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 社戏》测试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 社戏》测试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 社戏》测试

学科:语文

教学内容:社戏

【单元学习目标】

欣赏艺术时,我们陶醉:享受艺术时,我们沉醉。跨越国度的艺术,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是人类相通的语言。本单元的语文学习,会把我们带入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中,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受的心灵,学会审美和体会,积累感悟和思考,相信大家定会从中领略到人生的精彩与美好!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潺潺(chán)絮叨(xù)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桕树(jiù)蕴藻(yùn zǎo)

惮(dàn)棹(zhào)撮(cuō)楫(jí)

(2)多音字辨析

(3)形似字区别

(4)解词

乐土:自由快乐的地方。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潺潺:象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依稀:隐隐约约。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弥散:弥漫消散。

怠慢:冷淡。怠,轻慢,不恭敬。

惮:怕,畏惧。

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重点句子分析】

(1)理解《社戏》一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法

记叙性的文章,要根据写作目的选择材料。详略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事件,更有效地表现中心。因此,凡是对文章主题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要详写,而对主题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只作概括叙述就可以了。阅读此类文章,就要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次要材料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这涉及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中心意思;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更全面、丰满。

《社戏》一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为表达这一中心,作者在选材组材——即详略问题上是颇费一番心思的。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行船、看戏、归航,是因为要表达农村这块自由天地生活的丰富多彩、充满情趣;之所以要略写放牛钓虾,是因为与伙伴们在一起玩耍,才有后面的想方设法寻船去看戏、偷豆、吃豆。

在详写看戏这件事上,作者经过了精心选材。详写看戏前的波折:没船,借不到。于是这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总之,极力渲染“我”的沮丧。终于,转机出现了,我“轻松了,舒展了”,于是我们“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作者饱含感情的笔墨详细地描写了那豆麦的清香,那起伏的连山,那几点渔火,那仙境般的戏台,那精彩的表演,以及归航的无限童趣,抒写了自己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向往,抒写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而对看戏后的余波则一笔带过,因为它只是为了故事的完整服务的。

(2)《社戏》一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社戏》一文除了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详略得当地安排故事情节之外,景物描写也是这篇作品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幅画面,情景交融,描绘出江南水乡特有的秀美景色,对渲染欢快的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抒发感情起了重要作用。比如“月夜行船”的描写,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多方面着笔,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充满诗情画意,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优美的景物描写衬托出“我”去赵庄看戏的愉快心情。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2)文学常识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作者塑造的。因此本文中的“我”(迅哥儿),不同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这里的“我”是作者塑造的,而那个“我”就是鲁迅自己。

(3)背景知识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20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段),写在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二部分(4~30段),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31~40段),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2)中心意思

《社戏》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3)写作特点

①温馨的风景美。写意的笔法,抒情的笔调,情景交融,如梦如幻,散发着江南泥土的芬芳。

②淳厚的人情美。在这临海的小渔村里,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人情之质朴、淳厚如那里的山水一样令人沉醉、感动。

【课文写作特色】

1.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2.景物描写,烘托气氛。

3.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课本习题提示】

一、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二、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月下归航写了众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

三、1.“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这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3.“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四、略。

【同步达纲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án chán()() fú()水 cuō()

cuān duo()() zhào()着 dàn()

(2)解释下列每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3)给下列加粗的词语选择一种最恰当的解释。

①是待客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A.礼节 B.几样礼节

C.礼物 D.礼貌程度

②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A.竟然 B.抄近 C.一直 D.拐弯

③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A.某种联系 B.原因条件

C.表明组织的证件 D.关联、牵涉

④小小年纪便有见识。()

A.知识 B.认识 C.胆识 D.阅历

(4)揣摩下列词语,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为什么说山“踊跃”?)

③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④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

……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5)《社戏》主要写“我”和一群农家小朋友看社戏的情形,但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却写了不少与看戏无关的事,这些是否必要,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写文章应紧扣题目,写这些内容,扣题不紧,可以不写。

B.本文的中心是表现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而开头和结尾正是看社戏前后最能表现主题的内容,所以很有必要。

C.这些内容可以少写点,多了就冲淡了看戏的内容,使得结构松散,不能突出中心。

D.开头和结尾所记的事非常重要,因为它使文章的情节更加曲折生动。

(6)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

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边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的心也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___________________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上,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①文中空白处应填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指出文中加粗词的词性。

朦胧()依稀()

也许()然而()

和()去年()

呢()在()

③选出对“似乎听到歌吹了”“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三个句子中加粗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似乎”“也许”表示猜测,“大概”表示基本肯定。

B.“似乎”表示猜测,“也许”“大概”均表示肯定。

C.“似乎”表示猜测,“也许”表示猜测的另一种可能性,“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D.“似乎”“也许”“大概”都表示猜测。

④这段文字行文缜密,前后多处照应。请将文段中相应的句子填写在相应的表格中。

前文交代的句子后文相照应的句子

A.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或者也许是渔火 B.

C.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⑤A.“但我还以为船慢”;B.“然而又自失起来”;C.“果然是渔火”;D.“于是赵庄就真在眼前了”。这四句分别表现了“我”去看戏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⑥对这几段文字写景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船上仰视 B.岸上平视

C.船上平眺 D.岸上眺望

⑦选文中的景物描写是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展开的,请把有关语句摘抄在下面。

a.视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听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嗅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触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以景物描写衬托“我”急切心情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对选段中画线的比喻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船离开平桥村,行驶急速,“我”当时看戏心切,觉得起伏的“连山”像踊跃的兽脊,心中充满了向往。

B.这个比喻符合当时舟中观夜景的实际情形:因山势起伏,船行疾速,山色淡黑,群山极像“踊跃”的、“铁”青的巨兽的脊背,同时也写出了船速之快,看戏心切。

C.这个比喻将静止的景物写作流动的视景:连山起伏,静止不动,作者将其比作踊跃的兽脊,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D.这个比喻句写出了夜间山景的特点:群山起伏,山色淡黑,极像踊跃的野兽的脊背。

⑩选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潺潺凫撮撺掇棹惮(2)①a月光不明b不清楚,模糊②a奔腾跳跃b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3)①A ②C ③D ④A(4)①“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②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这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③“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④因为在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5)B(6)①宛转悠扬沉静弥散②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名词助词动词③D ④A似乎听到歌吹了B.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C.渐望见依稀的赵庄⑤急切陶醉惊讶惊喜⑥C ⑦a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b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c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d(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⑧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⑨B ⑩表现了“我”对江南水乡美景的热爱,天真烂漫的童趣和看社戏愿望实现后的喜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