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隐喻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隐喻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刍议隐喻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摘要:随着隐喻理论和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目前已经成为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隐喻能力不仅可以丰富语言表达,而且对扩大学生词汇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以及提高英语文化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隐喻能力也已经成为人们掌握一种语言的标志,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用隐喻能力对英语教学具有非常大促进作用。下面具体进行分析隐喻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如何提高学生隐喻能力。

关键词:隐喻能力;英语教学;应用价值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人类认知、言语、思维和行为的基础。隐喻不仅能够解释词汇意义的发展和词汇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能够促进语篇的构建和连贯。据国内外诸多的学者研究表明,隐喻能力是使用语言的基本特征,其也是构成语者概念流利的基础的要素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应用隐喻能力,不仅能够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背景以及思维模式的了解,促进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1隐喻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1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只有掌握大量的词汇,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隐喻能力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帮助学生理解词汇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就本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拙议如下: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1612053568.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

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 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 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 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

_高级英语_教学中隐喻词汇的文化阐释_以_震撼世界的审判_为例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0年4月第31卷 第4期 Apr.2010Vol.31 No.4 《高级英语》教学中隐喻词汇的文化阐释 ———以《震撼世界的审判》为例邬德平,罗忠民,徐江清 (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衡阳421008) 收稿日期:2010-01-11 作者简介:邬德平(1970-),男,四川巴中人,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英语文化及英语教学研究。 摘要: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往往承载着显性和隐性双重文化信息。用文化阐释手法分析和揭示文本隐喻词汇的文化内涵是文化语言学者提倡的研究方法。在英汉对比前提下,将文化阐释手法运用到《高级英语》课堂教学,既可以丰富教学方式,又能增强教学互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对原著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关键词:英汉对比;高级英语教学;隐喻;文化阐释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0)04-0147-03 一、隐喻及隐喻的文化阐释论 隐喻是一种古老的语言现象。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时代。“隐喻是一个词替 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从逻辑的角度来看,隐喻中涉及到的两个主词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别。”[1]“由于两个事物在特征上存在某一类似之处,而用指一个事物的词来指另一个事物,这种词义的演变方式叫做隐喻。”[2]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隐喻理论研究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是对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而当今的隐喻研究已经超出修辞学的领域,成为一门跨学科的学问。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术界出现了隐喻研究热潮,语言学,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等学科都纷纷把隐喻作为研究对象。既然语言的表达有隐喻现象,隐喻的内涵(connotation )不可能是随意的,它“所涉及的是具有共性的人类经验的感知……”[3],才可能被语言的接收者理解。而人类共有的经历、相同的感知均属于文化范畴。因而对隐喻的解析必然触及文化现象的分析。 学者往往站在自己所熟悉的角度对隐喻研究提出各自的见解。词汇研究专家和文化语言学学者主张用文化的视角对词汇的隐喻进行阐释。如苏新春 在其《文化语言学》中主张将词汇背后的文化信息逐一揭示:“所谓阐释的方法就是指对语言结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说明,把隐匿、依附、蕴含于其中的社会、历史、民俗、观念、道德、思维、物质、自然等文化因素及文化意义揭示出来……把文化语言学定位为阐释性学科,这正表明文化语言学更为看重的是语言背后的东西,它就是要通过研究把蕴藏在语言内部、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挖掘出来。”[4] 二、《高级英语》文本分析中隐喻的文化阐释《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必修课,旨在让经历基础阶段后的学习者接触有一定难度的原著作品。经过多年的发展,该课程有了诸多版本,不过,三十年前由张汉熙编著的《高级英语》仍被学界奉为圭皋。无论版本如何,其教与学要求应该是一致的。然而调查表明,不少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有畏难情绪。主要原因有:生词量大,句式复杂,背景知识缺乏、教学方式单一等。笔者在长期讲授该课程的过程中发现,结合课文语境分析篇章中某些隐喻词汇的文化内涵,展示与引导给学生,会一改课堂沉闷的气氛。若再与汉语文化同类现象对比分析,同学们会倾注更多的精力去理解和欣赏课文,从而有效地激 147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的课题开题报告(研究计划与实施方案)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计划与实施方案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基本情况 1.课题名称: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2.课题来源:中高中英语教研组 3.课题研究类型:理论与应用研究 4. 课题负责人:高中英语教研组### 5. 研究时间:200@年3月至2012年8月 二、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由于词汇量大,学生原有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及部分教师未更新教育理念,违背教材编写意图和宗旨,依然采取陈旧的教学方法,力求面面俱到,致使不少学生因学习负担过重而对英语产生厌学情绪,不肯学、不肯读、不肯记,久而久之,学生英语水平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词汇的学习和掌握。 英语学习由词而句,由句而篇,勿庸置疑,词汇关过不了,对语句的理解记忆就会很吃力,更不用说文章阅读和语法理解。因此,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缓解学生英语水平的两极分化,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要保证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而这恰恰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难关。 目前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着三大误区: 第一,以单独背词汇书来代替常规的英语语言学习

这种情况在高三学生中尤为明显,妄图通过追逐词汇量,借以达到提高阅读水平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极不科学的。词汇学习需要的是音、形、意的统一与结合,只有把一定的音同可能对应的形和意联系起来,或把一定的形同可能对应的音和意联系起来,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在大脑中建立起音、形、意模式联系。企图在短时间内通过记忆单词的捷径取得英语学习质的飞跃是不可能的。 第二, 对词汇过于重视, 用过多的时间反复讲解词汇,个别词语讲解过多过深。有的教师在讲授词汇时,一味的扩展词汇,求深求全便成了他们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也是不可取的。 第三,忽视词汇教学,完全依赖学生自学。 令人遗憾的是, 由于现在英语高考中取消了单词拼写这一题目,更多注重的是阅读理解能力。所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既然英语考试越来越重视阅读理解,客观试题在考试试题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那么也许没有必要在词汇的学习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在教学实践中,他们把时间越来越多地花在培养阅读能力和应试技巧上,而花在词汇教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即使在教授词汇过程中,也显得缺乏足够的理论和令人信服的经验来指导词汇教学和学生的词汇学习。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忧。实际上,随着理解题和应用题在试题中越来越重要,应该说词汇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只能变得更重要,而不是不重要。端正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无疑是我们搞好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全英文论文)结构隐喻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1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分析《等待》的悲剧 2、(英语毕业论文)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 3、(英语毕业论文)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开题报告+论文) 4、(英语毕业论文)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现代性意识(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5、(英语毕业论文)The Tragic Life of Blanch and its Cause in A Street Car Named Desire 6、(英语毕业论文)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 7、(英语毕业论文)汉英翻译中的多余词现象 8、(英语毕业论文)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论文) 9、(英语毕业论文)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开题报告+论文) 10、(英语毕业论文)电影《海上钢琴师》的浪漫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1、(英语毕业论文)《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 12、(英语毕业论文)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及研究 13、(英语毕业论文)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爱情讽刺 14、(英语毕业论文)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15、(英语毕业论文)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Title 16、(英语毕业论文)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 17、(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18、(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19、(英语毕业论文)追寻荆棘的女人——浅析《荆棘鸟》中梅吉的形象 20、(英语毕业论文)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的叙事技巧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612053568.html,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作者:邱胜尧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5期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1612053568.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

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_陈月梅

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 陈月梅 (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龙岩364012) 收稿日期:2010-10-15 作者简介:陈月梅(1971-),女,福建龙岩人,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及语言学研究。 摘要:从认知的角度讨论概念隐喻和英语学习的关系,探讨概念隐喻在英语词汇、句式教学中的应用。强调由于文化传统不同,反映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很多差异。深入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思维差异,对英语教学和学习都有很多帮助。 关键词:概念隐喻;英语教学;思维;认知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0)11-0123-03 一、引言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些文章明明没有什么生词,但为什么就是读不懂它的意思?我们会用英语和外国朋友进行交流,但两个外国朋友之间聊天时,我们有时却听得一头雾水。原因何在?仔细考虑,这些问题往往跟我们缺乏准确理解作者或说话者所使用的隐喻有关。那么,什么是隐喻?隐喻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有何影响? 二、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 从词义学范畴上讲,隐喻是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的引申方式。隐喻是词义引申的一种重要方式。从修辞学范畴上讲,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当代隐喻理论的代表人物Lakoff 和Johnson (1980)在他们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1]56。该理 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的一种认知工具。隐喻是在一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或谈论另一类事 物的心理、语言或文化行为,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2]。 概念隐喻强调隐喻的本质是以某一事物来理解、体验另一事物。它是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可分成三种基本类型,即方位隐喻(Orientation Metaphors)、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方位隐喻是指人们用与空间方位有关的 概念去理解情绪、感觉、质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实体隐喻是指人们将一些事件、活动、情感和思想等看作是具体有形的实体。最常见的实体隐喻是容器隐喻。结构隐喻是指借助一种事物的概念结构去理解或认识另一种事物。在语言上,它表现为可将谈论一种概念的所有词汇用于谈论另一概念[3]。 三、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的认知功能在辅助新知识的习得中起着独特的作用。随着认知语言学这一新的语言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同,隐喻在教学中的特有功能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英语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有效交际必须注意语言形式的准确,同时也要注意内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0年11月第31卷 第11期 Nov.2010Vol.31 No.11 123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全文详细〉

篇一: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英语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中,英语词汇是我们进行基本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牛津教材的普遍使用,词汇教学更是困难重重。牛津初中英语词汇量大,其中七年级上册有词汇700个左右,下册约450个,八年级上册约450个,下册约400个,九年级全册约500个,合计2500个。牛津教材的生词量大,呈现则不拘一格,大多都隐藏在课文中,学生不易察觉。因此对于刚进入中学的学生,特别是小学英语学习没过关的学生来说,词汇学习成了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自然这些也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预备年级时,区抽测结果有一半多的学生不及格,有些甚至只有十几分,两极分化严重,学生觉得难学,老师也觉得难教。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重视英语词汇学习,从而获得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一)检查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从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培养能力提高全面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增强学生的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具有良好的群体合作精神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三)通过让学生参与英语学习,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和课外活动,树立起能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背景 词汇是组成语言的最基本材料,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才能顺利进行听、说、读、写、译,进行英语交流。我们在英语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记不住词汇,影响学习进步。因此,我们想通过对于词汇教学的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 1.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重视英语词汇学习,从而获得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2.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英语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英语词汇教学是我们进行基本训练的重要容之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中生词量增大,词汇学习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困难,并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 三、课题研究的围和容: 1.研究词汇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2.研究词汇教学中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运用。 3.研究词汇教学的规律与基本策略。 加强学生的阅读,保证学生一定的英语阅读量,加强对英语词汇的感性认识,勤于思考,学会思考。 四、课题研究方法: 教学中采用形音结合法,反复重现法,列表记忆法,同时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词汇重现率。研究时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教育实践法等等。并想尝试一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对英语词汇产生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词汇。方法如下: 1、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习词汇。 2、猜谜语,词语接龙 3、使用图片,实物 4、把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标注英语,耳濡目染 5、看英语电影或听英语歌曲。 五、课题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确定课题,成立课题组,加强理论学习,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课程开发能力培训。明确目标,准备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方案,落实课题组成员分工。 2、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

英语翻译中的隐喻

一、科技英语中的隐喻 (一)隐喻 从词源角度看。英语中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含有across,的意思,phor表达carry。所以,metaphor原义为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一种转换。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个作为出发点,一个作为目的地。理查德将前者称为载体(vehicle)后者称为话题“tenor'’。汉语分别将此称为“喻体”与“本体”。关于隐喻,Webster B New World Dictionary作了这样的解释:“a figure of speech containing an implied comparison in which a wont or phrase ordinarily and primarily used for one thing is applied to another”。这一解释简明扼要,即:隐喻是一种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格。它的通常和基本用法是:表述某一事物的词或词组被用来比喻另外的一种事物。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从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来看。西方的隐喻研究可以分为兰个不同的时期:1、隐喻的修辞学研究。大约从公元前300年列20世纪30年代。2、隐喻的语义学研究。大约从20世纪3O年代到70年代初,包括从逻辑和哲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和从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3、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包括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等角度对隐喻的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到了7O年代后期,欧美,尤其是美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了高潮。有人将其称为“隐喻狂热”时代。与国外近几年的“隐喻热”相比,我国的隐喻研究就显得十分单薄。对隐喻的定义历来有广义和抉义之分,亚里士多德曾将一切修辞现象称为隐喻性语言;莱考夫等人的隐喻概念也是比较宽泛的。他们把换喻、提喻和反语等都当成隐喻。 (二)隐喻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需要创造一些新词或原有词语赋予新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隐喻化(metaphorization),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科技术语来源于隐喻;二是不少科技术语通过隐喻增加和扩展了它的含义。 l、大量科技术语来源于隐喻 大量科技术语是通过隐喻产生的。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一些日常用语通过隐喻被借用到科技领域,从而具有新的科技意义。以“head”为例。“Head”原本指代人或者动物的一种器官,在字典中定义为“身体的一部分,包括眼、鼻、嘴和脑”;而在科技英语中,“head”指“磁盘的磁头”。对于这两种意义,其指代对象在位置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正是在这个相似点的基础上,单词“head”被隐喻化,意义发生了转移。又如,“memo~”(记也是个常用词,用于计算机,根据其类似的功能。成了接受、储存和提取信息的“存储器”。 2)一个领域的术语,随着科技的发展,被用于另一领域,产生新的词义。例如.Information Highway 息高速公路),是把运输领域的概念形象地应用到信息领域。再如:“lay by”这个词最初用于航运,是指河流或运河的一段宽阔水域。船只可以在那里停泊。

论英语习语中的隐喻

一、引言 隐喻传统上属于文学和诗学研究的范畴,近年来随着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隐喻研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活力。 作为英语语言精华的习语,其数量可观,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是英语词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思维方式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英语习语在人们脑海中形成的意义往往是十分委婉而隐蔽的。因此,人们在学习习语时不能仅仅记住并模仿运用,还应该了解习语的深层结构,特别是英语习语中的隐喻意义,从而培养和提高创造性地使用英语习语的能力。 二、理论知识简介(一)关于隐喻的基本知识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三种主要理论。 “西方最初的隐喻研究发源于古典修辞学……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还分别开启了西方隐喻研究的浪漫主义与古 典主义传统。”[1]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和《修辞学》两部著作 中提出了隐喻的定义,并论述了隐喻的种类、性质及其作用。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隐喻研究处于相对低潮,当时的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表达风格,失去了其哲学意义。16至 19世纪的隐喻研究在前一阶段积累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 步发展。研究者们以诗学领域的研究为突破口,为20世纪隐喻研究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上半叶隐喻研究的焦点集中在语言学上,20世纪下半叶的隐喻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在语言学、诗学、认知哲学等各个领域都成绩斐然。其中布莱克发表的《隐喻》一文成为隐喻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正是从布莱克开始,隐喻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 注。” [2]西方隐喻研究史上先后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理论:比较论(comparative theory )、替代论(substitution theory )和互动论(interaction theory )。 比较论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基本模式为A 是B ,认为“隐喻可以看成缩短了的明喻”,[3]表达的意思为“A 在某些方面像B ”。替代论的基本模式也是A 是B ,但在这一模式中,一个陌生的词代替了自有的词,即表达的意思为A 是C 。对比较论的质疑导致了互动论的产生,这一理论是由布莱克在理查兹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布莱克认为“隐喻性的陈述并不是对形式上的明喻或其他本义陈述的替代,它有着 自己独特的作用和结果。” [4] (二)关于英语习语的基本知识 习语是英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精华所在。每一条习语似乎都有自己特定的形式,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使用禁忌,这就要求使用者正确把握其意义。 1.英语习语的定义 对于英语习语的定义,历来不同的学者都曾做过总结。有的学者强调习语构成词的数量;有的学者强调习语结构的固定性;还有的学者强调习语语义的单一性,但总结起来,我们可以说,“习语是结构相对固定的词组或短句,它的意义不 是其构成词各意义的简单相加。” [5]2.英语习语的来源 英语习语是英语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和历史实践中积累下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特殊表达方式,其来源涉及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的习语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习俗。这类习语是人们根据自身生活和工作经验总结而成的,反映了社会传统和习俗,如表示“死”的委婉表达“kick the bucket ”。据说旧时人在悬梁自尽时常先站在一个倒置的水桶(bucket )上,然后把 收稿日期66 作者简介李玲(),山东省临沂市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大外语教学部助教,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论英语习语中的隐喻 李玲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威海264209) 摘要:隐喻是人类语言的共有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作为语言精华的英语习语也蕴含着大量的隐喻。因此, 研究习语中的隐喻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学习者了解英语习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语言思维能力及交际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习语;隐喻;表现形式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 (2008)-07-0110-02 2008年第7期(总第289期) 湘潮(下半月)2008年7月 :2008--:1982-:110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在语言教学中也必然包含着文化的教学,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就有其必要性。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其文化知识的讲授应以适用性和相关性为原则。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应加强中西文化对比的教学,应多引入典故或俗语,应加大背景知识的介绍。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教学;原则;内容;途径 一、什么是文化教学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因此,只有深刻地了解某个国家或某个民族的文化,才能正确而恰当地使用该国或该民族的语言。胡文仲认为,在外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就必须使学生融入到目的语的环境之中,即同目的语民族语者进行亲密交流。那么,对我们中国的学生来说,如何才能使他们融入到目的语的环境之中呢?这就不能不涉及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外语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获得与国外人士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的的。外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所以“语言教学必然包含了文化教学” (胡文仲,1991)。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教学”?从狭义上讲,文化包括了文学、音乐、艺术、建筑、哲学和科技等人类创造出的一切文明成果;从广义上讲,文化还包括了人们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1]。文化教学的任务是教给学生以在不同国家或民族间进行交际的有关知识,是比较两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上的相同与相异之处,使学生对之有较高的敏感,并把它用于交际之中。Timothy Light曾指出,文化教学指的就是在外语教学中应向学生传授适当的目的语的文化,使学生了解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异同,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文化教学中应包括“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导入[2]。我们学习语言,必须同时也学习蕴藏在该语言之中或语言背后的东西,那就是文化。学习某种语言绝不能只停留在对该语言的词汇、语法及其语言结构的学习上,还要了解和掌握使用该语言的人他们是如何使用该语言的,还应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甚至世界观。马克思经曾说过:“只有通过对比,你才能够真正掌握语言。”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外语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而适度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教学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华。 二、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1.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用外语与人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不仅指能正确而流利地使用外语,还包括要恰当而得体地使用外语。而外语的使用是

科技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与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Study of Meta-cognitive Strategy Training and Its Effect on EFL Reading 2 从莱辛的人生经历看《青草在歌唱》 3 广告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 4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 5 论美国精神在《阿甘正传》中的反映 6 “A Rose for Emily” 中 “Rose” 寓意的新解 7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8 论营销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履行 9 从小说《德克拉》试论吸血鬼文化 10 Translation Strategy on Culturally-loaded Expressions in Prison Break 11 《支那崽》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12 浅谈数字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13 The Importance of the Application of Kinesics in English Classes in Primary School 14 Gothic Romanc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edieval Romance -- A Case Study of The Castle of Otranto 15 从贫穷到堕落——解读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奋斗历程 16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 17 中学英语教学到大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18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 19 废墟之鹰——《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形象之分析 20 英汉广告文化和翻译 21 论《儿子与情人》中 “花”的象征意义 22 What Made Her Yield to the Reality—An Analysis of Sue in Jude the Obscure 23 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24 Two Trapped Roses—A Comparative Study on Emily and Miss Havisham 25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 26 英语会话中间接拒绝语的语用研究 27 从归化异化的角度看《围城》中隐喻及其翻译研究 28 电影片段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9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

外语教学中隐喻认知的发展及应用

外语教学中隐喻认知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运用概念隐喻、语法隐喻知识根据具体语境需要对语汇进行组合,使表达更精确、更得体、更富于变化,对于写作教学也颇有裨益。关键词:隐喻认知,学习机制, 语言发展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是隐喻性的( Lakoff&Johnson ,1980:4),所以隐喻性表达在语言交际中非常普遍。Weekley (1912:96)说:“除了那些与最基 本的物体和行为有关的表达外,我们所使用的每一个表达都是隐喻。” Richards ( 1965:92)深有感触:“在日常流畅的话语中,我们三句话少不了一个隐喻。”隐喻性表达在语言的实际交际中是不可或缺的。那么,作为人类思维方式的隐喻认知能否为英语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呢?本文将分析隐喻的认知机制与语言发展,以及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隐喻认知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1. 隐喻研究的发展 1.1 传统的隐喻研 究对隐喻的研究可分为三个传统:一是修辞学传统,二是哲学传统,三 是语言学传统。隐喻的修辞学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后人把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观概括为“替换论”,其基本观点是,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是词与词之间的替换。隐喻的哲学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但哲学家只关心隐喻与思维的关系,对隐喻的定义和范围都很模糊,对隐喻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不感兴趣。语言学中研究隐喻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本旺尼斯特( E.Benveniste )和英国的乌尔曼( S.Ullmann )。本旺尼斯特从符号学和语义学的区别出发,把隐喻作为一种词语的组合关系放在语义学中来考察,突破了传统修辞学把隐喻作为一种词汇层次的现象的局限,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话语现象。乌尔曼则从意义变化的角度来考察隐喻。他把隐喻看作是语言词汇意义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从心理学角度用相似性联想的理论来解释隐喻产生的基础。 1.2 隐喻的本质 及其认知观总而言之,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从Richards ( 1936)开始,隐喻被认为是思想之间的交流( intercourse ),语言中的隐喻被认为是派生的( derivative )。到了Lakoff 和Johnson( 1980)的《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隐喻更是明确地被认为是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喻被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现在,隐喻研究者们基本上都接受了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的观点。20 世纪80年代, Lakoff 和Johnson 将认知域(domai n)与映射(map pi ng)概念引入隐喻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隐喻认知机制,即用源域( sourcedomain )与目标域( targetdomain )之间的映射来阐释隐喻认知现象,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视角。他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去解释和体验另一种事物,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向图式。映射是指将某个认知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中去。具体地说,人们使用源域的结构及相关的知识或经验去谈论或思考目标域的概念( Lakoff ,1993)。我们日常的概念系统正是由成千上万个这样的隐喻或映射构成的,人们也正是通过这些隐喻或映射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新事物的( Lakoff&Johnson ,1980)。 2. 隐喻认知与外语教学2.1 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机 制著名哲学家康德早在1781 年就指出,一个人在接受新信息、新概 念、新思维时,只有把它们同脑海里固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意义(卢红梅,2000:3)。图式理论( schemathe-ory )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报告定稿版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研究课题报告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报告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研究的现实基础。 2.文献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3.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小学英语单词教学策略”方面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动态研究。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小学英语单词教学策略”的实施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和经验。 5.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提高单词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二、研究内容 (1)根据英语单词本身的基本发音规律归纳总结、选择和开发教学内容。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英语单词本身的基本发音规律开发出切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内容的开发”不局限于英语教材,但依托于现行小学英语教材,可以是学生经过自身努力能够自学探究的教学内容,或需动手实践的教内容等。所有单词教学内容的开发将追求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着力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 (2)小学英语单词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英语单词的教学体现在每堂英语课堂上。如果学生只是一味跟着教师反复朗读,是很难真正掌握和运用单词的读音规律的。故英语单词教学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英语教学的效益。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

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练习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力争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为促进小学英语单词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内容,从而让教师和学生更好的互动,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 (3)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英语课程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当前,学生在英语单词记忆的过程中机械练习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的,忽视了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学习方式的研究,即如何“学”、如何“练”的研究。学生在记忆单词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应该不是单一的,任何时候学生记忆单词都不应是被动吸收、机械地操练,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当然,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及学习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是有一定区别的,为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单词记忆的活动,我们将按英语课程标准的学段划分,并结合各学段具体学习内容,将努力探索不同学段的孩子记忆英语单词的有效学习方式,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而不是成为“简单机械地操练工”,教师应切实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并不是权威的讲授者。 (4)提高小学生单词拼读能力的研究。 英语课程要求学生在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能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并能根据语音辨别和书写不太熟悉的单词或简单语句。小学英语单词教学研究,旨在通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以迎合小学生性格心理特征为起点,致力寻求适合小学生心理、思维特征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和模式。实现培养小学生记忆英语单词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适合各自特点的主动学习方法的教学目标。分析和研究英语教学过程单词有效,快速记忆的可行性和主要实施方法,以及单词教学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力求从根本上为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探索一条切实可行、效果明显的有效的记忆单词的教学道路。 (5)单词教学活动设计及实施的评价。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摘要】本文将从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文化教学的容以及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三个方面来阐述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语言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有的老师对于英美文化意识的培养并没有足够重视,使得学生对于很多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不够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一、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 1. 新课标对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目标,即“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新课标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已提出明确要

求。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相辅相成。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2. 在国际交流中的必要性。在交流中出现的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失败的场面比比皆是。如:用How old are you?来询问外国人的年龄,在中国人看来很正常,却侵犯了西方人的隐私,让他们觉不愉快。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Where?Where?”这样的Chinglish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 3. 在学生应试中的必要性。近年的高考英语试题更贴近生活,同时,在语言运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获取信息方面要求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这里就既有语言是否地道、标准的问题,也有关于文化氛围和背景的问题。学习英语不可能仅仅学习语言,它必须与学习文化同步进行。 二、文化教学的容 1. 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告别、打、邀请等用语的规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 2. 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