中的虾都是一样的吗?哪里不一样? (引导观察虾的游动方向、颜色、体态特征等) 2、齐白石爷爷画的虾有一个特点哦!是什么特点呢?(引导观察虾的眼睛) 小结:齐白石爷爷作品里的虾形态、颜色各样,栩栩如生。他们游动的方向不同,身体的各部位很生动,就像真的在水中。 过渡:那他画的虾为什么如此生动?我们一起来听听他学画的故事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提问两个问题,第一,目标指向注意引导幼儿观察虾的游动方向、颜色、体态特征等,教师让幼儿有充分、仔细的观察后用自身的语言组织进行讨论。仔细的观察、讨论有助于幼儿及时发现齐白石的用笔、用墨方面的灵动变化。】 三、欣赏故事——感受国画大师坚持努力的精神。 欣赏故事: 齐白石小时候,在他家边上有个水塘,他见池塘里的小虾在游动,他想呀,如果能天天看到池塘里的小虾该有多好!可是齐白石家里贫穷,学不了画画,等他长大成人,才拿起画笔。齐白石真喜欢虾,于是他决定学画虾。齐白石就想跟着书本临摹画虾,但是临摹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画的虾虽然很像,但却少了几分生动。为了将虾画得生动,于是在自己书桌旁的水缸里养起了小虾。齐白石每天看虾、画虾。吃饭时想的是虾,走路时想的是虾,就连睡觉时想的也是虾。他每天坚持画画,一画就是几十年,柜子里、书桌上都是他的作品。直到齐白石九十多岁高龄,他都坚持每天画画。终于,他画的虾驰名中外,成为了中国的大画家,真了不起! 1、齐白石爷爷一开始是怎样学画虾的? 2、后来他发现他画的虾怎么样?(不生动),那他后来用了什么办法?(观察、写生……) 3、为什么他会成为中国的大画家? 小结:齐白石爷爷坚持努力,不断画画,才变成了一代有名的国画大师,他认真努力画画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哦!

地震概论模拟试题

2009年秋地震概论模拟试题 一、填空 1.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分界面时,一般情况下在界面上将产生波的反射和折射。 2.只有在介质具有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出现面波,与体波不同,它的速度还与波的频率相关,这种特征称为地震波的频散。 1.3.当震中距较小时,天然地震的P波垂直向初动方向一般呈分布,而爆破P波垂 直向初动方向一般。四象限(正负相间)、均向上 4.我国曾成功地预报了海城地震。 5.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张衡发明了候风地动仪。 二、名词解释①地震基本参数②烈度③震级 三、问答题 ①试阐述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的分布特征与形成原因。 ②当只测得四个台站的P到时,何种条件下能够确定震源的位置和发震时刻,何种条件下不能确定,为什么? ③有人说某地区按照抗8级地震设防,正确吗?为什么? ④如何识别震相? 四、综合题 假设地球完全均匀,半径为R,P波速度为V ,若震源和出射点间的地心夹角为θ,P波走 时为T。问:①当震源深度为0时,T=?②当震源深度为h时,T=? 补充:判断 1、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间发生5.1级地震,昆山的震级为4级。(错) 2、减轻地震灾害的唯一措施是地震预报。(错) 3、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错) 4、地震预报是由地震专家发布的。(错) 5、地震发生时,尽可能把门打开。(Yes) 6、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Yes) 7、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抗震能力越强,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少。(错) 8、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感到颠动很轻,只有晃动,可以判断地震离我们比较远。(Yes) 9、地幔由固态物质组成,地核由液态物质组成。(错) 10、在上地幔中,地震波速度由浅到深一直都是逐渐加快的。(错) 答案一、填空 2.反射、折射 3.波的频率、频散 4.四象限(正负相间)、均向上 5.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 6.张衡、候风地动仪 二、名词解释 1.地震基本参数:也称地震的三要素,即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震级)。 2.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 3.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三、问答(要点) 1.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欧亚地震带),除了沿着大陆边缘或贯穿大陆的两个地震带外,在大洋中还有延伸非常长的地震带,沿着大洋

北大生活

北大生活 选课制度 北大的选课方式是按照意愿点抽签决定,说起来比较复杂,等来了北大就清楚了。每个学生在新学期开始前需要选择自己新学期的课程,以专业课和必修课为主,也会选择部分其它院系面向全校开课的选修课程。每个学生每学期学分上限是25学分,每个学分相当于每星期1小时的课程(不包括作业),如果是实验课、体育课可能1个学分需要占更多的课时。如果学生修了双学位,主修专业加双学位的总分

一般不超过30学分/学期;如果学生有辅修专业,主修专业加辅修专业的总分一般不超过25学分/学期。 一个本科生的培养计划包括140多个学分,很多学生出于未来发展的考虑都会超额修课。如果学生还修双学位的话就需要额外完成45学分左右的培养计划。 通识教育 北大能给你提供非常好的不同学科的教育资源,至于算不算所谓的“通识教育”,留待后人判断。我刚入学的时候,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中,除了英语、政治课、体育等全校必修课外,还要求学生修12学分的通选课(相当于通识课)与8学分的跨学科平台课。其中12学分的通选课必须来自6个不同的领域,包括理工、社科、哲学、史学、艺术等。 当我还是个萌新的时候,选课也曾经非常的走心,结果选课一时爽,期末火葬场...我的感觉是很多学生到了高年级,在选择非本专业课程的时候还是会权衡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精力。看重GPA的学生会选一些给分好的课程,课业压力大的学生会选一些相对轻松的课程。当然,在权衡的过程中还是听过了非常多的好课(或许是因为通选课好课的比例还是很高的),比如赵克常老师的地震概论、陆绍阳老师的世界电影史、陈波老师的逻辑学导论、朱青生老师的艺术史、初晓波老师的对外关系等等,都收获了非常多有趣有用的知

北大通选课介绍(1.2.1版)

A类 地震概论(授课老师:赵克常老师):这个课很火,一学期要开两个班,一个班500人……而且老师讲的也很好,前几个学期,我的几个同学选了的都是九十七八分,不过上个学期据说得高分的难度有所增加,不知道这个学期什么情况……总之,算是比较理想的A类课程; 环境生态学:被誉为文科生必选的两门A类课程之一(另一个是三宝),成绩主要根据两部分,一个是上课的随机点名,另外就是一个大论文,很大很大,最起码要一万五以上才有可能拿到一个相对高的分……而且环生的论文要求很高,尤其是格式什么的,不过上课的时候老师会讲解,而且在BBS环生的版上也有说明,不过目前的一种风气是借师兄师姐写过的环生论文改一改拿来交上……不做评论; 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俗称三宝,要选这门课要投比较高的意愿点,或者靠补选的时候用人品刷……总之是很有用的一门课,讲的知识还是很实用的(其实不想大家想的那样的……),闭卷考试,给分一般,但是总的来说对于文科生来说算是学起来相对容易的一门A类课; 人类生存发展与核科学:上过的人不多,目前我认识的只有一个上过,不过上课还比较轻松,给分也不错; B类 美国文化与社会(也属于E类):一门很高级很丰富的课,前一个学期,我有个同学选了,上课方式是每一节课请一位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老师来讲授,很像听讲座,不过具体考试和最后的给分则没有什么特点可说,如果对于美国的文化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可以选一下; 中西文化比较:这个课还挺有趣的,辜老师是辜鸿铭先生的后代,在学术上也颇有建树,不过考试要记的东西很诡异,有些难记; 晚清历史人物及外交(授课老师:李扬帆老师)(具体名字我想不起来了,因为我选过这个课,所以现在不显示了,也不知道这个学期还开不开)这个课很轻松愉快,两篇论文,几次点名,而且李老师蛮有趣的,虽然有点WS…… 中国政府与政治过程(授课老师:徐湘林老师)(我忘记是不是B类了……):也是一个很轻松的课,我上的时候,这个课招100人,但是只报了20多个,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