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和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和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和咏雪

短文两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2014年7月30日)

一、文学常识:

《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及中心:

《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一.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么?”(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自己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去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

二.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要点: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没有)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

..(儿女:古义:子侄辈。今义:子女)

..讲论文义

(文义:古义:诗文。今义:文章的意思。)

2、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3、待君久不至,已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地去。)

4、相委.而去(委:古义:丢下。今义:委员)

5、下车引.之(引:古义:拉。今义:引导)

6、元方入门不顾.(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三、一词多义

则是.无信(判断动词,是)

1、是

是.知也(这,此。代词)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

2、之

下车引之.(他,代元方)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3、顾

相顾.惊疑(看)

未若柳絮因.风起(趁着。动词)

4、因

因.以为号焉(于是,就。副词)

四、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共6卷36篇,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全书共一千多则,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东晋一些名士贵族的言行与轶事。

五、课文理解

(一)《咏雪》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其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营造了一种融洽、欢乐、轻松的家庭气氛。

3、如何看待《咏雪》中对雪的两种比喻?(哪个比喻更好?)

明确:“撒盐空中差可拟”将白雪比喻为“撒盐”,因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撒盐”比较接近。“未若柳絮因风起”将白雪比喻为“柳絮”,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所以,比喻为“柳絮”更好。)

4、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1)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2)“笑”前喻,“乐”后喻;(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5、从“公欣然”“公大笑乐”可看出谢太傅乐观豁达、优雅大度的特点。

6、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何用意?(如何理解这种写法?)

明确:这样写,使读者在不知道她是谁的时候先领略了她的才华,这是一种未知其人先知其才的写法,使谢道韫的形象和才华展现得尤其突出,表明作者非常赞美她的才气。

7、写出几句形容飞雪的比喻诗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8、赏析韩愈的《春雪》,回答问题。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明确: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为“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二)《陈太丘与友期》

1、这个小故事主要人物是元方,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他的聪明机智。

2、“君”“尊君”“家君”三种称谓有什么不同?

明确:“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译为: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译为:您父亲。

“家君”:谦称,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译为:我父亲。

3、“下车引之”的用意是:友人意识到自己不对,想得到元方的好感,向他道歉。

4、“元方入门不顾”表示对友人不守信用、说话不礼貌的行为的抗议和蔑视。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恪守诚信,以礼待人,并且要知错就改。

6、“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明确:观点一:不失礼。因为友人无信,且失礼在先,元方这样做不算失礼。且元方当时只有七岁,对于他这样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观点二:失礼。客人既已认错,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且晚辈应当尊重长辈。

7、你对文中“友人”的做法和表现有何评价?

明确:“友人”与人约定日中,而他日中不到,这是不讲信用;面对儿子骂人家父亲,这是没有礼貌。但他有悔改之意,又值得肯定。

8、文中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元方懂礼识义,落落大方,又很率真,聪颖机智。

9、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

【参考答案】友人会去追赶陈太丘,追上后向他道歉,并连声称赞元方聪明、懂礼识义。

练习:

1、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

2、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

答: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

3、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于下:

对:①

错:

4、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练习答案:

1、陈元方、友人;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

2、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

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

高潮:元方据理驳斥友人;

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3、对: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错:入门不顾。

4、略。

中考链接1: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①尊君在不.?②诺,期返而食.。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相委.而去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19.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期日/中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21.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7.① fǒu ② shí(2分,各1分)

18.①约定②丢下,舍弃③才④害怕,担心(4分,各1分)

19.C (2分)

20.(4分,各2分)

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21.(4分)答题要点: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基本看法1分,结合文段适当展开2分,整体语言表达1分。

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补充说明]若出现:赞同做人是该守信,但对吴起的守信事例有所质疑者,可给2分。若出现:脱离文段内容泛泛而谈的,有扣守信者,最多给2分;没扣守信者不给分。

中考链接2:

文言文比较阅读(11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为违信于诸儿,伋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则是无信

..(不讲信用)

C.及事讫.(完毕)

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相委而去杂然而前陈者

B.计日告之传一乡秀才观之

C.遂止于野亭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为人若此安陵君其许寡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13.文段理解。(5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3分)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

参考答案:

10.A 11.C 12.那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13.(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2)答案示例: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中考链接3: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8.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

B.去后乃.至(才) 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是.日,饮酒乐,天雨(这)

D.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 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

9.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10.(甲) (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

主题: 感受:

参考答案:

8.(2分)B

9.(4分)(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2分)(2)现在即使很乐观,

难道不可以相见完成约定吗?(2分)

10.(4分)为人一定要讲诚信。(2分)谈感受(2分。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得

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中考链接4: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

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

“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

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

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②馆:这里指家。③《诗》:这里指《诗经》。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归休: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9.[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4分)?

参考答案:

7.答案:①相约同行。期,约定。②退休回家。评分:共4分,答对一个词语得2分。

8.答案: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②好好

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评分:共4分。每个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评分:

共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无信:无礼:引:

2.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答案:1.信用礼貌拉

2.(1)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2)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头都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3.答: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课外作业: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

君:

尊君:

家君: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4.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5.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答案(10分)

1.(2分)(1)约定(2)才(3)丢下、舍弃(4)拉

2.(3分)君:对对方的敬称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3.(1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4.(2分)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

5.(2分)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方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方案 北京昌平四中林永峰 一、概述 1.课名:《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2.本文言文教学所需课时为1课时。 3.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8卷,按内容分为36门。《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初一学生和古代机智少年的年龄相近,所以故事本身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会表现得积极主动。 2.但初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教师要加以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兴趣。 3.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4.对于本课的主题思想,学生可以较好地理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积累文言实词。 ●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展开人物分析。 ●通过质疑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 学生活动:讲故事。 教师活动:同学们,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活动:“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 教师活动:如果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行》,你结识了小元方,你就会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 设计意图:讲故事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巧妙引入本课学习。 2.朗读课文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诵。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论语十二章》注释、翻译、默写、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中前古文习题带答案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 目录: (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习题 (二)第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 (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检测题 班级: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一)、《咏雪》 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3、【文义】文章的义理。 4、【俄而】不久,一会儿。 5、【骤】急。 6、【何所似】像什么。 7、【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 8、【未若】不如,不及。 9、【因风】乘风。【因】,趁、乘。 10、【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二)、《陈太丘与友期》 1、【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2、【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4、【乃】才。 5、【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7、【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8、【引】拉,牵拉。 9、【顾】回头看。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文。 2、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3、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4、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6、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7、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8、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9、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三、理解性默写: 1、你认为《咏雪》中对雪的比喻最恰当的一句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2、《咏雪》这篇课文交代咏雪的背景的语句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3、《咏雪》表明谢安赞赏谢道韫的才气的句子是:公大笑乐。 4、《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应对得体,据理力争的句子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四、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主讲老师;陈少屏 教学目标: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变换形式诵读,学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 美德。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教程: 1、释题: (1)、《世说新语》的编撰人刘义庆(403~444),南北朝彭城(现在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刘宋王朝的宗室,他爱好文学,“招聚文学之士”,编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轶事小说──《世说新语》。分类记载汉末到东晋期间士大夫阶层的一些言谈和轶事。题目是编者加的。陈太丘指陈实(104~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省许昌市东)人。因曾任太丘长(太丘县在今河南省永城县西北,长,县级长官),所以称陈太丘。他是东汉后期以操守严正著称的人,不论在朝在野都有极高威望。由于处事公正,老百姓甚至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他的生平事迹见《后汉书·苟韩钟陈列传》。这里记叙他任太丘长时的一个故事,表现他依约行事、遵守时间的作风。 (2)、题目意思:陈太丘与朋友约定。期;约定。 2、感知理解课文: (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否在为学习文言文而发愁呢?你们是否因为文言文的难懂而失去信心呢? 其实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书面语,是很简洁、典雅的。学习文言文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语言积累,培养我们的语感,而且能让我们更好地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了解历史上的许多故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刘义庆的《陈太丘与友期》,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魅力吧。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让我先给大家讲讲这节课我们要学些什么?要注意些什么? 1.我们要学什么? 我们要学会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期、委、去、引、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品味本文简洁、隽永的语言;还要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对人物进行评论。 2.我们要注意什么?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世语新说〉两则》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 1、学习要专心,观察事物要细心,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2、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分析: 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刘义庆(公元403年~444年),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陈太丘与友期和咏雪

短文两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2014年7月30日) 一、文学常识: 《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及中心: 《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一.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么?”(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自己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去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 二.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要点:

陈太丘与友期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起着极大的作用。同时,初一学生求知欲强、表现欲强,但理解与分析能力较弱,授课时应在此方面多加指导。 七年级同学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本功,且思考能力较小学有了进步,可以接受由讨论来探讨课文内容和情感的教学方式,也需要通过亲身参与讨论来强化思维。但由于其能力还有待提高,思维方式也不太成熟,所以需要老师对其讨论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辨析活动,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②了解文中有关古代敬称、谦称用语。 ③学生能评议文中三人的性格,以及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学生把握人物的情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掌握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通过评议,学生有理有据地评价人物。 3、情感与态度:认识到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是为人之根本。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学习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 1、了解文中有关古代敬称、谦称谓词语。 2、评议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看着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老师不由得想起了冰心先生的一首小诗,来,请同学们看屏幕,大声齐读一下:“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是呀,同学们,你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对未来充满着无限的憧憬;每个人细小的身躯里,都包含着一个伟大的灵魂!自古英雄出少年,从古到今,涌现过许许多多聪明机智的少年,如七岁的孔融能让梨,八岁的王戎能识路边苦李,年幼的司马光能砸缸智救伙伴……他们睿智的故事,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睿智而又懂礼的少年——陈元方。出示课题——《陈太丘与友期行》 设计意图:用小诗与故事激趣,渲染气氛,使生自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出示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任务:“朗读、辨析、品评”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学习任务。 【朗读活动】 1、初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节奏,做到同起同落。 2、再读课文。注意下面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二十五课 《世说新语》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二十五课《世说新语》之《咏雪》《陈太丘 与友期》 二十五课 《世说新语》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积累,掌握“ 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 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2 .背诵两篇短文。能力目标 1 .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2 .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3 .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德育目标《世说新语》作为 “ 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教学重点 1 .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 .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1 .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 .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 入门不顾” ,是否有失礼仪?教学方法 1 .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 “ 入门不顾” 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

合,提高教学效率。3 .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阅读材料、音频文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第56 )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设计(一) 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2、《陈太丘与友期》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较少,阅读水平不高,文言语感弱,所以应多鼓励学生朗读并及时给予校正指导。在疏通文意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要极力激活学生的 心灵,使学生积极感悟,认识到诚信懂礼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树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 信心。 二、教学内容: 《陈太丘与友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5课,出自《世说新语》“方正”一门。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责难的故事。本文语言文字简洁隽永,人物形象鲜明,对学 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懂礼守信的优秀品质起着极大的作用,很适合初 一学生学习。 三、教学设想: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机智应对父亲的 朋友责难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为人要方正。我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以 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让学生主动发展,以朗读和研读作为主要教 学手段,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和朗读节奏、朗读情感,通过预习 检测、小组讨论明确和巩固文言词句,通过翻译了解故事大意,通过研读与探讨课文 内容,归纳人物性格特点,提升自身修养,培养探究精神,最后加以拓展延伸,培养 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 内容。 2.情感目标:认识诚信懂礼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3.能力目标:体验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五、教学准备: 1.教师精心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谁能为我们讲讲?(学生讲述)自古以来,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至今流传,成为人们的美谈。你们还知道哪 些关于机智少年儿童的故事呢?(如“孔融让梨”、“曹丕称象”、“王冕画画”……)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去结识另一位聪明机智的少年。请大家打开书,我们一起来 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板书课题) 作品简介及题解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注释、翻译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8课】 班级:姓名: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一)、《咏雪》 1、【内集】 2、【儿女】 3、【文义】 4、【俄而】 5、【骤】 6、【何所似】 7、【差可拟】【差】, 【拟】, 8、【未若】 9、【因风】【因】, 10、【公大兄无奕女】 【无奕】,二)、《陈太丘与友期》 1、【期行】【期】, 2、【日中】 3、【舍去】【舍】, 【去】, 4、【乃】 5、【尊君在不】【尊君】,【不】, 6、【相委而去】 【相】, 【委】, 7、【家君】 8、【引】 9、【顾】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翻译: 2、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 3、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

4、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翻译: 6、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 7、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 8、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 9、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 参考答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一)、《咏雪》 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3、【文义】文章的义理。 4、【俄而】不久,一会儿。 5、【骤】急。 6、【何所似】像什么。 7、【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 8、【未若】不如,不及。 9、【因风】乘风。【因】,趁、乘。 10、【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无奕】,

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二)、《陈太丘与友期》 1、【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2、【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4、【乃】才。 5、【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7、【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8、【引】拉,牵拉。 9、【顾】回头看。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文。 2、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3、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4、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6、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7、待君久不至,已去。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学习评价设计 【主要内容】 练习从语言和行为两方面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评价反馈】 学生能够找出人物语言和人物行为, 教师通过这两个方面,启发学生归纳人物形象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教学过程设计 【从题目中的文化信息导入】 1. 今天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行》,首先请一名写字漂亮的同学上台书写课题。 2.大家读题目,说说题目中包含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理解“期”的含义。 2.启发学生关注题目中的文化信息(用地名称呼名人,是古人的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文化特征) 【 自由朗读】 1.请大家自由朗读文章。 2.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 1.检查文中通假字“不”的读音是否存在问题。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再读课文,划分故事段落 】 1. 下面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这段内容由哪几个小故事构成? 2. 学生自由读。 3. 学生发言 4. 教师总结、评价。 【设计意图】 1.通过朗读,学生思考,理清文章脉络。 2.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 【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太丘与友” 1.现在请大家小组合作,将屏幕上的重点字词含义写在小白板上,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讲

述第一个故事片段,也就是“太丘与友”的故事。 2.重点字词有:“期、舍、去” 3.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元方与友” 1.现在请大家小组合作,将屏幕上的重点字词含义写在小白板上,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第一个故事片段,也就是“太丘与友”的故事。 2.重点字词有:“委、引、顾” 3.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 1.合作分工,合作学习。 2.在合作中理解文章的含义。 【小组合作,分析友人的形象】 1.请大家小组合作,找出能体现友人性格特点的句子,写在小白板上。 2.看看你们写的内容都是什么?(都是语言,行为) 3.课外迁移 4总结元方的性格特征。 【设计意图】 1.学生写的句子都是语言和行为,由此启发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2.及时迁移,从古文迁移到《背影》,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 本课我们知道了用地名称呼名人是古人的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文化特征, 2. 了解了课文含义,知道一些字词的含义。 3. 也知道了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语言和行为入手。 教学评价与反思 【优点与特色】 1.从题目中抓文化信息,由此导入课文,是一个特色。 2.小组合作,小白板记录,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问题与建议】 时间安排不够,课上做练习的时间几乎很少。 【优点与特色】 1.学生参与度很高,学习具有积极性。 2.课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合作,课堂参与度好。

《咏 雪》、《陈太丘与友期》译文及注释(刘义庆)

咏雪(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注释】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讲论文义(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雪骤(俄而雪骤:一会儿雪越下越大了。俄而:一会儿。骤:急,大。) 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后乃至(乃至:(友人)才到。乃:才。)尊君在不(尊君在不: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相委而去(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下车引之(引:拉。)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文学常识】 刘义庆,南朝宋人。《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课文分析】 《咏雪》:文章交代咏雪的背景只用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下面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差可拟”;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陈太丘与友期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注意这些生字的常见搭配习惯。 2、反复朗读文言文,能够对照现代汉语译文和文下的注释,整体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对陈元方、友人做简单的评价。 3、理解“期”“舍”“顾”等一些古代汉语实词的意义,结合练习了解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或者在现代汉语中的不同意义。 4、能够对文言文形成一个大致的印象。 (二)过程和方法: 1、导入故事,引出文言文教学 2、简介《世说新语》及作者 3、多朗读,这是学好文言文、感受文言文语感的最好方法; 4、重点字词的解义 5、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6、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乃做人、立世之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难点: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时间:两课时 重难点的解决方案: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激趣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方法: 1、谈话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朋友相约一起外出,约定在某个地点集合,可是,过了5分钟,10分钟,朋友还是没有来,这时候,你会有什么感受,怎么想?你是不是会继续等下去?如果迟到的是你,你会怎么说?如果在你迟到后,赶到目的地,发现朋友已经走了,你怎么办?怎么想?……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陈太丘的儿子遇到这样的事情后的处理方法吧。 二、《世说新语》简介: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8课《短文两篇》之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较少,阅读水平不高,文言语感弱,所以应多鼓励学生朗读并及时给予校正指导。在疏通文意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要极力激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积极感悟,认识到诚信懂礼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树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教学内容: 《陈太丘与友期》出自《世说新语》“方正”一门。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责难的故事。本文语言文字简洁隽永,人物形象鲜明,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懂礼守信的优秀品质起着极大的作用,很适合初一学生学习。 教学设想: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责难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为人要方正。我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让学生主动发展,以朗读和研读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和朗读节奏、朗读情感,通过预习检测、小组讨论明确和巩固文言词句,通过翻译了解故事大意,通过研读与探讨课文内容,归纳人物性格特点,提升自身修养,培养探究精神,最后加以拓展延伸,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目标:认识诚信懂礼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3.能力目标:体验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1.教师精心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拓宽思路,

《陈太丘与友期》《咏雪》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4、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四、拓展延伸 1、你知道古诗中那些咏雪的名句,请写在下面。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假如你也置身于那场聚会之中,面对白雪纷纷,你会怎样咏雪 呢? 五、课堂小结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六、背诵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课后习题(一)和(四)做到语文作业本上。 3、小练笔:秋天景物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形象性)题目自拟。100-200字 八、板书设计 咏雪 撒盐空中未若柳絮因风起 观察———体会———表达 【教后反思】 备课也要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发展和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教师已经预设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形。在本课教学中,我本想利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读与说,顺势说出“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较之前者更胜一筹,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学生们老老实实地说出了自己的情况——“忘记下雪时的情景了”,并且根据自己的认识,指出“撒盐空中差可拟”这比喻更好!这样的回答符合他们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符合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我想,出现这种情况,还是由于教师在面对新课程改革时,并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起的,还是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去左右学生的思维,备课时,也就没有充分的去考虑学生的学情,须知,备课也要备学生!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变换形式诵读,力争当堂成诵。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开学到现在,我发现同学们个个都非常的聪明,一双双眼睛充满了智慧,丰富的课外知识令我赞叹。那么你们能不能打开你们那颗聪明的脑袋瓜,好好搜索搜索,有没有一些讲智慧过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先想想,再来讲讲。 (先由学生想想,再由他们说说。) 例: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四岁画画的王冕、七步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关于智慧过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也是关于智慧过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大家知道这个儿童叫什么吗? 二、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 先由大家自己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我们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 2、推荐朗读 由学生自己推荐朗读课文,我们要大胆得尝试尝试,,在座的各位有个任务,要洗耳恭听,听后要谈谈,评评他们的朗读。(由两位学生朗读) 3、学生评价

同学的朗读已经结束了,非常感谢两位同学的朗读,各位的工作要开始了。在评价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评价?(由学生自己提出评价的方面) (声音、语速、流利、字音、停顿、情感、自信、韵味等) (学生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 讨论朗读中的注意点,特别是文中的“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的语气,还有就是“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两句的语气要注意。) 4、分角色朗读 5、集体朗读 我们知道了要注意的地方,下面一起来展示我们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齐读课文 6、复述课文 三、品读课文 1、质疑 文言文跟现代文有着不一样的地方,有我们不理解的地方。下面要做的就是大家动动手,找找不懂的字词句,四人一小组,把不懂的地方在小组内互相解决,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好记录,等一下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疑问的地方,再由学生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全体学生中一起讨论,共同解决) 2、检测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刚才问大家说没有疑问了,但是被我一个问题就给问倒了,下面来测测你们对短文中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期:乃:至:不:通假字“否” 去:惭:引:顾: 过中不至:去后乃至: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下车引之:4 3、同桌之间互译课文 4、教师质疑:

25《〈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 一、出示目标 1、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学会用自己的观点评析文中人物(元方,父亲的友人)。 3、从故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做一个诚实守信、正直宽容的人。 二、自主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掌握字音 给加点字注音: 与友期行.xíng太丘舍.去shě尊君在不.fǒu非人哉.zāi友人惭.cán 2、学生试读课文,其余评点 3、学生听读课文,学习技巧 4、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借助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2、解释重点词语,积累字词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陈太友与友期.:约定太丘舍去.:离开 去后乃.至:才尊君在不.:通“否”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丢下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诚信 友人惭.:感到惭愧,意动用法下车引.之:拉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3、小组合作学习,翻译课文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他们)约定(在)正午(见面)。过了正午(那个朋友)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他)就(先)走了,陈太丘走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正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说:“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还没有到,他已经先走了。”友人便发怒骂道:“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先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还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拉元方的手表示歉意,元方却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世说新语《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1、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2、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4、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5、“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6、你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哪些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不守信用的人,“友人便怒”,又看到了友人是个言辞粗鲁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 3、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4、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元方聪敏过人、率真方正、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5、你还知道类似谢道韫、陈元方这样机智聪颖的少年吗?参考答案: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

七年级上册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阅读水平不高,文言语感弱,所 以应多鼓励学生朗读并及时给予校正指导。在疏通文意时可能会遇 到一些问题,因此要极力激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积极感悟,认识 到诚信懂礼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树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 《陈太丘与友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 册第二单元的第八课,出自《世说新语》“方正”一门。讲的是汉 末名士陈纪七岁时,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责难 的故事。本文语言文字简洁隽永,人物形象鲜明,对学生形成正确 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懂礼守信的优秀品质起着极大的作用,很 适合初一学生学习。 三、教学设想: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责难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为人 要方正。我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 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让学生主动发展,以朗读和研读作为主 要教学手段,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和朗读节奏、朗读情感,通过预习检测、小组讨论明确和巩固文言词句,通过翻 译了解故事大意,通过研读与探讨课文内容,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提升自身修养,培养探究精神,最后加以拓展延伸,培养学生丰富 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 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体验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3.情感目标:认识诚信懂礼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五、教学准备:

最新陈太丘与友期+咏雪 专项练习 答案

《咏雪》复习题 一、填空。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作者是南朝宋(朝代)刘义庆,《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解词。 1、内集:家庭聚会 2、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骤:急速 5、欣然:高兴的样子 6、何:什么 7、似:像8、差:大致、差不多 9、拟:相比10、未若:不如、比不上 11、即:就是12、因:乘着、趁着 儿女古义: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今义:专指子女(儿子、女儿) 三、理解性默写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四、用原文填空。 时间:寒雪日 地点:內 人物:谢太傅(召集人兼主讲人)、兄子、兄女(听众) 事件:咏雪 五、问答题。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2、对于谢太傅的出题,兄子和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 兄子: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兄女: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从文中找出根据,并谈谈你的看法。 “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4、谢太傅为什么跟儿女们谈论诗文时,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主讲人出题考听众时,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就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5、“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 教学目标:【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变换形式诵读,学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教程: 1、释题: (1)、《世说新语》的编撰人刘义庆(403~444),南北朝彭城(现在江苏省徐 州市)人,南朝刘宋王朝的宗室,他爱好文学,“招聚文学之士”,编出了中 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轶事小说──《世说新语》。分类记载汉末到东晋期间士大夫阶层的一些言谈和轶事。题目是编者加的。陈太丘指陈实(104~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省许昌市东)人。因曾任太丘长(太丘县在今河南省永城县 西北,长,县级长官),所以称陈太丘。他是东汉后期以操守严正著称的人,不论在朝在野都有极高威望。由于处事公正,老百姓甚至说:“宁为刑罚所加, 不为陈君所短。”他的生平事迹见《后汉书·苟韩钟陈列传》。这里记叙他任太丘长时的一个故事,表现他依约行事、遵守时间的作风。 (2)、题目意思:陈太丘与朋友约定。期;约定。 2、感知理解课文: (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否在为学习文言文而发愁呢?你们是否因为文言 文的难懂而失去信心呢?

其实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书面语,是很简洁、典雅的。学习文言文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语言积累,培养我们的语感,而且能让我们更好地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 传统,了解历史上的许多故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刘义庆的《陈太丘与友期》,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魅力吧。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让我先给大家讲讲这节课我们要学些什么?要注意些什么? 1.我们要学什么? 我们要学会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期、委、去、引、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品味本文简洁、隽永的语言;还要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对人 物进行评论。 2.我们要注意什么?请同学们在上课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认真完成老师在每个环节上布置的任务,注意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 (二)好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与约会有关的故事。大家想一想,我们与 朋友约会必须做到什么?(遵守时间)。鲁迅先生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 谋财害命。可惜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鲁迅先生这样有时间观念。就像陈太丘的 这位朋友自己迟到不说,还骂人,结果被一个小孩数落了一顿。下面我们就来 读一读原文,认识一下这个小孩吧。 (三)整体感悟,品味语言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简洁传神,既有优美的辞句,又有生动的口语。《陈 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语言不加任何修饰,全用白描,质朴自然,辞意隽永, 平易近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读一读、背一背、演一演、议一议这篇古文,亲身感受一下《世说新语》的语言魅力吧。 1.原文品读 古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古代小孩读书首先就要学会句读(dòu), 什么是句读呢? 古代人把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做句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