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摘要:干扰素是细胞和机体受到病毒感染, 或者受核酸、细菌内毒素和促细胞分裂素等作用后, 由受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广谱抗病毒糖蛋白。它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活性的细胞,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细胞功能,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近半个世纪以来, IFN 一直是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免疫学和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干扰素基因序列研究结果表明, 该序列早在5亿-10亿年前就存在于生命细胞的基因序列中, 是生物体内一种古老的保护因子。

关键词:干扰素;基本性质;作用机制

干扰素是在用灭活的病毒处理鸡胚以后发现的, 即灭活的病毒可以诱导干扰素的产生。能够诱生干扰素的物质很多, 一般称他们为干扰素诱生剂,主要包括:(1)活病毒、灭活的病毒及其产物, 如双链RNA;(2)其他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 如细菌和细菌脂多糖;(3)有丝分裂原等;(4)特异性免疫诱导剂。第一类物质诱生干扰素最有效,后两种主要诱生II型干扰素,即IFN-γ。

IFN-α和IFN-ω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B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尽管在适宜的诱导情况下,大部分的人类细胞都能够产生这几种干扰素。而IFN-γ主要由活化的T 细胞产生。α、β、ω和γ等几种干扰素主要由诱生剂诱导产生。IFN-κ在静息状态下表皮角化细胞和先天性免疫系统的细胞(如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有表达, IFN-γ、IFN-β、病毒与双链RNA 诱导会使IFN-κ表达显著增强[1]。IFN-κ表达的这些特点是和角化细胞的防御功能相适应的。IFN-τ不能被病毒等诱生剂诱生, 仅仅在怀孕早期的一个特定时间由滋养层细胞表达, 它们的主

要功能是为怀孕的完成做准备[2,3]。Lin it in主要在骨髓、肾脏表达, 也不需要诱导, 主要活性是抑制淋巴系细胞的生成, 对骨髓系细胞和红细胞前体则没有抑制作用[4]。IFN-K在正常的血液、脑、胰腺等不同的组织中都有低水平的表达, 也可以被病毒或者干扰素等诱导表达[5,6],。

1.IFN的分类和基本特性

根据来源、序列、活性等方面的区别,干扰素最初分为两族:I型干扰素和II 型干扰素。I型干扰素主要包括人体内发现的α、β、ω、κ以及在反刍动物中发现的τ,以及小鼠中发现的?等几个亚族。II型干扰素只有一种,γ干扰素。最近发现的λ干扰素(IFN-λ)被认为是新的一族干扰素[7]。IFN-α主要由白细胞产生, IFN-β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它们具有相似的生物学活性,结合相同的细胞受体。IFN-主要γ由T细胞和NK细胞产生,其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与I型干扰素明显不同。

干扰素是一种糖蛋白,分子量2万-10万,不能通过普通透析膜,可通过滤菌器,干扰素比病毒粒小,沉淀病毒的离心力不能沉降干扰素[8]。干扰素在温度稳定方面,一般56℃30分钟不被灭活,-20℃可长期保存。在PH稳定性方面,I型干扰素耐酸,在PH2.0-PH10.0中很稳定。II型干扰素对PH2.0不稳定,在56℃30分钟被破坏。干扰素一般由150-160个氨基酸组成,含17种以上的氨基酸,其中的天冬氨酸、谷氨酸和亮氨酸含量较高,不含核酸,所以不被DNA酶或RNA酶破坏,但易被胰蛋白酶、乙醚、氯仿、酮基等破坏。干扰素具有广谱性,即干扰素作用于机体有机组织细胞后,可使其获得抗多种病毒和微生物的能力。但干扰素仅作用于异常细胞,对正常细胞的作用很小,也就是说,干扰素对一个体细胞来说又有严格的选择性,而且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即由某一种生物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只作用于同种生物细胞,使其获得保护力。对其他种生物细胞则无作用,因而其应用受到限制。

2.基因工程干扰素的研究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 20 世纪70 年代科学家开始探索研究基因工程干扰素。1980 年Derynck,Taniguchi和Weissmann 等科学家克隆了人成纤维细胞IFN 基因之后, 许多哺乳动物的干扰素相继被克隆并进行了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如今,除人和猪、犬、牛、马等干扰素成功克隆外,一些野生动物,如大熊猫、白犀牛、鹿、狐、貉、雪貂IFN的基因序列也有成功报道, 这为广泛开发基因工程干扰素奠定了基础。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1986 年首先批准IFN-α-2a和IFN-β-2b投放市

场, 基因工程IFN-β、IFN-γ也相继于1990, 1993 年获准投放市场。1982年,侯云德教授首先开始我国基因工程干扰素的研究工作,建立了无性繁殖系统, 于1985年成功表达出干扰素。随后我国学者于1989年又成功研制出中国人基因克隆和表达的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IFN-α-lb 型干扰素。IFN含有由特定的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 因此在大肠埃希菌中构建表达型重组质粒时, 必须去除相应的信号肽编码序列,才能将成熟结构蛋白基因与表达载体连接并转化大肠埃希菌诱导表达相应的融合蛋白。除了大肠埃希菌外, 各型IFN 基因已在枯草芽孢杆菌、链霉菌及酵母菌中获得高效表达。研究表明, 通过工程化大肠埃希菌、酵母和真核细胞( 如CH O细胞)表达的重组干扰素具有与天然干扰素高度相似的生物学活性, 且纯度更高、性能更稳定。IFN-α存在多种亚型, 其中大多数具有抗病毒活性, 是哺乳动物宿主防御病毒感染的重要调节剂。近期研究发现, 不同亚型干扰素作用于不同的细胞时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活性。Tan X M等[9]克隆了大熊猫IFN-α的12个亚型基因。其中IFN-α8、IFN-α4、IFN-α10 在293 细胞中表现较高的生物学活性,而Am IFN-α11 的生物活性较低, IFNα-3、IFN-α4、IFN-α8在B6细胞中表现较高的生物活性, IFN-α3、IFN-α7、IFN-α10 在K562 细胞中有较高的活性。OS sam u T A IRA 等克隆了5个犬IFN-α基因亚型,并在大肠埃希菌中成功表达rCaIFN-α7 和rCaIFN-α8, 发现rCaIFN-α8具有更高的抗VSV的活性。在MDCK 细胞上, rCaIFN-α8 对CAV-1活性高出对VSV活性的33倍— 666倍, 但对于CHV—1 不表现任何抗病毒活性。Wonder ling R 等[10] 克隆了猫IFN-α的5种亚型的cDNA, 其氨基酸同源性在95%—99% 之间。通过Western blot分析, 5个feIFN-α亚型均能在CHO 细胞中表达, 多数产物都经过糖基化处理。当转化CHO 细胞时, feIFN-α亚型均具有明显抗病毒活性。在毕赤酵母中成功表达了feIFN-α6, 分泌的成熟肽具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

以上这些事例说明, 干扰素在不同的动物细胞上表现的生物学活性具有明显差异, 通过研究找到这种差异, 对于开发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的基因工程干扰素具有重要意义。干扰素基因工程的发展不但为干扰素的大量生产提供了新方向, 而且大大丰富了对干扰素遗传结构和化学组成的认识, 使干扰素的人工合成有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并为阐明干扰素组成和功能的关系, 探索干扰素的特殊功能奠定了基础。

3.IFN的作用机制

目前研究其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抗病毒作用通过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目前已经证明,IFN具有抗病毒作用[1]。IFN与细胞表面的IFN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如何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原理尚不清楚。目前推测:(1)由于IFN-γ可刺激产生NO ,NO作为自由基在防御感染中起作用, IFN可通过刺激产生NO对防御病毒感染起作用。(2)诱导抗病毒蛋白生成,如蛋白激酶、磷酸二酯酶、2’-5’寡腺苷酸合成酶等,从而抑制病毒蛋白的翻译,抑制病毒繁殖。

3.2 IFN 抗肿瘤作用有专家特别提出“网络结构与功能”学说[11]。认为IFN是细胞素网络中的一个群体,在完整的体内,一种细胞素可诱导产生其他多种细胞素,有些细胞素对治疗结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实验证明,在没有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s ,NK)的动物体内,IFN仍能显示抗肿瘤的活性,这表明IFN 不仅在其系统内部而且在其他的细胞素系统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IFN 抗肿瘤作用至少有三方面:(1)直接抑制肿瘤细胞;(2)增强或发动宿主对肿瘤细胞的反应;(3)通过与免疫反应无关的途径扰乱宿主与肿瘤间的关系。总之, IFN 的抗肿瘤作用已被临床证实,其机制可能是复杂的网络关系的综合结果。

3.3 免疫调节作用对机体的整个免疫功能来说, IFN 具有免疫监视、免疫防护、免疫自稳三大基本调节功能[12]。(1)IFN通过调节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s ,NK) 的杀伤活性而起到免疫监视功能。(2)对于免疫防御功能的研究显示,高浓度IFN 对抗体形成有抑制作用,而低浓度IFN对抗体形成有轻微的促进作用。IFN-γ比IFN-α的免疫调节效应强,一定浓度IFN可增强淋巴细胞表面组织相容抗原及FC 受体表达。推测可能是IFN作用于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基因所导致的结果。IFN 促进巨噬细胞毒活性,从而使静息的巨噬细胞改变为活化的巨噬细胞。(3)关于免疫自稳功能的调节机制目前有两种假说。一是加强抗病毒免疫学说,即自身免疫病患者血中IFN增高是一种积极的防卫反应,预防机体遭其他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二是调节免疫自稳功能学说。IFN通过某种机制灭活T细胞辅助因子而阻止自身抗体形成这。两种假说尚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证实。

4.IFN 的应用

4.1干扰素在人医上的应用

由于干扰素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参与免疫调节作用, 因此干扰素在人类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临床证明, IFN-α是干扰素家族中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最强的成员,临床上广泛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在临床上,干扰素一直是治疗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由于干扰素可以降低SARS 病毒在肺部中的含量,干扰SARS 病毒的增殖,也用于SARS 的治疗。此外,干扰素还应用于生殖道衣原体感染、表浅膀胱癌、尖锐湿疣、皮肤病、血液系统疾病、艾滋病相关综合征等的治疗。目前, 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批准生产使用重组干扰素制剂,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经过临床应用治疗表明,用干扰素治疗一般无严重副反应,少数病例可有发热、疲劳不适、食欲不佳、白细胞减少以及血压波动等症状,但停药后很快消失。

4.2干扰素在畜牧兽医上的应用

干扰素是一种非特异性广谱抗病毒生物制剂,可用于治疗许多病毒性疾病.杨国师等[13] 研究发现用猪白细胞干扰素预防注射,能大大降低乳猪发病率,而且以7日龄乳猪开始进行预防注射效果最佳。郑永波等[14]用猪白细胞干扰素作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如果直接用干扰素进行治疗,能提高对患病动物的治愈率,若用干扰素配合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对患病动物进行治疗,更能显著提高对患病动物的治愈率;张泉军等[15] 通过实验和临床扩大试验发现,猪白细胞干扰素对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某些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或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引发的腹泻,均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近年来,还发现干扰素具有较好的佐剂功能。Le Bon 等[18]发现IFN-βα/可显著增强小鼠对鸡γ球蛋白的抗体反应,经IFN-βα/处理过的小鼠提高了其针对鸡γ球蛋白所用亚型IgG 的产量[16,17,18],使抗体产生和免疫记忆时间增长。此外,可以采用药物控释技术将干扰素制作成胶囊或者纳米粒子,与适宜载体结合,作为保健型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

5.安全性研究

关于干扰素使用的安全性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干扰素可引起机体产生

相应的抗体,人们把这种抗体细分为两类: 中和性抗体(NA)和结合性抗体。一般认为, NA是IgG型,结合性抗体是IgM型,后者比前者早出现,且出现率和滴度也高于前者。Giannelli等在运用重组IFN-α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体内,检测到这两种抗体。Bendt zen 等认为NA可中和IFN的生物活性,导致IFN治疗失败或疾病复发。赵红等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检测乙脑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IFN水平,推测IFN 治疗并不能提高乙型脑炎疗效,而且IFN 参与了乙型脑炎的发病过程。张峻岭等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亚二倍体含量、片断化DNA分析、膜联蛋白V凋亡检测法、免疫组织化学、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仪测定Fas抗原表达等方法进行研究,发现IFN-γ通过上调角质形成细胞Fas抗原表达,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凋亡而参与银屑病发作。临床早已发现,IFN可引起一定的可逆性副作用,如流感样症状、脱发、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以及精神抑郁等症状。一般情况下, 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严重副反应发生率不到2%。当然,关于IFN 使用安全性问题尚存在许多争议,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必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使之更加安全地造福于人类。

6.展望

IFN作为一种新型细胞活性因子,以其抗病毒、抗细胞增殖、调节免疫功能等特性,使许多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疾病或体质弱、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使用IFN 治疗后,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非典”流行期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启动了“绿色通道”,批准北京远策药业公司生产的重组人IFNα-2b喷雾剂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制的重组人IFN-ω喷鼻剂用于一线医护人员等高危人群,并进行了SARS的临床研究。由于基因重组IFN 的批量生产,价格低廉效果好的重组IFN将会在临床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L aF leu r DW, Nardelli B, T sareva T et a l. Interferon-k, a novel type I interferon expressed in human kerat inocytes [ J ]. J B iol C hem, 2001; 276: 39765-39771.

[2] M artal JL, Chene N M, H utnh L P e t a l. IFN-tau, a novel subtype ? IFN1,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nonub iqu tous expression, structure-fun ct ion relation ships, ap regnancy hormonal embryonic signal and cross-species therapeutic potentialities [ J] . B iochim ic, 1998; 80:755-777.

[3] Demm ers K J, Derecka K, Fl int A. Trophoblast interferon and pregnancy [ J] . Reprodu ct ion, 2001; 121: 41-49.

[4]K otenko S V, Ga llagher G, B aurin V V et al. IFN-lambdas mediate antiviral protection through a distinct class ò cytokine receptor complex [ J] . Nat Immuno,l 2003; 4 ( 1 ): 69-77.

[5]Sheppard P, K indsvogelW, XuW e t al. IL-28, IL-29 and their class II cytok ine receptor IL-28R [ J] . Nat Imm uno,l 2003; 4 ( 1) : 63-68.

[6]S iren J, Pirhonen J, Ju lkunenK et al. IFN-alpha regulates TLR-dependent gene exp ression of IFN-alpha, IFN-b eta, IL-28 and IL-29 [J] . J Imm uno,l 2005; 174( 4 ) : 1932-1937.

[7] Baron S , Tyring S K, Fleischmann W R , et al .The interferons :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 JAMA , 1991 ,266 (10) :1375-1383.

[8] Cornell R C , Greenway H T ,Tucker SB , et al .Intralesional interferon therapy for basal cell carcinoma [J] . J Am Acad Dermatol , 1990,23 (4 Pt 1) :694-700.

[9]Perrillo R P Schiff E R ,Davis G L ,et al . A randomized·242· controlled trial of interferon alpha22b alone and after prednisone with drawal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J .N Engl J Med,1990 , 323 (5) :2952301 [10]Takaoka A,Yanai H.Interferon signalling network in innate

defence[J].Cell Microbiol,2006,8(6)l 907—922.

[11]Ferrantini M,Capone I,Belardelli F.Interferon—a and cancer l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new perspectives of clinical use[J].Biochimi e,2007,89(6-7);884-893

[12] KEATING GM, PLOSKER GL. Peginterferon alpha-2a(40 kD) plus ribavirin:

a review of its use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and persistently normal ALT levels[J] .Drugs, 2005, 65(4) : 5211. [13Ish ida N, O ritan iK, Shiraga M et a l.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a novel IFN-F/ limit in and IFN-A on signals for Daxx indu ct ion and C rk phosphorylation that couple with growth control of megakaryocytes [J].Experimental H ematology, 2005; 33: 495-503

[14]潘烨,郑起.干扰素在肿瘤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 外科学分册, 2005,32(1): 10- 13.

[15]付加雷,宋长征.干扰素-τ的研究进展[J].药物生物技术, 2006,13( 1) : 74- 78.

[16]Kra- Badu G A, Aggrey S E. Identification of candidate genes at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on chicken chromosome Zusing orthologous comparison of chicken, mouse, and human genomes〔J〕. In Silico Biol, 2005, ( 5- 6) : 593- 604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摘要:干扰素是细胞和机体受到病毒感染, 或者受核酸、细菌内毒素和促细胞分裂素等作用后, 由受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广谱抗病毒糖蛋白。它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活性的细胞,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细胞功能,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近半个世纪以来, IFN 一直是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免疫学和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干扰素基因序列研究结果表明, 该序列早在5亿-10亿年前就存在于生命细胞的基因序列中, 是生物体内一种古老的保护因子。 关键词:干扰素;基本性质;作用机制 干扰素是在用灭活的病毒处理鸡胚以后发现的, 即灭活的病毒可以诱导干扰素的产生。能够诱生干扰素的物质很多, 一般称他们为干扰素诱生剂,主要包括:(1)活病毒、灭活的病毒及其产物, 如双链RNA;(2)其他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 如细菌和细菌脂多糖;(3)有丝分裂原等;(4)特异性免疫诱导剂。第一类物质诱生干扰素最有效,后两种主要诱生II型干扰素,即IFN-γ。 IFN-α和IFN-ω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B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尽管在适宜的诱导情况下,大部分的人类细胞都能够产生这几种干扰素。而IFN-γ主要由活化的T 细胞产生。α、β、ω和γ等几种干扰素主要由诱生剂诱导产生。IFN-κ在静息状态下表皮角化细胞和先天性免疫系统的细胞(如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有表达, IFN-γ、IFN-β、病毒与双链RNA 诱导会使IFN-κ表达显著增强[1]。IFN-κ表达的这些特点是和角化细胞的防御功能相适应的。IFN-τ不能被病毒等诱生剂诱生, 仅仅在怀孕早期的一个特定时间由滋养层细胞表达, 它们的主 要功能是为怀孕的完成做准备[2,3]。Lin it in主要在骨髓、肾脏表达, 也不需要诱导, 主要活性是抑制淋巴系细胞的生成, 对骨髓系细胞和红细胞前体则没有抑制作用[4]。IFN-K在正常的血液、脑、胰腺等不同的组织中都有低水平的表达, 也可以被病毒或者干扰素等诱导表达[5,6],。

干扰素

干扰素抗病毒研究进展 摘要: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感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IFN具有毒副作用小,高剂量仅有一般生物制剂的常见反应,抗原性弱,可反复应用等优点。随着IFN基因工程产品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将大大提高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 关键词:干扰素;抗病毒活性;抗肿瘤免疫;生物学特性; 1 干扰素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 IFN蛋白家族基于它们的基因序列、染色体定位和受体特异性[2]分为3型,即Ⅰ型、Ⅱ型和Ⅲ型干扰素,Ⅰ型包括IFN-α、β、ω、ε、κ [3]、δ、τ、δ[4]等,但IFN-δ、τ、δ只在猪、牛、反刍动物和鼠体内检测到,在哺乳动物中IFN-α/β是多基因家族,IFN-α包括25个以上的亚型[5]。Ⅱ型干扰素由单基因家族IFN-γ构成,又称为免疫干扰素。Ⅲ型干扰素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与Ⅰ型干扰素关系密切,称为IFN-λ[6-7],研究认为Ⅲ型干扰素有特殊的生理学功能[8]。干扰素本身并非直接抗病毒物质,其抗病毒作用体现在多方面。IFN对于病毒复制的任何阶段都具有靶向作用,包括穿入、转录、RNA稳定性、翻译起始、成熟、装配和释放过程。 2 干扰素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国际反病毒和抗癌研究领域,在自然免疫调节和抗病毒物质,作为一种天然抗病毒蛋白质干扰素人类开发更多的关注。干扰素将成为一个21世纪的反病毒,防癌,其中最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目前抗病毒药物的第一选择是,对肝炎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约为20%-30%。慢性肝炎的药物干扰素代表发展方向。它是唯一的C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效的治疗,它是最广泛的肿瘤细胞因子的临床治疗。病毒性皮肤病,慢性宫颈炎,呼吸道病毒感染和妇科疾病,丘疹皮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淋巴瘤,其主要标志。β-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复发静脉使用。主要γ-干扰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γ-干扰素的免疫功能比α,β-干扰素强1000倍,不仅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自身免疫性疾病,还可以调整过渡到接近正常水平的免疫力。干扰素还用于生殖器衣原体感染,膀胱癌,生殖器疣,皮肤疾病,血液病,艾滋病相关综合征的治疗。世界上许多国家已批准生产和使用基因重组干扰素制剂为许多疾病的治疗。治疗后的临床应用表明,通常不严重的副作用,干扰素治疗,临床适应症正在不断发展扩大了干扰素的新用途 3.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 研究表明,IFN生物学活性的发挥有赖于诱导的多种效应蛋白质的合成,其并不直接作为反应作用因子对其效应分子的基因组进行调控,而是通过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引发一系列特定的生化反应,最终达到效应分子表达的目的,而且IFN具有很强的活性,其活性呈多样性。 3.1抗病毒作用 IFN 、IFN—B、IFN 均有抗病毒作用一。动物试验证明,抗病毒活性远较I型低,和IFN—p能相互加强抗病毒作用。干扰素抗病毒具有广谱性,但它对细胞抗病毒作用是间接的,而且是非特异性的。当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 结合后,可诱导细胞内产生有酶活性的抗病毒蛋白(AndviralProtein,AVP)。已知的AVP至少有三种:蛋白激酶,磷酸二脂酶和2~5腺酸合成酶,前两种能破坏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高等生物化学中期答辩 作者:ZJJ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药物化学 学号: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作者: 摘要:干扰素是人体受到病毒或双股RNA刺激物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由细胞合成及分泌的一族蛋白质类,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干扰病毒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从而阻止或限制病毒感染,是目前最主要的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生物制品。本文就干扰素的分类、分子结构、作用机理、生物学活性、体外重组技术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做出预测展望。 关键词:干扰素研究进展应用前景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interferon Author: (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072,China) Interferon (IFN) is human body gets virus or double stranded the exciting generation immunity of RNA exciter is respondent, by the cell synthesis reaches excretive gens protein kind ,has the function of regulating the immune functio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dy's defense system. It can prevent or limit viral infection by interfering with viral gene transcription or translation of the viral proteins,so it is the mai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biological products.The research of interferon classification, molecular structure,

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 一、干扰素 二、干扰素简介 三、干扰素多少钱 四、发现 五、什么叫干扰素(IFN) 六、品种及价位 七、作用机制 ①间接性 ②广谱性 ③种属特异性 ④发挥作用迅速 八、分类 九、干扰素制剂如何分类 十、临床上常用的干扰素有哪些制剂

1自然干扰素 2人体白细胞重组干扰素 3复合干扰素 十一、干扰素适应症 十二、干扰素有哪些不良反应 十三、如何应对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十四、干扰素研究、应用历程 十五、病毒的克星——干扰素 十六、哪些人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 十七、什么是长效干扰素 十八、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的区别 十九、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二十、用途及用法 二十一、干扰素治疗乙肝效果 一、干扰素 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 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 一.α干扰素 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 1.注射剂5×10。单位(1 ml);1×106。单位(1 ml); 2.冻干剂l×10。单位

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 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肌内注射后Tmax为5~8小时。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循环中的干扰素半衰期为2~4小时。只有少量干扰素能进入血脑屏障,脑脊液内的浓度约为血内浓度的l/30,只有在兔身上研究过排泄,排出量只有0.2%~2.0%。 适应症:1.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非何淋巴瘤、骨髓瘤、膀胱癌、卵巢癌、晚期转移性肾癌及胰腺恶性内分泌肿瘤、黑色素瘤和Kaposi 肉瘤等。 2.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并用。 3.作为放疗、化疗及手术的辅助治疗剂。 4.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用法用量:

干扰素的作用机理以及干扰素的分类和产生的细胞

干扰素的作用机理以及干扰素的分类和产生的细胞 2014.9.29 详细介绍: 干扰素是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产生的一种多功能蛋白质(生物学上叫细胞因子)。我们都得过流行性感冒,当你发热、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全身无力时,你就感受到了干扰素的存在。当然也还有其它细胞因子的参与,但干扰素是病毒感染时产生的最主要的细胞因子之一。如果您曾经注射过干扰素,医生会告诉你打干扰素后会出现“流感样症状”,这是因为流感时的症状其实也是干扰素引起的。 干扰素是个多功能的蛋白质,属于人体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干扰素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 1、抗病毒作用。当我们的机体感染病毒时,体内会产生大量的干扰素。 2、抗增生作用。这是干扰素能用于治疗多种肿瘤的原因。 3、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是天然免疫的一部分,但干扰素也参与多种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如增强感染的肝细胞表达被T淋巴细胞识别的蛋白质,帮助T细胞识别病毒感染的细胞等。 4、抗纤维化作用。这是为什么干扰素治疗的病人肝纤维化会明显好转。 此外,干扰素还有抗新血管增生、促进细胞凋亡等多种功能。

但在治疗慢性乙肝方面,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以及抗纤维化作用可能是主要的。 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α干扰素主要由人白细胞产生,β干扰素主要由人成纤维细胞产生,α和β干扰素属于Ⅰ型干扰素,抗病毒作用较强。γ干扰素由T细胞产生,为Ⅱ型干扰素(免疫干扰素),其免疫调节作用较抗病毒作用强。 根据干扰素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抗原性和细胞来源,可将其分为:IFN-α、IFN-β、IFN-γ。 IFN-ω属于IFN-α家族,其结构和大小与其它IFN-α稍有差异,但抗原性有较大的不同。 现在公认IFN-β和IFN-γ只有一个亚型,而IFN-α有约二十余个亚型。 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显示,干扰素(尤其是α-干扰素及γ-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的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细胞增殖作用。因此,目前干扰素已被用于治疗多种白血病

乙肝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处理.docx

乙肝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处理 最常见的是发热及流感样综合征,患者体重减轻、脱发、情绪激动,骨髓抑制致血细胞、血小板减少,轻度贫血,偶可发生神经系统损伤,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亦有产生干扰素抗体者。其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列述于下: 1)流感样综合征:患者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痛、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不论应用途径及剂量大小,患者均可有发热,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后2-6小时发生,体温可升至38-40℃,6-12小时达到高峰,但24小时内均能自然消退。若发热不高,可不必特殊处理,36度者多喝开水,卧床休息,但若发热较高甚或高烧者,则应给予物理降温;亦可给布洛芬0.2克口服,消炎痛栓0.5-1枚直肠给药,体温便会很快下降。乙肝患者健康治疗教科书 2)造血系统改变:抑制骨髓,降低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用药后数小时至数日。用药第一周,白细胞减少至40%-60%,而后趋于稳定。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用药,白细胞可迅速恢复。主要是干扰素能可逆性地阻断白细胞从骨髓释放的缘故。长期应用可导致血色素性贫血,引起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但极少见。通常可口服养血饮、复方阿胶浆等来纠正,亦可服利血生、鲨肝醇及氨肽家等药以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 3)消化系统反应:如食欲不振、味觉异常、恶心、呕吐、泄泻、腹胀等。药量越大,症状越频繁,但一般不需治疗,较重者可对症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减量或停药。 4)皮肤反应:用药超过4个月者的最常见副作用是轻、中度脱发,偶有停药后更严重者。斑丘疹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但多为暂时性的;还有发生潜在特异性反应,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及荨麻疹等。轻度皮疹多呈自限性,不必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停药或减量,并给抗过敏治疗。 5)肾脏损害:最常见者为轻度蛋白尿,少有>0.1克/日,亦不伴有血浆蛋白的减少。其他肾脏损害虽有报道但极少见。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嘱患者多喝开水即可。 6)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11-羟皮质类固醇增加,雌激素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出现糖尿,偶见高血钾、低血钙等症,还能提高血浆甘油三酯含量,但对胆固醇无影响。 7)抗干扰素抗体的产生:部分患者治疗初期甚至未应用干扰素时即出现抗干扰素抗体,影响治疗效果。估计与个体差异有关,而与应用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长短及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 此外,尚可出现嗜睡、精神错乱、周围神经感觉异常等神经、精神症状,以及对心血管、骨髓系统的影响和对生长的抑制等等,但极少发生。 注意:干扰素的副作用的处理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必要时用药物纠正,严重时,应该停用或减量,待恢复后再使用,如果无法副作用严重,并无法纠正,应考虑改用其它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

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摘要】 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是体内重要的细胞因子,能够通过调控免疫相关基因的转录协调机体的免疫反应。本文对 IFNγ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诱导机体的抗病毒状态、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免疫调节)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治疗应用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B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feron γ TIAN Yuan△,DING Zhuang,YUE Yu-huan(△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62,China)【Abstract】Interferon γ(IFNγ)is an critical cytokine which coordinates immune response through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immunologically relevant gen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biological functions , including induction of antiviral state,inhibi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induction of apoptosis and immunomodulation,as well as application of IFNγ. 【Key words】 Interferon γ(IFNγ);Biological function;Therapeutic effect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最先被发现的细胞因子,根据同源性及受体特异性的不同,迄今为止,发现 3 类干扰素:Ⅰ型、Ⅱ型和Ⅲ型。Ⅰ型 IFN 包括IFNα(包括多个亚型)、IFNβ、IFNω、IFNε、IFNκ、反刍动物中发现的 IFN τ以及在小鼠中发现的ζ等;Ⅱ型 IFN 只有 IFNγ;Ⅲ型 IFN 是 2003 年发现的一种新型干扰素,包括 IFNλ1、IFNλ2 和 IFNλ3。其中,Ⅱ型 IFN 也被称为免疫干扰素,大量研究表明,IFNγ除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外,对免疫系统也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1],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成为当今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1. IFNγ的生物学功能 1. 1免疫调节功能 IFNγ是体内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能促进 MHCⅠ类及Ⅱ类抗原的加工提呈:能够从多方面上调细胞表面 MHCⅠ类分子的表达:IFNγ的刺激使组成型蛋白酶体转换成免疫蛋白酶体,后者酶解的特异性使多肽能够更好地结合于Ⅰ类MHC 分子,提高 MHCⅠ类分子中提呈给 CD8+T细胞识别的表位的表达水平和多样性,因此提高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2]。IFNγ通过上调 MHCⅡ类抗原提呈提升 CD4+T细胞的肽特异性活性。通过上调 MHCⅠ类抗原的提呈途径增加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对病原体的敏感性,使 CTL 更有效地将病原体清除[3]。 1. 2广谱抗病毒作用 IFNγ主要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诱导病毒感染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使细胞内产生抗病毒状态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作用是非特异性的。在诱导效应因子表达的同时,由于IFNγ能够提高细胞表面MHC分子的表达,增

干扰素的作用

干扰素的作用 近两年,由于畜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日趋严重,免疫增强剂在畜牧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动物受到疫病威胁或处于应激状态,特别是畜禽处于免疫抑制时使用免疫增强剂是有效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现代畜牧业的需要,免疫增强剂的预防、保健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特性确定、高效、稳定、无毒的理想免疫增强剂将是未来防治畜禽疾病的主要物质,猪用免疫增强剂主要包括干扰素、猪用转移因子、免疫球蛋白、低聚糖、黄芪多糖等,本文主要介绍干扰素的用法、功效和注意事项等。 1 免疫增强剂的概念与分类 免疫增强剂是指单独使用或者与抗原联用均能增强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具体讲就是能够通过增强巨噬细胞强活性和非特异性物质的免疫原性的稳定物质。免疫增强剂分为两大类,即主动性免疫增强剂和被动性免疫增强剂。主动性免疫增强剂又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常用的特异性免疫增强剂有灭活的细菌、病毒,或由其提取的抗原成分,如大家很熟悉的猪瘟、猪伪狂犬、猪乙型脑炎等各种疫苗,机体受这些免疫刺激剂的作用后,会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和相应的抗体,可防止相应的疾病的发生。这类免疫增强剂特异性强、疗效肯定且作用持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作用于机体,可促进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如使白细胞、巨噬细胞的噬菌功能增强。我们平常所说的黄芪多糖、左旋咪唑等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与疫苗一起使用时也具有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的作用。 2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1957年,英国病毒生物学家Alick Isaacs和瑞士研究人员Jean Lindenmann,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扰现象时了解到,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因子,后者作用于其他细胞,干扰病毒的复制,故将其命名为干扰素。1966-1971年,Friedman发现了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引起了人们对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关注,而后,干扰素的免疫调控及抗病毒作用、抗增殖作用以及抗肿瘤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1976年,Greenberg等首先报道用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4例慢性活动性乙肝,治疗后有2例HBeAg消失。但是由于人白细胞干扰素原材料来源有限,价格昂贵,因此未能大量应用于临床。1980-1982年,科学家用基因工程方法在大肠杆菌及酵母菌细胞内获得了干扰素,从每升细胞培养物中可以得到20~40ml干扰素。从1987年开始,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干扰素进入了工业化生产,并大量投放市场。 干扰素是多种诱导剂(病毒、细菌和大分子等)诱导细胞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功能的一类蛋白质。而且认为是在特定的诱导物(包括病毒与非病毒物质)作用下,由细胞基因组编码产生的一种或多种蛋白质,即为干扰素。这种蛋白质并非直接作用于病毒,其活性又受到另一组细胞基因的调控,即在干扰素作用于细胞时,又诱生另一类基因产物,这类基因产物引起细胞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活性,抑制细胞分裂和肿瘤细胞增殖以及调控免疫系统功能的活性。干扰素是机体受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体细胞产生的具有高活性的多功能糖蛋白,在正常机体的脾脏、肝脏、肾脏、外周血淋巴细胞和骨髓中都可以检出。 2.1干扰素的主要功能 2.1.1抗病毒功能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共识

·指南·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共识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委员会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 2014. 01. 030干扰素α(IFN-α)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 ) 和慢性丙型肝炎(CHC )的抗病毒治疗,但存在较多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流感样症状、外周血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精神异常等[1-5],发生率见表1。少数患者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如间质性肺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或严重精神性疾病等。正确处理IFN-α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可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有效提高IFN-α疗效。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者常需停止治疗,以保证患者的安全。为进一步规范并优化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IFN-α不良反应的管理和治疗,《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及《Infectio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Edition )》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形成《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本《共识》是基于目前该领域的最新成果,遵照循证医学原则编写,可作为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不良反应临床处理的指导。随着相关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专家委员会将对《共识》内容进行持续更新。相应证据及推荐等级见表2。 一、流感样症状 1. 概述与机制:IFN-α可引起包括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内的一系列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引起流感样症状[7]。 2. 临床表现: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肌肉关节酸痛和乏力等,绝大多数患者可发生,但严重程度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仅表现为轻度乏力。流感样症状常发生于初次注射IFN-α者,发热多出现在初次IFN-α注射后2~4 h ,持续2~4 h 后常可自行消退,在随后治疗中发热和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逐渐减轻,但患者仍可感觉乏力[8] ,尤其在CHC 患者的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中,常因利巴韦林所致的贫血,患者乏力症状更加明显。 3. 临床处理:症状不明显者可不予处理。症状明显者建议休息,多饮水;高体温和肌肉关节酸痛明显而难以耐受者可口服如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物治疗(A1)。在长期使用IFN-α过程中出现较长时间发热,且与IFN-α注射有一定规律性的发热、肌肉酸痛等,应检查患者血沉及自身抗体以除外自身免疫相关性发热(B1)。  二、外周血细胞下降 1. 概述与机制:在IFN-α治疗所致的外周血细胞下降中,以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PLT )下降最为明显,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IFN-α直接对骨髓祖细胞(progenitor cells )增殖的直接抑制有关[9-10]。也可能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或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分泌下降有关[11]。此外,IFN-α所致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可能与患者基因多态性即IFN-α信号通路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 )有关,故表现为个体差异[12]。 2. 临床表现:中性粒细胞显著下降常发生在治疗2~314 d (平均47 d ),且低体重患者可能下降程度更加明显[13]。如患者中性粒细胞下降幅度为100%,其中第1周下降约20%,治疗2周下降40%~60%,治疗12周达最低水平[8,12,14]。中性粒细胞下降呈IFN-α剂量依赖[15-16],常为IFN-α剂量调整的最主要原因,约22%患者因中性粒细胞下降而需调整IFN-α剂量[13]。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IFN-α所致中性粒细胞下降可增加细菌感染率[17]。血小板计数下降更多见于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CHC 患者,血小板计数与基线相比可下降42%,与中性粒细胞下降相似,在治疗12周降至最低水平,9.3%患者下降至< 50 000/μl ,2.8%患者下降至< 25 000/μl ;9.3%血小板计数为25 000~50 000/μl 和3 3.3%血小板 计数< 25 000/μl 患者发生出血,但严重出血很少见[4] 。 3. 临床处理:①Peg-IFN-α-2a 产品说明书指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 0.75 × 109 /L 者需调整IFN-α剂量, 而< 0.5 × 109 /L 者需停止IFN-α治疗[18]。Soza 等[17]研究表明,虽然18% IFN-α长期治疗者发生细菌感染,但与中 性粒细胞计数下降无显著相关性 [17,19-20] ,故认为中性粒细胞下降者可使用升白细胞药物而无需停药 [17,21] 。但Puoti 等 [22] 队列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下降与呼吸道感染相关,中性粒细胞下降的CHC 患者使用升白细胞药物较降低干 扰素剂量疗效更佳[23] 。因此,推荐中性粒细胞显著下降者可注射rhG-CSF ,也可口服升白细胞药物,尤其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抑制者,粒细胞刺激因子的应用可能更加重要[24-25]。②Peg-IFN-α产品说明书指出:Peg-IFN-α治疗期间血小板计数为25 000~50 000/μl 者需减少Peg-IFN-α剂量,而< 25 000/μl 者需停止Peg-IFN-α治疗。而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诱导化疗中,仅血小板计数低于10 000/μl 且有显著出血者需输注血小板进行治疗[26]。 IFN-α治疗CHC ,即使患者血小板计数< 50 000/μl ,甚

论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论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发表时间:2011-05-16T15:02:02.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5期作者:谢国武[导读]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但不能杀灭已经受到感染细胞内的病毒。 谢国武(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株洲 412012)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5-0234-02 【摘要】干扰素(interferon IFN)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但不能杀灭已经受到感染细胞内的病毒。因此,想通过IFN来彻底治愈慢性病毒性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是不现实的;想通过加大剂量和延长疗程的治疗计划也应该慎重。 【关键词】干扰素病毒病毒性疾病病毒性肝炎 干扰素(interferon IFN):是机体受到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由巨嗜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等多种细胞所产生的一种搪蛋白。由于IFN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因此IFN在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的治疗中已经被广泛应用。但国内外在应用IFN治疗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疗程长、停止治疗后反跳现象常见等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认识IFN的抗病毒作用。IFN虽然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但由于其不能杀灭已经受到感染的细胞内的病毒,而只能保护其他未受感染的易感细胞的病毒复制。因此,想通过IFN来彻底治愈慢性病毒性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不现实的;想通过加大剂量和延长疗程的治疗计划应该慎重考虑。 一、干扰素(IFN)的作用 1、作用: (1)广谱抗病毒作用。尤其是I型IFN。如: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疱疹性角膜炎;带状疱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 (2)免疫调节作用。 (3)抗肿瘤作用。 2、抗病毒作用机制 IFN抗病毒机制是IFN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激活细胞内抗病毒基因,从而编码合成多种抗病毒蛋白质(AVP),如蛋白激酶,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AS)和MX蛋白等。这些物质可阻断病毒mRNA转录,阻止病毒蛋白质的合成,还可抑制病毒的穿入、脱壳及装配。IFN应用后可使细胞在数分钟内形成抗病毒状态,5—8小时达到高峰。由此可见,IFN抗病毒作用是间接的,即通过抗病毒蛋白质来达到抑制病毒的复制,而不是直接杀伤病毒。虽然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但不能杀灭已经受到感染的细胞内的病毒,而只能保护其他未受感染的易感细胞的病毒复制。 二、目前临床应用IFN治疗乙型肝炎的情况 1、常用的干扰素有:干扰素α—2b(IFNα—2b)、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PEG- IFN α—2b)、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等。 2、治疗疗程长,多为6个月至一年不等。 3、治疗费用较高。 4、有一定的副作用。 5、治疗期间有效,但普遍存在停药后反跳现象。 三、正确认识干扰素(IFN)的抗病毒作用 1、IFN虽然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但其抗病毒作用是间接的,即通过抗病毒蛋白质来抑制病毒蛋白质的合成而发挥抑制病毒增殖的作用,而对病毒本身没有直接抑制或杀灭作用。因此,IFN只能对没有感染的细胞具有保护作用(通过抑制病毒的增殖而保护未受感染的细胞),对已经受到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的病毒没有杀灭作用。因此,在用IFN治疗病毒性疾病一定的时间以后,由于IFN抑制了病毒在其它正常细胞的进一步感染和增殖,病毒量较用IFN治疗前减少是肯定的。但由于IFN对已经受到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的病毒没有作用,一旦停用IFN治疗后,原来细胞内的病毒增殖并释放出来感染其他正常细胞,同时在感染的细胞内大量增殖,导致病毒量增加,这就是临床上常见的停止治疗后的反跳现象。 2、I型IFN的效果较II型IFN好。 3、不同IFN的生物学活性有一定的差异。IFN-α抗病毒活性最强,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多采用α-干扰素。它主要通过诱导宿主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质(AVP)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4、影响IFN治疗疗效的因素:(1)病人自身因素:女性病人优于男性病人。(2)药品因素:基因工程组合的IFN疗效好,如果能联合其他抗病毒药物或免疫增强剂疗效比单用IFN好。皮下或肌肉注射可以延缓IFN的吸收、疗效好。IFN抗体能中和IFN,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并可能导致病情复发。 5、Janssen等[1]研究发现HBV基因型是预测IFN疗效的独立因素,HBeAg阴转率在不同基因型间有明显差异。我国有关基因型与疗效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IFN虽然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但由于其不能杀灭已经受到感染的细胞内的病毒,而只能保护其他未受感染的易感细胞的病毒复制。因此,想通过IFN来彻底治愈慢性病毒性疾病如乙型肝炎等是不现实的;想通过加大剂量和延长疗程的治疗计划应该慎重。 参考文献 [1]Janssen HL,Van Zonneveld M,Senturk H,et al. Pegylated interferon alfa—2b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lamivudine for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a randomised trial . Lancet. 2005,365:123-129.

国内动物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病原菌新毒株、变异株的不断出现,我国动物疾病的防制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已经不能经济而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展,尤其是病毒性疾病的危害日益严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自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发现干扰素以来,干扰素已经显示出了极强的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活性和应用前景。因而,干扰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动物干扰素主要停留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且大多数集中于猪、鸡、鱼等少数动物,但近年来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目前已有商品化的猪、犬、鸡等重组干扰素产品面市。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动物干扰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概况 干扰素 IFN 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IFN的抗病毒活性是通过宿主细胞而间接完成的,并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及选择性。根据其来源和结构,IFN可分为α、β、γ三种类型,近年来,还发现了ω、τ等类型的干扰素。IFN—α主要由单核细胞产生;IFN—β主要由纤维母细胞产生,血管内皮细胞也可产生;IFN—γ由抗原及PHA等有丝分裂原刺激T细胞后产生,此外,NK细胞也可产生。IFN—τ是反刍动物孕体附植时滋养层细胞分泌的特有的妊娠识别信号因子,在妊娠识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IFN—α、IFN—β尽管结构不同,但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来自同一个祖先基因,结合相同的细胞表面受体,并发挥相似的生物学效应,因而将它们一起划归为Ⅰ型干扰素。其中IFN—α是20个结构相关的分子量约为18kDa的多肽家族,每个由独立的基因编码;IFN—β是个单基因产物,是分子量20kDa的糖蛋白。IFN—γ属Ⅱ型干扰素,由大约21~24kDa的亚基组成的以同源双体形式存在的糖蛋白。IFN一γ对56℃、pH2和0.1%SDS敏感。 二、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 干扰素在1957年被发现时,抗病毒活性被认为是其唯一特性,但随后研究发现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增殖作用外,还有一系列其他生物学活性,如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等。大量研究表明,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的发挥有赖于其诱导的多种效应蛋白质的合成。干扰素并不直接作为反式作用因子对其效应分子的基因组进行调控,而是通过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引发一系列特定的生化反应,最终达到效应分子的表达目的。此外,干扰素活性很高,并且其活性呈明显的多样性。现将其主要活性分述如下。 (一)Ⅰ型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活性 抑制病毒复制,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多种酶 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等 和旁分泌作用。 抑制细胞的增殖 如肿瘤细胞等)。 加强NK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NK细胞具有干扰素受体 。 改变MHC分子的表达,增强MHCⅠ类分子的表达而抑制MHCⅡ类分子的表达。(二)Ⅱ型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活性 IFN—γ抗病毒活性较Ⅰ型低,但它的免疫调节和抗细胞增殖的作用较强,所以又称免疫干扰素,它是一种强的巨噬细胞、NK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剂,能激活巨噬细胞并促进其活性;能直接作用于T和B淋巴细胞,促进分化;能增强MHCⅠ类分子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

打干扰素饮食注意事项

打干扰素饮食注意事项 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打干扰素饮食注意事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帮助到你。 大剂量干扰素使用方法和注意 1.干扰素a-2b溶于500ml N.S ivdrip 3-4h。 2.干扰素注射前半小时服用NSAID 类药物(如西乐葆、百服灵)可减轻副反应。 3.治疗期间多饮水,每天饮水超过1500ml,茶水,白开水均可。 4. 保持足够休息及能量摄入。 5.大量出汗后缓慢起床,谨防虚脱。 6. 每周治疗结束后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7.治疗期间不可同时使用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打干扰素饮食注意事项 一、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除可提供能量外,还有增强肝脏代谢、解毒能力,如小麦粉、大米、马铃薯、蕃薯等。(吃拉米夫定多久病毒会下降来) 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除了保证人体营养均衡外,还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如新鲜的水果、蔬菜以及鸡蛋、麦胚等。

三、蛋白质类食物 多吃蛋白类食物能保护肝脏的正常机能,修复受损肝细胞的,如大豆、豆制品,牛奶,瘦肉等。 四、提高免疫力的食物 以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如牛奶、香菇、无花果、苹果、沙丁鱼、山药、猕猴桃、蜂蜜、猪肝等。(吃乙肝抗病毒药反弹怎么办) 错误的治疗方法,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干扰素治疗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严重的时候,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所以患者是否要选择干扰素治疗,还要经过详细的考虑才是。 不良反应 1.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即寒战、发热和不适。剂量超过44×10 单位/m 时,注射2~6小时后即可出现发热。随着疗程延长,发热可逐渐减轻,一般7天后可停止发热。为避免发热,事先可使用醋氨酚。若仍发热,与IF-α含杂质有关,不宜再用。 2.骨髓抑制在用药中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和网状红细胞减少。减少剂量在8.5×10 单位/m 以下,可减轻骨髓抑制发生。 3.局部反应部分患者在注射部位可出现红斑,并有压痛,24小时后即可消退。 4.其他脱发、皮疹、血沉加快、嗜睡、一过性肝损伤。偶见过敏性休克,用药前作过敏试验。

干扰素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干扰素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王斌斌1,2,王贵平2,李春玲2,莫内1 (1.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兽医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 收稿日期:2007-01-22 干扰素(interferons,IFNs)是在一定的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下,由特定细胞的基因控制所产生 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调节免疫等作用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诱生糖蛋白[1]。由Isaacs和Lin-denmann于1957年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研究流感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并命名的。IFN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它并非直接作为反式作用因子对其效应分子的基因组进行调控,而是借助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引发一系列特异的生化反应而调控效应分子[2]。IFN通过诱生多种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以增强NK细胞活性及其他免疫调节作用,有效地遏制病毒侵袭和感染的发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清除早期恶变细胞。由于IFN具有广谱、高效抗病毒功能,且对免疫系统起关键调节作用,因此成为当今免疫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在兽医临床上,IFN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1干扰素的分类 国际最新分类标准,按IFN与受体结合的原则 将其分为TypeⅠ、TypeⅡ、TypeⅢ三大类型[3]。TypeⅠ干扰素按其与抗体结合的抗原性不同又可分为α、β、γ、τ、ω等。与TypeI受体相结合的IFN中,IFN-β、γ、τ、ω等的抗原性与IFN-α不同,且本身只有一种,没有亚型或亚亚型。IFN-α又分13种以上亚型,如IFNα-1、2、3等,还有亚亚型,如IFNα-la、1b、1c、1d以及IFNα-2a、IF-Nα-2b、IFNα-2c等。TypeⅡ干扰素只有一种,即IFN-γ。TypeⅢ干扰素目前有三种亚型,分别为IFN-λ1、IFN-λ2和IFN-λ3。根据制备方法的不 同分为天然干扰素和基因工程重组干扰素。目前对IFN-α、β、γ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理的研究报道较多。IFN的来源因哺乳动物种类、细胞类型、诱生剂的性质及诱生条件而异。人IFN-α来自白细胞,人IFN-β来自纤维细胞,均具有抗酸特性,主要参与抗病毒、抗肿瘤作用。其中,IFN-α抗病毒作用最强。IFN-γ来自人淋巴细胞,对酸性敏感,具有抑制病毒复制调节作用,但其抗病毒作用比TypeⅠ干扰素弱,主要参与诱导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的表达和免疫调节效应,也称为免疫干扰素。 2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 2.1免疫调节作用IFN在临床上,常作为免疫调节剂使用[1]。IFN可增强IgG的Fc受体表达,从而有利于巨噬细胞(MΦ)对抗原的吞噬,有利于K细胞、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及对T、B淋巴细胞的激活。因此,IFN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TypeⅠ干扰素是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可激活NK细胞的细胞毒性并促进其增殖调节机体免疫。TypeⅡ干扰素不但有激活NK细胞的功能,而且能抑制B细胞分泌IgE,从而避免因IgE水平过高而发生Ⅰ型超敏反应,还能恢复抑制性T细胞的功能,减少免疫复合物的局部沉积,抑制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4]。 在促进免疫调节方面,研究最多的是IFN-γ。IFN-γ主要通过参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向Th1型分化来调节免疫应答。Kim[5]以IFN-γ质粒分别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env/rev、猪流感病毒(SIV)gag/polDNA疫苗共同免疫猕猴,结 摘要:干扰素(IFN)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它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寄生虫、抗肿瘤以及对妊娠的识别和维持作用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概述了 IFN的分类与命名、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干扰素;生物学特性;进展 中图分类号:S81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67(2007)03-0013-03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7年(第32卷)第3期专题综述 13??

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 一、干扰素 二、干扰素简介 三、干扰素多少钱 四、发现 五、什么叫干扰素(IFN) 六、品种及价位 七、作用机制 ①间接性 ②广谱性 ③种属特异性 ④发挥作用迅速 八、分类 九、干扰素制剂如何分类 十、临床上常用的干扰素有哪些制剂

1自然干扰素 2人体白细胞重组干扰素 3复合干扰素 十一、干扰素适应症 十二、干扰素有哪些不良反应 十三、如何应对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十四、干扰素研究、应用历程 十五、病毒的克星——干扰素 十六、哪些人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 十七、什么是长效干扰素 十八、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的区别 十九、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二十、用途及用法 二十一、干扰素治疗乙肝效果 一、干扰素 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 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 一.α干扰素 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 1.注射剂5×10。单位(1 ml);1×106。单位(1 ml); 2.冻干剂l×10。单位

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 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肌内注射后Tmax为5~8小时。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循环中的干扰素半衰期为2~4小时。只有少量干扰素能进入血脑屏障,脑脊液内的浓度约为血内浓度的l/30,只有在兔身上研究过排泄,排出量只有0.2%~2.0%。 适应症:1.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非何淋巴瘤、骨髓瘤、膀胱癌、卵巢癌、晚期转移性肾癌及胰腺恶性内分泌肿瘤、黑色素瘤和Kaposi 肉瘤等。 2.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并用。 3.作为放疗、化疗及手术的辅助治疗剂。 4.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用法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