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语境对词汇意义的影响

探究语境对词汇意义的影响
探究语境对词汇意义的影响

探究语境对词汇意义的影响

发表时间:2009-11-04T13:41:39.890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第9期供稿作者:罗梁红

[导读] 本文将通过论述找出:语境是如何影响人们对话语的理解。

罗梁红(长沙市岳麓区清水塘中学湖南长沙410205)

【Abstract】context, an important theory in pragmatics, means language enviromen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context and language meaning are so closely associated that the undrstanding of language depends on context, while context restricts the selection and use of language.from the discussion,we find that context works well with the meaning of utterance and the meaning relies heavily on context. 【Key words】context:meaning

所谓语境,就是语言环境的简称,既可指词、短语、句子、语段或篇章的前后关系,是语言内部诸要素相互结合,相互制约而形成的语境,也指使用某个语言项目时的广阔的社会背景,由于语言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因而更应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言语的意义,问题是怎样通过语境作出判断呢?语境在哪在方面影响词义呢?本文将作如下阐述。第一,对于多义词的理解。第二,对于指示词不达意的理解依赖于语境。第三,对于省略部分的理解依赖于语境。第四,语境有助于对话语的模糊性的理解。最后,语境有利于会话的含义。本文将通过论述找出:语境是如何影响人们对话语的理解。

1. 多义词的理解多义词在英语中太普通了。许多的单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义或词类。词典中的释义是孤立的,语境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依赖于语境选出最符合语境的词义。例如:Can you help me with this heavy box?在这儿help是“帮助”基本词义。再看,1,I couldn't help crying.2,Can I help you to some more meat?在这两句中可不一样呢.1中的help与could连用表示阻止、避免。2中的help与can连用表示取用(食物)。总之,我们可以从文章中的一个词在词形上的变化,它与一些起什么功能的词语联系在一起以至它在整个句子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等来判断词义。

2. 指示词的理解在一句话语里,语境的特征通常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指示的系统,也就是一套根据交谈者时空的关系识别物品、人物和事件的方法。人称代词用于识别另一方的交谈者。地点指示词,例如“这里”和“这个”用于表明说话者和所提及物品之间在所处地点的空间关系。时间指示词例如“now”和“tomorrow”“last week”或“next month”。这些词的特点:要完全理解它们必须根据它们所处的特定的语境。如果我们不知道话语的产生时间就不可确定“tomorrow”或“next month”确切日期。所以当我们听到为指示词而设的正确参照物时,例如,“next”、“last”、“this”就要想想这些词所处的语境。譬如“I need a box this big”。这句话,如果不借助语境,你能知道所要箱子尺寸的大小吗?再比如“I met this girl the other day”。如果不借于语境,你能否确定到底我是对这个“女孩”有暖昧的,还是我仅仅只是提及某个年轻女孩而已?仅从现在来看,绝大多数语言的话语是含蓄,索引或指示性的。所以根据所处语境的不同话语有着不同的意义。例如,(1)She is the number of the union.(2)There is a grave over there.(3)His brother bought a book yesterday.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三个句子的语境就不能确定“她”是谁,“那里”是哪里,“昨天”是哪天。因此,我们对指示词的理解依赖于语境。

3. 省略部分的理解省略句子在语法里很常见,日常交际口语和书面语都存在这种现象。因为语境可以修复省略的部分,这对我们理解话语意义非常重要。例如,在商店里,售货员拿出不同尺寸的裤子,询问顾客“大号?”。这里的“大号?”其实是“谁要大号?”的省略句。又如:英语名词所有格可用来表示店名等。At mary's在玛丽家。 Mary ate an apple and Jane a pear.此句中省略了动词ate,指简吃了一个梨。

4. 话语的模糊性单独理解John is a machine.这句话有许多意思。如果是评论John的工作表现,这句话的意思是John工艺精湛而且长时间工作不知道累。如果是评论John的性格,这句话的意思是John为人耿直,不讲情面。如果是评论John的智力,那这句话的意思是John 脑瓜子不懂得拐弯,比别人要笨一些。只要有特定的语境,这句话的理解都是合理的。再举例They passed the port at midnight,这句话的意思也很模糊,其中我们知道port只有一个意思而pass是多义词,有多种意思。多义词不象同义词,从句子的传统观念来看不好确定它在句子中的确切意思,因此它会使所在的句子有多种意思。在port这个词的固定搭配中,“经过”这个意思最有可能,在大多数语境中,它都是这个意思。所以在所给的特定语境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就找出词语的意思。只有当一句话对说出的时候,我们才感觉到它的语境。此外,如果话语中有一个或多个多义词,我们就不知道理解成哪个意思。因此,语境是判断所说话语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意思的一个要素。通常我们运用对日常的语感来理解每条语言信息, 所以多数模糊意思,词语上的或语法上的,都被我们含糊的理解了。例如,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war?这个疑问有两种不同的语境意思:一、指“你知道‘war’这个词的意思吗?”,所处情景是语言老师正在问班上的学生。二、指“战争制造了伤亡和苦难”,所处情景应是一名是伤士兵对策动这次战争的政治家。所以,语境通常有助于我们对多义词的理解。

5. 会话含义的理解含义是在话语中没有出现的潜台词,它根深蒂固于语言交际中,也就是说,含义是语言实际运用中一些储蓄的东西。

自然语言是富于变化的,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意思,也可以通过相同的方式表达不同的意思,这里特别依赖于说话者的身份。例如,I have three children.它的含义I have only three,not more.但如果根据贵族的口头禅,它的含义是I have so many children,there are three.在不同的背景环境下,这句话有不同的含义。请看下面的对话。A:I want to watch TV now.B:You have not put your toys away.

我们可以推断出,A是一个小孩,而B将是她的母亲。这两个人都说了一句宣言式的话语,所以我们可以听出这两个人说话时都是以个人意思为出发点的,A的话带有一点任性,B的话带有命令性质。如果B的话真的是命令, 从B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知道A比较任性懒惰,想不收拾玩具,想先看电视。这时,A的话语是一句任性话还是恳求我们不重要,重要的是B怎么理解这句话。在这个对话的语境里,A的话语是恳求B允许他看电视。姑且假设语境是A必须先把玩具收拾好才能看电视是条家规,那么以上的对话显然与语境是一致。如果脱离了语境,我们就很难理解话语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语境因素影响了话语在语义学上的意思。交际中的即时情景概念与语言中承担主要意思的话语的概念相类似,它们都在所给的特定语境中相互联系。

综上所述,语境对判断话语意义的重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通常情况(除特殊情况外)下,让我们彻底理解所说话语的含义。

二、让我们了解所说话语所围绕的主题。三、让我们明白问话中一些隐含的内容。这三个方面在多种意义上都提到语境与话语意义的判断有关。有时候,话语意义不是那么简单的,常含有潜台词,这就是话语暗指和预示的东西,而语境对这些潜台词的理解尤为重要。遇到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 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 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

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

30个常见英语单词的特殊含义

附录130个常见词的特殊含义 1.address 常用含义n.地址,住址 特别记忆 1.v t.(在信封或包裹等上)写上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写信给 eg.This is a letter addressed to the wrong house. 这是一封写错了地址的信。 考例 (安徽高考)Catherine bought a postcard of the place she was visiting,addressed it to herself and then posted it at the nearby post office. 2.v t.& n.发言,(正式)演讲,演说 eg.The chairman will address (at) the meeting. 主席将在会上发表讲话。 He is a man of a pleasing address. 他是一位谈吐流利的人。 2.beat 常用含义v t.打,打败;v i.& n.(心)跳动 特别记忆 n.(音乐)节拍,主节奏 eg.They expected the audience to join in and dance to the beat of the music. 他们希望观众参与进去,和他们一起随着音乐的节拍起舞。 考例 (湖南高考)Johnny struggled to keep up with Lisette’s smooth steps,but he was always one beat behind her. 3.board 常用含义n.板,木板;布告牌;v.上船(火车、飞机、公共汽车等) 特别记忆 1.n.委员会;董事会 eg.The board are unhappy about the falling sales.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人们在交往中,遣词造句,既反映着外部世界,也表现着主观世界。外部世界的变化,引起主观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变化是最敏感的,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化中”,所以古今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别极大,是学习的难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古汉语词汇的学习应从两方面入手。即整体驾驭与具体掌握。 一、整体驾驭 整体驾驭古汉语词汇,就是首先要抓住古汉语词汇的特点,这对具体掌握词义有指导作用,可以使词汇的学习扎实、深入,避免初学古汉语时经常出现的以今套古的毛病。 古汉语词汇特点可以从形、音、义三方面认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单音节词占优势和一形多词、一词多形的情况。前者是古今汉语词汇的主要差异之一,后者表现了古汉语词汇形义关系的复杂性。 (一)单音节词占优势是古汉语词汇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古今汉语词汇在词形上的主要差异。许多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两个词。例如: ①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西门豹治邺》) ②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许行》)

③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经东方未明》) ④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孟子梁惠王上》) ⑤(吴普)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传》) 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⑦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张中丞传后叙》) ⑧(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同⑦) 上述例句中例①的“可以”是能愿动词“可”与表对象的介词“以”(和第二分句的“与”相同),整句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与他们一起为成功而快乐,不能和他们一起考虑事业的创始。”例②的“虽”相当于现代的“虽然”,“然”是指示代词“这样”,整句的意思是“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即使如此,也没有听说过道。”例③的“衣”指“上衣”,“裳”指“下衣”,即裙子。诗句的意思是“东方的天光还没有发亮,就急急忙忙起身,在黑暗中把上衣下衣穿颠倒了”。例④的“地”是“地域”,“方”是“方圆”,整句的意思是“有纵横各一百里〔的小国,行仁政〕就可以统治天下。”例⑤的“聪”指“耳聪”,即“听力好”,“明”指“眼力好”,整句的意思是“吴普九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牙齿齐整牢固。”例⑥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整句的意思是“先帝(指刘备)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三次屈尊到草庐来看我”。例⑦的“通”意思是“透彻”,“知”是“了解”,整句的意思是“(许远、张巡)两家的孩子才能智力低下,不能透彻地了解他们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一、导入 我们知道,不同下语境下说的话往往有不同的意思,这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会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有一辆汽车尾端写着:“别吻我”三个字,如果脱离了语境就无法理解了,这是为了提醒司机注意不要追尾。 又如,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第二,语境赋予词语某个具体的含义。 例如《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里的“晴”,第一个晴朗,第二个指的是“情”。 二、考点解读及题型分析 词语题,通常考察如何辨析词语、或理解词语在上文中的意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不同的意义等。 语文试题经常考察我们对于文章中词语的正确理解,题型主要以下几种: 1、选择题。在提供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 2、填空题,把提供的词语填入相应处 3、运用题,造句或者写语段。 对策:练习为主 三、考题探究 (一)关联词的辨析运用 一种是单独的关联系,如那么,因而。一种是两个或以上的词形成的关联词。 特点:搭配固定 对策:理解句意 (二)结合语境选择词语 对策:辨析选项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二是要读懂句子。 推荐:语素法。 (三)词语在语境的新意思 比喻 感情色彩转化 反语 旧词新意:喜新厌旧。(作家) (四)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 语素法——辨异 不胜其烦”与“不厌其烦”相比,前者的“不胜”有“不能忍 四、词语理解的方法 1、语素法 2、联系上下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3、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4、对多义词要弄清它的本意,根据语境分析其引申义和比喻义。 五、成语的运用 考查成语的特点如下: 考题中常见的成语使用的错误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党的六中全会准确把握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全会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主题所作出的理论阐述和决策部署具有科学的理论根据、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充分的现实依据。学习领会六中全会精神,首先应全面理解、深刻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六中全会精神上来。 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民愿望 构建和谐社会属于社会建设范畴。对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及对其范畴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社会建设相对薄弱,满足不了人们多方面的社会需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社会建设的紧迫性日益显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拓展。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目标鲜明地提到全党全社会面前,还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这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中还是第一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去年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原来的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明确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了要求。这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地位,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论断。这一论断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人民愿望,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 立足世情国情,适应新的趋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立足世情国情,准确判断发展方位和趋势,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现实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从世情看,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既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又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情看,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社会转型加速推进,出现了“四个深刻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经过20多年的经济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单一的公有制体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单纯的按劳分配体制发展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转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新世纪的头5年,城市化率提高6.8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年有1700多万从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这种社会结构转变的速度和深刻度,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社会结构的变动,引起了社会成员的分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利益群体,形成了复杂的阶层关系和利益关系。随着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民主法制的不断健全,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日益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日益提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越来越强。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要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维护群众利益,实现社会公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六中全会的主题进行研究部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基于当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从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看对外语言教学 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其社会功能广博巨大、难以估量。大千世界纷繁多彩的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迥然有别的民族心理于宗教信仰、乃至各种特定的思维模式,均依赖于语言而得以成形、积累、发展和传承。而文化对语言形式亦不断产生深远影响,在变革动荡的历史时期,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新思潮的猛烈冲击和无情挑战,语言形式的相应变化则更为显著。 著名语言家叶蜚声曾指出:“一门语言是探索一种文化的灯火,一门语言正是了解那个国家那个民族的一个窗口”。 外语工作者大多有这样的体会,母语与目的语之间既存在某些共同的属性又存在极大的差异,本民族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关系亦然;语言障碍和文化鸿沟皆因不了解这些共性和差异所致。如果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缺乏足够的认识,即使外语学得再好也难以正确运用。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忽视外语词语的特殊语义暗示,因而造成交谈中的误解。反之,一旦熟谙这些共性和差异,便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得心应手地开展交际活动,进入一个语言的自由王国。现在许多用人单位都希望毕业生能成为“外语+宽厚知识”型人才:外语

能力只占25%,思想道德和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占75%。所以这就要求外语教学者所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的着眼点不应该仅仅是训练翻译和实际的“工具”,而应该致力于人的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下面就让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及对外语言教学在这个问题上的重视。 一、思维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文化的差异在语言中的反映 索绪尔的学生,法国语言学家梅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 什么样的语言。”确实,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中的禁忌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在美国,老人是被看作社会的负担,根本不像中国那样受人尊敬和照顾,美国的人们都不愿接受自己老了的悲哀,尤其是女性。所以当你问那些年龄超过三十岁的女士:How old are you? 她们的答案永远都是:I’m twenty-nine years old. 假如对这种文化不了解,就会造成许多尴尬场面。又如英语和汉语的语序也是有差异的。当我们说到年、月、日的时候,当我们说和国家、省、市、区、街、门、栋和某个人的时候,汉语都是从大到小,最大的放在最前面或最上面,而英语则完全相反,这是不同语言语法反映的思维文化的差异。外语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语言的文化功能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利用语境理解词汇意义

利用语境理解词汇意义 (Context in Interpretation of Word Meaning) 湖北省荆门市掇刀石中学刘艳红何庆华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context. A number of typical examples are cited to demonstrate the role of context in eliminating ambiguities, removing vagueness, indicating referring meanings. The mastery of contextual knowledg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stylistic features are proposed as the keys to the correct interpretation of word meaning. Key words: context linguistic context non-linguistic context word meaning I Introducti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word meaning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for a non-native learner both in read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meanings of most words are dependent on context because the meanings are influenced immediately by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and in many cases by the whole speech situation as well. Without context, there is no way to determine the meaning that the speaker intends to convey, whereas with the context there is generally no danger of misinterpretation, for meaning lives in context and the context throws light on meaning (Zhang, 1997, P:210). In order to interpret meaning correctly,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context and research on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The emphasis of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ole of context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aning. II Context and Its Definition The anthropologist Bronislow Malinowski first raised “Context of situation” in the 1920s. According to him, the meaning of an utterance does not come from the idea of the words comprising it but from its relation to the situational context in which the utterance occurs. He (1923) writes, “When we pass from a modern civilized language…to a primitive tongue… there it should be clear at once that conception of meaning as contained in utterance is false and futile …, utterances and situation are bound up inextricably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contest of situation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ds.” In the 1930s,J.R.Firth advanced the theory of context. According to J.R.Firth, context consists of two parts; one is inter-language, the other is extra-language, namely, the special situation and condition in which the speech occurs. After 1970s, as many new linguistic branches such a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appeared, more and more linguists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J. Lyons holds that context is a notion of theory. J.Lyons interprets context according to knowledge. He concludes that contest is composed of the knowledge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 ⑴Each of the participants must know his role and status. ⑵The participants must know where they are in space and time. ⑶The participants must be able to categorize the situation in terms of its degree of formality. ⑷The participants must know what medium is appropriate to the situation. ⑸The participants must know how to make their utterances appropriate to the subject-matters, and the importance of subject-matter as a determinant in the selection of one dialect or one language rather than another in bilingual or multilingual communities has been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资源意义及其局限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资源意义及其局限性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民族特点的重要概念,其内涵丰富,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占据了非常突出的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天道”之尊,占据着非常突出的地位,也具有相当丰富的思想内涵。这种“和”的理念也在日后广泛渗透于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使得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也因此弥漫着和谐之气。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认真领会和梳理传统文化中这一思想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给“和谐”赋予新的内涵和特征,可使我们这一悠久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重放异彩。 一、传统和谐思想的基本内涵 “和”与“谐”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是分开来使用的。《尚书·舜典》中有“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水,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话。在这里,“和”与“谐”字义同。在古文献中,由于“和”字的使用频率远高于“谐”字,且意义相通,故本文中的“和”与“谐”以及“和”与“和谐”是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的。在传统文化中,“和”的含义极其丰富,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差不多涵盖了社会国家、天地自然、个人精神和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当然,和谐思想由于语境的不同,其中心重点亦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和”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第一,“和”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和协调。“和”字从构造上看属形声字,甲骨文从“龠”,形口吹排箫,声禾。“谐”也是个形声字,形也从“龠”,声“皆”(谐转),所以,“和”与“谐”从本义上都指的是声音相应,和谐地唱或伴奏之意。由于“和”与“谐”最早是从礼乐文化中来,而“乐”要达到悦耳的功效,客观要求多样统一,协调有序,这样才能赏心悦耳,实现其审美功效。故《说文》上解释说:“和,相譬也,又和调也。”事实上,在远古的中国人那里,“和”实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于对象事物、日常生活、社会政治、养生卫体等冲突多样性的协调。“和”的哲学阐述最早见于《国语·郑语》。公元前八世纪,周朝太史史伯在同郑桓公讨论周王衰落的问题时,指出其原因是周幽王在政治上“去和取同”,排除异己。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对此,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 14710106杨建超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把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结合在一起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以全体员工为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 随着文化管理阶段的到来而兴起,从本源看,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为解决与外部环境的协调问题和内部的融合问题而形成的一套基本假设。这套基本假设是企业或企业家在过去成功和失败中习得的,反映了企业或企业家对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内部运作有效性、人员本性等众多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并且,这套假设是在潜意识状态下影响企业和企业人未来的行为选择。 (一)企业文化大概有以下四个功能 1.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企业的根本目标选择正确,就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鼓励、引导把员工个人的人生追求与公司的目标相结合,帮助员工了解公司的政策,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团队之间、个人与公司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 2.导向功能 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竞争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企业文化创新尤其是观念创新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而言是首要的。在构成企业文化的诸多要素中,价值观念是决定企业文化特征的核心和基础,企业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使之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3.激励功能 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和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价值

词汇的内涵意义

词汇的内涵意义与TEM-8英译汉 山东科技大学外语学院逄仁山* 摘要:本文从词汇的指示意义与内涵意义方面对TEM-8英译汉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词汇的内涵意义对理解原文至关重要。学生不应仅限于词汇的指示意义,这样有些句子理解不了,而应从内涵意义的角度理解原文,并译成汉语。 关键词:词汇内涵意义指示意义 1. 引言 在2004年TEM-8(英语语言文学专业8级考试)英译汉中,英语词汇的内涵意义成为理解的一个关键,且词汇的内涵意义多次出现。如“…I feel empty and need filling up.”这里“empty”的指示意义为“空”,“filling up”的指示意义为“填充”。但根据上下文,应取其内涵意义,即分别为“空虚”和“充实”,译为“我感到心灵空虚而需要充实”。再如“…and am full to the brim with experience that needs to be sorted out.”中的“brim”一词的指示意义为帽子边缘或茶杯、碗或其他容器的上边缘。在本文“be full to the brim”应用它的内涵意义,即“满脑子”。“experience”一词若为不可数名词则指经验或感受,因此这一部分应译为“满脑子感受,需要分类整理”。因此词的内涵意义对TEM-8英译汉理解十分重要。 2. 词的内涵意义 根据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词的指示意义和内涵意义为: Denotation: the direct, explicit meaning or reference of a word or term. Connotation: idea or notion suggested by or associated with a word, phrase, etc., in addition to its explicit meaning, or denotation: “politician” has different connotations from “statesman”. 根据《英汉大词典》,词的指示意义和内涵意义为: Denotation:(词等的)指示意义,本义:The denotation of “home” is “place where one lives”, but it has many connotations. “home”这个词的本义是“家”,但它还有多种隐含意义。 Connotation: 内涵意义,隐含意义;转义:“politician”has different connotations from“statesman”.“政客”和“政治家”具有不同的内涵意义。再如“mother”一词,其指示意义为“母亲”,但该词内涵丰富,意味着“善良”、“体贴”、“温柔”。 在本文,取较为容易理解的定义: Denotation:指示意义; Connotation:内涵意义。 3. 试题原文及试题分析 *逄仁山(1965- ),男,山东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开发区前湾港路579号山东科技大学外语学院,邮编:266510。 8

探究语境对词汇意义的影响

探究语境对词汇意义的影响 发表时间:2009-11-04T13:41:39.890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第9期供稿作者:罗梁红 [导读] 本文将通过论述找出:语境是如何影响人们对话语的理解。 罗梁红(长沙市岳麓区清水塘中学湖南长沙410205) 【Abstract】context, an important theory in pragmatics, means language enviromen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context and language meaning are so closely associated that the undrstanding of language depends on context, while context restricts the selection and use of language.from the discussion,we find that context works well with the meaning of utterance and the meaning relies heavily on context. 【Key words】context:meaning 所谓语境,就是语言环境的简称,既可指词、短语、句子、语段或篇章的前后关系,是语言内部诸要素相互结合,相互制约而形成的语境,也指使用某个语言项目时的广阔的社会背景,由于语言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因而更应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言语的意义,问题是怎样通过语境作出判断呢?语境在哪在方面影响词义呢?本文将作如下阐述。第一,对于多义词的理解。第二,对于指示词不达意的理解依赖于语境。第三,对于省略部分的理解依赖于语境。第四,语境有助于对话语的模糊性的理解。最后,语境有利于会话的含义。本文将通过论述找出:语境是如何影响人们对话语的理解。 1. 多义词的理解多义词在英语中太普通了。许多的单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义或词类。词典中的释义是孤立的,语境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依赖于语境选出最符合语境的词义。例如:Can you help me with this heavy box?在这儿help是“帮助”基本词义。再看,1,I couldn't help crying.2,Can I help you to some more meat?在这两句中可不一样呢.1中的help与could连用表示阻止、避免。2中的help与can连用表示取用(食物)。总之,我们可以从文章中的一个词在词形上的变化,它与一些起什么功能的词语联系在一起以至它在整个句子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等来判断词义。 2. 指示词的理解在一句话语里,语境的特征通常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指示的系统,也就是一套根据交谈者时空的关系识别物品、人物和事件的方法。人称代词用于识别另一方的交谈者。地点指示词,例如“这里”和“这个”用于表明说话者和所提及物品之间在所处地点的空间关系。时间指示词例如“now”和“tomorrow”“last week”或“next month”。这些词的特点:要完全理解它们必须根据它们所处的特定的语境。如果我们不知道话语的产生时间就不可确定“tomorrow”或“next month”确切日期。所以当我们听到为指示词而设的正确参照物时,例如,“next”、“last”、“this”就要想想这些词所处的语境。譬如“I need a box this big”。这句话,如果不借助语境,你能知道所要箱子尺寸的大小吗?再比如“I met this girl the other day”。如果不借于语境,你能否确定到底我是对这个“女孩”有暖昧的,还是我仅仅只是提及某个年轻女孩而已?仅从现在来看,绝大多数语言的话语是含蓄,索引或指示性的。所以根据所处语境的不同话语有着不同的意义。例如,(1)She is the number of the union.(2)There is a grave over there.(3)His brother bought a book yesterday.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三个句子的语境就不能确定“她”是谁,“那里”是哪里,“昨天”是哪天。因此,我们对指示词的理解依赖于语境。 3. 省略部分的理解省略句子在语法里很常见,日常交际口语和书面语都存在这种现象。因为语境可以修复省略的部分,这对我们理解话语意义非常重要。例如,在商店里,售货员拿出不同尺寸的裤子,询问顾客“大号?”。这里的“大号?”其实是“谁要大号?”的省略句。又如:英语名词所有格可用来表示店名等。At mary's在玛丽家。 Mary ate an apple and Jane a pear.此句中省略了动词ate,指简吃了一个梨。 4. 话语的模糊性单独理解John is a machine.这句话有许多意思。如果是评论John的工作表现,这句话的意思是John工艺精湛而且长时间工作不知道累。如果是评论John的性格,这句话的意思是John为人耿直,不讲情面。如果是评论John的智力,那这句话的意思是John 脑瓜子不懂得拐弯,比别人要笨一些。只要有特定的语境,这句话的理解都是合理的。再举例They passed the port at midnight,这句话的意思也很模糊,其中我们知道port只有一个意思而pass是多义词,有多种意思。多义词不象同义词,从句子的传统观念来看不好确定它在句子中的确切意思,因此它会使所在的句子有多种意思。在port这个词的固定搭配中,“经过”这个意思最有可能,在大多数语境中,它都是这个意思。所以在所给的特定语境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就找出词语的意思。只有当一句话对说出的时候,我们才感觉到它的语境。此外,如果话语中有一个或多个多义词,我们就不知道理解成哪个意思。因此,语境是判断所说话语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意思的一个要素。通常我们运用对日常的语感来理解每条语言信息, 所以多数模糊意思,词语上的或语法上的,都被我们含糊的理解了。例如,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war?这个疑问有两种不同的语境意思:一、指“你知道‘war’这个词的意思吗?”,所处情景是语言老师正在问班上的学生。二、指“战争制造了伤亡和苦难”,所处情景应是一名是伤士兵对策动这次战争的政治家。所以,语境通常有助于我们对多义词的理解。 5. 会话含义的理解含义是在话语中没有出现的潜台词,它根深蒂固于语言交际中,也就是说,含义是语言实际运用中一些储蓄的东西。 自然语言是富于变化的,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意思,也可以通过相同的方式表达不同的意思,这里特别依赖于说话者的身份。例如,I have three children.它的含义I have only three,not more.但如果根据贵族的口头禅,它的含义是I have so many children,there are three.在不同的背景环境下,这句话有不同的含义。请看下面的对话。A:I want to watch TV now.B:You have not put your toys away. 我们可以推断出,A是一个小孩,而B将是她的母亲。这两个人都说了一句宣言式的话语,所以我们可以听出这两个人说话时都是以个人意思为出发点的,A的话带有一点任性,B的话带有命令性质。如果B的话真的是命令, 从B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知道A比较任性懒惰,想不收拾玩具,想先看电视。这时,A的话语是一句任性话还是恳求我们不重要,重要的是B怎么理解这句话。在这个对话的语境里,A的话语是恳求B允许他看电视。姑且假设语境是A必须先把玩具收拾好才能看电视是条家规,那么以上的对话显然与语境是一致。如果脱离了语境,我们就很难理解话语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语境因素影响了话语在语义学上的意思。交际中的即时情景概念与语言中承担主要意思的话语的概念相类似,它们都在所给的特定语境中相互联系。 综上所述,语境对判断话语意义的重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通常情况(除特殊情况外)下,让我们彻底理解所说话语的含义。 二、让我们了解所说话语所围绕的主题。三、让我们明白问话中一些隐含的内容。这三个方面在多种意义上都提到语境与话语意义的判断有关。有时候,话语意义不是那么简单的,常含有潜台词,这就是话语暗指和预示的东西,而语境对这些潜台词的理解尤为重要。遇到这

汉语词汇中词的意义

古汉语词汇中词的意义 词的意义是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对象,必须对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词义是属于语言层面的。义位是古汉语中十分重要的语义单位,认识词义关系和词义变化、研究古汉语的词汇系统,一般的说都要以义位作为基本单位,所以应当予以特别地重视。义素是对义位作进一步分析后得出的构成成分,可以分为指称义素和区别性义素两部分。对义位作义素分析有助于更科学更深入地认识词义。义位的划分和义素分析都是值得继续探索的。学习时应当注意结合具体例证的分析掌握本章所讲的基本观点和一些重要概念。     ※学习要点 1、了解词义,必须认识它具有不同的层次。 2、语义单位有不同的层级,义位是研究词义特别是古代汉语词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语义单位,深入认识词义关系和词义的变化、研究古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一般地说都要以义位作为基本单位,所以应当予以特别地重视。   ※学习内容 第一节 对词义的基本认识 P120 一、什么是词义: 1、词义是词的词汇意义,是用语音形式固定下来并加以体现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词的意义是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 把握词义关系到意义与客观事物、意义与人们认识两方面的关系。 2、词义的性质: 1)理性意义:又称概念意义,反映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基本认识,显示人们对不同客观对象的区分,是词义的核心和最稳定的部分。 2)联想意义:指一个词在长期运用中,由词义的基本特征而产生出对另一些特征的联想,由此而生成的意义。词的联想意义往往在语境中才能显示出来,因此又称隐含意义。

3)社会意义:指由于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思想观念、职业阶层等的不同而产生的意义。 4)色彩意义:主要指词的感情色彩和风格色彩。对理性意义而言,色彩意义是一种附加意义。 感情色彩:显示说话人的好恶,分为褒义和贬义。 3、词义的基本特点:(参见《语言学纲要》P130) 1)概括性:把握某类事物的共性。 2)社会性和民族性:概括的是某个民族的整个社会某一时期的普遍认识。 3)模糊性:词义所指的对象或所包含的内容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4、认识、确立词义应注意的关系: 1)词义与概念(逻辑上的概念):P123 2)词义与所指事物的关系;(P124) 3)词义与语音的关系; 4)词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P134) 5)词义与汉字的关系。(P102)   二、词义与概念的关系 P123 1、要把词义与概念区别开来 例如:时间、白天、早晨; 空间、天空、蓝天 人(P124)、亲戚(P142)、姑姑; men、relation、aunt 古:奔、走、趋、行; 今:跑、走 补充: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语词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甚至是一句、一段话来表达。(祖国、社会主义祖国)

伦理思想对构建和谐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伦理思想对构建和谐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孔子的“仁爱”、“诚信”、“孝涕”等伦理思想,对和谐文化构建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充分继承和发扬孔子伦理思想的合理成分,对于我们今天和谐文化的构建乃至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伦理思想对和谐文化构建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孔子的“仁爱”、“诚信”、“孝涕”等伦理思想,及其中对人性力量即人的内在情感力量的开掘和信心这一重要人文价值,对构建和谐文化,有重要促进作用。 一、孔子伦理思想简述 孔子伦理思想核心是“仁爱”。孔子认为,“仁”就是要“爱人”。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对人要温、良、恭、俭、让。他要求社会成员各安本分,守住自己的角色,这样社会就会归于“仁”。在这里,孔子所强调的仁爱,即对他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都要有一种爱心。把伦理运用于社会生活的时候,孔子把“仁”规定为“克己复礼”,主X按照周礼的等级制度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孔子把“仁”作为儒学基本X畴,探讨人的价值。他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他说具有“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才合乎仁的要求。他主X做人要诚信无欺,把“信”作为人的立身之本,将其看成社会关系中一种最起码的伦理道.德原则。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在世上就会寸步难行,讲究诚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道理。 孔子伦理思想中,道德则是基于人的同情心而形成的普遍的社会成员的素质。他认为,人本性相似,但趋向于道德、形成道德素质却普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