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村居》教学设计

古诗《村居》教学设计
古诗《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路与教学理念

【教学思路】

《村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农历二月,地面青草生长,空中莺儿飞翔,堤岸上杨柳飘拂,人们陶醉在大好春光里。放学回来的孩子们,忙趁着东风放起风筝。在学习时,我们可以先借助拼音帮孩子读通诗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观察图,对照图简单大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说说春天的美景,如嫩绿的小草,飞翔的莺儿,飘拂的柳枝,说说飞奔的儿童放风筝的情景等,从而体会一二两句中春景的美好,三四句中孩子的喜悦。当然,这首诗重点在于背诵,所以读是关键,增加语言积累即可。

【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以评价促发展,在读与评价相结合中感悟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风景诗,全诗如一幅美丽的风俗画:乡村的二月,天气暖和起来。春光明媚,和风丽日,青草生长,鸣莺翩飞。春风吹动下,垂柳的枝条正拂着堤岸,仿佛陶醉在融融的春光中。白昼渐渐长了,儿童沐

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奔跑着放飞风筝。诗人抓住早春二月的特点,以精练的语言勾画出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景、人、事融为一体,充满了生活情趣,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开学后要学习的第一篇描写春天的课文,也许这个时候学生还沉浸在冬的寒意中,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在上学期古诗诵读大赛中的成功,体验到品读古诗的快乐,把学生带入《村居》迷人的意境之中。

【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创设情景,进行层进式的引导与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悟诗意诗情。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生字组成词语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大意,在朗读、感悟中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

【情感目标】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古诗的学习,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诗句的内容,感悟诗句丰富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等;关于春天的资料卡片等。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词语妹妹,相信大家看,她们来了!(幻灯1:杨柳纸鸢)能叫出它们的名儿吗?

2.齐读两个词语。

3.响亮地喊一声。

过渡:不过,这两个小妹妹悄悄地告诉我说它们很担心,怕你们把它们写错了。(幻灯2:杨柳纸鸢)说说看,它们害怕哪些地方写错?

4.指名说说写加点的字应该注意什么。

5.你们会写错吗?那就写写看。

(学生书写两个词语,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

6.同学们都写对了,词语妹妹一高兴,把她们的好朋友也带来了,(幻灯

杨柳纸鸢黄莺儿童)来,热情地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学生齐读“黄莺”、“儿童”)

7.嘘!静静地想想:哪首古诗里有这四个词语娃娃?同学们记性可真好,就是《村居》。今天我们就细细品读这首诗,体会高鼎笔下的春天美景。

8.师生共同书写课题,读课题。

二、自学质疑

1.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在理解的字、词、句子旁边作批注,把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画出来,想办法解决。完成后用漂亮的姿势告诉老师。

2.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并相机解答学生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指导观察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再从课文中圈出相关的词语。

2.指名汇报,师生评议,完成课后习题。

过渡:小眼睛可真亮!可是孩子们,我们不仅能找、会说,还要仔细品味语言的精妙,把作者对春天那份浓浓的爱

意用我们的读与说表现出来,才是真正的读书。请同学们自由品读诗句,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写在旁边。

四、了解诗意,感受情感

1.自由读一读,写一写诗句的意思。

2.交流,引导、评价。

(1)指名将诗句意思串联起来说一说,师生共同评议,指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说具体。

(2)引导学生尽量用优美的词语说说诗意,体会语言的美妙。

3.配乐朗读,想象诗句描绘的美丽景象。

过渡:春天的江南小乡村这么美,同学们和作者一样,都深深地陶醉在其中了。这醉人的景色该怎样读呢?(高兴、欢快……重读“醉”、“忙”两个字)

4.齐读全诗。

引导:大家读得太好了,不仅读出了热爱、赞美的情感,还有自己的感受在里面。如果我们能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那就是最棒的“读书郎”!听老师读两次,看哪一次读出了韵味,是怎么读的。

5.配乐范读,学生静静地倾听、比较。

6.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出示幻灯4: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指名读,师生评价。

(2)接读,师生评价。

(3)齐声朗读,学生自评,老师评价。

五、互动拓展,积累好词美句

1.(出示幻灯5)在《村居》中,诗人用清丽的笔调,把我们带到了明媚的江南小乡村,让我们与那里的孩子们一起感受着在美好的春光里放飞风筝的欢乐。我相信同学们也积累了不少描写春天的词语或古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2.学生交流关于春天的词语或古诗,完成“语文天地”的“读一读”。

六、综合实践活动

搜集关于春天的诗句、文章,图片,举办“春天的脚步”展览,评选“春天的小使者”。

【板书设计】

村居

草长莺飞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 忙放纸鸢

早春

古诗村居教学设计

古诗《村居》教学设计 一年级级组乔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会写“忙”字,会认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能用小组合作、朗读体会、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境等方法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读懂古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诵读理解的过程中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2、春天是一首歌,春天是一幅画。谁能用一些词语,一句古诗,背有关春天的课文来赞美一下春天呢?(学生发言)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板书课题:村居 二、初读古诗,随文识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 4、抽生读诗,读出节奏和感情。 5、全体齐读。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乡村的春天到底在哪里呢?其实就在我们的眼睛里。抽生读前两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二月天”是什么意思?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2、(课件上的诗句)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诗。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3、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4、在这样醉人的春光里,孩子们会做些什么呢?你能把后两句读给大家听吗?。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古诗三首清明 优质课 教案2

教学课题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酒、牧”等6个字,会写“欲、魂”等13个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描绘的场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重点难点 1.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生自由回答师总结揭题:中华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个传统节日(板书课题:《清明》)学生齐读课题。 2.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

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自古至今许多文人以晴明为话题写下了许多诗词和文章,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唐代作家杜牧的《清明》。 3.了解作者:介绍作者杜牧,教师适时点拨。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二、初读课文,探究初成。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 初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文,读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多媒体出示“欲、魂、借、酒、牧”5个生字,老师讲解“欲”字与“浴”区别来记,“酒”和“洒”区别来记。重点指导 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 (3)学生每个生字写3遍。教师巡视,个别指导。(4)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一)清明时节雨纷纷 1、看图:天气怎么样?春雨迷蒙,像烟雾般笼罩着大地,这就是细雨纷纷的春天。

古诗《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路与教学理念 【教学思路】 《村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农历二月,地面青草生长,空中莺儿飞翔,堤岸上杨柳飘拂,人们陶醉在大好春光里。放学回来的孩子们,忙趁着东风放起风筝。在学习时,我们可以先借助拼音帮孩子读通诗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观察图,对照图简单大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说说春天的美景,如嫩绿的小草,飞翔的莺儿,飘拂的柳枝,说说飞奔的儿童放风筝的情景等,从而体会一二两句中春景的美好,三四句中孩子的喜悦。当然,这首诗重点在于背诵,所以读是关键,增加语言积累即可。 【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以评价促发展,在读与评价相结合中感悟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风景诗,全诗如一幅美丽的风俗画:乡村的二月,天气暖和起来。春光明媚,和风丽日,青草生长,鸣莺翩飞。春风吹动下,垂柳的枝条正拂着堤岸,仿佛陶醉在融融的春光中。白昼渐渐长了,儿童沐

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奔跑着放飞风筝。诗人抓住早春二月的特点,以精练的语言勾画出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景、人、事融为一体,充满了生活情趣,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开学后要学习的第一篇描写春天的课文,也许这个时候学生还沉浸在冬的寒意中,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在上学期古诗诵读大赛中的成功,体验到品读古诗的快乐,把学生带入《村居》迷人的意境之中。 【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创设情景,进行层进式的引导与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悟诗意诗情。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生字组成词语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大意,在朗读、感悟中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 【情感目标】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完整版)六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 吉卫民族小学教研公开课龙林 教材分析: 《清明》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作品,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行旅之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诗情推向全篇高潮,使诗中行人的愁苦思绪一下转换为继续抖擞前行的奋争心态,景中言情,意蕴深远,语言清新,朗朗上口,有利于积累和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掌握运用“魂、借、牧、遥”4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清明》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前个星期我们放了清明假,那么谁来说说清明假你是怎样过的? 2、你了解清明节吗? 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 与暮春(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之交,也就是每年4月4日——6日之间。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

祖和扫墓、踏青出游的日子,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3、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中写出了清明时节的特殊气氛,今天让我们跟 随作者去看看吧! 4、板书课题; 5、了解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尝试去理解古诗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工具书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3、教师点小组进行学习汇报(小组汇报,集体交流) 4、教师强调:a“魂”字右边不要忘了“撇折点”。 b“牧”的右边是反文旁。 5、再次朗读古诗,读完后谈谈你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尝试体会古诗内涵(音乐伴奏)。 2、你们觉得老师读的好吗?谁敢和我比比?(学生自由发挥,音乐跟随伴奏) 3、同学们,听完他们读完之后,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觉得诗中行人心情怎 么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仿佛看到了一副清明烟雨图,天下着蒙蒙细雨,有人在路上走着,

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风景诗,全诗如一幅美丽的风俗画:乡村的二月,天气暖和起来。春光明媚,和风丽日,青草生长,鸣莺翩飞。春风吹动下,垂柳的枝条正拂着堤岸,仿佛陶醉在融融的春光中。白昼渐渐长了,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奔跑着放飞风筝。诗人抓住早春二月的特点,以精练的语言勾画出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景、人、事融为一体,充满了生活情趣,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开学后要学习的第一篇描写春天的课文,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在上学期古诗诵读大赛中的成功,体验到品读古诗的快乐,把学生带入《村居》迷人的意境之中。 教学目标 1、会认“村、居、醉、烟、童”5个生字,会写“忙”这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春天的美好情景以及孩子们快乐活泼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等。 学具:关于春天的资料卡片等。 教法:创设情景,进行层进式的引导与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悟诗意诗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全诗,学习前两行诗及其生字。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第一二行,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揭题:(出示本课插图)同学们,这幅图上描绘了什么季节,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呢?对了,在草绿花红的春季,小朋友们在快乐的放风筝。早在清朝,诗人高鼎就作了一首七言诗《村居》,描写了在绿草青青、黄莺啼叫的春季里,河边的杨柳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摆,人们陶醉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白天渐渐长了,小孩子们放学回来,时光还早,赶忙趁着东风在大好的春色中快乐地放风筝。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出示课题《村居》。 2)读题:平舌音读得可真准确呀!(指名读题) “村”是形声字。可以用扩词的方法帮助理解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 给“村”找找朋友。(农村、村子、村庄、山村……) 给“居”也找个朋友。(居住、居处、居家、居中……) “村居”是什么意思?(在农村居住——你真会思考!) “居”指居住,学过的尸字头的字还有:尺、尼、尾等。 3)解题:两位生字宝宝拉起了小手,一起读——村居。(板贴词条) 二、多种形式,充分朗读: 1、教师范读、领读。 2、借助拼音,学生试读。。 3、跟老师读:想读吗?轻轻地跟着老师读一读。 4、指名读诗:小组读。谁来学着老师的样子读读诗?(请3-4人) 评价:*正音:草长莺(yīng)飞、拂(fú)堤杨柳 醉(zuì)春烟、散(sàn)学 *你可真能干呀!已经读得这么流利了! *读得真不错,你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太棒了,你就像是一位小诗人呢! 5、生齐读:去掉拼音还能读吗?一起来试试看。 6.教师领读,学生接读 7、我们也快来和诗中的孩子们一起放放风筝吧! (读词巩固生字)山村居住陶(táo)醉春烟童年发散连忙 哇,一只只漂亮的风筝在小朋友们的帮助下,都飞上蓝天啦! 8、可是顽皮的风筝还要考考你们呢。请你帮它们和好朋友连连线。

古诗两首《村居》《咏柳》教案

1古诗二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村居》和《咏柳》都是以春天为题材的古诗。寥寥数语,勾画出两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赞春图”。本课教学,坚持“以读代讲,读中悟情”的教学理念,重点引导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层次的读,感知诗意,感悟诗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教师) 2.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插图引入,激发兴趣 1.话题引入:美丽的春天悄然来临,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里,你们都喜欢做哪些活动?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2.学生自由交流。 3.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说清楚画面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猜测他们当时的心情。 4.引出课题:清朝诗人高鼎目睹了这一画面,有感而发,作了一首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村居》。(板书课题) 5.学生朗读课题,并按自己的想法说说“村居”是什么意思。(“村居”就是在农村居住。)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图片与文字资料课件;江中小块陆地图片课件;三首诗词意境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 熟读本课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人诗句连连看 1.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诗人对应连一连。 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相关诗句连连看的游戏形式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 二、课前预习成果展 1.借助拼音读好三首古诗词。 (1)读准字音:“蝉”是翘舌音。 (2)指名读三首诗词。

2.交流作者资料。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的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词的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对作者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感悟其写作风格。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 (一)《宿建德江》 1.释诗题。 宿:住。建德江:浙江省新安江的一段。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 2.明诗意。 过渡:同学们,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能安然入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诗里的哪个字、哪些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1)自由读诗,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①说一说诗句中这些词语的意思。 移舟:划船。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应利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渚”的意思。 客:指作者本人。 ②交流诗句意思。 傍晚,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看到了空旷的原野,天空比树还要低。江水清澈,月亮倒映在水里,离我很近。 (2)小结:第一二句告诉我们诗人在做什么,第三四句写了诗人看到的江

二下《村居》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村居》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村居》是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清代诗人高鼎所作。全诗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诗人抓住早春二月的特点,以精练的语言勾画出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景、人、事融为一体,充满了生活情趣,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二、设计理念 1.充分依托文本,在咬文嚼字中引导学生想象意境。 2.倾听——描绘——诵读——吟唱,各环节循序渐进,对文本的理解梯次加深。 三、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试着吟诵本诗。 2. 在想象中理解诗词的意境。 3. 懂得春天的美好及自己所处年级的美好。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多种形式理解诗歌意境。 难点:吟诵本诗。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许多描写儿童的诗词,谁能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儿童的诗---《村居》,从题目中你发现了什么吗?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二、聚精会神学古诗 1.齐读古诗 2.作者高鼎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著作有《拙吾诗稿》等。 3.美读全诗,深化理解 (1)草长莺飞二月天 a.这句诗告诉我们了什么信息?时间?事物?草儿怎样生长?黄莺怎么在天上飞?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春的使者已经来到人间,它们在说什么呢?“春天来啦,春天来啦”) (2)拂堤杨柳醉春烟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A.什么是拂?你能做一下拂的动作吗?在这里是杨柳自己抚摸堤岸吗?是风。什么样的风?春天里的温暖的风。这里是把杨柳怎么化了?拟人化了! B.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柳树的诗句? (诗意: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C.我们小孩子都不能喝酒,不能体会喝醉酒的感觉,大家见过喝醉的人吗?

古诗新唱《村居》教学设计

古诗新唱《村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唱古诗新唱歌曲《村居》,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能用轻松,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在古诗吟唱中真正感受学习古诗的独特兴趣,领略古诗的美感。 3.能够进行简单的创作,为古诗配上几小节的旋律。 教学重点: 能用轻松、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简单的旋律创作 教学准备: 钢琴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今天,请同学们模仿可爱活泼的小鸟跟随老师一起来唱歌吧。 1 =c 2/4 1 2 3 4 ∣5 - ∣ 5 4 3 2 ∣1 - ∣∣ (师)小鸟唱歌(生)li li li li li 由c 调移至f调,半音上行,要求声音集中,跳跃,有弹性。 二歌曲教学 1 播放课件 师:请同学们观看几幅图,想想这可能是哪首古诗的画面?

生:《村居》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师:请同学们听听老师是怎样朗读的?(师一边敲双响筒,一边按歌曲的节奏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和歌曲不同的韵律。 师:你觉得老师念的跟你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老师念的更有节奏感,像唱歌一样。 2 播放歌曲范唱,熟悉歌曲。 师:听,这首古诗还能唱呢! 3 学唱歌曲 (1)学唱第一乐段:先听老师弹旋律,心里默唱,然后跟琴演唱。 (2)学唱第二乐段: 音准练习 1 6 1 6 6 5 1 5 5 4 2 4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边做柯尔文手势边唱音符,利用手势的高低变化帮助学生掌握音准。 然后,将歌词带入演唱。 (3)学唱第三乐段: 师:请同学们听第三乐段,请说出跟哪个乐段非常相似?师:哪句不一样? 生:最后一句不一样。

师:你能跟着老师的琴模唱一遍吗? 老师及时进行纠错:这里的半拍休止你唱对了吗? 师:老师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演唱,请你分辨,哪种是正确的? 生:第二种 教师用扯风筝线的比喻,告诉学生风筝快掉下来了,请你赶快帮忙扯一下,试试,它是不是有飞高了呢?(运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唱好八分休止符) 请你跟老师的琴演唱一遍。(唱到休止符的地方做扯风筝线的动作) 师:第三乐段的音比第一乐段高还是低? 生:高 师:为什么要比第一乐段高?它要表现怎样的情绪?(让学生通过旋律线的高低对比,感受到情绪更加高昂。) (4)完整演唱歌曲,及时进行纠错。 (5)请同学们讨论,怎样演唱才能更好地表现歌曲欢快的情绪? (6)请同学们跟着伴奏音乐演唱,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三拓展部分 1 观赏《春晓》的演唱视频,进一步感受古诗新唱的魅力。 2 请你为古诗《村居》配上旋律,试着唱一唱。 师:古诗可以变得这么好听,请你们也试一试当一回作曲家吧!听听哪位同学哼出来的歌最美。

古诗《清明》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清明》教案教学设计 1、思想情感目标:领略我国古代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 2、知识目标:初步掌握评价性阅读的知识,学习简单的文艺评论的写法。 3、能力目标:在活动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雨打芭蕉》),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体会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独特境界:春雨寒冷,

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遥联想: 《红楼梦》:杏帘在望 《小放牛》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

1-古诗二首村居教学设计

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第1课 村居 (共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村居》是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由清代诗人高鼎所作的一首描写春天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描写春景,展现了江南二月“春景图”: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后两句描写人物,刻画了儿童放风筝的“乐春图”。诗句由景及人,将明媚醉人的景和兴致勃勃的人相映成趣,展现了生机勃勃的二月天,抒发了诗人对在乡村居住,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在前三册中,学生已学习了《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等七言诗,对朗读古诗正确、有节奏有一定基础。在《村居》教学中,朗读也是主要的学习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入情入境,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出韵律。本课教学重难点是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中描写的春景。根据低段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对照插图,理解诗意;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情境延伸。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随文识字等方法识记“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能够正确美观书写“童”字,并自主书写“村、诗”两个左右结构的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正确、有韵律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生字词,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想象画面,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 《村居》课件、生词卡片、景物贴图。 四、教学过程 (一)联旧知,导新课 1.联系旧知,出示一下园地一日积月累插图,说说描写春天的词语。 2.在100多年前,清代的诗人高鼎在乡村居住时,见春色美丽,便写下了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教师板书诗题,学生跟着书空;指名生读诗题,读准“村”字;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村:乡村、农村,居:居住。并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

二年级村居的优秀教案

二年级村居的优秀教案 【篇一:《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 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 童年的美好感情。 课前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 谜面:一只蝴蝶轻轻飘,顺着风儿上九霄。一心向着云外飘,可惜 绳子拴住腰。 2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能背给大家听吗? (《咏柳》贺知章碧玉….不知….《春雨》杜甫好雨知时节…《春望》孟浩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 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春晓》、《绝句》志 南沾衣欲湿…《游园不值》等) 3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自读课题《村居》。 清朝文人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良辰美 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 么悠远。这是高鼎写的一首风筝诗,诗如一幅美丽的通俗画——春 光明媚,丽日和风,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奔跑着放 飞风筝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释题:在乡村居住。 2听录音读。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1)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2)指名朗读,正音。(3)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 1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2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草长莺飞:野草旺盛生长,黄莺自由飞翔。 拂:飘拂、拂拭、掠过。堤:堤岸。 醉春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纸鸢:纸做的风筝。 3诗句的意思知道吗?同桌互说后集体交流。自己逐句读诗,想一 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可以同桌或小组商量,提出不懂的词句。教 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 (早春二月,地面草儿旺盛生长,空中莺儿自由飞翔,堤边杨柳飘 拂摇曳,仿佛也 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色还早,赶忙趁着东风 放起了风筝,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4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自渎——指名读——纠正——指名读——齐读——跟录音读。学生自己试读,评 议指导。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情画意。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指导说写。 1 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再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作者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 诗吗?练习背诵。 3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如何?说 一说。阳春三月,同学们到野外去游玩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 (确定一个表达的中心)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感受呢? 4指导改写。确定改写的人称。假如你看到了这美丽的景色和动人 的情景,该怎么来告诉别人呢?(通过讨论,明确可以用第一人称 和第三人称来改写。)想象经过,确定重点。写这个故事时,想一想,作者在春天去游览,静静地欣赏美丽的景色。他仅仅只是看了 一处吗?不是的。但他选取了一个典型的地方和事物来表现春天的 特点。那么,我们在描写春天的时候该注意什么呢?(要求学生想 像作者观赏的经过,提示突出写好诗中的两个情景。)学生用十多 分钟的时间,自己动笔改写。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指导、表达、批改、评讲揉合在一起。不仅要评讲学生所选择的人称、文 章重点、还要注意基本的语言表达。) 五、作业:

小学六年级古诗复习教案教学教材

小学六年级古诗复习 教案

小学六年级古诗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古诗词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朗诵古诗词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参与活动,提高学生自觉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古诗的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组织形式:以竞赛的形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今天,我们就以“快乐大闯关”的形式走进古诗大观园,在闯关的过程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答对者给该组加十分,答错了本组内的成员可以补充,同样也可以得分。记住我们的口号是“快乐大闯关,闯关我快乐!”现在,为了缓解一下同学们比赛前的紧张心里,我们不妨先热热身,来个热身赛,你们看怎么样?(好) 大家不必紧张,比赛结果不计入总分。 师:我国古代的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只要我们留心品味,便会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准备了四幅画,每幅画都对应着一首很有名的古诗。看看你们能不能猜出来,并朗诵出来,有没有兴趣试一试?请看大屏幕!

(播放《如梦令》、《墨梅》、《观书有感》、《村居》的情境图课件) 学生背诗 二、快乐大闯关 师:从这个热身可以看出来,咱们班的同学实力不简单啊!现在我们开始正式进行闯关,出示课件。 第一关:我能行。要求:按组别顺序指定答题,听提示,用诗句作答。 第一关:诗句对对碰。 第一组: 不知细叶谁裁出,————。小娃撑小艇,——————。 秦时明月汉时关,————。千山鸟飞绝,—————。 第二组: 落红不是无情物,————。大漠沙如雪,—————。 少壮不努力,————。纸上得来终觉浅,——————。 第三组: 谁知盘中餐,————。不识庐山真面目,——————。 等闲识得东风面,————。劝君更尽一杯酒,——————。 第四组: 海内存知己,————。孤帆远影碧空尽,——————。 黄四娘家花满蹊,————。飞流直下三千尺,——————。 老师小结:第一关同学们都顺利通过,下面我们将进入难度较大的第二关:古诗大荟萃,你们有信心吗?咱们先给自己鼓鼓劲,喊出我们的口号:快乐大闯关,闯关我快乐!学生边拍手边喊口号。

村居_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风景诗,全诗如一幅美丽的风俗画:乡村的二月,天气暖和起来。春光明媚,和风丽日,青草生长,鸣莺翩飞。春风吹动下,垂柳的枝条正拂着堤岸,仿佛陶醉在融融的春光中。白昼渐渐长了,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奔跑着放飞风筝。诗人抓住早春二月的特点,以精练的语言勾画出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景、人、事融为一体,充满了生活情趣,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开学后要学习的第一篇描写春天的课文,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在上学期古诗诵读大赛中的成功,体验到品读古诗的快乐,把学生带入《村居》迷人的意境之中。 教学目标 1、会认“村、居、醉、烟、童” 5 个生字,会写“忙”这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春天的美好情景以及孩子们快乐活泼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难点: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等。 学具:关于春天的资料卡片等。 教法:创设情景,进行层进式的引导与点拨。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悟诗意诗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全诗,学习前两行诗 及其生字。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第一二行,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揭题:(出示本课插图)同学们,这幅图上描绘了什么季节,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呢?对了,在草绿花红的春季,小朋友们在快乐的放风筝。早在清朝,诗人高鼎就作了一首七言诗《村居》,描写了在绿草青青、黄莺啼叫的春季里,河边的杨柳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摆,人们陶醉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白天渐渐长了,小孩子们放学回来,时光还早,赶忙趁着东风在大好的春色中快乐地放风筝。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出示课题《村居》。 2)读题:平舌音读得可真准确呀!(指名读题)“村”是形声字。可以用扩词的方法帮助理解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 给“村”找找朋友。(农村、村子、村庄、山村……) 给“居”也找个朋友。(居住、居处、居家、居中……) “村居”是什么意思?(在农村居住——你真会思考!) “居”指居住,学过的尸字头的字还有:尺、尼、尾等。 3)解题:两位生字宝宝拉起了小手,一起读——村居。(板贴词条) 二、多种形式,充分朗读: 1、教师范读、领读。 2、借助拼音,学生试读。。 3、跟老师读:想读吗?轻轻地跟着老师读一读。 4、指名读诗:小组读。谁来学着老师的样子读读诗?(请3-4 人) 评价:*正音:草长莺(y ing)飞、拂(f U)堤杨柳 醉(zu 1)春烟、散(sen)学 * 你可真能干呀!已经读得这么流利了!*读得真不错,你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太棒了,你就像是一位小诗人呢! 5、生齐读:去掉拼音还能读吗?一起来试试看。 6、教师领读,学生接读 7、我们也快来和诗中的孩子们一起放放风筝吧! (读词巩固生字)山村居住陶(t e)醉春烟童年发散连忙 哇,一只只漂亮的风筝在小朋友们的帮助下,都飞上蓝天啦! 8、可是顽皮的风筝还要考考你们呢。请你帮它们和好朋友连连线。 草长(zh engch m g)莺飞拂(f tf 6)堤杨柳 儿童散(sh cns m)学东风(f引gf mg) 三、自学质疑。 1、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在理解的字、词、句子旁边作批注,把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画出来,想办法解决。完成后用漂亮的姿势告诉老师。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侧面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锄、剥”2个字,会写“茅、檐、翁、锄、赖、剥”等6个字,适时引领学生理解“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词人对温馨、平和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4.引领学生总结并运用“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学习古诗词。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解题读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及《四时田园杂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它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清平乐·村居。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边写边提醒:写字像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马虎)齐读课题。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师板书“村居”)

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下面老师再考考大家。(师板书“清平乐yuè”,并齐读)“清平乐”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想象一下:有水的地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清凉舒适。这是一首清静平和的音乐,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3.看来,有了丰富的想象,一个普通的词也会变得有灵性、有生命,就活起来了。学语文就要这样。 指读:清平乐村居 4.师介绍: “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光听这个词牌名,你有怎样的感受? (凡是用它作词牌的词都给人一种清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二、初读感知,疏通字词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一字不差。 2.学生自读课文。提醒:轻轻地读,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去寻找那种清静、平和、惬意的感觉。 3.检查初读。 谁来都给大家听? (读得正确即可,教师相机正音。) 教师相机正音,指导书写“茅、檐”。 “茅”上下结构,上窄下宽,第五笔是点,最后一笔是撇,别忘记写。 “檐”左窄右宽,右边的横画较多,注意间距均匀,长短不一,“言”字上面一横最长。 4.指名学生朗读;齐读全词。 5.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词的特点: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词有上下片;词是押韵的。)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没有哪个字、哪个词语、或是哪个句子不理解。 有问题吗?有了问题,怎么办?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 学生自主学习。 7.交流释疑。 我们先来说一说,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

《清明》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生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 学生背,教师顺势板书 二、一读——解诗题 1、指名读课题——清明 2、了解有关清明的习俗 3、自由读古诗,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三、二读——悟诗情 1、学生字。

2、学生自读古诗,自读自悟,并生生交流。 3、全班交流: 1)体会诗人的心情,体会诗人“欲断魂”的原因。并重点指导朗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体会诗人和牧童的对话。指导朗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三读诵诗韵 1、把整首诗连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打开书自己试一试。 2、指名配乐读,看谁能和诗人心意相通。 3、全班读一读。 4、背一背,分组诵读全诗。 五、课外拓展: (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安排)红 尘紫陌,有轰 轰烈烈的昨日,也有平淡如水的今天。在生活平平仄仄的韵脚中,一直都泛着故事的清香,我看到每一寸的光阴都落在我的宣纸上,跌进每一个方方正正的小楷里,沉香、迷醉。

秋光静好,窗外阳光和细微的风都好,我也尚好。不去向秋寒暄,只愿坐在十月的门扉,写一阙清丽的小诗,送给秋天;在一杯香茗里欣然,读一抹秋意阑珊,依着深秋,细嗅桂花的香馥,赏她们的淡定从容地绽放。 听风穿过幽幽长廊,在平淡简约的人生中,把日子过成云卷云舒,行云流水的模样,过成一幅画,一首诗。有你,有我,有爱,有暖,就好。在安静恬淡的时光里,勾勒我们最美的今天和明天。 醉一帘秋之幽梦,写一行小字,念一个远方,痴一生眷恋。一记流年,一寸相思。不许海誓山盟,只许你在,我就在。你是我前世今生的爱,是刻在心头的一枚朱砂。 任由尘世千般云烟散尽,任由风沙凝固成沙漠的墙,你依然是我生命的风景。 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十月如诗,就让我独醉其中吧!行走红尘,做最简单的自己。简单让人快乐,快乐的人,都是因为简单。心豁达,坦然,不存勾心斗角。从容面对人生,做最好的自己,巧笑嫣然,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那就做一朵花吧!优雅绽放,优雅凋落,不带忧伤,只记美好。 这个秋日,一切都很美,阳光浅浅,云舞苍穹,闲风淡淡。捡拾一片薄如蝉翼的枯叶,写着季节流转的故事,沉淀着岁月的风华。安静的享受生命途径上的一山一水。 执笔挥墨,耕耘爱的世界,轻声吟唱岁月安好,把一缕缕醉人的情怀,婉约成小字里的风月千里,泅成指尖上的浪漫和馨香。静立于秋光潋滟里,赏碧水云天,携来闲云几片,柔风几缕,缝进岁月的香囊里,将唯美雅致收藏,醉卧美好时光。 秋,是静美的,是收获的,是满载希望而归的季节。秋只因叶落,葳蕤消,花残瘦影,不免总给人一种无边萧瑟。 然而秋,也有秋的美。如黄巢《不第后赋菊》诗中有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是不是听起来特别霸道有味。 谁说秋实悲凉的,百花残了何妨?我菊正艳艳,香影欹满山。还有一句歌词叫:春游百花,秋有月。秋天的月,要比任何季节都美,都明亮,都让人迷恋陶然。 秋有赤枫把美丽的秋燃烧成通红火辣,秋有万千银杏如蝶,秋哪有萧索?秋一直很美,你可有发现美的眼睛呢? 每一个季节,都有着不同的旖旎。人生何尝不是如四季,有青春绝艳的花季,也有老骥伏枥的暮年。容颜老去,青春不复,所有的美好不会消失,一直珍藏着。 即便时光变得荒芜,而你我一直永如初见,彼此温柔以待。走进十月,蓦然回首,你我都在,惟愿光阴路上,且行且惜,寂静相伴,无悔一生。 红尘紫陌,有轰轰烈烈的昨日,也有平淡如水的今天。在生活平平仄仄的韵脚中,一直都泛着故事的清香,我看到每一寸的光阴都落在我的宣纸上,跌进每一个方方正正的小楷里,沉香、迷醉。 秋光静好,窗外阳光和细微的风都好,我也尚好。不去向秋寒暄,只愿坐在十月的门扉,写一阙清丽的小诗,送给秋天;在一杯香茗里欣然,读一抹秋意阑珊,依着深秋,细嗅桂花的香馥,赏她们的淡定从容地绽放。 听风穿过幽幽长廊,在平淡简约的人生中,把日子过成云卷云舒,行云流水的模样,过成一幅画,一首诗。有你,有我,有爱,有暖,就好。在安静恬淡的时光里,勾勒我们最美的今天和明天。 醉一帘秋之幽梦,写一行小字,念一个远方,痴一生眷恋。一记流年,一寸相思。不许海誓山盟,只许你在,我就在。你是我前世今生的爱,是刻在心头的一枚朱砂。 任由尘世千般云烟散尽,任由风沙凝固成沙漠的墙,你依然是我生命的风景。 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十月如诗,就让我独醉其中吧!行走红尘,做最简单的自己。简单让人快乐,快乐的人,都是因为简单。心豁达,坦然,不存勾心斗角。从容面对人生,做最好的自己,巧笑嫣然,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