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上报流程指引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上报流程指引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上报流程指引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上报流程指引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上报流程指引(护理)

流程要点说明

1、发热反应: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出现畏寒、寒战、发热。

2、过敏反应:皮肤搔痒、荨麻疹、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

3、溶血反应:输血10-20ml后(约5min)发生:头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痛、黄疸、血红蛋白尿、伴寒战、高热、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体克症状、出血倾向、急性肾功能衰竭。

4、急性肺水肿、枸缘酸钠中毒反应等

发生疑似或输血反应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道。

2、以0.9%氯化钠溶液维持静脉通道,测量生命体征。

3、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处理,配合抢救。

4、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做好抢救记录

5、核对领血单、配发血报告单、病人资料、血袋标签、受血者与献血者ABO

血型、RhD血型等资料。

5、

6、

7、

停止输血,报告医生,遵医嘱处理。核对资料

病情稳定后立即实施以下措施:

1、医护及时与家属沟通。

2、发生输血反应时医患双方当场用无菌巾包裹使用过的剩余血袋、输血管、冲管的生理盐水等实物;用医务科专用封条封口,医、患双方签名确认。

3、怀疑细菌污染,采集剩余血袋血及患者血(厌氧及需氧菌培养基)由医生开医嘱, ;患者血标本贴病人资料的条码,;血袋血需注明血袋编号,送细菌室行细菌培养。(取同一批号的生理盐水、输血管、针头科室保存,以备通知要检测时送检)

4、怀疑溶血反应时,立即抽取患者血样检测血清胆红素、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浆结合珠蛋白,直接抗人球试验送检验科检验。

正确保留样本送检

家属无争议

1、密封好的剩余血送输血科重新检测ABO血型、RhD血型、交叉配血、受血者抗体筛查等项目,并放输血科暂代保存。

引发医疗争议或纠纷

2、医患协商将封存样本送至委托司法部门认可其结果的有关单位做相关检验, 。

3、医患双方共同送检,在检测部门拆封。

1、立即口头上报护理组长、科室护长、护理部、输血科等相关部门。有纠纷时同时报科主任。

2、当班护士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表一式两份,一份呈送输血科,一份送护理部。

4、科室护长跟踪检测结果,组织讨论,7天内向护理部上报讨论意见。

上报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指南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指南 1.0目的 为了规范血液质量投诉和与血站相关的输血反应的受理、处理、报告等活动,确保及时发现严重不良输血反应,为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创造基础,维护用血者和用血医院对血站的满意度和信誉度,根据《质量手册》第7.6.3条款的要求,建立本指南。2.0范围 适用于与血液相关的所有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调查及处理过程。 3.0职责 3.1 质量主管组织对重大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和处理。 3.2 质管科 3.2.1 对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处理、分析、报告。 3.2.2 对因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所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进行验证。 3.2.3 与用血医院进行沟通、反馈。 3.3 供血科 3.3.1 向用血医院提供关于输血不良反应的咨询。 3.3.2 对用血医院反馈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和报告。 3.4 研究所 3.4.1 向用血医院提供关于血型相关输血不良反应的咨询。 3.4.2 协助质管科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 3.5 相关科室 3.5.1 科主任负责组织本科室相关的人员对数学不良反应涉及的不 合格进行原因分析及制定、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 3.5.2 协助质管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和处理。 4.0 要求 4.1 定义输血不良反应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在输血 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 症状和体征;后者还包括输血相关性疾病。 4.2 分类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按时间分为急发反应(输血期间 或输血后24h内)和迟发反应(输血24h后,甚至数十天); 按免疫学分为免疫反应和非免疫反应,具体见表1。致命性输 血反应多发生在输血早期,在输血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反 应,特别是输血刚开始的时候。 表1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 急性反应迟发反应 免疫反应发热反应迟发性溶血性反应 过敏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

重点环节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

重点环节护理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 一、患者用药错误护理应急预案 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汇报制度 三、发生治疗错误护理应急预案 四、发生标本错误护理应急预案 五、围手术期护理应急预案

一、患者用药错误护理应急预案 (1)预防措施及主要准备 ①加强护士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注重对重点人群(实习生、新护士、责任心不强、情绪不稳定者)培养和管理。 ②规范管理病区药品,定期清点。 ③所有用药必须有医生开具的医嘱,执行过程中加强与医生、药剂人员沟通。 ④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药物质量、用药浓度,剂量、途径准确无误。 ⑤严格执行值班交接班制度,特别对转院、转科、手术所带到科室的药物要认真交接,以防遗漏或重复用药。 ⑥急救药品、物品做到“五定一及时”。 五定:定数量品种,定点放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一及时:及时维修补充。 (2)应急流程图

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汇报制度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一般包括: 1.发热反应 2.过敏反应 3.溶血反应 4.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5.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 6.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 7.输血传播的疾病 (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二)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重新送检。

输血不良反应识别及处理流程(知识材料)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上报流程 编制部门输血科编号 文件名称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上报流程任务概述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上报使用 流程节点 A B C D 临床护士临床医生输血科检验科 1 2 3、4 5 6 7、8、9 10、12 11、13 根据患者症状初步判断 属于何种输血不良反应, 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立即口头上报护理组长、 科室护长、护理部等相关 部门。有纠纷时同时报科 主任 怀疑溶血反应,立即抽患 者血做直接抗人球试验、 血清胆红素、血浆游离血 红蛋白、血浆结合珠蛋白 等送检 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 管道,0.9%氯化钠溶液维 持静脉通道,测量生命体 征 主任审核处理发现疑似或输血反应 报告医生 核对临床发血单:患者资 料、血袋标签、患者与献 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等资料 报告输血科,并按输血科 要求处理样本 重新检测患者 和血袋血的 ABO和RhD血 型、交叉配血、 查看受血者抗 体筛查结果 (有纠纷时第 三方检测) 细菌培养 (厌氧及需 氧菌培养) 医患双方当场用无菌巾包 裹使用过的剩余血袋、输 血管、冲管的生理盐水等 实物;用医务科专用封条 封口,双方签名确认 遵医嘱处理,配合抢救 怀疑细菌污染,采集血袋 血、患者血送细菌室行细 菌培养 相关检测填输血不良反应回报表一 式两份,一份呈送输血科, 一份送护理部 科室护长跟踪检测结果,

14、 15 相关内容输血不良反应识别、分类;怀疑细菌污染送检方法;输血不良反应回报表附件一、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输血不良反应10条提示症状):(1)发热,37℃以上升高≥1℃; (2)发冷、寒战; (3)呼吸困难,哮喘,咳嗽,气短; (4)血压升高或降低; (5)腹、胸、四肢/ 背部疼痛; (6)皮肤症状:荨麻疹、红斑、潮红、瘙痒、局部水肿; (7)黄疸,血红蛋白尿; (8)恶心、呕吐; (9)异常出血; (10)少尿、无尿。 附件二、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 即发反应---输血24h 内发生 溶血反应 1.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血型不合) 2.非免疫性溶血反应[物理因素所致(如高温、冷冻、RBC悬于非 等渗液等)] 非溶血反应 1.发热反应(临床提示:37℃以上升高≥1℃、发热、寒战) 2.过敏反应(临床提示:体征) 3.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临床提示:肺水肿) 4.细菌感染(临床提示:可伴溶血,但DAT阴性;发热-休克) 5.循环超负荷(临床提示:大量输血、输液史) 6.缓激肽酶→休克(临床提示:无发热及休克) 7.空气栓塞(临床提示:突然发绀) 8.低血钙(临床提示:大量输血、输液史) 9.低体温(临床提示:大量输血史、输低温血史) 迟发反应---输血24h 后发生 溶血反应 1.同种免疫 2.迟发性溶血(血管外溶血多见) 非溶血反应 1.HLA抗体(临床提示:血小板输注无效) 2.移植物抗宿主病(TV-GVHD)(临床提示:多系统非特异性症 状)

常见的输血反应与处理原则

常见的输血反应与处理原则: 1、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轻者,先减慢输血速度,若症状继续加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撤下输血器注明“输血反应”,查究原因并对症处理(高热给予物理降温,寒颤者保温),遵医嘱应用抗过敏药物,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2、过敏反应: 除按发热反应处理外,按过敏性休克抢救;有呼吸困难者,给高流量吸氧,喉头严重水肿,协助医生作气管切开。 3、溶血反应: 这是输血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种,一旦发现,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保留余血和病员血标本,重作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双侧腰部给予热敷,以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碱化尿液,以增加血红蛋白溶解度,减少沉积,避免肾小管阻塞,遵医嘱静脉输碳酸氢钠;对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歇处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止血钾增高,酌情行血浆交换(严重贫血者先输同型血);严密观察血压、尿量、尿色的变化。 4、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如发生按急性肺水肿的原则处理,停止输血,酌情帮助病员端坐,四肢轮扎,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高流量输氧通过25-30%的酒精湿休后吸入,以改善肺部气体交换;遵医嘱应用镇静、镇痛、扩血管、强心、利尿等药物,以减轻心脏负荷。 5、细菌污染反应: 一旦发现,除立即停止输血和通知医生外,应将剩余血送化验室,作血培养和药敏试验。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准确记录出入水量,严密观察病情,早期发现休克先兆,配合抗休克、抗感染治疗。 6、大量输血后反应: 防治原则:在连续输入几个单位库血时,应间隔输入新鲜血,大量输血达1000毫升以上,按医嘱静输入10%葡萄糖酸钙。 7、疾病感染反应: 对供血者应严格体检,优选供血者,凡有黄疸史、肝病、肝功能异常,或3-5年内患过疟疾,查血抗体阳性者等,均不能做献血员。严格各类器械消毒,认真执行无菌操作。 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血库)至少保存一天。

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及处理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及处理预案 一、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 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 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 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 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 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或护士长。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患方提出异议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管备查。 (二)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到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后,应仔细询问患者所属病区、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血型、既往输血史、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无法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输血不良反应广义上包括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因输血操作、血液成分本身、血液质量、外来物质和微生物传播引起的副作用和疾病;输血不良反应下以上不包括血源性传染疾病传播。此外,输血不良反应的判定应通过实验室检查或其他方法证实不良反应与输血有关。 一般情况下,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开始出现症状、体征和临床表现的时间,将输血不良反应分为即发型反应(acute transfusion reaction)和迟发型反应(delayed transfusion reaction)。即发型反应指输血当时和输血后24小时发生的反应;迟发型反应指输血后几天、十几天或几十天发生的反应。 按输血反应的机制分为免疫介导(immune mediated)和非免疫介导(nonimmune mediated)两大类。这两者皆有急性和慢性的分类,且皆有非感染性的和感染性的并发症。引起免疫性输血反应(immune transfusion reaction)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为免疫介导的非感染性输血反应,大部分与血型抗原相关。人类血型众多复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等血液成分都具有相应的血型相关抗原。仅红细胞而言,2002年国际输血协会(ISBT)血型命名委员会已确认的红细胞血型有29个系统,200多个抗原。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子外,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体;因此,不同个体输血时所导致的免疫输血反应是困扰输血安全的一大难题。非免疫介

导的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与血液质量反映安全、成分血液输注不当有关。 输血反应也可以按照临床表现及造成的并发症进行分类,如果过敏反应、输血后紫癜、肺水肿、枸橼酸盐中毒、空气栓塞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败血症等。其中红细胞输血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最严重,死亡率最高;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过敏性反应最为多见。 输血反应还可以按照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进行划分。 以上4种分类方法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分类方法,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交叉。例如,溶血反应根据病发缓急可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根据免疫介导因素可分为免疫性溶血反应和非免疫性溶血反应。输血反应可能出现一种或多种输血反应,当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输血反应时,其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结果要进行综合判断。 输血不良反应的划分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很大差别。原因在于:1.普通药物成分稳定,而血液制品随着储存时间的不同,其功能剂量有很大差别。2.一般药物质量安全的可控程度强,可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病原微生物灭活,而血液制品要考虑到血液成分的活性与功能,其病原微生物灭活问题一直亟待解决的难题。3.药物不良反应仅涉及药物本身性质,输血不良反应涉及输血全过程,既包括客观因素,也包括输血操作等主观因素。 因此,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诱因可将其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输血成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输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流程图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一、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 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 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

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 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 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后(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或护士长。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患方提出异议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管备查。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程序

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及处理程序 一、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二、发生或疑似输血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立即通知输血科和患者的主管医师,及时调查、治疗和抢救,查找原因,做好相关记录。 三、立即抽取患者对侧肢体血标本,连同血袋剩余血和《患者不良反应回报单》送至输血科,输血科人员协助临床医师调查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与主管医师共同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调查表》,此表送输血科保存。 四、输血科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输血反应。立即查证: ⑴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对原病人血液标本进行复检、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 ⑵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重新抽取病人血标本送输血科重新进行血型检定、不完全抗体筛查;对血袋内剩余血液进行血型复检和新抽的病人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 ⑶肉眼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

⑷用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五、实验室检查 ⑴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⑵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⑶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 六、输血科确定原因后 ,结果要及时通报临床科室,输血科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记录到受血者的病历中。 七、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八、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按规定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九、输血科每月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上报医务处。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就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无法解释的、新的症状与体征。输血不良反应广义上包括输血过程中与输血后因输血操作、血液成分本身、血液质量、外来物质与微生物传播引起的副作用与疾病;输血不良反应下以上不包括血源性传染疾病传播。此外,输血不良反应的判定应通过实验室检查或其她方法证实不良反应与输血有关。 一般情况下,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开始出现症状、体征与临床表现的时间,将输血不良反应分为即发型反应(acute transfusion reaction)与迟发型反应(delayed transfusion reaction)。即发型反应指输血当时与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反应;迟发型反应指输血后几天、十几天或几十天发生的反应。 按输血反应的机制分为免疫介导(immune mediated)与非免疫介 导(nonimmune mediated)两大类。这两者皆有急性与慢性的分类,且皆有非感染性的与感染性的并发症。引起免疫性输血反应(immune transfusion reaction)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 为免疫介导的非感染性输血反应,大部分与血型抗原相关。人类血型众多复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等血液成分都具有相应的血型相关抗原。仅红细胞而言,2002年国际输血协会(ISBT)血型命名委员会已确认的红细胞血型有29个系统,200多个抗原。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子外,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体;因此,不同个体输血时所导致的免疫输血反应就是困扰输血安全的一大难题。非免疫介导的输

血不良反应主要与血液质量反映安全、成分血液输注不当有关。 输血反应也可以按照临床表现及造成的并发症进行分类,如果过敏反应、输血后紫癜、肺水肿、枸橼酸盐中毒、空气栓塞与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败血症等。其中红细胞输血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最严重,死亡率最高;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过敏性反应最为多见。 输血反应还可以按照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进行划分。 以上4种分类方法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分类方法,她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交叉。例如,溶血反应根据病发缓急可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与迟发性溶血反应,根据免疫介导因素可分为免疫性溶血反应与非免疫性溶血反应。输血反应可能出现一种或多种输血反应,当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输血反应时,其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结果要进行综合判断。 输血不良反应的划分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很大差别。原因在于:1、普通药物成分稳定,而血液制品随着储存时间的不同,其功能剂量有很大差别。2、一般药物质量安全的可控程度强,可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病原微生物灭活,而血液制品要考虑到血液成分的活性与功能,其病原微生物灭活问题一直亟待解决的难题。3、药物不良反应仅涉及药物本身性质,输血不良反应涉及输血全过程,既包括客观因素,也包括输血操作等主观因素。 因此,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诱因可将其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输血成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输血后紫癜等;第二类:血液质量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如AIDS、肝炎、梅

(总)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与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制度 输血开始后最初15分钟严密监测患者,以便发现副作用的早期症状。 (一)急性输血反应的处理 发生急性输血反应时,首先对血袋标签和患者的身份进行核对,如发现有不符的地方,立即停止输血并向输血科了解情况。 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及输血科,对症治疗,在进行积极的治疗抢救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核对、检查,保留输血器及血袋封存送检做以下核对检查: ①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输血记录单; ②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 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实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实验) 1.第I类轻度输血反应 采取措施: ⑴减慢输血速度; ⑵肌注抗组胺药; ⑶经过对症治疗,30分钟内临床表现无好转迹象,或临床表现恶化,则按第II类输血反 应处理。 2.第II类中重度输血反应 采取措施: ⑴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畅通; ⑵立即通知病人的主治医师和输血科; ⑶将输血器连同剩余的血液、收集的新鲜的尿样和另一只手臂采集的标本(1份抗凝、1 份不抗凝)以及有关的申请单,送输血科和检验部门分析;

⑷肌肉注射抗组胺类药,口服或注射退热药,对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⑸如表现出过敏反应症状(如支气管痉挛、啸鸣),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药; ⑹收集24小时的尿样送检,以确定是否溶血; ⑺如出现临床症状改善,换一袋血液重新开始输注,但速度要慢,并密切观察; ⑻如经过处理后15分钟内患者临床表现未改善或有恶化的趋势,按第III类处理。 3.第III类有生命危险的输血反应 采集措施: 发生急性输血反应,如:疑为溶血性、细菌污染输血反应、急性肺损伤等,应立即停止输血。 ⑴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畅通; ⑵静注生理盐水(开始20~30ml/kg),以维持收缩压;与血压低,5分钟之内输注,并抬 高患者的下肢。 ⑶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面罩给养; ⑷缓慢肌肉注射肾上腺素(浓度1:1000),0.01mg/kg; ⑸如表现出过敏反应症状(如支气管痉挛、啸鸣),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药和支气管扩张 药; ⑹给予利尿药,如静脉注射速尿20~80mg/次,或与之相当的其他药物; ⑺立即通知病人的主治医师和输血科; ⑻将输血器连同剩余的血液、收集的新鲜的尿样和另一只手臂采集的标本(1份抗凝、1 份不抗凝)以及有关的申请单,送输血科和检验部门分析; ⑼肉眼观察病人排出的新鲜尿样,确定其是否有血红蛋白尿(血尿或酱油色尿)症状;⑽收集24小时尿并记录患者输入和排除液体总量,维持患者液体平衡; ⑾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或伤口出血情况,如果有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表明发生DIC,输注血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上报流程指引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上报流程指引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上报流程指引(护理) 流程要点说明 1、发热反应: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出现畏寒、寒战、发热。 2、过敏反应:皮肤搔痒、荨麻疹、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 3、溶血反应:输血10-20ml后(约5min)发生:头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痛、黄疸、血红蛋白尿、伴寒战、高热、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体克症状、出血倾向、急性肾功能衰竭。 4、急性肺水肿、枸缘酸钠中毒反应等 发生疑似或输血反应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道。 2、以0.9%氯化钠溶液维持静脉通道,测量生命体征。 3、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处理,配合抢救。 4、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做好抢救记录 5、核对领血单、配发血报告单、病人资料、血袋标签、受血者与献血者ABO 血型、RhD血型等资料。 5、 6、 7、 停止输血,报告医生,遵医嘱处理。核对资料 病情稳定后立即实施以下措施: 1、医护及时与家属沟通。

2、发生输血反应时医患双方当场用无菌巾包裹使用过的剩余血袋、输血管、冲管的生理盐水等实物;用医务科专用封条封口,医、患双方签名确认。 3、怀疑细菌污染,采集剩余血袋血及患者血(厌氧及需氧菌培养基)由医生开医嘱, ;患者血标本贴病人资料的条码,;血袋血需注明血袋编号,送细菌室行细菌培养。(取同一批号的生理盐水、输血管、针头科室保存,以备通知要检测时送检) 4、怀疑溶血反应时,立即抽取患者血样检测血清胆红素、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浆结合珠蛋白,直接抗人球试验送检验科检验。 正确保留样本送检 家属无争议 1、密封好的剩余血送输血科重新检测ABO血型、RhD血型、交叉配血、受血者抗体筛查等项目,并放输血科暂代保存。 引发医疗争议或纠纷 2、医患协商将封存样本送至委托司法部门认可其结果的有关单位做相关检验, 。 3、医患双方共同送检,在检测部门拆封。 1、立即口头上报护理组长、科室护长、护理部、输血科等相关部门。有纠纷时同时报科主任。 2、当班护士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表一式两份,一份呈送输血科,一份送护理部。 4、科室护长跟踪检测结果,组织讨论,7天内向护理部上报讨论意见。 上报处理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 一、目的:积极处理输血反应,将输血反应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二、使用范围: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及大剂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三、处置原则:立即停止输血,维护输液通道,积极救治,保留血袋。 四、处置程序: 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查。 2、报告医师及护士长。 3、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给予氧气吸入。 4、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5、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患者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执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6、怀疑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标本一同送输血科。 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五、常见输血反应与护理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过敏反应: 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治疗: (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 (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抗过敏:地塞米松10MG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静点,严重者使用0.1%肾上腺素0.1-0.3ML静注。. (4)异丙嗪25MG肌注。 (5)10%葡萄糖酸钙10ML肌注。 (6)对多次输血有过敏反应者,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 (二)发热反应: 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 2、据症状轻重处理。 (1)轻症:口服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

(完整版)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XXX医院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性文件 文件编号版本/修改状态A/0 共4页编制者审核者批准者 发布日期XXX年XX月XX日实施日期XXX年XX月XX日2.18.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1.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发生了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 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为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确保输血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2.输血相关人员必须掌握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和应急措施,当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 3.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临床科室和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一旦发生输血反应,临床科室和医护人员应执行下列程序: 3.1.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应减慢或停止输血,必要时应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患者在输血完毕后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应判断反应的严重程度,必要时应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 3.2.及时进行输血相关内容的核查,必要时应立即向输血科和患者的主管医师报告,对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还应立即报告科主任和医院职能部门。 3.3.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等作出明确的诊断。 3.4.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别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抢救措施。 3.5.查找原因,做好登记和记录,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报送 输血科。 3.6.积极配合职能部门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和评价。 3.7.根据职能部门的调查处理和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并积极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防范输血风险。 3.8.妥善保管相关记录。 4.一旦接到临床发生输血反应的通知,输血科应执行下列程序: 4.1.值班人员积极协助临床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抢救措施,并立即报告科主任。 4.2.积极协助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进行核查,包括《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输血记录单》、患者病历等,内容包括患者的身份信息、供血者的血液信息和 血液外观质量、患者和供血者的血型、交叉配血结果等。 4.3.通知临床科室重新采集患者血标本,并对已保存的患者和供血者的原始血标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流程图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一、?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 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 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 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 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后(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或护士长。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患方提出异议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管备查。?? (二)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到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后,应仔细询问患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发生在输血时、输血后24 小时内甚至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按发生时间可分为:即发型输血反应和迟发型输血反应;按免疫学可分为:免疫性输血反应和非免疫性输血反应;其中免疫性输血反应是输血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反应。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有:(1)发热反应;(2)过敏反应;(3)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4)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5)输血后紫癜;(6)血小板输注无效;(7)循环负荷过重;(8)肺微血管栓塞;(9)溶血性输血反应;(10)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二、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输血过程,及时发现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在输血过程中,临床医师、护士应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尤其在输血开始的5-15 分钟,护士应注意严格观察患者情况,是否有体温升高、过敏反应、荨麻疹。输血后紫癜、休克、全身出血、血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等,输血结束后,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现象。 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发生怀疑溶血性输血反应或细菌污染输血反应后,立即停止输血,及时报告上级医师,积极治疗抢救;同时抽取病人血样5ml(1ml 用EDTA 抗凝,4ml 不抗凝)连同血袋一起送回输血科检测分析;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由血管内溶血引起,尿中含血红蛋白)。 三、医务人员应掌握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 1、输血中或输血后病人出现皮肤痘痒伴潮红或荨麻疹是过敏反应,多为对血浆蛋白过敏。处理方法是:停止输血,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物,必要时静注地塞米松,再次输血时应选用洗涤红细胞,避免输注血浆及其成分 2、输血性发热反应一旦发生,立即停止输血并及时给予非那根或地塞米松可使临床症状迅速得到缓解。 3、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病人出现寒战、高热、腰部疼痛、面色发红、尿呈酱油色或葡萄色;或在全身麻醉状态下,手术视野过度渗血或出血不止,病人发生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均应考虑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可能。应立即停止输血、抗休克、防止DIC、保护肾功能。根据病情对症治疗、扩容;使用小剂量的多巴胺、利尿改善肾脏供血,避免用强烈收缩肾血管的升压药;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必要时,在溶血反应发生后5-7 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一)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更换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若为一般性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4.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医务科、血库。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血库。 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程序】

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预案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1.过敏反应 1.1 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1.2 治疗 1.2.1 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 1.2.2 吸氧:鼻管或面罩吸氧、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1.2.3 抗过敏:地塞米松10mg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静滴,严重者使用0.1%肾上腺素0.1—0.3ml静注。 1.2.4 异丙嗪25mg加人静脉补液; 1.2.5 10%葡萄糖酸钙10mg加入静脉补液; 1.2.6 对反复发生热性输血反应,可选用洗涤红细胞输注。 2.发热反应 2.1 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症状持续1

—2小时后逐渐缓解。 2.2 据症状轻重处理。 2.2.1 轻症物理降温、多饮水。 2.2.2 重症吸氧、药物降温、抗过敏等治疗。 3.溶血反应 3.1症状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疼、头胀、心前区压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或显示输血疗效不佳。重者表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循环障碍、创面渗血,继发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以至血压降低等休克表现。严重的不合血输入后,因大量红细胞破坏,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 3.2 治疗:抢救重点在抗休克、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 3.2.1 可适当补液,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新鲜同型血浆以增加血容量。 3.2.2 使用多巴胺、重酒石酸间羟胺等血管活性药以升高血压及扩张肾血管。 3.2.3 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等。 3.2.4 出现少尿时在纠正血容量后适当用20%甘露醇、呋塞米促进利尿。 3.2.5 急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治疗。 3.2.6 明确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可用肝素治疗。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评估制度.介绍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评估制度 1.目的:由于人类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几乎不存在完全同型的血液成分,这使受血者可能发生多种不良反应或潜在的风险。为及时正确处置输血不良反应时,尽可能避免或减轻输血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制订本制度。 2.术语: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受血者输入血液或血液制品过程中或输注结束后出现某些症状和体征,并且用原有疾病不能解释。 即发反应(即发型输血不良反应):是指输血当时和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反应。 迟发反应(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在输血后几天、十几天或几十天后发生的反应。 输血相关:是指与输血有直接关系,含输血过程和输血后。 3.输血不良反应预防:患者输血时应先慢后快,输血过程前15分钟输注速度应缓慢,滴速不应超过5ml/min,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4.输血不良反应处置基本流程

5.输血不良反应处置 (1)凡发生与患者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必须被视为疑似输血不良反应。 (2)发现不良反应减慢或暂停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立即通知值班医师; (3)值班医师应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值班医师判定为患者疾病引起的反应,可继续输血,但须密切观察。

轻微输血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可继续输血,但必须密切观察。 输血反应较重,应停止输血,积极对症治疗。 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应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积极治疗抢救。 通知采供血机构,封存血袋;立即调查输血不良反应原因,为治疗抢救提供有利情况。 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 6.输血不良反应调查 (1)轻微输血反应的调查由经治医师负责;较重输血反应的调查由患者收治科室负责;严重输血反应的调查由医务科负责。检验科血库应积极配合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工作。 (2)轻微输血反应经对症治疗症状消失或减轻的,在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上记录反应类型、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并送检验科血库,同时记录在病历上。 (3)输血反应较重的,患者收治科室与检验科血库一起查找原因,将调查结果记录在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和病历上,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送检验科血库。 患者输血史、过敏史;检测患者免疫球蛋白;调查输注血液情况。 其他需要调查的因素。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流程.

4.18. 5.5 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预案,记录及时、规范。(★) 【C】 1.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预案,记录及时、规范。 (1)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经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2)有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3)发生疑似输血反应时医务人员有章可循,并应立即向输血科和患者的主管医师报告。 (4)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立即停止输血,并调查其原因。要有调查时临床及时处理患者的规范。 (5)输血科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输血反应。立即查证: 1)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2)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肉眼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如果可能,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4)用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6)实验室应制定加做其他相关试验的要求,以及做相关试验的标准。(7)输血科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永久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8)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9)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 7 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职能部门会同输血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评价结果的反馈率为 100%。 2.输血科(血库)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有记录。 3.由输血科(血库)主任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 4.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B】符合“C”,并 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有职能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后考核的记录。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处理预防完整版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 及处理预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医、护处理及预防措施 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护理处理 1、发热反应:是输血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轻者表现为畏寒,发热,一般体温在38℃左右,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重者个别可出现高热,烦躁不安,抽搐甚至昏迷。 根据症状轻重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无禁食的病人可口服布洛芬或物理降温,寒战时注意保暖;重症者应立即停止输血,予吸氧、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或静脉注射赖氨匹林、抗过敏等治疗,并严密观察病情。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卫生。并保留余血、输血器等送检。 2、过敏反应:症状轻者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处理: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畅。如出现呼吸困难者,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喉头水肿严重时可配合气管插管或者切开手术。若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根据医嘱给予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ml,或者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 3、溶血反应:是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痛、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重者表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循环障碍,继发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以至血压降低等休克表现。严重的不合血输入后,因大量红细胞破坏,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一旦发生溶血反应,立即终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与医生联系,并保留余血,核对血型,重做交叉配血实验;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双侧腰部封闭,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防止肾小管痉挛,保护肾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对少尿、无尿者按急性肾衰处理,出现休克症状时,立即配合抢救休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