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教案2

茶馆教案2
茶馆教案2

茶馆(节选)

教学目标

1.领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的动

荡、黑暗和罪恶,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

2.理解本文特点: 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物(王利发)的悲剧命运、茶馆的变

迁为线索,在全局上与历史横断面交织,展示人物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语言。

2.难点: 本文的矛盾冲突,人物对话的潜台词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

教学课时

课外自读课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他的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

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牛天赐传》《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话剧《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

《茶馆》简介:

1957年发表开始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五十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宣告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

二、分角色朗读

注意一下字词语

割据:一国之内,拥有武力的人占据部分地区,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

体面:①体统,身分;②光荣,光彩;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抱怨:心中不满,诉说别人不对;埋怨。

寒酸:旧时形容穷苦读书人的不大方的姿态。

过瘾:①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②泛指满足爱好。

咂摸:寻思,反复研究。

津贴:工资以外的补助费,也指供给制人员的生活零用钱。

兵荒马乱:形容战时动荡不安的景象。

造孽:佛教用语,做坏事(将来要受报应)。也说作孽。

忏悔:认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盘查:盘问检查。

搭讪: 为了应付尴尬局面而找话说。

四、分析课文

第一幕,1898年初秋,戌戍变法刚失败,谭嗣同问斩后不久,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

教九流的人把这里作为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展示了腐朽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末路。

1.剧中描写了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连官府也怕他三分。

2.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府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

3.吃朝庭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

4.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生活豪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

5.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

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败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这一切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二幕,即课文节选部分。(民国初年)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1.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

2.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中蒸窝窝头。

3.身怀绝技的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频于失传。

4.恶势力异常活跃,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国民党官僚互相勾结,横行霸道,地痞、特

务如鱼得水。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生命财产随时受到威胁,王利发在茶馆被人霸占后悬梁自尽。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的社会,表明旧中国注定灭亡。剧中通过康大力等人投奔西山解放区的描写,暗示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本剧是旧社会的一曲葬歌,上演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五、课文结构特点分析

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互相交织,或平行发展,共同构成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1.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以出场先后排列):

王利发: 精明干练,见机应变,胆小怕事,是一个自私的商人。

王淑芬: 王利发的妻子,家庭妇女。

李三: 打工为生的雇农。

巡警: 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的兵痞。

大兵: 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的兵痞。

唐铁嘴: 抽大烟,油嘴滑舌的流氓。

常四爷: 正直、倔强、敢作敢为、乐于助人的旗人。

松二爷: 游手好闲、没能力谋生的旗人。

宋恩子: 老牌特务,告密捕杀革命者,统治阶级的爪牙。

吴祥子: 老牌特务,告密捕杀革命者,统治阶级的爪牙。

刘麻子: 说媒拉纤,拐卖人口的地痞。

康顺子: 下层劳动人民,被骗卖的悲惨遭遇。

康大力: 康顺子买来的儿子。

老陈: 专为卖妻的逃兵。

老林: 专为卖妻的逃兵。

崔久峰: 旧民主主义者。

难民、报童、学生、军官

2.特殊的戏剧冲突──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苦衷、逃兵的蛮横等都表现了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刘麻子、唐铁嘴等人正是那黑暗社会的产物,这种似乎“无事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3.巧妙的衔接与穿插:

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与下一个情节衔接,使整个戏浑然一体。

如开场,李三向王淑芬抱怨工钱不长,可话越来越多,王淑芬同情李三,引出她与王利发的口角,李三抱怨的时候提到要关城门可菜还没买,又给常四爷送菜作了铺垫,就这样环环相扣,每一个情节既清楚又连贯。

利用人物特定身份和特殊特殊情节造成交错穿插。如刘麻子与逃兵在茶馆做人口交易,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有人出现不得不停止,王利发与崔峰的出现,作为茶馆中迎来送往的生意是完全正常的,因此,自然打断刘麻子的戏,等崔久峰下场后,宋恩子、吴祥子又上场敲诈逃兵。这种穿插使一个情节恰到好处终止,又使剧情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

六、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