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高一2015至2016第3课唐山大地震节选课时作业 语文版必修1

语文版语文高一2015至2016第3课唐山大地震节选课时作业 语文版必修1
语文版语文高一2015至2016第3课唐山大地震节选课时作业 语文版必修1

第3课唐山大地震(节选)

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同胞.( ) ②断壁残垣.( ) ③惊愕.( ) ④影影绰绰.( )

⑤黑魆魆.( ) ⑥狼藉.( ) ⑦战战兢兢.( ) ⑧跌.跌撞撞( )

⑨跛.子( ) ⑩吞噬.( )

2.辨形组词

??

?

??蜡

??

?

??绊

??

?

??绰

??

?

??

??

?

??嚅濡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影影绰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战战兢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跌跌撞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惨不忍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相濡以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黑魆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

(1)强烈·剧烈

辨析:“强烈”着重指强而有力,也指程度强,浓度大,使用范围较大,能形容光线、色彩、气味、表现、对比、反映等,也形容欲望、愿望、感悟、要求等。“剧烈”指猛烈,厉害。

例句:商品价格波动越________,进行价格风险管理的需求也就越________。从交易所来看,商品价格的波动加剧,吸引了投资者重新入场,扭转了持仓量急速下降的趋势。

(2)磋商·商量

辨析:“磋商”指反复商量,仔细讨论。用于较正式场合。“商量”指交换意见。前者不可跟宾语,后者可以。

例句:陈云林一行随后下榻台北圆山饭店,在今天下午,两会负责人举行了预备性________,________有关协议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一、整体感知

1.结合文本,谈谈报告文学的特点。

2.本文主要选取了哪几个点来写灾后状况?

二、深层探究

3.地震后的看守所是怎样的?犯人为什么没有逃跑,反而去救人?

4.“大户”是怎样形成的?“大户”的解体说明了什么?

三、技法迁移

点面结合

看守所中,所有囚犯抢险是“面”,给高师傅做人工呼吸的年轻犯人是“点”;盲人居住区,盲人整体协作是“面”,资希圣的具体言行是“点”。

向水面投一粒石子,一圈圈波纹就从石子入水的“点”向外漾开,渐去渐远,这圆形的“面”和“点”组成一幅和谐的图景。春来时,万木竞发,成了一片绿的海,如果在这“海”面上点缀上几朵红花,这“点”和“面”又将会是怎样的一幅动人的画面!把这个生活图景移植到作文上,就成了“点面结合”的写法。“面”是俯视图,给人以开阔宽广的视野;“点”是特写镜头,给人以具体深刻的印象。“点”是主要材料、典型材料,要详写细写;“面”是次要材料、一般材料,要略写概括写。行文只有点面结合才能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请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个片段,描写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

(分值:5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菁.华(qīnɡ)宁.可(nìnɡ)冠.心病(ɡuān)翘.首回望(qiáo)

B.吐蕃.(fān) 庇.护(bì)歼.击机(jiān) 呱.呱坠地(ɡū)

C.请帖.(tiě) 梵.文(fán)发横.财(hènɡ) 按捺.不住(nà)

D.链.接(liàn) 创.口(chuānɡ)倒.春寒(dào) 拈.花惹草(ni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雍容经典韬光养晦筚路蓝缕,以起山林

B.安详遐思薪尽火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C.跨越振辐秘而不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坐阵砥砺学以致用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此刻,他们惊愕地看着久已不见的却不再是原样的一切:影影绰绰

....的煤矿井架、凤凰山的山顶……

B.并没有忘记自己身份的囚犯们战战兢兢

....地立着,一步也不敢挪动。

C.当人们从废墟上扒回了自己家私有的财产,那私有财产在他们各自的“铺位”前越堆

越高的时候,那种休戚相关

....的感情上的维系开始解体了。

D.人们相濡以沫

....,甘苦同尝。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商务部认为,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公司将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商务部根据《中国反垄断法》作出禁止此项收购。

B.一项最新的研究报告称,人类驯养马、食用马肉、饮用马奶、将马作为交通工具的历史比此前人们认为的年代至少早1 000年。

C.据报道,福布斯中国名人榜是为了国外企业界投资内地提供参考,至于它是如何统计出名人收入的,则一直对外保密。

D.在日前的示威活动中,不少法国抗议者高声朗读《深宫后院》中的内容,以表达对萨科奇的不满,原因是因为他曾表示出对这部法国古典名著的厌恶。

二、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盲人居住区

①在那灾难的日子里,有一段时间唐山瞎了,唐山聋了。可是,无边的废墟上,却有一支奇异的盲人队伍走来。他们一个抓着一个的衣角,肩上背着破旧的胡琴、三弦,面部显得那样沉静、冷峻。他们来自何处?他们走向何方?

②有人从中认出了鼓书艺人资希圣。

③盲人在废墟上要救人是极其困难的。资希圣带领着他们,循着呼救声,一家家地扒开厚重的胶质板,用手一遍遍摸着,摸到那些受伤者的躯体,把他们抬出倒塌的房屋。在这支盲人救险队伍中,唯一的一个明眼人是一位女盲人的丈夫,一个跛子,他不停地大声喊叫,给资希圣那群人指着方位。他们越扒越觉得情况严重:那么多血漉漉的伤员,那么多已经发凉的尸体!他们摸着、找着,从盲人宿舍摸到健全人住处,把受伤的健全人也一个一个抬下废墟……

④盲人用他们的听觉、触觉和味觉感受着那些灾难的日子。

⑤当他们要搬运尸体的时候,他们循着风中飘来的窒息人的气息找到了遗体集结点。当他们要生火的时候,他们嗅着空气里的烟味找到煤和劈柴。喧闹嘈杂的人声把他们引到街心,引到领取救济水、救济米的长长队伍中。空中隆隆的飞机引擎声使他们知道在洒药,于是不再扬着头张嘴说话。他们极其敏感,甚至在救灾部队中吃饭,那汤多米少的稀粥都能使他们立刻意识到救援部队也很困难。

⑥“不不,我们不吃了!”资希圣放下饭碗,对一个军官说,“你们缺粮了!”

⑦“嗨!我们就是不吃,也不能让你们饿着!”

⑧资希圣在废墟上走着,似乎在找他的什么。忽然,他踩到了什么。“嘣……”一声悠长的、回音袅袅的琴弦的音响。那声音立刻使废墟上的空气都发颤了。

⑨啊,就是它,那是他心爱的三弦,他的生命。

⑩一根古老的弦首先在废墟中昂扬地颤响了。

?八月的骄阳下,盲人们的足迹布满一座废墟又一座废墟。肩上,是那些从废墟里扒出来的被砸断、砸裂了的乐器,缠着绳子,贴着胶布,就像他们头上、胳膊上还缠着的渗血的绷带。他们穿着短裤、背心,有人甚至赤着脚。他们一个抓着一个的衣角,走在被晒得滚烫的路上。他们的脸上没有悲伤和忧郁的痕迹,在这动荡的大地上,他们显得那么安静,那么清醒……

?这又是资希圣的决定:天降大灾,人可不能垮掉。我们要把宣传队恢复起来,去演唱,去鼓舞唐山人民抗震救灾!

?那情景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在断壁残墙下,在还在清理尸体的废墟旁,在伤员的呻吟中,忽然间,飘来了那些音调不准的乐器的合奏声。也许,从盲人心中流出的音乐似乎更富有一种魅力吧!废墟上回荡着一种奇迹般的旋律。那低声诉说着什么的音响,犹如一条绵长而宁静的气流,默默地穿透着这块刚从黑色灾难中挣脱出来的惊恐的土地。同样是默默地在倾听的人们,仿佛在这旋律中感受着什么。温柔的力,明哲般的力,说不清那是一种怎样穿透血迹斑斑的心灵的力。也许,那盲人,那琴弦,本身就是一种非凡的力。唐山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在这音乐声中得到了一点什么,从而汇成了一个整体,因为每颗心都还活着,就像这旋律,正是这活着的东西,使这些惨遭劫难的人们得以呼吸,得以生存。

?资希圣那苍凉的声音在黑色的废墟上久久回荡:

说的是一九七六年,

七月二十八日那一天,

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

地震的中心在唐山。

许多的房屋被震毁,

许多人压在废墟间。

……

5.地震后鼓书艺人资希圣和那些盲人们在干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这部分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刻画这支“奇异的盲人队伍”?并举例说明其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他们穿着短裤、背心,有人甚至赤着脚。他们一个抓着一个的衣角,走在被晒得滚烫的路上。”这段文字运用的白描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体会第?段中画线比喻句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9~12题。

港人的骄傲祖国的英雄

——香港义工黄福荣玉树地震灾区舍己救人纪实

“香港英雄”“港人之光”“香港人的骄傲”“伟大的志愿者”……连日来,随着青海地震的消息牵动港人,香港货车司机黄福荣舍己救人的事迹更让港人感动和自豪。

4月14日上午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正在当地一间“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志愿服务的黄福荣带着孩子们从摇晃的建筑物中跑出,没有受伤。但是,废墟下还掩埋着3个孩子和3个老师,阿福和其他人立即冲回废墟营救他们。大约10点多钟,刚刚救出3个孩子和1个老师,还在救援另两位老师时,6.3级的余震突然发生,阿

福不幸被废墟掩埋。人们将阿福和两位老师救出来,两位老师安全获救,但阿福却身受重伤,当地医生现场急救亦回天乏术,半小时后,阿福去世了。大约下午2点,“西部爱心公益”在网上发布信息悼念阿福,将阿福遇难的消息公布开来。

黄福荣是一个普通香港人,曾与朋友合伙开过运输公司,后来转行做货车司机,4月8日刚刚抵达玉树,到当地的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工作;他长期患有糖尿病,需要定时服药,却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时,为灾区运送赈灾物资来回多次,又在灾后重建时奋战汶川震区三个月,并获当地颁授志愿者荣誉证书;他曾徒步穿越中国大江南北为中华骨髓库募捐……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阿福。黄福荣参加义工活动,源自自己对人的热诚关爱。据香港货柜车主联会负责人称,黄福荣20岁前入行,为人热心公益,在1991年华东水灾期间,香港货柜业发起筹款,黄福荣知道后义不容辞,宁愿放下工作,四处向司机筹款。后来,黄福荣受一本书触动,开始亲身到内地参与义工活动。

2001年,38岁的黄福荣在书店买到一本名为《挑战死亡——白血红心走天涯》的书,作者是原解放军广州通信学院教官隋继国。这个患有白血病的军人从北京天安门骑自行车出发,走遍全国,为无偿捐献骨髓作宣传。两人通过编辑部结识后在湖南会面,成了莫逆之交,黄福荣说,正是隋继国的举动感动了他,“过去我常讲做善事,但是都只是口头上的,这次我要把它变成行动”。

2002年1月,黄福荣接过隋继国的旗帜,从香港徒步行至北京,全程2 800多公里,历时3个月,继续为中华骨髓库的扩容,为挽救更多的白血病患者不辞辛苦地募款。湖北一对受助于黄福荣善行的谢氏兄弟,在致谢信中表示:“你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奉献’!”

命运弄人,隋继国病逝后,黄福荣也患上了肺结核和糖尿病,需要长期服药,但是他没有消沉。今年4月,他到青海玉树的孤儿院做义工,这家孤儿院有1名院长、1名义工,4位老师和22个孩子,他帮助孤儿院运送物资。没料到,这成了阿福最后的行善之旅,抵达玉树县不足一周便遇上了地震。

黄福荣生活在香港一个幸福和睦的大家庭,父亲与癌症缠斗了半年之后去世,老母亲现已年逾八旬。父亲往日的教导和其在朋辈及邻里之间尽心助人的榜样,自小在五姐弟心中植下了根。姐姐在丝绸之路、云南及四川等地多次背囊旅行也影响到他的志趣。黄福荣有着丰富的义工经历,屡次前往西部青海、西藏、四川的偏远落后地区。他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对当地人热诚关爱。

阿福做事低调,脚踏实地。兰州义工李义是阿福的好友,在4月1日接待了远道而来的阿福。“‘他们怎么样,他们怎么样,我不要紧’是阿福常说的一句话,他总是关心别人,一向少说话多做事,只会用实际行动去表达自己。”

46岁的黄福荣至今单身,有好友爆料阿福曾经“自嘲”地说:“我估计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很难找到一个愿意嫁给我的人,这样也好,我去一个地方做事情就没有牵挂了。”

(选自2010年4月19日人民网,记者李海元刘韬) 9.文章第一段在结构和内容方面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一下黄福荣做过哪些义举。(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认为黄福荣“甘于奉献”的可贵品德的形成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多处引用了他人对阿福的评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给你哪些启发?(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8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20字以内。(3分)

网络作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课余消遣、精神寄托的首选途径,其中的负面信息对青少年的侵袭尤其难以防范。鼠标的一次误击,随意的一次搜索,都有可能把成人世界中的东西完全裸示在孩子面前。网络中有一条著名的游戏规则,便是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对于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网络的隐蔽性和无约束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他们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于是人们开始高呼“积点网德”,网络道德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面是选自《光明日报》的4条消息的标题,请在分析标题所报道的事实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5分)

外交部发言人:

谷歌若撤出不会影响中国的投资环境

澳联邦通讯部长表示:

网络不能独立于法律之外

瑞士坚决严打(网络)“黄毒”信息

互联网凝聚慈善力量网民掀起抗旱捐助高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

基础梳理

1.①bāo②yuán③è④chuò⑤xū⑥jí⑦jīnɡ⑧diē⑨bǒ⑩shì

2.①蜡烛腊月②绊脚石拌嘴③绰约泥淖④横亘断壁残垣恒心⑤嗫嚅相濡以沫儒学孺子可教蠕动

3.①影子晃动,看不分明的样子。②a.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b.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③形容走路不稳。④悲惨得让人不忍心看下去,形容极其悲惨。⑤泉水干涸,鱼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湿润(语出《庄子·大宗师》)。后用以比喻同处困境,以微小的力量相互救助。⑥形容光线很暗。

4.(1)剧烈强烈

(2)磋商商量

文本互动

一、整体感知

1.报告文学是纪实文学的主要体裁,它兼具新闻与文学的属性,具有长久的认识价值。作为新闻,必须真实地记录事实,用事实说话,容不得半点虚构;作为文学,它可以对事实进行精心地选择、巧妙地安排、生动地描述,让新闻更好地传播。《唐山大地震》气魄宏伟,结构精巧,材料翔实,作者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加以表现,立体感十分强,可以说是开了“全景式”报告文学的先声。

2.①看守所。②盲人居住区。③“方舟”。

二、深层探究

3.地震后的看守所也变成了一片废墟:断壁残垣,高墙倾倒。看守人员和犯人有的被砸在了废墟下,受伤的士兵鸣枪示警,活着的犯人战战兢兢,犯人们没有逃跑的。

大灾唤醒了犯人的良知,救人赎罪成了犯人的信念,但他们也没有忘记身边有一道无形的警戒圈。

4.这个特殊的“大户”,是在灾后自保、自救、互救当中形成的。“‘这是我家的!’”“‘你瞎了眼,这是我家的!’”“‘我的’‘我家的’,这些词语把‘大户’的气氛分割得支离破碎。”“‘大户’终于解体了。”这篇文章写出了在灾难面前人们空前团结、休戚与共,甚至无私的一面,但光有这一面似乎不够深邃,作者把人性自私的一面加以展示,从思想上来说,这是很深刻的,在文学上来说,又写得很有分寸,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揭露上,也没有像有写人性善良的一面那样用了那么多的篇幅,而是很简略,又带着很惋惜的笔调来写对那段诗意盈然的经历充满赞美和留恋,看倒数第二段,“他们在这儿生活过,但他们不可能永远地这样生活下去,不可能,这是被生活无情地证明了的。他们离去了,但几乎每一个人在远远的地方都向‘大户’的遗址投去依恋的一瞥”。这里有个关键词“依恋”,在感情上怀念那个无私的境界,但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了。

三、技法迁移

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

1.D

2.B

3.C

4.B

5.(1)在废墟上艰难地救人。(2)恢复宣传队去演唱,去鼓舞唐山人民抗震救灾。

6.(1)动作描写。如运用“一家家地扒开”“用手一遍遍摸着”等,生动地表现了这支队伍极其困难的救人场景,突出了他们高尚的心灵。

(2)语言描写。如“不不,我们不吃了!”“你们缺粮了!”简洁的语言,表现了他们顾全大局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

7.短短几句,寥寥数语,就将盲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执著与艰辛刻画得淋漓尽致。

8.这个比喻句形象地表现出盲人宣传队给在地震中受伤的健全人的巨大鼓舞力量。

9.(1)第一段在结构方面的作用:一是点题(或:扣题);二是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或:引领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第一段在内容方面的作用:一是高度评价黄福荣的事迹,二是表达对黄福荣的崇敬之情。

10.1991年放下工作为华东水灾四处向司机筹款;2002年徒步穿越中国大江南北为中华骨髓库募捐(或“从香港徒步行至北京为中华骨髓库募捐宣传”);2008年汶川地震时为救灾和灾后重建而辛勤工作;到青海玉树的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做义工。

11.黄福荣可贵品质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家庭的影响——父亲往日的教导及尽心助人的榜样;榜样的影响——隋继国事迹的感召;他自己心底对人的热诚关爱。

12.文中引用阿福的好友和被他帮助的人对他的评价,通过别人对阿福的评价来表现阿福,属于侧面描写的方法,这种方法更能表现阿福奉献精神的可贵。

启发如下:(1)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表现人物效果会更好;(2)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更能体现真实性原则;(3)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和积累,尤其是人物语言方面的积累。

13.网络的负面信息对青少年的侵袭难以防范

解析材料中已经明确问题的答题区域,只要抓住关键语句“负面信息对青少年的侵袭尤其难以防范”,最后一句“网络道德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这两个方面归纳即可。

14.当今时代,网络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其传播的“黄毒”信息等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它还引发国际争端,成为利益集团博弈的工具,因此,用法律的手段监管网络,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解析本题应熟悉新闻写作知识,首先要对4条消息所反映的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出四者共同的东西,然后阐明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适度的阐释和论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