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类别介绍

微课类别介绍
微课类别介绍

微课的制作形式

一、外部视频工具拍摄(录像机+黑板、白板或电子白板)

(一)工具与软件:摄像机、黑板(白板或电子白板)、粉笔、其他教学演示工具

(二)方法:对教学过程同步摄像

(三)过程简述:

1、针对微课主题,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教案;

2、利用黑板展开教学过程,利用便摄像机将整个过程拍摄下来;

3、对视频进行简单的后期制作,可以进行必要的编辑和美化。

(四)优势与不足

优势:可录制教师画面,黑板上的内容与教师画面同步;

不足:需特定的演播环境,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微课的视频拍摄,效率低,后期编辑需要专业人士配合。

(五)适合课程

1、实时板书较多的课程(如数学)

2、现场演示实验类课程(如化学实验、如商务礼仪等)

二、屏幕录制(屏幕录制软件+PPT)

(一)工具与软件:电脑、耳麦(附带话筒)、视频录像软件Camtasia Studio 或微讲台微课程制作系统,ppt软件

(二)方法:对ppt演示进行屏幕录制,辅以录音和字幕

(三)过程简述:

1、针对所选定的教学主题,搜集教学材料和媒体素材,制作PPT课件;

2、在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视频录像软件和教学PPT,执教者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单击“录制桌面”按钮,开始录制,执教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可以配合标记工具或其他多媒体软件或素材,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3、对录制完成后的教学视频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美化。

(四)优势与不足

优势:录制微课较快捷方便,个人PC上即可实现;

不足:Camtasia Studio软件的应用较复杂,对教学应用缺乏一定针对性。(五)适合课程:

1、大多数科目,板书较少或可用事先准备好的文字、图片代替板书(语文、英语等)

2、实操演示类课程(计算机)

三、便携视频工具简单拍摄(手机+白纸)

(一)工具与软件:可进行视频摄像的手机、一打白纸、几只不同颜色的笔、相关主题的教案

(二)方法:使用便携摄像工具对纸笔结合演算、书写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制(三)过程简述:

1、针对微课主题,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教案;

2、用笔在白纸上展现出教学过程,可以画图、书写、标记等行为,在他人的帮助下,用手机将教学过程拍摄下来。尽量保证语音清晰、画面稳定、演算过程逻辑性强,解答或教授过程明了易懂;

3、进行必要的编辑和美化。

(四)优势与不足

优势:工具随手可行;

不足:录制效果粗糙,声音和画面效果较差,只能表现手写的内容,无法实现其他多种效果。

(五)适合课程

1、美术绘画

2、数学演算

四、新型屏幕录制(录屏录制软件+手写板+画图工具)

【个人理解:用手写板或画图工具代替白纸】

(一)工具与软件:屏幕录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snagit或CyberLink YouCam等,手写板、麦克风、画图工具,如Windows自带绘图工具

(二)方法:通过手写板和画图工具对教学过程进行讲解演示,并使用屏幕录像软件录制。

(三)过程简述:

1、针对微课主题,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教案;

2、安装手写板、麦克风等工具,使用手写板和绘图工具,对教学过程进行演示;

3、通过屏幕录像软件录制教学过程并配音;

4、可以进行必要的编辑和美化。

优势:书写、绘制方式电子化,形成视频画面更为清晰

不足:只能表现手写、手绘的内容,无法实现其他多种效果。

(五)适合课程:

1、美术绘画

2、数学演算

在PowerPoint2010中可直接将PPT文件转换成视频,并且可以带有PPT中设计的动画及切换效果

微课的“十大特征

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微课的特征有:

1.主持人讲授性。主持人可以出镜,可以话外音。

2.流媒体播放性。可以视频、动画等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

3.教学时间较短。5-10分钟为宜,最少的1-2分钟,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

4.教学内容较少。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

5.资源容量较小。适于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

6.精致教学设计。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分类与整理评课

听了孙老师的《分类与整理》一课,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教师的语言亲切自然,对知识的教学不急不燥,娓娓道来,整节课的学习气氛一片轻松,特别适合一年级的小学生。 1、从生活切入教学,激发学习欲望。 上课伊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找书”导入,选哪个书架?为什么?这样就把物体摆放要有序、要进行分类与整理的思想渗透了进去。 通过观看“生活中的分类”现象,让学生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整节课始终注意从生活中取材,无论是整理气球、整理水果卡片,还是开阔的练习,都赋予有趣的生活情境。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同时开阔学生思维,让学生说说分类的好处、找找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使数学不只是局限在课本上,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应该为生活服务。 2、以活动收获知识,调动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孙老师以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六一儿童节快到了,然后以到游乐园参观,引入这节课的主题图——气球图,问:想知道每种气球有多少,应怎么办?再问:这些气球应该怎样分?然后把学生分成4个人一小组,每小组分发12个自制的纸气球,让孩子

们在实践中学习,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汇报展示时又问: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多,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好?然后加深难度问:怎样可以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多,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好?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解决的方法,从而介绍象形统计图,并且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摆,这样摆有什么好处。让学生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无结构到有结构,学生们就更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接着,放手让学生按颜色分,并将他们所摆出的结果进行说明。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好地所摆出的结果进行反馈,谁最多,谁最少?然后让学生提问。通过这样的过程,又将用数学纳入到了分类与整理中,让学生学会从分类与整理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练习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知识得到了运用,能力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分类整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进一步讨论、研究的问题 1.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让学生广思、深思,也必须要给予相应的比较充足的思考和探索的时空,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把握时间? 2、活动中如何灵活、有机地处理好课堂中的“动”与“静”

《学会生活垃圾分类》(微课教案)-新版.docx

《学习生活垃圾分类》微课教案 重庆市九龙坡区蟠龙小学张真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生活垃圾分类”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 2.教会学生认识垃圾分类的标志。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分类等能力,初步掌握生活垃圾分类。 一、对比导入,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生活垃圾分类。“黄葛树川茶花,美丽的山城我们的家”我们都知道重庆是个美丽的城市,许多来过重庆的客人,都对它赞不绝口。 可是,在美丽的城市背后,我们重庆仍有成千的垃圾随处堆放。据统计,重庆市日均生活垃圾产量约1.7万吨,2.8万立方米,以这个垃圾产出量,我们的城市很快就会被垃圾团团围住。 二、观看动画,学习分类。 同学们是否在担心了呢?别怕,老师有处理垃圾的好方法办法。只要我们把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许多资源就能够被循环利用,这样能减少垃圾总量,减低垃圾总量,减低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能为垃圾的后续处置带来便利。 现在,一起来看动画片吧。 (出示视频)生活垃圾分类 可回收物:包括生活垃圾中未污染的适宜回收和资源利用的垃圾。 有害垃圾:指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物质。

其他垃圾:指除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垃圾。 三、挑战升级,解决问题。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随机PPT)。学习了刚才的知识,同学们学会垃圾分类投放了吗?试试迎接老师的挑战(随机PPT),看看在短时间里能否回答出以下有关垃圾分类的常见问题。 1.厕纸、卫生纸、擦汗纸可回收吗? 2.餐厨垃圾装袋一起扔进餐厨垃圾收集桶对吗? 3.一次性电池、纽扣电池、充电池都是有害垃圾吗? 4.矿泉水瓶里喝剩的水为什么要倒掉再丢? 时间到,让老师公布一下答案,看看大家的意见是否和我一致? 1.纸巾、厕纸、卫生纸不属于可回收物。因为他们遇水即溶,而且带有汗液、鼻涕或粪便的纸被严重玷污不能再回收利用,不算可回收“纸张”。不过,他们作为其他垃圾送到垃圾焚烧厂,是可以转变成电能的。 2.餐厨垃圾装袋一起扔进餐厨垃圾收集桶是不对的。因为常用的塑料袋、即使是可以降解的也远比餐厨垃圾更难腐蚀。此外,塑料袋本身是可回收垃圾。正确做法应该是将餐厨垃圾倒入垃圾桶,塑料袋另外扔进“可回收物”桶里。 3.一次性电池、纽扣电池、充电池不全都是有害垃圾。一次性电池应属于其他垃圾。我们经常使用的一次性5号电池、7号干电池,主要

(完整版)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评课

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评课稿 田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第一课时的内容。 《新课标》将分类放在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密切联系,这也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出现统计的内容。 田老师执教时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一、注意学生的感性认识。这节课,无论是开课时对“分类”重要性的渗透,课中对“分 类”方法的学习,还是课外对“分类”的应用,都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 的感受。 二、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数学学习与其他学习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 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 育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些 理念。 三、教学过程过渡自然在学生对气球的形状进行分类后,田老师通过“哪个最多?你 怎么知道的?”对学生上学期学的一一对应的思想进行了及时的复习,为接下来的数数量和 比较多少做好了准备。在教学象形统计图和表格时,田老师通过添加线的形式,使图和表格 的呈现比较自然,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接下来田老师通过“漏了一个,应该放在那里?小 白兔应该放哪里?为什么要多加一列?图和表格可以怎么改?”这种提问的形式,加深了学 生对于分类标准的认识,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四、教学组织形式自由在教学组织上,田老师也是形式多样。刚开始对气球的分类采 用同桌合作的形式进行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在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后,通过 布置小任务的形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符号分类,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 积极性,同时也渗透了数学中符号化的思想。在这种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的教学下,学生的 思维变得活跃了,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五、教学反馈方式自由。本节课田老师比较注重对于学生的反馈。这不仅是对学生回答的口头上的评价反馈,如:你真聪明!说的真好!还对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细致的反馈:如在对气球分类后,通过“说说你是怎么摆的?”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将学生的想法真实的暴露与所有师生,通过学生的回答,展示了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修改,提高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田老师执教的这一课,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分 类计数的方法,并会表达分类计数的结果,为以后学习统计打下了坚实基础。 1

分类与整理(评课稿) 2

《分类与整理》评课稿 陈明明 一、教学内容选择自然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分类与整理”。在教案的设计上,王老师选择了适合学生心理年龄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呈现。如一开始就呈现了春游的图片,因为星期五就要春游了,这一话题立刻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以春游为主线,呈现了气球的分类、做游戏等例题进行教学。例题的选择虽然来源于书本,但王老师却很好的将他们进行了组织和串联,可谓是用心良苦。 二、教学过程过渡自然 在学生对气球的形状进行分类后,王老师通过“哪个最多?你怎么知道的?”对学生上学期学的一一对应的思想进行了及时的复习,为接下来的数数量和比较多少做好了准备。在教学象形统计图和表格时,王老师通过添加线的形式,使图和表格的呈现比较自然,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接下来王老师通过“漏了一个,应该放在那里?五角星应该放哪里?为什么要多加一列?图和表格可以怎么改?”这种提问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于分类标准的认识,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学组织形式自由 在教学组织上,王老师也是形式多样。刚开始对气球的分类采用同桌合作的形式进行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在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后,通过布置小任务的形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符号分类,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积极性,同时也渗透了数学中符号化的思想。在这种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的教学下,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了,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四、教学反馈方式自由 本节课王老师比较注重对于学生的反馈。这不仅是对学生回答的口头上的评价反馈,如:你真聪明!说的真好!还对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细致的反馈:如在对气球分类后,通过“说说你是怎么摆的?”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将学生的想法真实的暴露与所有师生,通过学生的回答,展示了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修改,提高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五、一点想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类整理的思想还是让学生学会看分类的表格

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设计及微课设计

《三角形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第63页到64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够按角的特征正确识别一个三角形。 2.学生能正确识别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交流和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数学交流及表达能力。 2.经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交流和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3.使学生养成积极的数学观和数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特性,会按角、边给三角形进行分类。教学具准备: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仔细欣赏、感受不同 在课前活动中和学生一同猜谜语,缓解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这也有一个谜语,你们想猜猜看吗?(课件出示)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 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 (打一几何图形)(谜底:三角形)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三角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 猜谜语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中游戏,通过猜谜语来唤起学生的原有认知,达到复习旧知的目的,使学生感到轻松,有意思。 1.欣赏完刚才的一组生活中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三角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拼接成很多精美的图形。课件演示。 通过观察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三角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观察一组特殊的图片。 老师也建造了一个金字塔,你们觉得怎么样? 新建金字塔的外型不是等腰三角形,而是向一边倒。课件演示。 老师还设计了一个空调架,你们也来评价一下,看看我的设计怎么样?为什么不能是锐角三角形? 正常的空调架是直角三角形的,而我设计的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的。课件演示。 让学生在观察对比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特点的三角形在生活中有着不同的作用,感受三角形存在着不同的特点,三角形的边角不同它们的特点也不相同。 看来不同的三角形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并在生活中有着不同的应用,在我们的学具袋中有着和老师黑板上一样的三角形,那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给它们分分类吗?

微课及微课的分类

微课及微课的分类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 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员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员为本的教学思想。 微课的组成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员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的“十大特征”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 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员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的组成

《分类与整理》的评课稿

《分类与整理》的评课稿 《分类与整理》的评课稿范文 篇一:分类与整理(评课稿) 一、教学内容选择自然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分类与整理”。在教案的设计上,王老师选择了适合学生心理年龄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呈现。如一开始就呈现了春游的图片,因为星期五就要春游了,这一话题立刻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以春游为主线,呈现了气球的分类、做游戏等例题进行教学。例题的选择虽然来源于书本,但王老师却很好的将他们进行了组织和串联,可谓是用心良苦。 二、教学过程过渡自然 在学生对气球的形状进行分类后,王老师通过“哪个最多你怎么知道的”对学生上学期学的一一对应的思想进行了及时的复习,为接下来的数数量和比较多少做好了准备。在教学象形统计图和表格时,王老师通过添加线的形式,使图和表格的呈现比较自然,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接下来王老师通过“漏了一个,应该放在那里五角星应该放哪里为什么要多加一列图和表格可以怎么改”这种提问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于分类标准的认识,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学组织形式自由 在教学组织上,王老师也是形式多样。刚开始对气球的分类采用同桌合作的形式进行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在学生进一步掌握了

分类的方法后,通过布置小任务的形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符号分类,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积极性,同时也渗透了数学中符号化的思想。在这种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的教学下,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了,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四、教学反馈方式自由 本节课王老师比较注重对于学生的反馈。这不仅是对学生回答的口头上的评价反馈,如:你真聪明!说的真好!还对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细致的反馈:如在对气球分类后,通过“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将学生的想法真实的暴露与所有师生,通过学生的回答,展示了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修改,提高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五、一点想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类整理的思想还是让学生学会看分类的表格和象形统计图。我个人认为教给学生分类与整理的思想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对于图和表格的认识,比较简单,学生理解起来也应该比较容易。但是在教学时王老师似乎在这块花的时间比较长,导致最后的几个问题“售票处为什么按大小分戏水乐园为什么按男女分”和“两张表格中的数字为什么不一样”有点仓促,变得自问自答,而这几个问题是对学生一节课的提升和巩固,是让学生理解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的情况,分类标准也会变得不同。在这方面王老师没有让学生理解透彻。 篇二:《分类与整理》评课稿

微课类别介绍

微课的制作形式 一、外部视频工具拍摄(录像机+黑板、白板或电子白板) (一)工具与软件:摄像机、黑板(白板或电子白板)、粉笔、其他教学演示工具 (二)方法:对教学过程同步摄像 (三)过程简述: 1、针对微课主题,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教案; 2、利用黑板展开教学过程,利用便摄像机将整个过程拍摄下来; 3、对视频进行简单的后期制作,可以进行必要的编辑和美化。 (四)优势与不足 优势:可录制教师画面,黑板上的内容与教师画面同步; 不足:需特定的演播环境,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微课的视频拍摄,效率低,后期编辑需要专业人士配合。 (五)适合课程 1、实时板书较多的课程(如数学) 2、现场演示实验类课程(如化学实验、如商务礼仪等) 二、屏幕录制(屏幕录制软件+PPT) (一)工具与软件:电脑、耳麦(附带话筒)、视频录像软件Camtasia Studio 或微讲台微课程制作系统,ppt软件 (二)方法:对ppt演示进行屏幕录制,辅以录音和字幕 (三)过程简述: 1、针对所选定的教学主题,搜集教学材料和媒体素材,制作PPT课件; 2、在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视频录像软件和教学PPT,执教者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单击“录制桌面”按钮,开始录制,执教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可以配合标记工具或其他多媒体软件或素材,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3、对录制完成后的教学视频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美化。 (四)优势与不足 优势:录制微课较快捷方便,个人PC上即可实现; 不足:Camtasia Studio软件的应用较复杂,对教学应用缺乏一定针对性。(五)适合课程: 1、大多数科目,板书较少或可用事先准备好的文字、图片代替板书(语文、英语等) 2、实操演示类课程(计算机) 三、便携视频工具简单拍摄(手机+白纸) (一)工具与软件:可进行视频摄像的手机、一打白纸、几只不同颜色的笔、相关主题的教案 (二)方法:使用便携摄像工具对纸笔结合演算、书写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制(三)过程简述: 1、针对微课主题,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评课稿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评课稿 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翁晓娜《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对数据的统计过程要有所体验,要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对于这堂课,我觉得正向我们所追求的“双赢课堂”迈进!真正体现了“双赢”的主旨: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得开心、愉悦。具体来说,我觉得有以下几个优点: 1、教学目标明确。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2、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上,而是着眼于让学生感受统计问题的产生,体验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引发选择相应的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需要,这种需要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内在动力。其次,在教师展示分类统计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上台有序地指一指,教师再一一记录下来。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具体更直接地看到图表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独自完成学习活动。 3、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其次,让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在自己的体验过程中了解填写统计表的格式,掌握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猜测推理的能力。 4、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活动时,老师精心创设情境,鼓励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体验到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展开讨论,做出分析,进行交流。 5、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6、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总之,本节课是一堂教学效果较好,让我们受益匪浅,接近“双赢”的好课。

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在课的一开始,以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逛超市开始,学生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然后以到游乐园参观,游乐园里什么东西最多引入这节课的主题图——气球图,设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分类和计数的结果清楚地表示出来吗(提示:可以画一画、写一写,也可以摆一摆。)然后,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分类的方法。 从情境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将分类的教学与计数(统计)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分类的学习目的。情境和小精灵的话揭示了分类的含义,同时给出了分类的标准(不同的形状)。最重要的是同时揭示了分类的目的计数,从而体现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而将这些内容呈现在幻灯片上,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确定小组讨论的方向。最后,以汇报讨论结果结合多媒体呈现3种分类计数的方法。 最后一个环节迁移到孩子们真实的生活中,以我们班的同学为例,想一想,可以将你所在的小组成员怎么分类这个问题源于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都非常的高,大家开始踊跃发言,纷纷的说了许多自己想到的分类方法。在此同时给孩子以独立探索的空间,用自己的方法去统计,到学生完成了统计图之后我便问他们:“统计图各是按什么分类标准来统计的学生深刻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这一练习通过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知识得到了运用,能力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分类整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这一节课评价时,采用了小组内自评和小组间互评的方式,学生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和表现。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由于让学生自主交流发言,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收到较好的效果。

微课的类型介绍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微课的类型介绍 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微课可以被分为许多种类型,其中按照教学方法来分类,微课大致可以划分为分别为五类,分别为:讲授类、讨论类、启发类、演示类、练习类等。那么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微课类型,以便于大家在今后的微课制作中有更好设计思路和创意。 一、讲授类 讲授类微课适用于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这是中小学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微课类型。 1.课堂实录微缩版 这种类型的微课中有教师、有学生、有活动、有交互……然而学生不是教研员,也不是评课专家。他不需要观看师生活动过程,学生需要的仅仅是学习内容本身。 2.画中画版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老师的头像出现在视频局部,仿佛老师就在自己身边一对一讲解,亲切而自然,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愿意去学习。 二、讨论类 讨论类微课适用于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三、演示类 1.幻灯片动画式 演示类微课适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或通过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 PPT类微课是指教师借助PPT的视频录制功能将嵌入有课程讲解配音的PPT直接录制成流媒体视频。这类微课视频的制作门槛低,要求老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动画设计制作能力。 2.手机+白纸 工具随手可得,技术难度低,操作快捷方便,画面真实亲切,并且易于分享

结语: 但在实际微课的设计与拍摄时,老师还得根据课程的性质、教学的要求、学校的实际硬件条件及自身的技术能力来选择微课的类型,只有这样,微课才能真正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并能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来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分类》评课稿

《分类》评课稿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本节课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立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教师提出分类依据。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本节课教师设计的几个活动来看,均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一开始,教师就把玩具、书、篮子、衣服、鞋子、饮料瓶等东西零乱地丢在教室中间,让学生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既不美观,又不卫生,自然而然产生收拾东西的欲望。有了欲望,教师并不忙于让学生动手,而是让学生思考:全班这么多学生如果都上来,会造成什么后果?学生想像这样做的危险,这样做的混乱,自然产生了讲秩序的念头,体验秩序能使生活有条有理。不显山不露水地渗透了做事要讲秩序,物品要按需要分类的思想。如果我们老师每节课都能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有意、有机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想水平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2.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数学学习与其他学习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

平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理念。如,面对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分类、整理方法,教师不仅不框学生,反而积极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自己的习惯去分类。 3.注意学生的感性认识。这节课,无论是开课时对“分类”重要性的渗透,课中对“分类”方法的学习,还是课外对“分类”的应用,都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的感受。如课一开始,杂乱的东西让学生感觉难受,经过整理,感觉不仅舒服,更重要的是方便学习、生活。有了这样的体验,教师又通过布置课外活动,整理自己的书包、书柜、衣柜,将课内体验向课外延伸,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逐步形成。 4.注重教材的二次开发。为了加强对分类的体验,教师对原有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把教材中分学具改为分日常用品,把教材“分类”的课题改为“小管家”。通过这样修改,学生真真正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我能看得到、摸得到、想得到。展示了数学较深层次特有的魅力及生命力。

微课分类(j精华)

微课的分类 上传: 胡友仁更新时间:2012-12-8 19:09:49 1、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同时也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笔者初步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 值得注意的是,一节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的组合(如提问讲授类、合作探究类等),其分类不是唯一的,应该保留一定的开放性。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微课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2、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进程)来分类 微课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其它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 一、“微课”,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当今的中国,业已走进微课教育新时代!那么,什么是微课呢?微课是指利用最短时间,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真题、模拟题的一种微型教学。它既可以用于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又可 以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在线课后辅导。微课是用于为学生“解惑”而非“授业”的微型课。学生在做作业前,考试前,可以到网上精确搜索自己不懂的知识点、考点或题目,在短时间内,让自己的疑惑得到解决。 为什么要严格控制时间呢?因为它真正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原因:(1)现在是快时代,好比微博,追求快捷精炼;(2)学生课程多,疑问多,微课时间过长,学生没有那么多时间看完ta想看的微课;(3)几分钟足够讲透一个小知识点,否则要么是讲得太泛,要么是讲得太罗嗦。 二、我们要如何上好微课呢?

分类与整理2 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在研读教参后,“分类与整理”这节课的内容我分成了2课时来上,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分类与整理的概念内涵、按给定标准进行分类并尝试记录分类结果,第二课时主要学习根据不同需要去自选标准进行分类并尝试用简单统计表记录分类结果,课后我对这两堂课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反思,虽然很用心地进行了教学设计,但还是有很多问题和值得改进的地方。 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习情境,比如第一课时中通过展示超市中物品分类摆放来帮助学生理解分类整理的内涵以及益处;第二课时中,以“外出游玩”为线索,设计了公园中分组做游戏、游乐园入场购门票、水上乐园分组更衣等一系列活动情境,吸引着学生能够一直跟着老师的节奏,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此外,我也设计了一些环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包括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分组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这样记录,为学生提供动物卡片让其自己选定标准进行分组,然后尝试着用简单统计表记录分组结果,以上是这两堂课中我认为自己值得肯定的地方。 经过课后数学教研组的教研以及个人的深入反思,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首先,没有正确的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因为怕摆学具容易引起课堂混乱,同时认为本节课内容非常简单,所以就省去了气球学具的运用,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是比较匮乏的,在分类和数气球的环节还没什么问题,但是到了记录分类结果也就是统计每种气球的个数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感觉无从下手,这主要是因为我个人对这一环节处理失当,在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我应该更深入的去摸清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认知情况,该准备的学具绝对不能少。另外一点,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我对学生的引导能力还很欠缺,在学

《整理房间》评课稿_说课稿

《整理房间》评课稿_说课稿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这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对同一种物品,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本节课教师走出了知识技能的单行道,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把美育教育与自己的课堂紧密结合在一起,带领孩子去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 1.本节课淘气房间很乱为线索,把分类的知识串联起来,教师营造了一种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中,不但获得知识技能,更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使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地融为一体。让学生以自己的审美来发现整理的必要性。 2.整节课教师让学生围绕怎样帮淘气整理房间这个主题来进行分类的这个数学思想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小朋友身边的各种学习用品。这些素材为小朋友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更能激起小朋友思维的火花。把这些物品都凌乱地堆放在一起,使小朋友在感官上受到一定的刺激,能自觉产生要收拾、整理的愿望,无须多言就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分类的重要性和好处。教学通过分动物,整理房间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感到实际生活中,往往需要把一些物体按某种标准分类,在让学生学会分类方法的同时,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分类整理后的房间整洁漂亮,物品有序整齐,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方便了我们的学习,再次感受到了整洁美和有序美。 3.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了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观看生活中的分类现象让学生意识到分类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方便我们文明出行。让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的同时有意无意地感受到要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也是一种美德。 4.注意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把目光转向生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了《分类》后,教师让学生回家帮妈妈整理房间。通过对原有教材进行这样的二次开发,使分类在课堂外得到延伸,让学生真真正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我能看得到、摸得到、想得到。同时把爱护环境,文明出行等等好的品质渗透在了本节课中,让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质。真正把美育教育融合在了数学课堂中,点点滴滴渗透美育教育,让学生深入的感受到了数学带来的美。

分类与评课稿

分类与评课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评课稿 课一开始,许教师借助PPT出示玩具、书、、衣服、鞋子、饮料瓶等东西零乱地摆放着,让学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既不美观,又不卫生,自然而然产生收拾东西的欲望。有了欲望,教师首先是让学生思考:怎样摆放比较合理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从而学生发现物品要按需要分类的思想。如果我们老师每节课都能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有意、有机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想水平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发现许老师以下几个方面做的较好: 注意学生的感性认识。这节课,无论是开课时对“分类”重要性的渗透,课中对“分类”方法的学习,还是课外对“分类”的应用,都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的感受。如课一开始,杂乱的东西让学生感觉难受,经过整理,感觉不仅舒服,更重要的是方便学习、生活。有了这样的体验,教师又通过布置课外活动,整理自己的书包、书柜、衣柜,将课内体验向课外延伸,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逐步形成。 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数学学习与其他学习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理念。如,面对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分类、整理方法,教师不仅不框学生,反而积极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自己的习惯去分类。 本节课最后的拓展延伸非常深刻的运用了分类与整理思想,通过学生去分类听课教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分类标准,有的以性别分类,有的以衣服颜色分类,有的以高矮分类等等。这个环节充分展示了学生个性,挖掘了学生潜在能力,是这节课做的较的地方 . 建议:希望许老师在今后教学中能更好地把握语言的精准,提出更具指向性的问题。

微课的类型介绍

微课的类型介绍 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微课可以被分为许多种类型,其中按照教学方法来分类,微课大致可以划分为分别为五类,分别为:讲授类、讨论类、启发类、演示类、练习类等。那么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微课类型,以便于大家在今后的微课制作中有更好设计思路和创意。 一、讲授类 讲授类微课适用于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这是中小学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微课类型。 1.课堂实录微缩版 这种类型的微课中有教师、有学生、有活动、有交互……然而学生不是教研员,也不是评课专家。他不需要观看师生活动过程,学生需要的仅仅是学习内容本身。 2.画中画版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老师的头像出现在视频局部,仿佛老师就在自己身边一对一讲解,亲切而自然,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愿意去学习。 二、讨论类 讨论类微课适用于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三、演示类 1.幻灯片动画式 演示类微课适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或通过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 PPT类微课是指教师借助PPT的视频录制功能将嵌入有课程讲解配音的PPT直接录制成流媒体视频。这类微课视频的制作门槛低,要求老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动画设计制作能力。 2.手机+白纸 工具随手可得,技术难度低,操作快捷方便,画面真实亲切,并且易于分享 结语: 但在实际微课的设计与拍摄时,老师还得根据课程的性质、教学的要求、学校的实际硬件条件及自身的技术能力来选择微课的类型,只有这样,微课才能真正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并能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来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及评析

分类与整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类与整理》。 一说教材 《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新修订的教材为了体现分类与统计的关系,突出分类是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基础,将分类与原一年级下册统计合编在一起。为以后学习统计图和统计表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自我约束力差,思维具体形象,注意力不集中,爱说爱动。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三个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呈现收集的数据。 (3)在分类的过程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能按给定的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难点是在分类的过程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五说教法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课改要求,我重点采用 1、情境创设法 2、引导探究法 六说学法 我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运用 1、实践操作法 2、观察发现法 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七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一)情境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看,老师给你们带来多少件礼物?”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引出“分类与整理”。 (二)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我设计三个活动来完成: 活动一、按指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为让学生经历分类过程,我充分利用身边的素材。把例题1中的气球改成了气

微课简介

"微课"简介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一、"微课"的组成 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 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理念以小见大,用微课堂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当的让学生动手做 宗旨关注孩子每一个微变化,从小处着手,创建一个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分类与整理(一)》教学反思 城关一小王艳梅 《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想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学习分类时我认为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上了分类这堂课后,静下心,细细回顾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感触颇深。 1、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学生兴趣会比较浓厚,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对分类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能合理的灵活运用。 2、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数学学习与其他的学习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一开始就呈现一个乱糟糟的房间。通过创设帮小明整理房间,学生心情放飞开来,无形中融入到学习中来。接着让学生来分一分。使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互动,给予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之间不仅能展示自己的想法、见解,还能通过交流,互相启发,互相纠正,使认识渐趋完善、深化。 3、转变教学方式、促进主动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的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

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教师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观的高度,创设“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以“自主、探索”为本节课的重要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激发智慧潜能、调动学习兴趣。 4、精心选择素材,体现数学味。为了加强对分类的体验,教师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通过修改,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学习素材,使教学内容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上教师在实物的基础上,又精心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数学图形,让学生进行探索分类,使学习素材由实物向数学模型转变,由具体向抽象转变。从而使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不仅在知识上得到迅速的成长,而且真正体会到战胜困难取得进步的欢悦。 5、始终关注学生的感受,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无论是课上对“分类”重要性的渗透,课中对“分类”方法的学习,还是课外对分类的应用,都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的感受,同时又要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6、在整个过程中,还有处理不当的地方,如当学生在反馈按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