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3区师德培训作业

2019.3区师德培训作业
2019.3区师德培训作业

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背景下教师学科育德能力的提升方略

1、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写出自己在育德过程中的一个相关问题。

即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有进行和完成德育的教学任务,但也往往只是按照课程的预设,将我们成人的德育理解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是我在课程育德面临的一个问题:只注重预设,而忽略了课堂的生成。预设并不是不好,没有预设,育德就会陷入无准备、无序的状态。在课程育德中,在兼顾两者的情况下应该更注重生成性的特点。好的德育机会可能就来源于课堂情境中生成的一些偶然因素,如学生学习行为不当、言行中反映出的观念不当等,当课堂教学中有这样的偶然因素出现时,我们一定不能放过,要及时发现、主动引导创生出育德的情境,把握好育人的契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把握育人契机,注重学科课程育德的生成性。

2、结合你所学习的两个课例,讨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体现育德能力水平,指出育德方法应用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教师自身的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对学生最直接的道德情感影响就是教师自身的道德行为践行。相比于班主任来说,学科教师本身对德育心理规律的理论知识比较缺乏,育德经验和方法相对不足,育德能力水平不高,在学科中的育德行为也仅仅是凭经验来进行,缺乏理论指导。因此只注重一些外在形式显性的德育,对一些隐性德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自身人格、习惯对学生的影响、师生关系等等。

3、结合日常工作谈谈在本学科育德资源的挖掘经验和体会。

挖掘生物教材中丰富的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如: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种类;我国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我国古代生物科学成就、现代生物科学成就;我国从古到今著名的生物学家等。这些内容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内容。如: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生物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等。这些知识对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三、法律法规教育内容。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等。在教学中贯穿法律条文,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进而形成与违法乱纪的行为做斗争的品质。四、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内容。如:生物科学史,生物科学家的事迹,科学探究的程序等。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确立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世界观。

4、实践反思(结业考试),通过实践反思,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并

在教育教学中实施、反思与改进。提交一份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片段,并对其中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落实加以说明。(字数不少于300字)

在《花的结构》教学中,同学们都纷纷说了自己喜欢的花,这时全校闻名的“调皮大王”小李发话了:“老师,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它虽然全身长满了刺,但它的生命力最旺盛,而且刺丛中还能开出美丽的花儿呢!”他的话立即遭到同学们的反驳。“你们就看到它的刺了!”你仔细看看人家刺中也有花,也值得我们去喜欢呀!“平时从不受欢迎的调皮大王,见同学们都不赞同他,便据理力争。“刺中有花!刺中有花!”调皮大王的话如一股电流触动了我的神经,赏花与育人不也同样吗?我激动地走到小李身边,搂着他的肩对同学们说:“小李说得对。仙人掌声虽然浑身是刺,但是他刺中也有美丽的花,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刺,就看不到它的花啦;更不能因为它刺多就不喜欢它的花。我们对待同学也应像赏花一样,特别是对

缺点多一些的同学,更应该正确看待他身上的潜在的闪光点。’花’有千万种,各有优缺点,你们说对不对!”说着我拍了拍小李的肩,我的话蠃得了一片掌声,小李也不好意思低下了头。

同样面对仙人掌上的刺与花,有的同学只看到刺,有的同学刺与花都有看到了,但因为讨厌刺,进而连花也不喜欢了。而小李却有着于众不同的认识,能带着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刺丛中的花,应该说他的认识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很有启发的。他便使教师认识到面对仙人掌刺中的花,首先应该去发现它,其次应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它,辩证地去看待刺与花。其实面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教育者也应该像赏花一样,去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进而去放大其闪光点。且不可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看不到孩子的闪光处。学生生活在群体里,自然各有长短,对个别学生教育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冷落。个别学生转化的关键在于使其树立起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因为自尊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经验告诉我们,首先要走近人们,喜欢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同时要引导周围的同学一起关心他。然后发掘闪光点,放大闪光点,让激励唤起自信,进而培植闪光点,教育中要注意谈话艺术。其次,要重视个别学生的第一步,哪怕是微小的,也不放过。最后要抓住反复点,促其飞跃。

【参考】

挖掘生物教材中丰富的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如: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种类;我国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我国古代生物科学成就、现代生物科学成就;我国从古到今著名的生物学家等。这些内容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二、国情教育内容。如: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偏低。例如,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草原为三分之一,林地为四分之一。这些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耕地的紧迫性;认识到把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内容。如:生命的物质性、运动性;生物的进化;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生物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等。这些都是很多教师应用得比较熟悉的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唯物的、辩证的观点。这些知识对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四、实践观点的教育内容。生物学实践性强,生物课有很多实践活动。如:实验、实习、参观访问、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书本知识和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及时了解工农业生产中的新情况、新技术、新经验,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五、法律法规教育内容。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等。在教学中贯穿法律条文,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进而形成与违法乱纪的行为做斗争的品质。六、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内容。如:生物科学史,生物科学家的事迹,科学探究的程序等。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确立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世界观。如果教师对生物教材中的这些丰富的德育内容认识不足,就会不自觉地削弱生物课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德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是“育人”而不是“育分”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如何在学校教育的主体——学科课堂教学中实现“育人”的目标(即学科课程育德)已成为当下教育讨论的热点。下面我将从自身出发谈谈课程育德所面临的问题及建议。1、教师缺乏课程育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我国中小学,为了管理的方便,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分属教务处和德育处(或者政教处)管理,这样的分工方式本意是为了方便管理和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却使大多学科教师形成了这样的错误心理:我只是一个

学科老师,我只负责教书、传授知识,德育的问题由政教处或班主任解决,这是他们的事情,与我一个科任老师无关。在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下,课程育德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出现了,即学科老师缺乏课程育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科教学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主体,占学生大部分时间,如果学科老师缺乏课程育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意味着学生德育工作在这大部分时间里被忽略了,使得学生的德育工作处于一个间断的、不连续的过程中,就会造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难养成,道德品质难提高这样一种局面,不利于学生持续全面的发展。学科教师课程育德自觉性和主动性缺失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课程育德的重要性和德育理论认识不够,没有把育德当作是其教学中必须完成的根本任务,至少没有将育德上升到学科知识的同等地位,认为育德仅仅是一个附加的任务。而我认为育德与知识的传授同样重要,甚至比机械的知识传授更重要,因为育德是确定人的方向和态度问题。如果学生的人生方向和人生态度确定了,道德品质提高了,学习态度就会发生质的改变,也就更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生的育德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2、教师自身的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对学生最直接的道德情感影响就是教师自身的道德行为践行。相比于班主任来说,学科教师本身对德育心理规律的理论知识比较缺乏,育德经验和方法相对不足,育德能力水平不高,在学科中的育德行为也仅仅是凭经验来进行,缺乏理论指导。因此只注重一些外在形式显性的德育,对一些隐性德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自身人格、习惯对学生的影响、师生关系等等。3、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把握育人契机,注重学科课程育德的生成性即使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进行和完成德育的教学任务,但也往往只是按照课程的预设,将我们成人的德育理解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是课程育德面临的第三个方面问题:只注重预设,而忽略了课堂的生成。预设并不是不好,没有预设,育德就会陷入无准备、无序的状态。在课程育德中,在兼顾两者的情况下应该更注重生成性的特点。好的德育机会可能就来源于课堂情境中生成的一些偶然因素,如学生学习行为不当、言行中反映出的观念不当等,当课堂教学中有这样的偶然因素出现时,我们一定不能放过,要及时发现、主动引导创生出育德的情境,把握好育人的契机。要解决课程育德所面临的这三个问题,我想首先要解放思想,挣脱固有的思维模式,育德工作不只是政教处、班主任的事,也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要把育德当做是教学中必须要完成的根本任务,不断增强课程育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外还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不断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育方法上不断创新,提高课程育德质量。在课程教学中处理好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把握育人契机,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创设具有育德价值的生长点,使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及时指导。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本文档可自行编辑和修改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