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对策分析

陈睿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1期

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流动,带来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目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已经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解决其教育问题的政策措施已相继颁布。相比之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显得较为滞后。据统计,2005 年全国流动人口已超过1.3亿,按照保守估计,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形成的单亲家庭、由祖父母或亲戚代为照顾的孩子,在各地农村不会少于千万。[1] 笔者于2007年11月随华中师范大学“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研究课题组对四川省内部分县市的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在访谈、座谈、观察、查阅档案的基础上,笔者对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困难及其原因和对策进行了分析。

一、留守儿童境况堪忧

(一) 学习成绩不佳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父爱母爱的缺失、沟通交流的缺少以及有效监护的缺乏,留守儿童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成绩普遍滞后。调查显示,留守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经常不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迟到、早退、旷课已是家常便饭,有的留守生甚至辍学。有些留守儿童要帮助年迈的祖父祖母承担过重的家务劳动,造成上课时无精打采,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二) 生活卫生习惯不良

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儿童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隔代家长们只求孩子吃饱穿暖,对孩子的日常卫生不太在意,而留守儿童由于本身年龄很小,卫生意识、自理能力均不强。

(三) 性格行为品质发展不健全

留守儿童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十字路口,生理、心理还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未形成体系。由于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现象,行为上容易走极端。在留守儿童家庭中,属于隔代监护型的,多采用“物质+放任”的管教方式,孩子们“骄、娇”二气严重,形成了我行我素和任性的性格特征;属于上代监护型的家庭,由于父爱母爱的缺乏,孩子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容易形成胆小怕事、孤僻等过分内向的性格特征;属于自我监护型的家庭,由于孩子本身年纪小,自我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均不强,这样的自我监护就等于没有监护,孩子们难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行为品质。由于缺乏适当的家庭教育和引导,部分留守儿童对学校和老师的关爱采取漠视甚至敌对的态度,认为老师的关爱是对他们的施舍、学校成立的的“周末托管班”以及“代理家长”制度不是为了关爱他们而是为了限制了他们的人身自由。

(四) 缺乏良好的生活生存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生活环境主要可以分解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第二类是社区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1] 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生活自然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从调查看来,四川省中江县地区许多中小学都已加强了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然而由于经费有限,条件较为简陋,许多学校面积狭小,没有必要的操场;一个宿舍一般至少要睡十位以上的学生,没有配套的卫生设施,且缺乏专门的生活老师( 保育员) 。此外,周末和节假日留守学生的安全问题存在很大的隐患,由于无人照料或监护人监护不力,很多留守儿童放学之后喜欢在路上逗留或者去往网吧、游戏厅、台球室等娱乐场所。

二、成因分析

(一) 家庭教育的错位与缺失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监护类型( 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单亲监护、自我监护) 的天然缺陷,留守儿童家庭实际上已经解体,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使留守儿童生活在教育的真空之下,学习、生活、安全、心理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调查显示,有35%家长担心孩子没人照顾,25%的家长担心孩子身体有病,27%家长担心孩子学习不好,只有13%家长

担心孩子不学好、干坏事,可见在外务工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状况重视不够。家庭教育的错位与缺失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 经费不足是制约学校对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重要瓶颈

从现实情况看来,我国农村地区多数中小学“普九”债务尚未结清,“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既无专项资金,又无经费来源渠道,在新的经费压力下,许多学校驻足不前,或者光说不练,“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成了一种口号。从调查看来,在四川德阳地区,即使建立了寄宿制的学校,条件也较为简陋,没有配套的卫生设施、没有专门的生活老师;长期免费义务的为留守儿童担任“代理家长”、牺牲了老师许多休息时间,在条件较差的学校甚至需要老师自己掏钱为学生购置必需的生活用品,长此以往,将严重打击老师对“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积极性。

(三) 缺乏对留守儿童必要的公共政策支持和保护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隐蔽性,特别是家庭教育环境这一块,即使政府加强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力度,短期内也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此种种原因导致政府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直热情不足。

从现实看来,虽然部分地区已相继出台了一些与留守儿童利益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是从政策的有效性及执行力度来看,与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还存在相当的差距。政府应该整合社会各种力量,研讨并制定留守儿童相关的经费及法律保障措施,从政策上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加以完善、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四) 城乡“二元分割”是造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中国走的是渐进式的改革之路,我国农民工的城市化过程也遵循着这条渐进之路。传统的城乡户籍制度、用工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僵化落后的体制虽然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但在短时间内不可能一步转换过来。就业非正规化、居住边缘化、生活“孤岛化”、社会名声污名化、发展机会弱化和社会认同内卷化[2],决定了农民工短时间内不可能贸然采用家庭化的流动方式来解决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民工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城市化,其子女也将长期滞留在农村。因此,城乡体制壁垒不拆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将长期存在。

三、对策探讨

(一) 加强媒体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是学校单方面的群团行为,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群策群力。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来宣传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引起社会的共同关注,融集社会资金的投入,不失为一条捷径。同时,可以利用大众传媒、社会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提高流动儿童家长或者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水平及其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二) 建立必要的经费保障机制,明确“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专项资金的财政投入主体

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光由学校一方唱“独角戏”必定难以奏效。政府作为我国社会的中坚力量,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和协调好社会各方面能力,共同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现阶段看来,政府应该建立关于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明确其财政投入主体,从根本上解决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后顾之忧。

(三) 继续探索和推广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机制和具体措施

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要立足于当地劳务经济的长远发展,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机制,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学校主阵地、教师主力军的作用,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建立留守儿童的各项管理制度,开展各种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最大化的弥补留守儿童管教缺失问题。同时,要借鉴和推广各地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如四川德阳市中江县南渡镇在留守儿童“幸福留守”的关爱行动中探索和总结出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方案,如建立留守儿童人头档案、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全面实施“五心”育人等,该方案在全县地区得到了推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 加快城市化进程,改革乡城流动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加快城市化进程要以改革城乡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为基础,其中要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流动人口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乡城之间合理流动,使流动人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城迁移、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只有这样留守儿童才能不用再留守,其教育问题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村留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特征,并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困境。文章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社会化的不足影响到其它主体的社会化,不同社会化主体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和功能配合,地域性传统文化是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困境的深层根源。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化;地域性文化;困境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04年开始,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此后,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就纷纷涌现出来,相关研究分别从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也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总体上来说,这些研究既有共通性又有互补性。但细细梳理起来,专门从社会化的角度来集中展开分析的研究较少,而且内部的整合程度不是很高,研究也缺乏统一的规范。[i]鉴于此,结合研究项目,本文基于2007年10月笔者在甘肃省H县G村的个案调查,[ii]通过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老师、同龄群体(包括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访谈,力图从中提纳出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特点和问题,并探析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二、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

齐美尔指出,“个体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获得一个特定的社会位置,并在他人对自我行为的期许中成就类型本身”,[iii]质言之,此即为个人社会化的问题,它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互动,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内在的行为倾向才能使外在力量以“持久的、系统的和非机械的方式起作用”。[iv]

儿童在社会化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角色定位对儿童性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家庭功能弱化的前提下,[v]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会呈现出哪些问题和特点呢?以下逐一展开分析。

(一)家庭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在形式上是完整的,但由于父母单方或双方的长期缺位,影响和制约着家庭功能的完整发挥,导致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也相应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1.权威角色失效

儿童的社会化是在对家庭的长期依赖中完成的。父母的权威角色往往在儿童认可或内化价值规范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标识和引导作用,因而家庭的权威角色实质上为儿童社会化提供了一种范式,也是孩子成长中心理上有力的支持体系,它有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正是基于这种权威,儿童才会体现出对父母高度的遵从和信任。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因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对父母的遵从感和信任度降低,造成了家庭权威的失效,而这一权威角色的失效致使儿童对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的识别和遵从陷于混乱或盲从状态。调查显示,缺乏亲情交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等社会生活中会显得怯懦或自卑,大部分孩子有心事也不向父母倾诉,这正是家庭权威缺失的有力说明。

2.情感培养缺位

家庭作为一种初级群体,其成员关系是个人的、情感的、不容置换的,它以大量的自由交往和全部人格的互动为特征,[vi]家庭也因此成为儿童成长中情感的“培养皿”,“母亲的音容笑貌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的环境”,[vii]正是在家庭成员的关爱中儿童认识到爱和亲情的需要与给予。留守儿童也同样需要家庭的关爱和呵护,父母单方或双方长期不在家,常常使他们对亲情抱有更强的渴望,在对情感深深的期望中往往会陷入一种情感的孤独,他们也缺乏基本的生存安全感。

3.家庭教育无力

家庭教育是一种自在教育,是一种参与性教育和启蒙性教育,它具有长期性、继承性和延续性的特点,[viii]是父母同孩子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实现的。留守儿童的父母无论哪一方外出,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孩子的家庭教育。一方面,由于父母对孩子的管束无力,孩子对各种社会规范、原则的习得缺乏连续性,所以孩子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体现出不同程度的松散性;另一方面,无论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还是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引导和规范也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从而相应地承担了一些家务,而且做家务的自觉性也高,这就形成了留守儿童“自理能力强,自控能力弱”的怪象;而且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多从事一些艰苦的工作,因而孩子本身也明显地体现了对父母的关心和体谅。

事实上,以上这些因素是在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综合出现的,具有连锁效应。值得一提的是,留守儿童家庭因为父母长期在外,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比较复杂,如父母一去不回,在外有不良嗜好等,这些家庭问题对留守儿童社会化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对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如果这些压力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阀限,对孩子的性格会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和创伤力。

以上仅仅从家庭的角度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作了总体的分析。调查发现,以家庭作为社会化的主体,还会因为监护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限于篇幅,这里不作专门分析。(二)学校

学校是继家庭之后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由于家庭社会化比起学校的社会化在时间上具有优先性,[ix]因而家庭社会化在留守儿童身上形成的习惯性倾向会持续地在学校社会化中体现出来,这是其一;其二,学校教育的权威性、强制性、系统性和组织性又在留守儿童身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学校权威是一把双刃剑

必须承认,在留守儿童家庭权威缺位的情况下,学校权威能适时起到一定的补位作用。学校

权威建立在一定的组织基础上,以绝大数人的服从为基础,以各种规章制度为依托,以大众的期望为后盾,在学生中的认可度也相当高,因而学校权威对于留守儿童在步入学龄期后社会价值标准的系统内化方面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引导性。老师作为学校的代言人在学生当中具有很高的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会弥补家庭权威缺失的不足。但是,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生活中具有复杂的个性,教师权威的施予方式不同,必然会在留守儿童学校社会化中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教师如能针对留守儿童情感孤独、自控能力不足等特征,对其施以正确的引导和教化、积极的鼓励和期望,他们就能很快地转变态度,循着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发展;如果老师对一味地批评和指责,更有甚者对其形成某种成见,认为他们就是双差生,只要不违规就对他们不理不睬,这样则会给这些孩子在心理上造成多面的阴影。在笔者调查过的不少留守儿童中,正是因为老师的过激批评,造成他们对学习索然无味,对学校生活也比较厌倦。

2.学校学习中的双阶段性

目前,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父母外出对孩子学习影响显著,[x]另一种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没有显著影响,对初中留守儿童影响显著。[xi]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小学阶段的教育影响不大,而对初中阶段教育的影响则比较明显,即留守儿童在小学和初中的学习中呈两个不同的阶段。除过家庭、自身的期望及其努力等因素,笔者认为这主要与留守儿童在家庭中长期形成的“自理能力强,自控能力弱”的特点相关。从总体而言,小学阶段孩子的课业负担不重,对课外的学习依赖不是很强,严格有序的课堂秩序能有效约束留守儿童自控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在学习上尤其成绩方面“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并未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进入初中阶段后的学习任务要靠大量的课外努力才能完成,这对于“自控能力弱”的留守儿童而言则自然有诸多的困难,很多以前积成的学习习惯、态度和动机在这个阶段初露端倪,又得不到不及时的控制,势必会影响中学的教育,很多留守儿童到了初中不断辍学就是因为长期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模糊的学习态度导致了对学习丧失兴趣和动力。

3.学校生活中特殊的“拐点”

在调查当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在四年级以前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明显的差异,也没有明显的个性特征。一旦进入五年级尤其是六年级之后,这些孩子与非留守儿童在行为方式上出现明显的区别,与以往的行为方式也不大相同,往往在这个阶段表露自卑、自闭、缺乏自信的倾向,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拐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也相应加深。与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他们感觉到明显的反差,轻者会觉得落寞,重者深感自卑。通过深度访谈,我们得知:他们很少向同伴提及自己父母的情况,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心理落差所导致的语言交流上的自觉逃避。第二,儿童在进入学校后,面临的是与家庭完全不同的社会化环境,科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对不同组织规范的遵从,还有不同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及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评价体系和期望标准会给儿童带来多种困惑,儿童则要依据这些标准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度。总体而言,非留守儿童因为有家庭背景的支持和帮助,能较为容易地适应这个过程,[xii]但留守儿童缺乏缘自家庭的关心和指引,很难综合协调这个过程,因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拐点。

(三)同辈群体

在我们对H村的调查中发现,和非留守儿童相比,该村的留守儿童之间更容易形成自发的交往群体,且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时间往往要更长,他们不论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心理上有问题时更易求助于同样作为留守儿童的同辈群体,而不是监护人或是老师,上述情况的形成不仅在于父母的缺位、学校教育功能发挥的不完善,更重要的在于同辈群体在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这也导致了同辈群体在留守儿童社会化中的问题。

1.情感慰藉

同辈群体大多是由年龄相仿、兴趣相投的同伴结成的群体。因为年龄趋近,他们很容易达成共识、相互沟通,也更容易理解对方的感受。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缺乏关爱,情感孤独,在同辈群体人格的全部投入的交往中,他们不仅能够释放积聚的情感压力,还能在积极的面对面的互动中满足相互间情感的需要。因而比起非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同辈交往在代替亲子关系的程度上更大。

2.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成 自世纪初,许多有志民为改善自家生活状况,纷纷入大中城市寻找工作,些人中却有相当一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只能将其留在家。这些儿童在他们成长的关键阶远离父母,得不到本应享受的天伦乐,受不到应受的管束,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的群体——“留守童”。这部分孩子的年龄本在12到18岁间,这一阶段的学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正是人一生当中的逆期。由于他们不能父母共同生活,在思想与行为上缺有效的管理,当行为出现偏差时不及时有效地进行校正,成了以下两种类型:一是放纵型另一类是自卑孤僻型。 二、解决农村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其实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教育中出现的必然现象。要解决这问题,不能仅仅靠学校教育部门,其实它牵涉到学、社会、家庭和政府四方面,我们要从以上四个方面来寻解决的对策。 1.府方面。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策方面采取措施,确保教育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责所在。 一是政府要确保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使农村地和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步实现全部免费,农村留守儿童能有学上、起学。二是打破二元制的城乡籍壁垒,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籍制度,允许农民工合理流,采取配套措施,让农民工入城市的同时,能

接受他们的子进入城市,并能接受该接受的教育三是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在农实施合班并校,集中优势教育资,兴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学校成立相应的教学构,对留守儿童进行有的教育管理。 2.家庭面。家庭是一个人尤其儿童少年成长发展必的也是关键的环境,家教育在儿童教育方面,具有何机构组织不能替代的用。作为常年在外工的父母来说,首先要变认识观念上的误区,认为己抛家别业在外打工钱,只要满足了他们物质上的需要让他们有学上就算到了一个做父母应尽的义务。父母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流方式,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次,及时了解孩子生活、学习情况。除了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现。其次,还应十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有文化并且有一定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处,如果没有相当靠的人代为监护,父母最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子女的关心呵护。 3.校方面。学校在农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应主要力量。对于如今学生,除两个假期,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因此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就显尤为重要。第一,作为教育的主方面,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学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单纯的智力素质教育转变为全发展。第二,在班级管方面,班主任老师要对留守童的管理给予更多的关注,多接近们,并组织学生形成一温暖的家,让留守儿童能切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弥补由于亲情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伤害。第三,在学管理方面,要建立起留守儿童教育测制度,建立留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57147501.html,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 作者:周玉江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7年第01期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349-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脚步的不断加快,致使大部分的农村青壮年均外出打工,而这样的现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没有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1.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1.1 家庭教育不足。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爷爷奶奶等,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爷爷奶奶年纪一般比较大,同时没有什么文化修养,故而直接致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明显存在不足。农村留守儿童没有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难以形成良好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受父母外出打工的影響,他们认为学习没有用,想和父母一样外出打工。还有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一些儿童可能会觉得自己与别人有一定的差距,产生了自卑感,没有安全感与安全意识,使得留守儿童心理发育不健全。 1.2 学校教育不健全。大部分的农村学校仍是以学生的文化成绩为评判的唯一标准,只注重学生文化成绩的提升,而没有有效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这样的学校教育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地发展。当然,由于学校在农村,其教学资源也不够充分,大部分的学校是寄宿学校,住宿条件一般不如城市学校好,学生的生活环境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此外,教室的教学设施也不健全,像多媒体技术教学等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农村学校之中。除此之外,大部分农村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而学校也没有完善的教学设施,这也使得学生难以有效地进行英语学习,从而对英语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1.3 社会教育存在问题。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地方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加强重视,但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过程中并没有实行有效的对策。同时,由于社会对农村学生监管不够,而一些农村学校环境不够优越,存在网吧、台球厅等不良场所,这些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让学生无法专心学习。 2.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2.1 家长应承担起教子之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_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

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困境儿童管理制度

塔石乡中心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管理制度 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孩子往往感到“情感缺失”、“情感饥饿”,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思想道德教育上出现缺失。为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决不能忽视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1、建立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各班级要对在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进行全面排查登记,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基本情况,以利于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2、建立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学校(年级)每学期召开(联系)一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临时监护人会议,通报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在校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提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管理教育的针对性建议。班主任每学期要对全班每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进行一次以上家访,了解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3、建立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情况报告制度,对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及时报告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4、建立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结对帮扶制度。通过师生之间一对一、学生之间一对一等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结成学习、生活帮扶对子,使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得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关怀和帮助。 5、建立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沟通交流制度。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少先队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体活动、法治安全教育活动等,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增进与

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关爱互动、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搭建健康和谐的情感交流平台。 6、建立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寄宿优先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优先解决有寄宿需 求的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寄宿。切实保证在校的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中的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中小学毕业生毕业率达100%。 7、建立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管理教育责任制度。学校、班级积极与乡政府联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关心、教育、管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机制。 塔石乡中心校关爱“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帮扶制度 为促进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快乐、健康成长,经研究,我校决定开展“大手拉小手”爱心结对活动,每一名教职工结队帮扶一两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为切实提高帮扶成效,特制定此帮扶制度,希遵照执行。 1、每位帮扶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从学习、生活、情感上帮扶,确保自己所帮扶的留守学生生活上有人照料、行为上有人管教、学习上有人辅导、心灵上有人抚慰,学习安心,生活舒心,情感温馨。 2、每位帮扶教师要详细了解帮扶儿童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深入家庭了 解家庭经济、人口、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父母和第二监护人的详细资料。 3、每位帮扶教师要熟记自己帮扶的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家长、现监护人的联系电话,保证随时能联系帮扶儿童的家人,每周要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提供条件,和其父母通话一次。每月帮扶人员至少要和帮扶儿童的父母通话一次,向其通报其子女在校学习、生活情况。 4、帮扶教师要经常找帮扶儿童谈心交心,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是否有困难,及时把握帮扶儿童的思想动态,积极为他们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给予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金山镇小学课题组 向禄丰县课题规划办报告: 从2013年1月20日开始申报做《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课题组规划办:禄丰县金山镇南雄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已立项,于2013年9月30日开题,特邀请县课题专家组给予督导、检查。 一、研究的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汇报材料【最新版】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汇报材料 各位专家,下午好: 我参与的课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下面我从研究的过程、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困惑等方面做简要汇报。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7年4月~2017年8月),准备阶段。 首先,我们在4月2日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家、省市等有关关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文件,强化教师责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4月11日,我们选取了6名有志于做课题研究的老师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和职责,并着手对全校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登记,建立了各班级共63名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并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 5月16日,我们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各人汇报所了解的各

班级留守儿童行为品性、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教育现状,确立实验内容,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5月23日,我们根据研究方案,进一步制定了学习制度、帮扶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等相应的保障制度。 第二阶段(2017年9月-2017年8月),研究阶段。 收到立项通知书后,我们立刻与9月19日进行了传达,并集体学习了有关问题学生教育的理论。 为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行为品性、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现状及影响的主要因素,课题组参考了有关资料于10月19日编制了问卷。问卷分为四个大部分,分别是,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教育状况。每项都设计了很多问题。问卷设计好后又请学校其他教师对问卷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10月24日,课题组成员对各班级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期中考试后,学校开家长会的时机与留守儿童学生家长或者监护人进行座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11月7日,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深入了解留守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戈本成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性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的现状的不乐观性,要解决留守儿童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尤其在政策措施,直接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方面应加大力度来改变现有状况 [关键字]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策略 一、“留守儿童”概念 何谓“留守儿童”?顾名思义就是“留守孩子”、“留在家里的子女”,要相对贴切一点说,它应该指由于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由父母单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且年龄在6-18周岁之间的儿童。它不仅是一个特殊群体而且在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有必要搞清楚这个特殊群体是如何产生的? 二、“留守儿童”研究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我国农村也改变了一代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很多家庭不再单纯地以耕地来维持生计,大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大量地涌向城市,而将年幼的儿童留在家里。致使他们“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①。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中劳动力外流家庭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的规模将不断扩大,这种形势随着地域水平差异的不断拉大,将呈继续增加的趋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阻碍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精心整理 萍乡市上栗县福田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到开放的沿海地区,由此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本文从“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原因入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如情感教育、学习教育、道德教育、家庭生理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解问题的对策,已期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关键词:流动人口;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1引言 增加,到2000 左右。由 问题(《人口研究》编辑部,2004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所谓“留守儿童” 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缺乏父母亲 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工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总体来看,这些儿童 还会让中国未来的社会面临着很大的不安定因素。 2 2.1 “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形式。本次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为8—16周岁的青少年,共发出调查表100份,回收有效表格90份。本次走访调查对象为生活相对贫困的留守儿童家庭,一共走访了10户家庭。 福田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统计表(单位:人)

根据我们当 就算想 而农民工的 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李陈续,2002)。2004年春季新学期开学之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全国性报刊更是大规模地报道了留守儿童在学业、生活及性格培养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故土到城市务工,使得大批的孩子脱离父母亲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而随着“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儿童”现象的日益凸显,这一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 由于父母的无暇顾及、监护人的监管不力以及学校教育缺位、社会不良因素影响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留守儿童”问题多多。主要表现在: 2.2.1情感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农村,由夫妻中的一方留下照顾,夫妻均进城的家庭则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人朋友照顾。由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青少年群体——“留守儿童”。而这一特殊群体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性,有少数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的更加坚强、懂事,自理能力强。父母的外地生活或多或少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 他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继而走进城市。然而除了经济上的些许 改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带给他们更多的恐怕还是亲情和 家庭教育的缺失。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的关键所在。因此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 问题之一:留守儿童教育主体的变更。由于父母的外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 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溺爱,加上疼惜孩子,因而 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再者,农村老 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

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家庭教育则更加淡薄。因为在亲戚的立 场上一般只管留守儿童的吃穿,不便或者不善于对孩子进行管理教育,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致使部分儿童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如:迟到、早退、旷课、厌学、逃学;喜欢进网吧、游戏厅,以解孤独苦闷;吸烟、酗酒、撒谎等。 问题之二: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个体 产生终身的影响。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 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但是,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留 守家庭或者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 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 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 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如笔者牵手的湘乡市小学五年级小 女孩刘某,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她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孩 子非常胆小,自我封闭,自我防备意识强。我们驱车两小时到他家看 她,她很少讲话,几乎没有情感交流。因此,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 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水平。而代

关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现状的调查报告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学院:电信学院 班级:09东通信一班学号:09811134 姓名:朱红

关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现状的调查报告 实践活动提出者:电信学院09东通信一班朱红 社会实践的参加者:朱红吴媛媛 社会实践的主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社会实践的时间:2012年1月20日到2012年2月5日 社会实践的地点:宿迁市沭阳县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本人所在村庄(涧东村)村民的走访座谈,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心理、学习、行为、安全等方面,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的、家庭的和学校的。 现在以涧东村留守儿童为调查的样本,综合分析其种种情况,总结得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关爱,性情孤僻、任性、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2.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在父母有一方外出务工,尤其是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情况下,除了给留守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缺少了对留守儿童的监督和家庭辅导。然而,其他抚养人由于无暇顾及或没有能力顾及这些留守儿童,不能填补这一空白,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持“学习无用论”的观点,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总体期待不高,他们将孩子的学习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务工上。由于孩子的思想极容易受父母等外界影响,久而久之也不免会被同化。 3.容易产生行为偏差 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时期,他们的自律能力不强,容易 受到外界和其他人的负面影响。再加上亲情缺失、代理抚养人对留守儿童管理不 到位,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采取迁就、认可的态度,造成行为偏差。表现最突出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纪律观念差,违法违纪现象严重;(2)沉迷于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等场所;(3)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又缺少 必要的指导,与社会上的“小混混”混在一起,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4) 有些留守儿童的抚养人,采取“物质+放任”的管理方式,以为这样就对得起孩 子的父母,结果孩子养成了乱花钱、摆阔气、奢侈浪费等不良行为习惯。 4.安全无保障 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差,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 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住家偏僻,步行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隐患较多。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数留守儿童 在上学路途中缺乏成年人的陪护,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由于没有父母的直接监管,遇到突发性事件缺乏自我保护和应变自救能力,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 利用。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角度看,大量农民工进城以及城乡壁垒的存在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根本原因 走城镇化道路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农民进城务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同时,政策法规滞后于社会变迁或存在许多壁垒,还有些地区和学校不能很好地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如一些城市学校要求流动人员的子女必须交纳一定的借读费才能入学;有的以需要办理各种手续为借口将流动人员子女拒之校外;流动人员的子女不能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必须回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等等。进城务工人员一般承担不起高昂的城市消费和孩子的上学费用。而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要么是学费太高,农民工无法承担,要么是条件有限,不能满足孩子进城读书。这样,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只能将孩子留在老家接受教育,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 2.从家庭角度看,亲情和教育的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完整word版)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铜陵县老洲乡白沙小学魏百海徐家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稳定,下一代健康成长,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主要面临的问题 1、缺少家庭教育,缺乏亲情抚慰 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教育现实滋生了农民“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另外,临时监护人的

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由于长时间不与父母一起生活,缺乏父母的关怀和交流,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从调查中了解到,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在外打工。93.1﹪的农村留守儿童希望“爸爸妈妈在家”,认为“无所谓”的学生占6.9﹪。老师提问“最想对外出父母说的一句话”时,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爸爸妈妈,我好想你们!”,这句话正是所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渴盼的真实写照。 2、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笔者对所在乡中小学124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进行抽样问卷,其中学习成绩优秀的12人,占9.7﹪;良好的38人,占30.6﹪;合格的61人,占49.2﹪;不合格的13人,占10.5﹪,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与父母的分离,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外出务工的家长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由于缺乏父母的指导,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有厌学倾向。而他们的监护人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加之忙于操持家务和农活,无法对他们进行学习辅导,对其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问一下孩子:“作业写完了吗?”,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数据显示,当学习上遇到问题时,56.3﹪的会找教师,只有6.3﹪的会找家人,6.9﹪的会找同学,30.5﹪的选择自己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 姓名:班级: 学号:专业: 调查时间:年月日 调查地点: 参与人员: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民工的外出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突破2000多万人,河南已达到242万人,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超过十分之一。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当前政府和学界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民工、教育 在今年寒假中,我和上高中的表妹一起走访调查我们村里的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之后又查阅资料了解到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下的不健康产物,且又日益增多的趋势。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尤其令人担忧。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入城市,由此产生了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年龄在14周岁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本人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突破2000多万人。河南作为农民工转移大省,留守儿童约243万人,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1)就学状况 通过走访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是和祖父母一起生活,极少数孩子是由母亲在家照管的。这些孩子的祖父母以及母亲大多都没受过高等教育。据统计,我们村子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百分之六十为文盲,剩下的大多小学肄业;父母亲百分之三十为文盲,百分之四十小学肄业,百分之二十初中肄业,极个别人高中毕业。由此可见,当地农村留守儿童抚养人的受教育程度绝大多数是初中以下,这势必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这些孩子的父母常年外出,大部分人仅春节在家,一般是腊月二十三后回乡,过了正月初五就离家外出打工。孩子和父母相处时间极短。更有甚者,因春节期间工资高,加上返乡客流高峰,春运汽车票价提高等因素,外出打工的父母常年不回家。我们村里有一对姐弟七年未同时见过父母。 留守儿童大多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很多青少年初中毕业后就不再上学。南阳玉器文化由来已久,我们村子就有很多青少年初中毕业后学习作玉器,剩我的一个堂弟十六岁上完初三就去跟着他姑父学习制作玉器。剩下的大多出去打工,又走上了父母的老路。 (2)学习状况 我们特意找到村子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他给我们看了今年他的班级学生的成绩单,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但是张老师说,考试题出的比较简单,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整体不算好。若是按正常的出题水平,这些孩子的成绩大多为中下水平。 后来我查了资料,得到一份,河南省妇女联合会于2006年在驻马店、商丘、信阳、南阳、焦作、开封等几个城市通过发放问卷、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是优的占百分之二十,良的占百分之三十,中的占百分之三十,差的占百分之二十。由此可见,54.28%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是处于中下等。个案访谈中,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很不稳定。学习忽冷忽热,成绩忽高忽低。而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家长的监督,有的孩子有人监督时成绩良好,无人监督时成绩则直线下滑。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和这些儿童的交谈,我发现这些孩子走向两个极端。一类是极其内向,不愿意和人交流,这类孩子的祖父母也表示孩子很少和他们聊天,除了上学就是在家呆着,也不知道在干些什么。另一类是极其外向,用我们这里的表述就是调皮捣蛋,极其不安分。这类孩子上课喜欢和老师顶嘴,下课爱捉弄同学,学习普遍不好。但是这类孩子也是不和祖父母交流。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就算父母回家了,他们也极少与父母交流,显示不出子女与父母应有的亲昵。缺乏关爱和沟通,就像他们自己说的,他们哭了父母不会知道,笑了父母也不知道。受了委屈,他

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情况自查报告

自查报告 今年,我校积极响应各级领导的号召,从实际出发,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工程,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关爱工作纳入主要工作。 二、积极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条件 学校宿舍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需要,为留守儿童免费提供床上用品,满足上学需要,中午学校有食堂,完全满足孩子的午餐需要,还为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管理 四、广泛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 我校完善了留守儿童花名册,建立了包保机制,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通过结对子、爱心妈妈等亲情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借助家长学校,定期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要求外出打工家长做到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铺架他们与父母情感沟通的桥梁,从而提高了家庭教育和管理能力。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学校办学经费仍然困难,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

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2、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部分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之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文化程度低,认识不到位,放任孩子的言行,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及时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2、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市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留守儿童”工作力度,做细、做实、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积极摸索留守儿童的教育思路和方法,引领留守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和谐成长。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 ————以西部地区为例摘要:留守儿童是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然而目前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问题,缺乏温暖家庭带来的心里问题以及缺乏亲情交流带来的思想行为生活问题。本文对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的学习教育和心理等问题的成因做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加大教育法律宣传、建立“寄宿制”学校,发挥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今年暑假我前往甘肃会宁进行了为期20天的支教活动,那些山区里的孩子们大多是留守儿童,对我的感触特别大,所以想研究一下有关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自1980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转移向城市。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问题,这些农村父母在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法让孩子在城市里有读书的机会。因此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家里的老人或亲戚朋友照看,最后造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在两地的局面。由此,在农民工成为一个社会的大现象的同时,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也应运而生了 。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亿农民外出打工,其中能够随父母进城的儿童只占极少数,绝大部分被留守在户籍所在地生活、接受教育。全国农村目前有留守儿童2000多万,并且每年呈递增的趋势。尤其是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多种原因,其留守儿童的数量尤为庞大,问题日益突出,受到社会有关部门的关注和研究。本文所指的“留守儿童”指在甘肃农村贫困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被迫留在家里,处在学龄阶段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教育问题?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付郑嘉豪(信计122) 时间:2013年8月2日—2013年8月5号

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小江村 ?为了正确认识民生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为当代大学生了解关注“三农”问题,将中国梦、家乡梦、我的梦结合起来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2012级全体学生暑假返乡进行以“梦想与奋斗——对家乡民生建设的调查”为主题的大型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我的家乡是一度令村民提及心酸的村庄,但是经过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如今却是另一翻景象,这次,我利用寒假假期返乡的时间,对家乡附近的几个村庄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做了调查,了解到了当前城乡民生建设前后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变化,广大基层劳动人民对我国今后关于有关留守儿童问题的愿望以及期待,希望能对当前我国的城乡民生建设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 时间:2013年8月2日—2013年8月5号 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小江村 调查方式:在村干部陪同下对个别家庭随机进行调查问卷,通过村里

同学,亲戚朋友了解,以及走到大家中间去感受,去倾听,去关注。 关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实践日志

二.调查结果汇总: 通过这几天的短暂调查我了解到,有关小江村及其周边周边村落,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我党关于民生问题有关政策的倡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在有关部门的积极响应与大力协调下,相比于几年前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和令人欣喜的表现。 同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实际,小江村和周边村镇重点加强了小江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一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学校老师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文化生活。 二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建立全日制寄宿学校。沂水县加大对全县2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教育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教育对策 摘要: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留守儿童” ,随着 1985 年的“打工潮”的兴起而开始大规模的出现。在这二十多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仅增大了,而且留守儿童在生存状况、心理状况、教育状况上暴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多年来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无力,使得这些教育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大的工程,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各个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教育对策 何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十四周岁以及以下的儿童。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在代理监护人的照顾下生活,远离传统式的家庭生活,使得留守儿童在生存、心理、教育问题上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就从有关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心理特点、教育问题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一、有关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问题 在正常状态下,家庭成员以“面对面”为条件展开活动,孩子是家庭生活的一份子。家中有了孩子便有了地,有了爸爸便有了天,有了妈妈便有了万物。但是,留守儿童生活在“残缺不全”的家庭中,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呢?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 ⑴ 生活质量不能保障。一般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祖父辈进行代理监护的,这些老年人一般最为关注的是孩子的吃饱穿暖问题,而并不懂得如何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孩子的食物营养往往达不到孩子身体生长的需要,并且在农忙时,老人们又忙于农活,不能够让孩子按时吃饭,更不利于孩子的身体生长;其次,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往往有较差的生活习惯,由于父母给他们多寄零花钱,再加上代理监护人的管教不力,留守儿童用钱自由度大,禁不住零食的诱惑,常用零食代替主食,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发展。 ⑵ 所受待遇不公平。由于一些代理监护人的思想文化的素质较差,对留守儿童的待遇有不公平现象,这突出表现在那些代理监护人为亲戚家庭中的情况。代理监护人往往根据孩子父母寄款的多少来决定孩子的生活,或者有些代理监护人偏心于自己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一位被寄养在叔叔家的女孩,在日记中写出了自己的苦楚:堂弟经常拿了我的学习用品乱丢,问他又不承认,他还大哭大闹,他的哭声招来了叔叔婶婶,婶婶不分青红皂白,一定要我向弟弟道歉,我死也不肯,叔叔就打我。这样的偏心对孩子的影响会是很大的,孩子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吗? ⑶ 留守儿童劳动强度大。由于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家中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在农忙季节,由于有大量的劳动,家长下地干农活,家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产业的改革,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剩余劳 动力转移到城市成为了外出务工者,而他们的子女在农村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造成了留守儿童的亲情和必要教育的缺失,从而使得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沉重的社会问题,急需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本文就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得出其解决措施,以促进农村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农村 ; 留守儿童; 外出务工者;父母; 教育 前言:随着农村产业的调整,外出务工者的人数不断增长,而这些家庭的孩子 无法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要么寄居于亲戚朋友家里,要么与年老的祖辈生活。因此,在社会中又形成了一群新的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如四川、江西等),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到22%之间。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是在国家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一、留守儿童问题的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大部分的农村青年人跟着进城的潮流来到了城市,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只能让未成年的孩子呆在家里,成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据调查显示,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乐平浯口小学李安安我在农村学校执教已有四个年头了,特别让我关注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特殊产物。伴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成千上万的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涌入城市。外出打工的农民一般都是青壮年劳动力,而他们的子女这个时候正好处于小学或初中阶段,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家乡外出务工(多为进城务工),而其仍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儿童。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以及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正是因为这样,使这些“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性格以及人身安全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学习、心理、性格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意义重大。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习成绩?? 据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居上等和中上等的低于非留守儿 童?5.6%;再对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前后的成绩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现在的成绩和父母外出务工以前相比,上等和中上等的人数下降 了?11.9%。由此可见,父母的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确实存在明显的影响,很多孩子的成绩在父母外出后都出现了下降。? (2)家庭教育? 由于不能生活在一起,父母平时缺乏与子女沟通和对其必要的教育,既造成了亲情淡漠,又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归属感,这样留守儿童就会比普通儿童更易不守规矩,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另一状况就是我们所说的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最大的问题就是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力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即使父母有一方在家,特别是母亲,由于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操持整个家庭生活,对于留守儿童的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力度就被大大削弱。?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李延生来源:本站更新时间:2008-11-10 19:08:04 浏览次数:2870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结题报告 开化县华埠镇中心小学李延生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自21世纪以来,国家对农民工更加关怀,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寻找工作,许多人在外地城市站稳了脚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离乡人口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家中,由父母一方留下照顾,或夫妻双双进城而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戚朋友照顾。由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基本上处于受义务教育阶段。其分布广,人数多,在我校1300余名学生当中,留守儿童有500余人,约占总数的38.5%,这对农村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与父母长期分离,比较缺乏亲情关爱,因为家庭监护力度不够,这必然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许多问题。这些孩子容易形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打架、偷盗等不良习气;有的出现了性格缺陷:任性、冷漠、自卑、郁闷、敏感、孤独、胆怯等等;留守儿童在家由祖辈或亲戚监护,轻不得,重不得,极易造成留守儿童自以为是、不尊敬他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困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并且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那么,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留守儿童目前的教育现状如何?我们又怎样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方法系统?关注留守,守望未来,留守儿童的教育

研究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目前,国外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关注较多,但还谈不上研究。国内, 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比较关注,各地纷纷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研 究。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问题的研究已经启动,中央教科所、江苏、河 南,以及重庆市的个别专家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般问题进行了研 究。2005年1月,重庆市委向市政协二届三次全会提交了《建立“留守 子女”教育和监护体系》集体提案……这些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村留守 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 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但这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 其解决的专项研究还远远不够,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1、“农村小学”:本课题主要研究开化县华埠片的农村小学。 2、“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课题主要研究两类家庭中的在校学生:<1)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我们称这样的孩子为半留守学生;<2)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我们称这样的孩子为全留守学生。 3、“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课题重点调查留守学生目前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及在教育中确实存在的种种问题,探究指导留守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多种途径和操作性强的有效策略,以及挖掘留守学生成长方式中的积极因素。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对象 1、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进行,由课题组自编调查问卷,从以下三个方面了解和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及家庭教育状况:<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结构类型和基本情况。<2)农村“留守儿童”亲情及家庭教育缺失情况。<3)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心理、品行表现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