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学习思考引导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把握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并能基本掌握唯物辩证法体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世界统一于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

△事物发展的两大特征:普遍联系、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五个环节或范畴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学习难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的概念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事物矛盾运动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学习背景建议】

○了解由于对物质与意识第一性的争议,衍生出的不同哲学派别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根据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找出相应的案例

○根据事物的发展与联系,找出相关的案例

课外形成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2. 一寺院门口挂着旗幡,山风吹过,旗幡飘动。一和尚说是幡动,另一和尚说是风动。惠能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惠能的观点是()。

A. 唯物主义

B. 辩证法

C. 主观唯心论

D. 客观唯心论

3. 在当今社会,创意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认识到,创意可以变成财富。创意产业的繁荣说明了()。

A.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B. 时代的发展也可以使精神具有第一性

C.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4. 依据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上可以划分()。

A. 唯心论和唯物论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具体科学和哲学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实在性

B. 可知性

C. 运动变化性

D. 实物性

6.“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是()。

A. 先验论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

D. 经验论的观点

7. 人类发现的“狼孩”“豹孩”的实例说明()。

A. 人与其他动物并无本质区别

B. 人的意识与其他动物的意识有质的区别

C. 脱离了人类社会,不可能形成意识

D. 正常的人脑发育是意识得以产生的源泉

8.“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观点属于()。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相对主义诡辩论

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9. 事物发展的本质是()。

A. 所有事物都在前进和上升

B. 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

C. 事物不断处在质变之中

D. 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10. 实践的科学含义是()。

A. 人类一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B. 人类为了生存而必须适应环境的活动

C. 人们处理相互之间关系的活动

D. 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11. 下列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 国家工作人员从事行政管理

B. 阶级斗争

C. 爱因斯坦进行思维实验

D. 化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12. 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

以为类鸟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来看,其价值远远不止300多美元。这说明()。

A. 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B. 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C. 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D.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13. 人工智能的出现证明()。

A. 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B.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规定已经过时

C. 人脑是可以认识的,思维模拟是可能的

D. 人类思维最终会发展到机器思维

14. 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首诗启发我们()。

A. 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 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瞬息万变、难以把握的

C. 要弄清楚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

D. 事物发展过程中只有偶然没有必然

15.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D. 可知性和不可知性

16. 健康是个“大”话题,但成就健康的往往是“小”细节。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

B.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D. 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原理

17. 运动和发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

A. 运动是根本变化,发展是一般变化

B. 运动包括世界上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发展则是指前进性、上升性运动

C. 运动是量变,发展是质变

D. 运动是位移,发展是新陈代谢

18.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 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B. 矛盾分析法

C.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D. 实践方法

19.“燕子低飞蛇过道,必有大雨到。”这句谚语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C. 世界是物质的

D. 矛盾具有普遍性

20. 中国古人说“飞鸟之影未尝动也”,这是指()。

A. 静中有动

B. 动中有静

C. 绝对运动

D. 绝对静止

21. 在一个坐标系里看来是同时发生的两件事,在另一个坐标系里看来就不一定是同时发生的。这句话说明了时间的()。

A. 无限性

B. 相对性

C. 主观性

D. 客观性

22. 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

A. 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错误

B. 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C. 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

D. 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

23.“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告诉我们()。

A.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发展规律

B. 内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根本区别

C.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决定因素

D. 外因能够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

24. 现象与本质是揭示()。

A. 事物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B. 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C. 事物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D. 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一对范畴

25.“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对认识

二、多项选择题

1. 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这两大基本派别是()。

A. 可知论

B. 辩证法

C. 唯心主义

D. 唯物主义

2. 以下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理念世界”

B.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

C.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是万物的本原

D.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

3.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

A. 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取出来的哲学概念

B. 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C. 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D. 人的感觉的复合体

4.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说明()。

A.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C.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 意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为()。

A. 实践是人们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对象性

活动

B. 实践具有主观性

C.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 实践具有创造客体价值和优化主体的双重功能

6. 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思想的有()。

A.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C. 利害相生,祸福相因

D.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7. 下列哪些说法表明时间的一维性()。

A. 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B.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C. 百事宜早不宜迟(谚语)

D. 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谚语)

8. 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9. 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 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D.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0. 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角度可以对联系做出不同划分。以下对联系分类表述正确的有()。

A.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B.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C. 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

D.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11. 判断新事物的标志是()。

A. 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

B. 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C. 具有远大前途的

D. 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12. 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

A. 冰—水—汽

B. 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

C. 团结—批评—团结

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13.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这是因为它()。

A.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B. 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C. 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D. 包括辩证法的所有内容

14. 下列关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唯物辩证法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B. 唯物辩证法用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C. 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存在

D.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15. 辩证思维的方法有()。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与具体

D. 逻辑与历史

三、名词解释

1. 物质

2. 意识

3. 度

4. 发展

5. 扬弃

四、判断辨析题(请判断正误后说明理由)

1.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 物质和运动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总特征。

3. 世界统一于存在。

4. 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第三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较具有质的差别,第三阶段更高级,但是它重复了第一阶段的某些特征。

5. 真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假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认识。

五、简答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 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是什么?

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如何?

4.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5.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六、论述题

1.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如何?这一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何意义?

2.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马原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观点案例资料 1、对世界本原得不同理解 观点1 德谟克利特得“原子” 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得灵魂在内,都就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得物质粒子组成得。原子就是永恒得,由原子所组成得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就是永恒得。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原子得数量就是无限多得,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得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与位置得区别。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得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与位置上得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得性质。虚空就是原子运动得地方,就是“非存在”。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原子分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 霍布斯得“物体”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就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得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与《利维坦》等。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得观点与几何学得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得哲学体系。 “物体”就是霍布斯哲学体系得基本范畴。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得只有物质所构成得物体。她说:“哲学得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得材料,乃就是每一个这样得物体: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得思考,指导它同别得物体加以比较,或者就是,这种物体就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得,也就就是说,它得产生或特性我们就是可以认识得”。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得定义。她说:“物体就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得东西,与空间得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得广延”。显然,霍布斯所说得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得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霍布斯所说得物体概念基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得物质概念。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如同说“圆得方形”一样荒谬。 观点3 “存在就就是被感知”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得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

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 唯物论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唯物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辩证法:联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量变—适度开发,矛盾—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对自然的影响。(3)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也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3、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4、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重点掌握】 [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 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性: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人们对此的时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原理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他是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二.★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容】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或和改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容】(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因此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主选择性,主动创造性。(2)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即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五.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六.★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的基本要求: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规律。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原理: ①承认世界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②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③认为世界的统一是物质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是一中有多,多中有一 意义 理论意义 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 实践意义 ①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 ②既然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中的统一性,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把集中统一和灵活多样结合 起来,把纪律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秩序和自由结合起来,反对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反对僵化和无序。 ③既然物质是运动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 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 ④既然物质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重视和珍视时 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作好工作。 ⑤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 人生意义 ①冷慧与热慧双举。既然世界是物质的,那么就要以冷静、清醒、客观的态度对待世界和 人生,这种智慧叫冷慧;既然人的意识、精神具有相对独立性,那么应以热烈的情感,创造世界的精神投入实践和生实现理想,成全自我这叫热慧。唯物主义给人的是冷慧,物质世界不相信眼泪。唯心主义给人的是热慧,辩证唯物主义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把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统一了起来,其所给予人的启迪就是冷慧和热慧双举。 ②健德与顺德相资。既然世界是物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人要顺应物质世界, 要在物质世界面前顺从而不违逆,谦虚而不狂妄,敬畏而不玩世,这叫顺德。既然物质是运动不息,健动不止的,人就要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建功立业,开物成务,这叫健德。既然物质和运动是统一的,那么人就应顺健相资。《周易》中乾卦的本质是“健”。 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本质是“顺”。“坤,顺也”(《周易·说卦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③自由与节制并重。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运动不需要上帝之手推 动,这叫“自己运动”。“自己运动”就是自因自本,这一宇宙本质所启示与人的价值理念就是“自由”,人应以自由为至高价值。同时,物质运动又有时空秩序,有自己的空间位置和范围,有自己的时间顺序,不能随便越过时空秩序,这启发人要有所节制。 ④瞬间和永恒互渗。物质运动在时间上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时间是有限性和无限性 的统一,有限中包括着无限,无限体现在有限之中。因此,人应在自己的有限生命中追求无限,在瞬间中追求和体验永恒 ⑤奋斗与静穆兼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不舍静,静中含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三大块去解释:①世界的物质性;②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③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接下来就以这三部分来讨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物质范畴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科学发现的物质结构层次——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但却不理解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哲学的基石。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

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事物的普遍联系有一系列的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相互作用之间的结果,是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发展过程当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而且要以辩证唯物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练习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练习题。 判断题。 一、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第一。这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他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义观点。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第三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肴了唯物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二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错误。第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第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的东西,必须你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第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

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和宿命论。 简答题什么叫运动?说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第一,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题和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必然倒向唯心主义。 什么是意识的能动性,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dr具有主动的创造性第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第一次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是第一,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唯一途径。第三,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论述题。试着分析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马原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与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与实践 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瞧法与根本观点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与理论体系 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 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就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与精神何者就是第一性、何者就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就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有神论与无神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什么就是物质?什么就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 答: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就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就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就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与理解并且解决问题。世界的本原就是物质,不仅自然界就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就是认识与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与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也就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瞧就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就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就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就是物质本身,意识的特殊的物质——人脑机能的属性,意识在内容上就是客观的,在形式上就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与工作热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⑴(列宁)物质的概念: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通过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与反映; ⑵物质就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就是物质的产物,就是物质世界的主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单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单选)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多选)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单选)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单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单选)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单选)笛卡尔是二元论的着名代表。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 (单选)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单选)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多选)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单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多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 (单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 (多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三是直观性;四是不彻底性。 (单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多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试题及答案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B)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5.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B)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7.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观 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 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一元论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运动和静止 运动: 运动时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与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二、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静止: 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主要由以下两种情形: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横位置的移动;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时间和空间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本质的解释,与旧唯物之一、唯心主义的不同,不仅在于提出了正确的哲学物质观,而且在于引入了实践的观点,提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严肃哦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精)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原理说明 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什么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就是说,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两种基本关系,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般和个别(或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包括三个基本观点,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识及多样性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关系对世界本质的理解。 世界上的具体事物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各有其质的规定各有其存在价值和地位,这是世界的多样性(“多”);千差万别的事物又有其共性,这是世界的统一性(“一”)。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有共同的本质,这是一元论。同时认为统一性不能脱离多样性,认为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性,统一性离不开多样性;多样性是具有统一性的多样性,受统一性规范,多样性离不开统一性。这就是说多中有一,一中有多;个别中有一般,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统一性使世界具有秩序,多样性使世界充满活力。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就是秩序与活力的统一。有秩序无活力事物是僵死的,有活力无秩序事物是混乱的。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就是秩序和活力统一的社会。僵死的专制主义和无序的无政府主义是不合乎世界本质的,自由和秩序的统一是理想社会的应有状态,因为它和宇宙的本质(一与多统一)相契合的。法律和其他社会制度应以实现自由和秩序的统一即正义为根本价值目标。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 多样性的万物具有统一性本质,那么这个统一性本质是什么呢,是物质,还是意识?这问题又回到了我们在第一章第一节讲“世界观”概念时遇到的问题了。在那里,我们从“黑马”等万物中抽出了万物的最大共性存在,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统一性东西,那时我们就提出万物的最大共性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认为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万物最大的共性,即统一性的本质是物质,而不是意识。哲学家为什么会对作为万物的最大共性,即“一”有相反的看法,如唯物主义认为“一”是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一”是精神。原因我们曾讲过一些。这里再指出这一分歧产生的原因:当把“一”看作万物中最低级的东西时,这“一”是物质,当把“一”看作万物中最高级的东西时,这“一”是精神;当把“一”看作抽象思维的内容时,这“一”是物质,当把“一”看作抽象思维水平的标志时,这“一”是精神。唯物主义从低级的(基础的)和内容的角度来理解“一”。所以认为“一”是物质的。这种理解无疑是有它的真理性的。 总之,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的,统一性的本质是同意识相对立的物质。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恩格斯说过这样的话:“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马恩选集》第3券,第83页)恩格斯说明了证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说明了证明的途径是哲学和科学。我们认为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①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的本质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这种一元论哲学同主张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本原的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都是一元论哲学。但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根源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基本形式;规律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总之,万物统一于物质。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物质世界的具体形态无限丰富多样,但本质上是共同的,都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而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静止。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而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讲世界上除了物质,什么都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

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①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可以从物质运动中获得解释和说明。坚持这种观点,就可以有力地批判和抵制一切唯心主义,树立起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②这一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性去改造世界,而绝不能从主观想象和本本条文出发。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世界的本来面貌与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实践观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及难点】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社会生活本质;事物联系发展及其规律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物质世界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时数】课时 【授课方式】多媒体;课堂讲授;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哲学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同时,它又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而且是关于这些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作为世界观包括许多领域和许多方面的问题,但其中有一个贯穿各个领域和方面、决定整个哲学体系的性质并对解决各种哲学问题具有支配作用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基本问题。 (1)含义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首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实际中的基本问题 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对实践中人与世界的关系,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的抽象。 其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对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此基础生我们还要了解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出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二)物质客观实在性 “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它是唯物主义的基石。所以我们了解世界时也是从“物质”概念开始的。在弄清物质概念的基础上,我们论证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上的一切都离不开物质,一切都是物质以及物质的属性、关系等的统一体,没有任何脱离物质的东西。 1、物质范畴的立体审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单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单选)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多选)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单选)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单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单选)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单选)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 (单选)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单选)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 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多选)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 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单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 ^态0 (多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 气说” (单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 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 (多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三是直观性;四是不彻底性。 (单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0 (多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多选)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 (多选)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其次,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单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重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 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哲学是( c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D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 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 统一于精神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A ) A.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C.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B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A ) A.物质范畴 B. 实践范畴 C.运动范畴 D.意识范畴 6.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B ) A.唯理论和经验论 B.唯物论和唯心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世界观和方法论 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B )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8.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C ) 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客观性10.“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 C ) A.论前者承认可知论,后者否认可知论B.前者承认一元,后者承认二元论

马哲章节总结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之一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使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多样化: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的实践性体现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具有客观性(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法的重要区别)2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联系具有多样性(直接与间接,内部与外部,本质与非本质,必然与偶然)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的观点):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