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呼吸教案

人体的呼吸教案
人体的呼吸教案

人体的呼吸教案

一、设计思路

呼吸是人体共有的生命现象,有关呼吸系统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阅读书本内容,然后通过角色扮演,每个小组代表一种器官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介绍本器官的特点和功能,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关呼吸运动,学生有亲身体会。首先让学生亲身体验呼吸,认识到呼吸与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有关;然后通过演示实验以及flash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呼吸运动的原理,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气体交换的过程是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分析气体成分数据,解释气体成分变化的原因。最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位同学测定其肺活量,然后通过比较肺活量值,说明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这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运动的过程”;第二课时完成“气体交换”和“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①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了解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②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

③概述气体交换的过程。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学会分析胸廓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②掌握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测定的方法,初步学会测定肺活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呼吸系统的知识的学习,关注自己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②增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当地环境保护作贡献。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

①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②呼吸运动的原理。

③气体交换的过程。

学习难点:

①理解胸廓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②气体交换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

观看图片,思考:为什么要给“非典”病人用呼吸机?这说明什么?

展示一组“非典”病人用呼吸机抢救的图片,引到学生认识到呼吸对于生命的重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出课题《呼吸》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课,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促使学生关注环境。

呼吸系统的组成

阅读课本115页的图,每组第一名同学抽签选择号码,然后挑选相应的小帽子,看谁又快又准。

每个小组代表一种器官,由第二名同学开始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介绍本器官的特点和功能,本组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看哪一组介绍的最好。(先阅读课本有关内容作知识铺垫)根据刚才的学习、结合平时的生活积累,说说生活中应养成的卫生习惯。

老师自制六只小帽子,上面分别写有“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设计好两个游戏活动:(1)对号入座;(2)自我介绍。

教师介绍游戏规则,组织指导游戏活动,并对各组的表现进行恰当评价。

健康小博士:呼吸系统对人体的生命活动非常重要,我

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养成哪些好的卫生习惯?

通过角色扮演,按小组先对号入座,让学生知道各器官的位置。然后由学生自己依次介绍各器官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呼吸运动

自我体验:右手放在胸部的右下方、左手放在鼻孔的前面。思考:胸廓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察演示实验:肋间肌和膈肌收缩,引起肋骨上升和膈的位置下降,从而引起胸廓扩大,肺的容积扩大,外界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呼气动作正好相反)

设计自我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呼吸时胸廓的扩大和缩小。

展示“肋骨运动模型”和“膈肌运动模型”,引导学生理解肋骨和膈的位置变化与胸廓变化的关系。

通过亲身感受,体验呼吸。

呼吸运动的原理是教学难点,通过演示实验以及flash 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教学内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和肺,其中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并能对吸入的空气

进行处理;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部分,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总结本节课教学内容。

金点子:作为一名无锡市民请你就“怎样提高无锡的空气质量、改善生活环境?”出谋划策。

引发学生关注环境,加深对环保问题的思考,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

学生思考,产生求知欲望。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运动的过程,我们知道,通过呼吸运动,外界空气进入了肺,那么,这些气体怎么到达人体的各个组织细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气体交换》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气体交换

学生代表演示实验过程,其余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

.实验中用夹子夹紧B橡皮管的目的是保证吸入的气体中没有二氧化碳。可以看到A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2.实验中用夹子夹紧A橡皮管的目的是保证呼出的气体进入B试管中的石灰水里。可以看到有气泡产生,石灰水变浑浊。

仔细阅读表中数据资料,分析得出结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主要原因是气体在肺内进行了交换。

观察思考,内化形成知识体系。

出示“人体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实验装置,提出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组织学生讨论:

.实验中用夹子夹紧B橡皮管的目的是什么?出现什么现象?

2.实验中用夹子夹紧A橡皮管的目的是什么?出现什么现象?

出示“吸入气体、呼出气体成分数据表”,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变化的原因。

出示“人体气体交换和运输示意图”,完整阐述气体交换的过程。

通过学生亲自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人体呼出的

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样用事实说明问题,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数据的分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明确人体呼出的气体中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氧气和其他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还是比氧气少,只是相对吸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而言,其含量相对增加了。可以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学生代表分别测定肺活量,另一位学生记录测定值。

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肺活量大,说明运动与呼吸是有影响的。

准备肺活量计,将它调整到测定状态。有目的的选择几位学生,测定其肺活量。

组织学生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思考: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由学生自己测定、收集数据,然后分析数据,用数据说明运动对呼吸的影响,这样比直接给出数据或直接讲道理更有效,学生更能信服。

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外界空气中的氧气通过呼吸运动进入肺,通过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再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部,最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进入氧气组织细胞。二氧化碳排出的途径正好相反。

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的呼吸,请思考:外界空气中的氧气怎样到达人体的各个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排出体外的?

将两节课的重点内容归纳,使分散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原创】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练习题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一、选择题 1.痰形成的部位是() A.气管和支气管 B.喉 C.口腔 D.咽 2.外界气体进入肺的途径依次是() A.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B.口→鼻→喉→气管→支气管 C.咽→口→鼻→喉→支气管 D.支气管→口→喉→鼻→气管 3.俗话说“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不能大声说笑的科学道理是() A.食物容易由咽误人气管 B.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会减少 C.流经消化器官的血流量会减少 D.不利于声带的保护 4.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A.鼻 B.喉 C.支气管 D.肺 5.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处理作用不包括() A.清洁空气 B.温暖空气 C.湿润空气 D.增加氧气 6.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生活在北欧的人比在赤道附近的人鼻子高挺些,通气路程加长,能使到达肺的气体更() A.多 B.温暖 C.干燥 D.氧气浓度增加 7.下列关于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胸廓扩大导致呼气 B.呼气导致胸廓扩大 C.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D.吸气导致胸廓扩大 8.如图是模拟人体呼吸运动的过程,下列对该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A.①模拟的是气管 B.甲装置模拟的是吸气过程 C.③模拟的是肺 D.⑤模拟的是膈肌 9.吸气时,膈肌和胸廓的变化是() ①膈肌收缩②膈肌舒张③胸廓缩小④胸廓扩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明显不同,呼出的气体中() A.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B.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C.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D.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11.如图是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由b到c的过程表示() A.吸气,膈肌收缩,膈顶下降 B.呼气,膈肌收缩,膈顶下降 C.吸气,膈肌舒张,膈顶上升 D.呼气,膈肌舒张,膈顶上升 12.在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中,与气体交换无关的结构是下列哪一项?() A.肺泡壁很薄 B.毛细血管壁很薄 C.气管比较长 D.肺泡数量多 13.人体吸入的氧气最终被利用的场所是() A.肺泡 B.红细胞 C.毛细血管 D.线粒体 14.如图是人体呼吸全过程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b表示氧气扩散过程,c,d表示二氧化碳扩散过程 B.肺吸气后进行的过程依次是a,b,c,d,最后完成呼气过程 C.a过程后,毛细血管中的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D.C过程后,血液到达心脏时,首先流人左心房 15.为了改善空气质量,确保身体健康,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经常在居室中喷洒杀虫剂 B.在居室周围多栽花草树木 C.对新装修的房子经常打开窗户通气 D.不在室内吸烟

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学案

第四单元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第一课时) 一、自学目标: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二、自学指导 1、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____和__组成的,呼吸系统具有____与外界进行____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器官包括__、__、__、____、____和肺。 3、呼吸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叫做呼吸道。 4、既是呼吸器官又是消化器官的是__。 5、完成下图。 三、当堂训练 1、下列器官中,不属于组成人体呼吸道的器官是() ①口腔②鼻③咽④喉⑤气管⑥支气管⑦肺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①⑦ 2、空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是() A、鼻 B、咽 C、喉 D、气管 3、在下列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中,最主要的是() A、鼻腔 B、肺 C、气管 D、咽 4、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 A、鼻、咽、喉、肺 B、呼吸道和肺 C、鼻、咽、气管、支气管、肺 D、气管和肺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第二课时) 一、自学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自学指导 1、呼吸道都有__或___作支架,使呼吸道处于开放的状态。 2、鼻腔前部生有__;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可以分泌__,黏膜中还分布着丰富的____。 3、__是长期在粉尘比较多的场所工作的人容易患的一类职业病。这些疾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患者会出现___、____等症状,目前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疗法。 4、呼吸道具有保证气体_____的结构。

5、呼吸道出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它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___、___、____。不过,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___的,因此,保持环境中的空气__、__是非常重要的。 6、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引起剧烈咳嗽。 三、当堂训练 1、下列关于呼吸道功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呼吸道可保证气体顺畅通过 B、呼吸道对吸入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C、呼吸道可彻底清除吸入的空气中的灰尘 D、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课减少气体对肺的刺激 2、呼吸道不仅仅是气体的通道,它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进入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能完成这些功能的结构有() A、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及黏膜中的毛细血管 B、鼻毛 C、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黏膜及其表面的纤毛 D、以上都参与 3、患感冒时,常常刚到呼吸不畅,主要原因是() A、鼻黏膜分泌物过多堵塞鼻腔 B、喉肿胀气体流通不畅 C、气管分泌痰过多堵塞呼吸道 D、鼻黏膜肿胀而堵塞鼻腔 4、某城市正积极争创文明城市,其中有一项要求市民不能随地吐痰。从生物学角度看,随地吐痰的危害主要是() A、行为不文明 B、痰中有尘粒 C、痰中往往会有病原微生物 D、痰中有粘液 5、气体从外界环境进入人体血液内的路线是() A、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外毛细血管 B、鼻腔→气管→肺泡→肺泡外毛细血管 C、鼻腔→喉→咽→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外毛细血管 D、鼻腔→口腔→咽→气管→肺泡外毛细管 6、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黏膜的纤毛摆动的意义是() A、使黏液均匀分布在黏膜表面 B、过滤空气 C、将细菌和灰尘推向喉部 D、保证气体顺畅通过 7、北欧人的鼻子要比非洲人的大一些,这有利于() A、预热寒冷的空气 B、消灭病菌 C、空气通畅 D、阻挡灰尘 8、边哭泣边吞咽,食物容易掉入气管,其原因是() A、气流冲击声门裂开大 B、食物太小,随空气进入气管 C、会厌软骨没能盖住喉的入口 D、环状软骨扩大 9、吸烟和吸食毒品,首先损害的是人体的() A、呼吸道黏膜 B、血液 C、肺 D、大脑 10、因感冒鼻腔堵塞或夜间有张嘴呼吸习惯的人,早上醒来会觉得嗓子非常干痒,这是因为() A、空气太干燥 B、鼻腔的温暖、湿润、清洁作用减弱 C、空气中的灰尘太多 D、空气中有病菌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 一、自学目标: 1、学会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描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二、自学指导 1、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进入肺,在__与__进行气体交换。

生物备课组工作计划范本

生物备课组工作计划范本 一、工作思路 以研究的心态对待生物学教学工作,注重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并采用行动研究法,站在新课程改革的高度来重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 二、参与组员组长:莫洪君 组员:陈亚端李俊郑志勇吴延庆 三、时间与地点:生物实验室准备室 四、工作任务 1.学习《生物新课程标准》,落实集体备课制度,进行课件、教学案例、习题等方 面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2.研究中考、会考和高考的方向,组织组员出好期中、期末考试试卷和模块考试试卷; 3.落实公开课的开设,加强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 4.结合我校生物教学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对我组的研究课题 进 行调整,积极贯彻学校关于“以课题规范科研,以科研指导教改,以教改促进教学” 的教、研、改一条龙整体工作思路。 五、工作程序 1.备课组长按照教学计划,选定主讲教师后,由主讲教师准备讲课的内容 2.备课组长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主讲教师简要介绍讲课内容的整体构想、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训练习题及理论依据等,然后由大家集体讨论研究,提出改进意见,完 善讲授、训练内容及评价标准 3.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意见,结合本班实际,认真修改、制定教案、学案4.认真填写集体备课记录,经备课组长、主讲人、记录人签名后存档。 5.备课组成员全体参与听课,课后由备课组长主持评课,大家一起反思,提出解决 办

法,并结合新课程改革,将发现的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然后,将理论应用于教学 实践中去。通过行动法研究模式,使得大家的专业水平一次次得到提升。(与课题研究、 论文撰写相联系) 六、工作安排 省略 为了提高本组生物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进一步深化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解决和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一、教学总体要求和教学目标 继续认真学习《生物课程标准》,该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 应该在认真学习和领悟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进行教学。生物 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公民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在思想方面教育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学,学生将在以 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并关注 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初步具有生物实验的操作能力,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 习惯; 3.理解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具体目标:知识方面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 的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初步学会生物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确 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具体措施 1.深入钻研课改理论,更新教学观念,结合教学实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的理念,努力提高教学理论水平。 2、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利用集体备课小组的力量对教材中新的内及旧内 容新要求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分析,把握其深度和广度。 3、认真学习实验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转变观念,将过去注意实验结果转变 到注重实验过程的实验教学观,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4、在教研组长的指导下完成初中年级的教学、教研、教改工作。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人体的呼吸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2.通过资料分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法、资料分析等了解呼吸道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应自觉地维护环境中空气的清新、清洁。 2.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重点: 通过资料分析,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作用。 难点: 掌握呼吸道的作用。 呼吸系统组成模式图 一、创设情境,实例引入 师: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生:动脑思考后自由发言。 二、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 师:呼吸系统的组成: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识图、填出呼吸道的组成的名称。 生:阅读课文中关于呼吸系统组成的信息。观察教材中呼吸系统的组成图片,并根据呼吸的常识,填出呼吸道组成的器官名称。 三、讨论呼吸道的作用 师:下发讨论题指导各组阅读资料并分析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分析。 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资料分析内容,围绕讨论题进行分析,尝试解决问题。 在讨论之后,组织各组学生选派代表对已经解决的问题发表意见,其他各组适当补充和修改,统一答案。对未解答的问题在教师的提示和启发下,再进行思考、分析,归纳出正确答案。 讨论题中的第1题采用抢答的方式回答,要协调好课堂纪律;其余的题组织各组选派学生代表回答。 在回答教材讨论题第2题之后提醒学生回答用嘴呼吸和用鼻子呼吸哪一个好。(学生思考前面提出的问题,根据刚才对讨论题的分析所掌握的知识,尝试解答问题,得出正确答案。) 在回答教材讨论题中的第3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并通过让学生举例分析,最终形成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的观念。 在回答教材讨论题第5题时注意提醒学生根据人体体温恒定和讨论题第2题中相关的知识来回答。 师:引导学生归纳呼吸道的作用,给以适当的鼓励和评价。 生:把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组间进行简单评议。 四、知识拓展 吞咽与呼吸的关系: 师:多媒体展示。 “吃饭时大笑会呛着”的小漫画和“吞咽与呼吸关系图”,引导学生叙述吞咽与呼吸的关系,鼓励学生发言,谈体会。 生:谈体会及家长对此事的看法。形成“食不言”的正确观点。 声音的发出:

小学科学教案:《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

注重探究体验培养实证意识 ——《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 一、教材剖析: 综观教科版3-6年级的科学教材,《我们的身体》是唯一一个涉及人体知识的单元。这个单元包括七个部分的内容,为学生们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 本节课是《我们的身体》单元的第三课时,原题为《运动起来会怎样(一)》。反复研读教材后,我认为课题中所说的运动,仅仅是引发学生关注呼吸的切入点,运动和呼吸的关系固然重要,但它只是呼吸系统知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比较全面了解呼吸系统的功能上。基于这一认识,我将课题改为《人体的呼吸》,以便更好的突出本课教学重点。 教材安排了运动前后一分钟的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显然,每个人同时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是不可能的;若按教师用书的建议两人一组,一人测量心跳另一人测量呼吸,剥夺了部分学生的体验机会;即使花时间测得了心跳的次数、知道了运动前后心跳的变化,但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却没有作更深入的研究,直到下一节课《运动起来会怎样(二)》才涉及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那么,把教材69面“测量一分钟的心跳”这一活动放在了下一课时进行,应该是明智之举。 排水集气法要不要让学生小组都参与这个实验?我认为怎样收集空气并不是本课的重要内容,重点是利用收集到的空气和一般的空气进行对比实验,而且这一节课已安排了不少学生的体验活动,所以这个活动我仅作为演示实验,只让学生对过程和原理作简单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1)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初步了解呼吸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2)知道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将氧气吸收,同时将二氧化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的呼吸》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体的呼吸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信息量较大,概念较多,属于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概念范畴。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基本处于零散的前科学概念状态,对此,教材中采用的是精炼的文字叙述与图片相结合的方法,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其中“呼吸运动”这部分内容有点抽象,教材采取让学生回顾体验呼吸时胸廓起伏的经验、胸廓容积大小与气体进出关系的模拟实验、人体呼吸运动示意图,逐步化解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最后通过课文的归纳小结促使学生达到理解的程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说出肺泡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3)解释呼吸运动发生的原理。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呼吸系统的图片、视频资料,提高学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图文转换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活动,提升在实验现象与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懂得珍爱生命,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养成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呼吸运动及其与气体进出的关系。 教学难点呼吸运动导致气体进出的抽象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复习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实质,指名学生回答。那么消化系统消化和吸收的有机物必须在氧气的参与下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被分解利用,氧气是通过呼吸系统从外界获得的,这节课我们复习第三章《人体的呼吸》(板书课题和提纲) 二、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 自主复习,整体感知本章知识 设置疑问:人体与外界不断进行气体交换,那么气体交换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学生合上课本回顾知识点,指明学生汇报回顾结果。对照教材插图以及文字资料,复习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及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2. 合作探究,深入认识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独立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理顺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生物备课组工作计划范本

生物备课组工作计划范本 篇一:高二生物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以研究的心态对待生物学教学工作,注重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并采用行动研究法,站在新课程改革的高度来重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 二、参与组员组长:莫洪君 组员:陈亚端李俊郑志勇吴延庆 三、时间与地点:生物实验室准备室 四、工作任务 1.学习《生物新课程标准》,落实集体备课制度,进行课件、教学案例、习题等方面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2.研究中考、会考和高考的方向,组织组员出好期中、期末考试试卷和模块考试试卷; 3.落实公开课的开设,加强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 4.结合我校生物教学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对我组的研究课题进 行调整,积极贯彻学校关于“以课题规范科研,以科研指导教改,以教改促进教学”的教、研、改一条龙整体工作思路。 五、工作程序 1.备课组长按照教学计划,选定主讲教师后,由主讲教师准备讲课的内容

2.备课组长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主讲教师简要介绍讲课内容的整体构想、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训练习题及理论依据等,然后由大家集体讨论研究,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讲授、训练内容及评价标准 3.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意见,结合本班实际,认真修改、制定教案、学案4.认真填写集体备课记录,经备课组长、主讲人、记录人签名后存档。 5.备课组成员全体参与听课,课后由备课组长主持评课,大家一起反思,提出解决办 法,并结合新课程改革,将发现的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然后,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去。通过行动法研究模式,使得大家的专业水平一次次得到提升。(与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相联系) 六、工作安排 省略 篇二:八年级生物备课组工作计划 为了提高本组生物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进一步深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解决和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一、教学总体要求和教学目标 继续认真学习《生物课程标准》,该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该在认真学习和领悟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进行教学。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公民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在思想方面教育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通过

人体的呼吸知识点提纲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知识点1 呼吸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气体交换的场所,左肺2叶,又肺三叶。 注意:咽既是呼吸器官又 是发声器官,它是食物和气体共 同的器官,它有软骨作支架,可 以使喉腔内气体通畅。 知识点2 呼吸道的作用 1、呼吸各器官的作用 (1)鼻:鼻腔是呼吸道的起始部位。 温暖:鼻腔内表面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可以温暖吸入的空气,减少寒冷空气对气管 和支气管的刺激 鼻的作用湿润: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可以分泌黏液,湿 润吸入的干燥空气 清洁:鼻腔前部生有鼻毛,可以阻挡吸入鼻 腔的气体中灰尘 (2)气管和支气管:

①C形软骨保证了气流通畅 ②黏液能湿润、清洁气体 ③能产生痰清洁气体 2、呼吸道的作用: (1)气体进出的通道:呼吸道有骨或软骨支架,可以保证 呼吸道内气体的通畅 (2)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 润、清洁,是鼻腔、气管与支气管的 共同作用。 3、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1)哮喘:是由吸入花粉、灰尘、兽毛等引起的一种严重疾病。 患病时,由于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病 人呼吸困难 (2)肺炎:由细菌、病毒等侵入肺部引起的一种严重疾病。症状 为发烧、胸部疾痛、咳嗽、呼吸急促。 (3)尘肺:是长期在粉尘比较多的场所工作的人容易患的一类职 业病。发展一定程度会出现胸闷、呼 吸困难等症状。 预防措施:带口罩、防毒面具。 4、吃饭时不要随意说笑和打闹 人们吃进去的食物和吸入的空气都要经过咽。然后。空气通过 喉进入气管;而食物进入食道。喉腔

人体的呼吸复习导学案.doc

《人体的营养》复习学案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_ 设计:陈伟 【复习目标】 ①说出人体呼吸系统的各部分名称及功能。 ②描述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 ③描述人体呼吸的四个环节。 【复习过程】: (一)理顺知识结构: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既属于呼吸系统,又属于系统。 _________: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_________: __ ______:的场所 气体进出的通道 二、呼吸道的作用 对吸入空气的处理:、湿润、 ③呼吸的四个过程: 肋间肌 ①肺与外界的吸气膈肌收缩→胸廓→肺__ _→这一过程 气体交换是通过(肺的通气肋间肌_________ 呼气肌舒张→胸廓→肺__ →肺内压实现的 () ②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血液,这一过程是通过_________过程实现的。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③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氧气在血液中由___________运输到组织细胞 ④组织细胞与血液:() 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血液,这一过程是通过_______过程实现的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归纳总结】 1、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并且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多种消化酶的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再进入循环系统运往全身各处。 3、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反馈提升】 1.下列有关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肺是呼吸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B.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

C.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 D.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2.受凉感冒时,鼻腔常常被阻塞,这是因为() A.扁桃体发炎 B.气管发炎 C.鼻腔黏膜充血 D.鼻腔黏膜分泌过多 3.人体呼吸道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下列能使吸入的气体变清洁的结构有 ( ) ①鼻毛②声带③气管的内表面覆盖着有纤毛的黏膜④鼻黏膜⑤会厌软骨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4.鼻腔能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湿润、清洁和温暖,与此功能无关的结构是() A.鼻粘膜能分泌粘液 B.鼻粘膜内有嗅细胞 C.鼻腔内有鼻毛 D..鼻腔粘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5.图中a表示人体的膈肌.据此判断甲、乙两人所处的呼吸运动过程分别是() A.甲吸气、乙呼气B.甲呼气、乙吸气 C.甲、乙都吸气D.甲、乙都呼气 6.柱状图(如图)中长方形高度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组织中,氧气与血 红蛋白的结合情况。试推测甲、乙、丙、丁四种组织中呼吸作用最旺盛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7.下列哪项与肺泡完成气体交换无直接关系 ( ) A.肺泡虽小,数目很多 B.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 C.肺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 D.支气管入肺后反复分支 8.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中,至少通过的细胞层数 是 ( ) A.1层 B.2层 C.3层 D.4层 9.甲图是某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 线图,乙图表示人体呼吸时,膈肌的不同活动状态,请回答: (1)甲图中曲线AB段表示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是乙图中的______(填A 或B)状态. (2)甲图曲线BC段表示呼气时的气压变化,这时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______.与之对应的是乙图中的______状态. (3)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甲图坐标中的B点,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______. (4)肺内气压最大的状态是乙图中的______,膈肌收缩最紧张的状态是乙图的______,肺处于吸气状态的可能是乙图的______,肋间肌收缩时的状态可能是乙图的______ 【当堂检测】. 1.右图表示人的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膈肌从甲到乙时,呼气B膈肌从甲到乙时,吸气

人体的呼吸试题及解析

人体的呼吸 1、人体呼吸道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 ①温暖②湿润③清洁④干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 解: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清洁空气,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使空气顺畅通过,其内表面覆盖着黏膜,黏膜上的黏液能湿润空气,黏膜内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空气.这些特点既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又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 故选A. 2、湖南卫视热播节目“中国最强音”很受青少年喜欢。下列器官不会直接影响歌手发声的是() A、鼻 B、喉 C、肺 D、食道 考点: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 解答:解: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喉不但是气体进入的通道,也是发生的器官.食道属于消化系统,与发声没有关系. 故选D 点评:关键点:喉既是呼吸通道又是发声器官. 3、肺泡的气体进入血液,需要经过几层细胞。()

A、一层 B、二层 C、三层 D、四层 考点: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解: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血液中的氧气浓度比肺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低,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氧气会穿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进入肺泡.因此,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要穿过两层细胞. 故选:B.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知道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细胞构成的. 4、人在呼气时,膈肌舒张,膈的顶部() A、下降,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B、下降,胸廓的左右径缩小 C、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D、回升,胸廓的左右径缩小 考点:呼气和吸气. 解: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吸气时,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成. 呼气时: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都缩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缩小,肺也随着回缩,肺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肺内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的过成.故选项C正确.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学期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 2015-2016学年下学期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任教七年级3-8班6个班的生物,根据学校新学期工作计划和生物学科的特点,制定以下新学期生物学科工作计划: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下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知道生物圈中的人的基本结构;知道人体的八大系统对人体的作用;了解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积极参与保护地面上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各种生命活动的大致过程及相关的结构基础;了解人的生命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生物圈或生活环境密切关联着,而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实验和资料分析等活动,加深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记录和分析探究结果。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测量获取数据,设计表格记录和整理分析数据的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阅

读理解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结合科学发现史、科学家的故事和具体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如是否需要作出假设、如何作出假设、设置重复实验以减小误差、用工具测量的必要性、五点取样法、数学推算法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科学实验的重大意义;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随着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改善,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不断有新的发展和新的观点出现;认同科学是实事求是的;使学生进一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优秀品质;形成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 二、主要措施和方法 1、教师深入钻研大纲,教材,认真备课,熟悉教材章节重点,难点及考点,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学生作业在课堂上完成。 2、广泛收集资料,进行筛选,分析,总结,把相关信息穿插于新课讲授及练习作业中。注重复习,特别是课前课后考试前的复习,认真落实。 3、利用课件、挂图、板图等多种形式和方法辅助教学;及时认真完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测试题试题3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复习摘要: 典例解析: 例1、肺泡内的气体进入血液,需要经过几层细胞 ( ) A.一层 B.二层 C.三层 D.四层 解析 肺泡内的气体要进入血液,要穿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肺泡壁是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的,毛细血管壁也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所以只要穿过两层细胞,肺内的气体就可以进入血液。 答案 B 例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适宜的体力劳动会使 ( ) A .肺泡的数目增多 B .呼吸肌的数目增多 C .呼吸的频率增多 D .参与呼吸的肺泡数目增多 解析 体育锻炼使呼吸肌的舒缩活动加强,胸廓的扩张范围增大,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量增多,其结果使肺活动量增大,呼吸功能加强。此外对于少年儿童来主,还能促进呼吸系统的发育,增加抵抗呼吸道疾病的能力。答案 D 例3、为了保持生活环境中的空气的新鲜和清洁,下列哪项做法不可取 ( ) A.绿化环境 B.保持室内空气流通C.室内多放些绿色植物 D.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解析 室内的光线一般较差,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较弱,放出的氧气少,同时进行呼吸作用要消耗 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所以大量放置绿色植物不利于空气的清新。 答案 C 呼吸 运动 肋间外肌、膈肌 胸廓前后径、左右径 肺 肺容积 肺内气压 气流方向 吸气 收缩 增大 被动扩张 增大 变小(低于外界) 外界→肺内 呼气 舒张 缩小 弹性回缩 缩小 增大(高于外界) 肺内→外界 呼吸道 肺 人体的呼吸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空气质量与健 康 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作用:气体通道,并使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组成:大量肺泡 作用:气体交换场所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呼吸运动)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空气质量健康影响人体健康 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二氧化碳 常见的空气污染源: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秸秆焚烧等 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植树造林 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 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上皮细胞 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泡 毛细血管 氧

人体的呼吸复习学案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复习 复习目标 1、熟记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的作用,学会测量胸围差。 2、明确肺与外界 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3、明确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4、描述空气质 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5、通过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去探究周围的空气质量。 要点梳理 1、看右图回答:1)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 ] 两部分组成。呼吸道 包括等器官。 2)肺炎双球菌等致病微生物到达患者发病部位的“旅程”是: 外界空气→[ ]→[ ] →[ ] →[ ]→[ ]→[ ] 3)图中所示的各部分中[ ] 是呼吸系统主要的器官。 4)在人体中,图中的[4]向前下方与[ ] 相通,向后下方与相通。5)图中的[7]是。6)人体结构中,既是呼吸的通道,又是发声器官的是; 7)在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中,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是。 2、用鼻呼吸的好处是:,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 3、患感冒时流出的大量“鼻涕”主要成分是鼻腔内表面的分泌的黏液;而咳出的“痰”则是气管和支气管黏膜中所分泌的黏液以及尘粒和等组成的。 4、在一次体检中,李明同学平静时的胸围长度是78厘米,尽力深吸气后的胸围长度是88厘米,尽力呼气后胸围长度是76厘米,他的胸围差是。 5、在平静状态下,人体参与呼吸的主要肌肉有。吸气时,这些肌肉,使胸腔容积,肺随着,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气体便被吸入。呼气相反。 6、人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这说明。 7、如图表示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请你分析以下的问题: 1)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在其外面包绕 着丰富的[ ] ,它们壁都很薄,只由层 构成。这种结构特点适于气体交换在和 之间进行,这一点充分体现了 的生物学观点。 2)血液由A流到B,其含氧量。 3)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到达全身各处的里,在细胞的中被利用。 8、常见的大气污染源一般有哪几种?请你列举出三种以上常见的大气污染源: 9、在“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探究活动中,利用“五点取样法”抽样检测,属于探究活动的哪个环节?,取样时为什么要设置重复组?。 10、是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此外,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11、 学法指导 例1 某同学患气管炎。在上学路上咳嗽了一阵之后,将一口痰吐在了路上。又觉得有些难为情,所以赶紧用鞋底将痰擦去。请问这位同学有哪些方面做的不对?痰是人体的什么部位产生的? 【答案】随地吐痰和用鞋底擦痰气管和支气管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二学时)问题导学案 问题导学 气体在呼吸运动的作用下进入了肺,这只是完成外界气体和肺泡内气体之间的交换,远不是呼吸的结束,而只是呼吸的第一步。那么,外界气体是在何处以何种方式进入血液的呢?呼吸的实质又是什么呢? 自主学习 教材导读 1.阅读教材P45“想一想,议一议”,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成分相比,哪些气体成分增加了,哪些减少了?含量减少的气体成分到哪里去了?含量增加的气体成分是从哪里来的? 2.观察教材P47图4-30,说出气管、支气管、肺泡之间的关系,并说明肺泡适应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提示:从肺泡数目的多少、壁的厚薄、表面积的大小等方面考虑。) 3.描述外界气体进入肺后,在肺泡与血液之间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氧是如何输送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里的?在组织细胞中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结合七年级上册学过的有关呼吸作用和线粒体的知识。) 收获与问题

通过自学本节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遇到哪些问题,一并写在下面,与同学们分享和交流,或有机会提供给老师以便集中解决。 合作学习 互动探究 技能训练:测量和计算(测量肺活量)(P48) 实验器材:圆气球一个、软尺一根。 实验原理:把圆气球近似看成一个球体,算出球的体积。球的体积就是其内气体的体积,也就是肺活量大小的近似值。 实验方法: (1)被测者吸足气,向气球内吹气,直到不能再吹为止。迅速用细线扎紧气球。 (2)测量:把圆气球看成一个球体,用软尺量出它的最大周长C 。 (3)计算圆气球的体积:圆气球的体积=16×C 3 π 2。 (4)测量三次,取最大的周长计算,求出的数值就是被测者的肺活量。(提示:测周长时以cm 为单位,算出的体积单位正好是mL 。) 思考: (1)什么是肺活量?肺活量与供氧能力大小是否相关? (2)造成肺活量检测数值下降的原因有哪些?提高肺活量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初中生物《人体的呼吸》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熟记呼吸道的作用,知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3、明确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4、提高识图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呼吸道的作用;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学习难点: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多媒体辅助 课时:1 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回忆呼吸系统的相关知识,你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模糊的地方吗? 目标导学:出示教学目标 自主学习: (依据导学案复习课本第40--49 页,观察教材插图,联系自身结合教材的资料和图解,自主学习) 1、人体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呼吸道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3、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4、肺的位置及功能。 5、肺是怎样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6、肺有哪些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7、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 8、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成分有什么区别,这说明了什么? 9、进入血液中的氧怎样到达每个组织细胞,氧最后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 我的困惑: 合作探究:

(小组成员讨论,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 1、在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以前,为什么要先清除他口、鼻内的污物? 2、患重感冒时,早上醒来时会觉得口干舌燥,这说明了什么? 3 、日常生活中,似乎总有一些“条条框框”约束着同学们的行为,比如不要随地吐痰、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不要高声喊叫或尖叫。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 知识构建:组成: 呼吸道 作用: 一、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作用组成:大量肺泡 肺 作用: 展示交流:(结合课件,师生互动) 一、呼吸系统的的组成用多媒体课件,遮盖器官名称,让学生抢答,以此检查学生对呼吸系统的组成的掌握情况 二、呼吸道的作用 1、提问:呼吸道的作用有哪些?呼吸道的作用有什么结构保证?这些作用如何实现? 2、做连线题巩固

(最新)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共19题;共38分) 1.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按顺序应当是() A.鼻、咽、喉、支气管、气管、肺 B.鼻、喉、咽、气管、支气管、肺 C.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D.鼻、喉、咽、支气管、气管、肺 2.人体呼出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减少最多的气体为()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D.水蒸气 3.人的气管之所以不变形,保证气流顺畅通过的原因是() A.有“C”型软骨支架 B.有甲状软骨 C.气管壁较硬 D.周围有肌肉牵挂 4.通过呼吸运动,实现了() A.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肺的换气 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组织换气 5.肺的通气是通过什么实现的() A.气体扩散 B.呼吸运动 C.膈肌收缩 D.肺的扩张

6.俗话说“食不言,寝不语”,其实吃饭时不能大声谈笑是有科学道理的,原因是() A.流经消化器官的血量减少,不利于消化 B.食物容易由咽误入气管 C.唾液腺分泌唾液的量减少 D.有利于保护声带 7.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于() A.肺 B.血液 C.细胞 D.鼻腔 8.肺吸气时,肺容积及气压的变化是() A.肺容积增大,气压增大 B.肺容积缩小,气压升高 C.肺容积增大,气压下降 D.肺容积缩小,气压下降 9.用手按压胸部两侧,深深吸气,你会感觉到() ①肋骨向下、向内运动②肋骨向上、向外运动③胸廓缩小④胸廓扩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下列各项试图说明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但有一项与此不符,应该是() A.粘膜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冷空气 B.鼻粘膜内的嗅细胞可以感受气味的刺激 C.鼻毛能阻挡吸入的空气里的尘埃 D.鼻粘膜分泌粘液可以清洁湿润吸入的气体 11.人体内,红细胞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的场所是()

人体的呼吸复习学案备战2014

专题练习二:人体的呼吸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1、人第一次呼吸:在出生前胎儿通过 ___ 母体获得氧气并排出___________ ,故不用 肺呼吸;出生后的第一次啼哭,使得空气进入 _____ 里,开始了用______ 系统进行呼吸。 2、人体呼吸系统是由 _______ (包括 __ 、___ 、 _____ 、______ 、______ 和_______ 组成。主要器官是 _____ ,功能是进行_______ 的场所。 3、肺位于 ______ 内,基本单位是 ______ ,肺泡是____________ 膨大形成。肺泡适宜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4、吃饭说笑可能会窒息的原因: _______ 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如果吃饭时说笑, ____________ 不及盖住喉的入口,食物进入_______ 引发危险。吞咽和呼吸能同时进行吗? _______ 二、气体交换 1、呼吸的频率:16~18次/分钟,呼吸时胸廓容积的变化可通过测量___________ 进行, 胸围差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测 __ 次,取_________ 。 2、呼吸肌包括: ______ 和________ 。吸时呼吸肌者 ~ ,呼气时呼吸肌都 ___________ < 3 4、肺活量: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肺活量体现了肺功能的强弱。体育锻炼能增加肺活量,是因为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目。 5、人呼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 _____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 。人体氧气(Q)最多的部位是,二氧化碳最多的部位是。(产生CO的源头) 6、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和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 ___________ ■乍用完成的。(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 ) ( ) 肺泡- <-- .血液---- ------- < ?■组织细胞 ( ) ( ) 交换结果:由血变为血:由血变为血 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红蛋白与氧 ______ ;流经组织细胞处毛细血管时血红蛋白 与氧 ________ 。 7、进入血液的氧,通过 ____________ 输送到全身各处的________ ,在___________ 参与 __________ ■勺分解,释放_______ 供人体生命活动利用,并产生____________ 。 &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中需要经过 ________ 细胞,即 _______ 和_______ 。 9、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在用显微镜记数时通常采用 _____________ 由样检测。一氧化碳中毒,是因为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却不易分离。 10、“世界无烟日”是每年的5月31日。

用概念图复习人体_消化

用“概念图”复习人体“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的教学设计 概念图是一种能形象表达命题网络中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关系的 图解。它是由节点(概念)和连节点的线段(关系标签)所组成。能形 象的表达某一命题中节点(概念)间的内在逻辑性,是用来组织和表征 知识的工具。应用概念图组织教学,可以分析知识结构,分析知识间的 内在联系,分析单元前后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以 及存在的错误,帮助学生整合新旧知识,浓缩知识结构,建构知识网 络,提高学生从整体上理性的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教学设计是为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总复习或中考总复习而进行。 1.复习内容分析:本设计内容为“生物圈中的人”中“人体的营 养”、“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人体的能量供应”、“人体代谢废物的排 出”中涉及的“循环”“消化”“呼吸”“泌尿”等相关知识。人体呼吸系统获得 的氧气,消化系统获得养料,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都必须通过循环系 统的运输才能送达细胞和排出体外,相关知识联系紧密,很适合应用概 念图加以整合展开复习。 2.复习策略:复习教学,学习的主体仍然是学生,教师不能越俎 代包,采取“教师归纳总结,学生听讲做笔记”的传统方法,将学生重置 于“接受式”学习之中;也不能不加引导,任其“通背教材”,使学生进 入“死记硬背”的低效复习模式;更不能以某套复习试题为战场,粗暴地 将学生推入“题海战术”之中。复习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整合新旧知识,浓 缩知识结构,建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能力,使学 生将所学知识理性化。选择应用“概念图”组织复习“循环”“消化”“呼 吸”“泌尿”,不仅能高效的达到上述目的,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兴趣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反思能力,以及应用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复习巩固四大系统的结构、功能,以 及各器官的结构功能,理顺各系统及各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整合零散 知识,建构知识网络,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条理化、理性化。②能力目 标:通过复习活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应 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强化学生珍爱生命,珍惜 健康的意识;强化健康生活的科学意识和习惯,增强义务献血的意识, 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4.教学重点和难点:呼吸过程中肺通气的过程及原理,肺换气和 组织换气的原理及实质;消化系统的结构,以及淀粉、蛋白质、脂肪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