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ht

名词解释

1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有可能是填空)

2文类学:是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民族文学形式的种类,类型以及文学风格进行的比较研究,属于文学批评的一支.

3主题学:发轫于19世纪德国的民俗学研究,既属于影响研究,也属于平行研究.其强调的是不同语言,民族,时代的不同,作家对于同一主题(包括主题,题材,情境,人物,意象,套话)的不同处理.

4母题: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

5题材研究:通常指构成一个完整故事或情节的素材,比较文学中指研究不同语言,民族,时代的作家对于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如大洪水神话,人蛇恋.

6情境研究:文学中常见的特定情境(三角恋,人鬼恋,不相识的父子之战)以及不同作家对于基本情境的不同处理研究(爱情与职责,道德,伦理等)

7意象研究:指某一民族,国家中某种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式或文化形象.

8译介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异质文学的翻译互动研究.(探寻翻译及其翻译以后)

9形象学:是指在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诸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以及”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形象”.

10社会集体想象物:全社会对于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11比较诗学: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文艺理论为核心内容的研究领域,着重于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学问。

12历史类型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受到进化论的影响。研究的时空不一,但在美学上有价值,诗学上有共通性文学现象的一门学科。

13文学流派: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

14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潮流。

填空

1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比较文学的最终目标是(走向世界文学),不是走向大一统.而是世界各民族互相借鉴.

3三股大潮是(理论大潮)(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文化研究热潮)

4我国比较文学兴起是从(台港)开始的.

5 1976年,(古添洪)(陈慧桦)主编的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

6率先开展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是旅居国外的一批华裔学者,如(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等人.

7 1979年(钱钟书)(<管锥篇>)出版,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复兴开始的标志.

8法国比较文学研究代表人物:(不吕那介)(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9(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的转折点

10俄苏比较文学复苏的代表人物(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历史类型学研究

11流浪汉小说和十四行诗属于(平行研究)中的(文类学研究)

12主题学发展的主要人物是美国的(哈瑞·列文),他是主题学研究的开创者

13媒介包括(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文字材料媒介)

14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艾斯卡皮)提出的

15形象学的特点与功用是(投射性)(互动性)(跨学科性)

16形象学对于对于异国形象描绘的作用:具有(乌托邦)或(意识形态色彩)

17法国的(贝茨)是最早提出形象学任务的人,法国的(巴尔登斯贝格)提供了具体范例,作出重要贡献,认为比较文学应注重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互相诠释,并遵循这一原则写出《法国作家与德国幻想》的是(卡雷)

18(莫哈)提出的文学形象学所研究的形象,都是三重意义上的形象。它是(异国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是由一个作家的特殊感受所制作出来的形象)

19比较文学研究形象不仅有(异国异族形象)还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也可是(器物)(观念)(言辞)

20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史前史)和(学科史)

21佛教传入中国的西晋时期,(格义)的研究方法是中国比较文学产生的渊源。

22(1931)年(傅东华)翻译的(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

23(1937)年(戴望舒)翻译了(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

24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标志着比较文学的时代已经正式开始了。

25 1895年(戴克斯特)完成了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也是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贝茨)也完成了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

26 20世纪下半期后世界局势之发展带来比较文学发展的新契机——西方一些具有远见b卓识的学者,敏锐地觉察到其局限及发展趋势——看到了东方文学的价值。

a率先开展中西比较研究的是旅居国外的一批华裔学者,如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等。

b法国艾田伯的《中国的欧洲》、美国孟尔康(也译为厄尔麦纳)《比较诗学——东方与西方》、加拿大米列娜·多列热诺娃《诗学——东方和西方》

27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若愚1975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文学理论》——阐发研究(单向)。

28叶维廉1983.3由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比较诗学》是比较诗学的又一部里程碑的著作——“文化模子”理论。

29国外最早的中西比较诗学学者是俄国汉学家。瓦·阿列克谢耶夫,他于1916年出版了《中国诗论·司图空〈诗品〉》一书。40年代新译陆机《文赋》,并撰写了《罗马人贺拉斯和中国

陆机论诗艺》等论文。

30梁启超——王国维(比较文学大师)1904年的《红楼梦评论》1908年《人间词话》融中西文论为一体,自成一家

——鲁迅1908年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二三十年代作为可以说已进入比较诗学的平行研究显示早期中国比较文学实绩的是朱光潜的《诗论》与钱钟书的《谈艺录》

一门学科在中国出现1949-1977销声匿迹—— 1979年后钱钟书《管锥编》标志着复兴开始。

此外还有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季羡林的《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金克木《比较文化论文集》范存忠《英国文学论集》

?3180年代初——再呈新貌

?——1985年四川文艺出版社《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集中体现了比较诗学的研究成果,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是祖国大陆第一本比较系统的中西比较诗学专著。

?80-90年代——繁荣兴旺,收获甚丰时期

?①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②卢善庆《近代中西美学比较》

?③狄兆俊《中英比较诗学》

?④潘知常《中国美学精神》

?⑤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⑥周来祥、陈炎《中西比较美学大纲》

?⑦黄药眠、童庆炳《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在中西戏剧理论方面,余秋雨、饶竼子、乔德文、张辰、李晓都有专著出版。

31 西方文论的两大转向:1非理性转向(人本主义)2语言论的转向(科学主义)

32(戏剧)是(古罗马文学)中发展的比较早的,成就最大的文学形式。

33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悲剧起源于春季的“酒神颂歌”,戏剧起源于秋季的“狂欢游行”

34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两极——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35 美国比较文学的代表人物(雷纳·韦勒克哈瑞·列文雷马克德里奥里奇)

简答

1简述比较文学的三个阶段

a 法国学派的正式形成约在20世纪20年代

法国学派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早期的比较文学家布吕纳介(布吕纳季耶)是一位文学史家,他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文学史研究. 后继者戴克斯特(1865—1900,35岁)和贝兹(贝茨)(1861—1903,42岁)都是布吕纳介的学生。戴克斯特出版有《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贝兹出版有《海涅在法国》《比较文学目录初稿》。戴克斯特去世之后,法国比较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是巴尔登斯贝格(1871—1956),他是戴克斯特的学生。是法国学派的领袖人物。

基本观点可概括为如下四点:

1、提倡影响研究方法(强调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2、崇尚实证,重视依据。

3、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

4、局限于文学范围内的研究,局限于欧洲各民族文学的研究。

2推动比较文学发展的三股大潮

a 理论大潮

b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

c“文化研究”的热潮

3简述中国文类学的发展

中国:《诗经》的风雅颂

《尚书》的典、谟、训、诰、誓、命

钟嵘《诗品》(文体省静,殆无长语)

曹丕《典论?论文》的四科八体,即“夫文本同而末异,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的十类

挚虞《文章流别论》的11种类型

刘勰《文心雕龙》中提及35种(不包括杂文、书记等小类)

萧统的《昭明文选》相似于《文心雕龙》

(明)吴讷《文章辩体序说》59种

(明)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达127种——中国比较文学复兴

4形象学研究的方法;(简答)

外部研究的步骤:

(1)步骤:

a、本国史实

b、作家研究

c、异国史实研究

西方人自身需要构成

西方人————————中国印象

(2)外部研究借鉴的理论

a、年鉴学

b、人类学

c、接受美学

d、后殖民主义

e、女性主义

文本内部研究

(1)内部研究的三个层面:

a、词汇

词汇归属国

意义双层解读

套话及其演变历史

b、等级关系——话语权

我——叙述者——本土文化

他者——人物——被描述文化

c、故事情节

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层面,因为异国形象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故事模式及叙述者所运用的叙述方式都具有超于词汇及等级关系之外的象征意义。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论述)

1、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

(1)文本外部研究:属于一种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具体而言,比较文学形象学外部研究又可以区分为社会集体想像物、作家、作家想象的异国形象与客观的异国关系三个层面。

首先必须研究在作家创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的看法,也及时研究形象是如何社会化的。这一研究基本上是在文本之外进行的,它要求研究者更多地去掌握与文学形象平行的,同时代的证据:报刊,副文学,图片,电影,漫画等,也就是说勾勒出一个“社会集体想象物”。并以此为背景来分析和研究文学形象,它在大多程度上符合或背离了社会集体想象。研究内容有:1 作家有关异国的信息来源,是亲自到过异国还是利用二手材料。

2 作家创作时的感情,想象和心理因素。

3 作家描写的异国与现实中的异国是什么关系?是真实的再现还是不同程度的美化或丑化。

(2)文本内部的研究主要在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三个层面展开。

?词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异国文学作品中关于“他者”的词汇所做的基于统计学方法的分析与辨析。

?套话研究在当代形象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哲人王”、“约翰中国佬”、“异教徒中国佬”、“傅满洲”、“陈查理”、“功夫”

?等级关系——考察作家与被注视者之间的陈述与被陈述关系。

?“我—叙述者—本土文化:现代的、工业的、支配的—文明、成熟

?他者——人物——他者文化:传统的、农业的、附属的—野蛮、幼稚

?情节研究——“在这一阶段,形象是一个…故事?。” 形象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其中隐含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我们研究。

?情节——中国女子疯狂爱上西方男子

?象征——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诱惑

5研究的方法

?1、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的比较研究

?2、诗学著作的比较研究

?3、诗学文类的比较研究

?4、诗学话语的比较研究

?5、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

6主题学的研究分类

主题学研究分为母题研究,主题研究和情境研究

1母题研究可分为

a纯粹母题研究

b人物母题研究

2主题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

a作家对已存在的故事,情节,事件,包括作家对前人作品的再加工和重新处理

b人物形象的研究

c对取得一定主题含义的动植物地理题材的再处理

3情境研究可分为两个方面

a一是对文学中常见的特定情境,以及不同作家对基本情境的不同处理的研究。

b二是对情境母体的研究。

7译者的的创造性叛逆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虽然各种各样,但归纳起来也不外乎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具体又表现为以下四种情况:

(1)个性化翻译。译者,尤其是优秀的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大多有自己的翻译原则,还有其独特的追求目标。个性化翻译的的特征是“归化”和“异化”。所谓归化,它的表面现象是用极其自然,流畅的译语去表达原著的内容,但在深处却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个用译语文化“吞并”原著文化的问题。“异化”即译语文化“屈从”原著文化的现象。

(2)误译与漏译。误译有无意和有意之分。绝大多数的误译与漏译都属于无意识型的创造性叛逆,例如英译者在翻译陶诗《责子》中“阿舒已二八”一句时,把它译成了“阿舒十八岁”。英译者显然不明白汉诗中的“二八”是十六岁的意思,而自作聪明地以为诗中的“二八”是“一八”之误。这样的误译造成了信息的误导。除了无意误译,还存在着有意的误译,译者为迎合本民族文化心态和接受习惯,故意不用正确手段进行翻译。漏译也分无意和有意两种。无意的漏译多为一言半句,通常未产生什么文学影响。有意漏译即为节译。

(3)节译与编译。节译与编译都属于有意识型创造性叛逆。造成节译与编译的原因有很多:为与译入国的习惯,风俗相一致,为迎合译入国读者的趣味,为便于传播,或出于道德,政治等因素的考虑。某种程度上,编译也是一种节译,编译者与节译者一样,旨在清理原著的情节线索,删除与主要情节线索关系不大的语句,段落甚至篇章,以简洁,明快的编译本或

节译本的形式介绍原著。编译与节译最大的区别在于节译本中所有的句子都是依据原本直接翻译的,而编译本中的句子,既有根据原文直接翻译的,也有根据原文编写改写的,甚至还有编译者出于某种需要而添写的。

(4)转译与改编。它们都属于特殊性创造性叛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使原作受了“两度变形”。转译,又称重译,指的是借助一种语言去翻译另一种语种的文学作品。譬如我国最早的汉译佛经所用术语就多半不是直接由梵文翻译过来的,而是间接通过一个媒介。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天竺文字或西域文字。文学翻译中的改编,不单单指作品文学样式,体裁的改变,同时还包括语言,文字的转换。改编经常出现在诗歌,剧本的翻译中。

8简述比较文学的研究体系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①影响研究(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

②平行研究(主题学、文类学、比较诗学)

③历史类型学研究(个别阶段论、平行回现论)

④阐发研究

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自然科学、文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

答:1、兼收并蓄。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的民族,法国学派所创立的影响研究和美国学派提出的平行研究仍然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两大支柱,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建构主要建立在对法美俄诸国比较文学理论的接受上。

2、跨文化研究。中国的比较文学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兴盛的,主张多元对话的跨文化研究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又一鲜明特色。中国比较文学一开始就意识到中西文化的隔绝和差异,采用跨文化的视野研究中外文学关系。

3、双向阐发。“阐发法”作为一种比较文学方法的命名是1976年由台湾学者提出来的,它是一种“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的研究”的方法。乐黛云在《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与前景》中提出了“双向阐发”的主张,即不仅用西方文学理论阐发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而且也可以用中国的文论阐发西方的文学理论和作品。这种双向阐发更具平等和对话的精神。

(阐发研究:即将不同民族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些具有内在可比性的基本问题加以相互印证,相互发现,相互阐释,并相互运用,以求把握文学的普遍规律。换句话说即在互相参照中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共同性,以达到进一步的沟通和理解。阐发研究是比较诗学中的求同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标志?(简答)

答: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建立有以下几个标志:

1、理论著作的出版。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的专著《比较文学》的出版标志着人们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已进入自觉阶段,而1899年法国学贝茨编订的《比较文学书目集》则为比较文学的建立提供了资料基础。

2、高校课程和机构的设置。比较文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另一标志是进入大学课堂。1896年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他本人成为第一个比较文学教授。189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哈佛大学也

于1904年设立了比较文学系。

3、国际会议的召开。1900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式列入议题,表明世界文坛对比较文学的承认。

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

?3、作为一门正式课程进入高效课堂

?4、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

可比性:P58

大致包括三方面(“三个关系”):杨书P76

a.亲缘关系(事实材料关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b.类同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亲缘关系,却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某些相似之处,其中的相同和相异,都存在比较研究的价值,也叫价值关系。

c.(学科)交叉关系: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存在的互相影响、借鉴、渗透的关系。应注意,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似点并不等于可比性。

主题学研究价值

?一)、主题学对作家研究的意义

?通过探讨不同作家对同一或相似主题的处理,窥视不同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个性。

?(二)、主题学对作品研究的意义

?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相似主题的作品所呈现的差异,在比较中把握文本的艺术特征。

?(三)、主题学对文学及文化研究的意义

?主题学将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认识文学的某些普遍规律乃至人类的某些共同性以及各国社会、历史、文化上的特色。

比较诗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第一、诗学背景的比较。诗学背景主要是指产生和影响某一文学理论的社会历史文化前提,它是不同诗学体系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和艺术文化的情势和环境。主要包括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民族传统精神、哲学宗教意识、文学艺术实践等。所有这些方面整体构成特定诗学传统的理论前提和逻辑起点。

第二、诗学体系的比较。诗学体系是指某一文学理论的相关观念和意识因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性从而构成的一个多层次复合整体结构。它大体包括具有内在价值指向的理论规范和独特表述自身的理论形态两方面内容。

第三、诗学范畴的比较。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一些基本范畴,它们反映了研究者对该学科研究对象的一些基本问题和重要现象的集中概括。比较诗学的研究必须包括大量的、具体深入的诗学范畴比较,这方面可称之为比较诗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或工程之一。

类型学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比较文学类型学的任务主要是研究由某些历史共同性产生的文学上的类似现象。这种相似性是一种内在的结构上的相契合,是文学所共有的诗学品质,它包括文学体裁、风格、情节、主题、作家、流派、思潮等。

1、这些历史类型的相似性特点又由于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差异而会有很大的不同。

2、以文学思潮和流派的演进为例,类型学的差异性首先表现在文学思潮和流派在不同程度形成和延续的时间的不同。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陈惇刘象愚 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7、媒介::那些在文学发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或物,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介绍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或影响得以实现。8、创造性叛逆: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 9、比较诗学:诗学:就是文艺理论,因为每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一般都是诗,因而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诗歌的研究;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探讨诗歌理论,而且探讨叙事理论和戏剧理论。 比较诗学:就是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 10、母题:母题是指最小的主题性的单位,是主题的基础,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母题具有客观性。 11、主题学: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主题、母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联想。 12、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比较文学相关的论文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 比较文学大致可分为法国的影响比较文学、美国的平行比较文学、俄苏的类比比较文学和中国的阐发比较文学等四大派别。下文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篇1 浅析比较文学的源流 摘要: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自此,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以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操作模式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由于其局限性,法国学派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美国学派登场。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对作品、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探讨并发现其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民族独特性等。 关键词:比较文学 ;研究;源流 一、引言 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一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氏族文学、城市文学、世界文学、

国家文学等角度出发,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的先驱。标志着比较文学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二、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它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一样,都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追溯当今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1、法国学派 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法国学派的先驱者,如基内、维尔曼和安培等人的讲座和课程,戴克斯特(J.Texte)的第一本专著《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大学体制性的课程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这一阶段是法国学派的形成初期,它以个体的、创造性的思考和写作为特点,学派、学科意识和学术方向并不是十分明确的。巴登斯贝格曾在《比较文学杂志》中撰写了著名发刊词“比较文学的名与实”。他批判性地总结了学界的观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答案、经验指南、笔记讲义、(汇总贴)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类(723中国文学史、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考研备考指南 723和936参考书目 723中国文学史参考书目 北师大文学类723笔记是依据北师大指定的参考书目,主要包括: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新中国文学史》张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邹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参考书目 北师大文学类936笔记是依据北师大指定的参考书目,主要包括: 《文学理论新编》童庆炳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3版 《外国文学史(西方卷)》匡兴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 《东方文学史通论》王向远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王向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李壮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建议同学们先将参考书浏览一遍到两遍,务必要做到对需要考察的内容有所了解,对整个参考书的框 架结构以及主要的观点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在看熟书之后,就可以看笔记了。结合笔记一定要再回到书中,把笔记和书融为一体,反复的理解并记忆,将知识点消化于自己的脑中。由于这份专业课笔记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建议各位仍然要拿起笔,在本笔记的基础上按个人需要作一些修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补充。到冲刺阶段,笔者相信每位同学手中的资料已经是独一无二的了。 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建议大家在对专业课比较熟悉的时候,才可以把真题 拿出来研究研究了。首先,要研究真题的考察范围、题目难度、试卷模式和出题趋势,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大致判断接下来的复习方向和思路。其次,要研究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不是去背笔者给出的答案,而

比较文学_期末整理

一、名词解释: 渊源学: 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属于影响研究的畴。从接受者的角度,即从作为“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往往是在起点不明确或不清楚之时,由终点出发去探求作为“出发点”的放送者,细密地考察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所曾吸取和改造的外来因素,揭示出接收者和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影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和研究。在西方被普遍使用,且成就很大。例: 悟空、十四行诗、西来东去的“志怪”和“加帆车”。影响研究: 影响是指一国文学在另一国文学中的传播,接收并产生某种结果(积极或消极) 朗松《试论影响的概念》中关于“影响”的定义: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的突变无法用该国以往的文学传统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呈现的情状。 (北大资料版)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最早的研究方法。它奠定了比较文学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与研究的基础,主要采用历时性的考证法考察国际文学之间文学交流中的事实。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仅要发现文学联系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分析这些联系,并将分析的结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便得出更为普遍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作为研究的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它以实证主义的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探究文学现象之间事实上的联系。 (ppt版)影响研究的定义: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例:元杂剧《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美国意象派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拜伦在中国、村上春树在中国、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文类学: 文类学就是研究文学的种类和类型,也就是研究文学的题材,它可以研究没有事实联系的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发展过程及其共同规律和特点,也可以研究某些文学类型,产生于一个民族文学之中,又流传到其他民族文学的历史背景以及变化发展过程。它以跨越性的宏阔视野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各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 文类是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的结果;文类学(Genology)是专门针对文学的类别及其风格、体式与形制等进行的研究。而在比较文学畴,文学类型学则是针对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和相合进行的研究。 文类学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文类学的研究围和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文学的分类研究;二是文学体裁研究;三是文类理论批评;四是文类实用批评;五是文学风格的研究。 套话: 美国学者瓦尔特·利普曼在《公众舆论》分析套话是“是我们头脑中存在的形象”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也由学者译为“滞定型”,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套话,又称惯用语,是不同民族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习惯性的称谓、表述等等。如西方文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 第一章发展论 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 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美)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强调“人文主义”。 (美)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961),确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荷)佛克马《比较文学和新范式》(1981),反驳雷马克,强调方法论。 ()韦斯坦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 (美)伯恩海默《跨世纪的比较文学》:一是放弃欧洲中心论,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其他话语形式。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中国之欧洲》。

简述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雏形发展到今天,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和其他学科一样,它也有自己的本体定义、性质、研究对象与范围、研究方法与意义。自从将比较文学视为一种文学研究起,学术界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始终存在着见仁见智、难分轩轾的争议。但是,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严肃的学科,仍要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 比较文学的定义必然要包括学科的目标、实质、方法、对象等,又要求简明扼要。比较文学是一门以探究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为宗旨,以跨文化研究为实质的文学研究。它以对话作为方法论基础,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历史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以及学科交叉关系进行汇总的研究。 第一,比较文学以探究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为宗旨。 作为比较文学的宗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学研究所不能取代的。一般的国别文学研究,可以在本文化体系内探索文学演变规律,看到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但达不到寻求人类文学共同规律的目的。而且其民族文学特色没有其他民族文学的参照比较,也是自说自话,特色更无从谈起。而一般的文学理论研究,研究的只是文学的普遍性规律,以忽略各自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为特点。只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通过跨文化的文学比较,对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两方面进行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这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互相依存,两者不容分割。 第二,跨文化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实质 不少人定义比较文学时,用跨国界、跨语言、跨民族、跨学科等来界定,但跨文化才是实质。它是确定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根本依据,跨国界、跨民族、跨学科都不是根本依据。蒙藏民间文学没有跨国界,但这是比较文学;英美文学没有跨语言,但这是比较文学;印度祖先与伊朗祖先都是雅利安人,虽没有跨越民族,但他们的古代文学比较却是比较文学研究。这里的跨文化研究有两层含义,一是跨越文学所属的文化体系,一是跨学科。 第三,比较文学以对话作为基础。 这里强调比较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沟通平等的意识,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对话,这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前提。 第四,比较文学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历史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以及学科交叉关系进行汇通的研究。 这里概括的指明了比较文学研究的三种主要类型,即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特别强调这里指出的汇通研究,这里的汇通,强调的是对研究的两方或多方都要具有整体的贯通的理解和把握,不是就事论事作局部的、表面的对比比较。这里强调的既是一种研究观点,又是一种高素养要求。

2016年秋《比较文学原理》考前辅导(精品文档)_共19页

2016年秋《比较文学原理》考前辅导 出题范围:教材及课件上的知识点 重要考点: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文学性、可比性 定义之争,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学科相关的定义(民族文学、世界文学、总体文学) 第二章 中西比较文学发展史、学科建立的标志,教堂山会议、比较文学的危机 第三章 定义: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接受研究、阐发研究),能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平行研究(具体判断哪些研究是平行研究) 阐发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法,案例) 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接受研究与渊源学的区别) 第四章 定义:主题学、文类学、形象学、媒介学(译介学)、比较诗学 主题与母题、题材、人物与主题 文类的划分及其标准(中西方文类划分情况) 缺类现象中国是否有史诗?中国是否有悲剧? 形象学研究的对象:异国异族的形象(他者) 辨析: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研究是否就是形象学研究的对象? 媒介学、译介学翻译史上重要的译者、翻译思想,翻译中的文化现象 比较诗学(名词)诗学概念的含义、中西诗学是否可比?

题型:单选、多选、判断、名词解释、问答 一、单选题(出25题,每题1分) 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中说“比较文学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的学者是 A A、季羡林 B、钱钟书 C、朱光潜 D、胡适 比较文学的安身立命之本是 B A、可比性 B、文学性 C、宏观性 D、开放性 1827年,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的是C A、伏尔泰 B、斯达尔夫人 C、歌德 D、雨果 日尔蒙斯基将比较文学称作 C A、比较文学 B、比较诗学 C、历史比较文艺学 D、文学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1.比较文学的兴起与代表人物: 1816年在法国首次出现比较文学一词,1827-1830年法国学者维尔曼 (A.Villeman)在巴黎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后出版《比较文学研究》一书。被尊为“比较文学之父”。 19世纪30年代安贝尔、基内等人在巴黎大学、里昂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60年代作为术语被广泛接受。 学科正式确立的标志: 第一本理论专著出现,186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比较文学》; 第一份学术杂志出现,187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 第一个常设讲座(体制化)出现,1897年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杰出著作,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六卷本《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于1872至1890年出版。 2.中国的比较文学: 中国的比较文学:1917年,吴宓留学哈佛,获比较文学硕士,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1921年回国被聘东南大学,1924年开设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中西诗之比较”,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3.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一词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根据法语仿造。 定义: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杨乃乔 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交互客体或平行客体,或阐发关系,研究视域与语境的双向度与二元性,没有总体文学共时性的限定。 五个学科概念的区分(首师大杨乃乔): 民族文学:研究客体、视域与语境的单向度一元性 国别文学:同上 总体文学(一般文学):波及多民族多国家的思潮流派等共时性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交互客体或平行客体,或阐发关系,研究视域与语境的双向度与二元性,没有总体文学共时性的限定世界文学:总量上的,或欧洲中心的(如我们的外国文学史),或作为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或歌德的理想的共融的世界文学(关于后三者的关系众说纷纭,交叉关系为主). 美国学派代表亨利·雷马克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例如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质言之,比较文学史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范文2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教学思路 [摘要]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丰富的跨文化、跨语言、跨区域的实例。将当代广东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教学中,既能形成较有岭南特色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又能彰显教学改革实践中比较文学课程的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特色。本文就此展开教学实例研究,以期实现比较文学特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学;瑶族文学;实例研究 比较文学课程是当代高校中文系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比较文学相对其他分门别类的文学课程而言,其最鲜明的课程特色是跨文化、跨语言、跨国别、跨区域,这一课程特色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通识指向,区域特色资源整合利用到比较文学的教学之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广东高校的比较文学教学中,将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课程实践,有着广泛的学科基础和地缘优势。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大多来自广东省连南、乳源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学生,其对民族文学加入教学内容的接受也更为清晰。因此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结合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当代瑶族文学与文化的内容,是可行而且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比较文学教学与当代广东瑶族文学相结合的教学实例研究。 一、教学目标

无论在以文学文科为主的高等院校,还是师范类高等院校,以及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始终有着通识教育的帽子。因此教学目的并非功利,也并不明确具体。本人在教授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既经历过作为选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也经历过作为必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中文专业本科和中文师范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虽然都有比较文学的课程,但前者是作为必修课程设置,而后者是作为选修课程设置,因此教学目标也因课程设置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人曾经参考了部分高校比较文学教学的实例,力图克服学生因教学目标不甚明确而产生的学习难题。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反馈该如何看待这门学科的意见。不仅是教材五花八门,而且类似于古代文学教学纲要的材料也良莠不齐。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疑虑随比较文学课程设置之初就存在。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力求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比较意识,对于不同文化的宽容接受,以及在日后科研过程中较为敏感的思维方式。相对于集中讲解枯燥理论和单纯灌输西方文化的单调性,本人发现,从区域特色出发,加入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的内容,显然更能提高学生对于比较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在参考其他民族类院校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本人发现,以罗庆春教授为主导的西南民族大学的比较文学课程研究较有特色。西南民族大学在比较文学教学中,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置于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与境外少数族裔文学如拉美文学、印第安文学、黑人文学、亚洲各国文学等的比较研究,致力于通过对民族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推动中外文化的平等对

新版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经验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

备考的时候唯一心愿就是上岸之后也可以写一篇经验贴,来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这一年多的复习经验和教训。 我在去年这个时候也跟大家要一样在网上找着各种各样的复习经验贴,给我的帮助也很多,所以希望我的经验也可以给你们带来一定帮助,但是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不相同,所以大家还是要多借鉴别人的经验,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坚持到底! 时间确实很快,痛也快乐着吧。 我准备考研的时间也许不是很长,希望大家不要学我,毕竟考研的竞争压力是越来越大,提前准备还是有优势的,另外就是时间线只针对本人,大家可以结合实际制定自己的考研规划。 在开始的时候我还是要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你要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考研,想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是靠自我驱动,是有坚定的信心发自内心的想要考上研究生,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内心煎熬,在复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不断的靠近自己的梦想。 好了说了一些鸡汤,下面咱们说一下正经东西吧,本文三大部分:英语+政治+专业课,字数比较多,文末分享了真题和资料,大家可自行下载。 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723)中外文学(823)比较文学概论或(101)思想政治理论(203)日语 (724)中外文学(823)比较文学概论 参考书目为:

1.外国文学参考书上下两册 2.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 3.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杨乃文、乐黛云:《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5.杨慧林、高旭东:《比较文学实用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于英语复习的建议 考研英语复习建议:一定要多做真题,通过对真题的讲解和练习,在不断做题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对于自己不熟练的题型,加强训练,总结做题技巧,达到准确快速解题的目的。 虽然准备的时间早但因为各种事情耽误了很长时间,真正复习是从暑假开始的,暑假学习时间充分,是复习备考的黄金期,一定要充分利用,必须集中学习,要攻克阅读,完形,翻译,新题型!大家一定要在这个时间段猛搞学习。 在这一阶段的英语复习需要背单词,做阅读(每篇阅读最多不超过20分钟),并且要做到超精读。无论你单词背的多么熟,依然要继续背单词,不能停。 真题是木糖英语的真题手译,把阅读真题争取做三遍,做到没有一个词不认识,没有一个句子不懂,能理解文章的主旨,每道题目选项分析透彻。 完型填空的考察重点就是词汇辨析,逻辑关系,固定搭配和语法等。完型一般放在最后一步做,所以时间有限,不需要把文章通读一遍,只要把握首句,即文章的中心大意,不要脱节文章主题意思即可。 做题的时候多联系理解上下文,精读空格所在句,根据前后的已知信息寻找相关的线索去选择合适的单词,所以建议大家练习完形填空要注重思路和寻找文章的线索。另外,要注重固定搭配与常见词组,完型填空常常和搭配有关系,平

比较文学通论笔记(孟昭毅版)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仅供参考)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 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__整理doc

比较文学 1、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名称源于法国 2、1816年,法国人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比较文学教程》中第一次使用“比较文学”一词; 3、傅东华于1931年在翻译法国学者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一书时,第一次把法语的“Littérature comparée”翻译成“比较文学”,于是,汉语语境中的这门学科名称也就这样确定下来。 4、比较文学的特点:跨越性开放性 5、在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中,跨民族和跨学科最为重要 6、卢康华、孙景尧合作撰写的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著作《比较文学导论》 7、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是以一种民族文学或一种国家文学作为研究客体的,它们的研究视域或语境是单项度的、一元的,而比较文学是以两种以上的民族或国别文学的关系作为研究客体的,其研究视域是双项度或多项度的、二元或多元的。彼此的区别是明显的。世界文学指称的是总量上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学,也容易区分。比较容易混淆的是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 8、总体文学也研究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但它并不强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的,同时,总体文学强调共时性,即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的横断面上展开研究,其研究内容仅限于诗学。 9、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总体文学比较报》;同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这两份杂志,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确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0、186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标志了比较文学的时代已经正式开始。 11、1895年,戴克斯完成了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也是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12、巴尔登斯贝格在巴黎大学创立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还创办了法国最重要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评论》。他主张严格的实证方法,主张言必有据,反对牵强附会。他的理论影响了整个“法国学派”。 13、1931年,巴黎大学梵第根出版《比较文学论》,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划定为两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把研究的目的规定为发现作品之间的影响和假借及其“经过路线”,这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影响研究”。 14、丹麦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完成了著名的比较文学巨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15、卡雷在理论上继承了前辈的观点,把研究国际间文学上的事实联系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目标,但是他更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他还认为,影响研究往往不可靠,相比之下最可靠的是作品的成就、作家的景遇、“各民族之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并在以后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形象学”。 16、基亚,1951年出版《比较文学》,是一本影响颇大的教科书,代表了法国学派的观点。他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国际关系的媒介(书和人),然后是体裁、主题、作家、渊源、思想动向和国与国之间的固有看法等。 17、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次大会。 在会上,耶鲁大学的教授雷纳·韦勒克(英美“新批评”的代表理论家,注重文本审美),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对法国学派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18、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提出了一个比较文学的定义,主张比较文学应该“跨国界研究”;还主张应该把文学与人类的知识与活动的其他领域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研究”。 19、哈瑞·列文,在1972年出版的《比较的基点》中阐述了他的观点。他首先提出“主题学”这一术语,开创了“主题学研究”——研究“为什么某一主题为某一时期某一地或某一作家所采纳”,研究主题如何借助形象、意象将观念表达出来,便触及人类创作思维的规律。 20、法国学者艾田伯(又译金伯勒),1963年发表《比较不是理由》,反思法国学派的某些狭隘认识,提出“比较文学是人文主义”的观点;主张“将历史方法与批评精神结合起来,将案卷研究与‘文本阐释’结合起来,将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 21、1982年出版的由布吕奈尔、毕修瓦和卢梭合著的《何谓比较文学?》一书,更明确地接纳和融合了各家的观点,形成了一种相当宽泛的比较文学观 22、1969年,布洛克发表《比较文学新动向》,指出“任何适当的比较文学研究都要求同时应用分析方法和关系方法”; 23、20世纪中期,日尔蒙斯基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历史类型学”研究的观点与方法。他认为:文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一致性。随着政治上的解冻,比较文学开始复苏。 24、20世纪70年代以后,比较文学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与此同时,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面临着新的

《比较文学》小论文

西方诗人对中国诗人创作影响 ——以拜伦和梁启超为例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在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兼革命家,他的诗歌大胆、自由。他对中国近代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梁启超是近代诗人中受影响最早也是较深的一个。拜伦精神及其积极浪漫主义的诗风都对梁启超创作的新诗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梁启超的诗歌在思想内容及风格上都有别于传统诗,别树一帜,开拓出传统诗歌的新国土,成为真实反映近代社会现实,充满慷慨豪迈之气的时代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梁启超拜伦诗歌创作影响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功勋人物,在古老的中国风雨飘摇之际欲扶大厦之将倾。他锐意革新,救亡图存,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他立志将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制度。他是一名出色的革命家,同时在学术领域也卓有成效。他的散文、诗歌等均渗透着他的政治思想。他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中外交流碰撞的时期,在中国文学由传统的古典型向现代型过渡、转化的过程中,梁启超无疑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是因为他既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了世界性的眼光,能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背境、大框架下,构筑诗界、小说界、文界革命的瑰丽殿堂。当然,他在文学上所做的努力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来说是功过参半:功,在于使中国文学以外国文学为类比模式而获得了新的活力;过,在于把刚刚萌芽的现代型文学引入了功利主义的非文学轨道。但由于他在政治上抱着理想主义态度,并且以诗、文、小说作为鼓吹这种理想的工具,加上他本人又有浓厚的浪漫气质,所以他的作品在宣传启蒙救国的同时,也带上一种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拜伦,19世界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学生时代即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拜伦扮演着诗人兼革命家的双重角色,对世界各国的近代政治与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英国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也是一位为欧洲各民族民主自由而奋斗,为希腊的独立而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c

第三章平行研究 第一节类型学 本节常见问题 1.请谈谈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特色与局限。 查看答案: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认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维谢洛夫斯基的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关于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康拉德做出了全面和细致的说明,认为其大体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由某种历史共同性的因素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十九世纪法国、英国、俄国、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亚洲某些国家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类型学相似;2、各国文学在没有任何历史共同性甚至产生于不同历史时代、彼此缺乏任何联系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相似性现象。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俄苏学派在联系中国、日本、波斯等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不过,以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等为代表的俄苏学者一般都将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类型学的相似上面,而相对忽略了对于其内在差异性的考察。 2.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 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进程中欧洲中心论的步步失势和瓦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突破单一欧洲文化体系局限的重要性,在打通类型学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特色。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就很可能使异质性相互遮蔽,而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这种“异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中国的东西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中大致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一度颇为流行的被称为“X+Y式”的东西方文学的浅度比附,把西方文学思潮流派或文学理论中一些特定的类型学术语牵强生硬地套用来阐发中国文

2018年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0501)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经验---新祥旭考研

2018年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0501)考试科目、参考书目、 复习经验 一、招生信息 所属学院:人文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文学[05]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中国语言文学[0501] 二、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三、考试科目 1、初试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 202俄语或 203日语或 241德语或 242法语 ③613文学基础 ④856中国文学史 2、复试考试科目: 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四、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要略》人民文学出版社童庆炳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文学理论要略》人民文学出版社童庆炳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郭绍虞 《中国文学史(1-4卷)》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世纪中国文学史(1-2卷)》中山大学出版社黄修已 五、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