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学的知识点

建筑美学的知识点
建筑美学的知识点

艺术史和美学史上的6种解释:美学标准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什么成就了伟大的艺术?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艺术家的技艺一直不是哲学史和美学史关心的重点,通常也不构成任何哲学家之艺术观的核心。

欣赏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人全无关系,这等于说人们不需要考虑艺术家的艺术技巧。

罗杰·斯克鲁顿“一个人若觉得风雨侵蚀而成的塑像与手工雕刻的作品之间毫无区别,他就没有阐释作品甚至理解作品的能力。”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艺术给人带来的愉悦,被视为艺术价值的关键,但强调“适度”。

康德清楚的区分,他认为,真正的审美愉悦是非功利的。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艺术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艺术作品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传递给欣赏者。

托尔斯塔认为,艺术作品旨在诱发观众、读者或听众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托尔斯泰认为,无论我们沉浸在一件艺术作品当中还是以其他方式来欣赏它,完全是个主观问题。任何试图对审美趣味标准作出客观规定的尝试注定都会失败。然而,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那就是它的道德内容。

席勒认为,通过艺术,我们得以向世界敞开;一个创造性的戏剧给我们的启示,甚至都能使我们了悟世界的意义。艺术使我们的身心得以修养,帮我们走向自我提升之路。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有些哲学家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描绘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而是体现在它以何种形式组合而成。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通过揭示现实世界的一些重要的一般特征,艺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

荀子,音乐反映了天道的和谐,通过养成正确的音乐欣赏方式,我们就能深刻理解终极真是。叔本华,艺术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基本特征——意志,它是宇宙一切活动背后的动力。

康德对于“美”的定义:美得概念是人类思想的一种独特、自主的运用。

美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对某种思想认识的正确理解,即对体验和判断能力的理解。

建筑美学与建筑理论:

建筑理论的意图在于阐明准则、规律和规则,它们指导着建设者的实践。

维特鲁威、阿尔伯蒂等,为建筑各部分的系统结合和建筑部件的装饰制定了许多规则。

只有当建筑理论具有普遍效果时,才能对美学有所冲击,因为那时他必须以取得建筑美的本质为其目的。

建筑的明显特征:功能性

首先,实用功能。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和进行礼拜的地方。在决定某种形式之前,建筑首先要满足需求和愿望。

功能主义:形式追随功能。即,建筑真正的美存在于与功能相适应的形式之中。

建筑的美学性质是偶然地与某种功能相结合。

在建筑形式中,我们对美的概念不能与建筑物的概念以及它们所体现的功能概念分离开来。建筑的明显特征:地域性

建筑更为明显的特征为它的地域性。

建筑物构成它们自己环境的重要特征,就如它们的环境就是它们的重要特征一样。

1、建筑物的效果取决于其位置,它们对空间问题做了很好的解答。

2、建造在吸引人或控制全局的位置上。

3、包含了笼罩整个环境这一伟大的构思。

建筑师应该根据位置的概念进行建造,而不是去设计他自己的建筑,不应该像许多现在建筑那样可以放在任何地方。

建筑的明显特征:技术性

建筑的技术性,在建筑中,存在着许多种变化,这些变化完全不依赖于艺术认识的变化。技术发明对于美学效果影响很大。

建筑的明显特征:公共性

建筑学是艺术中政治性最强的,因此它不依赖与任何个人意志而把人的观察力和目标强加给生活在它里面的人。

建筑的明显特征:延续性

建筑学通过创造新的期望而变得新颖,但通常需要对某种以前就存在的风格进行修改;另外也可以通过对以前某种成功的手法进行模仿而达到更新的目的。

对于建筑师而言,“过去”不是作为一种适应“现代”意志的自觉行动而被人们所拥有的遗产,而是作为一件永久的事实,作为现在的扩大部分而存在的。

邹德侬教授认为建筑理论可被分为:

建筑基本理论、应用理论、跨学科理论、评价理论。

建筑美学定义: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美的本质及其规律,分析建筑相关要素之间的审美关系,以研究建筑审美经验为中心内容,并且探索建筑艺术实践方法的一门学科。

建筑美学的研究范畴:美的哲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实践、审美心理学

建筑美学的研究方法:

逻辑推理法

从哲学体系出发,哲学分析、逻辑推理建立系统,论证。

经验归纳法

从大量的作品中,总结和归类。

历史学与社会学的方法

从历史风格演变,观念、理想变化历史归纳总结。

心理学方法

借助心理学,运用心理实验的手段,发现人类的审美规律。

建筑美学研究的方法论比较:

西方美学的方法论特色:

三个基础: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对心理上知、情、意的明晰划分;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1)推崇逻辑演绎

亚里士多德《论工具》——欧洲第一部逻辑学著作

《诗学》、《修辞学》采用严谨的逻辑方法,把所研究的对象和其他相关的对象区分出来,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在就这对象本身由类到种的逐步分类,逐步下定义和找规律。

(2)重视数理方法

在建筑设计中,数理美学往往是通过一种比例系统或一组规则体系如黄金分割的应用,来实现艺术塑造的目的。通过一些基本的度量或模数,推导出建筑中所有的尺寸和形式,根据这一规律设计建筑,从而实现可以由数字证明的美感,用数学关系来预示视觉上的和谐。(3)强调经验归纳

到16世纪,在英国出现了经验主义美学。经验主义者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否定有所谓先天的理性观念。同时他们也否定亚里士多德偏重演绎法的形式逻辑,推崇由个别事例上升到一般原则的归纳法,认为它更有筑于科学发明。

中国美学的方法论特色:

在中国哲学思维模式中,表现整体的时空统一观,反对精确的逻辑分析,善用具象表达,疏于严谨的抽象梳理。

(1)强调心物一体

心物一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特征。“当人们接近一桩中国建筑时,总会有一种安宁的舒适及协和感。”因为中国的建筑是和环境融为一体的,而人又融入建筑和自然共同营造的环境之中。

(2)注重直觉顿悟

所谓直觉顿悟,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把自己置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

中国人对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而意境通过“直觉”和“顿悟”这一审美行为而获得。

(3)坚持辩证系统观

中国的传统哲学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重实用,轻玄思,视事物为整体而探究其普遍联系,不将心与物截然分离或对立,也反对为将客观分解而加以认识。

(4)关注伦理和谐

追求和谐之美是东西方文化的一个共同之处,但实际上又各有特色。

建筑美的哲学定位:

自古至今,美是和谐统一这一观点得到人们的广泛赞同,在建筑美中也是如此。

在美是和谐这一理论体系中,包括形式和谐、数理和谐、对立和谐、社会和谐以及生态和谐等观点。

建筑美的本体辨析:

1.美是和谐统一

(1)形式和谐论

建筑之美是形式上的特殊关系所造成的感觉效果,是高度、宽度、大小或色彩这些要素相互和谐的结果,是依靠形式本身来激发人们的情感,而与建筑的内含以及外来的概念无关。对比与微差、比例和尺度、均衡和稳定、节奏和韵律等。

(2)数理和谐论

所谓数理和谐论是认为美的本质在于数理的和谐,并用数理规律来认识美的规律的一种学说。

黄金分割:AC2=CB×AB 或 AC:AB=CB:AC

(3)对立和谐论

对立和谐论是指将矛盾对立要素的和谐统一视为美的观点。

例如:雌和雄的对立统一,音乐中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的统一。

(4)生态和谐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能源危机引发了生态设计思想,出现生态建筑学或称建筑生态学。

2.美是真的表达

“只有真才美”,真是理性的真,即真理,所以认为只有凭真理、艺术才能获得价值。也就是说真是美的条件。

3.美是善的充分体现

(1)美与善统一论“美善一致”

(2)善是美的基础

(3)美是善的充分实现

4.美是主客关系的交融

(1)美是主、客体间的适度关系

“恰当的比例对一切事物都是好的,过犹不及,在我看来都不好。”

(2)美是主、客体互融的结晶

格式塔美学

5.美是信息的优化

美作为一种信息,任何通过不同载体转播的作品适合于不同的受众,其条件之一就是这一信息的传递必须达到优化程度,以保证接受者在审视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建筑美的认知特征:

1.强迫型的艺术体验

当建筑一旦出现在环境之中后,由于它的巨大体量,它将涉及现实生活中不同审美人群,这就是不管人们喜欢与否,都必须观赏或使用它,因此,建筑的审美带有某种强迫型

2.多维信息的审美欣赏

人主要通过味、嗅、听、触和视觉五种感觉器官来接受外界信息,从而感知这个世界的。建筑艺术带有整体和环境化特征,是时、空与人的行为的综合艺术体验以及三者和谐关系的产物。

3.关注理性的审美认知

理性的感知对艺术之美的感受与升华深化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人类对艺术作品审美感知的典型特征。

一个人必须掌握古典柱式的知识,才能充分理解古罗马建筑的美学趣味;一个人必须在了解雕塑细部的意义之后,才能在欣赏夏特尔教堂北廊时感到有趣。

4.多重的艺术标准

建筑包含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要求,这就使建筑具有实用与象征、文化与地域、技术与经济等特点;同时,建筑艺术中包含各种要素,创作中必须妥善处理有序与无序、理性与浪漫等方面内容。

建筑美的时空特性:

实体与虚空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

在建筑艺术中,对实体与虚空处理不同,反映出不同时代的艺术特征,也表现出不同的建筑性格。

静止与流动

古代建筑多表现为一种静态的美。如西方古典五柱式,详细地分析比例、尺度以求得各部分的协调,从而体现出一种静态的平衡。

所谓流动的空间是多空间的有机动态的联系,它们不是相互封闭的、孤立界定的,而是相互渗透、互相流通、互相之间有公共的部分。

永恒与短暂

长期以来,人们追求艺术的永恒的魅力,摒弃短暂性美的价值。

建筑和城市的纪念性,成为从古典到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的表达目标。

现代建筑对永恒的纪念性的追求另有所长,他们借助抽象的艺术语言和国际性的文化内涵、标准化的构件以及现代工业材料,企图建立无民族、地域差异和时空限制的永恒艺术标准。历史与未来

建筑作为一种续存时空中的艺术,在建筑创作中,其价值观念对“过去”、“现在”、“未来”不同的时空观念倾斜,将导致不同的艺术效果。

建筑美的文化维度:

普遍性与特殊性

一方面,建筑是为人类提供生活和工作场所的一种技术产品,它具有满足普遍性的使用功能的特点;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存在于特定地域、要满足特定人群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它又带有艺术的个性。

地域性与国际性

所谓地域性是指建筑所表现出有别于它处的地区特点;所谓国际性,是指建筑所表现出反应全球意识的文化和艺术特性。

在全球化的社会中,随着经济、技术等的一体化和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建筑的地域性正发生很大的变化,建筑文化的国际性与地域性的关系呈现出辩证统一的态势。

继承性与创新性

格罗皮乌斯认为,应该寻找新的价值观、以表达新时代的思想和情感。

“历史表明,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他就一定会陷于模仿和停滞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

建筑美的表现形态:

优美与丑陋

优美是美的表现形态之一,一般指在表现形态上具有轻盈、灵巧、柔和、细腻、圆滑、精致等特征。

丑在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无价值的东西,而将其表现出来则是为了对丑的否定。

丑的事物使人们产生不快感,其次,丑是事物的变态。

建筑中的优美与丑陋的转化

时空转化:由于时间、空间条件发生变化而致使建筑丑与美的相互转化,叫做时空转化。

求极转化:“在建筑创作中,从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与之有对比或相反的形式,追求事物之极或向事物的反面发展,往往可以促使丑与美相互转化。”

艺术转化:“在现实的人造环境中。建筑美与丑相对立而存在着,要想把丑完全消灭,是不可能的,因此,积极的办法是做转化工作,把现实中的建筑丑加以利用,转化为建筑艺术之美。”

崇高与卑劣

“崇高”是美学的范畴之一。在客观现实中,体积上表现巨大巍峨或精神上表现雄浑,令人惊心动魄、心向神往的审美对象,就是崇高。

从美学范畴上来讲,卑劣是以性格孤僻反常的言行与形象来体现人的反自由。

典雅与粗俗

典雅是美的形象形态之一。

在建筑领域的典雅主要以新古典主义为代表。

以浓厚的文化情趣和深厚的古典建筑公里,博采众长地采用地道的古典建筑细部。

将抽象出来的古典建筑元素或符号巧妙地融入建筑中,使古典的雅致和现代的简洁得到完美的体现。

粗俗是与典雅相对的美学概念。

它的艺术表现代表就是波普文化。

波普建筑以其通俗易懂的形象、浓厚的商业气息、诙谐幽默的语汇等突出特点迎合了当时商业文化中人们的心理。

直率与幽默

直率之于建筑可以理解为真实地表达材料与结构的本来面貌,使用不经修饰的建筑材料、摒弃虚幻、轻薄、昂贵与华丽的饰面,发挥建筑结构和新型建筑材料的性能特点,追求建筑明晰的体积感与坚实性。

“幽默”的建筑追求的不是“美”的愉悦,而是对于理性和传统美学的嘲笑,嘲笑现实的无意义,讽刺理性的虚伪。

在后现代语境中,建筑师们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建筑表现出一副正襟危坐、面无表情的冰冷面孔,而为了获得一种生动感和调侃趣味。

理性与荒诞

典型的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类首先本能地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如几何原则,随后可以依据这些推理出其余知识。

1926年,意大利米兰“理性主义”:新建筑,真正的建筑应当是理性与逻辑的紧密结合。

他们往往采用简洁单纯的几何形状,似乎超越于时间与地点之外。

荒诞是表现主义的产物,它通过对事物夸张的抽象,来表达艺术家独特的艺术理解和追求,体现一种象征主义或者浪漫风格。

“荒诞”被后现代时期的建筑师广为运用,他们选择这种反常规的审美取向,采用“荒诞”的修辞对比并嘲弄现代主义建筑师所追求的正统性和纪念性了。

从优美到宏丽

古希腊的和谐优美

1)和谐比例与数理美为特征的和谐统一

在城市中,产生了以数理为特征的城市规划模式——希波丹姆斯模式。

在建筑中,他们则讲究形式比例,以使建筑的各部分统一协调。他们认为,比例存在于“数”之中,并由“数”是万物的始基与本源,它决定着一切事物的秩序与和谐。

2)力学性能上的协调统一

建筑艺术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是必须在重力作用下,完成各种艺术塑造,因此,遵循力学原理,巧妙地利用材料与力学特点,与建筑物的实用功能相结合,这是人们对建筑艺术的独特要求,也成为建筑美塑的一个重要原则。

古希腊建筑的柱式,分柱础、柱身、柱高三个部分,柱身平缓向上收分,刻有凹槽的柱身形成一种向上稳定的支撑力。

3)人体比例的绝妙应用

古希腊建筑的艺术特性不仅仅表现在力学的均衡方面。恬静、安详、充满思想性以及人体尺度的绝妙应用,都使古希腊建筑成为该时期乃至后世人类建筑艺术的一个巅峰。

“卫城的建筑历史主要是城市化的历史,它在人体尺度上是无与伦比的,在恬静安详和像阿波罗神像的雕刻美方面是不可逾越的,它具有高度完美的概括力,超脱一切社会问题,具有自信的沉思默想的魅力,充满精神中的庄严性,这一切是以后未曾再达到的。”——布鲁诺·赛维[意]

希腊建筑一方面有一个缺陷,即忽视内部空间;另一个方面,又有一个迄今无与伦比的高超之点,即人体尺度的绝妙应用。

4)基于自然主义的和谐美

古希腊的诸多公共建筑以及建筑群,突出反映的特征是追求人的尺度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

调,即使雅典这样重要的城市,也没有非常明确的强制性的人工规划。

不单纯追求平面视图上的平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复杂的地形,以构成活泼多变的建筑群景观。

古罗马的宏丽辉煌

1)推崇宏丽的美学效果

从美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上看,罗马时期的哲学家们已明确地把“崇高”作为美学范畴加以研究。

古罗马时期的社会观念已向满足世俗化和享乐主义的方向发展,对军事化和军权主义的推崇,使他们的建筑和城市呈现出与古希腊建筑的不同艺术风格。

与此同时,柱式在古罗马有了新的发展。

古罗马原则上继承了古希腊三柱式,加上原有的古罗马塔司干柱式,同时又加上了由爱奥尼与科林斯柱式混合而成的复合柱式,合称为古罗马五柱式。古罗马人发展新的柱式及柱式组合,丰富了立面的构图手法。

在形式上,古罗马的柱式趋向于细长的比例,复合的线脚,华丽的雕刻,柱子更多的是用作墙面装饰,不再具备结构与骨架与传递里的作用。

2)伦理化与基于实用的美学理念

古罗马时期,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建筑审美方面,也表现出哲学思辨到伦理化的倾向。

3)追求永恒的艺术秩序

对永恒的艺术秩序的追求,也是罗马建筑与城市的一个特点,在建筑群与外部空间中,他们极力追求完美的“秩序感”,用整齐、典雅而规模巨大的开敞空间,取代古希腊那种自由、不规则、凌乱的城市空间形态,并通过运用轴线系统、强调对比和透视手法等,建立起整体而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

从崇高到人本

中世纪的崇高、神秘与自然秩序

中世纪建筑的审美观念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其一,在宗教建筑中拓展了“崇高”这一审美范畴;

其二,城市空间布局中深化了自然与宗教秩序的结合。

1)崇高的神秘感

中世纪的艺术与现实形成了复杂而矛盾的局面:

一方面,他们否定一切尘世的美和艺术;

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用“尘世”的艺术手段,运用美的规律来宣扬天国的美和上帝的美。与庄严肃穆的古希腊神庙不同,哥特式教堂显示出了一种神秘崇高的气氛。

在外部空间中,表达崇高的理念是通过凸显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布局来实现的。

在城市里,占据城市最中心为位置的是教堂,它凭借其庞大的体量和突出的高度,控制着城市空间布局,形成优美而有秩序的城市天际线。

2)有机的自然秩序

尽管中世纪几乎所有的城市,教堂都占据了城市的中央,但是城市总体布局结构非常自然,表现出自然主义的空间组织理念。

由于没有统一完整的规划设计意图。中世纪城镇缺乏基本的几何形和明确的空间序列引导系统,密如蛛网的街巷狭窄不已,表现为毫无逻辑的迷宫形式。

文艺复兴的人性化审美

中世纪强调宗教概念的表达,文艺复兴则再次高扬人本精神,重新肯定人的价值,并用现实之人取代了天国之神。

1)人本主义倾向

古罗马特别是中世纪建筑具有超人的尺度,巨大的体量和内部空间往往压抑人的精神,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首先恢复了古希腊建筑所具有的人的尺度,建筑比例关系服从于人的尺度。

2)兼容的建筑风格

基督教把许多建筑形制斥为异端而加以排斥,这就严重地束缚了建筑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在反神权思想鼓舞下对古罗马建筑的重新发现和认识,使古典建筑艺术走向了高潮。

3)数理美学的应用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的一大特点是强调数理美学的应用。

从罗马风和哥特式的格律学发展而来,摒弃了尺度不一致、空间无限性和分散性的哥特式空间做法,也反对罗马风空间的偶然性,而极力寻求一种秩序和规律。

从扭曲到柔媚

巴洛克的扭曲与空间渗透

巴洛克艺术是17~18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艺术风格,是对文艺复兴建筑的一种反叛和补充,表现出一种对文艺复兴时期所追求的严格、理性秩序的不满。洛可可的柔媚与细腻

“洛可可”一词源自法国“rocaille”,意味着岩石和贝壳,其意思是指岩状的装饰,基本是一种强调自然形的漩涡状花纹及反曲线的装饰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致而优雅,具有装饰性的特色,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

从严谨到混杂

古典主义的严谨与理性

1)强调普遍与永恒美学原则

在建筑艺术上,极力推崇理性,探求具有普遍性、永恒意义的建筑美学原则,反对个性、反对表现情感。认为建筑美就在于纯粹的几何形状和数学比例关系,把美完全归结于数学关系。同时,强调建筑局部与整体、整体与局部之间严谨的逻辑性。

2)讲究轴线对称与主从关系

古典建筑在布局和构图中,讲究严格的对称均衡,突出中心轴线,主次关系十分明显,在外型上显得端庄雄伟;同时,追求轴线的对称与协调,寻求构图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从严谨到混杂

浪漫与折中主义的审美

折中主义建筑在19世纪上半叶兴起,主要是为了弥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建筑商的局限性,他们任意地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所以也被称为“集仿主义”。从形式到功能的审美拓展

1.从外形到空间

20世纪建筑领域最重要的观念变革,是“空间”的概念取代了以往“形式”的观念;在现代建筑运动中,实现了从形式美学向功能美学的转变。

格罗皮乌斯:建筑意味着把握空间。

想要把握现代建筑的本质,关键在于澄清现代建筑思想的空间概念。

2.从形式到功能

18世纪下半叶,四位具有现代意义的建筑师:

布隆代尔、布雷、列杜、杜朗。

布隆代尔认为不同目的的建筑必须选择不同的性格。

杜朗仿佛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指出:“当一座建筑满足了其实际功能之后,想要其不可爱也是不可能的。”

功能主义的建筑美学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比拟于生物”的美,而是“比拟于机械”的美。

“比拟于生物”的美以赖特的有机建筑为代表。

“比拟于机械”的美以柯布西耶住宅是居住的机器为代表。

3.从静态到流动

西方古典建筑空间多表现为静态的艺术形式。

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出现,经典的时空观念被打破,时间与空间不可分割的观念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反映,追求空间流动的艺术概念也在现代建筑运动中得以发展。

审美变异的哲学内涵

当代建筑的审美变异包含了一个基本的哲学内核,这就是“理性的失落”。这种失落,是非理性情感因素的渗透,也是对古典理性与现代建筑理性精神的反叛与质疑。

理性又称合理性,是人类长期研究的问题,它是人类寻求普遍性、必然性和因果关系的能力,它推崇逻辑形式,讲究推理方法。

古典理性主义主要表现为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两种形式。

现代建筑的理性精神,既包含了推崇演绎逻辑、讲究概念明晰和数理秩序的古典李兴,也包含了从经验主义发展而来、建立在现代实用主义基础上的理性主义成分。

当代先锋建筑的审美变异,恰恰表现为对理性精神的挑战与质疑。

其一,表现为在建筑创作中,夸大人的直觉、无意识、本能等非理性因素。

其二,抛弃理性的目的,仅仅关注理性的表现手段,甚至用理性的方式向理性概念质疑,从“超理性”走向非理性。

1.消解功能理性

功能,是现代建筑创作思想的灵魂和主要的美学依据。尽管早在古罗马,维特鲁威的建筑“三原则”就把实用功能置于首位,但是只有现代建筑才真正开创了以功能作为理性依据的创作新风。

功能主义仍属于理性主义,他是功能理性——注重理性功能与实效的现代哲学思潮在建筑领域的反映。

功能主义的基本理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注重形式生成的因果性,重视设计过程的逻辑性,追求设计与建筑产生最大功用与效益三个方面。

(1)实用主义的价值观

(2)以“善”为中心内容的审美观

(3)以功能为依据的创作模式

人们对于功能理性的质疑表现在:

(1)对功能理性的质疑

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亚历山大《城市并非树形》

与此同时,文脉主义、地方主义、人文主义、新陈代谢、信息理论、神秘主义相继被引入建筑设计领域。以纯理性到非理性,从逻辑思维到强调直觉与无意识。

(2)排斥功能理性

排斥功能理性是当代审美变异的一个特点。技术没学是重视使用功能的美学,而当代审美变异却强调建筑作品的“意义”。它通过表现地方性,讲究人情味和借文脉、隐喻、象征等各种手法表述独特的艺术内涵,以满足当代社会的审美心理。

2.摒弃形式理性

在反形式美学,却表现出追求含混、复杂的美学效果,用自相矛盾的艺术概念取代清晰明了的艺术语言的现象。同事,摒弃传统的理性哲学,用“矛盾”修辞法、结构主义的“消解战略”和东方神秘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使概念理性面临严峻的挑战。

3.否定逻辑理性

否定逻辑理性,明晰被混乱代替,统一被破碎取代,秩序概念被颠倒并受到质疑,他们把现代建筑所推崇的在概念上易于把握的方块、圆柱、球形灯肩带明晰的几何体,代之于爆炸式的碎片和复杂的集合拼凑体。

4.忽视经济性

在当代西方建筑创作领域,特别是在某些先锋建筑中,经济理性的追求已大为减弱。资本主义社会巨额的剩余资本,商品社会追求广告效果的价值观,使建筑变成了大量挥霍金钱的场所,高强度铝、镜面玻璃、昂贵的工业材料,使建筑造价扶摇上升,一掷千金使之变成“富人的建筑”,沉迷于富丽奢华之中。

审美变异的发展趋势

在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眼中,宇宙是一个理性的整体,万物都被置于必然性链条中,他们否定特殊性、多样性与偶然性,重视逻辑与因果规律,把一切都归结于一个统一的本源,并认为多有事物都趋向于同一个目标。

在当代建筑审美变异中,“理性骨骼”的一部分正被非理性的“软组织”所取代,明显表现出观念多元化的趋势,抛弃了非此即彼、单一僵硬的审美模式,采用更为灵活兼容的审美态度。

“审美软化”意指美学和艺术领域出现的概念模糊化、标准情感化、观念多元化、情趣大众化等审美倾向。

1.观念多元化

建筑师人类技术与文化的结晶,作为续存与历史过程中的“时空艺术”,建筑的美学观念主要反映在“文化价值观”、“历史价值观”以及“技术价值观”等方面,而当代建筑的审美变异,正是由于这些价值观的多元取向,才出现各种复杂的审美现象。

(1)新技术主义的文化价值观

它是现代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其特点是利用当代高技手段创造不分地域和民族的建筑形式。这种文化模式在晚期现代建筑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2)批判地域主义文化价值观

基本措施:借助建筑的环境要素,以缓和全球性文明的冲击,立足于本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进行建筑设计,反对国际式的建筑文化模式。

(3)多元化拼贴的文化价值观

特征是:随意采撷世界范围的古今建筑遗产作为创作素材。在这种文化价值观念中,“拼贴”即是创造,“现有的”就是“传统”;故,无所谓“本国的”还是“外国的”,“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只要合用,即可照搬,表现出“等价并列”的审美价值取向。

(4)传统主义的文化价值观

强调建筑文化的历史沿袭性,倡导文化必须遵守时空与地域的限制,肯定文化的民族差异性,承认审美活动中的怀旧成分,反对现代主义激进的审美时空观和国际大同的文化观念。

2.时空情感化

(1)城市环境中情感化探索

1954年,十次小组的《杜恩宣言》对《雅典宪章》的四项功能分区的观点首先发难,认为它所形成的城市化,不能表现生机勃勃的人际关系,并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活需求已得到基本满足,人类将为具有更充实的生活内容而奋斗。

场所和空间相比,其主要差异在于,空间基本上是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

系形成的,具有抽象概念。而场所则强调物体或人对环境特定部分的占有,以满足人对场所的社会实用要求。

3.信息模糊化

所谓模糊化,就是指事物呈现类属边界不清晰和性态不确定的发展趋向。而审美信息的模糊化,则是指艺术作品含义与构成的不清晰、不确定的发展状态在当代建筑审美领域,它是变异的一个重要内容。

所谓传统建筑美学观念主要指基于传统农业与手工业文明的建筑美学理论,它主要包括建筑形式美法则,自然主义美学法则等,这些均深深影响着古代的建筑创作观念。

建筑形式美法则:

人们认为,一个建筑给人们以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映,存在着某种规律。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达了这种规律。建筑物是由各种构成要素组成的。

这些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而形状(及其大小)又可抽象为点、线、面、体,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达了这些点、线、面、体以及色彩和质感的普遍规律。

?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

古代一些美学家认为圆形、正方形、正三角形这样简单、肯定的几何形状具有抽象的一致性,是统一和完整的象征,因而可以引起人们的美感。

所谓的一致性,就是指这些形状有确定的几何关系。

?重点与一般

主和从在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各个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以区别的,它们存在着主和从、重点和一般、核心和外围的差异。

建筑构图为了达到统一,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细部处理到群体组合,都必须需利好主和从、重点和一般的关系。

?对比和微差

建筑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异,对比是显著的差异,微差则是细微的差异。

对比可以借相互烘托陪衬求得变化,微差则借彼此之间的协调性和连续性以求得调和。

不同度量之间的对比

在空间组合方面体现最为显著。

不同形状之间的对比在建筑构图中,圆球体和奇特的形状比方形、立方体、矩形和长方体更引人注目。

直和曲的对比

直线能给人以刚劲挺拔的感觉,曲线则显示出柔和活泼的感觉。

虚和实的对比

利用孔、洞、窗、廊同坚实的墙垛、柱之间的虚实对比将有助于创造出既统一和谐又富有变化的建筑形象。

色彩、质感的对比和微差

色彩的对比和调和,质感的粗细和纹理变化对于创造生动活泼的建筑形象也都起着重要作用。

?比例和尺度

协调的比例可以引起人们的美感。在建筑中,无论是组合要素本身,各组合要素之间以及某一组合要素与整体之间,无不保持着某种确定的数的制约关系,这种制约关系中的任何一处,如果越出和谐所允许的限度,就会导致整体比例失调。

相同比率:若干毗邻的矩形,如果他们的对角线相互平行或垂直,一般可以产生和谐的关系。模数体系: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把比例和尺度结合起来研究,提出“模数体系”。

尺度:同比例相联系的是尺度。比例主要表现为整体或部分之间长短、高低、宽窄等关系,

是相对的,一般不涉及具体尺寸。

?均衡与稳定

对称均衡:对称本身就是均衡的。由于中轴线两侧必须保持严格的制约关系,所以凡是对称的形式都能够获得统一性。

不对称均衡:由于构图受到严格的制约,对称形式往往不能适应现代建筑复杂的功能要求。动态均衡:对称均衡和不对称均衡形式通常是在静止条件下保持均衡的,故称静态均衡。而旋转的陀螺,展翅的飞鸟,奔跑的走兽,所保持的均衡,则属于动态均衡。

稳定:同均衡相联系的是稳定。如果说均衡着重处理建筑构图中各要素左右或前后之间的轻重关系的话,那么稳定则着重考虑建筑整体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

?韵律与节奏

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或现象,往往由于有秩序地变化或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而激起人们的美感,这种美通常称为韵律美。

连续韵律:以一种或几种组合要素连续安排,各要素之间保持恒定的距离,可以连续地延长等,是这种韵律的主要特性。

渐变韵律:重复出现的组合要素在某一方面有规则地逐渐变化。

起伏韵律:渐变韵律如果按照一定的规律使之变化,称为起伏的韵律

交错韵律:两种以上的组合要素互相交织穿插,一隐一显,便形成交错韵律。简单的交错韵律由两种组合要素作纵横两向的交织,穿插构成;复杂的交错韵律则由三个或更多要素作多向交织,穿插构成。

?重复与再现

在音乐中某一主旋律的重复或再出现,通常有助于整个乐曲的和谐统一。在建筑中,往往也可以借某一母题的重复或再现来增强整体的统一性。

?渗透与层次

流动空间

西方古典建筑多为砖石结构,各个房间多为六面体的闭合空间,很少有连通的可能。

近代,空间自由灵活分隔的概念取代了传统概念,各部分空间互相流动、贯穿、渗透,呈现丰富的层次变化。

空间序列

建筑是三度空间的实体,不能一眼就看到它的全部,只有在连续进行的过程中,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才能逐次看到它的各个部分,最后形成整体形象。

?高潮和收束

沿主要人流路线逐一展开的空间序列不仅要有起伏、抑扬,要有一般和重点。

?过度和衔接

人流所经的空间序列应当完整而连续。进入建筑师序列的开始,要处理好内外空间的过度关系,把人流由室外引导至室内。

内部空间之间应有良好的衔接关系,在适当的地方还可以插进一些过渡性小空间,其收束作用,并加强序列的节奏感。

自然主义的美学理论:

在西方世界中发展了系统的形式美学法则相比,东方则依托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体现自然主义美学观念。

尽管这些未以系统的形式总结出来,但这些均在建筑和其他艺术领域中反映出来。

哲学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建筑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美学观念,根植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中。

对大自然的实践性依赖,使人们关注自然事物与现象的关系与作用,以及具有现实意义的自然规律。

中和与儒家自然观

儒家自然主义思想在强调求“仁”、为“善”的道德伦理学基点上,强调“和”、“乐”之美,进而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并从城市选址与布局,园林和建筑设计等多方面表达出来。

无为与道家哲学观

主张“顺其自然”的道家思想,被西方学者看作是当代生态哲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自然是指事物自然而然、自发自生的本来状态。老子提倡自然,并非反对人为,而是强调人们必须顺应自然的本来面目和发展势态去认识事物。

普渡与释家生态观

从哲学美学的角度看,“普度众生”的佛教思想表现为一种宗教、伦理与审美的复合体。

它是“心是世界的本源”入手,虽然不直接讨论审美和艺术问题,却触及审美和艺术活动最基本,也最一般的特征,从而渗透到美学领域,并集中于审美心理学方面。

自然主义美学的特征:

天人合一的意境追求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自然主义美学的哲学特点之一是强调天人合一,这种审美理想在建筑、尤其是在园林设计上反映格外典型。

寄情山水的美学取向

在中国传统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着诉“情”于山水之中的审美取向。以山比德,以水比智的山观,使自然山水早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独具文化魅力的“人文山水”。

有机统一的整体和谐

“和”有天与地之和、礼与乐之和、个体与社会之和、人与自然之和。

这种有机的、整体的、和谐美学观在城市中表现为“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反映在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则形成了整体规划、统一布局、多元复合、礼乐相成的思想和社会生态关系。,山系、水系、植被和城市空间的有机整合,街巷、园林、建筑群的相互衬托,以及“法自然”中体会到的人生之乐。

因此,中国传统城市设计美学思想中的“和谐”,正是意味着以丰富、多样为美,以整体性和有机性为美。

直觉体悟的审美过程

在我国传统艺术理论中,一直强调由“观”到“悟”的审美过程,即一种重视直觉的心理体验。

建筑美学的知识点

艺术史和美学史上的6种解释:美学标准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什么成就了伟大的艺术?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艺术家的技艺一直不是哲学史和美学史关心的重点,通常也不构成任何哲学家之艺术观的核心。 欣赏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人全无关系,这等于说人们不需要考虑艺术家的艺术技巧。 罗杰·斯克鲁顿“一个人若觉得风雨侵蚀而成的塑像与手工雕刻的作品之间毫无区别,他就没有阐释作品甚至理解作品的能力。”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艺术给人带来的愉悦,被视为艺术价值的关键,但强调“适度”。 康德清楚的区分,他认为,真正的审美愉悦是非功利的。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艺术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艺术作品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传递给欣赏者。 托尔斯塔认为,艺术作品旨在诱发观众、读者或听众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托尔斯泰认为,无论我们沉浸在一件艺术作品当中还是以其他方式来欣赏它,完全是个主观问题。任何试图对审美趣味标准作出客观规定的尝试注定都会失败。然而,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那就是它的道德内容。 席勒认为,通过艺术,我们得以向世界敞开;一个创造性的戏剧给我们的启示,甚至都能使我们了悟世界的意义。艺术使我们的身心得以修养,帮我们走向自我提升之路。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有些哲学家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描绘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而是体现在它以何种形式组合而成。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通过揭示现实世界的一些重要的一般特征,艺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 荀子,音乐反映了天道的和谐,通过养成正确的音乐欣赏方式,我们就能深刻理解终极真是。叔本华,艺术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基本特征——意志,它是宇宙一切活动背后的动力。 康德对于“美”的定义:美得概念是人类思想的一种独特、自主的运用。 美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对某种思想认识的正确理解,即对体验和判断能力的理解。 建筑美学与建筑理论: 建筑理论的意图在于阐明准则、规律和规则,它们指导着建设者的实践。 维特鲁威、阿尔伯蒂等,为建筑各部分的系统结合和建筑部件的装饰制定了许多规则。 只有当建筑理论具有普遍效果时,才能对美学有所冲击,因为那时他必须以取得建筑美的本质为其目的。 建筑的明显特征:功能性 首先,实用功能。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和进行礼拜的地方。在决定某种形式之前,建筑首先要满足需求和愿望。

美学论文范文

美学论文范文 美学研究 之前虽是一名学艺术的学生,但是对美学的了解甚微。但是在学习了这个课程之后,对美学算是有了初步的认识。 艺术是美的核心对象,是美学研究的主体。美在艺术中得到最为鲜明的体现,对艺术的研究历来是美学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从艺术上研究美,从美的角度考察艺术,是对艺术的本质,艺术思维规律,艺术作品审美结构和艺术创作的美学原理的高层次研究和哲理性研究。从美的角度考察艺术,是对艺术的本质,艺术思维规律,艺术作品审美结构和艺术创作的美学原理高层次研究和哲理性研究。从美学的角度去探讨艺术、研究艺术、创造艺术,是艺术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升华,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重要前提。因此对艺术的美学原理的研究,是艺术发展、艺术进步和艺术创新的重要任务。 那么,何为美学呢?要知道何为美学,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美?美无处不在,秀丽的山川是美,无限的草原是美,奔腾的河流是美,辽阔的海洋是美,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社会生活的领域中,在文学艺术的殿堂内,到处都有美的存在,到处留下美的踪迹。 有的人认为美是观念,是主观感受的产物,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人感到它美。有的人认为美是形式,对象的美,美就在于形式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谐及适当的批例等。认为美观念完全否认了美的客观存在,认为美是形式对象的美虽然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方面来寻求美的根源,但却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忽视了人的社会实践,忽略了人

的主观臆断和主观感受。把美仅仅归结为事物的某种自然属性。可以说,这些观点都是不科学的,要洞察美的本质,定义美的概念,就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密切联系人类丰富的审美活动。从人类丰富的审美活动中去探索美的本质。那么,美是什么呢?美在哪里?在于物,在于心?美是物的客观属性,还是人的主观意识?美既不在于物,也不在于心?美是物的客观属性?还是人的主观意识?美的根源深深地 隐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是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美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生活活动。而人在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中所显示出的品质,性格、思想、情感、理想、愿望、智慧、才能等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体现,美离不开人凭自己的本质力量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里,一切美的形象都生动地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形象。由于具体的,可感的,光辉的形象能激发人的情绪,可能使人产生美感,因此,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那美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呢?这要从美学研究的对象说起,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这是因为美是艺术的基本特点,只有艺术和人发生的关系才主要是审美的关系。艺术不但充分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反映了人对现实的审美观点。 因此,只有通过艺术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只有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才能使美学成为一门有客观标准

电影与建筑美学论文

电影与建筑美学论文 《大红灯笼高高挂》之乔家大院 建筑从最初的人类生存的功能性需求随社会的发展,建筑的艺术性逐渐的增强,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到今天我们可以说建筑和电影同是文化艺术的表现方法,无论是建筑还是电影都必然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同时建筑作为电影的主要表现元素,对电影主题的彰显、故事情节的深化、人物内心的描述和整部电影的感染力、震撼力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建筑也同时在电影中获得了自身发展的灵感。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建筑已成为电影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角色”,建筑是电影中不可忽视的“语言”, 无论是我们今天称之为经典的“大片”,还是普通的“小片”,电影导演都会在建筑背景的选择上费尽心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首先给观众交代出了电影将要叙述故事发生的地域、年代,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电影中的建筑用视觉上的表现向观众表达了信息。这种无声的语言已成为电影的一种经典技术手法,同时给观众更加丰富的感觉。同一建筑在导演的调配下,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色调,不同的光线,不同的音乐的烘托下,可表现出导演欲在电影中表达的喜怒哀乐,为电影的情节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有时会产生比直接的人物对白来得更加艺术、更具有空间感和想象、更强烈的感染力。 几乎所有的故事影片(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都离不开建筑,即使是《鲁滨逊漂流记》中也需要搭个遮风避雨的棚子。很多导演在自

己的影片中利用建筑做足了文章,比较经典的中国电影要首推张艺谋的乔家大院,张艺谋导演慧眼独具,看中了山西乔家大院。著名建筑专家郑孝燮说“北有故宫,西安有兵马俑,祁县有名宅千出”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乔家大院闻名于世,不仅因为它有作为建筑群的宏伟壮观的房屋,更主要的是因它在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上都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艺。南北六个大院院内,砖雕、木刻、彩绘,到处可见。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乔家大院依照传统的叫法,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三个大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个大院的称谓,表现了乔家大院中各个院落的建筑顺序。总之,乔家大院既是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民俗学的殿堂。步入其间,既会得到美的享受,又会使人增长许多知识。从艺术、科学、文化、趣味每个方面,都会使您感到获益非浅。《大红灯笼高高挂》,于是一个封建社会妇女受压迫和反抗挣扎的故事在这个大院中发生,演化。这大宅院虽然设计的十分精美,但在电影气氛的渲染下,大院乔宅场景令人寒颤,院院相套的建筑空间简直像枷锁一样令人窒息。电影里面的颜色冷热基调反差尤其大:窒息的大红色、恐怖的灰黑色、凄凉的惨白色,圈住了女人们的生活环境,使故事情感显得格外紧张。影片中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红色,火红的大灯笼本是节日的象征,但在女人眼里却是显得那么的刺眼。我认为,红色预示着女人不幸的开始,一个命运将被封建主宰的征兆;影片从头到尾都没看见过宅院主人的脸面,但他的身影却是无处不在的。就像黑暗封建势力,虽然表面上无迹可寻却处处可见。黑暗封建势力操

艺术美学总结教学内容

艺术美学总结

一、 二、填空 1、 2、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体现。 3、 4、《泉》是杜桑的作品。 5、 6、《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作者是保罗高更。 7、 8、《蓝色多瑙河》的作者是涅尔,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的作者是小约翰施特劳斯。 9、 10、审美,本意是感性或感性认识。 11、 12、席勒把诗划分为素朴的和感伤的两种类型。 13、 14、当代杜桑的《泉》和约翰凯奇的《4分33秒》以惊世骇俗的反叛方式挑战了经典的艺术规则。 15、 16、中世纪园林主要有两类:修道院式、城堡式。 17、 18、中国皇家园林代表是颐和园和避暑山庄。 19、 20、我国最早的创作理论著作是《考工记》。 21、 22、京剧的唱腔以徽剧的二黄和汉剧的西皮为主。 23、 24、黑格尔指出情感表现是音乐的最基本内容。 25、

26、音乐的媒介是一种有组织的乐音。 27、 28、美学这个词源于古希腊语,本意是对感观的感受。 29、 30、艺术的基本元素:符码、意象、情感和意义四个单位。 31、 32、雕塑是的一座城市的精神意义、文化象征意义(纪念意义)、和景观意义,相互交织而又相辅相成。 二、 三、名词解释 1、 2、什么是艺术? ·艺术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或结构,或者说,是一种有意义的、高级的形式和结构。艺术都是以一种相对统一的、富有内涵的形式和结构呈现出来的。 ·艺术与非艺术的分野: ①功利性的有无和独异性的有无 ②想象力的有无 ③创作活动中自由意志的有无 ④技术是可重复的也是可替代的,艺术则不行 ⑤艺术是为了审美娱乐、确证和完善生命

2,、什么是反艺术? 是指一种为标榜或现实艺术表现的个性化而采取的极端的反艺术传统和规则的行动(包括创作本身),其标志就是对传统的艺术语言的解构。 3、 4、什么是反美学? 其实就是对美学的传统规则和意义的拓展、反叛和超越。 反艺术往往同反美学相关,反美学却不一定是反艺术。 5、 6、什么是意象? 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在实境向虚境转化的时候,象与意开始融合,情与景形成统一,最后生成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感性形象。 7、 8、艺术技巧:即专门化的形式操作的才能,是艺术家在创作中选择和处理各种素材、塑造形象所采用的适合的方法和手段。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前人积累的经验; ②是经由个人探索而获得的个人经验; 三、 四、简答题 1、 2、审美的生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第五章 建筑美学基本知识

第五章建筑美学基本知识 本章要点: 1、建筑美学的基本要素 2、建筑环境的设计方法 知识点一:色彩的三原色、三要素和影响因素(常考点) 1、三原色 色光三原色:红色、绿色、蓝色 色料三原色:红(品红)、黄、蓝(青色) 2、三要素 色相:各种色彩的不同相貌 明度:色彩的明暗度 彩度:色彩纯净和鲜艳的程度 3、影响色彩变化的因素(了解各因素特点) ①固有色 ②光源色 ③环境色

④空间色 2010年真题 下列关于色彩与色光三原色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 ) a.原色的色纯度最高 b.原色可以调配出绝大多数色彩 c.色彩三原色为红、黄、蓝 d.白光由色光三原色按不同比例合成 【解析】等量相加而合成 原色又称基色,纯度最高,最纯净、鲜艳,可以调配出绝大多数色彩,而其他颜色不能调配出三原色。 三原色包括色光三原色和色彩三原色。 色光三原色为红、绿、蓝,色彩三原色为青、品红、黄,有时会叫红、黄、蓝 为了便于定性分析,将白光看成是红、绿、蓝三原色等量相加而合成的。

第二节城市建筑色彩的表现与规划 知识点一:建筑色彩的应用与构成元素(轮换考点) 1、建筑色彩的应用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色彩:特点是彩画的大量应用使建筑色彩鲜明华丽;相关著作为宋代《营造法式》 西方古代建筑色彩:早期曾作为皇权和神权的象征应用于建筑;相关著作为罗马时期的《建筑十书》 2、色彩在城市建筑中的作用 ①物理功能 ②装饰作用 ③标识作用 ④情感作用 ⑤文化意义 3、城市色彩的构成元素(了解各元素应用特点) ①建筑色彩

②街道色彩 ③环境色彩 ④植物色彩 ⑤灯光色彩 例题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色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特点是彩画的大量应用 b. 建筑色彩鲜明华丽 c. 应用简洁而单一的色彩 d. 相关著作有宋代《营造法式》 例题2 在一般房屋中色彩的协调配合有()好处。 a.有利于改善环境 b.可以配合人的活动与行为需要促进空间的功能,使空间感觉发生

艺术美学论文

美学研究 之前虽是一名学艺术的学生,但是对美学的了解甚微。但是在学习了这个课程之后,对美学算是有了初步的认识。 艺术是美的核心对象,是美学研究的主体。美在艺术中得到最为鲜明的体现,对艺术的研究历来是美学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从艺术上研究美,从美的角度考察艺术,是对艺术的本质,艺术思维规律,艺术作品审美结构和艺术创作的美学原理的高层次研究和哲理性研究。从美的角度考察艺术,是对艺术的本质,艺术思维规律,艺术作品审美结构和艺术创作的美学原理高层次研究和哲理性研究。从美学的角度去探讨艺术、研究艺术、创造艺术,是艺术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升华,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重要前提。因此对艺术的美学原理的研究,是艺术发展、艺术进步和艺术创新的重要任务。 究竟何为艺术呢?这是一个抽象而且带广泛性的概念。就像万事万物都具有矛盾,时时处处都存在矛盾一样。艺术也具有普遍性,社会、自然界,无处不存在艺术。我们身边充满艺术。比如说我们手中的一支笔,一本书是艺术,窗台上的一盆花是艺术,画家手中的一幅画是艺术,书法家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门艺术。就我们穿的衣服,我们头上的发型,我们的举手投足都是艺术。然而,这些艺术是需要加工、创造的。比如说一幅模具,全是经过设计师的精心构想,设计加工而成的。一幅画是经过画家认真仔细的创作而成的。它凝结了画家辛勤的劳动;一句话是经过说话人动脑筋思考之后才说出来的。同是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是不同的效果,同一个人用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语气说出来也是不同的效果。因此说艺术是需要加工的,创造的。而有些艺术实体并没有加工和改造的载体而要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臆想去主观创造,去虚构和设计。比如小说创作,有的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完全是虚构的。可以看出,“艺术是艺术家凭人工创造的某种对象”。艺术描述的不是已发生的实有的事,他是一种创造,它可以而且应该虚构。 那么,何为美学呢?要知道何为美学,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美?美无处不在,秀丽的山川是美,无限的草原是美,奔腾的河流是美,辽阔的海洋是美,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社会生活的领域中,在文学艺术的殿堂内,到处都有美的存在,到处留下美的踪迹。 有的人认为美是观念,是主观感受的产物,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人感到它美。有的人认为美是形式,对象的美,美就在于形式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谐及适当的批例等。认为美观念完全否认了美的客观存在,认为美是形式对象的美虽然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方面来寻求美的根源,但却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忽视了人的社会实践,忽略了人的主观臆断和主观感受。把美仅仅归结为事物的某种自然属性。可以说,这些观点都是不科学的,要洞察美的本质,定义美的概念,就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密切联系人类丰富的审美活动。从人类丰富的审美活动中去探索美的本质。那么,美是什么呢?美在哪里?在于物,在于心?美是物的客观属性,还是人的主观意识?美既不在于物,也不在于心?美是物的客观属性?还是人的主观意识?美的根源深深地隐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是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美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生活活动。而人在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中所显示出的品质,性格、

建筑美学论文

题目:浅谈中国当代建筑的形式美与表现形态 摘要:建筑给人们以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应,存在着某种规律。本文浅观建筑师二十世纪以来对建筑形式美的各种思考与探索,展现当今多元化时期建筑的形式美。引发人们对建筑形式美以及其表现形态的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建筑形式多元化发展历程结构材料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建筑美学又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处在由建筑物、建筑群和城市空问构成的形体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中体验到有关美扩信息。当代建筑界巳经普追认为,美的创作应是建筑师的最高职责,从历时性角度上看,决定一座建筑物,一组建筑群,乃至一座城市重大价值的墓本上是美学标准。 1.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5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建筑设计以当时被称作“民族形式”的创作方式为主导是二、三十年代开始的“民族形式”建筑运动的延续,主张将宫殿、庙宇有传统建筑样式赋予新建筑,如北京友谊宾馆、重庆人民大会党、长春“地质宫”、北京三里河“四部一会”办公楼等,都有一个琉璃瓦大屋顶。其思想基础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对爱国建筑师所起的激励作用。但这种创作企图将曾适用于木结构和手工业方式建造的传统样式加入功能、构料、结构、施工方法及人们的审美情趣都与之大不相同新建筑上面,除了某种特殊情况,肯定不能成为方向。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由于“民族形式”建筑的昂贵,很快就引起了注意并加以纠正。但这种纠正多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行为,缺乏理论深度,一时间,似乎节约成了一切,放弃了对建筑的艺术和文化品格的追求,许多作品比较平庸。只是因为庆祝国庆十周年,在一些特殊建筑上也出现过一段对建筑艺术价值的肯定,如北京国庆十大工程中的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中国美术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多是在建筑上集中置放一个或数个缩小了的宫殿式屋顶,或者采用平顶。 发展至文革期间,在“突出政治”的气氛下,建筑被十分不恰当地要求体现某种被歪曲了的“政治”观念,在各地兴建的“万岁沦”、城市中心广场或其他城市标志性建筑中,就出现了可以称之为政治具象象征主义或抽象象征主义,以及无原则模仿北京十大建筑的“创作方法”。 70年代末改革开放开始,建筑艺术创作开始步上了一条健康道路,可称之为多元建筑论时期。人们在认识到建筑的多元性的前提下,坚持创造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具有中国气派的新建筑文化。 2.中国现代建筑的形式美 建筑的形式的创新是建筑的艺术范畴中最突出的方面。建筑形式的感知是一个二次解读的过程,每个设计师都不可能完全无视受众,要让受众理解和接受建筑形式有一个根本要求,就是建筑形式需要符合形式美法则。 2.1建筑形式的不定与张力 物质现实与精神效果脱节所引起的矛盾是绘画艺术的源泉,建筑即是形式也是实体、即是抽象也是具体,其中产生的不定性正是建筑的生命力所在。如现在争议颇多的CCTV总部,解构主义手法的颠覆传统的奇怪造型极具视觉冲击力。这是建筑的抽象与具象、虚与实所表现出来的不定性增加了建筑的趣味性和设计味。CCTV总部形体富力度感的倾斜的轮廓极其抓人眼球,这种形态内在力的运动表现出不均衡的视觉经验,使得内在运动变化规律更为强烈。CCTV总部的“力象”是紧张和不稳定的,任何有冲突、有戏剧性的场景都会让人为之一震,从而形成了建筑形式的感召力和雕塑感。其次不稳定也体现出建筑形式的独特性和趣味性,这是建筑能够受人关注、被人玩味的主要品质之一。 2.2秩序与传统 路易斯.康说“秩序并不意味着有条不紊”,反常和不定在建筑上是行之有效的。破除法则和打破常规都能产生新的意义,法则是不能被轻视的,传统又是不能被抛弃的,如何把其中的度掌握得恰到好处就是创作出好作品的要素之一。解构主义对于建筑设计的革命给这一法则的应用带来了契机,激进和颠覆传统的解构主义走到后期表现得相对地温和相对地平易近人,因为建筑的根本不在于“解构”而是在于“结构”。倾

建筑构造基础知识考试

建筑构造基础知识考试 作者:

--------------- 日期:

() 2.下列有关屋面防水构造的条文中,那一条是不确切的?

A .隔汽层的目的是防止室内水蒸气渗入防水层影响防水效果 B ?隔汽层应采用气密性良好的单层卷材 C.找平层宜设置分隔缝,纵横缝间距不宜大于6m D ?柔性防水层的防水卷材上应设置保护层 () 3?坡道既要便于车辆使用,又要便于行人,下述有关坡道坡度的叙述何者有误? A ?室内坡道不宜大于1 : 8 B ?室外坡道不宜大于1 : 10 C ?供残疾人轮椅使用的坡道不应大于 1 : 12 D ?坡道的坡度范围应在 1 : 5 1 10之间 () 4?为了防止细石混凝土刚性防水屋面出现裂缝,下列措施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控制细石混凝土防水层的最小厚度 B ?正确确定防水层分隔缝的位置 C ?加强防水层与基层的结合,在基层上刷一道素水泥浆,内掺建筑 胶 D ?提高细石混凝土强度 () 5?下列抹灰砂浆中,哪一种适合用于潮湿房间的内墙面? A ?混合砂浆 B ?石灰砂浆 C ?水泥砂浆 D ?纸筋灰、麻刀灰( ) 6?砖混结构建筑中,下述何者不属于不论抗震等级都必须设置构造柱的部位? A ?较大洞口两侧 B ?外墙四角 C ?楼梯间四角 D .内墙与山墙的交接处 ()

7.下列何种说法不属于构件达到耐火极限的要求?

四.改错题(每题4分,共8分)。 13.请修改住宅楼梯间出入口在净空高度设计上出现的错误。(不可改变标高) 14.请对以下混凝土基础的错误进行修改。 五.作图题(12分)。 某高层写字楼,其裙房为两层的商场,裙房屋面为写字楼的休息平台。下图所示为高层与裙房联系部分的节点。写字楼防水等级为n级,防水做法自定,面层为防滑地砖,可不考虑保温隔热。内外墙及顶棚为普通粉刷。

《艺术美学》作业答案

1、研究艺术美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P8 答:研究艺术美学的基本方法:如归纳和演绎法,实证和思辨法,自上而下的方法和之下而上的方法,科学主义的方法和人本主义的方法等。 2、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7 答:概括起来说,艺术美学作为一门最基础性的艺术理论学科,他的研究对象就是探索艺术内在的基本没学规律,就是透过丰富多彩的的艺术现象来探寻艺术的没学本质,探寻艺术的审美加之奥秘。从具体探讨方式而言,我们可以将艺术的审美本质分为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从形而上的看法: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艺术的本质,也就是艺术的审美价值;(二)从形而下的看法: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各门具体艺术的本质,也就是各门具体艺术的审美价值特征. 3、何为价值。P49 答:价值就是指客体所具有的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作用,也就是指一定事物对一定人和社会所具有的一种积极或消极意义的特殊社会规定(如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有用和无用等关系)。或者说,价值就是事物与人构成的需要关系。 4、价值的结构。P50 答:价值是和意义相关联的,它是意义的结构形式。价值给每一种意义提供一个“两值对立”的结构。如友善必有恶,有美就有丑,有真就有假。这就构成了两值对立;同时每一值规定相应的价值等级。它具有价值源和元价值两个价值要素。价值结构主要可区分为三种层次:认识价值、伦理价值与审美价值。 5、中国宋代的程朱理学讲"存天理,灭人欲”,在这儿,它是不是把理推到了一个绝对价值的位置? 答:"存天理,灭人欲”我们谈的"天”不是绝对价值的"天”,是天、地、人合一的"天”,是直接指人格化为"天子”的天,是带有浓厚的伦理价值的"天”。所以我们是以自然之理和人伦之理来把握人的行为,所谓的"灭人欲”,其指向的是人不要过分的表现自己贪婪的**。伦理价值提倡的"天”最主要的目的是改善人类的行为。程朱理学实际上主要是一个道德哲学,而非宗教意义上的信仰哲学。中国的两大价值系统都是伦理价值,包括由道家发展而来的道教。 事实上,中国文化是十分注重人的。儒家以"人”的社会为本,道家以"人”的自然之道为本。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人”的字形中的,"人”字就像一个人双足站在地上。"大”字就是一个人双手展开,这世界除了天大、地大就是人最大,也就是天地之间人为大。所以说,中国文化的核心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核心的。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是以人为本的学说。道家以人的自然性为本,儒家则是以人的群体性为本。两个人为"仁”,三个人为"众”,这些都是从儒家精神中演化出来的。

最新整理大学生美学论文_0

大学生美学论文 《“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 一、美学与日常生活的渊源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自美学思想产生至今两千余年来,美学与生活一直有着很深的渊源。 文化研究者们认为,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口传文化时期、印刷文化时期和电子文化时期。在不同的文化时期,审美与生活由合一到分离,最后再次走向融合。 在口传文化与手写文化前期,审美与生活曾经是混沌一体、不分彼此的。那时审美是生活的一部分,譬如渔猎时代的弓箭既是工具也是心爱的审美艺术品(如果当时有所谓的“审美”观念的话)。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说当时

审美还没有从生活中分娩,人的审美意识还萌动在生活实践的母胎中。 譬如中国古代的玉璧以及佩戴的各种美玉,既是当时的审美艺术品,同时也是祭祀用品和某种观念的象征物,具有原始宗教、伦理道德、政治活动的实用意义。即使到了孔子那个时代,审美仍然很难同生活分得那么清,诗、乐、舞,并不是后来人们观念中的纯粹艺术。甚至中古时期(如魏晋)的佛教和石窟壁画、雕像,很难说当初有多少人是带着审美意识把它们当作“艺术品”去塑造的。西方亦如是,古希腊戏剧当初也是酒神节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在手写文化后期,纸张出现了,审美意识逐渐“独立”了,此时审美与生活开始疏远。这对审美艺术的独立发展是一个重大促进,特别是印刷时代的到来,为审美的独立发展提供了可能。此时,它以“精英化”、“贵族化”甚至“神圣化”姿态与“生活”拉开距离,审美被供奉在高高的奥林匹亚山顶上。人们认为,正因为审美与生活不同,它才是审美艺术,而且,似乎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越远,越是高高在上,就越是好的审美艺术。

黄鹤楼建筑美学应用探讨论文范例(共2篇)

黄鹤楼建筑美学应用探讨论文范例(共2 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黄鹤楼是以清代黄鹤楼为蓝本,于1981年重建,1984年落成的。黄鹤楼建筑的艺术特点在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下面是千里马论文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黄鹤楼建筑美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中国十大最著名古建筑美学——黄鹤楼 天下绝景--黄鹤楼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之巅,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自古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直被认为是“唐诗七律压卷之作”,很多人都能背诵。因这首诗,成就了黄鹤楼“文化名楼”的地位。 黄鹤楼的建楼传说是美丽的。一千多年前,有位姓辛的老人在蛇山上开了酒店,常客中有一道士,回

回喝酒不买酒菜,只用随身带着的水果下酒。店主人揣想他一定清贫,执意不收他的酒钱,同他交了朋友,道士也不推辞,就此领受。一天,他用橘子佐酒,饮罢,用橘皮在酒店的壁上画了一只黄鹤,自言道:“酒客至拍手,鹤即下飞舞。”遂去,再也没有见他回来。店中吃酒的人里,有好奇的,想当场试试,面对壁上的画拍手,那黄鹤展翅飞下,在店外舞了一圈,又复原位,此事迅速传开,酒店大旺,连店里的井水也喝干了。当地一名贪官借口要除妖,命人把那面墙壁移到官府,谁想船行到中途,黄鹤抖翅飞走了,贪官追鹤,葬身江中。卖酒老人为怀念仙鹤,在原址建立了黄鹤楼。 黄鹤楼可不好建。传说鲁班从鲁国到楚国考察,早已了若在胸。他头插草标,在集市上要卖给别人做老子,一个穷汉把鲁班领回了家。鲁班每天上山砍柴,每天从柴里挑一根好材削成光溜溜的木楔存起来,穷汉不解,在做饭时顺手把一根木楔添进灶火中,鲁班叹道:“这是无价宝,将来有用。”到了百日,鲁班留言:“放得千日货,自有变钱时。”然后离去。三年之后,蛇山上造起了黄鹤楼,但倾斜严重,有险毁之势,楔了这头那头歪,急得工匠团团转。穷汉照着楔子样砍了一个,凑成一百,上集去卖。建筑师见此宝楔,

建筑美学复习内容知识讲解

建筑美学复习内容

第一篇建筑美学的基本概念 1.概念解释 建筑美学: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美的本质及其规律,分析建筑相关要素之间的审美关系,以研究建筑审美经验为中心内容,并且探索建筑艺术实践方法的一门学科 建筑理论:以科学的方法,对建筑设计创作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结论的科学,是建筑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进行建筑评价与创作的基本依据,它科学地总结过去,指导现在并预测未来。 建筑国际性:是建筑所表现出反映全球意识的文化和艺术特性,如建筑的通用与全球共享,风格趋同与特色消失,设计思潮与世界同步等。 建筑地域性:指建筑表现出的有别于他处的地区特点与建筑地点有关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变化地理方面的关联,是某一建筑有别于其他地区建筑的特点。 2.填空题 2.1美学之父是 2.2建筑理论可分为属于“美的哲学”层面;属于“社会艺术学”层面;属于“审美心理学”层面;属于“艺术实践”层面;四个层次 2.3建筑中的优美有形式与内容两方面的特性,它可以看成是建筑各个元素所组成的和谐。 2.4创建一定的条件,使建筑丑转化为建筑美,通常条件下有三种常见的转化方式: 时空转化——由时间、空间发生变化而使美丑相互转化 求极转化——由一种形式变成另一种预制有对比或相反的形式,追求事物之极或向事物的反面发展,促使美丑相互转化 艺术转化 3.简答题 3.1简析建筑美学与其他美学的关系 首先,建筑美学是一门实用美学,其次,由于建筑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解决,因此,无论审美观念、价值体系、艺术方法,还是评判标准,建筑美学与技术美学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3.2建筑美学的研究范畴包括哪几方面? 根据建筑美学的基本定义,建筑美学的研究范畴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层次:属于“美的哲学”层面,它主要回答建筑美的本体是什么。

美学论文

美学论文 09研赵辉 2010年2月

《美学》期末论文题目与要求: 1、请从下面选择一个题目,写一篇3000字左右的论文, 1)简论黑格尔对传统美学的批判 2)论黑格尔《美学》中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的关系 3)论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4)论黑格尔对艺术类型和门类的划分 2、所有参考和引用均需注明出处,期刊需注明哪一期,著作需注明作者、出版社,年代和页码。凡引用别人的话不注明出处的,视为抄袭,以零分处理; 3、论文写作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清楚;段落划分合理,句子与句子,段与段之间衔接自然。错别字超过3个,一个字扣一分,扣完为止。

论黑格尔的艺术理念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黑格尔认为艺术,宗教,哲学三者是内容相同,形式不同的绝对精神的反应。作为绝对精神的三个阶段,艺术是最直接的低级的反映,哲学是抽象的最高阶段,而宗教则介于两者之间。宗教是对艺术的否定,哲学又否定宗教。我们可以从黑格尔对这三者的辩证关系中窥见其以理念为中心的美学基调,以及客观唯心的辩证哲学思想。 一,黑格尔对艺术,宗教,哲学之间关系的分析基点。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源于他对美的定义。而黑格尔的美学定义又基于他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理念。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整个真实世界是一个绝对理念,它是抽象的理念或逻辑概念和自然对立而统一的结果。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直接影响其美学观点,例如:客观唯心思想下黑格尔认为理念是一切美的本质;而辩证发展的观点中主要包含了,矛盾统一,发展变化,否定之否定等原理。根据矛盾统一原理,黑格尔认为美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只有自身的矛盾统一的艺术才是美的追求;根据发展变化和否定之否定的原理,黑格尔认为艺术直接显现真理,是肯定的,宗教是对艺术的否定,哲学则是对宗教的否定,是对艺术的否定之否定,只有经过了这种变化发展,精神就达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了解了黑格尔的哲学轮廓就不难理解他的美学概念了。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认识。”1这里的“理念”曾在黑格尔美学中反复出现。 与“概念”,“意蕴”,“神”,“绝对精神”,“普遍的力量”等是相同的意义。 朱光潜对黑格尔的评论中谈到:“存在”有三种形式,理念在逻辑的抽象阶段的那种存在只是“潜在”,“虚有”或“抽象的有”,在自然的阶段的那种存在是“自在”或“实有”,而体现于人类精神的那种存在就是“自在又自为”的。2这就是说美是心灵的,是不仅“自在”而且“自为”的。 因为艺术,宗教,哲学都是“自在自为”的绝对精神所以虽然形式各异,但其内容是相同的。 二,艺术与宗教与哲学的辩证关系 1黑格尔《美学》138页

建筑美学论文

《建筑美学》 结课论文 论中国古村落的重建与保护 姓名:任翔 班级:环设1401 学号:************ 电话:187 3910 ****

内容摘要:我们从古猿人一直进化到人类,在不断进化,生产力也在不断发展,随之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却让许多古人留下的古建筑等中华文化面临着消亡。古村落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如何让村民意识到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光靠行政指令是完全行不通的,必须要与之在多项认识上达成一致,尤其是利益上达成一致。 关键词:(古村落、弘扬、爱国) 一、中国古村落现状 仁化恩村、中山古鹤村、番禺大岭村、广州长洲岛等等,还有许许多多还并不知名的古村落,它们曾经的辉煌湮没在历史的记忆里,只剩下了残砖败瓦,而由于后辈们并未认识到祖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古村落在年复一年被破坏。雕花的窗棂与屋顶的横梁不见了,门当户对不见了,老祠堂石鼓不见了,珍贵的木门被乡民们拆下来当柴火烧成灰烬,高高的花岗岩石柱被打断砌成围墙。农村赖以传承的根本,在一次又一次的旧房改造中被遗弃,在不断的遗忘。保护古村落是整个社会强烈的呼声,但是落到具体村庄上就显得微弱不堪。而现在大多数古村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恶劣处境。环境方面,由于古村落的规划都是上百年前甚至数百年前的,即使外人对这种规划赞叹不已,但是生活在

其中的村民们并不这样认为,他们会嫌弃石板路不平整,要全部挖掉铺上水泥路,他们会厌恶没有更好的垃圾收纳区域,现代生活中大量垃圾倒在村口甚至已经形成垃圾围村。甚至,他们不满意祖先留下来的祖屋,要全部拆掉再建起新式楼房。我们无能为力,因为这是他们的权利,他们有权处理先人遗留下来的产业。我们该如何才能保护好古村落呢,这是值得人深思的。 二、整改思路与规划 结合古村落的保护,弘扬乡土文化、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研究古村落保护开发领域的新课题。适当的引入新村民机制,让一些热爱艺术、崇尚自然的市民购买改良后的古村落民居,或是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来维修、经营古建筑,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加大古村落保护开发的力度,形成社会参与古村落保护新机制。二是对有一定历史但规模较小、资源破坏较大,综合价值不高的村落,可以尝试移建加以保护的办法,即可以选择一块区域,把周边区域风格相似的房屋移建到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建筑群,加以合理利用,使之能在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其独有的价值。从目前来讲,古村落作为一种极富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正成为许多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提升当地经济水平的重要手段。对古村落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适度开发,能使古村落得到有效保护,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兰溪市诸葛八卦村的开发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1994年诸葛八卦村旅游门票收入仅为2万元,到2005年已将近1000万元,同时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仅交通运输、

浅谈“艺术美学”

浅谈“艺术美学” 摘要:“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有30年的发展历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 理论学科”。然而,笔者认为传统的“文艺美学”教程存在难以服众的悖论,也起不到激发学生想象力,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功能。大量枯燥无味、累赘拗口的抽象概念扼杀了学生的五彩斑斓的思维意识,最终导致学生无法自主审美。用“艺术美学”这个词可以更好地代替“文艺美学”,此外文章还表达了笔者对当下一些审美观点的批驳。 关键词:文艺美学;艺术美学;谬论;鉴赏;个性化,不确定性,精神性;暴力美学;战争艺术 一、什么是艺术美学? 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文艺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学科观点,具有文艺学和美学的双重特色。 实际上,“文艺美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存在争议。因为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四版《文学理论教程》中,第一章开篇就有这样一句话:“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 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文艺学”这个词是建国后 从俄文中翻译过来的,应理解为“有关文学这门艺术的学科”。 由此看来,文艺美学应该是研究文学审美的学科。然而事实是,“文艺美学”这门学科是“研究艺术与艺术活动的审美审美特性和独特的美学规律的学科”(周来祥《文 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和美学规律》),研究对象十分宽泛。 所以说,当初就不应该提出“文艺美学”这样一个让人困惑的概念,叫做“艺术美学”甚至“艺学”也许更好些。如果叫做“文艺美学”,那就应该把研究范围控制在 文学这一门艺术内。这样的话,概念更加清楚,理解起来也不会有争议。接下来的文 章中,笔者会用“艺术美学”替代“文艺美学”这个概念,以明晰读者的思路,让大 家知道研究对象是包含文学在内的各种艺术(即文学、音乐、舞蹈、雕塑、绘画、戏 剧、电影、建筑等八大艺术)。 艺术美学,是艺术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艺术学,是研究艺术及其规律的学科。而美学,则是把美的本质及其意义作为研究主题的学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艺术美学的 定义:“艺术美学是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 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引自百度百科“美学”概 念) “艺术美学”这个词可以用概念性的词语来定义,但“艺术美”是无法定义的,尤其是“美”这个字,人们无法诠释出一个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概念。 中国学者唐震在其新著《接受与选择》中指出:美的本质就是自由自在地劳动。 美是表达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事物,理解美的本质的关键在于理解创造美的劳动 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笔者不认同上述观点,因为自然之美是无法用“劳动”解释的。简单说,“美” 是能给人带来精神享受的一种感知属性。离开人类,“美”字无从说起。世界是

建筑美学法则实例分析分析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一、10大法则 在哲学中,美学一是最棘手的问题,人们总是会问美有什么样的标准。我们身边的很多建筑形态彼此之间都充满了矛盾,但同样能带给人美感。比如在古代西方,人们往往把建筑与厚重联系在一起,甚至在建筑的表面贴上一层厚厚的花岗岩。如哥特式建筑,以及古罗马建筑,以此来强调建筑的宏伟感觉。在今天,又有谁会这样做?隈研吾曾经指出,建筑由于其厚重高大而给人压抑感、排斥感。现在很多建筑师开始喜欢轻盈的建筑甚至很多建筑的外形都会头大脚小,与以往的建筑形式颠倒过来,或者用玻璃幕墙来展现建筑的轻盈、通透,这很难让人说差异如此之大的建筑哪个更美。 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建筑大师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 二、形式美法则的探索 康德的两部著作《伦理学》和《美学》提到过,美只是人的感受,而不是客观概念。 这是从形式美规律的心理层面来讲,不同的建筑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高大宏伟的人民大会堂内高46.5米,从功能层面来讲,3米的房高已足够满足人的行为活动,但从精神层面来分析,是为了凸

显其庄严的气氛。普通的住宅房高约3米,给人温馨又隐秘的感觉。形式美规律也可以从形式方面去探讨。最早研究形式美规律的是毕达哥拉斯,他认为绘画、雕塑、音乐呈现的美都是一些“数”规律,认为“数学是最高的艺术形式”。柏拉图与毕达哥拉斯派如出一辙,认为对形式美学的研究应建立在完美的数学比例之中,如黄金分割比。之后,亚里士多德从大自然生物界得到启示,提出了有机的整体的观念,从物体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及其节奏韵律的变化中最终总结出“多样与统一的”规律。 黑格尔总结了形式美规律“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多样与统一”是建筑形式美的金科玉律。无论是柏拉图从“数”的理念来分析形式美,还是亚里士多德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都强调一个整体之中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存在呼应与协调的关系,每一个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整体是高度统一的,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太短。 三、形式美法则下的建筑形态 1.韵律与节奏韵律 原本是用来表明音乐和诗歌中音调的起伏和节奏感,以往一些美学家认为,诗和音乐的起源和人类本能的爱好节奏与和谐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或现象,往往由于有秩序地变化或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而激起人们的美感,这种美通常称为韵律美。例如投石入水,激起一圈圈的波纹,就是一种富有韵律的现象。蜘蛛结的网,某些动物(包括昆虫)身上的斑纹,树叶的脉络也是富有韵律的图案。有意

美学期末论文.

美与生活 --------自然之美 作者:李梦杰 1引言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现在,对美学的研究对象还有争论。 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总之,以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各种意见虽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难以取得学术界的公认。[1]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应揭示和阐明审美现象,帮助人们了解美、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美学学科本身,并从而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外,针对当今社会,它尤其还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审美化,亦即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 关于美学,它几乎是没有界限的,所有事物有其丑陋的一面,也有其美的一面,正如易经的道理所言,万事万物有其阴阳,正反。在大自然中,天地有时会发出它的怒吼,地震,台风,暴风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是我们人类存在的基础,我们能从它那里得到食物,水和空气,但除了这些,还有自然对我们的心灵的美化,自然无处不在,它滋养着我们,带给了我们无尽的美,我在这篇文章中所论述的,便是自然的美。 关键词:美学;发现;自然 2材料与方法 本文于2016年在云南农业大学的图书馆,自习室,自主学习中心撰写,资料于图书馆,网络查找。各种研讨与自习室进行。 3正文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快乐和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它们一直都伴随在我身边。比如:明媚的阳光、绿色的草坪、清澈的流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