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四)

1、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把相应的物态变化填在横线上。

(1)冬天从室外到教室,带眼镜的同学镜片上有一层水珠,这是现象。(2)在寒冷的冬夜窗户上出现的冰花,这是现象。

(3)严冬,屋顶上的积雪没有化成水却越来越少,这是现象。

2、如图,小红利用烧瓶、橡皮塞和玻璃管自制了一个液体温度计该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_________原理来工作的;使用中发现,微小的温度变化液柱升、降不明显.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的办法.

3、在寒冷的冬夜,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它是水蒸气_______而成的。冰花出现在窗户的_______(填“内”或“外”)表面。这个过程中,水蒸气要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冬天,冰冻的衣服在低于0℃的房间内也会逐渐变干,这是因为冰发生了_______而变为水蒸气,这个过程中冰要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5、如图所示,由温度计的读数可知,房间的温度是。把正在熔化的冰放到这个房间里,冰(“能”或“不能”)继续熔化。

6、如图所示,为小聪同学描绘的两种晶体熔化时的熔化曲线,则由曲线可看出:的熔点较高;熔化过程经历的时间较长。

7、图甲体温计的最小分度值是℃,示数是℃;图乙寒暑表的最小分度值是℃示数是℃.

8、夏天,将一罐可乐从冰箱中取出放在桌面上,一会儿可乐罐外面有一些水珠,有同学认为这些水珠是从可乐罐中渗出来的,你认为这个同学的观点正确吗?______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某个实验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则图____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________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认清它的______.

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从第分钟开始沸腾,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__℃?.

11、如图所示,为小明同学研究水的沸腾规律时获得的曲线。从曲线可知,加热时水的初温为,加热到第分钟时水开始沸腾,水的沸点为,继续加热时水的温度(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此时水面上方的气压

一标准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2、为了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小丽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在下表中记录了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1)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上画出冰熔化的图象。

(2)通过对数据和图象的分析,你能获得的信息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丽与同学交流时发现,在开始2min升温快,最后2min升温慢,请你做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某校学生在暑期军训中进行队列训练时,一女生恶心呕吐,出现昏厥现象,下列处理不妥的是( )

A.用冷水浸湿毛巾敷在头部B.原地用人工呼吸进行抢救

C.给病人服用人丹、十滴水等D.用30℃酒精擦身降温

14、我国去年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其返回舱的表层有一层叫做“烧蚀层”的物质。它可以在返回时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烧蚀层能起这种作用,除了它的隔热性能外,还由于()

A.它的硬度大,高温下不会损坏 B. 它的表面非常的光滑,能减少舱体与空气的摩擦C.它在汽化时能吸收大量的热量 D. 它能把热辐射到宇宙空间

15、水的状态除了气态、液态和固态外,还有玻璃态,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08℃时形成的。玻璃态水无固定形状,不存在晶体结构,且密度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有关玻璃态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时体积缩小B.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时体积膨胀

C.玻璃态是水的一种特殊状态D.玻璃态水是晶体物质

16、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B)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冰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17、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吸热的是:

A.草地上结霜;B.口中呼出“白气”;

C.湿衣服晾干;D.河面结冰.

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B.物质在熔化时的温度不变;

C.手摸冰比手放在水中感到凉一些,这一定是因为水温比冰的温度高;

D.物体放热时,温度一定降低。

19、下列自然现象中,通过熔化形成的是:

A.春天,河里的冰化成的水; B.夏天清晨,花草叶子上附着的露水;

C.秋天清晨,笼罩大地的雾; D.冬天,空中纷飞的雪花.

20、下列现象的形成原因属于凝固的是:

A、冬天早晨草木上的霜;

B、春天早晨常见的雾;

C、钢水浇成火车轮;

D、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

21、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有关,其中要吸热的是:

A、游泳上岸的人觉得冷;

B、冬天河水结冰;

C、早晨产生浓雾;

D、开启啤酒瓶盖时,瓶口冒出一股“白气”.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的冰熔化成0℃的水,由于温度不变,所以它的内能不变;

B、夏天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C、寒冷冬天的早晨,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白炽灯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这是因为灯丝受热升华的缘故. 23、自然现象中有许多物态变化,下列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B、夏天,洒在室内地面上的水逐渐变干;

C、秋天,清晨河面上出现薄雾;

D、冬天,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24、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这种自然现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A.熔化和汽化; B.凝固和液化;

C.凝固和凝华; D.汽华和升华.

25、图所示温度计示数为-8℃的是:

26、天气谚语“霜前冷,雪后寒”是什么道理?

27、如图7,已知有一支温度计的刻度不准确,在实验中,杯中和密封瓶中的液体都是酒精。请你帮忙判断一下哪支温度计有毛病?为什么?

28、夏天,小明到小丽家去玩,小丽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倒入纸杯里请小明喝.不一会,小明发现纸杯壁上有一些小水珠.

(1)纸杯壁上出现小水珠的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2)请简单解释这个现象形成的原因。

(3)下面事例与(1)中属同种现象的是.(填字母代号)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成水;

B.夏天,揭开冰棒纸后看见冰棒冒“白汽”;

C.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

D.夏天的清晨,河面上会出现雾气

.

1、液化、凝华、升华;

2、热胀冷缩换成大一些的烧瓶(或换成更些的玻璃管)

3、凝华,内,放出

4、升华,吸收

5、-4℃不能

6、A,B。

7、0.1℃36.7℃1℃-3℃

8、不正确;(2分)

先用天平称出刚取出的可乐罐的质量m1 ,一段时间后,把铝罐外的水抹去,再用天平称出铝罐的质量m2,如果m1= m2,则水不是从罐内渗出的。(其它意思表述均可)(4分)

9、b,a

10、量程,分度值,5,98。

11、60℃,8,120℃,不变,大于。

12、(1)

(2)冰的熔点是0℃,熔化用时3min、第2min开始熔化、第5min熔化结束等

(3) 水的比热容大(冰化成水)

13、B

14、C

15、C

16、B

17、C

18、A

19、A

20、C

21、A

22、D

23、C

24、C

25、D

26、雪是水蒸气放热凝华而成的,这时空气吸热而升温;霜熔化吸热,空气放热而降温。

27、丙温度计是不准确的。乙温度计放在密封的酒精瓶中,酒精不能蒸发,汽温度应等于气温,甲、乙两温度计的示数相同,故都是正确的。丙温度计测的是敞口容器中的酒精的温度,由于酒精的蒸发,酒精的28、(1).液化;

(2).由于空气中的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纸杯壁放热液化成小水珠。

(3) .BD.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现象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下面列举一些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析,以期抛砖引玉。 ●用手直接拿刚出锅的鸡蛋时,感觉到烫,但当蛋壳表面的水蒸发完后再摸时,则更烫了,以致无法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解析: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由鸡蛋内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这和把手沾湿了去拿更出锅的热馒头感觉不太烫一个道理。 ●蒸馒头时总是上面的先熟,这是为什么? 解析:蒸馒头是利用高温的水蒸气将热传递给馒头使其变熟。刚从沸水中蒸发出来的高温水蒸气密度较小,能迅速升至蒸笼的顶端,所以蒸笼的最上层温度最高,馒头先熟。 ●牙医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把一个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解析:用酒精灯火焰烤过的平面镜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可有效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导致医生看不清牙齿,影响诊断。

●为什么夏天游泳的人刚从河水中上岸,就感到比在水中冷,蹲下身子抱成团时,则觉得比站着暖和些? 解析:夏季的气温较高,而河中的水由于不断地蒸发吸热,因此水温比气温要低。人刚从水中上岸时,身体表面沾有许多水,这些水会不断蒸发,从人的身体上不断吸热,人就会感到冷。当人蹲下身子抱成团时,人体表面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比站立时减小,水的蒸发速度就减慢了,水从身体上吸热的速度也随之减小,故人就会感觉比站立时暖和些了。 ●为什么,夏天吃冰棒时,若是刚从冰柜中取出的,很容易和嘴唇粘在一起? 解析:刚出冰柜的冰棒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远低于嘴唇的温度,当其与嘴唇接触时,使嘴唇上的少量水分很快放热结冰,与冰棒凝固在一起,便粘住了嘴唇。 ●为什么,寒冷的冬天经常看见玻璃窗的内壁结有漂亮的冰花,而外壁却没有? 解析:寒冷的冬天,室内外温差很大。当户外空气低于0℃时,室内玻璃窗附近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将会放热,直接凝华成冰花,附着在玻璃内壁上。虽然户外空气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水蒸气,但它的温度跟玻璃的温度相等,不具备凝华的条件,因此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壁。 ●北方人冬天吃冻柿子时,先放在凉水中泡一会,发现柿

初中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考纲解读 (一)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 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二)知道熔化和凝固、知道晶体的熔化规律及熔点,能识别 晶体和非晶体。 (三)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及蒸发制冷作用。知道沸腾现 象、规律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知道液化现象及液化方法。 (四)知道升华和凝华及升华会吸热。 (五)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 二.知识点: (一)自然界中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1)固态: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很难被压缩 2)液态:不容易被压缩且有一定的体积,但由于它具有流 动性,没有一定的形状 3)气态:很容易被压缩,具有流动性。即既没有一定的体 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 4)等离子态:由等量的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组 成。(了解,重在强调应用) (二)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首先利用分子动理论从微观意义上解释物态变化的本质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 力 (三)温度、温度计 1)温度 a)物理意义:温度是表征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b)单位: ①常用单位:摄氏度符号℃→摄氏温度 ②国际单位:开尔文符号 K→热力学温度 c)温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1.01*105帕),把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沸水的温度规 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 每一等分成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提示:用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 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就要使用测量温度的工 具----温度计。 2)常见温度计 a)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b)一般说来,一切物质的任一物理属性,只要它随温 度的改变而发生单调的、显著的变化,都可用来标 志温度而制成温度计。 c)构造:

物态变化知识点

第三章物态变化(共4节) 第1节温度 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0C 和1000C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个等份代表1 0C。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 0C 。“-4.70C”读做负4.7摄氏度或读做零下4.7摄氏度。温度的常用单位摄氏度,符号℃。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3、温度计: (1)工作原理: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2)种类:①按用途分:实验室用温度计、医用温度计、寒暑表。②按测温物质分:水银温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3)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毛细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玻璃外壳、刻度(均匀); (4)使用方法:①选: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取适当量程的温度计。看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②放: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③等:温度计在被测液体中,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④读: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⑤记:准确记录数据和单位。 练习:如图4中乙正确 ..。. ..、甲和丙错误 4、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原理: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4):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5):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读数时体温计可以取出来读数,第二次使用时要用力向下甩。 5、温度计读数:如图5中左温度计的示数为 -16℃;右温度计的示数为 9℃。图6 图4 图4 图5 图6、体温计

物态变化常见现象

初二物理第四章现象过关 一、熔化物体状态物态变化 1、夏天吃冰棒解热,是冰棒在口腔或体内熔化吸热 2、冰雪融化(固态液态熔化吸热) 3、铁变成铁水 4、蜡变成蜡油 二、凝固 1、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 使窖内温度不至于太低 2、铁水变成铁件(液态固态凝固放热) 3、严寒的冬天,湿手沾附在门把手上 4、铜水浇注铜像 三、汽化 1、拖地后,地面变干 2、夏天晒湿衣服 3、摸在手臂上的酒精不见了(液态气态汽化吸热) 4、晒粮食 5、大旱时,河底干裂 6、湿头发变干 7、非洲人,使用的土冰箱 四、液化 1、雾露 2、冰糕周围的“白气” 3、打开冰箱门,出现“白气” 4、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 5、冬天带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室内时,(气态液态液化放热) 眼镜模糊不清 6、照镜子时,对着镜子哈气,变的模糊不清 7、夏天自来水管出现水珠(流汗) 8、冬天,门把手流汗 五、升华 1、冰冻衣服变干 2、樟脑球变小 3、雪人在严寒的冬天变小(固态气态升华吸热) 4、灯丝变细 5、用干冰制造舞台烟雾 6、人工降雨 7、对玻璃管内典加热,出现红色云雾 六、凝华 1、灯壁变黑 2、雾凇(气态固态凝华放热) 3、窗花 4、霜雪

达标练习一、下列实例对应的物态变化都有错,请改正 1、晒粮食(液化) 2、雾凇(凝固) 3、灯丝变细(汽化) 4、冬天带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室内时,眼镜模糊不清。(凝华) 5、严寒的冬天,湿手沾附在门把手上(液化) 6、雪霜(凝固) 7、湿头发变干(升华)8、大旱时,河底干裂(凝固) 9、人工降雨(熔化)10、铜水浇注铜像(液化) 11、樟脑球变小(熔化)12、打开冰箱门,出现“白气”(汽化)13、铁变成铁水(液化) 14、对玻璃管内典加热,出现红色云雾(凝华) 达标练习二、 1、把水滴到炽热的炉盖上,听到“滋滋”声并看到冒出“白气”,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先__________后________。 2、从冰箱里拿出冷藏后的鸡蛋,一会发现它变湿,马上用抹布擦拭却擦不干,在桌面上放置一段时间后,鸡蛋自己也会变干,发生的物态变化先________后________。 3、用水壶烧开水,水烧开时,在离壶嘴一定高度处冒出大量的“白气”,而壶嘴处却没有“白气”冒出,其中“白气”产生的过程是,先_______成水蒸气后_______成液态的小水珠。 4、家庭使用的冰箱,在冷凝室内:液态的氟利昂发生了_______现象;在冷冻室内,气态的氟利昂发生了_______现象______热,从而使冷冻室内温度比较低。 5、“霜前冷,雪后寒”这句“谚语”说明了,霜由于气温______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而形成的;雪后由于_______导致气温降低,使人感觉到冷。 6、上联是“杯中冰水,水放热结冰温度不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吸热化水温度未升”。该对联先后包含的两种物态变化分别是______ 和_______ ,它还说明了冰室一种_____(晶体或是非晶体) 7、“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使停止水的沸腾,他们分别利用___________和_________方法停止水的沸腾的。 8、夏天,从冰柜里拿出冰棒时,会看到硬邦邦的冰棒上有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冰棒上就冒出“烟”;把这支冰棒放在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形成的,“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形成的,“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_ 形成的。

中考必考题 物态变化新

中考必考考点一:物态变化 1.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熔化的是() A.初春,河面上冰化成水B.夏末,草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淞 2.如图所示的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时间图像。该物态变化过程可能是() A.水的凝固过程 B.海波的凝固过程 C.玻璃的凝固过程 D.蜡的凝固过程 3.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A.夏天,冰棍“冒出”的“白气”, B.放在衣柜里面的樟脑丸变小了 C.太阳出来雾散了 D.深秋,清晨草地上出现霜 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的是() A.初春,湖面的冰层变薄B.盛夏,阳光下湿衣服晒干 C.深秋,草叶上出现露珠D.严冬,室内玻璃窗上形成冰花 5.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A C D 6.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中,属于凝华的是() 7.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的是() 8.以下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中,放热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积水干涸 C.秋天,草木上出现了霜 D.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9.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A.放置于衣柜中的樟脑球逐渐变小,是汽化现象 刚从水中 出来,感觉特别冷 水烧开时冒出大 量“白汽” 冬季,堆在户外的“雪 人”没熔化却变小 夏天凉晒的湿 衣服逐渐变干

B.烧开水时,锅中水面上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C.深秋,地面上出现的霜,是凝固现象 D.严冬,结了冰的衣服也能变干,是升华现象 10.对下列现象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 A.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汽化 B.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熔化 C.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 D.严冬,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升华 11.洗热水澡时,卫生间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洗完后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水在镜面上发生的两种物态变化是() A.先汽化后液化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凝华后升华D.先升华后凝华 12.实施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是飞机在高空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______ 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于是高空水蒸气便______成小冰晶或______ 成小水滴,使云中的冰晶增多,小水滴增大,从而形成降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二.经典练习 1、水结冰:______; 2、冰化水:______; 3、炎热的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______; 4、初冬的清晨,地面上出现霜:______; 5、秋天的夜晚,草叶上出现露珠:______; 6、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______; 7、用久了的电灯灯丝变细:______; 8、碘加热变成碘蒸汽:______; 9、碘蒸汽冷却:______; 10、冬天,结冰的湿衣服也能晾干:______; 1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_____; 12、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______; 13、白炽灯丝是由钨丝制成的,长期使用灯泡会变黑:______; 14、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______; 15、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______; 16、衣柜里防虫的樟脑丸越来越小:______; 17、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______; 18、人出汗后,微风吹过感到凉爽:______; 19、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口:______; 20、在胳膊上擦一些酒精。会感到擦酒精处凉:______; 21、.秋天出现的漫天大雾:______; 22、铁水浇铸成工件:_____; 23、严冬东北地区的树上常有树挂:______; 24、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______; 25、医生常用冰袋给高烧病人降温:______;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以及试题

物态变化知识点 1 温度和温度计: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计: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 2 摄氏温度的规定: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 温度为100℃,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分就是摄氏1℃. * 摄氏温度的单位为摄氏度,用℃表示。 3 绝对零度:宇宙中的温度下限-273℃,叫绝对零度。 4 热力学温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 K 5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转换:T=t+273K t=T-273℃ 6 体温计的温度围:35℃-42℃ 结构特点:玻璃泡容积比玻璃管大,并在玻璃泡上方有一个非常 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上升的水银不能自动回落到玻璃泡) 最小单位: 0.1℃ 注意事项: 每次使用前要先甩,使玻璃管的水银回落到玻璃泡 7 温度使用应注意: 1 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1选 2 看温度的最小刻度值 2看 3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且不能离开被测物, 等到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测(量) 4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到容器壁及容器底。 4 壁 5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读 8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9 物质的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 10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 点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11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要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要放热 12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凝固点: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 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等的。

物态变化

201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专题训练物态变化 本专题为物态变化,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会用温度计测温度;能区分不同的物态变化,理解物态变化的条件;能解释生活及自然界的单间现象;能识读有关物态变化的图线。 中考命题热点: 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表的正确使用与注意事项;结合社会热点、生活问题考查物态变化知识,倡导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以致用。 知识结构 1.温度: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摄氏温度的规定:(0℃和100℃) 温度计: 使用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温计和寒暑表的特点也要知道) 2.物态变化: 熔化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熔化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凝固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汽化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汽化需要____________(填吸、放热) 液化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化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化需要______________(填吸、放热) 升华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凝华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去年年初,我省遭遇了罕见的持续冰灾。在无雨、无雪的冰冻天气里,由于水蒸气不断______(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而形成冰,使得包裹在输电线上的冰柱逐渐加厚,致使输电线的拉力逐渐______,输电线、输电塔架因不堪重负而断裂、倒塌。 2.图2-1是两支水平放置的温度计,且这两支温度计的两端都没有画全。你能读出它们此时的示数分别是多少吗?甲的示数为,乙的示数为。 3.某人在配制酒精溶液时,把10ml的酒精倒入10ml的水中,摇晃混合后发现总的体积小于20ml,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4.火箭发射架下建有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发生来吸收大量的热;火箭升空瞬间,会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这是水蒸气形成的(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5.防“非典”期间,常用消毒液加热熏蒸的办法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处理。从物理上说,对消毒液加热是为了,弥漫到空气中是一种现象。 6.气体打火机的燃料是丁烷气体,是用的办法使它变成液态装入打火机的。 7.将烧红的铁棒插入水中,会听到“嗤嗤”的声音,同时看到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气”,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是后是。 8.目前,全球的气候悄悄变暖,这是效应不断加剧带来的后果;而城市的平均气温高于周围乡村,这种现象称为效应。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温度与物态变化 知识梳理: 重点1: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计原理: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义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义为100℃。 (2)0℃和100℃之间为100个等分,每一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2、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2)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总结

重点2:物态变化 一、熔化和凝固: 1、熔化: (1)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 (2)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3)影响熔点的因素:压强杂质 (4)影响物质熔点的因素:杂质(盐水和水的凝固点)、物质种类(冰和铁的熔点不同)、压力(用细线切割冰块)、压强影响物质的沸点(在平原和高山上烧水) (重点) 2、凝固: (1)凝固规律: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 (2)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3)凝固放热。 二、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2)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2、沸腾:(1)液体沸腾必要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2)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3)沸腾图像各段的涵义(以水为例,如图3) 0A段:不断吸热,水的温度升高 AB段:水沸腾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3、蒸发: (1)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自身的温度;②液体蒸发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

物态变化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四) 1、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把相应的物态变化填在横线上。 (1)冬天从室外到教室,带眼镜的同学镜片上有一层水珠,这是现象。(2)在寒冷的冬夜窗户上出现的冰花,这是现象。 (3)严冬,屋顶上的积雪没有化成水却越来越少,这是现象。 2、如图,小红利用烧瓶、橡皮塞和玻璃管自制了一个液体温度计该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_________原理来工作的;使用中发现,微小的温度变化液柱升、降不明显.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的办法. 3、在寒冷的冬夜,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它是水蒸气_______而成的。冰花出现在窗户的_______(填“内”或“外”)表面。这个过程中,水蒸气要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冬天,冰冻的衣服在低于0℃的房间内也会逐渐变干,这是因为冰发生了_______而变为水蒸气,这个过程中冰要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5、如图所示,由温度计的读数可知,房间的温度是。把正在熔化的冰放到这个房间里,冰(“能”或“不能”)继续熔化。 6、如图所示,为小聪同学描绘的两种晶体熔化时的熔化曲线,则由曲线可看出:的熔点较高;熔化过程经历的时间较长。 7、图甲体温计的最小分度值是℃,示数是℃;图乙寒暑表的最小分度值是℃示数是℃. 8、夏天,将一罐可乐从冰箱中取出放在桌面上,一会儿可乐罐外面有一些水珠,有同学认为这些水珠是从可乐罐中渗出来的,你认为这个同学的观点正确吗?______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某个实验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则图____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________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认清它的______. 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从第分钟开始沸腾,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__℃?. 11、如图所示,为小明同学研究水的沸腾规律时获得的曲线。从曲线可知,加热时水的初温为,加热到第分钟时水开始沸腾,水的沸点为,继续加热时水的温度(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此时水面上方的气压 一标准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2、为了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小丽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在下表中记录了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1)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上画出冰熔化的图象。 (2)通过对数据和图象的分析,你能获得的信息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丽与同学交流时发现,在开始2min升温快,最后2min升温慢,请你做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某校学生在暑期军训中进行队列训练时,一女生恶心呕吐,出现昏厥现象,下列处理不妥的是( ) A.用冷水浸湿毛巾敷在头部B.原地用人工呼吸进行抢救 C.给病人服用人丹、十滴水等D.用30℃酒精擦身降温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物态变化知识点 1 温度和温度计: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计: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 2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 温度规定为100℃,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分就是摄氏1℃. * 摄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3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伽利略温度计:气体热胀冷缩原理 实验室温度计测量范围: -20℃----110 ℃分度值:1℃内装液体:水银或煤油体温计测量范围: 35℃-42℃ 分度值:0.1℃内装液体:水银 寒暑表测量范围: -30℃---50 ℃分度值:1℃ 4体温计结构特点:玻璃泡容积比玻璃管大,并在玻璃泡上方有一个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上升的水银不能自动回落到玻璃泡内) 5注意事项:体温计每次使用前要先甩,使玻璃管内的水银回落到玻璃泡其他温度计不能甩 用水银做温度计里液体优点:水银比热小,温度变化快测量精确度高 用酒精做温度计里液体优点:凝固点低,适合寒冷地区使用 6.温度使用应注意: 1)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1选 2)看温度的最小刻度值 2看 3)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等到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书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体温计除外) 3测(量) 4)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到容器壁及容器底。 4 壁 5)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读 判断物态变化的方法:①确定物质的初状态;②确定物质的未状态;③将初、未状态代入物态变化概念即可导出物态变化的名称 熔化凝固:晶体和非晶体不同的形状和加工工艺是因为:熔化规律不同。 1固体分:晶体:有规则的结构。如各种金属、海波、冰、萘、碘,食盐,石英等 非晶体:没有规则结构。如蜂蜡、松香、沥青、玻璃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凝固点: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 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 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3晶体熔化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熔化规律(特点):1吸热2温度不变 晶体溶液凝固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凝固规律(特点):1放热2温度不变 4非晶体熔化规律:熔化时吸热,温度升高。非晶体凝固规律:放热,温度降低 5会画熔化(凝固)图像,会总结熔化(凝固)图像中每段吸(放)热,存在状态,温度变化特点 在晶体熔化曲线中有明显的三段即:固体升温段熔化段液体升温段。 (选择多种晶体非晶体作为研究对象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物质处在熔点时: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也可能是固液混合态 6会设计数据表格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51例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51例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 2.露 3.雾 4.雹 5.冰 6.雪 7.霜 8.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

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填空题

第一节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我们采用的温度是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接触,不能紧靠和;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分度值为℃; 3、体温计读数时(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叫做缩口;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有关。 2.温度计 a.原理: 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制成的。 b.分类: 华氏温标(F)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华伦海特(Fahrenheit)在1714年制定的。 摄氏温标( C)是由瑞典物理学家摄尔修斯(Celsius)在1742年制定的。 热力学温标( K)是英国科学家开尔文(Kelvin)于1848年建立的。 宇宙中温度的下限大约是-273℃,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科学家们提出 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这种温度的单位名称叫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 T=t+ 例1. 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 甲温度计是______℃, 乙温度计是______℃, 两温度计的示数相差______℃ 例2. 给体温计消毒的正确方法是 A.用开水煮 B.用酒精灯加热 C.用自来水冲洗 D.用酒精棉花擦 例3. 家庭用的寒暑表的变化范围是 A.0℃~100℃ B.35℃~42℃ C.-10℃~100℃ D.-20℃~50℃ 例4. 两支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都是39℃,经过消毒后直接用来测量体温是36 ℃和40 ℃的两个病人,则这两支温度计的读数分别是 A、36 ℃和40 ℃ B、40 ℃和40 ℃ C、39 ℃和40 ℃ D、39 ℃和39 ℃

八年级上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归纳检测

第四章物态变化知识点 一、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不能接触容器壁或容器底;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汁有特殊的设计,即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缩口。每次使用前都要将体温计甩几下。其他温度计不能甩。 四、物态变化: 任何一种物质都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五、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的物质;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沥青,石蜡,松香,玻璃这四种是非晶体。(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要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要继续吸热); ( 3 )、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 4 )、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 5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 6 )、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AB 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 (2)B 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

物态变化

专题九物态变化 考点一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的;单位:。 2、温度计原理:液体的性质,分类:实验室常用温度计、体温计等。 3、温度的测量: 1)选用合适的温度计;看清分度值。 2)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勿接触和。 3)稳定后读数,找,判断零上还是零下;视线与液面相。 1、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 A. 120℃ B. 100℃ C. 90℃ D. 80℃ 2、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A.中考考场的室温为 50℃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C.洗澡时淋浴水温为 70℃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 3、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规律制成的。小杨同学在测量室外温度时发现温度在不断升高,在这个过程中,温度计内的水银柱慢慢升高,对于温度计内的水银柱而言,它的在增大(选填“密度”或“质量”或“内能”)。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则此时的温度计示数为℃。 4、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中, (1)如下左图甲所示,将装有碎冰块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冰块受热(选填“均匀、不均匀)。 (2)如图乙所示,温度计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 __(选填“A、B、C”),此时示数是__ __℃,试管中的物质呈__ __态。 5、小华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实验中: (1)如上右图所示,操作错误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________。 (2)他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6乙所示,其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选填“A、B、C”),示数是____ ℃。 (3)实验中,是通过__ __方式增加水的内能。要缩短加热时间,请写出一种可行的办法:__ __。

高中物理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点

高中物理固体、液体与物态变化知识点 一、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的微观结构特点 ①组成晶体的物质微粒,依照一定的规律在空间整齐地排列。 ②晶体中物质的微粒相互作用很强,微粒的热运动不足以它们的相 互作用而远离。 ③微粒的热运动表现为在一定的平衡位置附近不停地做微小的振动。 晶体与非晶体主要区别在于有无固定熔点。 二、液体 1、液体的微观结构 液体中的分子跟固体一样就是密集在一起的,液体分子的热运动 也就是表现为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的振动。但液体分子只在很小的区域内有规则的排列,这种区域就是暂时形成的,边界与大小随时改变,有时瓦解有时重新形成。

2、液体的宏观特性:具有一定的体积、流动性、各向同性与扩散的特点。 3、液体表面张力 ①分子分布特点:由于蒸发现象,液体表面层分子分布比内部分子稀疏。 ②分子力特点:液体内部分子间引力、斥力基本上相等,而液体表面层分子之间距离较大,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合力指向液体内部。 ③表面特性:表面层分子之间的引力使液面产生了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好像一层绷紧的膜。如果在液体表面任意画一条线MN,线两侧的液体之间的作用力就是引力,它的作用就是使液体表面绷紧,所以叫做液体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使液体面积趋于最小,而在相同的体积下,球形的表面积最小。所以我们瞧到的液滴都就是球面形的。液滴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往往程扁球形,在失重条件下才呈球形。 三、浸润与不浸润 1、附着层:液体与固体接触就是,接触的位置形成一个液体薄层。

现象由于液体对固体浸润造成液 面在器壁附近上升,液面弯曲, 形成凹形的弯月面。 由于液体对固体不浸润造成液 面在器壁附近下降,液面弯曲, 形成凸形的弯月面。 微观 解释 如果附着层的液体分子比液 体内的分子密集,附着层内液 体分子间距离小于分子间的 平衡距离r,附着层内分子间 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附着层 有扩张的趋势,这样表现为液 体浸润固体。 如果附着层的液体分子比液体 内的分子稀疏,附着层内液体分 子间距离大于分子间的平衡距 离r,附着层内分子间的作用力 表现为引力,附着层有收缩的趋 势,这样表现为液体不浸润固 体。 说明一种液体就是否浸润某种固体,与这两种物质的性质都有关。例如:水可以浸润玻璃,但不能浸润蜂蜡;水银可以浸润铅与锌,但 不能浸润玻璃。 四、毛细现象 1、毛细现象指:浸润液体在细管中上升的现象,以及不浸润液体在细管中下降的现象。

最新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物态变化

第三讲物态变化 1.如图是一支水银体温计,该体温计此时的读数是________℃。 2、在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萘的颗粒______(选填“大”或“小”) 一点好,加热过程中,用搅拌器不断地搅拌,目的是使萘各处的_____趋于一致。 3.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 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这时观察易拉 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它在形成过程中要_______热量。 4.向云层中投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方法之一,被投到云层中的干冰很快______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________为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下落而形成雨。(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5.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模型。某物质由图丙状态直接变为 图甲状态时,发生的物态变化为_______,下列事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 化与之相同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固体清香剂用了一段时间后变小②打开冰箱门,看到有“白气”冒出 ③寒冷的冬天,早上看到的霜 6.小李同学看到在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的表演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 ℃,醋的沸点只有______℃,当温度达到60℃时液体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______℃,只有当 _________________时,继续加热,液体温度才会升高。 7.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9 ℃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5 ℃ 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 ℃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 ℃ 8.下图是四位同学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完整版)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第四章《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Array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 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 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 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 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 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 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气 熔化 吸热 汽化 吸热 凝华 放热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 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 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蒸 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