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事件新闻预警和舆论监督管理办法_1

重大事件新闻预警和舆论监督管理办法_1
重大事件新闻预警和舆论监督管理办法_1

重大事件新闻预警和舆论

监督管理办法

重大事件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也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难点。为了改进和加强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准确开展监督,正确引导舆论,特制定县重大事件新闻预警和舆论监督管理办法。

一、建立重大事件信息报告快速反应和新闻预警制度

⒈按照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注重效果的原则,实行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重大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建立重大事件新闻发布制度,抓住时机,适时组织和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以此与新闻媒介进行面对面的双向

沟通和交流,由处置事件的政府主管部门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突发事件信息,部门的立场、观点,塑造自身良好形象。

⒉各乡镇、各部门要密切关注本区域本部门改革与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尽快建立重大信息、突发事件及社会热点问题新闻报道工作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快县乡信息网络建设,确保信息灵敏、准确,把握要情信息的主动权。级媒体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抢占新闻制高点,掌握准确、全面、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统一口径,在第一时间拿出客观准确的报道材料。

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刑事案件、疫情等危及公共安全并对全局有重要影响的突发事件,经请示领导同意后,按照行政主管部门的通报及时进行报道。

⒋涉外、涉港澳台和涉及民族、宗教、人权、邪教等问题的重大突发事件,重大政治性、政策性、群体性事件,按委、政府的指示,由委部负责审定通稿并授权统一向媒体报道。

⒌对局部地区已发生、有可能引起媒体关注的事件,由各部门、各乡镇搜集整理后以书面形式报委部,委部可通过《内情》形式委、政府领导进行反映。

二、建立重大事件信息舆情迟报漏报责任追究

新闻舆论监督的特性

㈠新闻舆论监督的特性 ⒈监督形式的公开性。新闻舆论监督使舆论以新闻的形式进行传播,面向社会公众,以公开报道方式,表达公众意愿,反映与公众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因而能够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社会参与。 ⒉监督范围的广泛性。舆论监督将整个社会纳入自己的监督视野,其监督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组织和个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监督客体包括国家机关的各级工作人员,涉及公共事物和公众利益的组织和个人,以及一切违背公众利益和权力行为和社会行为,都属于监督的范围。 ⒊监督效应的间接性。新闻舆论监督属于“柔性监督”,它是以公开披露方式提供事实依据,其本身不具有强制力。它的监督效应体现为公众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约束监督对象的行为或者在舆论监督的基础上,通过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等“刚性监督”形式,制约监督对象的行为。 ⒋新闻舆论的客观性。新闻媒体不是空发议论的舆论机器,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依托于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新闻舆论应该能够超越一般社会个体或组织的立场和视野,以比较客观的、理性的立场报道和审视社会事务。在表达公众意见方面,他们更多地体现了思辨优势,经过对大量进入舆论意见信息的“筛选”与“过滤”,去掉了渣滓提高了纯度。因此,新闻舆论监督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引导性和前瞻性,更加受到民众的期待和信任。 一、中国新闻舆论的现状 “舆论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文件确认的概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均有这个概念。从党的工作角度,舆论监督被视为一种对党政权力组织的公开的监督形式。 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成1形的一种客观效果。这种监督是一种自在的、无形的精神性力量,监督渠道多样,意见表达包括赞扬、批评两个方面。 在我国,通常所说的“舆论监督”与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有较大差别,它指的实际上是“传媒监督”,因为大众传播媒介通常被视为“舆论界”。“舆论监督”成了“传媒监督”,在此有必要强调的

重大事件新闻预警和舆论监督管理办法_1

重大事件新闻预警和舆论 监督管理办法 重大事件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也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难点。为了改进和加强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准确开展监督,正确引导舆论,特制定县重大事件新闻预警和舆论监督管理办法。 一、建立重大事件信息报告快速反应和新闻预警制度 ⒈按照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注重效果的原则,实行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重大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建立重大事件新闻发布制度,抓住时机,适时组织和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以此与新闻媒介进行面对面的双向

沟通和交流,由处置事件的政府主管部门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突发事件信息,部门的立场、观点,塑造自身良好形象。 ⒉各乡镇、各部门要密切关注本区域本部门改革与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尽快建立重大信息、突发事件及社会热点问题新闻报道工作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快县乡信息网络建设,确保信息灵敏、准确,把握要情信息的主动权。级媒体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抢占新闻制高点,掌握准确、全面、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统一口径,在第一时间拿出客观准确的报道材料。 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刑事案件、疫情等危及公共安全并对全局有重要影响的突发事件,经请示领导同意后,按照行政主管部门的通报及时进行报道。 ⒋涉外、涉港澳台和涉及民族、宗教、人权、邪教等问题的重大突发事件,重大政治性、政策性、群体性事件,按委、政府的指示,由委部负责审定通稿并授权统一向媒体报道。 ⒌对局部地区已发生、有可能引起媒体关注的事件,由各部门、各乡镇搜集整理后以书面形式报委部,委部可通过《内情》形式委、政府领导进行反映。 二、建立重大事件信息舆情迟报漏报责任追究

新闻舆论监督_妨害新闻舆论监督的五种因素

新闻舆论监督_妨害新闻舆论监督的五种因素 妨害舆论监督的官文化因素在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一直就存在着一种政治神秘主义的倾向,各级官员都惯于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搞唯我独尊,除非上司,本地盘上的任何人都对其行为无可奈何,根本谈不上接受监督。历史上周厉王“防人之口甚于防川”的典故就是实例。社会意识不同于社会存在变革的那么迅速,它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目前,在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中,公仆意识不强,或多或少地还有“父母官”为民做主的官僚主义落后意识。除工作中搞一言堂外,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只喜欢报喜,不愿听报忧;只乐意听赞歌,不允许唱反调。上几级媒体对其行使舆论监督,敢怒不敢言,同级媒体,甚至上一级媒体对其辖区、责任内的工作曝光,某些官员则认为自己失了面子,就想摆谱,利用本官员的能量和媒体较劲。结果给舆论监督工作制造了困难,以至于形成了现在新闻媒体不敢监督同级或下一级,只能监督下两级以下单位的潜规则。 妨害舆论监督的心理偏见因素 一些人天天将辩证法挂在嘴上,就是不懂坏事变好事的道理,总是处理不好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关系问题,片面地认为新闻报道应以正面报道为主,舆论监督可有可无。甚至认为舆论监督不利于社会稳定,会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这种看法把批评报道与错误导向等同起来,视舆论监督为正面宣传的对立面。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也是制约舆论监督工作的瓶颈所在。实际上,舆论监督工作的真正目的就是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政治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只有开展强有力的舆论监督,才能揭露那些阻碍社会进步、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现象,做到防患于未然。舆论监督难免造成一定的舆论震荡,但这种震荡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不会影响社会稳定。如果为了求稳而排斥舆论监督,掩盖矛盾,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妨害舆论监督的行政干预因素 某些领导干部认识不到舆论监督在密切干群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对舆论监督持排斥、反感态度,一味坚持地方保护主义,利用职权肆意妨害舆论监督。他们视记者为洪水猛兽,时刻提防,唯恐曝光会影响地方形象和本人权威。在这种情形下,记者执行舆论监督的任务常常得不到被采访单位或当事人的理解与配合,遭遇种种阻挠和刁难。特别是一些重特大责任、恶性事件发生后,一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会以各种不正常的手段阻挠记者深入现场采访。据悉,《焦点访谈》栏目70%的节目在播出以前都有人说情,即使曝光之后,被批评者也不会罢休,有的让单位或上级部门领导出面,以权压法,以权否定媒体批评;有的组织反调查,极力进行诡辩。如果在个别细节上发现丝毫的不当,就对媒体和记者大肆发难。如果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就敷衍搪塞,推诿了事,使受害者对舆论监督的作用产生怀疑。更有一些单位或个人在被媒体批评后,便打通关节,在当地其他媒体进行反报道。由于现在的新闻传播渠道众多,缺乏宏观调控,从而形成了媒体打架、相互矛盾的不良宣传效应。 妨害舆论监督的暴力抗拒因素 为了反映事实真相,伸张公平正义,记者在履行职责、客观公正地对热点新闻进行采访

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及其责任

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及其责任 【摘要】新闻媒介是舆论监督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主体,新闻媒介在舆论监督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具有采访权、知情权、公开报道权、监督权和批评权、人格权等权利。当然其同样也负有相应的责任。笔者认为,只有当权利与义务平衡才能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也只有将舆论监督纳入法治化轨道,才有利于社会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新闻媒介舆论监督权利责任法制化

On the right of the news media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public opinion Summary:The media is essential in the public opinion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opinion of the medi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king. It has the right to interview, right, right of publicity, supervision and criticism, personality rights and other rights. Of course it also has a corresponding responsibility. In my view, only when the balance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in order to play the role of media supervision, and only the public opinion into the orbit of rule of law, will contribute to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mass media supervision rights liability legal system

浅析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

浅析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 (11)

摘要 [摘要]在当今物质与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不同程度的显现出来。这样持续下去的话不仅会危害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也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安定和谐的精神文明世界。最快捷、影响最大、最淋漓尽致的监督方式就是—新闻舆论监督。 在我看来,新闻舆论监督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性:一是针对性强;二是态度明确;三是说服力强。除此外还具有较明显的客观性,又有着正确的导向性。 [关键词] 新闻;新闻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监督方式;责任;利益 1

Abstract In today’s material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all kinds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social problems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apparent.Not only that continues will do harm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masses but also affect the country’s exhibition.In order to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to create a stable and harmonious spiritual word.Supervision in the fastest way,the impact is the biggest,the most incisive is the news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In my opinion,the news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has its unique way of supervision:obviousrelevance,clear and convincing.The news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is objective,and guide the correct. Keywords: News;The news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News media;Monior mode;duty;benefit 2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研究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研究 [提要]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形式。目前我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在对其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探讨完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措施,借以推动我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工作。 关键词:新闻媒体;舆论;舆论监督 随着新闻改革的蓬勃发展,我国新闻媒体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日趋清晰和自觉,其显著标志之一便是新闻媒体在运用新闻舆论的力量对社会生活进行监督方面有了更大的作为。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飞速发展是我国新闻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新闻媒体赢得党和人民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信任的根本原因。 一、舆论监督的内涵及特征 舆论是指通过传播再现社会集合意识的、具有权威性或影响力的人民大众对事物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舆论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传播的众人的议论、意见。在当代社会,新闻媒体是能产生广泛影响的主要传播方式。因此,人们往往把新闻舆论简称为舆论,也就是狭义的舆论,亦即本文所称的舆论。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人民的意志和情绪,人民的意见和批评,通过新闻媒体反映出来,形成舆论,受到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考虑,这就是舆论监督。现代民主政治国家都很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舆论监督作为一种软监督,具有如下特点: 1、广泛性。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实施主体是媒体和媒体工作人员,但媒体作为社会公器代表和反映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志和主张。任何公民,不分党派、宗教、信仰、职业、年龄、性别,都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提出批评和建议,行使他的监督权。舆论监督的内容也不是特定的,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 2、公开性。媒体每天与千万人进行面对面的接触,这种监督的议程、立场、对立观点和所有细节都是公开的,相关的人与事一经报道披露,就处在众目睽睽之下,无法掩饰和逃避。舆论监督虽然没有硬性的强制力,却有软性的影响力,可以直达人的心灵,所谓“千夫所指,无疾而终”。 3、及时性。现代媒体的出版周期日益缩短,电子媒体几乎全天不间断播出,几小时前甚至几分钟前发生的事很快就能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引起人们的关注,形成一种社会舆论。而其他的监督形式则一般要经过一整套的既定程序,费时较长。 4、灵活性。无论是司法监督还是行政监督,采取的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督方式,遵循分级管理固然有组织严密、力量强大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监督范围小、中间环节多的弱点,而舆论监督与这种自上而下的线性监督方式不同,

新闻舆论监督的问题与改进建议要点

新闻舆论监督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新闻舆论监督是针对对社会上某些组织或个人的违法、违纪、违背民意的不良现象及行为,通过报道进行曝光和揭露,抨击时弊、抑恶扬善,以达到对其进行制约的目的。 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及问题 (一新闻舆论监督依然脆弱面临困惑 在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多变的严峻现实下,舆论监督在张扬着正义与良知的同时, 也无可奈何地暴露出诸多问题和自身的不足与缺陷。下列所提示的具体原因:反映群众的呼声太少, 特别是为群众参政议政提供的机会和版面太少; 在报道政务和决策方面的公开程度不高; 对党和政府的政策, 只是宣传贯彻, 从不对其利弊得失公开议论。 ;不能主动积极地批评监督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和工作; 只对上负责, 不对下负责的情况相当严重; 只报喜不报忧; 报道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实际需要相距太远 . (二新闻舆论监督面临太大的压力和干扰,新闻官司增多。媒介在行使舆论监督职权时,又面临着被监督者的反弹和打击报复,往往是“白监督一场”。被监督者往往不甘心自己的问题或丑行被曝光, 他们对付舆论监督的手法更是层出不穷。“压制”,疏通”,“堵截”,“拖延”,“应付”,“打击报复” 等手段来影响报道。 (三新闻媒体自身在舆论监督方面准备明显不足,自身问题较多。 屈服于上级权势的压力, 或被关系人情所左右, 致使涉及舆论监督的节目无法正常播出,其后果是严重挫伤了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更加助长了邪恶之风; 涉及舆论 监督的节目采制成本偏高, 许多地方电视台往往限于财力、物力而不得不削弱,甚至放弃;“焦点”类节目形式千篇一律,形式缺乏创新,内容上不够深刻,题材狭窄,严重影响了收视效果;许多媒体在此类节目的报道中,普遍存在只重播出、刊登,不重反 馈的问题,往往是仓促应战,缺乏穷追猛打的决心、气魄和手段,舆论监督的作用和效果并不理想。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研究

《科技传播》 2018?5(下) 41 科技新闻传播 新闻媒体是传播新闻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发展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随着新闻行业的不断改革,新闻媒体需要正确了解自身的社会角色,恰当运用新闻舆论力量,对社会进行监督。新闻媒体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要博得社会与大众的认同与信任,因此,加强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则显得尤为重要。 1 舆论监督概述 1)舆论监督内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 民群众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对于社会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会进行讨论,并具备自己的观点。舆论就是要整合这些议论与想法,以传播的方式再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社会集合性。从广义上来看,大众的意见与想法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传播,就可以称之为舆论。从狭义上来看,可以将新闻舆论称之为舆论,因为实现舆论主要传播的方式就是新闻媒体。新闻媒体传达着人民的想法与意见,代表着人民的利益,由此形成的舆论,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就有了舆论监督。 2)舆论监督特点。第一,舆论监督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新闻媒体代表着大众的意志与想法,任何一位公民都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机关和社会公共事务等方面提出建议与批评。媒体与相关工作人员负责实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由于舆论监督的内容包含许多方面,因此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其广泛性。第二,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性。舆论监督的许多细节都要面对公众,尤其是经过新闻媒体报道的人和事件,将会以广泛的传播方式被千万人知晓,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性质,就会产生相应的舆论,并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中。在公开的监督之下,被报导的人和事件将无处躲藏,会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从而形成不同的观点与讨论。第三,舆论监督具有及时性。当媒体与数字网络等先进的技术相结合时,就意味着新闻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许多事件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并迅速形成舆 论,使得舆论监督及时性更强。第四,舆论监督具有灵活性。舆论监督不同于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其监督方式可以不拘一格,监督范围比较广泛,免去许多中间环节,提高监督的效率。舆论监督并不是采取自上而下的线性监督方式,而是以相反的方式开展监督,因此会更加灵活。 2 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不足 1)存在不正确的认识。目前在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工作上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具体来讲,有许多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人员认为,新闻报道就是要侧重正面宣传,歌功颂德,如果披露真相就可能会削弱正能量的传播,是社会中存在着消极的情绪,因此舆论监督就是助长不良风气的直接途径。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不仅会缩小新闻传播的范围,还会使许多批评性报道与揭露真相的新闻越来越少。实际上,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反而会助长社会不良风气的增长,削弱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力量。有许多官方机构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并没有尊重公众的知情权,而是以维护稳定为由,掩盖事实的真相。长此以往,就会使得新闻舆论监督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没有起到充分监督的效果。 2)地方保护主义动机强烈。对于一些重要的机构和单位而言,新闻舆论监督,往往会因地方保护主义动机十分强烈,而丧失其应有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如果该机构或单位因某种错误需要被媒体曝光,当记者就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采访时,相关人员并不配合,或者谎报情况,甚至干脆刁难记者,禁止记者继续采访。如果干扰采访失败,还可能会采取其他方法阻止新闻报道,拒绝披露真相。如果新闻报道得以顺利刊出和传播,即使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有关机构和单位会失口否认,不承认错误,不思悔改,甚至对错误进行掩饰和辩解。这种强烈的地方保护主义动机,不仅违背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也剥夺了公众的知情权,对于新闻舆论监督的开展十分不利。 3)缺乏完善的法律环境。目前中国的新闻媒 作者简介:郭野,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研究 郭 野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哈尔滨 150090 摘 要 随着新闻行业的蓬勃发展,新闻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应用舆论监督工作则成为广大新闻媒体人员和政 府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课题。文章主要对舆论监督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目前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词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1-0041-02 DOI:10.16607/https://www.360docs.net/doc/154226001.html,ki.1674-6708.2018.10.025

如何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如何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新闻舆论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监督作用。从党的十三大以来,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明确提出:重视和发挥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由此看来,开展对反腐倡廉工作的舆论监督,是我们党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和工作职责。作为县级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积极发挥对反腐倡廉的舆论监督作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充分认识县级广播电视舆论监督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是舆论监督的引导作用。在目前社会不断变革的时期,地方上的反腐败斗争和行业不正之风也变的错综复杂。基础不牢,何以建高楼大厦?因此作为基层的新闻媒介加强对反腐倡廉的舆论监督非常重要。在监督中,监督什么,怎么监督,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从宣传政策,法规,条例等入手,用宣传的手段来推动党中央确定的反腐败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在地方的贯彻落实。比如,在我们新闻或

专题节目中开设《廉政之窗》《行风在线》《身边说法》,把生硬枯燥的法规,条文用形式活泼的电视节目表达出来,以此来引导提高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促进防范腐败机制的形成,推进反腐倡廉法制的进程等。 二是舆论监督的示范作用。毛泽东同志曾讲过:“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江泽民同志说:“人民日报办得如何,对全国人民都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这些论述告诉我们,新闻媒介在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舆论监督中,新闻媒介刊发什么,不发什么,怎么发,都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县级广播电视要围绕中心,吃透政策,跟紧形势,多介绍各级各部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做法新经验,多宣传郑培民、汪洋湖等勤政廉政的先进典型,建立严格的播发审批程序,以良好的节目内容和形式为社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更好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三是舆论监督的震慑警(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示作用。新闻舆论监督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是,这种监督以公开曝光为主要形式,传播快,范围广,影响大,有很强的震慑力和广泛的警示作用。2004年秋,郧县遭受长时间的暴雨袭击,很多农民房屋倒塌,让倒房户安全过冬成了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然而郧县某乡镇不顾镇内倒房户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现存问题与对策分析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现存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开展舆论监督是每个新闻媒体的使命和责任,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现实生活的深刻变化,大众对媒体舆论监督越来越关注,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近年来,媒体舆论监督在大力弘扬正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不健全、不规范之处,从而出现了监督乏力、监督不畅和监督不能的情况。面对如此现状,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健康、法制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成为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基本原则; 一、媒体舆论监督的含义与方向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礼仪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1]。 舆论监督的产生与社会制度紧密相连。在我国,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评议的重要途径,做好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的愿望,是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也是新闻工作的重要职责。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在世界媒体峰会致辞中曾强调:“要鼓励和支持媒体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两位国家领导人对新闻舆论监督职能的鼓励与期许,为我们未来更好地开展新闻监督指明了方向。 二、媒体舆论监督优势与现状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进步,新闻舆论监督也取得了不菲业绩。从最初的小心谨慎到今天的锋芒毕露;从最初的屈指可数到今日的遍地开花,新闻舆论监督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监督特点看,舆论监督具有几大优势。一是具有很高的受众关注度和影响力;二是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能力;三是具有多样表现形式;四是涉及面广,关系到受众的点滴生活。从监督现状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体舆论监督工作配合党内监督、组织监督、制度监督和民主监督,在形成监督合力和实效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媒体舆论监督在大力弘扬正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对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舆论监督在运行中还有许多不完善、不健全、不规范的地方,从而发生了监督乏力、监督不畅和监督不能的情况,甚至存在着损害公民、单位的

现今社会如何做好新闻舆论监督

社会如何做好新闻舆论监督 社会如何做好新闻舆论监督分为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宏观控制,把握引导方向。有了科学高效的宏观调控,就如同为新闻舆论筑就了一道安全的防火墙,防止"谬误出于口"。加强宏观控制,要健全在党委领导下宣传部门负责新闻舆论宏观指导的管理体制,党委宣传部门要守土有责,对本地区本部门的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进行有效指导和管理,以保证正确的舆论始终占领阵地。要广泛建立信息联系点,及时掌握舆情信息。要通过建立完善新闻评阅、新闻调研、新闻通气会、形势报告会等制度,及时通报情况,提出要求,总结经验,加强对媒体引导。 二是增强新闻舆论引导,牢牢把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现在国内一些小报、杂志、广播、电视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价值观严重扭曲,是非观严重混淆,美丑观严重颠倒。少数新闻媒体为了迎合为数不多读者的味口,竟把庸俗误为通俗,污点当卖点,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他们热衷于报道一些道听途说的绯闻、丑闻,对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错误舆论,不予抨击,对先进人物和事例麻木不仁,漠不关心。我们党要实现执政目标,必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用党的思想理论、纲领路线、价值观念影响社会,凝聚群众,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正确地把握形势。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的监督。在监督时要结合利用人力和软件来监控最新动态,人力有信息管理科,软件可以选择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因为人力无法替代电脑的繁琐数据的过滤排查,然

而电脑也无法完全替代人工的对全文语义分析,针对重要信息要即使正确判读,控制负面舆论。 三是要把好新闻宣传的"关"和"度"。把好关把好度,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新闻宣传要把好关把好度,首先要在政治上绝不能给错误思想和观点提供传播渠道;二是政策上必须全面准确地宣传中央精神;三是必须全面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大力宣传社会发展中光明的、健康的、积极的东西;四是在热点问题上要政治坚定,头脑清醒,该热的要热,该稳的要稳,该冷的要冷;五是舆论监督上要端正目的,摆正位置,把握好监督的时机,运用好监督的形式,注重监督的效果,做到实事求是,结论正确,出于公心,有利工作;六是宣传格调上要反对嬉戏打闹,低级无聊,反对荒诞怪异,肤浅浮躁,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七是要珍惜维护好媒体的良好形象,不做虚假新闻,不做有偿新闻,不做不负责的广告宣传。 四是加强新闻媒体在网上的舆论引导。现代网络是以互动性为主要特征,受众的地位空前提升,摆脱了被动的地位,开始与职业传播者一样成为信息的主动传播者参与者,他们可以任意在网上发表评论、发布新闻。根据网络特点,各新闻媒体要充分利用各自网站加强对新闻舆论的引导,各专业新闻网站在网络传播中继续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积极利用网络快速有效的交互式反馈机制,反映和引导舆论。加大对技术的控制力度,通过科技手段管理网络媒体。与此同时积极探

把新闻舆论监督 (新)

把新闻舆论监督 作为县(区)广播电视台工作的新常态 李文彬 受到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员工素质、采编方式等方面的制约,许多县区广播电视台的舆论监督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党和政府最基层的舆论宣传阵地,以及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县区广播电视台应该解放思想、主动出击、发挥贴近性强的优势,着力探索适合基层实际的舆论监督的方式方法,改变舆论监督工作无所作为、难以深入持久的尴尬局面,使之成为县区广播电视台工作的新常态。 一、在推进协商民主和依法依法行政上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基层的协商民主应主要包括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大协商、基层协商等各个方面,县区广播电视台要主动与当地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各方面加强协调与合作,商议方法和步骤,把事关国计民生重大事件的协商过程和内容及时公布,让人民群众充分了解,达到监督工作,督促落实的目的。如每年召开的人大、政协“两会”,代表、委员都会都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编采人员要改变“两会”报道重程序、轻内容,重领导、轻代表委员的做法,

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充分报道他们的真知灼见。要筛选出反映问题深刻、解决方法科学、可操作性强的代表议案和委员提案,把它们的内容予以公布,并跟踪督办落实过程,让公众充分的知情和参与,使代表、委员和广大群众更好地增共识、聚合力、促和谐,更好地促进党委、政府工作的落实。 近年来,县区党委、政府在促进政府协商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县区广播电视台要积极地参与其中,如政府进行的事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性协商,广播电视台可在事先了解议题和与政府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把相关群众、法人和社会组织的意见建议进行前期采访、梳理和播发,提前预热,协商过程中,要充分采访报道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政府决策的过程。对于政府召开的听证会、座谈会的等事务性协商,广播电视台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把政府的想法和公众的诉求及时地采访和播发,达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目的,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推进基层依法行政,舆论监督作用不容小觑,县区广播电视台不但要敢于监督,更要善于监督,要同政法、纪检监察、组织等相关部门建立经常性、广泛性的联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让舆论监督落到实处,发挥作用。首先,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把政府及其有关部

新闻舆论监督论文

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及问题 舆论监督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它是公众运用舆论手段对社会实行的监督。在舆论监督中, 新闻舆论监督是最主要、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新闻舆论监督可以将被批评监督的人和事公之于众,并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对其形成一种代表民心民 意的社会压力。如今,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更是给舆论监督增强了威力。新闻舆论监督的这种作用和 威力,是其它方式的监督所无法替代的。 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全国人民的支持,以及各级各类媒体自身的努力,近年来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工 作,无论在广度、力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一些突破和进展,并且涌现出了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为代表的一批在群众中有良好声誉和影响的,以开展新闻批评和进行舆论监督为主要内容及特点的名牌栏 目和节目。而都市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方面也有不俗表现。它们所采取的形式更加 灵活,方法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广泛,在广大人民中的影响更为广泛。 虽然近些年新闻舆论监督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群众也给予了不少积极的肯定,但从总体看,对于当前我 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状况,社会和公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依然不高,媒体自身也觉得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许 多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 主要问题有: 1媒体失语缺位现象。 一些权力组织及个人无视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能和权利,常常以各种理由与借口,对正常和正当的 舆论监督任意进行干扰。他们或是拒绝接受采访,或是拒绝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料,或是干脆下“禁令”, 禁止采访报道等等,致使在需要舆论监督的时候,常常出现媒体“失语”和“缺位”的现象,使得群众听

不到媒体的声音,看不到媒体的作为。 2暴力抗拒和打击报复现象。 一些被批评监督的单位和个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有时还会采取暴力手段来阻拦和抗拒舆论监 督。近年来,记者在采访中被殴打、拘禁;摄影和摄像器材、设备被砸、被毁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社会 上的恶势力,甚至会用极端手段恐吓和报复记者,使其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和侵害。 2010.02.19新闻战线前沿关注 ------------------------------------------------------------------------------------加强新闻 舆论监的方法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舆论监督的作用发挥得愈正常愈充分,就愈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当前新闻舆论监督中,普遍存在题 材单调、信息不灵、媒体孤军奋战以致战斗力不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舆论监督作用的正常发挥。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刻不容缓,对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选取具有影响力的焦点题材 新闻舆论监督的题材是复杂多样、丰富多彩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生活的,问题的性质 各有千秋,有的是违反国家法律,有的是损害群众利益,有的是违反社会公 德等等,包罗万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舆论监督的对象,所以选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首 先,要处理好舆论监督与国家、社会大局的关系。舆论监督报道,媒体也可以社会调查方式了解群众关 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可以召开研讨会等形式了解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还可以请各级部门列出其关 心而又可以公开的难点问题,主动寻求舆论监督的焦点题目。响社会稳定、激化社会矛盾等等。其次,应 坚持典型性、普遍性的原则。舆论监督的题材应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避免将猎奇、盲目追求轰动效应、 追求卖点等不健康因素作为舆论监督的选题标准。在选题时,媒体可以社会调查方式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现存问题与对策分析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现存问题与对策分析摘要:开展舆论监督是每个新闻媒体的使命和责任,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现实生活的深刻变化,大众对媒体舆论监督越来越关注,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近年来,媒体舆论监督在大力弘扬正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不健全、不规范之处,从而出现了监督乏力、监督不畅和监督不能的情况。面对如此现状,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健康、法制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成为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媒体舆论监督的含义与方向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礼仪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 舆论监督的产生与社会制度紧密相连。在我国,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评议的重要途径,做好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的愿望,是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也是新闻工作的重要职责。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在世界媒体峰会致辞中曾强调:“要鼓励和支持媒体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两位国家领导人对新闻舆论监督职能的鼓励与期许,为我们未来更好地开展新闻监督指明了方向。 二、媒体舆论监督优势与现状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进步,新闻舆论监督也取得了不菲业绩。从最初的小心谨慎到今天的锋芒毕露;从最初的屈指可数到今日的遍地开花,新闻舆论监督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舆论监督类节目的报道原则

舆论监督类节目的报道原则发布人 (1)坚持建设性监督。开展舆论监督,要始终坚持重在建设,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要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抓住那些群众关心、政府重视、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舆论监督。要注重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着眼于推动问题的解决,向积极的方面进行引导,使舆论监督有利于针砭时弊、弘扬正气,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要出以公心、与人为善,不能感情用事,防止激化矛盾,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问题、敏感问题,要格外注意舆论监督的社会影响。无论正面宣传还是舆论监督,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发挥好新闻舆论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 (2)坚持科学监督。开展舆论监督,应当有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做到事实准确、客观全面、以理服人。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生命,也是舆论监督的生命。一旦不真实,舆论监督就会失去公信力,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要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情况,认真核实报道内容,决不能道听途说、似是而非、断章取义。真实还有个总体真实与个别真实的问题,总体真实是宏观的真实、普遍的真实,个别真实是单个事件的真实、具体细节的真实。不能把个别问题当成普遍问题,把局部问题当成全局问题。要全面、辩证地观察和分析问题,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听取各方面意见,防止偏听偏信、以偏概全。要摆事实、讲道理,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决不能盛气凌人、居高临下、以势压人,真正让被监督声心服口服,使我们的报道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的检验。 (3)坚持依法监督。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舆论监督受法律保护,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严格依法办事。舆论监督报道的内容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不能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泄露国家秘密,不能干扰和妨碍政法机关依法办案,不能殳犯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舆论监督的手段、方法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获取新闻素材、核实报道内容都要通过合法的途径、程序和正当的方式,不能采取非法和不道德的手段进行采访。在我们国家,舆论监督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无论是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还是其他各类报刊、互联网站,都要接受法律的约束,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新闻媒体和记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注意在大局下考虑问题、决定取舍,不能“包揽诉讼”、“包打天下”,不能把舆论监督作为提高收视率和发行量的手段,更不能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谋取个人私利。新闻媒体什么时候都不能成为独立于党和政府之外的所谓“社会公器”、“第四权力”,我们的记者什么时候都不能成为不受法律约束的“无冕之王”。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监督

今传媒 2012年第11期 传媒与法 25 报道,这样有利于增强党报的威信。要选择最能说明问题,反映本质的一点或两点,深入揭露,集中攻破。二要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搭配要适“度”。既不能用正面宣传为主来排斥舆论监督,也不能“黑暗一片”,使人看不到党和政府的工作主流,看不到社会光明的一面。三是舆论监督的频率要适“度”。舆论监督报道有着引导社会舆论,影响读者的心理作用,因此把握好频率就显得非常必要。对同一类事同一个问题,同一个地区、同一部门、同一单位,或者是同一个人的批评都要适可而止。四是稿件发表的时间要适“度”。要选择最佳时间。同样的舆论监督稿件,发表的时间不同,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我们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 (三)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支持舆论监督的同时,要尽快建立新闻舆论监督的督办制度 毛泽东同志1954年曾说过,报纸批评应该开、好、管。开,就是要开展批评;好,就要开展得好;管,就是党委要把这件事管起来[2]。实践证明,哪里党委和政府支持重视舆论监督,哪里的舆论监督就搞得好,作用也自然发挥得好,反之亦然。要尽快建立新闻舆论监督的督办制度,凡是报纸批评正确的,查证属实的,就要督促各有关部门抓紧改正并给报社回复,使得新闻舆论监督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对那些严重违法乱纪的个别腐败分子,只要新闻舆论监督属实,不管后台有多硬,官有多大,都要坚决地依法从重从严从快地查处。只有这样,才能彰显报纸舆论监督的强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M].北京:人民日报社出版社,2010. [2] 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监督 来东晓 (南阳电视台 新闻中心,河南 南阳 473056) 摘 要:舆论监督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新闻工作的职责、人民群众的愿望、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正确开展舆论监督,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利于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弘扬正气,针砭时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必须要拓展舆论监督的领域,实现监督手段的多样化,在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质量和效果上狠下功夫,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舆论,才能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引导社会进步。 关键词:舆论监督领域;舆论监督形式;舆论监督质量效果 中图分类号:D69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1-0025-02 收稿日期:2012-07-27 作者简介:来东晓,男,南阳电视台新闻中心时政部副主任,编辑,主要从事时政新闻编辑研究。 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是新形势下赋予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责,有效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监督,特别是做好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对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党台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有责任有义务为经济社会发展鸣锣开道,清理思想和文化垃圾,清除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因此舆论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一、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法治社会,一方面给我们的舆论监督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使一些不愿接受监督的单位和个人有了更多的机会钻法律的空子,电视新闻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稍不慎重,就可能招来新闻官司,并往往败诉。 新的发展历史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力度正进一步加大,发展的领域也将越来越广阔。但同时,由于处于探索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也会增多,舆论监督的对象也会更复杂。这就需要我们的电视等新闻媒体在不断加大正面宣传,为改革和发展鼓与呼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为地方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舆论环境。 为此,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不断探索和把握新形势下新闻舆论监督的规律,以更加严谨 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方法开展好新闻舆论监督工作。 同时,在舆论监督工作中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 求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服务大局,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着眼于改进工作,抓住群众关注、政府重视、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