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

发展改革委卫生部

二○○三年九月九日

加强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提高救治能力和水平,是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性举措。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现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以下简称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

第一章 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成 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公共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常见传染病得到了较好控制,总体上处于低发水平。全国2 6种甲、乙两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由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6000/10万-7000/10万下降到2002年的180.4/10万,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有效控制了丝虫病、疟疾等,传染病的病死率和死亡率不断下降,传染病控制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传染病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病区(科)、专科防治机构、院前急救机构和职业中毒与核辐

射救治机构相结合的医疗救治体系,救治水平逐步提高。到2 002年底,全国传染病床位数达到7.8万张(其中传染病专科医院病床为2.5万张,综合医院传染病病床为5.3万张);有153个地市以上城市建有急救中心(站)。

第二节 问 题

现行医疗救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救治机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装备水平不高,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短缺,应急反应和救治能力不强;2.救治机构布局不合理,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大多数医疗救治资源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城市;3.医疗救治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管理事权划分不清,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区域内资源优势互补的合力,整体运行效率不高;4.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自独立运行,缺少信息沟通与工作协调,不能及时预测、预警和进行有效处置。上述问题在这次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过程中暴露比较明显。

第三节 挑 战

我国医疗救治体系面临新的挑战:一些已基本控制的传染病有重新抬头趋势,在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常见传染病的威胁;全球新发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引起的群体性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以及因有毒化学品泄露造成的职业中毒事件屡有发生;核辐射源分布广,应用数量增多和强度不断增大,存在着核辐射和

核恐怖的威胁;频发的地震、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增加了疫情发生的风险。因此,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任务仍十分艰巨。抓紧制定和实施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切实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能力,十分重要而迫切。

第二章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规划的编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贯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宗旨,坚持从国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以加强医疗救治机构能力为目标,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运行机制相结合,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实现建设目标。

第二节 建设目标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装备水平、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升专业人才技术能力等措施,基本建成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加强应对重大传染病、新发突发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构筑起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屏障。

第三节 建设原则

一、依法办事,科学决策。

严格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认真汲取医疗救治工作的历史经验,特别是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经验教训,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及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保证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决策的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

二、合理布局,整合资源。

通过结构调整,合理规划传染病病床总量,适度调减城市传染病病床数量,增加面向农村服务的县级救治机构传染病病床数量,实现传染病医疗资源的合理布局。传染病医院(病区)或后备医院、紧急救援中心、职业中毒和核辐射救治基地等医疗救治机构的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增加医院数量和城市病床总量,坚决防止重复建设。

三、中央指导,地方负责。

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实行中央宏观指导、地方具体负责。中央规划指导,制定政策、原则和标准,控制床位总量规模,审核项目建设方案,下达补助投资。地方按照中央的指导意见,承担建设的责任,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及稠密分布、距离城市远近及交通条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种类和特点、现有卫生资源等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建设布

局、建设方式、建设项目和投资安排的实施方案,经中央有关部门审核后组织实施。

四、统筹兼顾,平战结合。

医疗救治体系的建设要统筹考虑平时和突发重大疫情时的双重需要。规划建设的医疗救治机构,平时要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增加服务供给,保持正常运营,发挥投资效益。同时做好救治设施、专业技术队伍和物资的储备,定期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和技术培训。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必须保证应急需要。

五、坚持标准,规范建设。

医疗救治机构要按照现代医疗服务模式的要求,以人为本,科学设计,进行标准化建设和装备。传染病医院(病区)或后备医院建设必须符合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工作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设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置设施,并根据机构功能和任务要求配置医疗设备。

六、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规划方案不仅要应对非典型肺炎等传染性疾病,而且要应对中毒等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面向城市,而且要面向农村;不仅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改革管理体制和完善运行机制,构建起一个具有全面应对能力的框架体系,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

第三章 医疗救治体系框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框架由医疗救治机构、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和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组成。

第一节 医疗救治机构

医疗救治机构包括急救、传染病和职业中毒、核辐射救治及后备医院等机构。

1.急救机构。包括紧急救援中心和医院急诊科,构成纵横衔接的急救网络。

●紧急救援中心

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建立紧急救援中心,原则上独立设置,也可依托综合实力较强的医疗机构。紧急救援中心接受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指挥、调度本行政区域内医院的急救资源,开展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重症病人途中监护。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紧急救援中心,在紧急状态下,经授权具有指挥、协调全省(直辖市)医疗急救资源的职能。必要时,紧急救援中心(120)可以与公安(110)、消防(119)等应急系统联合行动,实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援。

县级紧急救援机构一般依托综合力量较强的医疗机构建立,负责服务区域内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医院内医疗救治,向上级医院转诊重症病人,必要时接受所在市紧急救援中心指挥。边远中心乡(镇)卫生院负责服务区域内伤病员的转运。

●医院急诊科

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市,根据需要选择若干综合医院急诊科纳入急救网络,负责接收急诊病人和紧急救援中心转运的伤病员,提供急诊医疗救治,并向相应专科病房或其他医院转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接受所在市紧急救援中心指挥、调度,承担伤病员的现场急救和转运。

2.传染病救治机构。包括传染病医院、医疗机构传染病病区和传染病门诊(含隔离留观室)或后备医院。

在几个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建设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中心;其他直辖市、省会城市、人口较多的地级市原则上建立传染病医院或后备医院;人口较少的地级市和县(市)原则上指定具备传染病防治条件和能力的医疗机构建立传染病病区。市(地)级传染病医院(病区)承担防治任务,负责传染病疑似病人、确诊病人的集中收治和危重传染病病人的重症监护。直辖市和部分省会城市、中心城市传染病医院还要具有传染病救治领域的科研、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区域内技术指导职能;县级传染病病区,要具备收治一定数量常见传染病人的条件,并具备对烈性传染病隔离观察的能力,对重症患者及时转诊。

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传染病门诊和隔离留观室,对传染病可疑病人实施隔离观察和转诊。

3.职业中毒、核辐射救治基地。

建立完善职业中毒医疗救治和核辐射应急救治基地,承担职业中毒、化学中毒、核辐射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集中定点收治任务。

第二节 医疗救治信息网络

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包括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通过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网络,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第三节 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

省、市(地)两级政府应从当地医疗机构抽调高水平的医疗技术人员,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其组成人员平时在原医疗机构从事日常诊疗工作,定期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演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接受政府卫生部门统一调度,深入现场,承担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卫生部统一制定医疗救治专业技术培训计划和教材,并按区域指定具备条件的紧急救援中心和传染病医院作为医疗救治培训中心,负责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的培训工作,力争2-3年完成全员培训,并使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第四章 2003至2004年的建设任务

综合考虑需要与可能,2003-2004年的建设任务主要是:

一、紧急救援中心。

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在现有资源基础上,根据服务人口和医疗救治需求,分别建立或改扩建1个规模不同的紧急救援中心,建筑面积800-5000平方米,拥有救护转运车4-50辆(其中负压车1-5辆)。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紧急救援中心宜装备卫星定位系统。

二、传染病医院(病区)。

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选择1所现有医疗机构进行改扩建,建立不同规模的传染病医院或后备医院;地级市根据服务人口,改扩建1所病床规模不等的传染病医院(病区)或后备医院;在现有县级医院内通过改扩建设置不同规模的传染病科和相对隔离的传染病病区。传染病医院(后备医院)病床规模6 0-600张不等,建筑面积3000-48000平方米,按病床数的4%-6 %设置重症监护病床;在直辖市、省会城市的传染病医院设置4-20间负压病房;县级传染病病区设置病床8-40张,建筑面积320-1800平方米。在上述传染病医院(病区)按照不同规模配置必要医疗设备,并配套建设污水处置设施。

三、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及职业中毒、核辐射应急救治基地。

在充分利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增配必要的设备,开发软件,实现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行政部门信息网络的连接。在全国建设若干职业中毒应急救治基地,在有核电站、核设施、大型核辐射装置的重点省份建设核辐射应急救

治基地,上述基地以依托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建立相应病区为主。

信息网络及救治基地的具体建设方案,经论证后于2004年启动建设。

第五章 资金安排

2003-2004年建设任务所需资金,由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国内外优惠贷款等多渠道筹措安排。

1.中央专项资金主要支持西部和中部地区,对东部地区少数省份的困难市、县(市)给予少量资金补助。2003年先行启动市(地)级传染病医院(病区)或后备医院和部分紧急救援中心建设,2004年建设所余任务。

2.地方资金原则上由省、地级市财政为主安排,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所需建设资金全部由中央和省、地安排。地方资金要设立财政分账账户予以落实和管理。

3.积极开辟利用外资渠道。2003年已商定安排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贷款1亿美元用作中部地区传染病医院(病区)建设和人员培训中地方政府应承担的部分资金;2004年拟继续申请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贷款或其他国家政府优惠贷款,重点用作西部地区政府所承担的部分资金。贷款由中央统借,地方政府承贷并偿还。

4.利用国内银行贷款。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考虑承贷并偿还。

第六章 配套政策

第一节 建立起管理属地化、

指挥一体化的应急救治指挥管理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以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的行政区域为范围,建立起高效、统一、分级分工负责的属地化医疗救治指挥管理机制,由上述地方政府负责管理、调配本行政区域内所有的卫生资源,创造传染病医院(病区)、紧急救援中心等医疗救治机构正常运行的环境,保证具体医疗救治任务的实施,满足区域内群众的救治需求。同时,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管理事权和职责的基础上,打破现有条块分割的管理格局,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确立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政府管理和调配本行政区域所有卫生资源的职能、责任和权威,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属地化、指挥一体化的医疗救治管理体制。第二节 调整运行机制,创造必要的条件,

保证医疗救治机构的正常运营

调整运行机制。一要在国家给予一定补助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建立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医疗救治机构要通过多样化、多层次服务,强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保证正常运营。二要实行传染病人就地归口管理、集中收治。除传染病医院(病区)外,其他综合医院一般不宜再收治传染病人,以调节和控制传染病病人的流向。三要进一步完善防治结合机

制。做到医疗机构、紧急救援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共享,发挥好医疗机构在日常医疗服务中对控制传染病的预警和哨点作用,及早控制可能造成疫情扩散的传染源。

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集中有限财力,重点支持紧急救援机构、传染病医院(病区)等公共卫生机构。各级政府要保证医疗救治机构的正常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支持医疗救治机构、救治信息网络、救治指挥中心建设,合理安排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因承担救治任务被紧急征用的医疗机构给予合理补助;对患有甲类传染病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严重传染病的农民和城镇困难患者给予救治费用补贴;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困难地区承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机构酌情给予专项转移支付支持。

具体财政补助政策,由财政部商卫生部研究制定。

第三节 加强管理,优化服务,提高效率

依法加强对医疗救治体系的机构、人员、技术等服务要素的准入管理,制定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加强执业行为管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要建立和完善医疗救治机构激励机制。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工作绩效与补偿水平相结合,健全考核制度,促进医疗救治机构强化管理,加强培训、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成本、完善服务、提高效率。

第四节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加强

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建设

制定专业技术人员资格标准,严格准入制度;加强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的教育和培训;推进医疗救治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优化人员结构,减少冗员,确保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的合理工资水平和其他待遇,稳定人才队伍;适当确定略为富余的人员编制,超出部分可用于安排医护人员轮换到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工作,使传染病医院医护人员保持较高的技术水平。

第七章 建设成效

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计划取得以下成效:

体系更加完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紧急救援中心覆盖率由46%提高至100%;建立起服务城乡、以传染病救治为主体的医疗救治网络,市(地)建立1所传染病医院(病区)或后备医院,医疗救治需求量大的县建传染病病区;建立起一批职业中毒医疗救治和核辐射应急救治基地。基本建立和完善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体系。

水平明显提高。整体上改变医疗救治条件落后的面貌,较好地适应现代医疗服务的要求。在几个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建立起国内领先、与国际水平接轨的一流医疗救治基地,在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中发挥中心指导作用。市(地)级医疗救治机构基础设施均符合应对烈性、重大传染病的标准,并较大程度提高医疗设备的现代化装备水平。通过重症患者

监护病房和负压病房的设立、急救网络的完善、信息系统的应用等,提高医疗救治体系的应急反应能力,为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提供保障。

布局趋于合理。市(地)级救治机构拥有符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传染病病床3.2万张,与所辖人口传染病医治需求相适应;县级救治机构传染病病床从过去的2.9万张增加到 5.1万张,扩大农村医疗服务的覆盖面,基本改变原来传染病医疗救治资源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城市的格局。

附件:项目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标准

附件:

项目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标准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本着中央制定政策、原则和标准,地方确定具体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建设布局和建设方式,并按一定标准组织实施的要求。现提出以下项目建设指导原则和基本标准:

一、项目建设指导原则

(一)紧急救援中心。

在全国市(地)级以上城市,依据城市的人口和救治需求等因素,设立相应规模的紧急救援中心。对已有急救中心的城市,要在现有急救中心基础上,按照紧急救援中心的功能、标准,填平补齐,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救援能力;对没有急救中心的城市,要按照紧急救援中心的功能、标准设置,利用现有医疗机构改扩建,一般不新建。紧急救援中心原则上独立运行,也可依托于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

50万人口(城区人口,下同)以下的城市,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配置救护转运车4辆,其中负压车1辆;50万-100万人口的城市,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配置救护转运车8辆,其中负压车1辆;100万-200万人口的城市,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配置救护转运车15辆,其中负压车2辆;200万-400万人口的城市,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配置救护转运车30辆,其中负压车3辆;大于400万人口的城市,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配置救护转

运车50辆,其中负压车5辆。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紧急救援中心装备卫星定位系统。

(二)传染病医院(病区)。

1.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传染病医院(病区)。50万人口(市区人口,下同)以下城市,设置病床60张,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50万-100万人口城市,设置病床60-100张,建筑面积3 000-7000平方米;100万-200万人口城市,设置病床100-200张,建筑面积7000-14000平方米;200万-400万人口城市,设置病床200-400张,建筑面积14000-21000平方米;400万人口以上城市,设置病床600张,建筑面积48000平方米。上述传染病医院(病区)按照不同规模和功能配置必要常规医疗设备。

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的传染病医院(病区)设置重症监护病床。1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按病床数的4%设置; 100万-400万人口的按5%设置;400万人口以上的按6%设置。

在直辖市、省会城市的传染病医院设置负压病房(每间病房1张病床),150万人口以下城市设4间病房,150万-250万人口的设8间病房,250万-350万人口的设12间病房,350万人口以上的设20间病房。

在几个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建设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医疗救治中心,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水平,起示范、指导作用。

2.县级救治机构传染病病区。10万人口(全县人口,下同)以下的县,设置病床8张,建筑面积320平方米;10万-20万人口的县,设置病床12张,建筑面积480平方米;20万-30万人口的县,设置病床15张,建筑面积600平方米;30万-50万人口的县,设置病床20张,建筑面积800平方米;50万-100万人口的县,设置病床30张,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100万人口以上的县,设置病床40张,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以上传染病病区按照不同规模配置必要常规医疗设备。

各地参照建设指导原则和基本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多种方式确定具体建设项目。已达到传染病医疗救治条件的地区,不再建设;已有传染病医院(病区)但不能满足救治条件和环保要求的地区,在现有基础上改建或置换迁建;没有传染病医院(病区)的地区,可选择一所医疗机构改建为传染病医院(病区),或改建为符合传染病救治条件的后备医院;县级传染病病区可分县建设,也可几个县集中建设一个,还可与地级市传染病医院(病区)合并建设。

全国建设传染病医院(病区)病床8.32万张,其中负压病床304张、重症监护病床1360张。

二、项目建设的基本标准

(一)紧急救援中心。

1.紧急救援中心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办公管理用房、急救指挥用房(包括120急救电信接收台、医疗救治信息网络、

无线电指挥系统和足够的中继线)、工作人员值班用房、急救车车棚或车库、急救教育培训用房等。

2.急救网络应合理布局,急救半径应控制在8km以内,保证接到报警后,救护车15分钟内到达患者驻地,并保证回车率小于3%。

3.为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在紧急救援中心的院区出入口附近设置急救车冲洗消毒站。

(二)传染病医院(病区)。

1.传染病医院病床应按呼吸道传染病40%、消化道传染病40%,其他类型传染病20%分区设置。

2.建筑面积指标。

(1)传染病医院(病区)中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后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和院内生活用房等子项设施的床均建筑面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传染病医院(病区)建筑面积指标(平方米/床)

建设规模(床位数)

8-30床

40床

60床

100-500床

600床

建筑面积指标

40

45

50

70

80

(2)传染病医院各组成部分用房在总建筑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应为:门急诊部14%、住院部42%、医技科室19%、保障系统10%、行政管理7%、院内生活8%。

3.传染病医院应设置手术室,手术室间数按每100张病床设置1间。

4.传染病医院选址和建设用地。新建传染病医院的院址应离人口密集居民区和公共场所一定距离,且交通比较方便、有比较完善的市政公用系统。新建传染病医院的建筑密度宜为25%~30%,绿地率不宜低于35%。

5.建筑要求。(1)传染病医院(病区)应以多层建筑为主。在规模小、用地允许情况下,也可考虑采用单层建筑。(2)功能分区合理,洁污路线清楚,避免交叉感染。根据需要分设清洁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3)传染病医院及综合医院传染病病区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标准为:县级传染病区,技术工艺路线采取简易生化处理(加消毒)方式;市(地)级传染病医院(病区),技术工艺路线采取二级处理(加消毒)方式。污水的排放应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表格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次) 附表: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农药中毒、其他化学中毒、环境卫生事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免疫接种事件、医疗机构内感染、放射卫生事件、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表 注:请在相应选项处划“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填卡说明 填报单位(盖章):填写本报告卡的单位全称 填报日期:填写本报告卡的日期 报告人:填写事件报告人的姓名,如事件由某单位上报,则填写单位 联系电话:事件报告人的联系电话 事件名称:本起事件的名称,一般不宜超过30字,名称一般应包含事件的基本特征,如发生地,事件类型及级别等 信息类别:在作出明确的事件类型前画“〇” 突发事件等级:填写事件的级别,未经过分级的填写“未分级”,非突发事件仅适用于结案报告时填写 确认分级时间:本次报告级别的确认时间 初步诊断及时间:事件的初步诊断及时间 订正诊断及时间:事件的订正诊断及时间 报告地区:至少填写到县区,一般指报告单位所在的县区 发生地区: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如发生地区已超出一个乡镇范围,则填写事件的源发地或最早发生的乡镇(街道),也可直接填写发生场所所在的地区 详细地点:事件发生场所所处的详细地点,越精确越好。 事件发生场所:在作出明确的事件类型前画“〇” 如是医疗机构,其类别:选择相应类别,并选择事件发生的部门。 如是学校,其类别:选择学校类别,如发生学校既有中学,又有小学,则为综合类学校,余类似 事件信息来源:填写报告单位接收到事件信息的途径 事件信息来源详细:填写报告单位接收到事件信息的详细来源,机构需填写机构详细名称,报纸注明报纸名称,刊号、日期、版面;电视注明哪个电视台,几月几日几时哪个节目;互联网注明哪 个URL地址;市民报告需注明来电号码等个人详细联系方式;广播需注明哪个电台、几时 几分哪个节目 事件波及的地域范围:指传染源可能污染的范围 新报告病例数:上次报告后到本次报告前新增的病例数 新报告死亡数:上次报告后到本次报告前新增的死亡数 排除病例数:上次报告后到本次报告前排除的病例数 累计报告病例数:从事件发生始到本次报告前的总病例数 累计报告死亡数:从事件发生始到本次报告前的总死亡数 事件发生时间:指此起事件可能的发生时间或第一例病例发病的时间 接到报告时间:指网络报告人接到此起事件的时间 首例病人发病时间:此起事件中第一例病人的发病时间 末例病人发病时间:此起事件中到本次报告前最后一例病例的发病时间 主要症状体征:填写症状的分类 主要措施与效果:选择采取的措施与效果 附表:填写相关类别的扩展信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及组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现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科室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2、有关科室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3、在院长的领导下要组织相关科室,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4、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用电话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长,同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进行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5、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进行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采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并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6、对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的法律法律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7、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并定期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 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方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方案 葫芦岛市实验中学 二O一三年九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甲型H1N1流感等一些新的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不断发生,对全校师生的健康和社会稳定存在重大的潜在威胁!为全面提高我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实验中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决定举办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模拟演练。为此,特制定本方案。 二、演练目的和原则 1、演练目的: 检验我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准备情况。 检验全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指挥协调能力。 检验我校对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程序及技术要求的掌握程度,重点在应急响应能力、消毒、流调、采样、个人防护五个方面。 2、演练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反应迅速、措施果断的原则。 部门配合、分工协作的原则。 三、参演单位和人员 1、全校师生 2、后勤处、医务处、办公室、政教教务两处、体艺卫处 四、演习时间、地点及场景 时间: 5月9日中午12:00---13:00。 地点:学校操场; 五、演练方式 (一)政教两处、体艺卫生处成立评价小组。 评价组组长:李国久杜竹影 评价组副组长:杜景慧肖南竹杨勇于波 评价组成员:宋小朋鞠慧敏刘杰王壮 刘皖东谷猛何冰孙伟刘艳博

全校各班学生每班突然发现1名怀疑为甲型H7N9的病人,医务处接到报告后各项应急程序和处置措施:启动应急预案后的响应程序、现场指挥调度;疫点的消毒处理过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操作;个人防护程序(着装、卸装)、病人的医疗救治共六个方面的内容。 六、演练内容 (一)、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1、演练要点:医务处接到疫情报告后,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用电话向有关部门报告,并作好记录,结束后交评价小组。 2、演练要求: ⑴、收集疫情信息及时、完整; ⑵、各种信息要有电话记录; ⑶、上报疫情信息及时、内容完整; ⑷、接到报告后的处理符合要求。 (二)、指挥系统及物质保障 1、演练要点:启动应急预案,建立指挥系统机构,作好物资、交通等准备。 2、演练要求: ⑴、工作程序井然有序; ⑵、人员到位及时; ⑶、信息传递准确; ⑷、物质准备要充足。 (三)、应急处置现场 1、演练要点:抵达现场后,立即行动开展疫情控制工作,包括疫区(班级)封锁、消毒、现场流调、标本采集、宣传教育等。 2、演练要求: [1]、现场处理的程序:布置警戒线、开辟清洁区、个人防护着装、(班级)消毒、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样本的采集、终末消毒、个人防护卸装等; [2]、工作人员的着装与卸装要规范整齐; [3]、现场处理井然有序。 七、演练的工作步骤: 现场疾病预防控制 现场指挥宣布各班级进行疫情处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报告模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报告模板 一、初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1、基本情况: 接到事件报告或监测发现情况、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群、环境的基本情况 2、流行病学调查: (1)首发病例情况:姓名、性别、年龄、临床及治疗情况、家庭情况、发病后流动情况 (2)病例三间分布:所有病例及疑似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情况及分析 (3)流行因素分析:导致疾病流行的相关因素分析 (4)调查结论:依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提出结论或假设 3、实验室检测及结论:病例及疑似病例采样情况及检测情况和结 果 4、事件性质分析及结论:依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对该起事件给予定性分析 5、事件报告:事件定性后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相关规定的 报告情况 6、控制措施及落实情况:依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针 对性的提出并采取相关控制措施遏制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7、下一步工作建议:根据事件的现状及进展的预估,调整或增加 相关控制措施

二、进程报告 1、病例增减及治疗情况:确诊病例及疑似病例数量的改变、以确 诊病例的治疗及转归情况 2、病例三间分布改变描述:病例数的变化导致病例三间分布的改 变情况描述 3、密切接触者情况:病例相关密切接触者数量改变及医学观察情 况 4、进一步流行病学调查情况:随事件的发展同步进行的流行病学 调查(时间、地点、人群、三间分布改变) 5、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及效果:对已采取的相关控制措施的效果评 价 6、下一步工作建议:依据现阶段事件控制情况做出的对相关控制 措施的调整 三、结案报告: 1、基本情况: 接到事件报告或监测发现情况、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群、环境的基本情况 2、流行病学调查: (1)首发病例情况:姓名、性别、年龄、临床及治疗情况、家庭情况、发病后流动情况 (2)病例三间分布:整起事件中所有病例及疑似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情况及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 单选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对应对事件提出了要求,这些要求不包括()。(3.0分) A.预警 及时 B.决策 果断 C.反应 迅速 D.依靠 自己 2.突发公共事件的最高应急管理行政是()。( 3.0分) A.国务院 B.各级省级行 政部门 C.各级卫生部 门 D.各级公安部

3.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与媒体沟通的‘3W原则’不包括()。(3.0分) A.告诉媒体我们知道什 么 B.告诉媒体我们什么时 候知道的 C.告诉媒体我们在哪里 知道的 D.告诉媒体我们做了什 么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善后处理不包括()。(3.0分) A.维 稳 B.奖 励 C.责 任

偿 5.对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由()。(3.0分) A.国务院 B.省级 C.县级 D.市级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与媒体沟通的‘4R原则’的是()。(3.0分) A.表示对事情 的遗憾 B.表示没有责 任 C.表示赔偿 D.表示恢复 7.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医院与媒体沟通要遵循‘8F原则’,对此理解错误的是()。(3.0分)

A.让公众知道真相 B.率先对问题作出反 应 C.不要与公众一起分 享感受 D.对外界的信息及时 反馈 8.根据相关规定,突发事件可以分为四级,即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其中最严重的是()。(3.0分) A.Ⅰ 级 B.Ⅱ 级 C.Ⅲ 级 D.Ⅳ 级 9.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3.0分)

A.突发 性 B.群体 性 C.多样 性 D.局部 性 10.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中,医疗的职责不包括()。(3.0分) A.接诊、收治病人 B.做好医院现场控制 C.物资、设备保障 D.协助疾病控制人员采集 标本 多选题 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总是会有媒体记者进行相关报道,这是因为()。(4.0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示范文本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示范 文本 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 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 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 康的事件。 所有分包单位和个人一旦发现或了解到发生传染病, 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情况报告给经理部突发事件应急 小组的日常管理部门即安全环保部,该单位或该个人以及 项目经理部都有责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按照法律法规的 要求向附近的医疗保健机构或者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项目经理部成员、分包单位成员、工人或其家属或其 亲密接触的人患有或被怀疑患有传染病,该员工应立即向

安全环保部报告情况,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前往传染病医院就诊。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对其接触的环境进行消毒,对其接触的个人采取观察、隔离、就医等措施。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项目经理部、所有分包单位和员工必须接受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有关传染病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以及预防、控制措施,并有权检举、控告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行为。 本单位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应该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向有关单位报告疫情。 请在此位置输入品牌名/标语/slogan Please Enter The Brand Name / Slogan / Slogan In This Position, Such As Foonsion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与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与标准 (一)传染病 1、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职业性炭疽/不明原因肺炎:发现≥1 例病例。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 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 例流脑病例、≥10 例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者两种传染病各有≥2 例死亡病例。 3、皮肤炭疽或肠炭疽: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 例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 4、甲肝/戊肝/伤寒(副伤寒)/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病例,或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出现≥1 例死亡病例,伤寒(副伤寒)出现≥2 例死亡病例。 5、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水痘: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 例病例。 6、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 例病例,或出现≥1 例死亡病例。 7、流感:1 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 例流感样病例,或≥5 例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1 例流感样病例死亡。 8、流行性乙型脑炎:1 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 例病例,或者≥1 例死亡病例。 9、登革热:1 周内,一个县区发生≥5 例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10、血吸虫病:在传播阻断地区或非流行区,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11、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5 例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 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5 例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2 例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12、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 例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 感染。 13、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区近5 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 (二)食物中毒 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 人或死亡≥1 人; 2、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或地区性、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 人或死亡≥1 人。 (三)职业中毒: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 人或者死亡≥1 人。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培训讲义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相关知识讲义 一、法定传染病分类及病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法定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甲型H1N1流感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

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2.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3.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4.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 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1、水痘 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诊期。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即迅速进入出诊期。出诊特点: (1)皮疹形态: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

1、公共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公共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为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各类公共场所单位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查清事件原因,减少对公众健康造成的损害,制定本应急预案。本预案由锦州市古塔区卫生局、古塔区卫生监督所依法设定,古塔区范围内取得卫生许可证的公共场所单位均应认真学习,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参照执行: 一、为防止公共场所内发生危害公众健康的突发卫生事件,公共场所单位应建立本单位传染病防制组织或机构,明确组织分工和职责,设立专职或者兼职的卫生管理人员,健立公共场所传染病与健康危害事故的报告制度。 二、积极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配合卫生部门开展传染病防制工作,消除各种传染性疾病在公共场所内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可能性。 三、当公共场所发生以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场所单位负责人及卫生负责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①生活饮用水遭受污染或饮水污染所致介水传染病的流行和中毒;②公共用品用具和卫生设施遭受污染所致的传染性疾病和皮肤病;③微小气候或空质量不符合卫生标准所致的虚脱休克; ④因使用化妆品所致的毁容、脱发及皮肤病(包括过敏性皮炎及各种皮肤损伤); ⑤意外事故所致的:氯气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包括煤气中毒)、二氧化碳中毒、红眼病(指游泳池引起的流行性结膜炎)等中毒事件; ⑥发生或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 ⑦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 ⑧其他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的重大突发事件。 古塔区卫生局电话:2396704(工作日) 古塔区卫生监督所24小时值班电话:2692192 四、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事件发生单位应立即停止场所内的有关经营活动,及时抢救中毒人员(事件病人),并负责保护好事故现场。 五、积极配合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现场事故调查,控制事故蔓延。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处理工作结束后,及时撰写本单位事件总结报告,并上报卫生监督部门和本单位存档备案。 单位:公章或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答案

一、单选: 件,其预警级别的一级、二级、三级、B、投入警力快 1、建筑施工企业中,()是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第一负责人。 A、经理 B、企业一把手 C、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 D、企业法人答案: B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应急预案编制的步骤的是()。 A、成立编制小组 B、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价 C、编制演练计划 D、实施应急预案答案: D 3、以下不属于突发事件典型特征的是()。 A、突发性和紧急性 B、不确定性和易变性 C、危害性和破坏性 D、信息的充分性答案: D 4、根据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可预警的突发事 四级分别用()颜色表示。 A、红、橙、黄、蓝 B、红、橙、黄、黑 C、红、黄、蓝、绿 D、黑、红、黄、蓝答案: A 5、根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以及突发事件特有的性质和目前我国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一般可以将突发事件分为四大类。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界定,以下事件中属于事故灾难的是()。 A、汶川大地震 B、 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灾害 C、“”上海外滩踩踏事件 D、天津港“”大爆炸答案: D 6、公共场所和大型活动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后,公安部门要反应迅速,措施有力。以下关于公共场所大型活 动中拥挤踩踏事件发生后处置的说 法中,不正确的是()。 A、情况掌握快 1 C、现状封锁快 D、采取措施快答案: C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应急预案演练的步骤的是()。 A、评审演练预案 B、制定演练计划 C、获取演练资源 D、实施演练活动答案: A 8、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负责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应急准备和组织协调处置工作,该办公室成立于()。 A、 2004年 B、 2005年 C、 2006年 D、 2007年答案: A 9、社区工作者的应急处理能力建设包括()。 A、分析判断能力 B、组织协调能力 C、专项领域应急处理能力 D、以上都对答案: D 10、关于我国社区安全的总体形 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区安全隐患增多 B、社区常住人口增多,流动人口减少 C、社区管理仍存在很多弊端 D、社区是社会矛盾的聚焦点答案: B 11、教学技术人员可以分为专任教 师、教学辅导人员、()和学生思 想政治工作人员等。 A、教学管理人员 B、后勤人员 C、保卫部门人员 D、实验技术人员答案: A 12、下列所描述的事故中,不属于 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是()。

(完整版)(完整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检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do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 ——欧洲“毒黄瓜”事件的应对分析一、事件回顾: 欧洲毒黄瓜事件始末 2011年5月初,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公布了第一例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所致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病例,随后德国东北部数州报告的感染人数迅速增加。5月中旬开始在德国蔓延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仍在继续扩散,死亡病例首度扩散到德国北部以外地区,截至5月31日,死亡人数增至16人,1人在瑞典,其余在德国。感染人数已超过1200人,其中373人为重症患者。此外,包括瑞典、丹麦、英国和荷兰在内的多个国家均已报告感染病例欧洲爆发的大肠杆菌疫情截至该年6月,造成9个国家至少1500人患病,其中470人出现肾衰竭症状,至少18人死亡。 为了应对此次危机,德国联邦及地区相关卫生食品防疫部门的代表5月30日在柏林举行了紧急会议。德国卫生部长巴尔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局目前依然无法确定此次疫病的传染源,所以他预计新增病例还将继续上升。 不久,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欧洲疾病预防管制中心”表示,产自西班牙的黄瓜可能是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感染源之一。随后,欧洲各国纷纷停止进口并下架西班牙黄瓜。 德国汉堡卫生研究部门已宣布,除在自西班牙进口的黄瓜上发现出血性大肠杆菌之外,是否其他蔬果也带有大肠杆菌病毒,需要进一步追踪确认。因此,德国卫生部门建议民众,生吃黄瓜、西红柿和生菜沙拉,存在很大风险,建议煮熟后食用。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媒体公告,警惕德国出现的大肠杆菌疫情,表示这次疫情的“罪魁祸首”是种此前从未被发现过、“毒性和复制能力都更强的”大肠杆菌病毒,这可以解释为何这次欧洲疫情范围广且危害大、感染速度快“主攻”成年人;并提醒民众,该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可通过人际、食物、水和接触动物等渠道传播,民众应注意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和入厕后。建议民众注意饮食卫生,有症状者及时就医,同时提醒民众不可滥用抗生素和止泻药,以防加重病情。 由于这种病菌对很多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使用抗生素反而会使病菌产生更大毒性,因此目前没有很好的方法治疗这一病菌感染,但德国部分医院积极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予以应对。德国海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曾于去年用一种特殊的抗体治疗3名年幼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患者获得成功。获知这一消息后,德国汉堡、汉诺威等地的医院已开始对一些重症患者试用这种方法。 通过对涉及进口黄瓜的两家西班牙公司的调查,德国汉堡卫生当局5月31日宣布,实验室的最新化验结果显示,肆虐德国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的致病原并非西班牙进口黄瓜。 6月初,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农业部长林德曼表示,在汉堡市郊于尔森区一个有机农场的豆芽等芽苗菜样本中发现大肠杆菌,初步怀疑是疫情源头。经过检测,德国德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等多家机构表示,他们已确认豆芽等芽苗菜是造成此次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的源头。 最终,尽管西班牙黄瓜“沉冤得雪”,但消费者又陷入了对芽类蔬菜的恐慌。而这轮大肠杆菌疫情暴发之初,德国卫生部门曾怀疑产自西班牙的黄瓜是疫情源头。欧洲多国随即发布对西班牙蔬菜和水果的进口禁令,招致西班牙方面的强烈抗议。西班牙环境大臣里韦罗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4557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山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有组织、有秩序、及时、有效地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财产造成的损害,结合我县实际,立足于建立长效机制,从强化领导、落实职责、明确目标、规范程序出发,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与职责 县卫生局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突发事件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工作,研究和制定紧急应对控制方案,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 二、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体系 (一)重大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的监测与预警:及时监测网络上报信息的收集、分析、及时发现可疑点,预警可能发生暴发、流行的传染病。 (二)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与预警:计划免疫科负责日常接种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三)食物中毒、水污染事故、公共场所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四)加强重点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预防控制暴发流行。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要求,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排查和管理,全面落实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防控措施,做到

“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控制”。 一旦发现有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相应专业小组提请指挥部发出预警,启动相应的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系统,开展突发事件的调查、防范、控制等工作。 三、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体系 (一)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 各相关科室接到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后实行首接 负责制,并负责收集、汇总和分析上报的突发事件信息。 (二)报告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县疾控中心应在2小时内向县卫生局和市疾控机构报告。 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时; 2、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时; 3、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事件时。 四、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启动体系 (一)应急预案的启动: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小组,办公室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提出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建议。 (二)应急预案启动前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做好启动预案的人、财、物准备。 (三)应急预案启动后:相关突发事件调查处理工作组应服从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有关的控制措施,并对突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检测与勘验、实验室诊断,查明原因,确定危害程序,做出报告,并提出控制措施建议。必要时开展对相关场所的消毒处理。

煤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妒襄爨寥僚宦急雷雹∞晷鸯裰 邱永强 (福煤(漳平)煤业有限公司武陵煤矿福建漳平364403) 摘要从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的概念出发,阐述建立应急管理的必要性,介绍应急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煤矿突发事件进行分析。 关键词煤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X9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9064(2008)04-0112-02 突发事件,从狭义上讲,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突然发生的,规模较大且对社会产生广泛负面影响的.对生命和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事件和灾难。从广义上说,是指在组织或者个人原定计划之外或者在其认识范围之外突然发生的,对其利益具有损伤性或潜在危害性的一切事件。 突发事件由于发生的规模不同、地点不同、危害性质不同。事前准备不同而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后果.这些事件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如果应对不当可能发展成为更大规模的事故。会对生命、财产产生伤害、损失和破坏。对这些事件的处理都可以看成是应急管理的内容。 我国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4类.针对煤矿而言,主要是前2类。尤其是第2类.由于事故发生的突然性、产生原因、发展动态变化等的复杂性,是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其应急管理尤为重要。 应急管理的内容应该包括:事故分析、预测和预警。资源计划、组织、调配,事件的后期处理应急体系的建设等。 1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从国内近年发生的一些煤矿突发事件。尤其是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的实践情况可以看出。原来旧有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不能从系统论的角度在目标的层面引进新方法、新技术。难以处理当今复杂的突发事件。 1.1现有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不足 我国旧有的风险管理机制与国际上先进的突发事件管理体制相比,主要存在以下不足,我们结合煤矿情况加以分析:(1)管理体制以分领域、分部门的分散管理为主,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这在煤矿系统内也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因为.煤矿发生的突发事件,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安全事故.都要请求方方面面的力量加以支援。因此,煤矿的应急管理如何纳入社会应急管理体制,如何及时调用如交通、卫生、气象、部队等相关领域相关部门的资源.如何主动推进社会应急体制建设,把自身融人其中.共享资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重点放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救灾”,缺乏对突发事件全过程的管理。相对煤矿而言.现在已经非常重视对突发事件尤其是安全事故内在规律的研究、预案的编制、事件的评估和预警、应对、灾害恢复及应急管理,但还是不能满足应急管理的需要。特别是在安全事故内在规律的研究上。存在许多世界级难题。而煤矿本身必需主动取得相关科研院所的支持。才可能得以部分解决。由此而产生的评估、预警不足。也是必然的。 (3)处理的突发事件范围相对狭小,面对新类型的突发事件,已有的应对措施很难进行有效组合。针对矿难,因其高发性,虽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但已经有相对丰富的经验。与此同时。煤矿的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往往是独成一体,从未考虑其模块化、功能化.未考虑将相对成熟的功能模块和措施进行重构,快速整合为有能力应对新型突发事件的新系统。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应急体制,煤矿责无旁贷。 1.2案例库的局限性 在经历过许多突发事件后.人们开始进行经验总结.把这些经验和教训以案例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形成案例库。然而.案例库并不能应对新发生的复杂突发事件,原因如下:(1)案例都是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因此无法对所有新出现的突发事件给出处置方案。 (2)对于经常发生的突发事件,根据其发生所在地、时间、社会和政治背景的不同.每次发生都会伴随有新的情况,而案例库本身并不具备根据这些变化自动调整应对方案的能力,那么.修订已有解决方案并添加新的应对策略的1二作就需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临时进行,这通常都会由于情况紧急而导致判断偏差、准备不足,最后造成对突发事件产生延误处理。 (3)案例是对突发事件处理方案的静态描述,而突发事件发生时.更需要做的是根据这些案例中建议的措施去操作,因此这些措施中所涉及的相关资源、信息等能否得到保障都是一个大问题。 (4)案例虽然记录了发生某些突发事件的条件,但是案例本身并不能监测和预测当前突发事件的发生,这些工作需要一套强有力的预警系统进行支撑。而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或者说在突发事件被监测到之前.更是不可能知道应该使用案例库中的哪个案例的发生条件去监测或预测,这成了一个逻辑上的悖论。 作者简介:邱永强(1974-').男,毕业于原福建煤炭-r_.1k学校采矿专业,采矿助理工程师。 2008.No.4 万方数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竹林中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可以及时发现突发事件的苗头,保证事件报告工作的质量和资料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事件危害扩散、蔓延,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为了在事件中及时、准确地采取措施,我校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其成员如下: 组长:蒋治(校长) 副组长:潘先照(副校长) 成员:顾金先(办公室主任) 杜俊清(总务主任) 杨艳花(教务主任) 潘元光(政教主任) 龙远朝(校医) 各班班主任 明确蒋治校长为第一责任人。顾金先主任负责事件的报告。 一、事件的报告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二、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三、报告内容 (一)事件信息 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 (二)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1、初次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2、进程报告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3、结案报告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四、监督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他专业防治机构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和管理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调查处理。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范文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范文 1 一、指导思想: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 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防病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江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等法律、 法规,针对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 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重大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 健康的事件(地震、水灾、恐怖袭击、生化袭击)等不同事件类型,结合我院实 际,特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二、组织机构: 设立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救治队伍。救治队伍三个小组分别为:重大传 染病疫情救治小组,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救治小组,重大创伤事故救治小组。 三、工作职责及任务:
1、领导小组负责审定预案措施,督促预案的贯彻落实,评价预案工作效果, 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方案的修订、补充,指挥、协调突发事件处理工作。
2、办公室具体承担预案管理工作,协助领导小组指挥协调各部门落实预案 应急处理方案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定期组织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定期对医疗卫生 人员开展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并将其列入继续教育考核内容,负责开展突发 事件日常监测与报告工作,按规定汇总、报告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
3、救治小组:负责突发事件救治、报告工作。应急预案启动后,服从领导 小组的统一指挥,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高应对各类突发 事件的救治能力。
四、应急处理:
1、应急准备: (1)定期进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2)开展公共卫生知识、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及技能的培训,增强应对 能力; (3)做好突发事件日常监测和报告工作; (4)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所需药、试剂、医疗器械、救护设备、防护用品等应 急物资的储备制度及目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 l、突发事件急处理要遵循预防为土、常备不懈的方针。贳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 2、院内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至少包括医疗救治组、疫情管理组、后勤保障组等。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3、各有关科室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4、实行首珍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长~同时向县卫生局和县卫生防疫站进行报告。 5、疫情管理组在上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同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6、医疗救治组负责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进行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 7、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按规定进行留验和医学观察。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 8、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9、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10、医院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定期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圳。 11、定期组织院内科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演练~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疫情报告规范》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此疫情报告制度。 一、报告种类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I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二、登记、报告制度:所有临床科室都要建立门诊日志~病房设立出入院登记本~检验科、放射科建立检验、放射登记本~对所有就诊、住院、检验、检查的病人进行详细的登记。内科、儿科、妇产科、皮肤科、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等临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