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利《西方哲学史》要点

梯利《西方哲学史》要点
梯利《西方哲学史》要点

梯利《西方哲学史》

12-13梯利本《西方哲学史》的特点:

介绍各种体系时,我们将注意让作者摆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泛加品评。应当让每个哲学家有机会充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不要常常加以批驳,使他受到干扰。

评价:哲学的初学者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够谦虚,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哲学史上的各种哲学思想的评价原则:13

评价一种思想体系,必须着眼于它本身的目的和历史背景,着眼于同它直接的前身和后继的体系相比较,着眼于它的前因后果以及由它所引起的发展。因此,我们的研究方法是历史的和批判的。

评价:真正有水平的研究必定是“历史的和批判的”。

研究哲学史的好处:13

研究哲学史的价值应当很明显。有识之士都对存在的根本问题和人类力求在文明的各个不同阶段所作的解答感兴趣。此外,这种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的时代和其他时代,通过揭示各种思想所依据的根本原理,会使我们弄清过去和当代的伦理、宗教、政治、法律和经济思想。

评价:学习哲学史的目的要非常明确。

声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转载自学术观察(74209 别理我

--------------------------------------------------------------------------------

第一编希腊哲学

第一篇自然哲学

第一章早期希腊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希腊哲学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它的政治、文学、宗教和哲学的关系。3-7

自然和社会条件;多山的小岛、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城市兴起,财富积累和分工精细政治:变动和过渡时期——从部落首长制、经过贵族政治到民主政治

文学:反映变动社会的特点——事实是这样,个人正在开始分析和品评人生,他不仅过生活而且对生活有所思考;不不再满足于表达其民族通常的概念和理想,而是被激励着去提出他本人伦理的、政治的和宗教的思想和希望。

宗教:同其他民族一样,最初是自然崇拜,后来发展为多神教,创造了神仙社会,直到形成奥林匹斯的比较纯净的概念。神仙的系谱或神谱:试图解释世界的起源。这里,不是采取我们所了解的科学的和逻辑思考的方式,而是求助于诗人的想象和通俗的神话。诗人追问他周围的事物和想象是怎样产生的,并根据简单的日常经验作出解释,认为那是生殖或人类意志所造成的:黑暗和夜晚相结合而生白昼;天和地相结合而生河。

哲学:神谱学和创世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能满足含有诗意的想象,而不能满足进行推理的理智的要求;它们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和动因,而不求助于自然的原因。只有以理性代替幻想,用智慧代替想象,摈弃超自然的动因作为解释的原则,而以经验的事实作为探究和解说的基础,这时才产生哲学。

希腊哲学概观:7-9

希腊哲学从探究客观世界的本质开始。它最初主要是对外在的自然感兴趣(自然哲学),只是逐渐地转向内部,转向人类本身而带有人文主义性质。第一个大问题是:什么是自然,因而什么是人类?第二个问题:什么是人类,因而什么是自然?从自然到人类这一兴趣的转移导致人类精神问题的研究,即研究人类思想和行为,研究逻辑、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和诗论。后来,注意力更特别地集中于伦理问题:什么是至善?什么是人生的目的和目标?伦理学成了主要课题,研究逻辑和形而上学是为了帮助解决道德问题。最后,上帝和人同上帝的关系问题,即神学问题,占有显著地位,希腊哲学象它开始一样,乃归结于宗教。

(一)智者学派以前的时期,提出了第一个大问题。

(二)智者学派是转折时期。

(三)苏格拉底时期是重建时期。这一时期从苏格拉底开始,到亚里士多德结束。(四)后亚里士多德时期。这一时期,活动的场所主要在雅典、亚历山大和罗马。(1)斯多葛学派芝诺和快乐主义者伊壁鸠鲁所研究的问题是行为问题、人类幸福和至善的问题。(2)神学运动发源于亚历山大里亚,是希腊哲学同东方宗教接触的结果,它发展的最高形式是新柏拉图主义。

声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转载自学术观察(74236 别理我

第二章前智者学派哲学的发展10-12

在这一课题方面我们将研究爱奥尼亚“物理学家”或自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埃利亚学派、恩培多克勒、原子论学派和阿那克萨哥拉。爱奥尼亚物理学家真正表现出思辨的冲动,他们企图用自然的原因来说明现象,而不求助于神话中的事物。他们追问,什么是组成世界的基本材料?并依据感官知觉做出答案:那是水,或者是气,或者是一堆假设的、未经分化的东西。借助单一的原理、即一元论,他们力图解说不同物体的性质及其变迁,这就是原始质料的转化。观察表明,各种实体都可以变成其他实体,例如,水变成蒸气。所以原来的元素一定已经同样转变成当前经验世界中不同的实体。所有早期的希腊哲学家都隐涵地肯定实在是有生命的:原来的实体内部拥有运动和变化的起因(物活论)。他们用这一观点来解释变化的事实本身。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大注意感官知觉的实体,而注意宇宙万物间的关系、秩序、一致或和谐。因为这可以用数来表示,他们便把数看作实体,认为数是万物的基本原因。赫拉克利特象爱奥尼亚派一样,把一个生气蓬勃的实体(火)看作基质,但是他有意识地突出变化的事实或生成,把它看作重要的事情。他认为,世界不断变化,一切事物都处于流动状态,事物没有真正的永久性。他还比他的前人更清楚地提出了这种观念,就是世界上有一理性掌管其中发生的事件。埃利亚学派也注意变化的概念,不过他们摈弃它,视之为绝对不可设想的。一种元素,比如火,竟会变成其他任何一种事物,这是不可思议的。一种事物不能变成它本身以外的其他事物。凡现在是什么样的东西,一定保持是什么样的东西;实在的重要特征是恒常性,而不是变化。恩培多克勒思考这样提出的问题,同意埃利亚学派的观点,认为绝对的变化是不可能的;就变化的真实意义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变成任何别的东西。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产生于无,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变成无;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变成另外一种绝对不同的东西。他却同赫拉克利特一样,仍然主张事物是会变化的。不过,这种变化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他肯定有的元素或分子,元素或分子结合起来构成物体,这就是生成;物体的各部分分裂开来,则是衰颓。任何东西都不能绝对真正地生成、变易或消失;世界上只有恒常不变的元素能够并且确实在改变彼此之间的关系。原子论者在原则上接受了这种新观点,但是在几个方面和恩培多克勒有所不同。恩培多克勒设想土、气、火、水四种元素,还有某些人格化的活动力量——爱与恨。原子论者则假定有无数微小不可分割、称为原子的物质分子,这同土、气、火、水相比是更基本的东西。他们认为运动是原子本身所固有的。阿那克萨哥拉也造成恩培多克勒和原子论者所提供的解释原理,唯有这一差别:阿那克萨哥拉假定有无数基本的性质,并采用了这些元素以外的心灵的观念,以解释其运动的起源。最后,智者对所有这些理论都抱否定态度,断定解决宇宙问题的尝试是徒劳无益的,其理由是,在这领域里不可能取得确实的知识。

第三章实体问题(略)

第四章数的问题(略)

第五章变化的问题(略)

第六章变化的解说(略)

实体的问题讨论的是“多中之一”,变化的问题讨论的是“变中之常”。多中之一、变中

之常,正是本体论之“本体”的特点。因此,尽管存在论意义上的“本体论”是巴门尼德才创立的,在自然哲学那里已经有了本体论思维了。

声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转载自学术观察(74522 别理我

第二篇第一章智者时期

第一节希腊思想的进步(略)

第二节希腊的启蒙时期(略)

第三节智者

第四节智者活动的意义

45-46智者考虑的问题:

对自然哲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困惑:对实在的本质问题所做答案,没有两个哲学家的意见一致,叫人无所适从。于是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是说,在知识方面人以自己为准则。这种理论上怀疑主义很快导致伦理上的怀疑主义,导致在行为人人以自己为准则的观点:如果知识不可能,关于是非的知识就不可能,就没有公认的是非;良知无非是由主观来确定的。

47-49智者活动的意义:

由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怀有敌意的批判和某些比较年轻的智者的虚无主义论点,智者学派的运动在思想史上很长时期为人所误解。自从黑格尔和格罗特试图比较公允地评价这些思想家以后,大家才公平地对待他们。他们的优点是理性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缺点是未能建设性地运用理性工具。西塞罗说,智者把哲学从上天降到人间,使注意力从外界自然转向人本身,而且认为专门研究人类就是研究个人。他们却没有认识到人的普遍因素,见树不见林,只见个人而不见人类。他们夸大人类判断中的分歧,忽略其意见一致处。他们过分强调感官的虚幻。他们强调人类认识和行为中的偶然、主观和纯属个人的因素,而没有正确地对待客观因素,即为一切人所接受的原则。

全部智者学派运动的重大价值在于:激发了人们的思想,要求哲学、宗教、习俗、道德以及建立在它们之上的制度来辨明自己的合理性。

声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转载自学术观察(74545 刘文魁

--------------------------------------------------------------------------------

谢谢先生以研究《西方哲学史》的形式对我的回应。看来先生是搞西哲史的。很愿意和您交朋友。您对西哲史研究的基本体会是什么?从哲学史的视角看,当代哲学创新的背景、条件、方向、道路是什么?我走的道路对不对?我是想全面创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即深化唯物论,丰富辩证法,建立具有科学逻辑的哲学新体系,为分支哲学和应用哲学的创新奠定理论基础。古为今用,以史为鉴,推古论今应是史学者的长项。我想先生在哲学创新的今天会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吧!

声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转载自学术观察(164154 别理我

--------------------------------------------------------------------------------

若想创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首先需要了解它在哲学史上的地位,至少要了解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这样才会知道:工作本身值不值得做。

据我所知,辩证唯物主义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肤浅的一支。在原有的历史条件下,它对科学理性的推崇曾经发挥过重要的启蒙作用,但现在时过境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本身已经远远不够了。无论如何创新,它总不能超出实证科学的理性主义,而目前需要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等方面。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所无法包容的。

因此,我建议文魁兄首先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创新不能建立在错觉的基础上。

声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转载自学术观察(73210 别理我

--------------------------------------------------------------------------------

第二章苏格拉底

51-58苏格拉底的方法:

他心目中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哲学体系,而是激发人们爱真理和德性,帮助他们做正确的思维,以便他们过正当的生活。他的目的是实际的而不是玄想的。他对取得知识的正确方法,比对这种方法的理论或方法论更感兴趣。他根本没有提出一种理论,而是实践一种方法,在生活中体现它,而且以身作则教诲别人来遵循它。(评论:柏拉图进一步完成了苏格拉底所没有做的工作)

苏格拉底认为,要把握真理,就不能轻信出现于头脑中的偶然的意见。每个人都很自信,但仔细检查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头脑里充满混乱、模糊和空洞的思想。我们有许多从来未加考察的未经消化的意见、许多以信仰为基础而接受的偏见,自以为了解、实际上并不了解其意义。我们做出许多没有根据的武断。人人都自以为真理在握,实际上我们根本没有知识,没有信念。我们的知识仓库是建立在沙丘上的,略受袭击,全部大厦就会坍倒破碎。我们必须清理自己的观念,了解用词的真正意义,正确地为所用的概念下定义,确切地知道我们说的是什么。而且,我们要有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要证明我们的论断,要思维而不是猜测,要对我们的理论加以检验,用事实予以证明,参照事实进行修改和纠正。

评论:“要用概念去思维,而不是凭信念去猜测,凭感觉去武断”。这应当成为哲学专业学生的座右铭。

声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转载自学术观察(73313 别理我

--------------------------------------------------------------------------------

第三篇第一章柏拉图

62-63柏拉图的使命:

苏格拉底曾经指出,要过合理和好的生活,我们必须具有善的知识,而获得这种知识是可能的。他没有提供取得知识方法的理论,只是采取了以对话的形式引伸出真理的艺术。柏拉图在他的著作中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惊人的艺术效果。他还思索这种方法和真理的意义,概要地论述了方法论或辩证法或逻辑学,在那里,他讨论了形成和结合概念的艺术,或为把握真理而运用的逻辑推演。这是认识论和形式逻辑的开端。不过柏拉图并不满足于表明如何可以获得真实的概念和判断,他的主要目标是要取得真实的概念和判断,以便从物理、精神和道德等等方面来认识实在,从统一和整体上来把握它。显然,他认为不了解宇宙的性质,就不能解决知识问题。为此,他根据那成为他的理想的伟大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学说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虽然柏拉图没有明显地把哲学分成逻辑学、形而上学(物理学)和伦理学(实用哲学,包括政治学),但他在著作中运用了这种划分法。因此,我们将按照这种次序来剖析他的思想,并从逻辑学或辩证法开始。

63-65辩证法或逻辑学:

意见不同于知识,它是建立在信念和感情之上的。它自以为真实无误,其实它不过是建立在沙滩上的一种盲目自信而已。真正的知识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这种知识知道自己是知识,即能确证自己为真的知识。大多数人思维,而不知道为什么那样思维,他们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一般德性的情况并不比这好一点。它也是建立在感官知觉和意见之上的,没有意识到它的原理。人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做,他们根据本能,遵循风俗习惯而行动,有如蚂蚁、蜜蜂和黄蜂。他们的行动是自私的,为谋求快乐和利益。他们混淆了现象和实在,以为快乐的就是善的。

对真理的爱迫使我们接受辩证法,迫使我们超越感官知觉而趋向观念,趋向概念的知识,即由个别到一般。辩证法首先在于用一个理性概念来涵括零散的个别事物,其次,在于把这种理性概念划分为类别,这就是概括和分类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清楚和前后一致的的思

维。从概念到概念,上行和下达,概括和细论,结合和区别,综合和分析,雕刻出概念,正如雕刻家用一块大理石雕刻出美好的形象一样。在推理的过程中,判断表示概念彼此之间的关系,把概念同概念联系起来,而三段论法则把判断和判断连续起来。辩证法是用概念进行思维的艺术,思维的根本对象是概念,而不是感官或影像。

概念受个别事物启发而显现,但它根本上是从理念来的。我们根据真善美的理想或标准来考察感官世界。这些理想或标准就是理念。对于数学概念和某些逻辑概念或范畴,也应当认为同真善美的理念一样,是天赋或先验的。

知识是思想同实在或存在的一致性,它必须有一个对象。这实在或对象就是理念。换句话说,理念不可能仅仅是我们头脑中转瞬即逝的思想;数学的真理,真善美的理想,必然是实在的,必然有独立的存在。如果我们观念的对象不是实在的,知识就不能成为知识,因此,它们必然是实在的。

66-67理念的等级:

理念或原型虽然无数,但并非乱成一团,没有秩序。它们构成很有条理的宇宙,或者是有理性的宇宙。其理想的秩序形成一个有关系、有联系的有机的整体,各种理念按逻辑次序排列,位于最高的理念,即善的理念之下;善的理念是一切理念的泉源。这个理念是至高无上的,在它之外没有其他同样的理念。真正的实在和超越的善是同一的;善的理念是逻各斯,即宇宙的目的。因此,一中有多。在仅能用智力了解的或理想的宇宙里,没有不是一中有多或多中有一的(巴门尼德)。柏拉图认为宇宙是理念的逻辑体系。它构成一个有机的精神统一体,由宇宙的目的、即善的理念所统辖,因而是一个有理性的精神整体。感官不能把握其意义,感官只能感知其不完善和流动的反映,永远不能提高到理解完善和不变的整体的地步。哲学的任务就是要用逻辑思维来了解它的内在的秩序和关联,思索它的本质。

70-76柏拉图的心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

正如对个别(感觉)与一般(知识)的划分一样,柏拉图划分了肉体和灵魂,认为前者属于肉体,后者属于灵魂。柏拉图还划分了理性、意志和欲望,认为它们分别位于头脑、心脏和肝脏中。冲动和欲望当前,有碍于理性占有伦理的至高地位,柏拉图在他的伦理学中指出,这种障碍是理性本身必须设法克服的。灵魂各部分各司其职,其中较高的功能驾驭较低的功能,人才能过理性的生活即有德性的生活。对应灵魂的三个方面,德性有聪明、勇敢、克己三种,三者的整合则是正直。

在政治学中,柏拉图把国家比做一个人。受过哲学训练的人代表理性,应当作统治阶级;军人阶级代表生气勃勃的因素或意志,其职务是防御。农业生产者、手工业者和商人代表低级的欲望,以生产物质财富为其职能。一个国家的每一个阶级,无论是从事工业、军事和守卫,做自己的工作,坚守自己的岗位,一个国家就会实现正义。这些阶级在一定的条件下,和睦相处,一个国家就有节制、勇敢和智慧。

柏拉图认为财产和妻子儿女使人自私,因此反对私有财产和一夫一妻制,主张两个(为劳动者所供养的)上等阶级实行共产共妻。他还有其他的建议,其中有监督婚姻和生育(优生学),遗弃弱婴,推行国家义务教育,教育妇女作战和参政,检查文学艺术作品。柏拉图对艺术没有好评,认为那是对感官世界的模仿,而感官世界本身也不过是事物真正本质的摹本。因此,艺术是模仿的模仿。但是他指出,艺术应该作为道德修养的一种手段。

在他的后期著作《法律篇》中,柏拉图大大修订了他的政治理论。一个好的国家除去理性或洞见以外,应该有自由和友谊。一切公民都应该有自由,享有参政权;他们应拥有土地,让农奴和外国人从事商业和贸易。家庭恢复了它固有的地位。知识并非无所不包,还有其他表现善良行为的动机,例如快乐和友谊,痛苦和憎恨。然而,德性仍然是理想,训练有道德的意志仍然是目标。

声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转载自学术观察(73340 别理我

--------------------------------------------------------------------------------

第三篇第二章亚里士多德

85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范畴意指论断中最概括的形式,是论述任何事物所用的基本的、最一般的谓语。他列举十个、有时仅仅八个这样的范畴。我们说一个东西是什么(人:实体),怎么构成的(白色:性质),多大(两码长:数量),关系如何(大一点,两倍:关系),在什么地方(在吕克昂:空间),什么时候(昨天:时间),采取什么姿势或位置(躺着,坐着:位置),处于什么状态(穿着衣服,执有武器),做什么(燃烧:主动),遭遇了什么(被焚:被动)。这一切都说明我们所经验的对象都处于时间和空间中,可以衡量和计算,同其他事物有关系,可以施予作用和承受作用,有本质的和偶然的性质。这种范畴固然是思维或语言的形式,不仅如此,而且还是本然的实在的谓语。每一个词或概念都有实在的东西同它相应。个别可见的实体是所有这些范畴的承担者,它是可以用这些范畴加以论述的东西,因此,实体这个范畴极为重要,其余的范畴只有可以用来论述实体时,才得以存在。科学末研究存在、本质或实体的范畴,即研究事物本质的性质。

评论:亚里士多德不仅总结了苏格拉底的概念和柏拉图的判断论,创立了推理论,特别是三段论,对于归纳和演绎进行了研究,更重要的是他的范畴论。康德的先验逻辑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范畴论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在思维中完整地表述“实体”的存在状况。

92-93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统觉与思维

不同的感觉向灵魂报告事物的性质,统觉好象是所有的感觉的汇合处,它的机构位于心脏中。借助于统觉我们把其他感觉所提供的知觉结合起来,获得一个对象的全面的图景。它也给我们一幅关于性质的明晰的图景,诸如各个感觉所知觉的数目、大小、形状、运动和静止。统觉还能构成属类的和组合的影像,有保持或记忆(联想)的能力。愉快和痛苦的情感因知觉而起。各种职能能够往前推进,乃产生快感;受到阻碍,则有痛苦。这些情感引起欲望和厌恶,就使肉体运动。有灵魂想要的、它认为好的对象呈现,欲望随之而起。伴有深思熟虑的欲望叫做有理性的意志。

以上所述的各种职能类似于植物灵魂。除此以外,人类灵魂还有用概念思维的能力,能够思维事物的一般和必然的本质。正如灵魂在知觉方面知觉所感觉的对象一样,灵魂作为理性,则把握概念。理性潜在地是它所能想象或思维的东西。用概念进行的思维就是实现了的理性。理性怎么会思维呢?有主动的或创造性的理性和被动的理性。创造性的理性是纯粹的现实性,其中的概念是实现了的;它直接看见概念。在被动的理性中,概念是潜在的。创造性的理性使概念变成实在、实在或显现。亚里士多德有一种目的论观点,例如,他认为存在着一个个别的有机体的物质必须予以实现的完整的形式或理念。同样,在这里,亚里士多德肯定,理性里面必然存在着一个要由理性来实现的完整的形式。为了在精神世界贯彻这种思想,他把理性区分为形式的一面和物质的一面,主动的理性和被动的理性,现实的理性和潜在的理性。概念在被动的理性中是潜在的,在创造性的理性中则是现实的。

评论:第一,范畴(数目、大小、形状、运动和静止)与统觉的对应,统觉能组合影像、保持记忆、引起情感,所有这些,都构成康德的统觉分析的基础。第二,这里体现出知、情、意相统一的心理学。单以评价而论,情感是一种评价,思维则是另一种评价,而亚里士多德则要求把它们协调一致起来,这里所体现的“价值论”具有独特的意义。

94-97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人类的一切行动都有某种目的。这种目的可以成为达到较高的目的的手段,这较高目的又是更高目的的手段,如此类推,最后达到最高的目的或目标,这是终极的原则或至善,是所以要追求其他各种善的目的。什么是至善?一个事物的善在于它特有性质的实现,每一种生物

的目的或目标是要实现它那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殊本质或使之明显起来。人的特殊本质不单纯是有肉体存在,或带有欲望的感觉,行使植物和动物的职能,而是有理性的生活。因此,人的至善是全面和习惯地行使那种使人成为人的职能。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幸福。

为了实现理性的目的,灵魂各个部分必须正当地发挥作用,肉体必须合宜地行使职能,而且必须有适当的经济财物。一个有德性的灵魂是一个很有条理的灵魂,其中的理性、感情和欲望保持正当的关系。完善的理性活动本身是智慧上的(推理的)效能或德性(聪明,见识);感情冲动职能的完善的活动被称为伦理上的德性,诸如节制、勇敢和豪爽等等。有多少活动领域,就有多少道德上的改造。对于肉体嗜欲、恐惧、危险、忿怒以及对经济财物和声望的欲求等等,我们要持理性的态度。

那么,怎样才算是“理性的态度”?亚里士多德说,是居中于两个极端之间(即中庸论,亚里士多德在讨论时往往放弃这一原则,因为它在许多情况下不适用)。例如,勇敢是蛮横和怯懦的中庸,豪爽是浪费和贪婪的中庸,谦虚是羞怯和无耻的中庸。这种中庸并不是对每一个人和在一切情况下都一样,它“以我们自己为准”,但是,那不是主观意见或任意选择的问题,而是“由理性所确定或者象一个正直的人会予以确定的那样”。另外有两点需要铭记:第一,它是一种气质或意志的一种习惯,而不是偶或有、偶或无的某个具体行为;第二,它是自愿的行动,有意识地带有目的的行动,自由选择的行动。亚里士多德把所有这些思想综合在下列定义中:“德性是一种或习惯,包括审慎的目的或选择。道德在于中庸之道,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由理性来确定,或者象一个审慎的人会予以确定的那样。”

对人来说,至善是自我实现。但是,不能把这种学说解释成自私的个人主义。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自我”是指理性自我。因此,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自我,那就是,他爱护和满足他的存在的最高部分、即有理性的部分,为高贵的动机所推动,促进别人的福利,为祖国服务。一个有德性的人要求自己特别重视高贵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爱护自己的。人是社会动物,他要同别人一起生活;他也需要别人做些好事。为善的本身而爱善,他必然爱一个有德性的朋友;从这个意义来说,有德性的人的朋友是他的第二个自我,即他之外的自我(an alter ego)。

人性的最好部分的活动,即思辨的活动、采取沉思形式的活动,是最高尚的幸福。这是最高尚、最持久和最愉快的,极为自足,它本身为人所喜爱。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样的生活似乎是异常的好。他将欣赏这种生活,不是因为他有人性,而是因为他有某种神圣的因素。“如果同人性的其余部分相比,理性是神圣的,那末,同人的一般生活相比,合乎理性的生活就将是神圣的。人们说人的思想不应太高尚,以致不能为人类所达到,或者人类的思想不应太高尚,以致不能为必然要死者所达到,这种告诫不足为训,因为以人的固有的倾向而言,他应该追求不朽,尽力遵循人性的最好的部分而生活。”

评论:人的肉体存在与精神存在的关系,如果不是单从消费的角度,而是也从生产的角度来看,那么培根或笛卡尔的技术哲学、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必然的结论。但可惜,亚里士多德只是把思辨活动看作“人性的最好部分的活动”。

第四篇伦理问题的探讨

第一章概观

100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重视伦理问题。快乐论者和犬儒学派同以前一样,宣扬他们相互对立的快乐论和苦行论这两种伦理学说。

伯罗奔尼撒战争、科林斯战争、底比斯战争分别导致雅典、科林斯、斯巴达解体或失败。经过长期而顽强的奋斗,马其顿的菲力普在喀罗尼亚一役(前338年)击败了雅典人和底比斯人组成的联军,成为希腊的统治者。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人,在他逝世(前323年)以后,他的大将分割了世界上一大部分土地。希腊人从马其顿的手里被转移到一个新的世界强权的手里,公元前146年希腊成为罗马的行省。

在这种时期,旧制度已经破坏,公私生活都伤风败俗,人生的意义问题不会不引起人们注意。国家丧失其独立性,公民的职责降为单纯的顺从,明智的人不得不思考如何拯救自己的问题。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他要努力追求的是什么?

101-102伊壁鸠鲁派和斯多噶派:

按伊壁鸠鲁学派来说,至善或最高理想是快乐或幸福(快乐论),这是唯一有价值的目的。其余的东西,如果能够带来快乐,成为幸福的手段,才有价值。生活在动乱和紧急时期,聪明智慧要使精神保持平静,以尽可能争取个人最大的利益为目标来处理事物。斯多噶学派则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幸福,而是品格、德性、律己、职责,以个人的利益服从全局的目的。

这两派的学说表述得比较通俗,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博大的体系相比,为更多的人所欢迎。两派都看到有必要为他们的伦理观点提供唯理的基础,说明其合理性并予以证明。他们相信,不了解事物的本性,就不能对道德问题做出令人满意的答案;除非认清世界的意义,否则不能指出人在世界上应该怎么活动。人的行为取决于他在其中生活的那一种宇宙。他的人生观由他的世界观来确定,他的伦理学则由他的形而上学来确定。尽管他们极为关注实际,这两个学派从未失去希腊人对思辨的爱好。

要实现至善,必须了解宇宙的意义,认识真理。于是发生了这样的问题:真理是什么?真理的标准是什么,它的起源是什么?怎么知道我们取得了真理?逻辑为我们回答了这些问题,给我们提供了知识的范本或标准,使我们能够区别真理和谬误。因此,伊壁鸠鲁和斯多噶学派把他们的人生哲学建立在逻辑和形而上学之上。

伊壁鸠鲁学派关于善的概念以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唯物主义为基础。根据这种,宇宙是无数的物质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目的或智慧予以引导。人就是许多拥挤的物质分子相结合的一种结果,是在永远变化着的存在的流动中经过多次试验和失败而构成的。他延续他短暂的生命,终于又扩散到他所由产生的大的原子旋涡中。因此,当他活着的时候,让他不为对现世和来世的迷信的恐惧所困扰;让他尽情地享受生命中转瞬即逝的时刻,让他设法从这场角逐中取得最大的幸福。另一方面,斯多噶学派的哲学家认为有一个有智慧的原则或目的在那里组合和主宰宇宙,使之成为美好而有条理的宇宙。他们看到宇宙的统一与和谐,宇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上帝。既然人是这个大的理性的整体的一部分,他的义务就是要发挥其作为部分的作用,使自己服从整体的和谐,让他的意志由法规和理性来统率,协助实现上帝的意志。他必须这样做,不是为了他自己狭隘的个人利益,不是为了快乐,而是为了整体的完善。在斯多噶学派看来,除非服从宇宙的理性或法则,否则就不能得到幸福。

评论:近代以来,科学兴起,伊壁鸠鲁主义遂大行其道,而斯多噶学派的宇宙秩序却失落了。人们知道有自然秩序或物理秩序(在古希腊,“自然哲学”即“物理学”),不知道宇宙还有一种道德秩序或超伦理秩序(伦理即人伦之理,它是人得之于“道”的部分;道德则是所有生物从“道”中所得部分的总和)。但西方有基督教作补充,所以不至于偏斜到不可纠正的地步。而中国人经过几十年的“无神论”教育,却把马克思所教导的个人存在的超越性和联合性丢失殆尽,我中华民族遂重新沦为野蛮民族。悲夫!

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导读:本文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阅读是一场奇妙的体验,我们可以从那些文字当中体会作者的爱与孤独,以期跨域时空和作者达成一点共鸣。而读后感,便是这些心灵震撼过的记录。下面,为您带来“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欢迎大家的关注和阅读,精彩读后感尽在。 罗素《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

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西方哲学发展史

西方哲学思想的逻辑进程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共同历史源头。 一、西方哲学史的历史分期 黑格尔:运用了“代”、“期”和“段”这样三级分期法。 罗素:基本上沿用了黑格尔的历史分期法。 对西方哲学史可作以下划分: 古代哲学(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哲学) 早期(前苏格拉底时期) 中期(苏格拉底至亚里士多德时期) 后期(后亚里士多德时期) 中世纪哲学(西欧封建社会哲学) 前期(教父哲学) 后期(经院哲学) 近代哲学(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哲学) 以意大利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英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法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德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现当代哲学(19世纪中期以来) 前期(19世纪中后期) 中期(20世纪前期) 当代(20世纪后期至今) 二、西方哲学史的主要进展 1.古希腊罗马哲学 从泰勒斯到苏格拉底之前是古希腊哲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无限的空气”。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性人物:毕达哥拉斯。爱非斯学派是古希腊又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性人物:赫拉克利特。 爱利亚学派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 主要代表性人物:巴门尼德、芝诺 巴门尼德:“存在”概念是对一切事物所有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存在属性的抽象。芝诺:论证存在的唯一和不东,否定“多”和运动。 古希腊哲学的繁荣: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来论哲学 克服了以往从具体感性事物中寻求本原的局限 恩培多克勒:“四根说”:水、气、火、土。 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论”:“种子”是万物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古希腊哲学的中期发展阶段,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到亚里士多德为止的时期。 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人成为与自然并列的哲学主题。

西方哲学史讲义

西方哲学史讲义 绪论:哲学与哲学史 一、哲学的界定——什么是哲学 对哲学的成见:哲学是科学;使人聪明给人智慧;讲道理的学问等等; 对哲学的三种界定 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即是爱智,人物合一。 苏格拉底到黑格尔时期(传统哲学):把存在当做人以外的概念来加 以追求的学问。 后黑格尔时期(现代哲学):人与世界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之学。何谓哲学?——哲学家的尴尬处境 ?哲学——Philosophy-Philosophie:爱智 “哲学”(philosoph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philosophia ),由philos和sophia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的意思——词源学上的哲学概念。 ?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 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 ---------赫拉克里利特 ?哲学家对哲学的分歧理解: ?(1)、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科学”。 ?(2)、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 ?(3)、维特根斯坦:“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就是治疗语言疾病”。 ?(4)、中国的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意思是哲学是人类精神的自我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 ?(5)、黑格尔说:“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的客观科学,是对于真理之必然性的科学,是概念式的认识。” ?(6)、哲学,……就是自愿地生活于冰雪和高山之间。——尼采 ?哲学家就是那样一个人,他不断地体验、看、听、怀疑、希望、梦想那超乎寻常的事物。——尼采 ?(7)、哲学活动就是对超乎寻常的东西做超乎寻常的追问。——海德格尔 ?哲学是关于存在(Sein)的科学(Martin Heidegger);哲学是思乡之痛苦(Novalis); 哲学是语言分析(石里克)等等。 中国出版的《辞海》是这样定义哲学的:“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应包括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辞海》(哲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49页)这个定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的定义。在这个定义中,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就是说,哲学是一种体系,但它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关于世界之不同领域诸如人生、自然界、社会、精神等的根本性观念所组成的体系。 ?哲学做什么 有一个笑话,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有三个人,分别是搞经济,搞政治,搞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优秀版)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 罗素有如下表述: 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 罗素的看法是: 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 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因此,思想史上的流派到底哪个正确,究竟谁对呢?这个问题是不明白思想史,也是强迫思想家为你自己的时代思考。思想是对应时代的,思想是思想家的思想,思想主要是解决时代问题和思想家自身问题的。因而,环境不一样,会有多种思想。 罗素的例子也很好,能够说明这个问题。而且就我阅读所及,感觉到他能诚恳地承认基督教来自东方,主要是东方的思想范式,这个态度对于西方人来说,真不容易。 三是,现代社会中,哲学资料和重要性不一样。 罗素明确指出了哲学资料本身的变化。他有如下看法: 理论科学是企图了解世界的科学。实用科学是企图变革世界的科学,最后几乎把理论科学从一般人的心念里驱逐了出去。 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好奇心就从向来文学性的渐渐转成科学性的。好一股新事实的洪流排山倒海而来,人们起初只能让这洪流挟持着往前涌进。从事新发现其乐无穷,而体系乃是从事新发现的死敌。一向到十七世纪,人们构造思想体系的潜质才赶上关于各种事实的新知识。 从洛克时代以来到现代,在欧洲一向有两大类哲学,一类的学说与方法都是从洛克得来的,另一类先来自笛卡尔,之后自康德。继承洛克衣钵的,首先是贝克莱和休谟;其次是法国的哲学中不属于卢梭派的那些人,第三是边沁和哲学上的急进主义者;第四是马克思及其门徒,他们又取大陆哲学成分,作了一些重要的添补。 原来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是相对混沌或者说是整体性的,之后由于知识资料的增加,思想家开始逐步分工了,产生了不一样的知识。哲学本身也开始有了较明显的分工,分到之后,自然科学知识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开始与传统哲学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即使是哲学,其中也因态度的差异而分出若干派别来了。但这种差异,主要的还是时代和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哲学反映人的生活,也介入人的思想,它也就有些差异。 罗素强调的是,自然科学(以归纳和实验为基础的哲学)最终成为塑造时代的主要知识范型。(这一点对于文科的学者和学生不免有些不甘心,但事实如此)罗素自己理科成绩很好,曾和怀特海合著有《数学原理》一书,因此也敢于大胆地批评黑格尔的数学和在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哲学建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数学大约不比黑格尔高明,在此方面就无从下手)。当然,读书至此,我也只能叹气,我的数学基本上是四则运算水平的,又何从决定罗素的对

历数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32位哲学家说过的108句话汇总

历数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32位哲学家说过的108句话(2016-01-20 20:20:08)转载▼ 标签:西方哲学哲学家西方哲学史分类:西方哲学l 古希腊罗马哲学家 1.苏格拉底 n认识你自己。 n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n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2.柏拉图 n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 n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 爱好。 n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 3.亚里士多德 n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能力,而不在于生存。 n没有疯狂的性格的人,绝没有庞大的天才。 n一个人的尊严并非在获得荣誉时,而在于本身值得这荣誉。 4.西塞罗 n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 n一切顺乎自然的东西都是美好的。 n死亡不是生命的毁灭,而是换个地方。

5.奥勒留 n你的心也许会破碎,但人们却依旧会像从前一样生活。 n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 n当身体依旧健壮时,就已在人生之路上蹒跚踉跄,这是灵 魂的羞耻。 l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6.奥古斯丁 n需要面前无法律。 n日光穿透污云浊气,自己却一尘不染。 n习惯如果不加抗拒,很快变成必需品。 7.阿奎那 n我是我所是。 n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n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 身上。 l 近代早期西欧哲学(14-18世纪) 8.蒙田 n理智一旦产生,支配它们,那便是美德。 n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n你所说的一切,都应符合你的思想,否则就是恶意欺骗。 9.笛卡尔 n我思故我在。 n怀疑是理性的始祖。 n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 10.帕斯卡 n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n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n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 n社会的疯狂竟然如此不可避免、以致一个不疯的人不得不以疯狂的形式来证明自己并没有发疯。 11.斯宾诺莎 n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自由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 n一切确定的皆否定。 n上帝的意志是无知的避难所。 12.培根 n没有比害怕本身更可害怕的了。 n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易于发现真理。 n人的智慧就像一面凹凸不平的镜子,它把自己的本性掺杂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800字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800字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为大家精心搜集了3 篇“西方哲学史8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800字篇一: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该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知识基础上,这个知 识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他的哲学著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 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我想,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 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学史》中,作者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 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晰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智慧的表示质疑,对此,作者作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 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 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的根本原因。认真阅读此书,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还有对罗素慎密的逻辑和极强的推理能力的。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和情节,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 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 绪论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第一节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 一、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 二、希腊哲学发展的梗概 第二节早期希腊哲学 一、米利都学派 1.泰勒斯 2.阿那克西曼德 3.阿那克西美尼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三、赫拉克利特 四、爱利亚学派 1.克塞诺芬尼 2.巴门尼德 3.芝诺 4.麦里梭 第三节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 一、智者派 1.普罗泰戈拉 2.高尔吉亚 二、原子论者及其先驱 1.恩培多克勒 2.阿那克萨戈拉 3.留基波 4.德谟克利特 三、苏格拉底与柏拉图 1.苏格拉底 2.小苏格拉底学派 3.柏拉图 四、亚里士多德 第四节希腊哲学的衰颓 一、伊壁鸠鲁学派 二、斯多葛学派 1.早期斯多葛学派 2.晚期斯多葛学派 三、怀疑主义 1.早期怀疑主义 2.晚期怀疑主义 四、新柏拉图主义 1.斐洛 2.普罗提诺 3.波菲利 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教父哲学 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基本态度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2.超理性的信仰 3.基督教基本教义的确立 二、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经院哲学一、实在论与唯名论 1.“共相”问题的由来 2.安瑟尔谟 3,最初的唯名论者 4.阿伯拉尔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 三、反托马斯主义的方济各修会经院哲学家 1.罗吉尔·培根 2.约翰·邓斯·司各脱 3.威廉·奥卡姆 第三章16-18世纪西欧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二、宗教改革 第三节早期经验论哲学 一、弗兰西斯·培根 二、霍布斯 三、洛克 四、英国自然神论 第四节唯理论哲学 一、笛卡尔 二、伽桑狄与马勒伯朗士 1.伽桑狄 2.马勒伯朗士 三、斯宾诺莎 四、莱布尼茨 第五节晚期经验论哲学 一、贝克莱 二、休谟 第四章18世纪法国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法国自然神论者 一、伏尔泰 二、孟德斯鸠 三、卢梭 第三节法国唯物主义者 一、狄德罗 二、拉美特利 三、爱尔维修 四、霍尔巴赫 第五章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康德 一、“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及批判哲学的 形成 1.“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 2.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 二、批判哲学的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 1.感性 2.知性 3.理性 4.未来形而上学的方法 三、批判哲学的道德哲学:《实践理性批判》 1.道德问题的提出 2.道德律 3.自由 4.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和道德宗教 四、批判哲学的美学和目的论:《判断力批 判》 1.康德两大批判的对立及调和的努力 2.审美判断力批判 3.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第三节费希特和谢林 一、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行动哲学 1.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2.知识学的基本原理 3.理论知识的基础 4.实践知识的基础 二、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 1.对费希特的批判和“绝对同一性”的提 出 2.自然哲学 3.先验哲学 4.艺术哲学 第四节黑格尔 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总结和开拓 二、逻辑学 1.存在论 2.本质论 3.概念论 三、应用逻辑学 1.自然哲学 2.精神哲学 第六章近代哲学的终结及向现代哲学的过 渡 第一节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 物主义哲学 一、“实体”和“主体”之争 二、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学和直观的唯物主 义 第二节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创立 一、马克思的感性学 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的辩证法 第三节非理性主义的兴起 一、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 二、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 三、克尔凯郭尔的存在哲学 第四节实证主义哲学的滥觞 一、孔德的社会学的实证主义 二、穆勒的归纳逻辑及其运用 三、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后记

最新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 填空题 1、毕达哥拉斯关于世界本原提出了“”的命题,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关于艺术中人体比例,提出了定理。 2、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悖论是:二分法、、和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3、奥古斯丁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而安瑟伦提出了上帝存在的“证明”。 4、阿奎那·托马斯的著名著作是《》和《》”。 5、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名论者,提出了思维经济原则。认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这被称为“”。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在身心关系问题上,主张物质实体的身体具有广延性,心灵实体具有思维性,两者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被称为心身论。 7、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8、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家有笛卡尔、和。 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名著作是《》,分析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发展阶段。他的政治学说社会契约论思想,提出了的理论,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论证。 10、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的哲学是从绝对出发,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比康德更彻底。而谢林哲学则是从绝对出发,把哲学转向客观唯心主义,为后来的黑格尔哲学打下了基础。 参考答案: 1、数是世界的本原、黄金分割; 2、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 3、知识、本体; 4、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 5、奥康、奥康剃刀; 6、天赋观念论、二元论; 7、贝克莱、休谟; 8、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主权在民;10、自我、同一。 1、苏格拉底在道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的著名命题。他的概念辩驳的辩证法,被称为“”。 2、柏拉图提出的“四德说”,包括、勇敢、节制和等四种德性。 3、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伦理学,提出了幸福生活的目的是“的无病痛和 的无纷扰”。 4、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集大成者,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他的主张是信仰与理性可以并存与一致,但信仰却理性,知识为信仰服务。 5、英国唯物主义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由开创、由把其系统化、体系化。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他认为科学认识的方法是方法。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透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透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 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因此“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 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 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应对了死亡后,在应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此刻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

罗素《西方哲学史》前三章读书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 (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1、静观 2、辩证 3、演绎 4、理智 5、实践 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 1、自然 2、本原 3、基质(始基) 4、存在(是者) 5、理性(逻各斯) 6、灵魂(心灵) 7、原子 8、宇宙 9、神 第二章前苏格拉底哲学 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 一、米利都派 (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 哲学观点: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本原论) 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物活论)(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为公元前570年) 哲学观点: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 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的“无定”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归复于“无定”。 3、认为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这也意味着他第一次明确的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 (三)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6/545年) 哲学观点:1、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2、认为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以上米利都派三个代表人物的哲学观点的联系: 从他们的各自观点看,他们都认为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或者说万物可用一个原因来说明,

五分钟读懂西方哲学史

《五分钟读懂西方哲学史》 五分钟读懂西方哲学史 前希腊时期: 泰勒斯说,世界是原子构成的,世界具有同一的物质基础。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皆数,世界是由数演化而来的,事物有内在的一致性。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世界是流变的和矛盾的,所以世界的本质是不一致的。 2.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干掉了赫拉克利特而选择了毕达哥拉斯,这避免了西方文明走向"阴阳流变"的观念。他说,世界不是流变的,流变是感官经验的假象,世界的真相是永恒的和一致的。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继承了他老师的思想,他说,在现象世界之上存在一个永恒的理念世界。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也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说:世界的本质是完整和一致性,任何事物一旦达到了完整和一致就会呈现出完美和和谐,就展现了世界的本质。"完整和一致"不只是哲学和科学的标准,也是艺术和审美的标准! 亚里士多德达到了古典哲学的顶峰,在他的领域至今没有人超越他,任何人如果持古典主义的哲学和美学观,都不得不遵循他提示的原则。其后的哲学家,都不再重新思考亚里士多德已经思考过的问题,而是另辟蹊径。 3,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被文艺复兴之后进入现代的西方人评价为“黑暗的中世纪”,但这个黑暗的评价是西方人以现代的政治文明以参照物的,并不适合中国人引用,因为如果以中国文化做参照物,中世纪绝对是一个光明和理性的时代。西方中世纪学者达到的水平,现在北大清华的教授可能还摸不到边,至少那个穿超短裙的于丹博导是达不到的。 中世纪有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及神学家,叫阿奎那托马斯,他提问:为什么世界的本质是"完整和一致"?他的答案是:这是上帝创造的!他的理论叫三位一体,即上帝提供了理性世

西方哲学史名人记载

西方哲学史名人记载 一、泰勒斯(约前624年-约前546年),又译为泰利斯,公元前7至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古希腊七贤之一,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名字留下来的哲学家。泰勒斯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他提出了水的本原说,即“万物源于水”,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万物本原”这个哲学问题的人。[1]泰勒斯首创理性主义精神、唯物主义传统和普遍性原则,是理性主义的开端,被称为“哲学史上第一人”。他是个多神论者,认为世间充斥神灵。 二、毕达哥拉斯主义是一个用于描述毕达哥拉斯和他的追随者所持的深受数学影响的秘教和形而上学的思想学说的术语。毕达哥拉斯主义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并极大影响了柏拉图主义。毕达哥拉斯学说在之后的复兴导致现在称为新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哲学学派。 三、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30年——前470年)是一位富传奇色彩的哲学家。哲学思想:赫拉克利特的理论以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为基础。他借用毕达哥拉斯“和谐”的概念,认为在对立与冲突的背后有某种程度的和谐,而协调本身并不是引人注目的。他认为冲突使世界充满生气。他的主要的思想有: (1)永恒的活火。①“这个有秩序的宇宙(科斯摩斯)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②”赫拉克利特主张火与万物可以相互转化,但并未说明转化是如何进行的。这体现了他哲学上晦涩难懂和神秘主义的特点。他认为火的燃烧中有一定的尺度和逻各斯的思想。③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说宇宙是永恒的活火,他的基本出发点是:这个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创造者,宇宙的秩序都是由它自身的逻各斯所规定的。这是赫拉克利特学说的本质,它是米利都学派的朴素唯物论思想的继承和深入的发展。(2)万物皆 流。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来的是新水。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显然,这句名言是有其特定意义的,并不是指这条河与那条河之间的区别。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皆动”,“万物皆流”,这使他成为当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流动派”的卓越代表。(3)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是永远变动的,而这种变动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律进行的。这就是他的逻各斯学说,是他的辩证法思想的第二个方面。这种逻各斯主要就是一种尺度、大小、分寸,即数量上的比例关系。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从泰勒斯到德里达 近段时间来,一直在读西方哲学史和设计史方面的书,主要是北大版《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从泰勒斯到费尔巴哈)和《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从叔本华到德里达)还有《世界现代设计史》《设计哲学》等,此外还粗略的读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个别著作。本来想打算读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再整理心得,但最近感到不吐不快。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出来后,再和其他人的论述相对照,这样也许更有利于研究西方哲学。 一、苏格拉底前的古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人数不少,光《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上提到的就有14位,其中许多人在哲学史上都非常有名,前苏格拉底西方哲学可谓绚烂多彩、哲人辈出。这一时期是哲学的萌芽期,也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哲学家探究的主题大都是世界的起源(本原),运动、相对等问题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出现。 由于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人类单独面对世界时充满了困惑,许多呈现出来的现实景象是那么的神秘,特别是人对自身是如何的存在还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哲人从泰勒斯开始,不断地寻求了解、认识这个世界和人本身。在缺乏现代工具和祖先成熟经验的前提下,泰勒斯等人只能从经验中的世界及其呈现出来的现象本身开始,他们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通过观察,哲学家们得出世界起源于水、火、气、原子、一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科学成分不多,但在当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是自然哲学(物理学)的开始。 我觉得,看待这一时期的西方哲学,不能用科学、今天的眼光,而要返回到历史中,返回到前辈哲人面对的处境和困惑中,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理解这些哲学上开拓者研究的意义。他们开创了一个西方认识论的传统,这个传统和中国认识问题的传统不一样,他们面对困惑和不解的世界时,采取了一种穷根究底的认识方式,一代又一代的哲人都在寻求最终认识世界,即得到智慧,按今天的说法,他们是不可能彻底弄清世界是什么,不可能得到最终的智慧,哲学家能做的就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以有涯的生命寻求无涯的知识。中国人在面对世界时,虽然孔子提出要格物,但格物不是教人了解、求索世界的本原,老子、庄子更主张面对神秘世界时要大智若愚,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智慧,中国人的这种智慧可能更适合与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生命,更适合于慰籍面对神秘世界和死亡时心灵不安的人类。 二、苏格拉底徒孙三人的哲学 苏格拉底徒孙三人是西方哲学史上师徒传承的典范,熟读哲学史的人都知道,自此以后,许多西方哲学界的大哲学家都有一个同样是大哲学家的老师或师公,如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尔克塞徒孙三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起转折作用的人物,他之前的哲学家大都在探讨世界的本原而忽视人类世界的美德、正义等问题,苏格拉底第一次把哲学家的关注重点从自然转到了人类世界本身的问题。苏格拉底的死亡震撼了柏拉图,我相信也震撼了很多后来热爱哲学、自由、民主的人,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曾写过一篇文章,主要观点是苏格拉底是雅典的一只牛虻,他的存在让雅典充满活力,当雅典人杀死他后也预示了雅典日后的衰落。今天再读苏格拉底,发现他身上有一切哲学家的特点:思维活跃、爱把自己的思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 人类一方面透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透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 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 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 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 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因此“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 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 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 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 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 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应对了死亡后,在应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 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 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 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

武汉大学 西 方 哲 学 史(上)试卷及答案

A卷 武汉大学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西方哲学史(上) (2003哲学基地班、宗教学) 一、辨析题(每小题5分,其中判断正误1分,说明4分;共20) 1、“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是对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学说的根本否定。 (正确。普罗泰戈拉的这种相对主义认为个人自身才是事物存在的唯一尺度,与爱利亚学派用抽象的神或存在等超感觉概念来否定现象世界的思路是针锋相对的。) 2、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导致了一种严密的机械论。 (错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导致了一种严格的机械决定论,然而这种机械论本身却并不严密,其绝对必然性自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偶然性,而且原子的运动也要由外在的推动决定,这样就在运动的最终来源问题上留下了空档。) 3、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与柏拉图的“理念”一样,都是思想的抽象物。 (错误。亚里士多德把个别的具体事物当作第一实体的做法是与柏拉图把普遍抽象的种属概念即理念当作真实存在的做法截然对立的。) 4、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要害就在于从思维直接过渡到存在。 (错误。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才是从思维直接过渡到存在,而阿奎那的宇宙论证明则以经验的证据为出发点,从有限的存在上升到无限的存在。只是这一论证隐含着的先验原则仍然只能付诸信仰而已。)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将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称为逻各斯,其希腊文原意为话语,也有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哲学语言学精神的出现,具有客观规律与主观理性的双重含义。) 真理与意见 (柏拉图将知识分为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知识,可见世界的知识是意见,包括想象和信念;可知世界的知识则是真理,包括理智和理性。意见不如真理那么明确,但并不是无知。)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对美德的一般定义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美德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这个命题把真与善统一起来,使美德获得了客观的规定性而成为普遍的知识。) 唯名论 (中世纪经院哲学在回答共相问题时形成了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两大阵营。唯名论坚持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的观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正的实体或实在,共相只不过是人们用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概念或符号,作为普遍本质只能存在于可感事物之中。) 三表法 (培根的科学归纳法在收集相关感性材料步骤中采用的一种方法,分别通过“本质或具有表”、“差异表”或“接近中的缺乏表”、以及“程度表”或“比较表”来列举有关例证,再以分析比较和排除对其进行归纳。) 三、论述题(第1题20分,第2题30分,共50分): 1、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并说明形式与质料的辩证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各种本原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实体存在或产生的四种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而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又都可以归结为形式因。质料与形式共同构成个别事实,因此它们都是实体,而形式由于代表一个实体的个别性,因此比无定形的质料更称得上实体,所以真正的实体就是形式。同时,质料与形式的关系又是相对的,对于低一级事物是形式的东西,对于高一级的事物则是质料,整个宇宙由此形成一个从质料到形式交替上升,从“纯质料”即“非存在”到“纯形式”即作为“第一推动者”的“神”的统一序列。) 2、试从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和柏拉图哲学中 梳理出一条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线索。 (毕达哥拉斯把“数”这种有定形的抽象原则看作是万物的本原,在认识论上开创了一条理性主义的道路,不过此时数还没有完全脱离形体,还被理解为构成事物实体的物理质点或基本元素;赫拉克利特作为万物运动法则的“逻各斯”具有话语的意义,不但具有数或量上的规律性,更表达了一种质的必然性;不仅具有客观规律的含义,同时也具有主观理性的含义;巴门尼德从逻各斯的道路通向了作为世界本原的“存在”,他把存在理解为有定形的封闭的圆球,同时强调存在物只能存在于思想和语言中,处于流变中的事物因为无法在语言中固定而确切地表述,因此只能被归于非存在,这种本体论的观念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石。柏

西方哲学论文—中西方哲学差异

浅谈中西方哲学差异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借 鉴作用 ——西方哲学史专题结课论文 ****** ******

摘要:中国从近代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开始就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西方在综合国力,人口素质,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无疑已经领先了中国,而到了现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要从各个方面借鉴西方。为什么拥有更加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到了近代却大大落后于西方呢?在我看来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从事各种活动的方法论的哲学占了很大的原因。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起源开始就已融入西方文明的血液之中。因而我们就要了解研究西方哲学,并与中国哲学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本源事物。 二、西方哲学来源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α”转变而来,意思为“爱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欧洲乃至西方哲学的故乡。希腊哲学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学派约产生于公元前7或前6世纪,在此之前,古希腊哲学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时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的前提是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在最古老的神话中,讲到了天地的开辟、众神的诞生、人类的起源等。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神具有人的形象和人的感情。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是永生不死的,他们比人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着人间的祸福和命运。奥林匹斯山的12个主要的神实际上就是自然力的化身。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古代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西方哲学家的哲学观点 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