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太阳大、地球小

小班科学:太阳大、地球小

小班科学:太阳大、地球小

小班科学:太阳大、地球小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激发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2、感知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大小。

3、了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转规律,初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太阳、地球、月亮教具以及它们的头饰。

活动过程

一、知识拓展。

1、理解大小关系。

(出示太阳、地球、月亮图片)

——师:小朋友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当中谁大谁小呢?

——请幼儿将太阳、地球、月亮两两比较,找出它们中谁最大,谁最小,并将它们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了解旋转规律。

——师: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月亮围绕着地球旋转。

——教师用图片演示运转规律。

二、学习儿歌。

数字地球题目

一、名词解释: 1.什么是数字地球? 简单地说,数字地球指地球数字化或信息化技术实现系统,或数字化、信息化的地球虚拟系统; 形象地说,数字地球指地球经过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技术系统。 2.什么是元数据? 答案:元数据最本质、最抽象的定义为(关于数据的数据)。主要是描述数据属性的信息,用来支持如指示存储位置、历史数据、资源查找、文件纪录等功能。 3.解释什么是OLTP?主要应在什么场合? 定义: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联机事务处理系统(OLTP)。也称为面向交易的处理系统,其基本特征是顾客的原始数据可以立即传送到计算中心进行处理,并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出处理结果 应用: 1、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面向操作人员、支持日常操作,面向应用、事物驱动 2、记录来自销售点终端或通过网站输入的订单。 3、当库存量降到指定级别时,订购更多的货物。 4、在制造厂中将零部件组装为成品时对零部件进行跟踪。 5、记录雇员数据。 4解释什么是OLAP?主要应用在什么场合? 定义:联机分析处理OLAP(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是一类软件技术,它针对特定问题的联机数据访问和分析,可使决策者通过对信息的多种观察角度进行快速、一致和交互的存取,以获得对信息的深入理解。 应用:1、面向决策人员、支持管理需要,面向分析、分析驱动 2、处理商业智能、决策支持等重要的决策信息 5什么是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是决策支持系统(dss)和联机分析应用数据源的结构化数据环境。数据仓库研究和解决从数据库中获取信息的问题。数据仓库的特征在于面向主题、集成性、稳定性和时变性。 6.简述时间、空间、辐射、光谱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是指在同一区域进行的相邻两次遥感观测的最小时间间隔。对轨道卫星,亦称覆盖周期。时间间隔大,时间分辨率低,反之时间分辨率高。 空间分辨率:一个像元对应地面一个正方形,该正方形边长就是空间分辨率。 辐射分辨率:就是色彩量化及,一个黑白图像,辐射分辨率好比是2及,黑灰白就是3及。 光谱分辨率:遥感有好多波段,波段间距就是光谱分辨率。 光谱分辨率高,空间和辐射分辨率会差一点 7.什么是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系统是一个人地(地理环境)关系系统,它体现人与人、地与地、人与地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系统有政府、企业、市民、地理环境等,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的子系统构成。

构造运动期(幕)

地球科学大辞典构造运动期(幕)构造运动期(幕) 中国地壳运动 【迁西运动】Qianxi movement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 热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 片麻岩区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应属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Tiejiashan orogeny辽宁东部鞍山地区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据东鞍山铁矿采场南部鞍山群上亚群的条带状含铁建造与下伏东鞍山花岗岩之间的沉积不整合而确定。不整合界面时限放在28亿年左右。 【兴和运动】Xinghe orogeny阴山地区新太古代末的构造运动。得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兴和县,是根据集宁群晚期的不整合及构造 热事件确定的。相当于五台运动。 【阜平运动】Fuping movement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五台群与下伏的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间确属角度不整合接触。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除五台—太行山区外,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为太古宙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在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 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相当于阜平运动。 【黑疙瘩岭运动】Heigedaling movement新太古代与古元古代间的地壳运动。原指吕梁山北端黑疙瘩岭地区新太古界上部的五台群石英岩与下部泰山群片麻岩间的不整合。后证实原定五台群的石英岩、角闪片岩、大理岩和白云母片岩这一套沉积变质岩系与滹沱群相当,原泰山群片麻岩和五台群相当,其不整合面就在滹沱群与五台群之间。现将古元古界与新太古界之间的地壳运动称为五台运动。此名应废弃。 【建屏运动】Jianping movement新太古代发生的造山运动。根据新太古界阜平群与上覆建屏群间的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确定。王曰伦等(1962)指出建屏群底砾岩不存在,它由原始的复理式砂岩经区域变质形成,不能用以划分阜平群和建屏群。此名已废弃。 【虎坪运动】Huping orogeny桑干杂岩、吕梁杂岩、涑水杂岩和登封杂岩都可能代表华北古太古界,而新太古界是五台群。在古新太古代间有广泛的地壳运动发生,形成不整合及沉积间断。河南嵩山、山西中条山和吕梁山均有表现。但有人认为依据不足,尚需进一步研究。【嵩阳运动】Songyang orogeny新太古代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系据河南登封县嵩山群底部石英岩与登封群变质杂岩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因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其发生时间距今25亿年,大致相当于加拿大的基诺尔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马杏垣等1955年创名。太古宙末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五台山区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 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大陆西缘康定群中达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

1.3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人教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教案

(信息技术)学科教案 使用日期:说明:内容用5号宋体字打印。 课 题 1.3数据科学与大数据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1教学过程 教 学 目 标 1. 理解数据科学,体验大数据对学习、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感受大数据的价值。 2. 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实践操作,感受大数据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认识到大数据安全问题,提升网络安全意识。 一、情景导入 学生上网亲自体验百度地图带给我们的海量数据: 1.了解松原市当前的实时路况 2.了解66路公交车的行驶路线 3.体验从查干湖机场到前郭五中的路线方案 引出问题:百度地图是怎么提供数据和信息的?由此导入本节课题。 二、新课讲授 1. 介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数据科学工作角色,让学生了解近年来各 高校的录取分数(目的是让学生对此专业有所了解并意识到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的发展趋势) 2.知识探究 学生上网搜索以下四个问题,并将搜索结果保存到Word或记事本中。 (1).什么是数据科学? (2).什么是大数据? (3).大数据的特征有那些? (4).大数据技术包括哪些技术? 以小组方式汇报以上问题的答案,加深学生对数据科学和大数据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师生共同探讨举例大数据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感受大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巩固提升 1、(1)通行大数据行程卡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2)在我国很多城市共享单车成为解决短距离出行不便问题的新选择。试分析这个典型的“互 联网+”应用中,大数据的采集是如何实现的,又是如何存储和传输的? 2、数据资讯:央视点名在线旅游大数据杀熟:10月1日起明令禁止(让学生对当前的前沿问题有 所了解) 四、作业 大数据面临的安全问题有哪些? 如何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 五、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利用思维导图方式总结本节课内容。 教 学 难 点 教 学 重 点 教学重点:认识大数据,感受大数据的价值和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大数据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 教学 方法 任务驱动法、体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等 板 书 设 计 1.3数据科学与大数据 一、数据科学: 二、大数据: 1.特征: 2.包括的技术: 3.实际应用 三、数据安全 四、作业 五、总结(思维导图)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体验“百度地图”带给我们的海量数据,感受大数据时代的便捷生活, 深刻体会大数据的重要作用和影响。通过知识探究环节让学生对大数据的特征及其所包含的 技术能够有进一步的认识。巩固提升环节通过贴近我们的生活的实例去了解大数据的技术原 理,同时让学生对当前的大数据的安全有所了解,提升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授 课 教 师 : 授 课 班 级 :

岩溶学

可溶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岩石结构对岩溶的发育程度、速度和特征有直接关系,可溶性岩石大致分为三大类: ⑴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和泥灰岩等; ⑵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硬石膏和芒硝等; ⑶卤盐类岩石,如岩盐和钾盐。 一般来说,由上往下,易溶蚀程度依次增加。质纯层厚的可溶岩层的岩溶发育强烈,且形态齐全,规模较大;含泥质或其它杂质的岩层岩溶发育相对较弱 岩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⑴断裂构造对岩溶发育的影响,断裂构造破坏了岩层的完整性,断层带附近岩石破碎,节理裂隙特别发育,极利于岩溶水的循环及溶蚀作用的进行,岩溶常沿各种断层带发育:正断层带通常岩溶很发育、逆断层带岩溶一般不发育,通常上盘比下盘发育;在节理裂隙的交叉处或密集带,岩溶易发育。 ⑵褶皱轴部岩溶一般较发育,单斜岩层岩溶一般顺层面发育。地不对称的褶皱中,陡的一翼较缓的一翼发育。 ⑶各种岩层产状条件下岩溶发育特点,产状水平或缓倾的可溶岩,其上为非可溶岩时,岩溶一般不发育;其下为非可溶岩时,接触面上部岩溶一般发育;陡倾的可溶岩,上覆与下伏为非可溶岩时,上下接触带处岩溶发育 岩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地壳的升降运动对岩溶发育有显著影响。 ⑴地壳强烈上升时,侵蚀基准面下降,岩溶以垂直发育为主; ⑵地壳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侵蚀基准面相续静止,形成水平岩溶系统;

⑶地壳下降时,可能造成垂直、水平向发育岩溶叠加,比较复杂。 研究岩溶要把握好两个基本点: 1、岩溶发育的三要素:岩性、构造、水流。 2、构造对岩溶的发育起控制作用。 最近有个线形工程,接触到很长区域的可溶岩地区,自己也钻了不少的有水溶洞或干溶洞。岩溶发育的四个基本条件:可溶岩的存在,可溶岩具透水性,地下水具侵蚀性,地下水具流动性;引申开来就是与区域地质构造啊,断层导水与否,造山运动啊等等有密切关系,都是其发展的客观因素。在工程地质勘测中,对于岩溶管道的推测(尤其是覆盖型岩溶),一般而言,岩溶作用一般顺岩层走向发育,局部顺倾向,这个是一般规律;但是自己亲自钻过一些大的溶洞,就会发现一条大的岩溶管道里面弯弯曲曲,坡降时而小,时而大,且有许多的支洞,在平面图上反映出来会是“毫无规律”可言,可以看出岩溶发育过程中的优先选择与废弃,在岩溶隧道的勘测中这种“毫无规律”往往很难判断其准确的空间定位,给勘测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可以这样认为,小的范围来说,发育规律极其不规则。各位指正。 我在前面已说了岩溶发育的三要素:岩性、构造、水流。这是岩溶学界的一致认识,但要细说起来每一个要素都还有很深的内涵。其中构造对岩溶的发育方向和规模起着控制作用。这里的构造包括了岩层的构造和地质构造,如岩石中的孔隙、层理裂隙、节理裂隙、断层、褶曲等。溶蚀作用一般都沿构造线发育。在岩溶强发育地区,构造也很发育,这些构造线在地层中无论是平面上还是纵向上都广泛分布,而且这些构造线可以密集,也可稀疏,也常常交叉。一般沿独立的裂隙溶蚀形成溶蚀裂隙,当这些裂隙密集交叉分布时,不但地下水通道良好,而且岩层破碎,这时岩溶就更容易发育,其规模也较大,常常形成溶洞。由上可知,各种单独的溶隙和溶洞无论是在平面上还是纵向上都是串连的,这就形成了你所说的平面上和纵向上连通的岩溶系统。甬道和厅堂相连,粗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但你只要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他们的分布不但有规律,而且规律明显。当然这其中还包含着很多有关岩溶发育的知识和规律,在这里不可能一一细说。 下面是我在一份勘察报告中对场地岩溶发育规律的总结:

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项目名称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公布名数字

一、项目基本情况

二、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地球科学领域。项目面向国际数字地球科学前沿以及国家对空间信息的重大需求,通过承担国家863、中科院等科研项目,创建了国际第一个数字地球科学平台。该平台将数据密集型高性能计算与地球空间信息高精度反演进行集成创新,突破了多源长时序遥感数据不确定性分析及归一化处理、分布式异构空间数据高效汇聚、地学模型自动匹配调度、PB级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以遥感数据为核心的地球科学数据一体化综合分析与多领域应用,引领了数字地球科学及其在全球变化空间观测、重大地震灾害遥感应急监测等方面的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要科技创新内容如下: 1.数据密集型高性能地学计算关键技术 突破了网络环境下PB级数据的存储与按需服务、分布式异构空间数据高效汇聚、网格节点自动构建、地学模型自动匹配调度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数据“存储-计算-服务”一体化集成平台,为各要素数据的快速汇集、模拟、分析和服务提供计算环境。 2.空间数据综合分析与可视化模拟关键技术 突破了卫星遥感成像组网规划与快速处理、长时序遥感数据不确定性分析及归一化、多源信息融合与数据同化、空间数据共享与信息发布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信息反演-多维呈现-网络发布的技术集成,为数字地球科学平台的多领域应用提供了模型方法和运行环境。 3.全球环境变化的空间观测方法体系与应用系统 依托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实现了多尺度、全谱段、长时序、异构大数据的互联互通和高效计算,建立了地表要素高精度遥感反演与环境信息模拟模型,揭示了典型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时空特性,支撑了以青藏高原、环渤海地区为重点的全球变化研究。 4.重大地震灾害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应用系统 依托数字地球科学平台,突破了灾情遥感动态监测、精确模拟、快速评估与预测预警等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海量灾情遥感数据产品的准实时共享和灾情信息的快速通报,在汶川、玉树、芦山等重大地震灾害中为国家抗震救灾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主要技术指标: 1.研发集成了33个异构数据库、371个处理模型,支持7*24小时的100TB空间数据 服务和万人在线,可检索数据500余万条,数据量大于1PB。 2.具备30颗以上卫星成像组网规划、100种以上遥感载荷数据处理能力;复杂地 学场景(1000万以上不规则三角面)的三维渲染速度快于60帧/秒,模拟量测精度达 96%。 3.遥感反演全球变化敏感因子多于29类,15种专题产品实现全球覆盖。实现光学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科学大辞典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总论 【全球板块构造】global plate tectonics现代板块边界主要是根据全球地震活动带和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划分的,因为构造地震意味着两侧地质体发生相互错移。沿全球洋中脊分布的张性浅源地震带反映了两侧板块在背向运动;沿大陆边缘分布的倾斜地震带(贝尼奥夫带)代表两侧板块相向汇聚。由此得出全球板块分布(如图)。新洋壳现在正沿大西洋等大洋中 脊产生。红海就是印度洋中脊伸入非洲板块、使后者裂离而出现的新生洋盆。阿尔卑斯 喜 马拉雅山系是欧亚板块和非洲、印澳板块碰撞汇聚的地方。可以看出多数情况下洋、陆边缘与板块界线并不一致。 全球板块构造 (据D.P.McKenzie and F.Richter,1976) 箭头和数字示相邻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单位cm/a Ⅰ.阿拉伯板块;Ⅱ.欧亚板块;Ⅲ.可可斯板块;Ⅳ.北美板块;Ⅴ.加勒比板块;Ⅵ.南美板块;Ⅶ.纳兹卡板块;Ⅷ.南极洲板块;Ⅸ.太平洋板块;Ⅹ. 菲律宾海板块;Ⅺ.澳大利亚 印度板块;Ⅻ.非洲板块【岩石圈板块】lithosphere plate地 球岩石圈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中脊、岛弧海沟系、转换断层)分割成若干个不连续的板状块体。每个板块的厚度50~150千米不等,面积大小也各不相同,故可按其直径大小划分为大、中、小板块。也有人以巨板块、板块、亚板块和微板块等区分之。最初由勒皮雄(Le Pichon,1968)将全球岩石圈划分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等六个大板块。以后,这些全球性的板块又被进一步划分出许多次一级板块。例如美洲板块又被划分成南、北美洲两个板块等。从垂向剖面上看,岩石圈板块具有双层结构,下部由上地幔上部物质组成,其成分相当于橄榄岩;上部即为莫霍面以上的地壳。在空间上,板块的成分和厚度变化都很大。板块的形状与全球海陆分布的地理面貌之间通常并不一致,只有少数例外,如太平洋板块主要全由洋壳组成,没有陆壳分布。 【新全球构造】new global tectonics以前人们把大陆漂移说称为全球构造学说,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涉及整个地球。后来出现的板块构造学说,其研究领域也遍及全球,但它的研究深度大大超过了前者,为了有所区别,人们将后者命名为新全球构造。 【板块运动】plate movement地壳沿大洋中脊产生,向海沟方向消减,它的运动可按欧拉定 理(Euler s theorem):任一块体沿球面的运动可用绕一通过球心的轴的旋转来描绘。板块 沿地球表面的运动 (据Press, 1982)图中板块B正相对板块A向东移动,由箭头矢量指示的板块运动方向和错移洋中脊的转换断层方向一致,并代表旋转纬线。垂直这些纬线的法线的交点就是转动极的位置。从而一个板块的运动可以根据绕特定极的转动(角速度)确定。板块运动的线速度在转动极为零,90°处达最大值。按照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测定,全球板块运动速度从2.0厘米/年(红海)到18.3厘米/年(南太平洋)不等。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 hypothesi s见94页“板块构造学说”。 【地幔对流说】mantle convection hypothesis即对流说,指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运动的一种方 式,是板块运动动力机制的一种假说。由霍姆斯(A Holmes,1928)和格里格斯(D Griggs,1939)提出。现认为它是导致板块运移的主要机制。岩石的不良热传导性和放射热积

《地球信息科学》作业3 答案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学院2014年秋季离线作业 《地球信息科学》试卷3答案 一选择题(60分) 1.在GIS数据中,把非空间数据称为:C A. 几何数据 B.关系数据 C.属性数据 D.统计数据A 2.地理数据一般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A.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 B.空间特征、地理特征和时间特征 B. 地理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D.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拓扑特征3.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表示点、线、面地理实体的数据结构是: A A. 矢量结构 B.栅格结构 C.拓扑结构 D. 多边形结构 4.在栅格数据获取过程中,为减少信息损失提高精度可采取的方法是:B A.增大栅格单元面积 B.缩小栅格单元面积 C.改变栅格形状 D.减少栅格总数 5.对同一幅地图而言,矢量结构与栅格结构相比:A A.图形精度高 B.图形精度低 C.图形精度相当 D.无法比较 6.在GIS中组织属性数据,应用较多的数据库模型是: A A.关系模型B.层次模型 C.网状模型D.混合模型 7.在数据采集与数据应用之间存在的一个中间环节是:D A.数据编辑B.数据压缩C.数据变换D.数据处理 8.GIS设计中系统分析的核心是: B A.需求分析B.可行性分析C.业务调查D.逻辑分析 9.GIS的系统设计,一般根据设计原理采用的设计方法是:A A.结构化方法B.概念化方法C.物理化方法D.数据流程设计10.在GIS数据中,把非空间数据称为: C A. 几何数据 B.关系数据 C.属性数据 D.统计数据 11.解决道路拓宽中拆迁指标的计算问题,可应用的空间分析方法是:A A.缓冲区分析 B.包含分析 C.网络分析 D.最短路径分析12.在栅格数据获取过程中,为减少信息损失提高精度可采取的方法是:B A.增大栅格单元面积 B.缩小栅格单元面积

地质史-各种运动汇总

地球科学大辞典构造运动期(幕) 地球科学大辞典构造运动期(幕) 中国地壳运动 【迁西运动】Qianxi movement 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具有 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应属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Tiejiashan orogeny 辽宁东部鞍山地区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据东鞍山铁矿采场南部鞍山群上亚群的条带状含铁建造与下伏东鞍山花岗岩之间的沉积不整合而确定。不整合界面时限放在28 亿年左右。 【兴和运动】Xinghe orogeny 阴山地区新太古代末的构造运动。得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兴和县,是根据集宁群晚期的不整合及构造?热事件确定的。相当于五台运动。 【阜平运动】Fuping movement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五台群与下伏的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间确属角度不整合接触。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 亿年。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所造成的角度不 整合,除五台—太行山区外,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 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 为太古宙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在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 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 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其时限距今约26 亿年,相当于阜平运动。 【黑疙瘩岭运动】Heigedaling movement 新太古代与古元古代间的地壳运动。原指吕梁山北端黑疙瘩岭地区新太古界上部的五台群石英岩与下部泰山群片麻岩间的不整合。后证实原 定五台群的石英岩、角闪片岩、大理岩和白云母片岩这一套沉积变质岩系与滹沱群相当,原泰山群片麻岩和五台群相当,其不整合面就在滹沱群与五台群之间。现将古元古界与新太古界之间的地壳运动称为五台运动。此名应废弃。 【建屏运动】Jia nping moveme nt新太古代发生的造山运动。根据新太古界阜平群与上覆建屏群间的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确定。王曰伦等(1962)指出建屏群底砾岩不存在,它由原始的复理式砂岩经区域变质形成,不能用以划分阜平群和建屏群。此名已废弃。 【虎坪运动】Huping orogeny 桑干杂岩、吕梁杂岩、涑水杂岩和登封杂岩都可能代表华北古太古界,而新太古界是五台群。在古新太古代间有广泛的地壳运动发生,形成不整合及沉积间断。河南嵩山、山西中条山和吕梁山均有表现。但有人认为依据不足,尚需进一步研究。【嵩阳运动】Songyang orogeny 新太古代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系据河南登封县嵩山群底部石英岩与登封群变质杂岩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因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其发生时间距今25 亿年,大致相当于加拿大的基诺尔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 马杏垣等1955 年创名。太古宙末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五台山区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 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 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

GBT17159-2009大地测量术语

GB/T 17159-2009 引言 GB/T 17159-1997实施已十多年了,对测绘科学知识的传播,国内外测绘科技交流,测绘图书文献的编撰、出版和检索等起到了很大作用。然而在这十多年中,测绘学科随着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的迅猛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其应用也扩展到了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本标准的修订充分考虑了这一情况,术语的定义参考《测绘学名词》(第二版)及《地球科学大辞典》等资料,并与GB/T 14911-2008《测绘基本术语》、GB/T 17694-1999《地理信息技术基础术语》、GB/T 16820-2009《地图学术语》等术语标准进行了协调,力争通过本标准反映大地测量学科和技术的基本面貌。 本标准给出了术语的汉语拼音索引和英文对应词索引。 大地测量术语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地测量学科术语及其定义,并附有汉语拼音索引和英文对应词索引。 本标准适用于涉及大地测量专业方面的标准制定、技术文件编制、档案、教材、书刊等文献的编写。 2大地测量学科分类 2.1 大地测量学geodesy 研究和确定地球及其他天体的形状、大小、重力场、整体与局部运动和表面点的几何位置以及它们的变化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2.2 动力大地测量学dynamic geodesy 研究和测定地球运动状态及其机制的理论和方法的大地测量学分支。 2.3 几何大地测量学geometric geodesy 研究利用几何观测量(长度、方向、角度、高差)解决大地测量学科问题的大地测量学分支。 2.4 椭球面大地测量学ellipsoidal geodesy 研究椭球面的数学性质以及以该面为参考的大地测量解算理论与方法的大地测量学分支。 2.5 理论大地测量学theoretical geodesy 研究综合利用各种大地测量方法解决其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大地测量学分支。 2.6 应用大地测量学applied geodesy 研究地面大地控制网布设与施测理论和技术的大地测量学分支。 2.7 物理大地测量学physical geodesy 犬地重力学

数字地球导论

数字地球导论论文 ——浅谈数字地球、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的关系 教师:苗放 学号:201005090227 姓名:徐云凤 班级:10级空间二班

既然要浅谈数字地球、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的关系以及对数据科学、数据产业的认识,那么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数字地球,什么是智慧城市,什么是大数据,什么是数据科学以及什么是数据产业。 数字地球:一个以地球坐标为依据、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数据和多维显示的地球虚拟系统。数字地球看成是“对地球的三维多分辨率表示、它能够放入大量的地理数据”。在接下来对数字地球的只管实例解释中可以发现,戈尔德数字地球学是关于地球、全方位的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需要诸多学科,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期中主要包括: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宽带高速网络技术、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空间信息技术、大容量数据处理与存储技术、科学计算以及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 智慧城市: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令城市生活更加智能,高效利用资源,导致成本和能源的节约,改进服务交付和生活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支持创新和低碳经济。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以人为本持续创新,完成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跃升。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体现形式,是Cyber-City、Digital-City、U-City的延续,是创新2.0时代的城市形态,也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但就更深层次而言,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理念反应了当代世界体系的一个根本矛盾,就是一个新的、更小的、更平坦的世界与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落后管理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有待于用新的科学理念和高新技术去解决。此外,智慧城市建设将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改变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方式,也必将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社交等一切行为方式和运行模式。因此,本质上,智慧城市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也是城市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新形态。智慧化技术的应用必须与人的行为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社会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乃至制度法律的变革和创新相结合。 大数据:或者称为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velocity、variety、veracity。大的数据需要特殊的技术,以有效的处理大量的容忍经过时间内的数据。适用于大数据的技术,包括大贵弄的并行处理数据库,数据挖掘电网、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互联网和可扩展存储系统。 介绍完数字地球,什么是智慧城市,什么是大数据,,接下来就来浅谈一下数字地球、智慧地球认识。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之间的关系分析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3.0(信息港是1.0,数字城市是2.0),是基于数字城市(网络城市)之上,把物联网作为第五基础设施,利用和融合更为先进的技术,促进物人之间的互动能力,提高城市的智能化程度,是一种基础设施高端、管理服务高效、产业生机勃勃、环境智慧友好、未来特质明显的新型城市形态。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是一脉相承的,是从数字城市一步步发展过来的,所以智慧城市建设一定充分利用数字城市的已有基础和资源,实现优化升级、节省资源,实现城市建设和发展思路和理念的智慧。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联系 1、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都是美国的舶来品

地球科学大辞典

沉积学与沉积岩石学(一) 【矿床沉积学】sedimentology related to mineral deposits研究沉积矿床与层控矿床有关的沉积学分支学科,是矿床学与沉积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内容包括沉积矿床的沉积、成岩成矿作用,矿床的沉积环境及富集条件,成矿的沉积地质背景;对层控矿床的矿床赋存层位、岩相及构造部位的研究;以及同生、成岩、后生矿床的成矿作用、物质组分、矿石结构构造、矿床地球化学,以及成矿的区域沉积地质背景等。 【生物沉积学】biologic sedimentology研究与生物有关内容的沉积学分支学科,是生物学与沉积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不同沉积环境的生物化石(含遗迹化石)组合、生物的生态特征、造岩作用(如生物造礁),生物分解的各种有机组分对成岩、后生、表生作用的影响。探讨生物对沉积、成岩阶段及成矿作用的影响。 【实验沉积学】experimental sedimentology对沉积、成岩作用等进行人工模拟实验的沉积学分支学科。如对白云岩中白云石、磷块岩中碳氟磷灰石进行模拟试验等。还有对各种床沙的形体进行水槽实验,以探讨各种层理形成的水力学机制等。 【储层沉积学】reservoir sedimentology运用沉积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储集层(体)的沉积学分支学科。它研究储集岩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气性特征,与形成储集空间(孔、洞、缝)有关的成岩作用,阐明成岩历史、孔隙演化与有机质成熟度油、气演化配搭关系,并进行储层评价等。 【牵引流】tractive current又称拖曳水流。带动碎屑作牵引运动的流体。 【等深流】contour current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在大陆坡下方平行于大陆边缘等深线的水流。是一种牵引流,沿大陆坡的走向流动,其流速较低,一般15~20厘米/秒,能沿等深线方向长距离搬运沉积物,且搬运量很大,沉积速率很高,是大陆坡的重要地质营力。有人认为等深流亦属一种底流。 【沉积物重力流】sediment gravity flow又称沉积物流(sediment flow)、惯性流(inertia flow)、高密度悬浮液(high concentration dispersion)。沉积物和液体的混合流的总称。根据颗粒支撑的机理,分四种沉积物重力流类型:①碎屑流(颗粒由杂基支撑);②颗粒流(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分散压力支撑);③液化沉积物流(由排泄孔隙流体造成);④浊流(由流体紊流造成)。在沉积物重力流中,颗粒不仅呈悬浮状态移动,而且还有床沙载荷拖曳移动;沉积物重力流的扩散运动,也将其上流体拖曳向前。因此,沉积物重力流与流体重力流(牵引流)之间是过渡的,没有绝对的界限。另外在沉积物重力流中颗粒悬浮支撑的机理,也不是单一的,而是流动的紊流、分散压力、孔隙流体逸出以及浮力综合作用,形成复合支撑。其中最重要、分布最广的是碎屑流和浊流。 根据颗粒支撑机理的沉积物重力流分类 (据Middleton and Hampton,1976)【碎屑流】debris flood又称泥石流。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流动的砂、砾、粘土物质和水的混合物高密度流体。粘土和水的混合物密度大,对碎屑颗粒有较大的浮力,从而支撑着砂和砾级的碎屑悬浮于流体内,即砂和砾石由基质(粘土和水的混合物)强度支撑。由于泥石流的搬运能力是基质强度的函数,强度愈大,浮力愈大,被搬运的颗粒愈粗,所以泥石流能够搬运巨大的碎块。 【颗粒流】grain flow又称沙流(sand flow)。巴格诺尔德(R.A.Bagnold,1954)认为,在流动的沉积物内,无凝聚力的颗粒之间碰撞作用所产生的支撑应力能在颗粒之间传递剪切应力所引起的颗粒流动的流。因而颗粒流的支撑机理为“颗粒相互作用”。其沉积特征为在砂

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地球

第17卷 第1期 2001年3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 nal of F ujia n T eacher s U niv er sity (N atural Science )V ol.17 N o.1M ar.2001文章编号:1000-5277(2001)01-0099-04 地图、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地球 陈逢珍,林志垒,林文鹏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要:论述了传统模拟地图的特点及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对地图学的挑战以及数 字地球的到来对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的挑战. 关键词:传统模拟地图;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 中图分类号:P 2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造卫星的出现及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革命的浪潮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整个人类社会,也冲击着历史悠久的地图学.空间信息的表达和传输由地图—GIS —数字地球,经历了五千多年,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本文从三个层次剖析数字地球的到来对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 传统模拟地图 传统模拟地图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其功能逐渐完善.传统模拟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地理信息传输的工具,是地理环境的形象符号模型的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长期以来,它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广泛应用在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应用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人们不仅将采集的地理信息用图型符号存储在地图中,而且将地图作为信息源,从中提取大量地理信息,借助地图分析解决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以及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地图已经成为国家基本建设、国防建设、军事指挥、国土规划、资源管理以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 1.1 传统模拟地图的特性 传统模拟地图的三大基本特性是:严密的数学法则、科学的地图概括、形象的图型符号语言[1].数学法则解决了地球体(或地球体的一部分)在有限地图平面上的显示,形成了地球面上的点与地图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的数学关系,为地理信息的平面显示奠定了基础.地图概括科学地压缩了制图区的地理信息,实现了地理信息有选择、有简化的分类和分级显示,保证了地图的清晰性.图型符号语言将经过概括处理的地理信息符号化,并应用地图符号形状、尺寸、结构、色彩的变化,建立地理信息与图型符号语言之间的约定与联想,增强地图的直观性.这些基本特性揭示了传统模拟地图的内涵和本质. 1.2 传统模拟地图的局限性 传统模拟地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信息滞后、存储受限、传输方式单一、模拟能力有限、信息提取分析速度慢. 传统模拟地图的制作严格遵循手工制图工艺,其生产过程复杂,成图速度慢、周期长、信息更新 作者简介:陈逢珍,(1942— ),女,湖南郴州人,教授. 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M B2084)收稿日期:2000-08-16

人类将进入大数据时代

人类将进入“大数据”时代 6月1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以《新一代数字地球》(Next-Generation Digital Earth)为题的论文。“这是数字地球发展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是我们进入‘大数据’(Big Data)时代的又一反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华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这篇由美国科学院院士Mike Goodchild和郭华东等共同撰写的论文,回顾了数字地球这门年轻的科学历经十余年发展取得的成就,并展望了数字地球科学发展的前景。 郭华东介绍,他们在文中阐述了数字地球将在9个方面进一步改善生活:及时的、精确的、交互的;无论何时何地,能够提供综合的三维数据,并通过移动终端访问;重视用户需求,参考周边环境,提供决策支持;具有预测和回顾的数据处理能力,并有效提供真实的、精确的可视化;综合数据库、建模、模拟、游戏、智能、可视化等先进技术;集成视频、声音、文字等多种展示手段;强大的数据集成和易用的数据访问;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强大的数据共享能力。 “根据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理念,第一代的虚拟地球实现地图的基本操作、具备带有高程属性的地球数据,并采用API、KML等技术手段满足用户需求,产生许多实际应用。戈尔当年提出的设想,目前已有80%变成了现实。”郭华东说。 不过,数字地球仍存在一些问题,郭华东举例说,比如数据精度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不确定性、不可复制性等。因此,下一代数字地球的功能需要改进,如利用历史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对地球相关信息的存储、检索实现共享;“可视”技术如何交流不可视信息等。 “第一代数字地球的发展,源自各国数字地球工作者们的推动,源自科技界、企业界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源自先进技术包括对地观测技术的进步,源自宽带与3D可视技术的革新,源自社会对数字地球的强大需求及企业的助力等。”郭华东认为。 很多科学家都认识到,数字地球需要更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更便捷地获取地理位置及其周边信息,紧密结合相关社会科学等。新一代数字地球的应用和服务将会在注重功能的科学性和注重实际需求的方便性上找到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以利于开展对地球未来的科学预测。 郭华东表示,目前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是,数字地球的大部分数据属于政府和企业,不被其他机构或个人所掌握,且信息再利用也十分受限。 因此,新一代数字地球将继续推动数据开放、共享等政策法规的制定,确立科学的数据标准以保证数据质量,开发和使用带有地理要素的物联网、云服务和云数据管理、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智能手段、移动互联设备等新技术,使其能被政府、科学家、公众受益人群所用。 此外,公众不仅扮演地理信息使用者,还会是地理信息的提供者。公众科学(Citizen Science)的新形式将鼓励公众参与到环境、灾害和气象等许多与地球有关的现象的数据采集中,形成所谓“新地理”(NewGeography)。这一概念即下一代数字地球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中,定位系统、基于网络的服务和手机通讯等技术,将衍生出新的数字地球技术与应用,使得专业用户和普通用户之间的距离不断被缩小,普通用户也能制作和使用符合自身要求的地理产品和服务。所以,在下一代数字地球中,公众不单是地理信息的发现者,还是科学的受益者,也是数字地球未来的实现者。 郭华东指出,大数据概念的诞生与发展,数据密集型科学与发现命题的提出,带动了数字地球考虑新的问题,这需要整个科技界的关注和研究,寻求令人满意的创新之路。

登山踏青范文

登山踏青范文 图文/马志飞(北京市地质研究所) 团圆欢快的春节假期已经过去了,也许你还没有吃够玩够休息够,但是时间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这不,随着气温回升,春天也翩然而至,万物复苏的季节就这样不知不觉的来了。 春天选择到户外运动是最好的健身方式,不仅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还能缓解冬季的压抑心情。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无论是郊游或爬山,都能沐浴新鲜空气,有益身心。 而那些或雄奇,或巍峨,或俊秀,或险峻,姿态万千的山地,无疑是春季郊游最好的景观。 山地,一般指海拔500米以上并且相对高度差在200米以上的高地,具有起伏大、坡度陡峭、呈脉状分布的特点。从形成原因来看,山地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火山

在美国的怀俄明州,有一片广阔的平原和丘陵。在这平坦的土地上,竟然冒出来一个庞然大物,它高300多米,底座很大,越往上越小,到了顶部就只有足球场那么大了。远远望去,它就像一座高塔一样拔地而起,名曰“魔鬼塔”。 (美国怀俄明州“魔鬼塔”) 其实,这是一座小型火山,大约形成于5000万年前,后来在风吹、日晒、雨淋的作用下,它周围的岩石不断剥落,并被流水冲刷带走,就只留下了这样一座山峰。地球上类似这样的山峰还有很多。 (世界火山分布图) 根据火山活动情况,人们把火山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现在没有喷发,而且将来也不可能再喷发的火山,被称为“死火山”,全球约有2000座;另一类是那些现在还具有喷发能力的火山,被称为“活火山”,全球共有500多座。 我国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群、山西省大同火山群、云南省腾冲火山群、台湾省大屯火山群等也都是典型的火山地貌。

(火山示意图:《地球科学大辞典》) 褶皱山 由火山形成的山峰,只是众多山峰家族中的一员。地球上高大的山峰,一般都是由于板块相互碰撞而引起的褶皱,即“褶皱山”。 (褶皱山:《地球科学大辞典》) 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典型的褶皱山。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大陆的西部,纵贯南美大陆西部,总体上与太平洋海岸平行,全长约8900千米,为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的形成缘于太平洋板块向东与南美洲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南美洲板块的岩层弯曲拱起,这期间伴随着多次地壳抬升、挤压变形、断层断裂以及火山喷发活动,安第斯山脉的最高峰是位于阿根廷内的阿空加瓜山,海拔6962米,其实也是世界上最高的一座火山。 (安第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

科学大数据与数字地球

2014年 第59卷 第12期:1047 ~ 1054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CHINA PRESS 科学大数据与数字地球 郭华东*, 王力哲, 陈方, 梁栋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北京 100094 * 联系人, E-mail: hdguo@https://www.360docs.net/doc/1616724900.html, 2013-09-17收稿, 2014-01-16接受, 2014-04-09网络版发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41120114001)资助 摘要 大数据研究正发展为科技、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关注焦点, 诸多国家已将大数据研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本文从时空角度论述了大数据的缘起、内涵与发展势态, 分析了科学大数据成为科学研究新途径的历程——科学范式开始从模型驱动向数据驱动发生转变. 给出了科学大数据的定义及科学大数据计算的应对策略. 进一步地论述了数字地球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数字地球中的数据系统, 指出了数字地球学科具有大数据的鲜明特点. 最后以―胡焕庸线‖形成机理的空间认知研究为例, 具体阐述了数字地球学科中的大数据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 大数据 科学大数据 地球科学 数字地球 19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 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以文字为载体的数据量大约每10年翻一番; 从工业化时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后, 信息技术革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社会、科技、经济变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数据量以每 3年翻一番的速度持续增长; 近10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大量涌现, 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被广泛应用, 使得数据存储量、规模、种类飞速增长, 大数据时代已悄然来临[1~4]. 2012年12月, 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IDC)发布的―2020年的数字宇宙‖报告中指出(图1), 数据量将以每2年翻一番的速度骤增. 2011年全球被创建和被复制的数据总量约为1.8 ZB; 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达到40 ZB, 我国拥有的全球数据量比例由2012年的13%将提升到21%[5]. 纵观数据的生产方式, 其在经历了以被动式为主的运营式系统阶段和以主动式为主的用户原创内容阶段后, 现已步入了以自动式为主的感知式系统阶段[6]. 数据生产方式的飞跃是大数据产生的主要因素. 与其他研究方向一样, 大数据也经历着从概念到 图1 2006~2020年全球数据量增长趋势 据IDC―2020年的数字宇宙‖数据制作 小范围技术实践, 最终到广泛接受并成为一个新兴研究方向的历程. 由图2所示, 2008年9月, Nature 杂志率先出版了―大数据‖专刊[7], 表明大数据的影响已触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工程学的各个领域. 2009年10月, The Fourth Paradigm : Data- Intensive Scientific Discovery [8]一书的出版, 标志着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