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第七章吸光光度法

一、选择题

1.所谓可见光区,所指的波长范围是(B )

(A)200~400nm (B)400~750nm (C)750~1000nm (D)100~200nm

2.一束( B )通过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A)平行可见光(B)平行单色光(C)白光(D)紫外光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朗伯-比尔定律,浓度c与吸光度A之间的关系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B)朗伯-比尔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稀溶液,与是否单色光无关

(C)最大吸收波长λmax是指物质能对光产生吸收所对应的最大波长

(D)同一物质在不同波长处吸光系数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波长处的吸光系数相同4.符合比耳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的吸收峰的波长位置(C )

(A)向长波方向移动(B)向短波方向移动

(C)不移动,但峰高降低(D)无任何变化

5.标准工作曲线不过原点的可能的原因是( D )

(A)显色反应得酸度控制不当(B)显色剂得浓度过高

(C)吸收波长选择不当(D)参比溶液选择不当

6.某物质摩尔吸光系数很大,则表明( A )

(A)该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光能力很强

(B)该物质浓度很大

(C)测定该物质的精密度很高

(D)测量该物质产生的吸光度很大

7.吸光性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与下列( D )因素有关

(A)比色皿厚度(B)该物质浓度

(C)吸收池材料(D)入射光波长

8.已知KMn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8.04,κ545nm=2.2×103,今在545nm处用浓度为0.0020%KMnO4溶液,3.00cm比色皿测得透射比为( A )

(A)15% (B)83% (C)25% (D)53%

9.有AB两份不同浓度的有色溶液,A溶液用1.0cm吸收池,B溶液用3.0cm吸收池,在同一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值相等,则它们的浓度关系为( D )

(A)A是B的1/3 (B)A等于B

(C)B是A的3倍(D)B是A的1/3

10.某有色溶液,当用1cm吸收池时,其透射比为T,若改用2cm吸收池,则透射比应为( D )

(A)2T (B)2lgT (C)T 1/2 (D)T2

11.用常规分光光度法测得标准溶液的透射率为20%,试液的透射率为10%,若以示差分光光度法测定试液,以标准溶液为参比,则试液的透过率为( C )

(A)20% (B)40% (C)50% (D)80%

12.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有色化合物,浓度相对标准偏差最小时的吸光度为( D )

(A)0.368 (B)0.334 (C)0.443 (D)0.434

13.在分光光度测定中,如试样溶液有色,显色剂本身无色,溶液中除被测离子外,其它共存离子与显色剂不生色,此时应选(B )为参比。

(A)溶剂空白(B)试液空白(C)试剂空白(D)褪色参比

14.用邻菲罗啉法测定锅炉水中的铁,pH需控制在4~6之间,通常选择( D )缓冲溶液较合适。

(A)邻苯二甲酸氢钾(B)NH3—NH4Cl (C)NaHCO3—Na2CO3 (D)HAc—NaAc

15.下述操作中正确的是( C )

(A)比色皿外壁有水珠(B)手捏比色皿的磨光面

(C)手捏比色皿的毛面(D)用报纸去擦比色皿外壁的水

二、填空题

1.在可见光区,物质的颜色是由()决定的。已知姿色和绿色是一对互补色光,则KMNO4溶液吸收的是()色光。

2.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有色物质的浓度增加后,最大吸收波长λmax(),吸光度A (),摩尔吸光系数κ()。

3.()是物质吸光能力大小的量度。

4.摩尔吸光系数越大,灵敏度越()。

5.吸光光度法测量时,入射光波长一般选在()处,因为这时测定有较高的()和()。

6.透射比不同时,测量误也不同。A为()时,测量误差最小,为使测量的相对误差≤2%,A的适宜范围在()。

7.三元配合物的形成类型有()、()、()。

8.分光光度计基本上有()、()、()及()四大部分组成。

9.示差分光光度法测定(),它与普通光度法的区别在于()不同。

10.当试液中多组分共存,且吸收曲线可能相互间产生重叠而发生干扰时,()不经分离直接测定(填可以或不可以)。

三、判断题

1.()不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它们的最大吸收波长也不同。

2.()物质呈现不同的颜色,仅与物质对光的吸收有关。

3.()绿色玻璃是基于吸收了紫色光而透过了绿色光。

4.()单色器是一种能从复合光中分出一种所需波长的单色光的光学装置。

5.()比色分析时,待测溶液注到比色皿的四分之三高度处。

6.()分光光度计使用的光电倍增管,负高压越高灵敏度就越高。

7.()不少显色反应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而且形成的有色配合物的稳定性也不一样,因此必须在显色后一定时间内进行。

8.()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比色测定时,必须选择最大的吸收波长进行比色,这样灵敏度高。

9.()摩尔吸光系数越大,表示该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收能力愈强,比色测定的灵敏度就愈高。

10.()仪器分析测定中,常采用校准曲线分析方法。如果要使用早先已绘制的校准曲线,应在测定试样的同时,平行测定零浓度和中等浓度的标准溶液各两份,其均值与原校准曲线的精度不得大于5%~10%,否则应重新制作校准曲线。

四、计算题

1.称取0.3511g FeSO4·(NH4)2SO2·6H2O 溶于水,加入1:4的H2SO4 20mL,定容至500mL。取VmL铁标准溶液置于50mL容量瓶中,用邻二氮菲显色后加水稀释至刻度,分别测得吸光度如下表,用表中数据绘制工作曲线。

铁标准溶液V/mL 0.0 0.20 0.40 0.60 0.80 1.0

吸光度A 0 0.085 0.165 0.248 0.318 0.398

吸取5.00mL试液,稀释至250mL,再吸取此稀释液2.00 mL置于500mL容量瓶中,与绘制工作曲线相同条件下显色后,测得吸光度A=0.281。求中铁含量(mg·mL-1)。

2.某显色溶液以试剂空白作参比溶液调节工作零点,测量其吸光度。当调节T=100%时,测得A=0.301,若T调节为98%,A的读数为多少?

3.有一溶液,每毫升含铁0.056mg,吸取此试液2.0ml于50ml容量瓶中显色,用1cm吸收池于508nm处测得吸光度A=0.400,计算吸光系数a,摩尔吸光系数κ。

4.现取某含铁试液2.00ml定容至100ml,从中吸取2.00ml显色定容至50ml,用1cm 吸收池测得透射比为39.8%,已知显色络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为1.1×104L·mol-1·cm-1。求某含铁试液中铁的含量(以g·L-1计)

5.用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Fe2+,称取样品0.500g,经处理成试液后,转入50ml 容量瓶中,加入显色剂,调节溶液酸度,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用2cm吸收池于508nm 处测得A=0.330。已知κ=1.1×104L·mol-1·cm-1,计算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若此显色液稀释一倍,用3cm吸收池在同样波长下测量,其透射比为多少?

6.称取纯度为95.5%的某吸光物质0.0500g溶解后定容至500mL,从中吸取2.00mL显色定

容至50mL,于最大吸收波长处用2cm吸收池测得投射比为35.5%,已知吸光物质的κ=1.50×104L·mol-1·cm-1,试求该物质的摩尔质量。

7.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铁,有下述两种方法:A法:a=1.97×102L·g-1·cm-1;B法:κ=4.10×103L·mol-1·cm-1。问:(1)何种方法灵敏度高?(2)若选用其中灵敏度高的方法,欲使测量误差最小,显色液中铁的浓度为多少?此时△c/c为多少?已知△T=0.003,b=1cm。

8.用8-羟基喹啉-氯仿萃取光度法测定Fe2+和Al3+时,吸收光谱有部分重叠。在相应条件下,用纯铝1.0μg显色后,在波长为390nm和470nm处分别测得A为0.025和0.000;用纯铁1.0μg显色后,在波长为390nm和470nm处分别测得A为0.010和0.020。今称取含铁和铝的试样0.100g,溶解后定容至100ml,吸取1ml试液在相应条件下显色,在波长390nm 和470nm处分别测得吸光度为0.500和0.300。已知显色液均为50ml,吸收池均为1cm。求试样中铁和铝的质量分数。

9.用普通光度法测得4.00×10-4mol·L-1 KMnO4溶液的投射比为13.2%。以此标准溶液做参比溶液,测得未知浓度的KMnO4溶液的投射比50.0%。计算未知液中KMnO4的浓度。

10.在Zn2++2Q2-=ZnQ2显色反应中,当显色剂Q浓度超过Zn2+浓度40倍以上时,可认为Zn2+全部生成ZnQ2。有一显色液,其中 c Zn2+=1.00×10-3mol·L-1,c Q2-=5.00×10-2mol·L-1,在λmax波长处用1cm吸收池测得吸光度为0.400。在同样条件下,测得c Zn2+=1.00×10-3mol·L-1,c Q2-=2.50×10-3mol·L-1的显色液时,吸光度为0.280。求络合物ZnQ2的稳定常数是多少?

五、问答题

1.物质呈现颜色的原因是什么?

2.什么叫选择性吸收?它与物质的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3.朗伯-比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物理意义是什么?它对吸光光度分析有何重要意义?

4.绘制标准曲线时,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有哪些?

5.为什么最好在λmax处测定化合物的含量?

6.对显色反应有哪些要求?显色条件有哪些?如何来选择?

7.什么是参比溶液?如何来选择适宜的参比溶液?

8.721型分光光度计有哪些主要部件,各起什么作用?

9.示差光度法为什么可以测定较高含量的组分,而又不会引起较大的误差?

第七章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A

4.C

5.D

6.A

7.D

8.A

9.D 10.D

11.C 12.D 13.B 14.D 15.C

二、填空题

1.透射光的波长,绿

2.不变,变大,不变

3.摩尔吸光系数

4.高

5.最大吸收波长,灵敏度,准确度

6.0.434,0.2~0.8

7.三元混合配位配合物,离子缔合物,三元胶束配合物

8.光源,分光系统,比色皿,检测读数系统

9.常量组分,选用的参比溶液

10.可以

三、判断题

1. ×

2.×

3.√

4.√

5.√

6.√

7.√

8.×

9. √10.√

四、计算题

1.1.75mg/mL

2.0.310

3.1.8×102L·g-1·cm-1 ,1.0×104 L·mol-1·cm-1 4.2.54g·L-1

5.0.0084%,56.6%

6.255 g·mol-1

7.A法灵敏度高,0.82%

8.wFe=1.5%,wAl=1.4%

9.5.37×10-4L·g-1·cm-1

10.1.93×106

五、问答题

(略)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第七章吸光光度法 一、选择题 1.所谓可见光区,所指的波长范围是(B ) (A)200~400nm (B)400~750nm (C)750~1000nm (D)100~200nm 2.一束( B )通过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A)平行可见光(B)平行单色光(C)白光(D)紫外光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朗伯-比尔定律,浓度c与吸光度A之间的关系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B)朗伯-比尔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稀溶液,与是否单色光无关 (C)最大吸收波长λmax是指物质能对光产生吸收所对应的最大波长 (D)同一物质在不同波长处吸光系数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波长处的吸光系数相同4.符合比耳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的吸收峰的波长位置(C ) (A)向长波方向移动(B)向短波方向移动 (C)不移动,但峰高降低(D)无任何变化 5.标准工作曲线不过原点的可能的原因是( D ) (A)显色反应得酸度控制不当(B)显色剂得浓度过高 (C)吸收波长选择不当(D)参比溶液选择不当 6.某物质摩尔吸光系数很大,则表明( A ) (A)该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光能力很强 (B)该物质浓度很大 (C)测定该物质的精密度很高 (D)测量该物质产生的吸光度很大

7.吸光性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与下列( D )因素有关 (A)比色皿厚度(B)该物质浓度 (C)吸收池材料(D)入射光波长 8.已知KMn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8.04,κ545nm=2.2×103,今在545nm处用浓度为0.0020%KMnO4溶液,3.00cm比色皿测得透射比为( A ) (A)15% (B)83% (C)25% (D)53% 9.有AB两份不同浓度的有色溶液,A溶液用1.0cm吸收池,B溶液用3.0cm吸收池,在同一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值相等,则它们的浓度关系为( D ) (A)A是B的1/3 (B)A等于B (C)B是A的3倍(D)B是A的1/3 10.某有色溶液,当用1cm吸收池时,其透射比为T,若改用2cm吸收池,则透射比应为( D ) (A)2T (B)2lgT (C)T 1/2 (D)T2 11.用常规分光光度法测得标准溶液的透射率为20%,试液的透射率为10%,若以示差分光光度法测定试液,以标准溶液为参比,则试液的透过率为( C ) (A)20% (B)40% (C)50% (D)80% 12.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有色化合物,浓度相对标准偏差最小时的吸光度为( D ) (A)0.368 (B)0.334 (C)0.443 (D)0.434 13.在分光光度测定中,如试样溶液有色,显色剂本身无色,溶液中除被测离子外,其它共存离子与显色剂不生色,此时应选(B )为参比。 (A)溶剂空白(B)试液空白(C)试剂空白(D)褪色参比 14.用邻菲罗啉法测定锅炉水中的铁,pH需控制在4~6之间,通常选择( D )缓冲溶液较合适。 (A)邻苯二甲酸氢钾(B)NH3—NH4Cl (C)NaHCO3—Na2CO3 (D)HAc—NaAc 15.下述操作中正确的是( C )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习题答案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1.与化学分析法相比,吸光光度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①灵敏度高 ②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快速. ③ 准确度较高 ④ 应用广泛 。 2.何谓复合光、单色光、可见光和互补色光?白光与复合光有何区别? 答:⑴复合光指由不同单色光组成的光; 单色光指其处于某一波长的光; 可见光指人的眼睛所能感觉到的波长范围为400-750 nm 的电磁波; 将两种适当颜色的光按照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就可形成复合光,它们称为互补色光; ⑵ 白光是是一种特殊的复合光,它是将将各种小组长的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而成。 3.简述朗伯-比尔定律成立的前提条件及物理意义,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答:确定前提为:①入射光为平行单色光且垂直照射;② 吸光物质为均匀非散射体系;③吸光质点之间无相互作用;④辐射与物质之间的作用仅限于光吸收过程,无荧光和化学现象发生。 其物理意义如下:当一束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时,其吸光度A 与物质的浓度c 及吸收层厚度 b 成正比。 其数学表达式为: Kbc T I I A t ===1lg lg 0 4.摩尔吸收系数κ在光度分析中有什么意义?如何求出κ值?κ值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答:⑴摩尔吸光系数κ在光度分析中的意义:当吸光物质的浓度为1mol/L 和吸收层厚度为 1cm 时,吸光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光度。 (2)在适宜的低浓度时,测其吸光度A ,然后根据bc A =κ计算而求得。 (3) κ值受入射光的波长,吸光物质的性质、溶剂、温度、溶液的组成、仪器灵敏度等因素的影响。 5.何谓吸光度和透射比,两者的关系如何? 答:吸光度A 是指入射光强度与透射光强度的比值的对数值。 透射比T 是指透射光强度I t 与入射光强度I 0的比值。 两者的关系如下:T I I A t 1lg lg 0== 6.在光度法测定中引起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主要因素有那些?如何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 答:⑴物理因素:①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离 ②非平行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③ 介质不均匀引起的偏离。 ⑵化学因素:①溶液浓度过高引起的偏离 ② 化学反应引起的偏离。 消除这些影响的方法:采用性能较好的单色器 采用平行光束进行入射,吸光物质为均匀非散射体系,溶液较稀,控制解离度不变,加入过量的显色剂并保持溶液中游离显色剂的浓度恒定。 7.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有哪些?各部件的作用是什么? 答: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有: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系统、信号显示系统。 光源能提供具有足够发射强度、稳定且波长连续变化的复合光。 单色器的作用是从光源发出的复合光中分出所需要的单色光。 吸收池是用于盛装参比溶液、试样溶液的器皿。

吸光光度法知识点

第九章吸光光度法知识点 吸光光度法是基于分子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一种分析方法,包括比色法、紫外一可见吸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等。 1.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①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当光照射到物质上时,会产生反射、散射、吸收或透射。若被照射的物质为溶液,光的散射可以忽略。当一束白光照射某一有色溶液时,一些波长的光被溶液吸收,另一些波长的光则透过,溶液的颜色由透射光的波长所决定。吸收光与透射光互为补色光(它们混合在一起可组成白光)。 分子与原子、离子一样,都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能级,在一般情况下分子处于最低能态(基态)。当入射光照射物质时,分子会选择性地吸收某些频率的光子的能量,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较高能级),其能级差E激发态一E基态与选择性吸收的光子能量hv的关系为Hv=E激发态一E基态 分子运动包括分子的转动、分子的振动和电子的运动。 分子转动、振动能级间隔一般小于1 eV,其光谱处于红外和远红外区。 电子能级间的能量差一般为1~20 eV,由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位于紫外及可见光区,其实验方法为比色法和可见-紫外吸光光度法。 ②吸收曲线:以波长为横坐标,以吸收光的强度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为吸收光谱图,也称吸收曲线。它能清楚地描述物质对不同

波长的光的吸收情况。 ③光的吸收定律——朗伯一比尔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一厚度为b、非散射的均匀吸光物质溶液时,吸光物质吸收光能,致使透射光强度减弱。 若用I。表示入射光强度,I t表示透射光强度,I。与I t之比称为透光率或透光度T,T=I。/I t,吸光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还常用吸光度A表示,A=lgT=log I。/I t。 实验证明,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某一均匀的非散射吸光物质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A与溶液浓度c和液层厚度b的乘积成正比,此即朗伯一比尔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 A=lgT=log I。/I t =abc 式中,a为吸收系数。溶液浓度以g·L-1为单位、液层厚度以cm 为单位时,a的单位为L·g-1·cm-1。当溶液浓度以mol·L-1为单位、液层厚度以cm为单位时,此时吸收系数称为摩尔吸收系数,用符号k表示,其单位为L·mol-1·cm-1。 此时朗伯一比尔定律可写为A—Kbc。 摩尔吸收系数k是吸光物质在给定波长和溶剂下的特征常数,k越大,表示该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收能力越强,测定方法的灵敏度也就越高。 根据朗伯一比尔定律,当吸光物质光程一定时,吸光度与吸光物质的浓度成线性关系,因此可以根据直接比较法和标准曲线法测定试样溶液中待测物质的浓度。

第七章 分光光度法

第七章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在选定波长下,被测定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中吸光组分的浓度有简单的定量关系)。根据被利用的光波长范围可分为可见、紫外、红外光谱法。利用可见光进行分光光度分析时,通常将被测定组分通过化学反应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然后进行吸光度的测量。因此分光光度法在一定意义上使用着比色法,吸光光度法等名词,本章重点讨论可见分光光度法。 一、分光光度法 (一)光的基本性质 光是电磁波。其波长范围很广,如果以波长或频率为序排列可得到如下电磁波谱图。 光谱名称波长范围跃迁类型分析方法 X—射线远紫外光近紫外光可见光近紫外光中红外光远红外光微波 无线电波0.1—10nm 10—200nm 200—400nm 400—760nm 0.76—2.5μm 2.5—5.0μm 500—1000μm 0.1—100cm 1—1000m K.L层电子 中层电子 价电子 分子振动 分子振动和低位 转动 分子振动 X—射线光谱法 真空紫外光度法 紫外可见光度法 比色可见光度法 近红外光谱法 中红外光谱法 远红外光谱法 微波光谱法 核磁共振光谱法 光有微粒二象性,波动性是指光按波的形式传播。如光的折射、衍射、偏振和干涉等,光的波长λ,频率γ与速度c的关系为: λγ = c 式中λ以cm表示,γ以Hz表示,c为光速2.7979×1010cm/s(真空中) 光同时又具有粒子性,如电效应就明显地表现其粒子性。 光是由“光微粒子”(光量子或光子)组成的,光量子的能量可表示为 γh E=h为普朗克常数6.6262×10-34J.S 可见上式把光的波粒两相性用h统一起来了。 结论:不同波长(或频率)的光,其能量不同,短波的能量大,长波的能量小。(二)物质对光的吸收 吸收光谱有原子吸收光谱和分子吸收光谱。 原子吸收光谱是由原子外层电子选择性地吸收某些波长的电磁波而引起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就是根据原子的这种性质所引起来的。分子吸收光谱比较复杂。这是由分子结构的复杂性引起的,在同一电子能级中有几个振动能级,而在同一振动能级中又有几个转动能级,电子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一般为1~20电子伏特。因此,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位于紫外-可见光部分。这种又价电子跃迁而产生的分光光谱称为电子光谱。 在电子能级变化时,不可避免地也伴随着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因此,分子的电子光谱通常比原子的线状光谱复杂的多,呈带状光谱。如果用近红外线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 9.1 0.088 mg Fe3+.用硫氰酸盐显色后,在容量瓶中用水稀释到50 mL,用1 cm 比色皿,在波长480 nm处测得A=0.740。求吸收系数α及κ。 9.2 用双硫腙光度法测定Pb2+,Pb2+的浓度为0.08mg/50mL,用2cm比色皿在520nm下测得T=53%,求κ。 9.3 用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微量铁。标准溶液是由0.2160gNH4Fe(SO4)2·12H2O溶于水中稀释至500mL配制成的。根据下列数据,绘制标准曲线。 标准铁溶液的体积V /mL 0.0 2.0 4.0 6.0 8.0 10.0 吸光度0.0 0.165 0.320 0.480 0.630 0.790 某试液5.00 mL,稀释至250 mL。取此稀释液2.00 mL,与绘制标准曲线相同条件下显色和测定吸光度。测得A=0.500。求试液铁含量(单位:mg/mL)。铁铵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82.178。

9.4 取钢试样1.0 g,溶解于酸中,将其中锰氧化成高锰酸盐,准确配制成250mL,测得其吸光度为1.00×10–3 mol·L-1 KMnO4溶液的吸光度的1.5倍。计算钢中锰的百分含量。

9.5 用普通光度法测定铜。在相同条件下测得1.00×10-2 mol·L-1标准铜溶液和含铜试液的吸光度分别为0.699和1.00。如光度计透光度读数的相对误差为0.5%,测试液浓度测定的相对误差为多少?如采用示差法测定,用铜标准液为参比,测试液的吸光度为多少?浓度测定的相对误差为多少?两种测定方法中标准溶液与试液的透光度各差多少?示差法使读书标尺放大了多少倍?

第八章 分光光度法

第六章 吸光光度法 一、问答题 1. 摩尔吸收系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其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在分析化学中κ有何意义? 2. 朗伯-比尔定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是透光度?什么是吸光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 为社么物质对光发生选择性吸收? 4. 分光光度计有哪些主要部件?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5 当研究一种新的显色剂时,必须做哪些实验条件的研究?为什么? 6 什么是吸收光谱曲线?什么是标准曲线?它们有何实际意义?利用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时可否使用透光度T 和浓度c 为坐标? 7 测定金属钴中微量锰时在酸性液中用KIO 3将锰氧化为高锰酸根离子后进行吸光度的测定。若用高锰酸钾配制标准系列,在测定标准系列及试液的吸光度时应选什么作参比溶液? 8 吸光度的测量条件如何选择?为什么?普通光度法与示差法有何异同? 9 光度分析法误差的主要来源有哪些?如何减免这些误差?试根据误差分类分别加以讨论。 10 常见的电子跃迁有哪几种类型? 11 在有机化合物的鉴定和结构判断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提供信息具有什么特点? 二、计算题 1.以邻二氮菲光度法测定Fe (Ⅱ),称取试样0.500g ,经处理后,加入显色剂,最后定容为50.0mL ,用1.0 cm 吸收池在510 nm 波长下测得吸光度A =0.430,计算试样中的w (Fe)(以 百分数表示);当溶液稀释一倍后透射比是多少?(ε510=1.1×104 ) 2.%0.61%10010 =?=-A T 已知KMnO 4的ε 545 =2.2×103 ,计算此波长下浓度为0.002% (m/v )KMnO 4溶液在3.0cm 吸收池中的透射比。若溶液稀释一倍后透射比是多少? 3. 以丁二酮肟光度法测定镍,若络合物NiDx 2的浓度为1.7×10-5mol ·L -1 ,用2.0cm 吸收 池在470nm 波长下测得的透射比为30.0%。计算络合物在该波长的摩尔吸光系数。 4. 根据下列数据绘制磺基水杨酸光度法测定Fe (Ⅲ)的工作曲线。标准溶液是由0.432g 铁铵矾[NH 4Fe(SO 4)2·12H 2O]溶于水定容到500.0mL 配制成的。取下列不同量标准溶液于50.0mL 容量瓶中,加显色剂后定容,测量其吸光度。 V (Fe(Ⅲ))(mL )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A 0.097 0.200 0.304 0.408 0.510 0.618 测定某试液含铁量时,吸取试液5.00mL ,稀释至250.0mL ,再取此稀释溶液2.00mL 置于50.0mL 容量瓶中,与上述工作曲线相同条件下显色后定容,测得的吸光度为0.450,计算试液中Fe(Ⅲ)含量(以g/L 表示)。 5. 以PAR 光度法测定Nb ,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50nm ,ε=3.6×104 ;以PAR 光度法测定 Pb ,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20nm ,ε=4.0×104 。计算并比较两者的桑德尔灵敏度。 6. 有两份不同浓度的某一有色络合物溶液,当液层厚度均为1.0cm 时,对某一波长的透射

分析化学 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

第9章吸光光度法 一、选择题 1.所谓可见光区,所指的波长范围是() (A)200~400nm(B)400~750nm(C)750~1000nm(D)100~200nm 2.一束()通过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A)平行可见光(B)平行单色光(C)白光(D)紫外光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朗伯-比尔定律,浓度c与吸光度A之间的关系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B)朗伯-比尔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稀溶液,与是否单色光无关 (C)最大吸收波长λmax是指物质能对光产生吸收所对应的最大波长 (D)同一物质在不同波长处吸光系数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波长处的吸光系数相同 4.符合比耳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的吸收峰的波长位置()(A)向长波方向移动(B)向短波方向移动 (C)不移动,但峰高降低(D)无任何变化 5.标准工作曲线不过原点的可能的原因是() (A)显色反应得酸度控制不当(B)显色剂得浓度过高 (C)吸收波长选择不当(D)参比溶液选择不当 6.某物质摩尔吸光系数很大,则表明() (A)该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光能力很强 (B)该物质浓度很大 (C)测定该物质的精密度很高 (D)测量该物质产生的吸光度很大 7.吸光性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与下列()因素有关 (A)比色皿厚度(B)该物质浓度 (C)吸收池材料(D)入射光波长 8.已知KMnO 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8.04,ε 545nm =2.2×103 L/(mo l·cm)今在545nm 处用浓度为0.0020% KMnO 4 溶液,3.00cm比色皿测得透射比为()(A)15%(B)83%(C)25%(D)53%

第八章 分光光度法

第八章分光光度法 一、选择题 1.人眼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其波长范围是。 a.200-400nm b.400-750nm c.10-200nm d.750-2500nm 2.物质的颜色是由于选择性地吸收了白光中的某些波长的光所致。KMnO4 显紫红色是由于它吸收白光中的。 a.紫红色光 b.绿色光 c.黄色光 d.蓝色光 3.吸收曲线是。 a.吸光物质浓度与吸光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b.吸光物质浓度与透光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c.入射光波长与吸光物质溶液厚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d.入射光波长与吸光物质的吸光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4.符合光吸收定律的某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的吸收波长λmax的位置将。 a.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b.向短波长方向移动 c.不移动,但高峰值增大 d.不移动,但高峰值降低 5.吸光光度法中光吸收定律可表示为。 a.I=10abc b.A=1gT c.I=I0×10-εbc d.I0=I×10-εbc 6.下因素中,影响摩尔吸光系数(ε)大小的是。 a.有色配合物的浓度 b.入射光强度 c.比色皿厚度 d.入射光波长 7、有一浓度为C的溶液,吸收入射光的40%(即透光率为60%),在同样条件下,溶液浓度为0.5C的同一溶液的透光度为( ) A、30% B、20% C、77% D、36% 8.某试液用2cm 比色皿测量时,T=20%,若改用1cm比色皿测量,则A和T 分别为( ) A、0.35和40% B、0.22和36% C、0.35和45% D、0.35和100% 9.现有不同浓度的KMnO4溶液A、B,在同一波长下测定,若A用1cm比色皿,B用2cm比色皿,而测得的吸光度相同,则它们浓度关系为。 a.C A=C B b.C A=2C B c.C B=2C A d. 10.某试液用1cm 比色皿测量时,T=60%,若改用2cm比色皿测量,则A和T分别为。 a.0.44和36% b.0.22和36% c.0.44和30% d.0.44和120% 二、填空题 1、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包括,,,,。 2、光度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类。 三、简答题 1.什么是Lambert-Beer定律?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2.摩尔吸光系数(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和哪些因素有关?

分析化学第八章吸光光度法

第八章吸光光度法 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包括比色法、可见及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本章主要讨论可见光区的吸光光度法。利用可见光进行吸光光度法分析时,通常将被测组分通过化学反应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然后进行吸光度的测量。例如:测量钢样中Mn的 含量,在酸性溶液中将Mn氧化为MnO 4-,然后进行吸光 度的测量。 与化学分析法比较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灵敏度高 吸光光度法常用于测定试样中1-0.001%的微量组分。对固体试样一般可测至10-4 %。 (二)分析微量组分的准确度高 例如:含铁量为0.001%的试样,如果用滴定法测定,称量1g试样,仅含铁0.01mg,无法用滴定分析法测定。如果用显色剂1,10-邻二氮菲与亚铁离子生成橙红色的1,10-邻 二氮菲亚铁配合物,就可用吸光光度法来测定。 Fe2++ 3(1,10-phen) → [ Fe(1,10-phen)3] 2+(三)操作简便,测定快速 (四)应用广泛 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许多有机化合物都可直接或间接地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可用来研究化学反应的机理、溶液中配合物的组成、测定一些酸碱的离解常数等。

§8-1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 当光束照射到物质上时,光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了反射、散射、吸收或透射(p238, 图9-1)。若被照射的是 均匀的溶液,则光在溶液中的散射损失可以忽略。 当一束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的白光通过某一有色溶液时,一些波长的光被溶液吸收,另一些波长的光则透过。当透射光波长在400-700nm 范围时,人眼可觉察到颜色的存在,这部分光被称为可见光。透射光和吸收光呈互补色,即物质呈现的颜色是与其吸收光呈互补色的透射光的颜色。 溶液由于吸收了580-600 nm的黄色光,呈例如:CuSO 4 现的是与黄色呈互补色的蓝色。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颜色,见P238,表9-1。

吸光光度法

第六章吸光光度法 一、大纲要求及考点提示 大纲内容与要求:了解分光光度计基本原理,光度计的基本原件及其作用。理解光吸收基本原理:朗伯–比耳定律,物质颜色与吸收光颜色的互补关系,以及偏离比耳定律的原因。掌握常用的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显色剂、显色反应、显色条件、吸光度测量条件,以及光度计的应用。 知识点: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光度计的基本元件及其作用,以及分光光度计的应用。 二、主要概念、重要定理与公式 (一)吸光光度法的特点 1. 光的基本性质:光是一种电磁波。 2. 吸收光谱产生的原理 吸收光谱有原子光谱与分子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是由原子外层电子选择性地吸收某些波长的电磁波而引起的。分子吸收光谱由价电子跃迁而产生的分子光谱称为电子光谱。通常比原子的线状光谱复杂的多,呈带状光谱。由分子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成为振动–转动光谱或红外吸收光谱。故红外光谱法可应用于分子结构的研究。3. 目视比色法和吸光光度法的特点 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应用广泛,仪器简单、操作简便、快速。 (二)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1. 朗伯–比耳定律 溶液的透射比越大表示它对光的吸收越小,反之亦然。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浓度液层厚度及入射光波长等因素有关。 2. 摩尔吸收系数 ε反映吸光物质对光的吸收能力,也反映用吸光光度法测定该吸光物质的灵敏度,是选择显色反应的重要依据。 3. 桑德尔灵敏度 桑德尔灵敏度也可表示吸光光度分析的灵敏度。 (三)比色法和吸光光度法及其仪器 1. 目视比色法 仪器简单,操作简便,适宜于大批试样的分析。但准确度不高,标准系列不能久存,需要在测定时临时配制。 2. 吸光光度法 入射光是纯度较高的单色光,利用吸光度的加和性,可同时测定溶液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许多无色物质,只要它们在紫外或红外区域内有吸收峰,都可以用吸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3. 分光光度计及其基本部件 按工作波长范围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主要应用与无机物和有机物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计又可分为单光束和多光束两类。

分析化学第五版题库试题选编(第十章吸光光度法)

2 分(1102) 透射比与吸光度的关系是-----------------------------------------------------------------------( ) (A) 1 T A = (B) lg 1 T A = (C) lg T = A(D) T A =lg 1 2 分(1102) (B) 2分(1103) 1103 一有色溶液对某波长光的吸收遵守比尔定律。当选用2.0cm的比色皿时,测得透射比为T,若改用1.0cm的吸收池,则透射比应为----------------------------------------------------------( ) (A) 2T(B) T/2 (C) T2(D) T1/2 13. 2分(1103) 1103 (D) 2分(1104) 1104 符合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浓度为c时,透射比为T0,浓度增大一倍时,透射比的对数为-------------------------------------------------------------------------------------------------------------( ) (A) T0/ 2 (B) 2T0 (C) (lg T0)/2 (D) 2lg T0 2分(1104) 1104 (D) 2 分(1105) 有色络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ε)与下述各因素有关的是-----------------------------------( ) (A) 比色皿厚度(B) 有色络合物的浓度 (C) 入射光的波长(D) 络合物的稳定性 2 分(1105) (C) 2 分(1106) 摩尔吸光系数(ε)的单位为-----------------------------------------------------------------------( ) (A) mol/(L·cm) (B) L/(mol·cm) (C) mol/(g·cm) (D) g/(mol·cm) 2 分(1106) (B) 2分(1107) 1107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摩尔吸光系数ε随浓度增大而增大 (B)吸光度A随浓度增大而增大 (C)透射比T随浓度增大而减小 (D)透射比T随比色皿加厚而减小 2分(1107) 1107 (A) 2分(1108)

第八章 分光光度法教学提纲

第八章分光光度法

第六章 吸光光度法 一、问答题 1. 摩尔吸收系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其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在分析化学中κ有何意义? 2. 朗伯-比尔定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是透光度?什么是吸光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 为社么物质对光发生选择性吸收? 4. 分光光度计有哪些主要部件?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5 当研究一种新的显色剂时,必须做哪些实验条件的研究?为什么? 6 什么是吸收光谱曲线?什么是标准曲线?它们有何实际意义?利用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时可否使用透光度T 和浓度c 为坐标? 7 测定金属钴中微量锰时在酸性液中用KIO 3将锰氧化为高锰酸根离子后进行吸光度的测定。若用高锰酸钾配制标准系列,在测定标准系列及试液的吸光度时应选什么作参比溶液? 8 吸光度的测量条件如何选择?为什么?普通光度法与示差法有何异同? 9 光度分析法误差的主要来源有哪些?如何减免这些误差?试根据误差分类分别加以讨论。 10 常见的电子跃迁有哪几种类型? 11 在有机化合物的鉴定和结构判断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提供信息具有什么特点? 二、计算题 1.以邻二氮菲光度法测定Fe (Ⅱ),称取试样0.500g ,经处理后,加入显色剂,最后定容 为50.0mL ,用1.0 cm 吸收池在510 nm 波长下测得吸光度A =0.430,计算试样中的w (Fe)(以百分数表示);当溶液稀释一倍后透射比是多少?(ε510=1.1×104) 2.%0.61%10010=?=-A T 已知KMnO 4的ε545=2.2×103,计算此波长下浓度为0.002% (m/v )KMnO 4溶液在3.0cm 吸收池中的透射比。若溶液稀释一倍后透射比是多少? 3. 以丁二酮肟光度法测定镍,若络合物NiDx 2的浓度为1.7×10-5mol ·L -1,用2.0cm 吸收池 在470nm 波长下测得的透射比为30.0%。计算络合物在该波长的摩尔吸光系数。 4. 根据下列数据绘制磺基水杨酸光度法测定Fe (Ⅲ)的工作曲线。标准溶液是由0.432g 铁铵矾[NH 4Fe(SO 4)2·12H 2O]溶于水定容到500.0mL 配制成的。取下列不同量标准溶液于50.0mL 容量瓶中,加显色剂后定容,测量其吸光度。 V (Fe(Ⅲ))(mL )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A 0.097 0.200 0.304 0.408 0.510 0.618 测定某试液含铁量时,吸取试液5.00mL ,稀释至250.0mL ,再取此稀释溶液2.00mL 置于50.0mL 容量瓶中,与上述工作曲线相同条件下显色后定容,测得的吸光度为0.450,计算试液中Fe(Ⅲ)含量(以g/L 表示)。 5. 以PAR 光度法测定Nb ,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50nm ,ε=3.6×104;以PAR 光度法测定 Pb ,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20nm ,ε=4.0×104。计算并比较两者的桑德尔灵敏度。 6. 有两份不同浓度的某一有色络合物溶液,当液层厚度均为 1.0cm 时,对某一波长的透

吸光光度法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吸光光度法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所谓可见光区,所指的波长范围是(B ) (A)200~400nm (B)400~750nm (C)750~1000nm (D)100~200nm 2.一束(B )通过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A)平行可见光(B)平行单色光(C)白光(D)紫外光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A)朗伯-比尔定律,浓度c与吸光度A之间的关系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B)朗伯-比尔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稀溶液,与是否单色光无关 (C)最大吸收波长λmax是指物质能对光产生吸收所对应的最大波长 (D)同一物质在不同波长处吸光系数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波长处的吸光系数相同 4.符合比耳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的吸收峰的波长位置(C )(A)向长波方向移动(B)向短波方向移动 (C)不移动,但峰高降低(D)无任何变化 5.标准工作曲线不过原点的可能的原因是(D ) (A)显色反应得酸度控制不当(B)显色剂得浓度过高 (C)吸收波长选择不当(D)参比溶液选择不当 6.某物质摩尔吸光系数很大,则表明(A ) (A)该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光能力很强 (B)该物质浓度很大 (C)测定该物质的精密度很高 (D)测量该物质产生的吸光度很大 7.吸光性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与下列(D )因素有关 (A)比色皿厚度(B)该物质浓度 (C)吸收池材料(D)入射光波长 8.已知KMn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8.04,κ545nm=2.2×103,今在545nm处用浓度为0.0020%KMnO4溶液,3.00cm比色皿测得透射比为(A )

(A)15% (B)83% (C)25% (D)53% 9.有AB两份不同浓度的有色溶液,A溶液用1.0cm吸收池,B溶液用3.0cm吸收池,在同一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值相等,则它们的浓度关系为(D ) (A)A是B的1/3 (B)A等于B (C)B是A的3倍(D)B是A的1/3 10.某有色溶液,当用1cm吸收池时,其透射比为T,若改用2cm吸收池,则透射比应为(D ) (A)2T (B)2lgT (C)T1/2 (D)T2 11.用常规分光光度法测得标准溶液的透射率为20%,试液的透射率为10%,若以示差分光光度法测定试液,以标准溶液为参比,则试液的透过率为(C )(A)20% (B)40% (C)50% (D)80% 12.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有色化合物,浓度相对标准偏差最小时的吸光度为(D )(A)0.368 (B)0.334 (C)0.443 (D)0.434 13.在分光光度测定中,如试样溶液有色,显色剂本身无色,溶液中除被测离子外,其它共存离子与显色剂不生色,此时应选(B )为参比。 (A)溶剂空白(B)试液空白(C)试剂空白(D)褪色参比 14.用邻菲罗啉法测定锅炉水中的铁,pH需控制在4~6之间,通常选择(D )缓冲溶液较合适。 (A)邻苯二甲酸氢钾(B)NH3—NH4Cl (C)NaHCO3—Na2CO3(D)HA c—NaAc 15.下述操作中正确的是(C ) (A)比色皿外壁有水珠(B)手捏比色皿的磨光面 (C)手捏比色皿的毛面(D)用报纸去擦比色皿外壁的水 二、填空题 1.在可见光区,物质的颜色是由(透射光的波长)决定的。已知姿色和绿色是一对互补色光,则KMNO4溶液吸收的是(绿)色光。 2.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有色物质的浓度增加后,最大吸收波长λmax(不变),吸光度A(变大),摩尔吸光系数κ(不变)。 3.(摩尔吸光系数)是物质吸光能力大小的量度。 4.摩尔吸光系数越大,灵敏度越(高)。

吸光光度法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吸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吸光光度法或光度分析根据入射光的波长范围可分为紫外吸收光谱法、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可见吸光光度法又分为比色法(光电比色法和目视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目视比色法:基于有色物质溶液颜色的深浅与其浓度有关,浓度愈大,颜色愈深。通过与标准色阶比较颜色深浅的方法确定溶液中有色物质的含量。目视法仪器简单,操作简便,但灵敏度和准确度不如分光光度法,只是在一些准确度要求不高的分析中仍有一定的实用性。如果用光电比色计代替人眼观察,则为光电比色法。 分光光度法:如果是使用分光光度计,利用溶液对单色光的吸收程度来确定物质含量,则称为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灵敏度较高,可不经富集直接测定低至5510%-?微量组分。一般情况下,测定浓度的下限也可达0.11()g ppm g μ,相当于含量为0.001% 0.0001%的微量组分。 如果是采用高灵敏度的显色试剂,或事先将待测组分加以富集,甚至可能测定低至 6710%10%--的组分。 虽然光度法的准确度相对于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要低得多,通常分光光度法的相对误差为2%5%(比色法为5%20%),但这已经能满足一般微量组分测定准确度的要求。若用差示分光光度法,其相对误差甚至可达0.5%,已接近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的误差水平。相反滴定分析法或重量分析法却难于完成这些微量组分的测定。 光度分析技术比较成熟,所需仪器相对廉价,操作简便易行,已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生物、医学、临床、环保等领域。几乎所有的金属元素和众多的有机化合物都可用光度法测定。 我们主要学习可见分光光度法。 §10.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一、光的基本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 光的折射、衍射、偏振和干涉等现象可用光的波动性来解释。描述波动性的重要参数是波长(cm ),频率ν(Hz )。它们与光速的关系是: c νλ = 真空中101310c cm s -=? 光电效应、光的吸收和发射等,只能用光的微粒性才能解释,即把光看作是带有能量的微粒流。这种微粒称为光子或光量子。单个光子的能量E 决定于光的频率。 c E h h νλ == E 为光子的能量(J ),h :普朗克常数(346.62610J s -?) 理论上,将仅具有某一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单色光由具有相同能量的光子组成。由不同波长的光组成的光称为复合光。 当人为地按照波长将电磁波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时,得到电磁波谱或光谱(见表10-1)。

分析化学第三版下册-第七章-课后答案

第七章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1.解释下列名词: (1)原子吸收线和原子发射线;(2)宽带吸收和窄带吸收; (3)积分吸收和峰值吸收;(4)谱线的自然宽度和变宽; (5)谱线的热变宽和压力变宽;(6)石墨炉原子化法和氢化物发生原子化法; (7)光谱通带;(8)基体改进剂; (9)特征浓度和特征质量;(10)共振原子荧光和非共振原子荧光。答:(1)原子吸收线是基态原子吸收一定辐射能后被激发跃迁到不同的较高能态产生的光谱线;原子发射线是基态原子吸收一定的能量(光能、电能或辐射能)后被激发跃迁到较高的能态,然后从较高的能态跃迁回到基态时产生的光谱线。 (2)分子或离子的吸收为宽带吸收;气态基态原子的吸收为窄带吸收。 (3)积分吸收是吸收线轮廓的内的总面积即吸收系数对频率的积分;峰值吸收是中心频率ν0两旁很窄(dν= 0)范围内的积分吸收。 (4)在无外界条件影响时,谱线的固有宽度称为自然宽度;由各种因素引起的谱线宽度增加称为变宽。 (5)谱线的热变宽是由原子在空间作相对热运动引起的谱线变宽;压力变宽是由同种辐射原子间或辐射原子与其它粒子间相互碰撞产生的谱线变宽,与气体的压力有关,又称为压力变宽。 (6)以石墨管作为电阻发热体使试样中待测元素原子化的方法称为石墨炉原子化法;反应生成的挥发性氢化物在以电加热或火焰加热的石英管原子化器中的原子化称为氢化物发生原子化法。 (7)光谱通带是指单色器出射光束波长区间的宽度。 (8)基体改进剂是指能改变基体或被测定元素化合物的热稳定性以避免化学干扰的化学试剂。 (9)把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定元素的质量浓度定义为元素的特征浓度;把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定元素的质量定义为元素的特征质量。 (10)共振原子荧光是指气态基态原子吸收的辐射和发射的荧光波长相同时产生的荧光;气态基态原子吸收的辐射和发射的荧光波长不相同时产生的荧光称为非共振原子荧光。 2.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为什么要使用锐线光源?空心阴极灯为什么可以发射出强度大的锐线光源? 答:因为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约为10-3 nm,所以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应使用锐线光源;由于空心阴极灯的工作电流一般在1~20 mA,放电时的温度较低,被溅射出的阴极自由原子密度也很低,同时又因为是在低压气氛中放电,因此发射线的热变宽?λD、压力变宽?λL和自吸变宽都很小,辐射出的特征谱线是半宽度很窄的锐线(10-4~10-3 nm)。加上空心阴极灯的特殊结构,气态基态原子停留时间长,激发效率高,因而可以发射出强度大的锐线光源。 3.试从原理和仪器装置两方面比较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异同点。 答:(1)相似之处:a. 都是吸收光谱;b. 工作波段相同190-900 nm;c. 仪器的主要组成部

吸光光度法

第六章吸光光度法 实训一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朗伯-比耳定律的物理意义及应用范围。 2.明确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及操作方法。 二、实训原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各种溶液呈现不同的颜色,这是与它们对可见光的选择吸收有关。利用有色溶液颜色的深浅与溶液浓度有关的性质,进行定量测定的分析方法称为比色法。各种不同的物质都具有其各自的吸收光谱,因此当某单色光通过溶液时,其能量就会被吸收而减弱,光能量减弱的程度和物质的浓度和液层厚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也符合于朗伯-比耳定律。 T=I/I0 (12-1) A= -lgT = lg(I0/I) = kcb (12-2) 式中: T——透射比; I0——入射光强度; I——透射光强度; A——吸光度; k——吸收系数; b——溶液厚度; c——溶液浓度。 图6-1 溶液对光的吸收 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当入射光、吸收系数和溶液的光径长度不变时,透过光是根据溶液的浓度而变化的,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上述物理光学现象而设计的。 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是用分光能力较强的棱镜或光栅来分光,棱镜或光栅将入射光色散成谱带,从而获得纯度较高,波长范围较窄的各波段的单色光。这种单色光的波长范围一般约在5nm左右。因而测定的灵敏度高选择性较好,因此若选择最合适的波长进行测定,可以校正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情况。 吸光光度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在一个试样中同时测定两种以上的组分,不必事先进行分离。因为吸光光度法可以任意选择某种波长的单色光,根据不同物质对于不同波长光的吸收不同,可以利用各种组分吸光度的加和性,在指定条件下进行混合物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

吸光光度法

吸光光度法 习题 【10-1】根据A=-lgT=K ′c ,设K ′=2.5×104,今有五个标准溶液,浓度c 分别为4.0×10-6,8.0×10-6,1.2×10-5,1.6×10-5,2.0×10-5 mol×L -1,绘制以c 为横坐标、T 为纵坐标的c-T 关系曲线图。这样的曲线图能否作定量分析标准曲线用,为什么? 解: 吸光度与吸光物质的含量成正比,这是光度法进行定量的基础,标准曲线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作的。当K ′=2.5×104时,虽然A ∝c ,但是T-c 关系呈指数关系,不好用作定量分析标准曲线用。 【10-2】某试液用2 cm 吸收池测量时,T =60%,若改用1 cm 或3cm 吸收池,T 及A 等于多少? 解:A =-lg T =Kbc 当b =2cm 时,A =-log0.60=0.222; 当b =1cm ,A =0.222/2=0.111,lg T =-0.111,∴T =0.77=77%; 当b =3cm ,A =0.222×3/2=0.333,lg T =-0.333,∴T =0.46=46%。 【10-3】某钢样含镍约0.12%,用丁二酮肟光度法(ε=1.3×104 L·mol -1·cm -1)进行测定。试样溶解后,转入100 mL 容量瓶中,显色,并加入水稀释至刻度。取部分试液于波长470 nm 处用1 cm 比色皿进行测量。如要求此时的测量误差最小,应称取试样多少克? 解:∵A =0.434时,测量的相对误差最小, ∴40.4340.10058.6931.31010.160.12% Ni s Ni A V M b m g ???? ???? ? ???????===εω 【10-4】浓度为25.5 mg/50 mL 的Cu 2+溶液,用双环己酮草酰二腙光度法进行测定,于波长600 nm 处用2 cm 比色皿进行测量,测得T=50.5%,求摩尔吸收系数ε,灵敏度指数s 。 解:lg lg50.5%0.297A T =-=-= 6 6125.5108.181063.5460.050 c mol L ---?==???

吸光光度法

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 1.与化学分析法相比,吸光光度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①灵敏度高 ②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快速 ③ 准确度较高 ④ 应用广泛 2.何谓复合光、单色光、可见光和互补色光?白光与复合光有何区别? 答:⑴复合光指由不同单色光组成的光; 单色光指其处于某一波长的光; 可见光指人的眼睛所能感觉到的波长范围为400-750 nm 的电磁波; 将两种适当颜色的光按照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若可形成白光,它们称为互补色光; ⑵ 白光是是一种特殊的复合光,它是将各种不同颜色的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而成有复合光。 3.简述朗伯-比尔定律成立的前提条件及物理意义,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答:确定前提为:①入射光为平行单色光且垂直照射;② 吸光物质为均匀非散射体系;③吸光质点之间无相互作用;④辐射与物质之间的作用仅限于光吸收过程,无荧光和光化学现象发生。 其物理意义如下:当一束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时,其吸光度A 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 及吸收层厚度 b 成正比。 其数学表达式为: Kbc T I I A t ===1 lg lg 0 4.摩尔吸收系数κ在光度分析中有什么意义?如何求出κ值?κ值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答:⑴摩尔吸光系数κ在光度分析中的意义:当吸光物质的浓度为1mol/L 和吸收层厚度为 1cm 时,吸光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光度。 (2)在吸光物质的浓度适宜低时,测其吸光度A ,然后根据bc A = κ计算而求得。 (3) κ值受入射光的波长,吸光物质的性质、溶剂、温度、溶液的组成、仪器灵敏度等因素的影响。 5.何谓吸光度和透射比,两者的关系如何? 答:吸光度A 是指入射光强度I 0与透射光强度I t 的比值的对数值。 透射比T 是指透射光强度I t 与入射光强度I 0的比值。 两者的关系如下:T I I A t 1lg lg 0== 6.在光度法测定中引起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主要因素有那些?如何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 答:⑴物理因素:①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离 ②非平行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③ 介质不均匀引起的偏离。 ⑵化学因素:①溶液浓度过高引起的偏离 ② 化学反应引起的偏离。 消除这些影响的方法:采用性能较好的单色器 采用平行光束进行入射,改造吸光物质使之为均匀非散射体系,在稀溶液进行,控制解离度不变,加入过量的显色剂并保持溶液中游离显色剂的浓度恒定。 7.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有哪些?各部件的作用是什么? 答: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有: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系统、信号显示系统。 光源能提供具有足够发射强度、稳定且波长连续变化的复合光。 单色器的作用是从光源发出的复合光中分出所需要的单色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