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卖油翁》

1.但微颔之“颔”转化为动词“点头”。

《三峡》

2.每至晴初霜旦“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黔之驴》

3.驴不胜怒,蹄之“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口技》

4.妇抚儿乳“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

《满井游记》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人恒过“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曹刿论战》

10.神弗福也“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狼》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转化为动词“打洞”。

《公输》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寇”转化为动词“入侵”。

《捕蛇者说》

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毒”转化为动词“怨恨”。

《约客》

16.黄梅时节家家雨“雨”转化为动词“下雨”。

《送东阳马生序》

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环“腰”转化为动词“腰佩”。

(二)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古代汉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以作状语。由于名词的这种作用和副词相似,所以有的人称之为名词用如副词。普通名词作状语,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有的表示比喻。

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如:

《山海经·夸父逐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表示方位)

《荀子·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表示方位)

《汉书·张骞传》大月氏复西.走。(表示方位)

《范雎说秦王》范雎至秦,王庭.迎。(表示处所)

《战国策·齐策》群臣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表示处所)

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如:

《范雎说秦王》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表示工具的,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汉书·霍光传》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表示工具的,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列子·汤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嚷,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表示工具的,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三国志·华陀传》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

《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表示工具的,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陈涉起义》失期,法.当斩。(“依法”的意思,表示依据,作“斩”的状语。)

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

《孟子·万章下》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

...伋.。”(“犬马畜伋”意为“把伋当作犬马畜养”)

《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是“用对待……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用在动词“事”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韩信破赵之战》东向坐,西向坐,师.事之。(“师”是“用对待……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用在动词“事”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史记·张丞相列传》张苍德王陵,……及苍贵,常父.事王陵。(“父”是“用对待……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用在动词“事”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

4.表示比喻。例如:

《左传·庄公八年》射之,豕人立

..而啼。(“人立”就是“像人一样站着”)

《战国策·秦策》嫂蛇行

..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蛇行”是“像蛇一样爬行”)

《鸿门宴》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

..沛公。(“翼蔽”是“像鸟翅一样遮挡着”)

《陈涉起义》狐鸣

..呼曰:“大楚兴,陈涉王。”(“狐鸣”是“像狐狸一样叫”)

《过秦论》天下云集

..。(“云集”是“像云一样聚集”;“景(影)从”是“像..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影子一样跟着”

《聊斋志异·狼》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坐于前”是“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这些句子中的“人、蛇、翼、狐、云、景、犬”都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意为“像……一样”,因而,这一种用法具有浓厚的修辞色彩。这种用法还保留在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或词语中,如“土崩瓦解”、“星罗棋布”、“瓜分”、“蜂拥”、“响应”。

(1)时间名词作状语,如:

《郑伯克段于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左传·僖公三十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战国策·齐策》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古汉语中“岁、月、日”等时间名词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不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具体来说,有下面几三种情况:

1.“岁、月、日”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有“岁岁、年年(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常。如:

《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2.“日”字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当“一天一天”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如:

《史记·田单列传》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3.“日”字用在句首主语的前面,当“往日”讲,用来追溯过去。

《左传·昭公七年》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

《左传·昭公十六年》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比喻)

《伤仲永》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是“天天”。

《黔之驴》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是“用船”的意思。

《小石潭记》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是“向西”的意思。

4.下见小溪“下”是“向下”的意思。

5.斗折蛇行“斗”“蛇”是“像北斗星”“像蛇”的意思。

6.犬牙差互“犬牙”是“像狗的牙齿一样”。

《醉翁亭记》

7.山行六七里“山”是“沿着山路”的意思。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是“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

《愚公移山》

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是“用箕畚”的意思。

《岳阳楼记》

10.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南”“北”是“向南”“向北”的意思。

(2)一般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狼》“途中两狼,缀行甚远”“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陈涉世家》“失期,法皆斩”“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

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3.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

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4.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狼》“其一犬坐于前”“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醉翁亭记》“朝而往,暮而归”

“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三)意动用法

《伤仲永》

1.父异之“异”是“以之为异”。

2.邑人奇之“奇”是“以之为奇”。

3.父利其然也“利”是“以其利”,译为“认为那样有利可图”。

《邹忌讽齐王纳谏》

4.吾妻之美我者“美”是“以我美”。

《桃花源记》

5.渔人甚异之“异”是“以之为异”。

《论语·公冶长》

6.不耻下问“耻”是“以……为耻辱”。

(四)使动用法

《陋室铭》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劳”是“使耳乱”“使形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苦”“劳”“饿”“空乏”等都是使动用法。

《捕蛇者说》

3.君将哀而生之乎“生”,“使之生”。

《与朱元思书》

4.望峰息心“息”,“使心息”。

《钱塘湖春行》

5.乱花渐欲迷人眼“迷”,“使人眼迷”。

(五)形容词作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

《送东阳马生序》“无鲜肥滋味之享”

“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六)形容词作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

《陈涉世家》如“天下苦秦久矣”

“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类词的活用,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劝学》)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相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鸿门宴》)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鸿门宴》) 规律五:所字结构,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捉) (2)名词活用为状语 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劝学》)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例: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规律三: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例: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为臣)(《韩信拜将》) 2.动词的活用 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等词。 例: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有时也可能是及物动词。 例: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规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多数是出现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 例:小学而大遗。(小:形容词活用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形容词+宾语,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 4.数词的活用 数次活用为动词 规律:处于谓语位置,前后无其他动词充当谓语。 例: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5.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就是动词对于它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含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

试论词的兼类与词类活用

试论词的兼类与词类活用 (王苗 2011134103 文学院对外汉语) [摘要] 文章对古汉语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这二种不同类型的语言现象的本质,分析了它们的联系、区别及辨识的方法。并强调指出,词类活用既是语法问题,又与词义、语用等因素密不可分,必须从多方面考虑这一语言现象。 [关键词]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兼类; 语用; 语法; 词义 一、兼类词的界定与判断 黄伯荣、廖序东指出:“词的兼类是某个词同时具备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1]邵敬敏认为:“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A类和B类这两类词的语法功能。”[2]胡裕树概括为:“从归类的角度看,有些词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的兼类。”[3] 博采各家之长,我认为汉语词的兼类标准可以简单的归结为以下六条:在形体方面:必须是一个词,即字形相同;在词性方面:归属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词,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特点;在词义方面:基本意义又有某种联系;在字音方面:读音(身母、韵母、身调)完全相同;具备经常性的特点。 二、词类活用的界定与判断 词的活用的含义:(1)词的活用是一类词活用为另一类词,语法功能发生改变,其功能在动态的言语环境中体现。(2)这种改变是临时的、不固定的、受现实语句的制约。其稳定性弱。使用频率低。适用范围有局限性。(3)活用往往有修辞的性质。(4)词的活用是指某一类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的语言现象。 胡裕树认为:“甲类词在特定条件下,为了修辞的需要,偶尔用作乙类词,是活用。”活用是暂时的,具有不稳定性,要靠依句辨析来认识。要注意三个点:明确本义,不要把本义当活用;考查词义的演变过程;不要以古律今。 词类活用,早在清代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谈到。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承泽所著《国文法草创》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词类活用”说,这在汉语词类分析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近数十年的研究者一般认为,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可以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

词类活用初级中学例子(适合高一新生)高等考试语文知识点

词类活用 ★考试时,往往要求“加点词的用法”或“词性”“词类活用”,是同一个意思。 ★翻译时一定不要生硬地套用词类活用,在直译的前提下,结合语境,看看前后文,确定是否是词类活用。秘诀: ①总的记住5 1、XX词活用为XX词: 2、名词用作状语 3、使动用法 4、意动用法 5、为动用法

②后面的3种记住3---321: 后面的3个项依次又是321(名词的、动词的、形容词的)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1、XX词活用为XX词 两个“XX词”,“XX词”是指的词性,前一个指的是翻译前的古文,后一个指的是翻译后的现代文。这里的词性指的是他们分别在现代文中的词性(最常用的词性)是什么。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击鼓。 应该是:(公)一鼓,(士兵)作气,

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原句和名词后面没有谓语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不矛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种植,培育) 会天大雨,道不通。大雨:下大雨 江水又东。东:向东流 驴不胜怒,蹄之。蹄:用蹄子踢②动词活用为名词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东西。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高:升高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亲近;远:疏远。 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旧的知识;新,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⑤数词活用为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⑥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 ) 流至此回。中:在中间;东:向东 犬:像狗一样(其,《狼》中的狼)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古文中词类活用

古文中词性变化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判断方法 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二活用形式 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 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 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 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7 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 分析例7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8 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屈原列传》) 分析例8中“婚”本是动词,这里用在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 6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 例9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分析因为“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9的“罾”字是名词用做动词,作“捕”、“捞”讲。

词类活用(一)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 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 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活用 (一) 名词作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滕王阁序》)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 “置人所罾z ēng 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z ēng 本义是渔网,活用作动词“网起”。 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 “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触龙说赵太后》) 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称王)。(《荀子?天论》) 遵海而南(向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向西)。(《史记?项羽本纪》) 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代词不受名词修饰,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侮辱他,扭逐他,打倒他,消灭他的家族)(《原谤》) 以故其后名(命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荆轲刺秦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师说》) 7、 能愿动词“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公子怒,欲鞭之”的鞭。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李将军列传》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 广令诸骑曰:“前!” 即有急 用坚其意 胡兵亦终怪之∕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及见怪 得李广必生致之 汉下广吏 尝夜从一骑出∕沛公从百余骑 呵止广∕止广宿亭下 南绝幕 《管仲列传》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贵轻重,慎权衡 管仲因而信之 然孔子小之 齐桓公以霸 桓公北征山戎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管仲既任政相齐 《屈原列传》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蝉蜕与浊秽 莫不求忠以自为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其后楚日以削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词类活用答案 《李将军列传》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名作动诱饵 广令诸骑曰:“前!”名作动前进 即有急形容词作名词紧急的情况 用坚其意使动使坚定 胡兵亦终怪之∕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及见怪 意动用法,意动用法认为。。。奇怪;形容词作名词,奇怪的现象 得李广必生致之使动,使。。。来 汉下广吏名作动,交付 尝夜从一骑出∕沛公从百余骑使动,使。。。跟从 呵止广∕止广宿亭下使动,使。。。停下 南绝幕名词作状语向南 《管仲列传》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使动使。。。穷困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动为。。。而死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 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使动,使。。。富强 贵轻重,慎权衡贵,意动用法,以。。。为贵,看重;慎,形容词作动词,谨慎地对待管仲因而信之使动,使。。。守信用 然孔子小之意动用法以。。。为小,看轻 齐桓公以霸名作动称霸 桓公北征山戎名词作状语向北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美,恶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东西,不好的东西 管仲既任政相齐名词作动词做丞相 《屈原列传》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谗谄动词作名词说坏话的人;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邪曲和方正,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和端方正直的人 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蝉蜕与浊秽名词作状语像蝉脱壳一样 莫不求忠以自为忠,形容词作名词,忠诚的人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内,外,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作动词说坏话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反覆,使动,使。。。翻转过来 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每天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作动词,效法 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同,轻,意动用法,认为。。。一样;以。。。为轻,看轻

必修三词类活用1

词类活用 《指南录后序》 A.名词作状语 1、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2、予分当引决分:按本份 3、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4、日与北骑相出没日:在白天 5、夜趋高邮夜:在晚上 B.名词作动词 1、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2、则直前诟(gòu)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3、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序,为……作序 4、道中手自抄录手:亲手 5、名曰《指南录》名:命名 C动词作名词 1、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巡徼:巡徼的人 D形容词作动词 1、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 《五人墓碑记》 A名词活用 1、去今之墓而葬焉墓,名词活用为动词,修墓 2、其疾病而死,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生病 3、为之声义声,名词用如动词,伸张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名词动用,出任……巡抚 5、缇骑按剑而前前,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6、显荣于身后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7、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8、而为之记记,名词动用,作记 9、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名词动用,用盒子装 B形容词/副词活用 1、激昂大义激昂,形容词用如动词,激动振奋 2、亦以明死生之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明 3、不能容于远近远近,形容词用如名词,远近的百姓 4、则尽其天年尽,副词用如动词,享尽 5、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先,形容词用为名词,先导、表率 C动词活用 1、不敢复有株治株治,动词用如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2、安能屈豪杰之流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身 3、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仆,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离骚》 A名词作动词 1、名余曰正则兮名,名作动,取名 2、字余曰灵均字,名作动,取字 B形容词作名词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形容词作名词,美质 C动词作名词 1、纫秋兰以为佩佩,动词作名词,佩戴在身上的饰物 D名词作状语 1、朝搴阰之木兰兮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2、夕揽洲之宿莽; 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烛之武退秦师》 A名词作状语 1、夜缒而出夜,表时间,在晚上 2、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3既东封郑东,表处所,在东边 B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与郑人盟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C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1、既东封郑封: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2、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3、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D动词作名词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E动词的使动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 2、烛之武退秦师使动,退,使……退却 F形容词作名词 1、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点词精编版

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古义:约定。今义:日期,期限。) 2.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屈,曲折,确实) 3.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4.下车引.之:(古义:来。今义:引导。) 5.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引导。) 6.与儿女 ..讲论文义:(古义:指家中的侄子辈。今义:子女。) 7.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古义:家庭。今义:内心。) 8.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顺。今义:因果。) 9.撒盐空中差.可拟:(古义:大概。今义:差别。) 10.不亦君子 ..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1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能够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12.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13.匹夫 ..不可夺志也:(古义:普通人。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1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 15.学而不思则罔.:(古义: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今义:蒙蔽,没有。) 16.思而不学则殆.:(古义:有害。今义:危险,几乎。) 17.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18.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9.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20.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21.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22.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古义:岸。今义:与湿相对。) 23.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24.阅.十余岁:古义:经过,过了。今义:看。 25.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物理学。) 26.盖.石性坚重:(古义:句首发语词,原来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27.是.非木柿:(古义:这。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28.转转不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29.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当时,却。) 30.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31.不筑.:(古义:修补。今义:建筑。) 32.居.数月:(古义:停留,这里是“经过”的意思。今义:居住。) 33.人皆吊.之:(古义: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慰问。今义:指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 34.胡人大.入塞:(古义:指大规模。今义:指在面积体积容积等方面超过通常情况或特定的比较对象。)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导读: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要解决的就是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 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④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⑤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卖油翁》 1.但微颔之“颔”转化为动词“点头”。 《三峡》 2.每至晴初霜旦“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黔之驴》 3.驴不胜怒,蹄之“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口技》 4.妇抚儿乳“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 《满井游记》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人恒过“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曹刿论战》 10.神弗福也“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狼》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转化为动词“打洞”。 《公输》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寇”转化为动词“入侵”。 《捕蛇者说》 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毒”转化为动词“怨恨”。 《约客》 16.黄梅时节家家雨“雨”转化为动词“下雨”。 《送东阳马生序》 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环“腰”转化为动词“腰佩”。 (二)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古代汉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以作状语。由于名词的这种作用和副词相似,所以有的人称之为名词用如副词。普通名词作状语,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有的表示比喻。 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如: 《山海经·夸父逐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表示方位) 《荀子·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表示方位)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①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函:用匣子装 ⑤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穿孝服 ⑥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 ⑦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⑩质于秦。质:做人质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③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④汗马功劳 ⑤齐威王欲将孙膑任命……为将 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⑤友风而子雨 ⑥幕天席地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五、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收获、心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作、制:措施、制度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搜捕活动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饮料、汤食 ⑧少仲尼之闻问:见识 六、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

词类和词类活用

词类与词类活用 一、古代汉语得词类划分 词类就是根据词得语法意义与语法功能划分出来得类别。 古代汉语得词类,跟现代汉语得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下边分别叙述。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得名称得词。例如: 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木兰诗》)?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得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得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谍报敌骑至。(《冯婉贞》)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得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得状态得词。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4、数词,表示数目得词。例如: 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口技》)?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得单位或动作行为得词.例如: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冯婉贞》)?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得词,叫做代词。例如: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7、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得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旮说赵太后》) 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8、介词,同它后面得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得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9、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得单位连接起来得词,例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冯婉贞》) 10、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诸将请所之(《李恕雪夜入蔡州》) 11、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2、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得词。例如: 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词类活用例子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或主谓,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 a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b.籍吏民,封府库。 c.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冬雷震震夏雨雪。 2.名词后紧跟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a.驴不胜怒,蹄之。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c.名余曰正则兮。 3.名词放在副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日将暮,取儿槁葬。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4.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呢过愿动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云青青兮欲雨。 c.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d.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5.名词带介宾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6.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7.名词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a.置人所罾鱼腹中。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认为宝贵、认为低贱、认为卑下、认为高贵) 2.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活用为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3.形容词在“之”“我”能代词前,活用为动词。 稍出近之。(靠近) 4.形容词后带介宾结构做补语,它活用为动词。 令尹子兰……率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 数词活用做一般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名词做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比喻 a.嫂蛇行匍匐。 b.狐鸣呼曰。 c .赢粮而景从。 d .天下云集响应。 e.常以身翼蔽沛公。 f.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表对人的态度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人人皆得以隶使之。 3.表动作行为的处所 a.夫以秦王之威,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廷:在朝廷上 b.童子隅坐而执烛. 隅:在墙角 4.表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方式

第五章 词类活用

第五章古代汉语常识——语法之一:词法 第一节实词的活用第二节虚词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1、副词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2、代词 3、形容词、名词的用作一般动词3、介词、连词 4、名词用作状语4、语气词、词头和词尾 汉语词类的划分 现代汉语中,根据词的意义和造句功能可以把汉语词分为两大类,即实词和虚词。古代汉语也如此。 实词:有实际意义的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量词四类 (现代汉语代词、副词都是实词)。 虚词:只起语法作用的词。分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等类。本教材没有助词。 第一节实词的活用 1、词类活用: 定义:词类活用是指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按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 所谓词类活用,通常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按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 注意: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 词类活用最显著的特点是临时性,它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活用为另一类词。如果离开了特定的上下文,它就没有这种用法了,原来是什么词类还是什么词类。 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几类词的特点。也就是说,一个词,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等,这是词本身所固有的,不随具体环境而改变。如: (1)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齐策》(2)相如每朝时。《史记》 两个“朝”字,一个用作名词,一个用作动词,这是词的兼类问题,不是活用。因为即使离开了上述语言环境,人们也知道“朝”字有两个词类,可以作动词,(朝见),也可以作名词(朝廷)。这是“朝”本身所固定的。、 可见,词的兼类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它在任何时候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类别。这是 词自身所固有的,也是人们都知道的。它的各种用法是稳定的、经常的。其特点就是稳定性。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分标准:是临时性的,还是稳定性的。 一、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 ①孟子将朝王②武丁朝诸侯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及物动词使动用法。 (1)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士将攻之。《左传》使……饮 (2)阳货欲见孔子。《论语·阳货》使……见(xian),出现 (3)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上》使……来朝见 (4)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战国策》使……食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辱没。例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鞭策,驱使。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 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不译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故虽有名马:即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恐怕”【表示判断、猜测】其材 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三、古今异义

是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 三、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其作用? 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3、描写“食马者”形象的是哪一句?

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14

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14 导读: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14 与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老师与弟子年纪相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相似。 ②夸父与日同走。(《夸父逐日》)——夸父跟太阳赛跑。 ③屈完与诸侯盟。(《齐桓公伐楚》)——屈完跟诸侯订立盟约。 ④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谋攻》)——知道什么仗可以打和什么仗不可以打的,就能取得胜利。 ⑤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项王说:“壮士,赐给他一斗酒”。〔手下的人〕就给他一斗酒。 例①、例②、例③的“与”前后连接的都是名词,但例①的“与”是连词,例②、例③的是介词。原因是前后两个名词的地位不同,或主动发出动作与被动附和动作不同。如果“与”前后的名词颠倒过来,意义也不变,则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例④的前后接动词词组,且可以换位置,是连词。例⑤上接副词,后边接的只有名词,是动词。“与”前接名词,后接动词的多是介词,文意上省略了介词宾语。例如《孙膑》:“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邹忌讽齐王纳谏》:“客从外来,与坐谈”。因此,“与”主要注意辨别例①、②、③时的情况。 二.如何分析词类活用 要分析词类活用,首先明确词类活用的概念。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而划分的类别。虽然古代汉语各类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作谓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谓语等等,但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别的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词类活用例子

词类活用例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或主谓,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 a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b.籍吏民,封府库。 c.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冬雷震震夏雨雪。 2.名词后紧跟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a.驴不胜怒,蹄之。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c.名余曰正则兮。 3.名词放在副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日将暮,取儿槁葬。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4.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呢过愿动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云青青兮欲雨。 c.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d.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5.名词带介宾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6.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7.名词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a.置人所罾鱼腹中。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认为宝贵、认为低贱、认为卑下、认为高贵)2.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活用为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3.形容词在“之”“我”能代词前,活用为动词。 稍出近之。(靠近) 4.形容词后带介宾结构做补语,它活用为动词。 令尹子兰……率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 数词活用做一般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名词做状语

名词词类活用

名词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学好文言文的四大要素之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什么是实词的一词多义,什么是词类活用,如何判断,是学习文言文语言规律的关键。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我总结出一套判断方法,可以说是万无一失。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分享名词词类活用,一起来看看吧! 名词此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晋军函陵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2、朝服衣冠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 3、范增数目项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课文唐?杜牧《阿房宫赋》) 5、今予家是溪 (课文唐?柳宗元《愚溪诗序》)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动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名词所处位置应该是“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的使动用法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课文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3、尝人,人死;食狗,狗死 (《吕氏春秋?上德》) 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5、舍相如广成传舍 (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宾语怎样”即使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意动用法 1、侣鱼虾而友麋鹿 (课文宋?苏轼《赤壁赋》) 2、粪土当年万户侯 (课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宋?王安石《伤仲永》) 4、吾从师之 (课文唐?韩愈《师说》) 5、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 (《史记?孟尝君列传》)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但与以上不同的是,是“主观上认为怎样或主观上当作怎样”即意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4)名词作状语 1、吾得兄事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宋?苏轼《石钟山记》) 3、天下云集响应 (课文西汉?贾谊《过秦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