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

结合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

论人生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论人生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摘要】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的社会,彼此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生的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密切联系的,相辅相成的。人生的自我价值在于他的存在得到社会认可以及他为社会的发展所做的事,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具有的关系应该是一个人对社会发展进步贡献越大就越能体现他的人生的自我价值高。 【关键词】人生自身价值社会价值关系 一、人生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定义 自我价值,是指自我的潜力得以发展,自我的目标得以实现,自我的欲求得以满足。 社会价值,是指对社会中其他成员或整个社会有用处,有好处。 很清楚,自我价值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每一个人的目标都只能够通过社会和其他人才能实现,所以,社会具有优先性。比如,你的目标是要成为富翁。那么,你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外乎就是要通过正当的途径,让社会中其他成员的钱转移到你的口袋里来。假如你对其他人没有好处,没有作用,别人会愿意把钱转移到你吗?其他几乎所有事情都是这样。你对别人越有用,你就有可能获得越多的钱或者别的你想要的东西。 另外,由于自我总是处于与其他人的关系之中,因而,他的自我价值如果仅仅是自己肯定,而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那么他也不会满足,除非他是阿Q。如果一个人的潜力发挥出来了,取得了成功,自己感到满意,固然很好。但是,如果在这同时,别人也对他满意,别人对他的成功持肯定和认可态度,那么,他的成功就更大,就更可靠,更真实。而要达到这一点,除了对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之外,没有别的正常的途径。 所以说,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主要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二、人生的价值

人生价值是价值的属概念,也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在人生价值关系中,价值客体是人生,指的是一个人的生命过程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而价值主体则是人。人生价值不同于其他客体的价值,一方面,人生价值必须体现为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人生价值又必须表现为满足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人生价值是个具有多维性的价值系统。 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的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体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一个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另一方面,他又成为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客体,以其活动及成果,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他的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在价值关系中是主客体的统一,人生的价值也是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首先,人生价值是人生社会价值和人生自我价值的统一。所谓人生价值是指人的一生的劳动及其道德行为对社会、他人需要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及社会对他贡献的尊重和满足。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他人所做出的贡献。人生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他人创造的价值对个人自我需要的满足和对自我的尊重、肯定评价。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重要方面,因为没有贡献,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索取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没有人的自我价值,没有索取,没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人也不可能做出贡献。 人是社会的人,人生具有社会历史性和客观实践性,人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个人行为同他人、社会群体需要之间的一种肯定关系,标志着作为客体的人对作为主

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要:“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i社会的发展在把人们拉得越来越近的同时,社会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多样化,人的个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也随之不断增长,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正因为这一关系在不断变化,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张力是不可能消除的。 关键词:个人;社会;个人与社会关系 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渊源 在西方,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繁荣于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创了个人本位的思想先河。他认为,人通过认识自己可以寻求真理,真理就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个人意识开始觉醒,反对封建禁欲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统治对人性的压抑,渴求获得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等领域的独立、自由、平等,并与封建宗教统治展开了斗争。但是,由于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还很弱小,最终斗争均以妥协方式而告终。经过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于十七至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发起了“启蒙运动”,旨在祛除人类对世界与自身的无知状态,用科学武装人类的头脑,涵盖了包含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等领域。这场运动使资产阶级彻底清除了“上帝”或封建权威对人类生活秩序的支配,使真正独立于上帝或封建等级秩序之外的“个人”最终得以形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随之也渐渐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 二、个人与社会关系产生矛盾的原因 卢梭指出私有制的形成是造成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ii随着农业的发展,土地私有的不断深化,产生了所有权。人类原始自然的不平等转换成了社会的不平等,即财富、地位、权势、个人功绩方面的不平等,于是社会中产生了穷人和富人的利益冲突。人类最初的平等被打破了,一个人只有损害他人的利益才能扩大自己的财产,因此人们为了争夺自身的利益而使社会陷入了战争。 为了保护私有财产,以少数奴役大多数的穷人,富人和强者就制订不公正的社会契约,这就是社会和法律的起源。最终建立了由富人剥削穷人的国家和政府,同时政府的腐化导致

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1.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同样产生于主体需要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中,是人类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关系。但这需要不是一般的需要,是一个人在生命旅途中,通过自己劳动创造价值,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积极的属性,即人生价值只能从人的社会意义、作用方面来界定。“人生价值指的是人在其一生过劳动创造对自我、他人、社会的需要的积极满足和贡献,或者说,是个人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效用。”它着重强调人在满足需要的基础上,对他人与社会的积极意义与作用。人生价值的根本容,是以贡献和索取的关系为实际容的人和人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个人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和献身精神。 2.人生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 ①社会价值 所谓人生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体的人生对社会和他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是个体人生对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实现和满足,主要表现为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可以说,劳动、创造和贡献,是人生社会价值的基本标志。在这种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来说,是满足社会需要的手段,谁对社会贡献大,价值就大;贡献小,价值就小;没有贡献,就没有价值;如是有损于社会和他人,就只有负价值,就会被社会他人所否定。

②自我价值 所谓人生自我价值,是指个体的生活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作为一定社会关系中活动的个人,他的人生活动必然包含了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自我价值也是多方面的,如个人对基本生存条件的获得,对自我社会身份的确认和尊重,以及在知识、道德、人格等方面的自我完善等。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所共有的追求,也是个体进步的动力和表现。 ③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个人既不单纯是社会和他人的手段,也不单纯就是目的,这个“必然的事实”是我们认识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的基础。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不仅是个体生存的前提,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努力自我完善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基础。

高中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生活与哲学)高考复习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生活与哲学) [知识网络]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寻觅 社 会的 真 谛 社 会 发展的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历 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观点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实践意义(两个重要保证) 实现人生价值 价值与价值观 人的价值(价值的含义、对人的价值评价)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含义、导向作用) 自觉遵循社会发 展的客观规律 价值判断的含义 价值选择的含义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性 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人的价值实现离不开对他人、社会的奉献 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以人合乎群众利益为准绳 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有价值的人生是永恒的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实现途径(阶级斗争、改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坚定信念,铸就辉煌

社会政策中的价值争议

社会政策中的价值争议 一、公平与效率 (一)基本含义 1、公平 公平即平等——同等的分享。 公平即自身——合理的分享。 公平即机会平等。 (二)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取向对社会政策的影响 国家干预主义学派:凯恩斯、萨缪尔森、加尔布雷思认为,公平是一种“天赋权利”,它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和标价;效率本身不仅不代表“公平”,因为它可能来自于“不公平”。 经济自由主义学派:弗里德曼、哈耶克、艾哈德认为,要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要把与市场相联系的效率确立为优先的政策目标,因而极力反对政府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推行再分配,以达到收入均等化为中心的“结果均等”,认为这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损害。(三)当代社会政策研究与实践中公平与效率的结合 公平与效率这两个价值目标同等重要,没有先后次序,二者必须兼顾。 公平是一个价值判断的概念。 平等与效率均为事实判断的概念。 解决途径:只能是在平等与效率、结果均等与机会均等之间达成某种妥协,即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平等,而为了平等又要牺牲某些效率。 罗尔斯:差异原则 二、自由与控制 (一)基本含义 人的自由 首先,个人的自由是与自我约束相关联的,人在具有自我决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进行48 自我约束。 其次,从内容上看,人的自由包括人们免于受到危害的自由;以及有权利决定自身事务的自由。 社会控制 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现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二)自由与控制的价值目标对社会政策的影响 极端的个人主义 三、个人与集体 (一)基本含义 个人主义:英美

集体主义:亚非拉 特里安迪斯 第一,集体主义者把自己看做是某个群体的组成部分,而个人主义者热衷独立于群体的自我概念,因而在互相依赖的自我和独立的自我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第二,集体主义者拥有和其群体目标互相交叉的个人目标,当这些目标之间出现差异时,他们会视集体目标高于个人目标;而个人主义者拥有和其群体目标或交叉或不交叉的个人目标责任制,当这些目标之间出现不一致情况时,他们会视个人目标高于群体目标。 第三,集体主义者强调人们的社会行为应该遵从社会规范、职责和义务;而个人主义者则更强调人的态度、个人选择和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对社会行为的意义。 第四,在集体主义者方面,关系是最重要的,即使这些关系的成本超出范畴,他们也依然会维持这种关系。在个人主义者方面,当成本超过范畴时,他们就会中断这种关系。 (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倾向对社会政策的影响 吉尔伯特、特雷尔 四个选择视角(分配、供给、传递和财政) 三条分析轴线(可能之选择、价值和理论) 两个分析层次(具体说明选择的视角和说明一定选择的背后的原因、依据) 四、人道主义与人权 (一)基本含义 1、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 首先,关注人是什么,探讨人的本质、人性和人格等问题; 其次,关心人和人、社会、世界的关系问题,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尊严和地位。 再次,关心人的权利和价值,主张平等、自由和人的全面完善的发展。 最后,强调人性,特别强调人的理性是社会的发展动力,突出人的神圣使命。 2、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第一,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和价值。 49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人生如戏,生、旦、净、丑,每个人都是演员,每个人都是主角。然而,我们不只是演员,更是创作者。戏剧总有个既定的结局,人生则不同,结果是掌控在自己手中的。 社会,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在现代意义,社会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类的历史发展看,人与动物的最终分离,是与社会的出现相一致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社会的发展,又是通过所有个人的集体努力而实现的,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成就。 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存在和活动于具体的、基于特定历史的现实社会当中。人生的内容与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密不可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人就没有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同时,人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也同样没有个人。社会犹如一个有生命、有活力的有机体。只有有机体的所有细胞都充满活力,这个有机体才能是生气勃勃和生长旺盛的;细胞如果脱离了有机体,也将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条件。社会成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在伦理学领域,个人被看作是道德活动的主体,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集中地表现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在一些伦理学家看来,个人利益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们主张禁欲主义,认为人们为了社会或他人的利益,应该放弃个人一切现实的物质利益,以求得道德上的完善。另一些伦理学家则把个人利益看作是人类行为的唯一动机,主张极端利己主义,认为社会利益是无足轻重的,美德只是以他人幸福为自己幸福的艺术,一切有道德的行为,都是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从总体上说是一致的。个人利益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个人利益的满足,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正是千千万万个人的活动,汇

社会政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 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2.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 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3.社会政策主体:社会政策的主体是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4.社会政策对象: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专门 对象,以及普遍性对象和特殊服务对象。 5.社会政策资源: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包括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 性资源。 6.社会政策运行机制: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 6.价值:价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出不同点界定和划分,包括效用论价值和本质论 价值。价值的本质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 7.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 看法。价值观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体。 8.社会政策执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执行:某项社会政策、方案、决议、意见等 的具体贯彻、推行和实施。广义的执行:是指执行者为贯彻、落实社会政策指令,实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 9.社会政策评估: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应用特定的方法,对社会政策的科学性、可 行性及实施后的效果、效益、效率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后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以此作为决定社会政策继续、调整或终结依据的一种管理行为。 10.社会政策效果:指由社会政策的实施所引起的社会政策目标团体和社会环境所达到的状 态。 11.社会政策调整:指社会政策制定者依据评估结论反馈的信息,对社会政策的内容和形式 予以部分改变或全部改变的行为。 12.社会政策终结:指经过由政府组织或社会自发的政策评估之后,社会政策决策者或制定 者采取一定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或多余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的一种行为。 13.社会政策周期:指社会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完整 的运行过程。 14.社会政策效力:指一项社会政策在运作过程中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客观影响,强调(1) 客观性(2)社会政策效力不同于法律效力(3)社会政策效力不同于社会政策的有效性。包括正效力与负效力。 简答题 1.社会政策基本特征: 一、社会政策是由政治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治措施。 二、社会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中间环节。 1)社会政策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论文摘要:个人的自我价值是个人作为客体对自己的需要的满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不是个人的自我价值,而是个人作为价值主体对社会价值的占有和享用。每个人都应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的自我价值的高度统一,并且努力使个人的社会价值大于个人的自我价值。 个人价值问题是决定青少年个人追求导向的重要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人们通用的价值观点(以下简称“通用观点”)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种“通用观点”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着误导。 一、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和客体是确定的 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这里的个人是价值的客体,社会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同样,在“雷锋”与“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关系中,雷锋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雷锋的社会价值,这里的“雷锋”是价值的客体,“社会主义中国”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雷锋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还是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就应当是社会的价值。这里的社会是价值的客体,个人是价值的主体,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同样,在“雷锋”与“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关系中,“社会主义中国”对“雷锋”的尊重和满足应当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这里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价值的客体,“雷锋”是价值的主体,“社会主义中国”对“雷锋”的尊重和满足是价值。 在一个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通用观点”认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

人的社会价值,个人是价值的客体,社会是价值的主体。同时又认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个人的自我价值”,个人也是价值的客体。“通用观点”把“贡献”与“索取”两个相反的价值关系的客体都说成了个人,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中本来是主体的个人当作了客体,丢掉了作为客体的社会,显然是错误的。 二、价值的确定和归属 价值的确定者是主体人。客体不是价值的需求者,并且作为客体的物也没有判断的能力。所以,价值不是由客体来确定的。主体人是价值的评价者、确定者。可见,“人是一切价值的尺度”是有道理的。正是由于作为主体的人们的需要各不相同,评价价值的标准各不相同,对价值的追求各不相同,所以,也就形成了人们的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属于客体。价值作为积极作用是由客体发出的,是作用于主体的。但是,价值的归属不是一个所有权的问题。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这里的价值的客体是个人,价值的主体是社会。责任和贡献是由个人履行和做出的,是作用于社会并由社会享用的。所以,这个价值属于客体的个人,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还是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应当是社会对个人的价值。这里的价值的客体是社会,价值的主体是个人。尊重和满足是由社会作出的,是作用于个人并由个人享用的。所以,这个价值属于客体的社会,尊重和满足是社会对个人的价值。在一个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通用观点”认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责任和贡献属于客体的个人,是正确的。但是,同样在这个确定的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却认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个人的自我价值。这就把本来属于客体的社会的价值,归属于作为价值主体的个人,显然是错误的。

模板-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终结性考试答案一、材料分析题材料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人员夜以继日、连续奋战,有的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展现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普通人可以通过自我隔离把客观风险与主观焦虑降低到最低限度,而医务工作者则选择了“逆行”。当很多人在家中安全隔离时,大批白衣天使却走出家门,坚守工作岗位,用生命守护生命。疫情使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风险更高,工作环节更复杂,工作强度更大。面对这些严峻考验,医务工作者不负人民重托,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诠释了救死扶伤的真正内涵。 材料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 兰娟院士说:“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人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一线科研人员,不要让年青人一味追崇演艺明星,他们是强不了国的。”“国家的兴盛要靠科技、教育、医疗,所以要树立全民崇尚医生、科学家、教师、军人,是他们在支撑民族脊梁。”“一个合理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人给社会创造了多少价值,相应得到多少回报,这里的价值分为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如今是给社会带来较多物质价值的是科研人员、医生、军人、工程师等,他们工作一生不及明星一天的收入;给社会创造精神价值的作家不再受推崇,致使如今难出思想大家。不要说什么存在即合理,这明明就很不合理。” 请回答:结合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

答: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不可分割的。个人价值是社 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外在体现。 1、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人 636f7079e799bee5baa631333433616161的个人价值得到保证,即为满足个人发展的个性和才能的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质的 和精神的条件。个人的个性和才能越发展,其为社会创造的 物质和精神财富就越丰富。社会的物质精神财富越丰富,社 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 2、另一方面,个人必须努力对社会尽责,在实现社会价 值的过程中,实现人的个人价值。没有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也无法实现。一个人完全脱离社会,不为社会做任何奉献, 一味强调社会、他人对他的尊重,强调个人的需要的满足,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能实现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 在于索取。” 试想,如果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只关心索取而不注重创造,人类社会还何以存在?即使创造与消费等值,人类社会也势必失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实际上,个人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发挥得越充分,为 他人和社会的贡献越大,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越多,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就越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 文化需要,促进人们主体性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每个成员的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方案)社会政策习题与讨论题.doc

社会政策习题与讨论题 第1章 习题: 1、政策概念的定义。 参考答案: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它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讨论题: 1.当代各国社会政策有哪些主要的内容? 2.简述我国社会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第2章 习题: 1、简述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在社会政策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该法奠定了300年来英国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并为其它国家所效仿。虽然该法在后来的执法过程中经过这样或那样的修订,但其基本原则和内容变化并不大,甚至1834年的《新济贫法》也仍然沿袭该法的基本原则。 2.欧洲“福利国家”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

20世纪初期,欧洲人民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更加信任政府,希望政府在福利事务上做更多的事;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也对欧洲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讨论题: 1.德国社会保险法的社会控制性质包含哪些内容? 2.简述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主要内容。 3.近年来我国社会政策有哪些新的发展? 第3章 习题: 1、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 参考答案: 理论研究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 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 研究范式发生了转移。 2、社会政策分析的基本视角。 参考答案: 描述性分析; 过程分析; 评估;

规范性分析; 价值或目的取向。 讨论题: 1.社会政策科学在国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2.社会政策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3.社会政策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什么。 第4章 习题: 1、什么是社会需要? 参考答案:也可以表述为社会的需要,是指社会整体的需要,也即社会整体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2、社会问题的特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讨论题: 1.社会需要和社会政策的关系是什么? 2.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的关系是什么? 3.如何理解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和有限性? 第5章 习题: 1、社会政策的主体行动者可以分为哪些层次?

政治:7.1.2《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案(二年级下册)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应用:结合事例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能力方面 引导学生通过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使学生认识到,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个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但不能夸大个人的作用。个人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完善自我,以便将来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教学重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条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课件《钱学森》) 通过钱学森回国后为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引出: 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板书) [讲授新课] 师:要了解二者关系,首先要区分“人”和“个人”这两个概念。粗看起来“人”与“个人”似乎是一回事,我们日常用语也没有处处把二者区别开来,严格地说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是表现人类一般特征(即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概念,概括了所有人的共性,我们在上节课讲授的就是这个共性,但不能说明人们自身之间的差别,只有“个人”这个概念才可能表现出人们之间的差别,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差别的“单个的人”,故“人”和“个人”的关系就是我们在哲学常识上册中讲到

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人”是只有在思维中才能把握的概念,我们感官接触到的都是“个人”,“个人”中包含了“人”的特征,“人”又概括了所有的“个人”。综上所述“个人”是指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单个的人”。其次,要区分“社会”与“社会发展”,“社会”我们在前面作了解释,这个概念指的是这个共同体的静态。那么“社会发展”这个概念可以说指的是这个共同体的动态。社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上,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之中。如近代历史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形态并没有改变,但社会内部已发生了几次大的技术革命,使同一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生了不少变化和进步。 师:我们区分了“人”与“个人”,“社会”与“社会发展”后,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看书、阅读、思考、举例。(略) 师:让一个同学概括二者关系: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我们先来看关系的第一方面内容。 1.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 师:为什么个人活动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个人活动,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作为社会的人,具有能动作用,即人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也是人和物的根本区别所在。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人类社会。 师:同样是个人活动,为什么有的人的活动起推动作用,而有的人的活动则起阻碍作用? 生: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之所以性质不一样,这是因为有的人的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活动就能对社会生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例如: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之所以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正是因为其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又如:希特勒发动的战争之所以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阻碍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是因为其法西斯战争的性质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 师:同样是个人活动,为什么有的人的活动起着重大作用,而有的人的活动作用又小得多呢? 生:个人活动对社会的作用之所以有大有小,这是因为在同一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等不完全一样,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也不尽相同,

论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111111....人的价值,是价值观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既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也重视人的自我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两个方面:自我(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既表现为个体存在的意义(个体对社会的重要性、责任和贡献)和个体需求的满足,也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和满足。人的社会价值则表现为个体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这里所说的“人类的幸福” 是指社会价值,“自身的完美”是指自我价值。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这两种价值不是敌对的,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幸福而工作。马克思说得好:“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起来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这些论述,精辟地阐明了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基础,具有很高社会价值的人,必然具有很高的自我价值。 从理论上说,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是很清楚的,但是具体到某一个人时,这两种价值的关系的体现往往差别很大。有些人往往

以自己拥有的金钱多少、权力大小、知识贫富,或以自己所处的地位高低,甚至以自己的“自我设计”来评价自我价值。 这是不科学的。因为他们并不能说明自己对社会究竟作了什么贡献,有什么社会价值。而离开了社会价值来评价自我价值,是没有根据的。进而言之,如果你的金钱来路不正,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利用自己的知识干了坏事,身居高位而饱食终日,甚至搞了腐败,不但实现不了自我价值,还会堕落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作为现实的、在一定社会实践中的人,衡量其价值大小的尺度,只能是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贡献越大,价值越大;贡献越小,价值越小;没有贡献,就没有价值。“个人价值”论者只强调“自我价值”,不讲社会价值,甚至以自我价值来否定、抹煞社会价值,是极其错误的。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并没有处理好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往往强调社会价值,忽视自我价值。主要表现在:片面强调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国家的、集体的利益,对个人正当的利益和要求不够重视,助长了个人对国家和集体的依赖,不利于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强调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的倾向又产生了。有些人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不惜损害国家的、集体的利益,这是必须制止和纠正的。 222222......在当今的社会里,有虚荣心成了普遍的问题。在同学之中,有些同学家境 很富裕,也有些同学家境贫寒。相处久了,一些同学难免有虚荣心,认为自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复习提纲 本单元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一、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普遍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解决: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意义: 二、价值观 价值的含义: 人的价值: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及关系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影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因素 怎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怎样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集体利益关系?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怎么办?) 三、人生观:(综合探究)(注:考纲中无) 理想的含义及作用: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容及地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主题。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 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个人 才能的手段,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原理 一、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为: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并非完全同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普遍规律的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哲学分析

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哲学分析 侯红吉 任何一个人都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价值关系的主体,自然是价值关系的客体,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在社会实践中,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具体的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客体位置就不是固定不变的了。一个人对于他人和社会来说,一方面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并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中,获得需要的满足;但另一方面他又能以其自身的存在和活动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成为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客体。就人作为价值主体来说,他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从他人和社会那里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满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由于社会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使人得以存在和发展,从个体的人来说,这就是他的自我价值。人作为价值客体,他的实践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社会的奉献。所以,在社会生活中,人的实践体现出两种价值:一是人的自我价值,一是人的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即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马斯洛曾把人的需要分为高低不同的五个层次。一个人能否实现自我价值和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两条:一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奋斗;二是取决于社会的支持。而社会是否支持,关键又在于个人的奋斗对社会是否有价值。个人需要从自然和社会索取生活资料以及其他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从而这些成为自我奋斗的条件;个人的努力奋斗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满足了社会前进发展的需要,社会又会给奋斗者以回报,满足他继续存在和发展的需要。这样,个人和社会在索取-奋斗、贡献-回报的循环中,满足了个体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共同发展。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体行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满足社会的程度越高,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讲解学习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活动的基本关系,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和制约。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生存,个人与社会不可脱离,并通过社会交往而使生命延续,孤立的个人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样,脱离个人的社会也是不可能的,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活动给社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 总起来说,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个人也就没有社会;个人是社会的个人,个人是社会关系中的存在,没有社会也同样没有个人。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活动的基本关系,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和制约。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生存,个人与社会不可脱离,并通过社会交往而使生命延续,孤立的个人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样,脱离个人的社会也是不可能的,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活动给社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 个人和社会概念的相互规定性,反映的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现实的相互依赖性。其中,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马克思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7页)马克思这一包含着丰富思想的论断中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即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脱离了社会,任何个人都不能生存和发展。换句话说,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对社会的内在的需要。 个体对社会的依赖性,首先是指人作为一种最社会化的动物,其个体在需要的层面上有着对他人和社会的依赖性。个体需要生活于某种人群共同体中,与人共处和交往,受人尊敬、被人信任,等等。 但是,我们不能将个人对社会的这种需要理解为人的纯粹本能性的东西,因为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特别是高级动物也有合群的需要,甚至能够组成有着某种内部分工的“社会”。我们讲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主要是指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对一定的社会条件的依赖性或需要。这种社会条件,归根到底是作为生产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手段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要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从事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而劳动又必须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把个人与他人联系起来,从而促进了交往和通过交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们的交往和关系要求通过一定的语言符号来实现和表达,这又促使人类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总之,人只有在一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中,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工具和思想文化工具才能生存和发展。因而,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说到底,是个人对一定的物质工具和文化工具的依赖性。在这里,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

1.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如何。如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A 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B一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另一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的价值自我的价值也无法存在。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就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内容包括?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身体健康的标准? A有充沛的精神,B善于休息,睡眠质量好,C能抵抗一般的疾病,D体重适当,身材匀称,E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F牙齿清洁,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G头发有光泽,无头屑,H皮肤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 5.心理健康的标准? A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B有积极的态度C有健全的人格D人际关系良好E 情绪稳定F能适应环G具有抗打击和自我康复的能力 6.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平等,相容,互利,信用,尊重,宽容。 7.人的本质:既有社会关系,又有社会关系的总和。 8.人生观:是人们对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以及对人生所持有的基本态度。 9.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态度,价值。 10.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人生: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 11.人生价值的评价:坚持能力大小与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我与贡献社会相统一,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 12.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点: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爱国主义。 13.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14.道德的本质和具体表现? A道德是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B社会主义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道德必然带有阶级属性;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15.道德的主要功能:认识; 调节;评价;教育。 16.“批判继承”是我们对待传统道德的一个总的原则和统一的指导思想。 1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②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③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18.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主义、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9.公民基本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①有利于推动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②有利于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③有利于增强爱国心,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 20.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