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观察其稳定性 实验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高中生物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观察其稳定性 实验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高中生物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观察其稳定性 实验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

目的要求

1.初步学会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2.初步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方法,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

1.你设计的生态缸是生态系统的哪种类型?

2.动物的大小和数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

3.植物种类及数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

4.设计的生态缸的稳定性有条件吗?

二、猜想假设

生态缸中的生物能稳定生活天。

三、设计实验

制作生态缸——观察生态缸稳定性——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蚯蚓8~10条,蜗牛5~7个,小乌龟2~3只。

浮萍、水草、蕨类植物和一些低矮杂草,仙人掌或仙人球2~3株。

玻璃板4~5m2,粘胶足量;沙土8~10kg,含腐殖质较多的花土40~50kg,自来水足量。

二、方法步骤

1.按100cm*70cm*50cm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

2.在生态缸底部铺垫沙土和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在上,层厚5~10cm。

3.在缸内低处倒进水。

4.将收集或购买的动物和植物放在中,其中浮萍、水草与小乌龟放在,仙人掌或仙人球移植到上,蕨类植物和杂草移植到上,蚯蚓与蜗牛也放置在上。

5.封上生态缸盖。将生态缸放置于、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三、现象观察

观察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由颜色变化进行判别),基质变化。

四、实验结论

人工制作的生态缸,其生态系统可以。

五、实验评价

此设计实验成功的关键之处是什么?

误区警示

本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1.制作完成的生态缸中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不能添加食物和气体,唯一可进入系统的只有光线,整个系统也是靠光线作能量推动的。

2.生态缸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生态缸必须是透明的,既让里面的植物见光,又便于进行观察。

4.生态缸中投放的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投放的动物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

5.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

6.生态缸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日期,然后将生态缸放在有较强散射光的地方。要注意不能将生态缸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到的地方,否则会导致水温过高,而使水草死亡。另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要随意移动生态缸的位置。

问题探究 一、问题思考

1.本组制作的生态缸中哪种生物最先死亡?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生态缸中生物存活时间的长短,分析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以延长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的持续时间。

二、探究创新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确定生态缸中的蚯蚓的作用。 巩固练习

1.下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最强 ( ) A .呼伦贝尔大草原 B .人工蔬菜大棚 D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D. 青海湖

2.关于维持生物圈稳态的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提供正常运转的动力

B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圈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

C .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D .人类活动有利于维持生物圈的稳态

3.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戊

为分解者(单位:102

Kj/m 2

/年)。对该生态系统营养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 .丁为肉食性动物

B .甲随丙的增加而增加

C .乙是能量的起点

D .戊是丁的前一营养级

4.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

B.流入丁的CO2减少,将导致臭氧层破坏

C.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丙1同化量越大,丙2的同化量越小

5.右图能正确反映某池塘生态系统中,草食性鱼的

密度上升时,每条鱼寻找食物时的能量消耗的变

化曲线是()

A.①B.②

C.③D.④

6.写出下列生物最适合生活在那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

水稻和花生:

鲫鱼和鲤鱼:

眼镜蛇和长臂猿:

野兔和狼:

裙带菜和海带:

答案:

方案设计

二、7-10

实验过程

二、2.花土沙土沙土层 4.生态缸水中沙土花土花土

5.室内通风光线良好

三、略(可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列表表示各种生物的生活情况,水质颜色变化等)。

四、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

五、此设计实验成功的关键之处:①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生物的数量要合适。

②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③定期观察,同时做好观察记录。④如果发现生态缸中的生物已经全部死亡,说明此时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被破坏,记录下发现的时间。

问题探究

一、1.蜗牛可能先死亡。在生态缸中,蜗牛属于消费者,消耗氧气较多。

2.提示: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不可忽视,可适当增加生态缸中分解者的数量。

二、提示:设计另一对照的生态缸,其中不放入蚯蚓,观察生态缸的稳定性。

巩固练习

1.B

2.D

3.C

4.C

5.D

6.(1)农田生态系统(2)淡水生态系统(3)森林生态系统

(4)草原生态系统(5)海洋生态系统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复习

2017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复习 1 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 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原理;选择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 观察收集数据;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2 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 ⑴单一变量原则 ? ①自变量与因变量 自变量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而因变量是指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结果,二者之间是前因后果的关系。实验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和解释前因与后果。 例:关于“唾液淀粉酶水? 解淀粉”的实验中,“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 (沸水)就是实验变量,而这些变量引起的实验变化结果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旨在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自变量)与酶的活性(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②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现象的因素或条件。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就叫额外变量。它们之间也是前因后果的关系。但它们的存在对实验与反应变量的获得起干扰作用。例如:“唾液淀粉酶实验”中,除实验变量(温度)外,试管的洁净程度、唾液的新鲜程度、淀粉浓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等就属于无关变量。如无关变量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对三组实验不等同、不均衡,就会产生额外变量,影响实验的真实结果。实验变量,或称自变量,指实验假设中涉及的给定的研究因素。反应变量,或称因变量,指实验变量所引起产生的结果或结论。而其他对反应变量有影响的因素称之为无关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强调: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确定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这就是单一变量原则,它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 ⑵对照性原则? 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它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等的实验。 ①空白对照 空白对照是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如,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中,实验组滴加了唾液淀粉酶液,而对照组只加了等量的蒸馏水,起空白对照。 ②条件对照 条件对照是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 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或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即虽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处理因素;这种对照方法是指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对象都作不同条件的处理,目的是通过得出两种相对立的结论,以验证实验结论的正确性。例,“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其实验设计方案是: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显然,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 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③自身对照 自身对照是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则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④相互对照 相互对照是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如“植物激素与向光性向重力性实验”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所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较好地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⑶等量原则 对照实验设置的正确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尽量去保证“其它条件的完全相等”。具体来说有如下四个方面: ①所用生物材料要相同即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特点要尽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 ②所用实验器具要相同即试管、烧杯、水槽、广口瓶等器具的大小型号要完全一样。 ③所用实验试剂要相同即试剂的成分、浓度、体积要相同。尤其要注意体积上等量的问题。 ④所用处理方法要相同如: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或振荡都要一致。有时尽管某种处理对对照实验来说,看起来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最好还是要作同样的处理。

高中生物必修三复习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的概念 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理论基础?生态学和系统学 技术手段?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 操作过程?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 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最终目的?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传统经济正在毁坏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传统观念,走生态经济之路。 生态经济的原则是实行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 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实现循环经济的最重要手段: 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的目的: 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的特点: 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不产生废弃物,没有环境污染,生 态系统稳定发展。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二、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理论基础:物质循环 物质能够在各类生态系统中,进行 区域小循环和全球地质大循环,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从而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效果。含义:特点:

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也是生态工程最早和最生动的一种模式。

二、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2.物种多样性原理 (1).为什么樟子松林的 松毛虫会肆虐, 几十亿株杨树会毁于 一旦?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复习考试

高三生物实验专题 理科综合下生物学科高考在纲对实验能力的要求: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和内容表”所列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教材基 础实验)。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验 证实验)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探究实验)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评价和修改) 近年来,生物高考试题中的实验及实验设计已成为一种稳定的重要题型,每年都作为大 题出现。有关实验方面的内容,是许多考生的弱点,应引起充分重视。这类题目有一定难度,学生在高考中得分率很低。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要得高分,实验的复习,应该立足于对基本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实验思维的强化和巩固着手,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实验设计等实验能力。如何进行实验设计?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1)了解题目要求;(2)明确实验目的;(3)分析实验原理;(4)熟悉实验器材;(5)确定实验思路;(6)设计实验步骤;(7)预测实验结果;(8)得出实验结论。 二、如何运用基本方法分析实验题: ㈠了解题目要求题目给出了哪些条件?给出了什么样的材料用品?要求回答什么问题? ㈡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明确实验目的关键在明确题目中的实验是验证型还是探究型的。验证型实验有明确的结果,通过实验加以验证,结论往往只有一个;探究型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是未知的或不确定的,结论也往往有多个。实验目的是解实验题的方向,原理阐述、步骤设计、结果预测、实验分析、实验结论等都需要围绕实验目的进行,否则无异于南辕北辙。实验的结论要和实验的目的相对应。验证性实验的结论也就是实验的目的。 ㈢分析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是实验中关键步骤的理论基础,要分析实验中用哪些基本科学理论知识(源于学习过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为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结果的预测,分析实验得出结论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联系所学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做到有理有据。 ㈣分析实验器材认真分析所提供的仪器、药品、试剂等,从中选出实验的必备条件。实验的器材也会给实验变量的确定和对照实验的设计以及实验步骤的设计提供启示。高考时,为让考生的试验设计及分析能有一定的范围,命题者往往通过给出实验用具来进行限制,同时,有些命题背景学生并不熟悉,命题者会通过给出实验用具加以提示。因此,分析实验用具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可以让实验题的解答(尤其是实验步骤的描述)严密不丢分。解题时,可将实验用具可以分为三类:生物材料;一般用具和药剂;特殊用具或药剂。在分析实验用具的过程中,会使考生的实验设计逐渐清晰明了。 ㈤确定实验设计的思路根据实验的目的、原理而进行的思维过程,构建实验设计的基本框架,是实验设计的蓝图。 ㈥设计实验步骤 设计实验步骤要遵循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要应用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并分析这些条件起什么作用和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 性知识点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结构)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

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 a 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 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循环不可逆)。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a、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

高中生物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观察其稳定性 实验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 目的要求 1.初步学会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2.初步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方法,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 1.你设计的生态缸是生态系统的哪种类型? 2.动物的大小和数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 3.植物种类及数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 4.设计的生态缸的稳定性有条件吗? 二、猜想假设 生态缸中的生物能稳定生活天。 三、设计实验 制作生态缸——观察生态缸稳定性——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蚯蚓8~10条,蜗牛5~7个,小乌龟2~3只。 浮萍、水草、蕨类植物和一些低矮杂草,仙人掌或仙人球2~3株。 玻璃板4~5m2,粘胶足量;沙土8~10kg,含腐殖质较多的花土40~50kg,自来水足量。 二、方法步骤 1.按100cm*70cm*50cm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 2.在生态缸底部铺垫沙土和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在上,层厚5~10cm。 3.在缸内低处倒进水。 4.将收集或购买的动物和植物放在中,其中浮萍、水草与小乌龟放在,仙人掌或仙人球移植到上,蕨类植物和杂草移植到上,蚯蚓与蜗牛也放置在上。 5.封上生态缸盖。将生态缸放置于、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三、现象观察 观察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由颜色变化进行判别),基质变化。 四、实验结论 人工制作的生态缸,其生态系统可以。 五、实验评价 此设计实验成功的关键之处是什么? 误区警示 本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1.制作完成的生态缸中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不能添加食物和气体,唯一可进入系统的只有光线,整个系统也是靠光线作能量推动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 生态系统读书笔记

第五章生态系统专题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一、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 (1)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主要是光合作用利用的光能,也包括化能合成作用利用的化学能(2)自然生态系统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人工生态系统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人工喂食的饲料(有机物) (3)能量流动过程: ①输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是摄入 ②摄入=同化+粪便,同化=储存 +呼吸 ③某营养级“粪便”中能量应属其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或上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的一部分, 如兔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的同化量,而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或草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的一部分。 ④未被利用的能量: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和动植物残体以化石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4)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 能量传递效率=后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前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一般为10%~20%。 A单向流动∵①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散失的热能不能被再利用 B逐级递减∵①各营养级均有呼吸作用散失; ②各营养级均有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③各营养级均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 一条食物链一般只有4--5个营养级∵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 项目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形状 每一阶含义各个营养级所含能量 的多少 各个营养级生物数量 的多少 各个营养级生物量(有机 物)的多少 特点正金字塔一般正金字塔一般正金字塔 分析各个营养级都有呼吸 作用散失能量,还有一 部分被分解者利用,而 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 量仅占该营养级同化 量的10%~20% 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 在一株大树上时,该 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 会发生变化: 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 短,又不断被浮游动物吃 掉,所以某一时间浮游植 物的生物量可能低于浮游 动物的生物量: 摄入= 同化= 粪便储存: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散失:以呼吸作用的方式,热能的形式 流向下一营养级 流向分解者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 高二生物组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1.实验原理 设计生态模型都是完全封闭的,也就是说,在物质上,该模型与环境没有任何交换,在能量上,除去光线的照射之外,该模型也没有从环境中获得其他形式的能源。但是,只要控制好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内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以及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就可以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保持平衡。这一点,生态系统的理论为此提供了依据。 2.实验材料、试剂、仪器 ①材料 a?生产者:健壮的金鱼藻(浮萍、满红红、黑藻等)。 b.消费者:螺蛳(蜗牛、蚯蚓、小鱼等)。 c.分解者:泥土中的各类微生物。 d.非生物物质:河水(井水、晾晒的自来水),泥沙。 ②试剂 尿素、凡士林或蜡 ③仪器 酒精灯、广口瓶(带塞)或废弃灯泡、大试管 3.实验步骤 ①取250 mL平底广口瓶一个,加入一些细沙,再注入河水(池水)至容量的4/5 (上面留些空气),并加入少量尿素(切忌过多,主要供给生产者用)。 ②放入健壮的金鱼藻(或其他藻类)一棵,螺蛳1?2只,用软木塞(橡皮塞)塞紧瓶口,凡士林(石蜡)密封,小生态瓶就制好了。 ③把密封的小生态瓶放在有较强的散光处(不能接受阳光直射),每天把瓶外尘埃擦去,以保持透光,每天观察瓶中动植物的生活状况并作好记录。 ④正常情况下1?2周后,可发现瓶中金鱼藻有生长现象,且瓶壁上逐渐有绿藻附着。螺蛳产卵,附着在金鱼藻上。 ⑤在天气温暖晴朗时,还可看到瓶壁上的绿藻及金鱼藻上有气泡附着或冒出,这是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若制作成功,即使瓶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完全隔绝,但其中的各种生物仍能较长时间保持生存状态。 4.实验现象及结论 人工制作的小生态瓶,其生态系统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这也说明生态系 统具有一定稳定性。 5.实验关键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设计专题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设计专题 一、背景叙述 高中生物实验分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包括研究性课题),由于后者更能体现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是高考中为高校选拔人才的较好材料,近年来一直被沿用。由于缺乏实验设计的有关理论知识,平时的练习也偏少,因此,遇到这类题型,就会感到茫然。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将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和常见的类型作一介绍,以期增加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目的。 二、基本内容 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课题、假设、设计实验、预期、完成实验、观察并记录结果(有时需收集数据)、分析结果(数据)并推导结论七个基本内容。 (一)提出课题 人们对事物作缜密观察以后,常常由于好奇心或想作进一步的了解而提出问题,虽然任何人都能提出问题,但只有意义的问题才值得探讨,课题即为实验的题目,是实验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例如“蚯蚓如何借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而移动身体?” (二)假设 科学方法的第三步是假设。假设,也称假说或猜测,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也就是对所提出的问题所做出的参考答案。假设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设,即依据发现的事实材料或已知的科学原理,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初步假定;第二步,做出预期(推断),即依据提出的假设,进行推理,得出假定性的结论;例如,新编高中生物的“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其假设是:“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的生长发育有影响”;其预期结果是:“用适量的甲状腺激素饲喂蝌蚪,将促使蝌蚪的生长发育加速”。实验预期是较具体的推断。

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知识点

五、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 (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动物)、 (主要是细菌和真菌)。注意: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将动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3.许多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和应用 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6.起点:从开始。渠道:沿依次传递。去处: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 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为。 8.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的利用。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的部分。 9.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所以又叫。 10.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的形式进行循环的。③绿色植物通过,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 1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1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13.信息传递的作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 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备注: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营养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1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

生态瓶实验报告

"生态瓶"实验报告 一、制作生态瓶 材料:2500毫升的可乐瓶、剪刀、粗沙、细石、纱网、水草、绿藻、两只水蜗牛、胶皮 1、把2500毫升的可乐瓶子用热茶清洗后,用剪刀将其上部剪去 2、把一些粗沙和细石铺在纱网上,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3、把冲洗好的粗沙和细石均匀的铺在可乐瓶的底部 4、将自来水静止放置24小时,再放入瓶子中 5、待隔夜水放好后,再种上水草,用沙砾固定 6、将少量的绿藻放入瓶中 7、将以绿藻为食的两只水蜗牛放入可乐瓶子中 8、最后,用胶皮将可乐瓶子的开口上端密封起来 9、将瓶子放置于充足且阴凉处 二、生态瓶制作根据利用隔夜水,是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自来水中的含氯化学物质分解除去。大多数水生物都对含氯的物质很敏感,接触到这些物质后容易死亡。取用一些粗沙或细石来代替淤泥是因为,淤泥中含有大量细菌,会很快的使密封瓶中的水质受到污染,从而减少瓶生物的生存时间。 这些沙砾的作用是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场所。而使水草维持生命的有机物可以从水蜗牛的排泄物中获得。水草和绿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给瓶生物。 水蜗牛主要以绿藻为食,生态瓶受到的照射量和绿藻的生长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瓶中,每天绿藻增加的量应该与水蜗牛能吃掉的差不多。而瓶子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可以从蜗牛的粪便中获得。三、观察情况 第一天: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切正常 第三天:发现绿藻生长过多,于是减少日照时间,控制其发展第四天:水开始浑浊,发现瓶子壁部有胶质状的卵第五天:水依旧浑浊,知道胶质状的卵是水蜗牛的卵,知道养不长了,处于人道主义将其放生...... 四、问题与困惑 如何保持生态瓶的水质清洁? 如果生态瓶的水质可以保持清洁,我的生态瓶可以做很久呢!我上网查了一下,有说可以用过滤器的,我不知道怎么样用。我爸爸说,过滤器是用来过滤固体的。 植物生长环境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05年10月调查地点:自家室调查容:蒜苗的生长情况调查人:放调查记录: 调查结论: 植物所在的生存环境里,如果水分较多,那么它就会生长得较快,反之,如果土(既养料)较多,那么植物会生长得更为健康。 蒜苗是一种生长的比较快的植物,但很多植物需要3到5年才能长出叶子,如龙血树和银杉。 上表中的土代表土地和沙漠,水则代表沼泽、湖泊及海洋。 植物与环境 科学实验报告:前期工作 实验人员:王祖祺、高斯洋、王碧琳 主题:植物与环境实验日期:2005年9月26日实验计划:1、清楚植物的名称; 2、调查植物的生存环境:①看泥土是干燥的,还是湿润的;②植物是否需要; ③植物需要在阴凉的地方,还是在燥热的地方;④要浇灌多少水;(是否需要充足的水分)⑤浇水时,是要往页上浇水,还是往根部浇;⑥植物生存的周边环境的温度大概是多少。具体实施方案:(与上面相对应)

高三生物专题复习生物实验设计教案

生物实验设计 一. 教学内容 生物实验设计 二. 学习重点 了解有关高考生物实验设计的题型,一般的解题方法。 三. 学习过程 (一)考试说明 要求考生能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验,包括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所谓设计型实验题,就是题目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现象,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学会分析实验结果,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况下迁移知识的能力。 (二)生物高考实验设计基本题型 1. 续写实验步骤的题型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已经提供了比较多的信息,基本上划定了答题的模式,目的明确,前面的方法步骤等信息已为续答作了铺垫,只要明确题目中的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然后设计对照组,再根据有关原理分析,一般就能比较正确地写出答案。 2. 评价和纠正给定的实验步骤的题型 试题中既有合理成分,又有不合理成分,干扰因素较多,要求在吸取原有设计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思路。这表面上是考查对实验设计的分析与评价能力,实质上是全面检测设计生物学实验方案的能力,同时还考查考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水准。 3. 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题型 这类题型是与研究性学习相配套的,要求学生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实验过程有所体验,考查的过程性要求主要体现在课题的选择及理由阐述、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研究成果的类型选择等。题目有一定的开放性,便于考生发挥个性特长。 (三)生物实验设计题应对策略 1. 生物高考实验设计的三种题型虽然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在答题中却有共同点,先要认真研究课题,找出其中的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其次是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捕获手段,最后再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在注意实验步骤关联性的前提下表达实验的方法步骤。在实验方法和步骤设计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变量控制。 2. 重视课本实验的复习。考试说明明确提出了,要求“理解所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这一要求,在2003年高考中也得到了体现,如第33题,考查的就是对课本实验的理解。 3. 挖掘课本知识点中所蕴含的实验因素。生物学的每一个知识结论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都包含培养实验能力的基点,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多挖掘知识结论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涉及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光的部位、反应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 高二生物组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1.实验原理 设计生态模型都是完全封闭的,也就是说,在物质上,该模型与环境没有任何交换,在能量上,除去光线的照射之外,该模型也没有从环境中获得其他形式的能源。但是,只要控制好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内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以及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就可以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保持平衡。这一点,生态系统的理论为此提供了依据。 2.实验材料、试剂、仪器 ①材料 a.生产者:健壮的金鱼藻(浮萍、满红红、黑藻等)。 b.消费者:螺蛳(蜗牛、蚯蚓、小鱼等)。 c.分解者:泥土中的各类微生物。 d.非生物物质:河水(井水、晾晒的自来水),泥沙。 ②试剂 尿素、凡士林或蜡 ③仪器 酒精灯、广口瓶(带塞)或废弃灯泡、大试管 3.实验步骤 ①取250 mL平底广口瓶一个,加入一些细沙,再注入河水(池水)至容量的4/5(上面留些空气),并加入少量尿素(切忌过多,主要供给生产者用)。 ②放入健壮的金鱼藻(或其他藻类)一棵,螺蛳1~2只,用软木塞(橡皮塞)塞紧瓶口,凡士林(石蜡)密封,小生态瓶就制好了。 ③把密封的小生态瓶放在有较强的散光处(不能接受阳光直射),每天把瓶外尘埃擦去,以保持透光,每天观察瓶中动植物的生活状况并作好记录。 ④正常情况下1~2周后,可发现瓶中金鱼藻有生长现象,且瓶壁上逐渐有绿藻附着。螺蛳产卵,附着在金鱼藻上。 ⑤在天气温暖晴朗时,还可看到瓶壁上的绿藻及金鱼藻上有气泡附着或冒出,这是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若制作成功,即使瓶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完全隔绝,但其中的各种生物仍能较长时间保持生存状态。 4.实验现象及结论 人工制作的小生态瓶,其生态系统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这也说明生 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 5.实验关键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知识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 一、高考生物实验考试大纲 (1)能独立完成所列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备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二、生物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分析 实验能力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就是能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此能力要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二是能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分析。 实验能力也是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此能力要求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独立实验的能力(大纲规定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即理解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掌握实验的步骤、控制实验条件、使用有关仪器、安全问题处理;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常规实验非常规做法。二是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用理、化、生三科实验中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验所占比分为30%(基本不变,也可能在25%左右)。 实验设计是较高的能力要求,除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所设计的实验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还应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过去“背实验”的方法,亲自动手做实验,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弄清实验的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以此来验证或探究某一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才能真正对实验的知识、内容进行举一反三。 1.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1.1 实验名称是关于一个什么内容的实验。 1.2 实验目的要探究或者验证的某一事实。 1.3 实验原理进行实验依据的科学道理。 1.4 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的主要对象。 1.5 实验条件根据实验原理确定仪器和设备;要细心思考实验的全过程。 1.6 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必需(最佳)操作程序。每一步骤都必须是科学的;能急时对仪器、步骤进行有效矫正。 1.7 实验测量与记录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应有科学的测量手段与准确客观的记录。 1.8 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导致的原因。 1.9 实验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描述并给出一个科学的结论。 2.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如:淀粉酶水解淀粉的顺序问题。 2.2 单一变量原则 (1)变量:或称因子,是指实验过程中所被操作的特定因素或条件。按性质不同,通常可分为两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案例

失败的小生态瓶,成功的稳态教学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案例 摘要:这是高中《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第三节第五小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教学案例,上课时间是2007年5月18日第3节课。教师课前准备了一个淡水生态系统的小生态瓶教具,因为生态瓶运行不良,到上课时教具失败了,教师却用失败的教具上了一节很优秀的示范课。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在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都可能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事情,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许多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有时是突然发生并且必须当即果断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如何渗透教育机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何才能得法;如何通过教具实现师生互动……,这些问题,在这节教学案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回答。 关键词:互动灵活性教育机智 一、背景: 我作为“贫困山区高中课堂教学互动”课题操作组成员,承担了课题验收时的示范课。只知道验收的时间大约是5月份,此时的教学内容是高中生物第八章《生物与环境》。这一章的内容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少、知识相对较浅外,其余的个章节都容易上,或者说,都容易互动。抱着侥幸的心理,应该在课题验收时不会恰巧上到这里。 迟迟没有接到教务处通知,看来凶多吉少。殊不知,课题验收时刚上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节,还有特殊要求:不准在多媒体教室上。我校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其余的教室里不用说计算机,就连电视机、收录机都没有。教室里,讲台上,除了一块黑板,三尺讲桌,讲桌上放着一些粉笔外,什么也没有。 跳一节内容,上《(实习4)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吧,不行,因为我在2月27日准备的小生态瓶已经失败了,里面的螺蛳、水草已经全部死亡,仅仅在水面上有一层水绵呈现出绿色。 5月18日第3节课是必须要上的,并且还要上好,可是,那就是明天啊,怎么办呢?忽然想到,明天不就是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吗?该节教材开始介绍了失败的“生物圈Ⅱ号”,我制作的的小生态瓶也失败了,干脆就以失败的小生态瓶引入新课,并且以分析失败的原因结束新课,不是就互动了吗?但是,效果好不好,我仍然担心,毕竟是课题验收啊。 二、案例: 〈一〉新课的导入实录:

(完整版)高中生物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专题

高一生物探究性实验专题 一、背景叙述 高中生物实验分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由于后者更能体现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每次考试都有相当比重。由于探究实验知识教材中并没有系统的整理,使同学们在做这方面题时感到无所是从。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将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和常见的类型作一介绍,以期增加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目的。 二、高一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所涉及的实验 实验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实验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4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实验5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实验6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7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8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探究1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探究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探究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探究4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三、探究实验的基本内容 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观察并记录结果(有时需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和表达和交流六个基本内容。 (一)提出问题 人们对事物作缜密观察以后,常常由于好奇心或想作进一步的了解而提出问题,虽然任何人都能提出问题,但只有意义的问题才值得探讨,问题即为实验的题目,是实验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例如“探究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吸水和失水”“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酵母菌在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二)作出假设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也就是作出假设。假设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设;第二步,做出预期(推断)。一个问题常有多个可能的答案,但通常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因此,假设是对还是错,还需要加以验证,即依据假设或预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三)设计实验 A、实验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按性质不同,通常可分为三类: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自变量,指实验中人为改变的变量。因变量,指实验中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沸水浴)就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活

生态缸实验报告

生态缸实验报告 目的要求 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基本原理 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要使人工微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 适比例。应该注意,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 实验材料 金鱼4条,金鱼草,圆柱形玻璃缸(内壁直径:),保鲜袋,牙膏,在阳台培养数个星期的水培植物的水,一块小石头 方法步骤 在生态缸内注入在阳台培养数个星期的水培植物的水,水面高__cm,并放入一些金鱼草,一块小石头,放入四条金鱼。生态缸内部布置好后在生态缸口均匀涂上牙膏,再用保鲜 袋(无需打开)平罩在玻璃钢上,并确保实验装置不漏气。最后将生态缸放置到阳台(本人 家阳台向北,冬季无太阳直射)每天观察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或明显变化,并且 进行记录。 观察记录 第一天(1月30日) 鱼非常活跃,鱼嘴频繁地开合并缓缓横向移动鱼身,水较 浑浊,水草上浮,水草枝干斜倾。 第二天(1月31日) 图为本人在确保装置密闭明显的变化:容器中的水明显变清。 第三天(2月1日) 1月31日

明显的变化:鱼的活动比1月31日观察时更活跃,有两条鱼从肛门起拖着长长的条状类似粪便的物体,长度分别为:黑鱼约7厘米;红鱼约4厘米。另外一条红鱼时常上游至水面。鱼多停留在水的中层。条状类似粪便物消失。生态缸顶部膜上凸。 第四天(2月2日) 明显的变化:生态缸顶部膜下凹。缸低的粪便变绿。且集中于小石头下。植物稍有生长。 第五天(2月3日) 明显的变化:植物有所生长 第六天(2月4日) 明显的变化:植物有所生长 第七天(2月5日) 明显的变化:三条鱼在水表呼吸,其中一条呼吸急促,这条鱼鱼身与水面呈几乎直角,鱼肚略微朝上。除此三条外的另一条在距水面5~10厘米处,鱼头朝下,像在觅食。 2月1日鱼活动更活跃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练习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练习 1.以下是某同学关于酶特性的实验操作步骤,请根据要求回答:

(1)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酶作用的专一性,则步骤4可以选用_________或_____两种不同类别的酶。 (2)如果按上述步骤进行操作,分析A、B可能出现的现象及原因 (3)该实验步骤中存在明显的缺陷,请写出正确的操作步骤(注:可直接用上表步骤中的数字表示,需增加的步骤用文字表述): 2.探究酸碱度对酵母菌酒精发酵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实验用具:烧杯、注射器8支、带有橡皮塞抽去空气的试管4支、干酵母粉、蔗糖、配制好的pH分别为5、6、7、8的缓冲液 实验步骤:①用开水配制10%蔗糖溶液100mL,冷却到室温(26℃)后,加入4克干酵母粉,10min后……依次完成步骤②③④⑤,观察并记录。 实验记录:产生2mL气体体积量(以针筒推柄上升的mL数为产气量,见下图)

所需要的时间如下表: pH p H=5 p H=6 p H=7 p H=8 时间 (s)876 7. 5 (1)完成实验步骤: 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论: (3)回答问题: ①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等到蔗糖溶液冷却后再加入干酵母粉?

②为什么要用注射器吸取溶液注入试管内? 3.同学甲从一本《植物生理学》中查到“幼嫩叶片可产生生长素,生长素可阻止叶柄脱落”的结论。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想证实该结论。他设计的实验步骤为: 第一步:取一盆生长状况良好的植物,去掉幼叶的叶片(如图所示); 第二步:观察幼叶叶柄的脱落情况。 同学乙在仔细研究了甲的实验设计方案后,向他提出了两点意见。请你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把同学乙提出的意见补充完整: (1)在去掉幼叶的同时,还必须_________因为_________。 (2)应增加一个对照实验,对照设置为:取同一品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然后_________,观察幼叶叶柄的脱落情况。以此对照实验来说明_________。 4.苍耳是短日照植物,短日照可诱导短日植物开花,用3株苍耳(每株均有两个分枝A和B),A枝持续光照,B枝给于短日照并改变叶的数目,下面图表为实验处理及其结果。

冰淇淋的制作实验报告

冰淇淋的制作实验报告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畜产品加工学实验报告 软质冰淇淋的制作 1 实验目的 (一)了解软质冰淇淋的加工工艺过程及加工工艺要点,掌握软质冰淇淋的加工方法; (二)掌握冰淇淋膨胀率的测定方法。 2 实验原理 冰淇淋(Ice cream)是以稀奶油为主要原料,其中添加牛乳、水、砂糖、香料及稳定剂等辅料经混合、杀菌、均质、老化、凝冻而成。是夏季的嗜好饮料,也是一种营养食品。冰淇淋由约50%的空气,32%的水分和18%的干物质构成。 凝冻是冰淇淋加工的最重要工序,是达到冰淇淋膨化率的重要操作。通过凝冻使冰淇淋的水分形成微细的冰结晶;使空气进入并将空气均匀地混合于混合料中,呈微小气泡状态;使冰淇淋成型效果好;对冰淇淋质量和产量有很大关系。 凝冻工序是通过凝冻机完成的。连续式凝冻机工作时,混合料经由空气混合泵混入空气后,进入凝冻筒。制冷系统将液体制冷剂输入凝冻筒的夹层内。凝冻筒内的刮刀由电动机经带传动降速后,通过牙嵌式联动轴带动作旋转运动。由进料口进入凝冻筒的料液与筒外夹套内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把自身热量传给制冷剂,制冷剂吸热汽化,而料液则被冷冻在筒体内壁上。由于刮刀的不断旋转运动,将筒内壁上的冻结冰淇淋刮削下来,同时新的料液又附在内壁上冻结,随即又被刮削下来。 刮削下来的冰淇淋半成品,经由刀轴上的许多圆孔进入空心轴内,在偏心轴的作用下被搅拌均匀。由于料液被空气混合泵不断地压入,给筒内的料液以压力,不断济向上端,并克服膨胀阀弹簧的压力,使膨胀阀阀门打开,压力下降,冰淇淋中的空气泡膨胀,使产品变得疏松,冰淇淋便生产出来了 3 材料及设备

草履虫伸缩泡观察实验报告

草履虫伸缩泡观察实验报告摘要: 伸缩泡是草履虫体内水分调节细胞器,是一种规律性伸缩的液泡。在草履虫的内质与外质之间有2个伸缩泡,一前一后。每个伸缩泡向周围细胞质伸出放射排列的收集管。在电镜下,这些收集管端部与内质网的小管相通联。在伸缩泡及收集管上有由一束微管组成的收缩丝。由于收缩丝的收缩使内质网收集的水分(其中也有代谢废物)排入收集管,注入伸缩泡,经由表膜小孔(排泄孔)排出体外。前后两个伸缩泡交替收缩,不断排出体内过多的水分,以调节体内渗透压平衡。 本周动物生物学实验课上我们小组进行了草履虫伸缩泡的观察实验,我们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研究,设置了浓度梯度(生理盐水% 、 % 、 % 、 % 、% 、蒸馏水)记录不同浓度下一分钟内草履虫伸缩泡的收缩次数,研究外界环境浓度对草履虫伸缩泡收缩运动的影响。我们收集到的数据是蒸馏水状态下伸缩泡平均每分钟收缩5次,原液中伸缩泡平均每分钟收缩2次,在%的生理盐水中伸缩泡平均每分钟收缩3次,在%的生理盐水中伸缩泡平均每分钟收缩1次,在%的生理盐水中伸缩泡平均每分钟收缩2次,在%的生理盐水中伸缩泡平均每分钟收缩1次,在%的生理盐水中伸缩泡平均每分钟收缩0次。大致可以看出草履虫所处外界环境浓度越高时收缩次数越少,在浓度过高时伸缩泡不再收缩。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草履虫的基本特征,探究了其伸缩泡的活动机理,进一步掌握观察了微小活动目标的技巧。 关键词:草履虫,伸缩泡,收缩次数,不同浓度 正文 一、实验材料准备 采集的原生动物培养液、秒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镜头纸、棉纤维、牙签、不同浓度生理盐水(%、%、%、%、%)、蒸馏水、纱布。 二、实验方法 1.分组安排 本实验组组共六人,分别负责观察并记录在蒸馏水,浓度为%,%,%,%,%的生理盐水中草履虫伸缩泡的收缩次数,最后大家观察原液状态下草履虫伸缩泡伸缩情况,每人选取5个观察对象(样本),每个样本计数 3 个计时单位,以一分钟为一个计时单位。最后求平均值,计算出每个时间单位(一分钟)内草履虫伸缩泡的收缩次数。 2.实验操作 (1)临时玻片制作 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或蒸馏水)。 ②用牙签挑取培养缸边或稻草杆上的膜状粘腻物,蘸入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水滴中。 ③将小片棉纤维撕得很薄,轻轻覆盖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水滴上。* ④盖上盖玻片(用镊子夹取,45o角盖盖玻片)。 ⑤轻压盖玻片,同时用吸水纸在盖玻片四周边缘处轻轻吸去多余水分。当虫体被压,运动困难,略有变形时伸缩泡运动较易观察。 (2)观察临时玻片 ①把玻片放在载物台上,转动光圈调亮视野,将物镜转换到4×,转动粗准焦螺旋直至视野清晰,将草履虫聚集的部分移至视野正中央。 ②转换到10×的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视野清晰,可观察到草履虫大致形态,寻找运动不剧烈的草履虫(以困在棉纤维中的草履虫为宜)作为样本,将其移至视野中央。 ③转换至40×的物镜,转动光圈将视野稍稍调暗(便于观察草履虫伸缩泡的收缩),转动细准焦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