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 中图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 中图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 中图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全球气候变化课

时作业 中图版必修1 学习目标 了解不同时期地球气候的特点。

全球气候变化

1.特点:①__________相互交替。

2.阶段划分 地质时期—?

????

时间:距今22亿年到1万年特点:② 和③ 交替出现 ? 历史时期—????? 时间:近④ 特点:有时为⑤ ,有时为⑥

? 近代—????? 时间:近⑦ 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特点:世界气温出现明显⑧ 上升现象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 全球气候变化

1.下列事实能证明地球气候变化的是( )

①南极洲发现煤层 ②非洲赤道附近有古冰川分布的痕迹 ③银杏、水杉被称为“活化石” ④北美五大湖湖盆是冰蚀作用形成的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2.据历史资料记载,距今3 000多年前,黄河流域有象、水牛和竹等。据此推断,当时气候状况可能是( )

A .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

B .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

C .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以少

D .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

读“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完成3~4题。

3.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

A .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 .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增加

C .冷暖、干湿交替

D .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

4.由①至②时( )

A.气候由暖湿转为干冷

B.冰川面积减小

C.雪线高度不变

D.海平面在上升

下图为“1951~2002年我国气温增温速率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5.1951~2002年,我国的气温特点是( )

A.各地都增温

B.增温幅度自东向西递增

C.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年增温可达0.8℃

D.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增温值可达4℃

6.我国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地区在( )

A.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B.西北、华北、西南地区

C.西北、华北、华东地区 D.西北、华北、华南地区

方法技巧练

方法图示法分析不同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

读下图,完成1~2题。

1.20世纪60年代后( )

A.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减少

B.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

C.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

D.我国气温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

2.与三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结论是( )

A.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

B.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

C.近5 000年,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以内

D.近30年,大气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相反

方法技巧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质时期地球上曾经发生过延续时间长达千万年的大冰期,还发生过延续时间约为十万年的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②人类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不明显③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是气温波动上升④全球气温变化特点是冷暖干湿交替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读下图,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A处为末次冰期

B.图中C处为现代间冰期

C.图中B处为末次冰期

D.图中D处表示未来2万年左右地球将出现一个新的冰期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地近几十年气候的变化是( )

A.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B.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4.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D.海平面下降

联合国环境署确定2011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有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6~0.9℃。当今全球气候具有变暖的趋势。读图,完成5~7题。

5.图中的气温变化曲线反映的是近代气候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一阶段地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B.20世纪80年代的气温高于20世纪40年代的气温

C.该曲线变化的总趋势与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一致

D.近百年来的气温明显低于距今7万~1万年的气温

6.该图反映的问题是全球变暖,下列对策可以缓解气候变暖的是( )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②大面积植树造林③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⑤推广使用天然气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7.上述气温变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升高将使森林树种大量增加

B.高山冰川将改变规模,有些地方出现减少和后退

C.各地农作物都会大幅度减少

D.气候变暖,会使各地人们的新陈代谢变慢,增强身体活力

下图是“10 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粗线)与5 000年来中国温度(虚线)变迁”,读图完成8~9题。

8.中国从16世纪到20世纪的近500年中,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时段是( )

A.1470~1520年 B.1620~1720年

C.1840~1890年 D.1910~1950年

9.中国与挪威相比( )

A.气候的冷暖变化呈正相关

B.气候的冷暖变化呈负相关

C.公元1000年前是正相关,之后是负相关

10.读“元古以来的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气候变化的总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古代以来的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时期和被称为冰期的____________时期交替出现。

(3)图示的地质时期曾出现过____________次大冰期气候,__________次大间冰期气候。

(4)从图中可以看出温暖期持续时间较________,寒冷期________;湿润期与干旱期相

____________,但新生代以____________期为主。

答案

知识清单

①冷暖干湿②温暖期③冰期④1万年⑤温暖时期⑥寒冷时期⑦一二⑧波动

基础达标练

1.C [南极洲有煤层说明该地曾经温暖湿润;非洲赤道附近有古冰川说明该地曾经寒冷;银杏、水杉曾经广泛分布是由于第四纪冰期的影响,说明第四纪曾经出现过气温较低的大冰期;北美五大湖由冰川侵蚀形成,说明北美在冰期时冰川面积较大。 ] 2.D [从现实状况看,象、水牛和竹等动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而黄河流域在历史上分布有这些动植物,说明当时气温和降水的数值都比现在高。]

3.C 4.A [由图可知,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是冷暖、干湿交替,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不一。从①至②,气温降低,降水量减少。气温下降使冰川面积增大,雪线高度下降,海平面下降。]

5.D 6.A [根据图中信息,各地增温差异很大,有的地区增温明显,有的地区出现降温。增温最明显的地区在北方地区,最大增温值为0.8℃/10年×50年=4℃。] 方法技巧练

1.C 2.B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弄清图中横坐标与纵坐标的关系。从a图可以看出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增加,且增加了约12.5%。近5 000年,我国气温波动值在4℃以内。近30年,大气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势相近。]

综合提升

1.C [漫长的地质时期,气候总体状况表现为冰川广布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的更替。1万年以来,人类历史时期气候也发生过显著的变化,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温明显波动上升。]

2.D [冰期气候寒冷,间冰期气候相对温暖,从曲线的波状变化看,A处为一温暖的间冰期,C处气温较低为末次冰期,B处气温最高,所以为间冰期,D处为下一次冰期。] 3.A [气候温暖,树木生长较快,年轮较厚。由图可知,内部和外侧年轮较厚,中间薄,可知A项正确。]

4.D [M时期处于寒冷期冰川增多,雪线下降,海平面下降。]

5.D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百年来的气温幅度有时增加,有时减少。]

6.D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与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和毁林有关。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减缓气候变暖趋势。] 7.B [气温升高,物种将易于患病和遭受害虫侵袭,生物多样性有可能减少;气温升高,高山冰川融化,出现减少和后退;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其温室效应可能使部分地区的作物增产;气候变暖使得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从而加快或者扰乱人体的新陈代谢,威胁人体健康。]

8.D [可从统计图上直接读出。公元1500年以后,中国温度在0℃以上的是1910~1950年。]

9.D [从总体上看两地气温趋高与趋低的趋势有关联,但气候变化并不同步。图上两条曲线有交叉情形。]

10.(1)呈波浪式发展,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2)温暖寒冷(3)3 3 (4)长偏短交替湿润

解析读懂图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从图中看出,地球上气候变化的总特点是呈波浪式发展,冷暖干湿交替。地质时期曾出现过三次大冰期,冰期之间为较温暖的间冰期。三次大

冰期是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

中国气候变暖,会使一些农作物的种植界限北移,如三季稻的北界可突破南岭进入长江

流域,会使这些地区的粮食产量提高。但气候变暖的同时,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变干旱,

例如当今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区——东北南部、黄河中下游地区,干旱会使粮食产量大幅度下

降。从总体上衡量,因变暖而获得的收益远抵不上干旱带来的损失。

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以西北增幅最大,蒸发加剧会使西北土地的荒漠化加剧;气温升高

导致冰川的退缩,会使人们失去更加宝贵的水资源,届时,必将出现河流干涸、绿洲沙化的

后果。

我国东南沿海本来就台风频发,洪水时常发生,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大量增加的

话,必然造成洪涝灾害不断。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将会淹没沿海的低地。而沿海的平原区是我国城市和人口高度

密集的地区,若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将给我国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总之,未来可能的气候变化对中国弊大于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XX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⑤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过程和方法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03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预习新课】(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9—50《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一、课标解析 课标:分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的影响。指导全球气候变化已经给地理环 境和人类活动带来了重要影响,应提高环境危机意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主干知识点梳理 气候变化的概念: 不断变化中 按时间尺度分 为 、 、 。 近代气候变化 特 点: 。 原因: 。 海平面 。危 害: 。 可能影响 影响 生产。具 体: 。 影响 过程。导 致 。 适应对策: 、 、 等。 三、典题解析 1、读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 , 原因是 。 (2)二氧化碳对 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因此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对 有很大影响。 (3)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将发生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对全球变暖问题进行了考查,可涉及三方面的知识,一是近年来二氧化碳增 加及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造成的。二是二氧化碳增多与全球变暖的内 在联系,是由二氧化碳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的性质所决定的。三是全球变暖的危害。 全球气候变 化

答案:(1)升高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毁林(2)地面长波辐射气温(3)一方面全球变暖会引起部分极冰融化,使海平面升高,威胁沿海低地国家;另一方面,全球变暖会使世界各纬度地区的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2、读图,分析回答: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这种现象称之为二氧化碳的。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日益俱增的原因:一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二是。 (3)把图中预测海面上升情况的序号,填入下表空格中,并与能源利用状况相适应。 (4)按图中①状况发展下去,未来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是() A、岛屿面积和岛屿数量将有所减少 B、华北地区的春旱现象将有所缓和 C、宁夏平原地区将更加干旱 D、天山山脉的雪线将会明显下降 E、台湾海峡将变宽 解析:前两问较基础,后两问难度较大。第(3)问重在分析图,由④→③→②→①,反映海平面上升幅度由小到大,上升幅度越大说明温室气体排放量大,能源利用状况无变化。第(4)问,按①状况发展,意味着气温逐渐升高,华北春旱将更为严重,天山雪线也将明显上升。这是一道读图分析综合题,能力要求较高,解答中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需认真分析。 答案:(1)波动上升“温室效应”(2)森林被大量砍伐的缘故(3)按表中情况分析,对照图示得出自上而下依次是:②①④③(4)A、C、E 四、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气候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高于全球平均值 B、我国南方地区的气温增高比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最全面最详尽

习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0000千米,经线圈长约40000千米 二、地球仪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N S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 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长度 ⑴同一经线圈上的两点,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这个经线圈上. ⑵出赤道外,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向较高纬度凸. ⑶晨昏线是大圆,处在晨昏线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 复习课二 地 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20°E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课后练习题(附参考答案)(最新整理)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课后练习 班级:姓名:总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 11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请将自己的答案填写在表格当中) 科学家预测,到 2100 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 1.4 ℃~5.8 ℃,约是 20 世纪升温幅度的2~10 倍。据此回答 1~2 题。 1.气候变暖的影响可能有( ) ①冰川退缩②冻土融化③气候更加适宜生物生长,各地动植物数量增加 ④高原内陆湖泊水量大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2.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B.中纬度温带地区变得湿润 C. 高纬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D. 从全球看,利大于弊 对野象生活习性的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读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回答 3~4 题。

3.公元前 500 年前,黄河流域的气候状况可能是( ) A. 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 B.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 C.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 D.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 4.关于该历史时期(公元前500 年~公元1830 年)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 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D. 该历史时期我国 1 月份0 ℃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有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 0.6℃~0.9℃。当今全球气候具有变暖的趋势。读 图回答 5~6 题。

5.右图反映的问题是全球变暖,下列对策可以缓解气候变暖的是( )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②大面积植树造林 ③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 6.上述气温变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升高将使森林树种大量增加 B.高ft冰川将改变规模,有些地方出现减少和退缩 C.各地农作物产量都会大幅度减少 D.气候变暖,会使各地人们的新陈代谢变慢,增强身体活力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图“某地树木 年轮示意图”,回答 7~9 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岩石圈的范围和地球圈层示意图简单绘画。 三、教学目标 学生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学生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学生能识记地球外部圈层的构成。 四、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那你们了解自己生活的地球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熟悉我们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 【进入新课】首先我们先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板书) 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读书】同学们阅读书本25页的阅读,思考问题①什么是地震波?②地震波可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征? 【总结】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的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强性震动,并以波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0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和左边文字,分析莫霍面、古登堡面的大致深度以及这个两个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总结】纵波和横波在地表至莫霍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读书】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总结】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②组成: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③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1 第一章行星地球 2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3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5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6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7 8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9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10 11 河外星系 12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3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14 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15

1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7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8 19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21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 22 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3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4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25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26 活动); 27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28 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9 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2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 2.4节 四川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蒋李军课程标准: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根据图表,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 ⑵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⑶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阅读图2.28、图2.29,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和规律,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⑵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提高资料整理分析的能力,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和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⑵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使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1、教材的顺序是: ⑴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不同时间尺度下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以阅读的形式解释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⑵图文结合案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活动”的形式预测其它可能影响。 ⑶以角色模拟的形式说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以“活动”的形式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2、教学顺序,先由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探究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推测其可能影响,最后寻找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

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板书】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小组讨论】 阅读教材P47,据图2.29-2.30讨论: 1、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2、全球气温变化与大气中CO2含量变化之间有什么相关性? 3、人类哪些活动导致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加?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 【板书】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401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第4节 全球气候变化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时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2.引起其气候周期变化的因子最可能的是() A.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B.黄赤交角的变化 C.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D.人类不断破坏森林 3.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雪线上升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2010·厦门模拟)“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的“新”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

世。图甲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乙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读图,回答4~5题。 图甲图乙 4.图乙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A.①B.②C.③D.④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近2万年来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基本是一致的 B.近7 000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 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 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在冷暖交替变化 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悉尼报道当地时间周五,研究人员宣布一块面积是中国香港两倍大小的冰山从南极脱落。近几年南极冰架不断分离,导致冰山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据此回答6~7题。 6.南极冰架不断分离,冰山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原因可能是() A.温室气体增加B.太阳辐射增强 C.臭氧层空洞扩大D.酸雨危害严重 7.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喜马拉雅山的雪线逐年下降 B.一月0 ℃等温线向淮河以北移动 C.南海诸岛的面积迅速增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_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 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月球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地球上有液态水 7.存在生命安全的宇宙环境 的行星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直接、间接地为地球上提供了能源 4.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备注: 1. 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3.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 4.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 黄赤交角 自转 →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公转 → 黄道(平)面 (23°26′) 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变大,热、寒带面积变大, 变小,热、寒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大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1.移动方向 夏至日→冬至日 向南移动 冬至日→次年夏至日 向北运动 2.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只有一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 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无直射 3.周期: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第4节 全球气候变化 精品

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标分析】 这是课程标准中“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条标准的要求。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 阅读图表资料,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周期,并据此归纳各时期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2. 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3. 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 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 不必具体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但在教学中要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加剧作用。 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并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顺序是: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不同时间尺度下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以阅读的形式解释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2)图文结合案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活动”的形式预测其它可能影响。 (3)以角色模拟的形式说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以“活动”的形式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2. 教材的顺序、要求与课标要求、学生认知规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组教学的顺序——先由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探究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推测其可能影响,最后寻找解决措施。 【学生基础分析】 (1)学生对太平洋岛国的迁移、南极企鹅的生存问题等事件比较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选取有关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的事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2)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所需要具备的时间、空间概念和跨度还不够。 (3)学生学习本课时内容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只考虑人为原因而忽略自然原因,归纳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可能影响不够完整,寻找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问题的措施找不到突破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球气候变化》word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球气候变化》word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不同时刻尺度。2.把握全球气候变化的缘故及可能阻碍。3.联系实际认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的概念:长期①________变化的一种反映。 2.要紧表现:不同时刻尺度的②____________变化。 3.不同时刻尺度的气候变化 (1)地质历史时期:时刻跨度③____,变化周期④____。 (2)近现代时期 特点:波动上升,总的趋势是在变⑤____。 要紧缘故:大气中⑥________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阻碍 1.使海平面上升 (1)缘故:⑦________和⑧____________。 (2)阻碍:改变⑨________,⑩________________地区面临被埋住的危险。 2.对农业生产的阻碍 (1)有利阻碍:使积温?________,生长期?________, 在?____________国家,农作物产量提高。 (2)不利阻碍:使某些地区?________,造成?________,在?____________国家,农作物减产。 3.阻碍水循环: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________和?________格局,加剧水资源的?__________和?________矛盾。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多使用○21________。 2.植树种草。 3.防止○22________。 4.减少○23________,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24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问 1. 2. 3. 探究点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探究材料教材P46图2.28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和图2.29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有的科学家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气候变冷。在白垩纪末期,整个地球发生了广泛性冰冷,日温差增大,冷热季节交替明显,恐龙因无法抗击和适应冰冷的突击,最后灭绝了。1.由材料分析,气候变化的表现有哪些?按时刻尺度分为哪几种?

必修1第二章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 主备人 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 … 课型:复习课课时安排:1课时 1 - 课程标准 1.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1. 利用图表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状况和主要原因。 2. 能利用案例材料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探讨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学习重点、难点 【基础强化案】 I.知识要点: 一、全球气候变化: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对策: 1.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 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 全球气候的干湿变化直接导致了各地降水量的增减,____________ 和_______ 灾害频繁发生,从而引发 滑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土流失等其他的自然灾害。 (3) 全球气候的变化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4) 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的影响更为显著: ①农业 有利:北半球变暖,温度带—移,有利于作物生长。高纬地区_________________ 期延长,产量________ 。 不利:增温加速 _______ ,热带干旱区农作物产量 __________ ;中纬度“谷物带”生产潜力____________ ,农业病虫危害________ 。

②工业 全球变暖对工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_____________ 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_____________ 低纬度地区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案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一、教材分析 第四节为地球的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等。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后,面临着"什么是自然环境"的基本问题。本节就是通过在宏观上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达到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之目的,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加以认识。本节的内容涉及了地理、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与前几节不同的是这节内容在初中没有接触过而且新的概念较多。所以学生会觉得比较难理解和识记。怎样在学生现有水平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习,使他们能较好地理解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也是本节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组成和划分依据。使学生了解内部各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2. 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使学生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探索自然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3.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主要特点。 四、教学难点 1.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2、“地幔”、“软流层”的有关知识。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引导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 六、教学媒体 阪神地震短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岩石圈、软流层示图、投影片。 七、教学过程:

人教版地理必修1《全球气候变化》word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1《全球气候变化》word教案 教师行为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展现案例1:据新华社沈阳 2003年9月14日电(记者张 玫、沈科)中国科学家测量 发觉,世界之巅———珠穆 朗玛峰峰顶覆盖的千年积雪 30余年来正在不断融解变 薄。使珠峰的雪面高程33年 连续下降了约1.3米。 2. 展现案例2:这张2004年2 月19日拍照的照片显示了南 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漂亮海 岸线。那个四季风景如画的 南太平洋小国目前正面临被 海水吞没的危险。 设问:案例1世界最高峰珠 峰显现连续下降,案例2世 界上海拔最低之一的岛国图 瓦卢却因海平面升高而面临 “灭顶之灾”,造成两地变 化的缘故是什么? 依照学生的回答,修正、归 纳、总结出:气候变化是造 成两地变化的缘故。 1. 对比教师展现的案例, 2. 摸索教师提出的问题。 回答问题。 要点:近百年来,世界和我 国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受 气候变化的阻碍越来越大。 3. 从教师的总结中,讨论日常 生活中,由于气候变化所造 成的阻碍。 1. 从案例、图片的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的认识 2. 由教师的归纳总结引出课题

(二)展现课前网页资料区的内容 1. 过渡:全球气候在不同的时 期不同的地区情形如何样? 2. 展现课本p49 图2.25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 化 2.26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 温的变化 依照学生的回答,修正、归 纳、总结出:全球气候一直 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出现一 定的变化周期1.第一小组展现中国(温带) 气候在近百年的变化资料, 说明温带地区气候在不断的 变化之中。第二小组展现俄 罗斯北部(寒带)气候在近 百年的变化资料,说明寒带 地区气候在不断的变化之 中。 第三小组展现巴西(热带) 气候在近百年的变化资料, 说明热带地区气候在不断的 变化之中。 2. 依照各小组的资料及教师展 现的图表分析、总结全球气 候变化的特点 1. 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 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 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 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 程中。 2. 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气候 变化,去发觉问题 (三)展现课前网页成果区的内容 1. 组织各小组学生展现网页成 果 2. 对学生的表现和成果进行点 评 3. 小结:依照三个小组的资料 及前面情形引入的案例1、2, 反映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 动的阻碍1. 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现演示文 稿: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 面的变化 第二小组派代表展现由于全 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阻碍的 图表 第三小组派代表展现由于全 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躯体健 康或水循环的阻碍的漫画或 动画 2. 对小组之间的作品进行评判 1. 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全球气候 变化对人类活动的阻碍 2. 培养学生从搜集的有关资料 提取有用信息制作成作品说 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表 达合作能力及运算机运用能 力 3. 明白得自我观赏与对他人的 赞扬 (四)讨论 1. 设置问题 2. 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形,并给 予点拨 3. 组织各小组汇报方案 4.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54的内 容“气候变化的适应计策”1. 讨论 1)如何看待全球气候变化 2. (2)如何预防和适应近现代 气候变暖的形势 3. 各小组讨论得出方案并派代 表陈叙 4. 对比各组的方案及课本的计 策 1. 运用把握的地理知识和技 能,进行探究性活动以及交 流与合作的能力。 2. 紧密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 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