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大纲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

滁州四中高三地理教学复习体系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力图阐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世界和中国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与人类发展有关的地理环境变化,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的

1.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培养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适当评价。

3.有助于促进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国策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课程安排

按照高中课程计划,高中地理必修课共三本教材,平均每周3课时,根据不同阶段调整。课程内容为关于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人地关系;高中地理选修课,累计周4课时,课程内容为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必修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理解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应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大问题,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与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复习的一般 思路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 一、把握区域特征: 主要是掌握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一个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复习时一般可这样分析区域: 1、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⑴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 ⑵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地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⑶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 ⑷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如太平洋水系等)、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度)、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间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 ⑴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⑵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 ⑶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⑷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 一、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的案例教学要求 近些年来,案例教学的提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中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的研究文章中。在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使用案例教学,可以从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算起。该大纲规定,在高三年级开设地理区域研究的选修课,其中包括“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的内容。大纲要求结合东北、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低产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柴达木盆地、长江三峡、西南地区八个典型地区的具体事例来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和开发问题。 当时的大纲和大纲学习指导中都没有出现“案例”的字样,但是《学习指导》中把“采用了原理与事实之间的新的联系方式”作为该大纲的特征之一,而这种“新的联系方式”就是“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基本原理”。200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进行再一次修订时,正值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被吸收到修订的大纲中。“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仍作为选修课,但改为“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这是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使用“案例”一词。该大纲与1996年版大纲的另一个不同,是把案例所在的区域名称从“教学内容要点”中删去,只在“知识要求”中规定了必学的案例,并在该区域名称后面加上了“等”字。 比较两个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后者对教学要求的表述更接近

案例教学的本质。首先,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定位在对某个具体区域整治和开发情况的了解,而是定位在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典型问题的了解上;其次,除了“知识要求”中规定的案例外,鼓励教师使用其他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开放。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继续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实验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二、作为学生研究对象的案例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

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1)

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广州天河中学地理科林卫丹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和形成正确地理观念的主要渠道。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方式的改变,已经成为地理老师的共识,但教学是否有效益,教学知识是否落实,学生的地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这些都是值得教师们注意和重视。 新课程强调“建设有效课堂”,其实质就是减少直到消除无效的教学时间,最大程度发挥课堂教学功能与作用,减轻学生学习的程度,提高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达成育人目标。因此,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深化教学改革,出路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有效课堂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二、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的品质 有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所以,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也不能把自己的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有效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种策略。它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每个教师都有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这需要自己去探索,不能一味靠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对优秀教师来说,固然是成功的,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教师适用,而有的教师就有可能不适用,只可以适当借鉴,切不能盲目跟从。要在深入了解自身素质和学生基础上,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面对具体的情景,摸索出更好的、更适用于

高中地理必修三 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区域差异分析 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 类 活 动 差异成因具体表现 农 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 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 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 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 异 工 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 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 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 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 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 差异 城 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 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 水平等差异 交 通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 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下所示: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1)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 滁州四中高三地理教学复习体系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

门科学。这门科学力图阐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世界和中国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与人类发展有关的地理环境变化,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的 1.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培养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适当评价。 3.有助于促进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国策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课程安排 按照高中课程计划,高中地理必修课共三本教材,平均每周3课时,根据不同阶段调整。课程内容为关于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人地关系;高中地理选修课,累计周4课时,课程内容为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必修课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理解地理环境各组成部1. 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应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大问题,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实施途径。 2.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 技能;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增强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展的观点 教学内 必修自然地理部 一、宇宙中的地 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又特殊的行星。了解地球的宇宙境 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一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重大影响(二)日地关 了解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经纬网补充地球仪与经

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和融合

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和融合自从地理再次成为高考科目之一以后,高中地理的教学 任务就明显受到重视。而初中地理作为非考试科目,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仅作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出现在初中教学中,地理课往往遭受排挤,甚至被砍掉。即使正常开设地理课,教师、学生也因它是“副科”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而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难度上的跨度大,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严重缺乏,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非常 重要。那么如何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的糅合在一起呢?下面浅谈我的教学观点,与广大地理教学同仁商榷、共勉。一、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与融合 初、高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升入高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才能适应高中学习要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转变对知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1)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转变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因此首先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

度,及对地理的认识与态度,寻找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告诫学生遇到初中学过的知识,千万不要有“轻敌”与“骄傲”情绪;要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看到,新知识是怎样在初中知识基础上发展获得的;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与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的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适时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否则学生会渐渐感觉学习吃力,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能及时进行适当的诱导和点拨,他们将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身。 (2)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身心愉快的学习氛围。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又涉及到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上的知识来解释等。这些让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 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高中地理课每一学期要求学生至少做一次专题研究。每一研究课题,学生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要明确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采取可行的方法和步骤,得出结论(探究报告)。下列课题供参考,学生也可以自行选择或设计其他课题。 1.连续观测一个月(至少半个月)的月相,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尝试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2.你的家乡有哪些资源优势?目前对这些资源利用的现状如何?要促进家乡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你能为此做哪些工作? 3.调查当地某一旅游景点,分析该景点的形成条件,并提出发展建议,思考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的影响。 4.当地有没有突出的环境问题?如果有,探讨该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并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 5.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6.针对“地球温室效应会不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这一问题,有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你支持哪一方意见?用搜集的资料论证你的观点。 7.观察你熟悉的某交通路线(或路段)常出现的交通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 8.调查各种生活垃圾所造成的污染。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会减少垃圾污染?实施这些措施需要哪些部门的参与?你计划用什么办法协调这些部门间的联系,促使其共同参与治理垃圾污染? 9.找两幅或两幅以上不同时期的家乡地图,对比地理要素的变化,结合该区域面积、人口等统计资料,分析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10.对比你的家乡与你所观察或通过传媒了解的地理区域,分析这两个区域在自然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及其对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11.你的家乡附近有山地或丘陵吗?如果有,目前该山地、丘陵开发和保护的现状怎样?你对此有何看法和建议?

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生存发展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地理知识,包括了解家乡、祖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状况,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知道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地理图像和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阅读和使用常用的地图,能够进行简单的地理观测和调查统计,能够绘制简易地图和运用适当手段获取地理信息。 3.使学生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逐步发展分析和解决一定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实践活动,逐步发展实践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创新精神。 4.使学生初步形成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初步具有全球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责任感,增强对全球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对自然美和环境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初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观念,并能够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行为规。 二、教学容的确定和安排 (一)确定教学容的原则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教学容要体现国家教育方针,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2.以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为核心,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和发展的协调为主线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因此,使学生深刻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是中学地理课程的主要任务,也是中学地理教学容的核心。在组织地理教学容时,应当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和发展的协调为主线,着重阐明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广度和深度要适当,要有一定的弹性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和初中学生的实际,考虑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差异,选择适当的教学容,力效。因此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有学生和教师选择的余地,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 4.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按照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标准,确定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展现较为宽泛的科学和人文背景,加强知识的综合,加强教学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的条件,给学生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教学容的组成和安排 初中地理教学容的安排,既要注意地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符合

初高中地理Flash动画课件

初、高中地理 Flash 动画课件 中国地理概况 Flash 素材:中国主要油气田分布图 .zip Flash 素材:中国主要水电站分布图 .zip Flash 素材:中国主要山脉分布 .zip Flash 素材:中国主要煤矿分布 .zip Flash 素材:中国主要工业区分布 .zip Flash 素材:中国有色金属的分布 .zip Flash 素材:中国土地利用类型 .zip Flash 素材:中国铁路的分布 .zip Flash 素材:中国水系 .zip Flash 素材: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形势和危急分 Flash 素材: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 .zip Flash 素材:中国地势示意图 .zip Flash 素材:我国主要铁矿分布图 .zip Flash 素材:我国主要牧区和牲畜 .zip Flash 素材:我国东部雨带移动 .zip Flash 素材:侵入中国的台风 .zip Flash 素材:侵入中国的寒潮 .zip Flash 素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略图 .zip 中国地理分区 Flash 素材:黄河水系图 .zip 中国地理分区 Flash 素材:长江工业带 .zip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概况 布.zip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分区

高中地理1.1 《宇宙中的地球》耀斑flash 新人教版必修1.rar 高中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太阳系flash 新人教版必修1.rar 高中地理1.1 《宇宙中的地球》太阳系1flash 新人教版必修1.rar 高中地理1.1 《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大气分层flash 新人教版必修 1.rar... 高中地理1.1 《宇宙中的地球》黑子活动与降水异常flash 新人教版必修1.rar... 高中地理1.1 《宇宙中的地球》黑子flash 新人教版必修1.rar 高中地理1.1 《宇宙中的地球》河外星系与总星系flash 新人教版必修1.rar... 高中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flash 新人教版必修1.rar... 高中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磁暴flash新人教版必修1.rar 高中地理 1.1 《宇宙中的地球》八大行星图flash 新人教版必修1.rar 高一地理 1.1 《宇宙中的地球》银河系素材flash 新人教版必修1.rar 电子版教材:选修3 (人教版).rar 电子版教材:选修2 (人教版).rar 电子版教材:选修1 (人教版).rar 电子版教材: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第一单元(鲁教版).rar

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5-06-11T11:24:58.090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1期供稿作者:陈小丽 [导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包括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双方相互转变。 陈小丽(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龙台中学四川德阳 618100) 【摘要】教学有效性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作者感触颇深,特作以下探析,权作引玉之砖,以期共同推动地理教学深入化、持续化和健康化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逆向思维视听手段兴趣培养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1-056-02 教学有效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强化学科的感染力,是全面优化学生素质的最佳途径。进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得到培养,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智力基础,这是每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包括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双方相互转变。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却与其息息相关的思维过程,主要表现为:"倒着想"或" 反过来想一想"。逆向思维是发散性思维中的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优劣,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和健全思维品质意义重大。一般而言地理教学过于注重正向思维的培养,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又由于经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转变需要一定的心理过程和方向,因此,在一定方面强化了正向思维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因此,通过什么举措来提升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作者做了以下探索: 1、在新课讲授,积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主要方法有以下四种。(1.)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针对教材中的一些实践性内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或者集体讨论,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中运用逆向思维共同归纳一些地理概念、原理或者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推理或者验证,不仅触及地理的本质而且养成运用科学的地理思维去探索。(2.)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地理规律的一些反向问题的真假。针对教材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即便学生一时三刻无法回答,只需教师及时点拨,学生就可以通过自身思维获得真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去感知,可以进一步增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性。(3).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世间万物均是矛盾的统一体,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理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辩证能力获得极大的提升。(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结论的正确性。反证法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论出一些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进而强有力的论证已知地理结论的正确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化繁为简,而且增强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种。(1).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习题教学中,地理教师有针对性的讲授一些和学生认知习惯相背离的问题,进而进一步消除思维定式,有助于逆向思维的拓展,即使这样的思维定势可定会令学生无所适从,但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便会利用逆向思维,进一步探索。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而且紧密联系了新旧知识的关联性。(2).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一些习题,只要把一些特定条件进行恰当的互换,也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活跃逆向思维的空间。(3).正逆互用,促进正逆双向思维的联结。一些习题,除了证方面的引导以外还可以从结果出发,实行反向推理。进而获得一些概念或者规律,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互相补充,进而产生良好的关联性。 二、现代化视听手段的运用。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可以通过一些良好的视听工具更好的了解世界和享受生活。现代化视听技术和产品的广泛使用和普及对传统的地理教学影响巨大。因此,如何优化传统地理教学手段,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地理教学的缺陷,进一步优化地理教学,在这一巨大举措中,一些现代化的视听设备应用到地理教学中,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缺陷。有效的降低了师生的负担,增强学生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学水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视听教学有助于学习欲望的调动。地理学科不受学生欢迎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原因以外,最主要的是地理教学无法把知识的传授和趣味有效结合,令学生感到地理学习是一种了无生趣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学应注重这方面的结合,而地理视听教学手段由于形式多种多样、情节生动有趣,进一步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变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为妙趣横生。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欲望,实现了教学的优化。 2.有利于培养学生智能的开发。众所周知: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中的基础,缺乏大量感性材料的积累,人的理性认识无法得到提高。然而有趣传统地理教学手段局限性,我们只能运用一些文字、地图、书本插图或者一些简单化教具来讲解地理科学内容,由于缺乏一些真实性感知,给学生学习地理带来一定难度。而地理视听教学则由于其形象鲜明、典型、动画逼真,把一些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简单化。这些是传统的文字讲授不可企及的,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考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3.有利于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高。地理科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自身的特色。地理是一种探索自然性和人文性规律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学生理解、掌握和记忆一些基础性知识,而这些枯燥乏味的地理名称、地理概念、地理规律令学生苦不堪言,以至于一些学生依靠死记硬背,可见,提高学生地理记忆能力的至关重要。地理视听教学由于独具新颖、多样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视听器官,有助于学生记忆能力的增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信息的储存来说,单纯朗读能识记10%、单纯听到能识记20%、单纯看到能识记30%。可见,视觉对人知识的获得作用显著,而视听结合能达到65%。由此可见,地理视听教学,对于学生记忆能力的提升是其它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备受关注的一个,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思维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格外关注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现象,激发兴趣。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知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机融合,赋予学科时代性和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 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 向南北降低 23o26'N 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 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高中地理总复习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自然地理部分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也有昼夜更替。(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③地形平坦开阔);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

中国地理知识纲要 (结合地图册及教材配套使用) 一中国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 位置:半球、温度带、纬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范围:四至(东南西北),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相邻地理单位:陆上邻国(14),海上邻国(6),邻海(4个),岛屿。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制度(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轮廓。省区之最。2-人口分布和民族特征 人口: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问题(详见必修二)。 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风俗习惯。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二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地形地势总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主演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况和特征。 主要山脉:走向,位置,意义。 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对气候、对河流、、、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分布地区及成因。 地形地势答题模板:地形:以**为主;地势:**高**低;地貌特点。 2-气候 中国气候总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气温特点:夏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夏季风) 冬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冬季风) 中国降水特点: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差异、中国降水量图解读。 中国温度带:主要温度带——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中国干湿区:划分依据、分布地区。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移动原因。 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多发季节、成因、分布特点。 气候特征答题模板: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温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小。 3-河流湖泊 基本概念:内外流河、区,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内外流区分界线。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立足于高中地理教学角度,分析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高考对高中地理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更新教学方式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往意义上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讲已经满足不了当 代高中生的学习需求了。学生需要的是一一个富有现代化气息的、高效能的综合 课堂。为了满足同学们的学习需求,老师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改善。老师应该充 分运用周边的教学资源,包含电子资源和试验资源。老师运用多媒体技术除了可 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帮助同学们把控知识上也可起到很大的帮助。多媒体 可以把地理知识用不同的方法展现给学生,更加直接地展现全面的地理图像,提 供学生不一样的听觉和视觉等感官冲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目前,伴着现 在教学品质的增强,许多校园都装配了比较齐全的设施资源。但因为老师的教课 理念比较落后导致这些设施都变成了摆设。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就务必要把这些 资源充分运用起来。比如,在学习等高线的课程时,老师就可以带着同学们实际 去测量一个小土丘,随后指引学生运用等高线画法,在纸上画出这个土丘的实际 特征。同学们通过这种实践操作,对等高线的原理,还有技术都会有一定的掌握。在素质教学改革背景中,老师不能只限于以往教学模式,积极地依据学生的需求 改善教学方式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通过有效植入唤起学生的学习乐趣 持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可以积极探求获取新的认知和得到进展。这就需要老师可以及时为学生创建一种灵活的教育情境其中要植入同学们熟悉的 内容,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获取得到更大的进展。比如,在教课《气象灾害》时,老师可以通过植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出一些和台风相关的视频,截取有 关的内容,为学生制造出一种真实而丰富的环境,让学生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不但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乐趣,还可以让同学们联想到相关的自然现象,这都是同学们的原有知识和体验。在此基础之上,老师指引学生探究生活中 存在的恶劣天气,对农畜业所带来的影响和灾害指引学生更深一步认识气象灾害,不断推动学生对认知的形成,这对学生的高效学习,对创建高效课堂有着重大的 意义。 三、细心分析教材,注重师生之间互动 地理新教材拥有较为活泼的形式以及新颖的版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例如,一些章节中融入了当下较为热门的阅读材料,思考和活动题也是较为 新颖的题目,都是与当下社会联系紧密的话题,这些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此同时,这也是有一定弊端的,比如,这样的活动题太过于复杂,很多案例出 现的地域偏离了学生的生活,让本来很容易理解的知识变得复杂,反而加大了学 生学习的难度。怎样把抽象难懂的知识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老师 认真研究课标,同时细心地研究教材内容,去除对教学不利的内容,同时自主地 去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比如,在进行有关“世界气候”的学习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狮子王》这 部电影来学习地理知识。运用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

高二区域地理重要知识点梳理

高二区域地理重要知识点梳理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1 1、世界三大人种:白色人种(欧洲北美大洋洲非洲背部、亚洲西南部),分布范 围最广;黄色人种(亚洲东部、东南部、北部和美洲部分地区)人数最多,黑色人 种(非洲南部、大洋洲和美国境内);种族无优劣 2、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面积俄罗斯1707,第二加拿大997,三位中国960,四位美国937;人口最多中国,印度第二,美国第三;按经济发展态势将世界分为 发达国家(20个,主要有美加英法德意日新澳)和发展中国家。区域地理知识点。 3、语言联合国日常用语: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使 用适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4、中国外交政策:对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宗旨维护世界的和平。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2 经度与纬度 ①经度:人们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0经线,也叫本 初子午线,由此向东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 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_半球。 ②纬度:某地的地球半径与北极星之间的夹角,赤道为0°,北极点为90°N, 南极点90°S..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③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 ③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地球仪上某点的纬度就是该点 上北极星的仰角大小) ④大洋中部经线:太平洋──180度经线;大西洋──西经20度经线;印度洋─东 经80度经线;北冰洋─跨360度经度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3 1.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2.大陆:亚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初高中地理衔接

初高中知识衔接:地球和地图 编制人:戴新美审核人:杨肖虎时间:2010-8-29 【复习目标】 1、说出地球的形状、大小。 2、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两极、赤道等。 3、说出经线、纬线和经度、纬度的概念。 4、说出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的界线,以及地球上的五带、低中高纬的界线。 5、利用经纬网,写出某点的地理坐标,或根据已知两点的经度和纬度,说明它们之间的 位置关系,以及写出对称点的地理坐标。 6、说出比例尺的概念。 7、在地图上,举例阐述判断方向的方法。 【知识梳理】 一、地球 (一)地球的基本知识 1、地球的形状 地球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三轴椭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二)地球仪 1、地轴、两极、赤道 ①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 ②两极:地球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③赤道:在地球仪上,距离南北两极相等的大圆圈。 2、纬线、经线 ①纬线:纬线都是圆,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②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所有经线长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3、纬度、经度 ①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北纬、南纬各有90°。 ②经度: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4、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①南北半球:以赤道作为分界线。 ②东西半球: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