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

MANAGEMENT综合管理

□李娜

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

摘要:来自SARS危机的挑战将政府公信力问题推至理论研究的前沿。信任危机的爆发使政府施政面临空前压力与难题,面对挑战,政府如何通过完善自身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重塑公信形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文章从政府公信力的概念与内涵、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提升对策和政府公信力评价标准四个方面对政府公信力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指出县级政府公信力评价问题是深化该领域研究有价值的探索方向。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公信力缺失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昆明650091)

增强政府公信力,有利于推动政府诚信,并带动个人诚信、企业诚信,从而为整个社会诚信建设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政府自身建设的角度讲,增强政府公信力,不仅是我们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提升政府能力等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政府公信力的概念与内涵

关于“公信力”的概念,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代表性的观点有:

1.政府公信力产生的角度。张旭霞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信守对公众的承诺,从而获得公众内心上对政府的运作方式、政府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以及与政府行为相关的整个社会制度的理解和信任。[1]2.政府与公众互动的角度。唐铁汉从政府与公众两个角度对此概念进行了阐述,认为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可用公式来表示为:政府公信力=政府行政能力×公众满意度。[2]张子建认为此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政府行为的公正、公平、公开性和守诺、践约、信誉度,另一方面是指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认同、信赖、拥戴感或政府对公众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3]

3.公信力、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三者关系的角度。刘文花认为作为公权力的掌握者和行使者,政府掌握公权力的范围大小,行使公权力的力度强弱,执行公权力的公开、公正、公平程度以及自身对待公权力的态度等因素都影响到政府公信力

的大小;同时,提供公众满意的公共产品

和公共服务是对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最

基本的要求,也是公众衡量政府公信力的

重要方面。因此,“公信力是政府在行使公

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公众

对政府行为的评判,是政府统治合法性的

重要衡量标准。”[4]

4.政府公信力与政府信用辨析的角

度。龚培兴认为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包括了

政府信用与政府信任这两者的全部内容。

[5]第一,此概念涉及两个主体,即信用方

政府和信任方社会公众。第二,该概念包

含两个行为,“信”与“被信”。第三,该概念

表达一种理念,“信”与“不信”皆为社会公

众的主观评价、心理反应和价值判断。第

四,此概念标示一种信度,“信”或“不信”

均存在着程度指数。

二、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好

的,尤其是中央政府。但是,在实际工作

中,的确也存在政府失信现象。一方面,在

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社会利

益逐渐分化、价值取向趋向多元,不信任

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中滋生蔓延,政

府公信力面临挑战。另一方面,公众突破

了过去封闭、狭隘的眼界,以世界先进文

明作为参照系来评价中国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评价政府的行政能力,从而对政府

的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主

要体现在行为公信力、政策公信力、绩效

公信力和资信公信力四个层面。

首先,行为公信力弱化指的是“由于

政府行为(包括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不

规范、不负责任而导致的公信力危机现

象。”[5]具体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政府

“缺位”、“越位”,行政权力运行失范,官员

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和地方保护主义四种

表现形式。

其次,政府政策制定方面。政策公信

力弱化,是指“公众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价

值取向、责任机制信任程度降低的现象。”

[5]现实生活中,造成地方政府政策公信力

弱化的主要原因有:

1.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缺乏科学性和

民主性。2.一些地方政府规制无度,制定

和实施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3.

政策价值取向扭曲,违背公共利益。4.公

共政策的责任机制不完善,对于因决策失

误而造成经济损失和负面社会影响的主

要负责人责任追究不到位。

第三,政府绩效评估方面。所谓绩效

公信力弱化,反应的是“地方政府绩效追

求的价值取向背离公众利益以及这种绩

效本身的真实性受到公众的怀疑所导致的

政府公信力下降。”[5]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

绩效评估以GDP为唯一标准,以实现局部

短期利益为目的,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轻服

务重管理,置百姓需求与实际生活于不顾,

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表面文章。

第四,政府资讯沟通方面。资信公信

力弱化,指的是“公众对政府渠道传播的

资信信任程度下降。”[7]一些地方政府任

意虚报浮夸社会经济发展数字,故意瞒

报、漏报地方性重大公共安全事件,被媒

体曝光后又随意找借口敷衍塞责。政府资

信不透明,使得公众对官方信息持怀疑态

度,造成政府工作的被动。

三、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路径选择

针对上述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表现,可

从理念、体制、政策、行为和技术五方面探

讨提升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强化行

政人员的责任信念。政府工作只有做到维

127

管理观察?2008年8月

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干部只有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求真务实,才能在群众面前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

2.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特别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要转变“唯经济是从”的行政理念,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努力提供优质充足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切实、有效地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

3.推进行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持政策法规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建立健全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开化和民主化机制,拓宽公众参与决策的渠道。严格界定各级地方政府变更、废止、制定政策的权限、程序,并形成有效约束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地方政府规制无度的现象。强化行政决策责任制,对因违反决策程序和决策失误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部门主要领导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4.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完善法制建设。政府要做到依法行政,首先应在法制观念上改变重权轻法、以权代法的传统思想,大力培养和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重点搞好各级领导干部及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建设。其次,改变行政立法方面法律滞后、不够规范的状况。进一步提高立法人员素质,制定出与时俱进、符合时代要求的政策、法规,并保证一定的持续性和可操作性。

5.健全资信系统,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提高资信公信力。“应修改各种阻碍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建立透明、公开、权威的政府信息披露机制,使公众及时获得有效的政府信息。”[8]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电子政务的迅速发展,既为实现政务公开、提升政府的透过明度创造了条件,也为公众参与政务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拉近了政府与民众的距离,有效缓解了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矛盾。[9]

四、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

由于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以及评价角度的多样性,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体系存在诸多的限制因素。既受研究者自身理论素养的限制,又有客观条件的制约。困难的存在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研究的价值所在,国内研究者就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唐铁汉着眼于民众对政府行政行为

的态度,认为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

价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诚信程度、服务程

度、依法行政程度和政府民主化程度四个

方面。[2]

齐丽娜认为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在于

政府所表现的行政行为的不同以及政府

行为对民众生活产生的影响结果。同时分

析了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政治

民主化程度、行政法制化程度、政府官员

的廉洁程度、政策规范程度以及公众满意

度五个方面。[10]

张俊东以地方政府为研究对象,从体

制、管理、实力与绩效三个维度出发,设计

出一套评价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标准体系。

政府公信力从根本上取决于行政公开机

制、决策机制和责任机制的优劣;执法的

公平与公正、管理的规范与高效等政府管

理行为也直接影响政府能否获得民众的

信任和支持;实力和绩效是政府在长期的

行政活动中所形成的历史结果,它对政府

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政府的公众认同

度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11]

程佳琳根据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设计出

一套政府公信力测评体系。[12]具体指标有

政治能力、政府基础管理体系、法制建设、

政策实施、廉洁程度、公众认同感。

吴洪彪将政府公信力研究与危机管

理相结合,探讨了公共危机状态下政府公

信力的综合评价问题。[13]作者运用战略管

理学中的PEST分析法,通过对政治要素

(Politics)、经济要素(Economic)、社会文化

要素(Society)和技术要素(Technology)四

种因素的分析,从总体上把握了危机状态

下政府公信力的衡量标准。

五、展望

综上所述,学界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

与内涵、缺失表现和提升对策已作了全面

分析,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和成果。这

些成果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

的材料支持,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然而,

政府公信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

程,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而

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的公信力评价

问题就是其中一个。

首先,公信力评价研究具有理论和实

践的必要性。政府公信力的评价研究是一

种新颖、独特的研究方法,无论是理论上

的阐释,还是实践中的运用,都还不成熟、

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其次,对县级政府的公信力进行研

究,价值层面的讨论意义不大,根本的问题

是对县级政府的公信力进行实际的评估,

进而研究它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因

此,评价问题的重要性就被凸显出来了。

第三,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讲,公信力

评价研究具有特殊性。指标体系的科学

性、可操作性是建立在对政府失信表现、

公信力影响因素、民众对政府的期待以及

良好的政府形象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深

入分析与全面把握的基础之上,体现为逻

辑严密的定性研究。同时,当在实践中具

体操作这套评价指标对某一县级政府进

行测评时,最后需要得出一个关于其公信

力水平高低的具体量化数值,这则需要对

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赋值进行定量分析。

这种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的有机结

合,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的全面性与科

学性。◆

参考文献:

[1]张旭霞:构建政府与公众信任关系的途径

[C].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博

士论文

[2]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

[J].中国行政管理.2005,3

[3]张子健:浅谈增强政府公信力[J].理论导

刊.2007,2

[4]刘文花:加强公务员诚信建设,提高政府公

信力[J].科技咨询导报.2007,12

[5]龚培兴:政府公信力:理念、行为与效率的

研究视角-以“以非典型性肺炎”防治为例

[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8

[6]何显明:地方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运作成本

相关性的制度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2,专刊

[7]卢汉桥:提升政府公信力建设公信政府

[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4

[8]刘达禹:构建责任政府视角下提高政府公

信力研究[J].学术交流.2007,9

[9]王茜:理念、制度、行为——

—政府公信力的

三要素[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

生论文专刊.2007,6

[10]齐丽娜:浅析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

根源及对策[D].吉林大学

[11]张俊东:地方政府公信力评估问题研究

[D].华中科技大学

[12]程佳琳:新形势下政府公信力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

[13]吴洪彪:公共危机状态下的政府公信力研

究[D].河海大学

作者简介:李娜,女,云南大学公共管

理学院06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

综合管理MANAGEMENT128

管理观察?2008年8月

从柔性领导力开发谈提高政府公信力

收稿日期:2012-02-21 作者简介:贺善侃(1947)),男,上海人,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哲学与社会发展、领导科学和现代决策研究;张天丰(1985)),男,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领导科学与现代决策研究。 r 从柔性领导力开发谈提高政府公信力 贺善侃,张天丰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1620) 摘 要:非职务权力影响力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非职务权力影响力的提升有赖于柔性领导力的开发。柔性领导力是领导力中的非职务权力部分所产生的影响力。柔性领导力的开发正是对非职务权力影响力的开发、培育和发展。柔性领导力的开发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发柔性化权力是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必经之路;开发柔性化的战略权变能力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关键因素;开发人性化的领导方式是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柔性领导力;政府公信力;柔性领导力开发;非职务权力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12)03-0159-05 近年来我国社会对政府公信力的关注不断提升。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由此推动的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公众对政府的期望与政府对公众期望的实际满足程度之间的矛盾反差越来越大、越来越尖锐,政府公信力越来越受到质疑。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开始引起全社会关注,也成为学者们潜心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从柔性领导力开发这一视角切入,探寻开发柔性领导力以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和方法。 一、非职务权力影响力: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行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程度,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具体体现为:政府的合法性程度、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政府的民主化程度、政府公务员的业务素质和行政道德水平、政府的国际形象与政治地位。政府公信力的实质是公众对政府行为的评价和反应,公众认可政府的行为,对政府持肯定态度,政府的公信力就高,反之政府公信力就低。 从对政府公信力的这一界定看,非职务权力影响力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公信力是公众与政府关系的体现。从政府方面看,作为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和行使者,政府掌握公共权力范围的大小。行使公共权力的强弱,执行 公权力的公正程度以及自身对待公共权力的态度等因素都影响到其公信力的大小。然而,政府的公信力大小不能由政府自己说了算,得由公众说了算。从公众方面看,政府公信力的实质是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和态度,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的评价。因此,正如有些学者所说:/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社会影响力。它是政府执政能力的客观表现,是政府的权威性、民主性、服务程度和法制建设程度的标志,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0。而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这种满意度和信任度即政府的社会影响力,并不是体现在政府所掌控的行政权力、科层体制上,而是体现在政府及其领导者的非职务权力的影响力上。 对此,我们可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加以理解。从理论上看,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基础是人民群众,其社会影响力来源于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看重的并不是政府领导者手中的行政权力,而是政府领导者手中的权力是否为民所用,他们的心中是否真正装着广大百姓。从领导学的角度说,真正的领导力不是单纯的权力,而是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中产生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并非与他们的职位权力相对应,甚至与他们的职位权力无关。西方领导学的奠基人法约尔称这种影响力为/个人的权力0,所谓个人的权力就是/由于自己的智慧、博学、精神、道德、指挥才能、所做的工作等等决定的0,显然,在此所说的/个人的权力0即非法定的职务权力影响力。

企业竞争优势的文献综述

关于家电行业竞争优势研究的文献综述竞争优势是竞争性市场中企业绩效的核心。然而经过几十年蓬勃 的扩张和繁荣,很多企业在追求疯狂的增长和多元化经营的过程当中, 将竞争优势抛诸脑后。今天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尤其对于家电 行业,激烈的竞争使得利润空间日趋狭小,开发、维持、创新、拥有自己的持久性竞争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1、关于竞争优势的研究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1985)一书中对竞争优势有如下定义: 竞争优势就其根本而言,来源于一个企业能够为其买主提供的价值,这个价值高于企业为之付出的成本.相对于对手而言,卓越的价值在于为顾客提供等同效用但价格低廉的商品,或者为顾客提供某种独特的效用而顾客愿意为之付出高昂价格的商品。 蓝海林等(2005)认为: 所谓企业竞争优势一般是指当两个企业处在同一市场中,面对类似顾客与市场,其中一个企业能够赢得更高的现实或潜在的利润或市场占有率时,这个企业就拥有某种竞争优势。换句话说,所谓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一个企业超越其竞争对手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实现企业的主要目标———盈利与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邹国庆(2003)指: 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市场、特定的阶段、特定的地域,在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具有的超越主要竞争对手、获得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能力或潜能。这种竞争优势是企业在与同行业企业的竞争中所表现出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一种比较优势或绝对优势,拥有这种优势,该企业可以获得高于该行业平均收益或超额利润。 竞争优势一旦形成,就会处于模仿者和革新者的强烈破坏和冲击之下。竞争对手或者凭借模仿或者凭借创新,对获取竞争优势的企业提出挑战,而这种挑战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竞争优势消亡的速度。竞争过程实际上就是竞争对手对优势企业的能力进行模仿的过程。企业的某种竞争优势本身的发展一般都会经历三个连续的阶段,即产生、延续、衰退。当竞争优势发展时,收益增长;当优势保持时,收益保持不变;最终竞争优势因为模仿者、和革新者的侵蚀而衰退。 总的来讲,竞争优势可以被定义为某个企业相对于另外的企业在某种层面上的不对称性或差距,这种差距使得该企业能够比对手更好地为顾客提供服务,从而使企业处于领先地位。

质量管理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质量管理发展方向和趋势研究综述 学生:XX 指导老师:XXX 摘要:搞好质量管理是提高企业形象和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就本文拟对质量管理的涵义、发展历程及动向进行论述。同时,也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质量管理改进新趋势的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质量管理;发展历程;发展趋势;改进新趋势。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rends Student:XX Tutor:XX Abstract: Do a good job in quality management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imag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a enterprise. Based on amounts of former works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discuss some main issues about the meaning of quality management,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Meanwhile, the paper have a summary of the new trend of improvement from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the suggestion of some future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Keywords Quality Management:;Development history;the new trend of improvement 引言:飞利浦电器公司总裁蒂默宣称:质量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反映了质量与社会、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质量已成为了效率、完美、合理和进步的同义词,“生活质量”的提出把质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1]。为了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人类对质量管理科学的研究和人类的质量管理活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且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由于人类质量观念的不断更新也导致了质量管理新的发展。本文将探讨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及趋势,通过综述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分析了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程,通过比较目前各学者的研究,深入探讨未来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初步提出质量管理今后发展应克服的问题及建议。 1.质量管理发展理论回顾 1.1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质量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和流程,确保产品或服务达到内外顾客期望的目标;确保公司以最经济的成本实现这个目标;确保产品开发、制造和服务的过程是合理和正确的。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先后形成了事后质量检验、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前质量预防等方法,也出现了质量检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手段。质量管理的发展持续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极大地丰富了产品市场,更好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

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

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 一个政府要保证稳健运行并让公众满意,取得公众信任至关重要。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如何面对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多样化评价,是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也把政府公信力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又明确强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要求,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更是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涉及的问题很多,目前可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增强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建设对政府公信力具有根本性影响。制度法源明晰、构架合理,衍生的行政体制、工作程序才有说服力,政府才有公信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连续上了几个大台阶,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变迁,但制度创新总体而言相对滞后。这是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增强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特别要处理好政府与人大两院、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首先,人大工作要适时“前移”。现在,在重大事项决定、预算、监督等方面,人大发挥更大作用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让人大工作适时“前移”,可以分散行政方面的压力。其次,法院、检察院工作要适度“后移”。遵循司法工作自身的规律,不宜鼓励法院、检察院过早介入经济活动,以防止公信力问题复杂化。最后,鼓励社会组织“上位”。社会组织的积极作为可以分担一些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公信力。应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变政府的“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所谓政府的“单边主义”,就是一切由政府说了算,很少让其他主体参与到政府工作中来。这很容易导致政府的一些决策偏离公众利益,也容易导致政府工作缺乏连续性、随意性强、工作人员态度粗暴等,从而损害政府公信力。事实上,取得公众信任的公共政策、政府行为等应该是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结果,尤其是在制定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时必须提高公众参与度,听取公众意见。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应该变“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在许多时候、许多情况下,政府更多的应该是以议程设定者、重要参与者和促成公共问题解决的中间人身份发挥作用,而不应在“单边主义”思维指导下以“单边行动”方式面对社会和公众。

当前中国政府公信力提升对策分析

xxx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当前中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对策分析学习形式: xx 年级: xxxx级 专业:行政管理 层次:专升本 姓名: xxx 学号: xxx 指导教师: xxx 二0一五年三月十三日

摘要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执政的基础、体现着政府的执政能力。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主要障碍是行政权力分配不够合理、公共政策过程不够科学、民主参与制度不够规范、权力监督制度不够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不够完备以及问责机制不够健全。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有赖于国家各项制度的健全与发展,因此,必须在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建立合理分权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监督制度、改进管理制度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 公信力;政府;制度;对策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公众对诚信政府建设的愿望愈加迫切,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成为社会公众的普遍期待,推进诚信政府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政府公信力是衡量现代政府是不是有效政府的重要指标,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服务性政府建设息息相关。 建国以来,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建立了相关制度,这些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联系,形成了一套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矛盾。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总体来说,我国政府公信力还是比较高的。 二、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我们可以将政府公信力分解为三个构成要素,即政府组织、社会公众及两者间的双向交流机制。作为公信力的主体,由于政府拥有更多的公共权力,所以相较于民众而言处于强势地位。由于公信力对于政府的存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政府应当自觉履行基本职能,完成民众预期,并接受一定程度上约束权力的制度安排。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和信任度是混合并带有个人特质的,当政府需要更广泛的支持时,就必须考察社会中最主要群体的需求,在各阶层间分配资源的过程中确保程序公平和必要倾斜,并努力争取可分配资源总量是不断上升的。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交流互动系统是一种输出与反馈的机制,从现实中看,大众媒体是

2008年10月自考领导科学真题(含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全国2008年10月自学考试领导科学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3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当代领导主要有三项基本职能() A.决策、执行、监督 B.选人、用人、考核 C.决策、用人、思想政治工作 D.引导、组织、用人 2.领导与组织的关系是() A.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B.相互利用、相互决定 C.领导高于组织、组织依附领导 D.各自独立、相互斗争 3.领导活动的主客体关系是() A.领导者与领导者的关系 B.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C.领导者与环境的关系 D.被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4.在领导活动中,一种以强制力为后盾,具有明显约束力的指挥方式被称为() A.组织 B.命令 C.引导 D.执行 5.在领导决策体制中,决策的中枢系统是() A.信息系统 B.智囊系统 C.决策系统 D.执行系统 6.在履行监督职能中,领导者的首要职责是() A.制定监督标准 B.深入调查研究 C.落实监督政策 D.选拔监督人才 7.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立即做出了抗震救灾的决策。这一决策属于() A.常规决策或程序化决策 B.常规决策或非程序化决策 C.非常规决策或非程序化决策 D.非常规决策或程序化决策 8.领导者官僚主义产生与泛滥的基础是() A.职务与权力分离 B.职务与利益分离 C.权力与责任分离 D.利益与成绩分离 9.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领导观念是() A.金钱观念 B.等级观念 C.服务观念 D.法治观念 10.在领导者的抉择活动中,个人抉择的主要优点是() A.责任明确,抉择迅速 B.灵活多样,保证质量 C.兼顾效率和效益 D.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11.战术决策的特点是() A.定性化、抽象化 B.全局性、方向性 C.宏观性、长远性 D.定量化、具体化 12.领导者有效选拔人才的重要保证是() A.选才的方法和手段 B.正确的选才原则和合理的选才制度 C.对人才的看法 D.衡量人才的标准 13.领导者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功能是() A.政治指挥 B.思想改造,有效激励 C.控制反常行为 D.道德教化 14.当前我国开展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属于领导者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 A.公民素质教育 B.政策教育 C.理论教育 D.基础教育 l5.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自我教育法的主要特点是() A.个体性和强制性 B.自发性和抽象性 C.自觉性和内省性 D.自利性和典型性 16.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始创于()

推荐-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文献综述 精品

题目: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 一、引言 纺织业的出口竞争力,可以归属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范畴。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国外开展的比较早,国内对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最早设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它认为比较优势即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决定着一国或地区的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而其后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有利的条件不一定能使一国或地区的某产业形成国际竞争力,相反,一定程度的不利条件往往成为刺激一国特定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出口竞争力的来源和概念 (一)出口竞争力来源 目前竞争优势可以分为产品,产业,企业,国家四个层次,竞争力也分为产品,产业,企业,国家四个层次。其中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是属于国际竞争力的范畴的,本文通过研究国际竞争力来分析出口竞争力。[1] 长期以来,人们就试图解释在国际贸易形式中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问题,其中比较优势学说是一个经典理论. 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来法学院的观点是,目前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公认的和比较权威的观点。[2]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不能说已经很完整,很精确,但是也为我们理解国际竞争力的含义提供很大的帮助,对于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理解, 1、出口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某种能力。 2、出口竞争力的概念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国家(或地区)、行业、企业和产品。[3] 3、出口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能只用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出口额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因为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在发展。[4] 4、出口竞争力也不仅仅是由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能力所确定的。[5] (二)出口竞争力概念

出口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生产率等综合国力的体现,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可推断出口竞争力的概念为:出口竞争力是指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在国外市场上以较低的产业(服务)成本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特性来取得最佳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6]出口竞争力所要研究的主演问题就是一国商品或劳务如何发挥优势在国外市场立足并占领国外市场。[7]综上所诉,本文认为,所谓出口竞争力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或企业在各种环境中从事经济或政治等等能力。 三、国外对于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研究 (一)国外对于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回顾 1、来自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按照李嘉图[8]比较优势理论来说,各国应该致力于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交换中取其相对劣势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竞争优势理论:一国的某个产业能够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创新机制和高生产效率。 从著名的产业竞争力研究专家波特[9]教授所著中可以看出: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力大致可以四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前三个阶段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增长时期,第四个阶段则是下降时期。 [10] 哈佛商学院的米歇尔波特(1990) 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则提出国家内部竞争环境是由四大因素形成,他们可以促进或阻碍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其中由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构成,而且特别强调了政府行为对四大因素的影响,提出政府应完善和维护市场竞争规则建立相关制度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构成竞争优势理论基础。引入国内后曾在我国掀起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讨论热潮。发展成为延续至今的现代竞争理论。其观点认为,任何国家的产业出口竞争力都是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方面因素所决定。传统的比较优势强调各国比较成本和资源禀赋的状况,比较优势最终归结为价格竞争,而竞争优势更强调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比较优势的实

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

MANAGEMENT综合管理 □李娜 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 摘要:来自SARS危机的挑战将政府公信力问题推至理论研究的前沿。信任危机的爆发使政府施政面临空前压力与难题,面对挑战,政府如何通过完善自身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重塑公信形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文章从政府公信力的概念与内涵、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提升对策和政府公信力评价标准四个方面对政府公信力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指出县级政府公信力评价问题是深化该领域研究有价值的探索方向。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公信力缺失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昆明650091) 增强政府公信力,有利于推动政府诚信,并带动个人诚信、企业诚信,从而为整个社会诚信建设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政府自身建设的角度讲,增强政府公信力,不仅是我们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提升政府能力等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政府公信力的概念与内涵 关于“公信力”的概念,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代表性的观点有: 1.政府公信力产生的角度。张旭霞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信守对公众的承诺,从而获得公众内心上对政府的运作方式、政府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以及与政府行为相关的整个社会制度的理解和信任。[1]2.政府与公众互动的角度。唐铁汉从政府与公众两个角度对此概念进行了阐述,认为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可用公式来表示为:政府公信力=政府行政能力×公众满意度。[2]张子建认为此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政府行为的公正、公平、公开性和守诺、践约、信誉度,另一方面是指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认同、信赖、拥戴感或政府对公众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3] 3.公信力、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三者关系的角度。刘文花认为作为公权力的掌握者和行使者,政府掌握公权力的范围大小,行使公权力的力度强弱,执行公权力的公开、公正、公平程度以及自身对待公权力的态度等因素都影响到政府公信力 的大小;同时,提供公众满意的公共产品 和公共服务是对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最 基本的要求,也是公众衡量政府公信力的 重要方面。因此,“公信力是政府在行使公 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公众 对政府行为的评判,是政府统治合法性的 重要衡量标准。”[4] 4.政府公信力与政府信用辨析的角 度。龚培兴认为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包括了 政府信用与政府信任这两者的全部内容。 [5]第一,此概念涉及两个主体,即信用方 政府和信任方社会公众。第二,该概念包 含两个行为,“信”与“被信”。第三,该概念 表达一种理念,“信”与“不信”皆为社会公 众的主观评价、心理反应和价值判断。第 四,此概念标示一种信度,“信”或“不信” 均存在着程度指数。 二、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好 的,尤其是中央政府。但是,在实际工作 中,的确也存在政府失信现象。一方面,在 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社会利 益逐渐分化、价值取向趋向多元,不信任 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中滋生蔓延,政 府公信力面临挑战。另一方面,公众突破 了过去封闭、狭隘的眼界,以世界先进文 明作为参照系来评价中国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评价政府的行政能力,从而对政府 的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主 要体现在行为公信力、政策公信力、绩效 公信力和资信公信力四个层面。 首先,行为公信力弱化指的是“由于 政府行为(包括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不 规范、不负责任而导致的公信力危机现 象。”[5]具体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政府 “缺位”、“越位”,行政权力运行失范,官员 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和地方保护主义四种 表现形式。 其次,政府政策制定方面。政策公信 力弱化,是指“公众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价 值取向、责任机制信任程度降低的现象。” [5]现实生活中,造成地方政府政策公信力 弱化的主要原因有: 1.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缺乏科学性和 民主性。2.一些地方政府规制无度,制定 和实施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3. 政策价值取向扭曲,违背公共利益。4.公 共政策的责任机制不完善,对于因决策失 误而造成经济损失和负面社会影响的主 要负责人责任追究不到位。 第三,政府绩效评估方面。所谓绩效 公信力弱化,反应的是“地方政府绩效追 求的价值取向背离公众利益以及这种绩 效本身的真实性受到公众的怀疑所导致的 政府公信力下降。”[5]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 绩效评估以GDP为唯一标准,以实现局部 短期利益为目的,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轻服 务重管理,置百姓需求与实际生活于不顾, 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表面文章。 第四,政府资讯沟通方面。资信公信 力弱化,指的是“公众对政府渠道传播的 资信信任程度下降。”[7]一些地方政府任 意虚报浮夸社会经济发展数字,故意瞒 报、漏报地方性重大公共安全事件,被媒 体曝光后又随意找借口敷衍塞责。政府资 信不透明,使得公众对官方信息持怀疑态 度,造成政府工作的被动。 三、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路径选择 针对上述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表现,可 从理念、体制、政策、行为和技术五方面探 讨提升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强化行 政人员的责任信念。政府工作只有做到维 127 管理观察?2008年8月

全球领导力文献综述与分析讲课讲稿

全球领导力文献综述与分析 2014年02月25日17:53 来源:《领导科学》(郑州)2012年11(中)期作者:李云飞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作者简介】李云飞,天津商业大学F2U合作学院。 一、全球领导力的定义 全球领导力在世界范围内是个热门话题,同传统的领导力一样,始终没有一个被所有人认可的定义。研究全球领导力的专家学者根据各自的经验、不同的文化背景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最初全球领导力的概念是借鉴进而延伸传统的国内领导力而来的(Yeung and Ready,1995),但是学者们很快意识到由于全球竞争的不定性和多种压力,全球领导力远比国内领导力复杂,这种不定性和压力增加了领导者的工作范围(Weber,1998)。Adler(2001)阐明了这个问题:“全球领导力不同于国内领导力,它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文化之间的观念,而不仅仅是指领导者在本国特定的领导风格的有效性,也不是比较不同国家的不同领导方式……” 有些学者是从跨文化视角定义全球领导力的。Dorfman(2003)将全球领导力定义为一种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不局限于全球化事物,也不局限于个人及其知识、技能和能力,也不局限于组织中的CEO。Carey等(2004)提出,全球领导力能够跨越地理和文化的边界以激发组织成员共同的愿景、促进合作的决策、适应全球变化浪潮、激励和授权多样化的员工队伍。 Mendenhall(2011)对全球领导者和领导力做了广义的界定:全球领导者是指那些通过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有效沟通而在组织中产生重大正量改变,在跨界利益相关者、外部权力机构的不同来源,以及在当时复杂的地理和文化条件下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程序的领导者。 基于以上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全球领导力概念的核心就是多元化,包括文化、人力资源、地理等。不同范畴的多样化增加了领导力环境的复杂性,因此,有效性成为全球领导力的终极目标。 二、研究历史回顾 领导力的研究在国际上可以追溯到1900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1900年至1940年期间,领导力研究致力于挖掘领导者独特的素质,最有代表性的是伟人理论,这个理论强调领袖是天生的,而不是制造的。根据Toyne和Nigh(1997)的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商务的出现促使学者着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领导力以及不同文化对领导力的影响,然而这些研究并非当时国际商务研究的主流。 20世纪60年代,有些研究商业管理的学者开始关注管理跨国公司的相关问题,他们的研究促使人们对民族文化本质以及这些文化本质的不同对管理不同国家员工带来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个研究量规被称作“比较管理”。这些学者把人类学文化框架扩展至商业应用领域,起到了开创性作用(Redding 1997;Schollhammer 1969)。

建设诚信政府 提升政府公信力

建设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 建设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体现的是政府的信用能力,反映的是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提升政府公信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巩固政府合法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有社会、政府和公众等几个方面的原因。提升政府公信力必须加强阳光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等建设,提高公务员队伍的诚信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诚信政府;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241-02 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意义 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可见,政府公信力作为政府获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作为衡量社会文明以及政权稳固的重要尺度,对于构建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这就告诉我们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在“5?12”大地震后,政府在灾情的发布、应急

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调研报告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政府的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政府公信力的强弱, 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 取决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政府公信力有赖于政府率先做到诚信, 而对政府信用的认识要从政府的权力开始。深层次上讲, 政府所行使的权力并非源自国家,而是来源于国家背后的公众委托; 政府行使权力最终所维护的不是抽象的国家意志,而是具体的公众要求。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多变性已经很突出,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相当程度的增长。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因素: (一) 时代及社会因素。随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如人口膨胀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环境恶化问题,失业问题,健康问题,犯罪问题,交通问题,层出不穷,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另外,社会信用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成为我国目前经济乃至社会整体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失信行为涉及范围从商品生产者到销售者,从普通老百姓到政府要员,从政治、经济到科学、文化和艺术,从国内到国外,其足迹可以说是遍及社会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在社会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政府信用也必然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 政府因素。第一、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透明度差,暗箱操作使行政神秘化。在我国,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往往被忽略、忽视或有意模糊,恶意封堵政府信息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长期以来,我国的地方政府部门习惯了发号施令,习惯了“关门制定政策”。一些人在维护政府形象的旗臶下维护着某些地方或某些个人的私利,而臵公共利益于不顾,千方百计封堵真实信息。政府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信息不透明带来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自身因素是公信力缺失的主要根源 1. 行政管理理念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受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影响,浓厚的官本位的传统思想一直贯穿历朝历代。“官是管理者,民是被管理者”的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根深蒂固。这一思想的影响是造成人 治社会思想根深蒂固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地方出现非常严重的人治现象,长官意志作风在 许多官员身上非常突出,在为政决策过程中,没有经过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过多的依靠自 己的主观判断从而造成了地方建设的失误,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损失。民主意识淡薄,民主政 治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差距很大。更为严重的是,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 官员自身并没有从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完全向民主化转变,民主行政观念的缺失直接导 致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相当多的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就是受传统官本位思想影响的政 府官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对人民的利益漠不关心、唯上是从、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 官僚主义作风。一些领导干部正是受传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传统思想影响,在处理群体性事件、面对大众媒体时,带有明显的压制民众倾向,最终才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恶化。其次公众评论政府领导干部的标准过高。领导干部的道德很重要,但并不是每个领导 干部都能达到圣贤的标准,有的或多或少会在人性上存在一点暇疵,但公众以仁人圣贤的道 德标准来评测领导者的执政能力,显得过于苛刻,使个人道德参杂到与政府公信力的判断上 更是有失偏颇。 2. 政策失衡导致公信力缺失。 一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地域性差异。上级政策在政策出台过程中,虽经过大量的调 研和征求意见,也考虑了各地情况,但由于各地社情、民情千差万别,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使政策执行产生一定的偏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导致群众对地方政策丧 失信心。 二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时期性差异。上级政策没能充分考虑不同时期发生的社会变化,制定的政策缺少连贯性,政策执行的尺度不一,导致群众认为是地方政府执行政策不力,耍了花样,地方政府从而成为矛盾的焦点,失去了群众的信任。 三是地方政府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形成“一个班子一套思路,一 届政府一个政策”的局面,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很大,朝令夕改,导致公众无法对政府的 行为做出合理的预期。 四是部分政府开出“空头政策”。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工作开展,在没有经常深思熟 虑的情况下,草率出台政策,之后又久久不能兑现给群众的承诺,使政府失信于民。 3. 政府信息未能公开或未能及时公开,制约政府公信力提升 社会公众对政府认知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是否能够及时对信息公开是制 约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信息公开不仅使公众能够了解和认识政府执政理念、行为,而且能够对政府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缺乏信息,信任关系就无法建立,政府公信力就无从谈起。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政府失信行为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政府与公众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公众处于信息劣势,无法获得政府的 完全信息,只能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出发,对政府提出质疑和给出差评;而政府作为代理人在行使权力时,由于公众无法直接监控政府行为,政府出于自利考虑可能会做出 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当前中国司法公信力的现状研究

当前中国司法公信力的现状研究 ——以法院为视角 近几年来,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开展工作,始终坚持公正与效率,认真践行司法为民,狠抓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审判方式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遗憾的是,我们经常听到社会各界对法院工作的不满和认为司法不公的抱怨,法院的裁判难以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执行,“私了”现象居高不下,信访、上访事件不断增加等。归结起来,这都是公众对司法不信任的具体表现。因此,加强司法机关公信力建设,是全面实现执法为民宗旨的重要举措,加强对影响司法公信力因素和对策的研究,是司法机关,特别是基层司法机关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司法公信力、因素、审判、民意 一、司法公信力的基本内涵 司法是人类创立政府后用以定纷止争、惩治犯罪的手段,也是人们在对自身价值追求与个体行为能力的有限性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时而不得不作出的选择.而公信力来源于英文“Credibility”,它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司法公信力是指司法人员(本文仅指法官)通过长期地司法执法活动向受众提供正义、公平、可信、权威、高尚的执法案例,在受众心目中建立起来的诚实守信、公正、正派的信任度和影响力,其包括三个方面:1、司法公信力是受众对法官执法活动的信任期待;2、司法公信力是受众对法官自由心证的价值认同;3、司法公信力是受众对法官公正司法的自觉维护。也就是说,司法公信力是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所形成,在社会公众中的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的司法自身魅力。 二、司法公信力缺失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化的逐步推进,各种新类型的社会问题和纠纷不断涌现,而司法机关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人们更多地把解决争议的目光投向司法机关,寻求司法救济,这是法治进程中令人鼓舞的进步。但从社会实践中看,司法公信力依然面临着挑战。 首先,涉法信访折射司法公信力不足。据最高法院2010至2011年度工作报告统计,最高法院在2011年办理来信来访147449件人次,地方各级法院办理来信来访3995244件人次,其中2011年全年涉诉信访达455242件人次。涉法信访问题是部分群众对司法不信任的表现和结果,司法公信力不足导致“信访不信法”现象的产生。

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所获辖区内社会公众普遍信任而拥有的权威性资源,它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公信力建设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政府各项制度改革和建设的一块基石。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信任和信心之关键所在。政府公信力的的高低反映了人民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对政府效率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克服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各种负面因素和民众对政府的信用危机,化解信用危机的有效方法是秉承科学发展观的治世理念,完善制度建设的公民参与机制,定位政府角色和保证制度建设的制度刚性与公正性,来全面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用能力,提升政府公信力。 论文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提高社会保障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所谓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关系。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增强政府公信力不仅是实现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增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政府公信力,是经济社会信用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部分,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分析

M 78政治与法律丨 Z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分析 沙玉霞 (中共德州市委党校(德州市行政学院)?山东德州?253000) 【摘?要】?本文首先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从三个维度予以客观呈现与深度分析,接着针对如何正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提出建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要用好两台镜子:望远镜和显微镜。望远镜看总体,显微镜看细节。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社会公众信任 和认可的能力。政府公信力反映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 满意度,体现着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政府公信力有助于 增强政府合法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九大报告 指出,要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 政府。增强政府公信力,首先需要了解和正确认识我国政府 公信力的现状。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1、我国政府公信力主流态势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保持长期稳定,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 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势头,我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公众 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正在不断得到解决, 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大力反腐深得民 心,国家领导人的领导能力、领导魄力得到公众高度认同。 总而言之,人民更加深切体会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 步伐,增强了人民对国家、对政府的信心、信赖和信任。 从横向看,我国政府公信力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全球 知名公关公司爱德曼发表的“2018年全球信任度晴雨表” 显示,[1]在全球政府信任度调查中,我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度位居首位,蝉联第一。调查显示,我国普通民众对政府 信任度达84%,而高学历高收入群体对政府的信任度高达 89%。与此相比,美国受访者中,只有33%表示信任自己的 政府,比去年下跌14个百分点,是下滑最多的国家。同时, 报告还显示,我国约有68%的受访者相信政府有能力将带 领民众走向更好的未来,在美国只有约15%的受访者认为 政府有这个能力。 从纵向看,我国政府公信力指数逐年提高。2017年7月, 《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发布的“2017中国信用 小康指数”显示,从2005年到2017年,我国政府公信力 指数从60.5分上升至83.7分,呈现出在波动中持续上升的 趋势。(见图一) 一级测评指标政府公信力人际信用企业信用中国信用小康指 数 权重(%)403030100 2005年度60.566.353.760.2 2006年度60.566.153.460.1 2007年度60.66653.160 2008年度61.566.25360.4 2009年度62.26753.661.1 2010年度6367.754.161.7 2011年度6567.854.562.7 2012年度67.8685664.3 2013年度70.170.258.566.7 2014年度74.167.868.270.5 2015年度77.866.868.471.7 2016年度81.168.77074.1 2017年度83.773.174.677.8图一?2017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数据来源:小康杂志)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公信力主流是好的,必须充分肯定。 2、政府公信力受损的现实写照 长期以来以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经济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大量的财政收入,也大大透支着政府公信力。从近几年的公共事件来看,特别是环境群体性事件,其发生大致都遵循着这样的一个基本模式:以环保话题发端,引发当地公众反对,和政府发生冲突,项目缓建或停建。类似事件不断上演,让人深思。尤其是一些“低风险项目引发大规模公众关注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这种现象折射出的是公众对于政府本身信任的缺失。以中国式的PX项目为例,之所以经常遭到公众抵制,不是公众不相信项目与技术,而是不相信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能够真正地履行到位。 除此之外,怀疑政府的决策取向,怀疑政府的事件调查结果,质疑领导的亲民举止等等,几乎只要是涉官、涉权问题,群众总抱持着不信任态度。特别是政府与公众在具体利益上发生了冲突,任凭政府或干部有何作为,公民依然不信。曾经的老百姓似乎变成了“老不信”。因此,“对政府产生严重的怀疑”是政府公信力受损的现实写照。 3、政府公信力层级差现象显著 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差序格局”,[2]各级政府公信力水平不一样。费孝通先生认为,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会基于血缘和地缘形成亲疏远近的信任关系,就像往水中扔石子形成的波纹由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弱。 当前我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也存在这种“差序格局”,总体呈现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信任度逐渐减弱的波纹辐射状,即政府层级越高,公众信任度越高;政府层级越低,公众信任度越低。中央政府公信力高于省级政府,省级政府高于基层政府。“中央是亲人、省里是好人、县里是坏人、乡里是恶人”,可以说是对我国政府公信力层级差现象的形象描述。 北京师范大学在2016年开展的“中国网民的政府信任度”调查发现,中央、省、地方,三级政府的网民信任度从高到低得分依次是:4.02,3.73,3.3(满分是5分)。具体从各个省份来看,各个省份对于地方政府的信任度都最低。[3] 二、正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4]是亟待回应的问题。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要用好两台镜子:望远镜和显微镜。望远镜看总体,显微镜看细节。 公众对中央政府、对中央领导人的认可度高,无论是在国家发展上,还是在处理重大事件的应对能力上,信任度都很高。这种情况用的是望远镜。但是,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在处理具体事件时,一旦出现应对或解决不力的情况,就会导致群众的不满和不信任。这种情况用的是显微镜。特别是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网络媒体上的负面报道和观点不少,在很多情况下,“不满”已经是自媒体讨论中的主要话题,这对政府的公信力有着不小的影响。用的镜子不同,视角不同,使得公众对公信力总体的认知,和公众在某些具体事件中对政府公信力的感知,会有很大反差。 看待我国的政府公信力,既要用“显微镜”,也要用“望远镜”,这样才能反映出我国的实际镜像。(下转第43页)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4月下旬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