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势与电势关系及万有引力常量

万有引力势与电势关系及万有引力常量
万有引力势与电势关系及万有引力常量

万有引力势与电势关系及万有引力常量1

余德才1,曹文娟2,王新民1

1.河北工程大学理学院,邯郸(056038)

2石家庄经济学院数理学院,石家庄 (050031)

E-mail :yudecaigood@https://www.360docs.net/doc/162393872.html,

摘 要:本文基于整体观和相对性理念,提出了相互作用的数理模型;引入对比参量,建立了对比万有引力势、对比电势;进一步定义了系统量综合因子r S ,从而导出万有引力势与

电势的关系式er r r gr V S G V ±=。运用逻辑推理(包括演绎)和归纳综合相结合的方法,从经典

物理学的源头--电流强度单位的定义和电量单位的定义出发,结合元电荷测定原理、气体分子动理论以及相对论质量公式,导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 的关系式:

212])(1[4)(c e m G p p p

p υ

πυ?=(C?G?S),解释了G 的测量值的大小、变化及其范围,消减了一个物理基本常数。

关键词:万有引力常量,关系式,数理模型,万有引力势,电势

中图分类号:O41

1. 引言

四种力场的统一属理论物理学最基本问题之一。二十世纪以来,沿“对称性”原理,已建

立了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统一的理论。然而它们与万有引力作用的统一还存在许多困难,人们期待着由精确测量万有引力常量G 得到启发和推动

[1]。自Cavendish [2]1798年采用精密扭秤取得历史上第一次较为精确的万有引力常量G 的测量值以来,人们

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技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测量工作[3-8];然而G 仍然是被测定的自

然基本常数中最不精确的,测量结果的精度和吻合度出现不一致,各测量结果之间的吻合度仅达到10-3量级。在理论上,有的预言万有引力常量的非恒量性,引力理论认为G 与宇宙的质量密度相关[1]等等。到目前为止万有引力常量的本质还不清楚。作者在观察自然系统的基础上,基于整体观和相对性理念,提出了相互作用的系统势模型;引入对比参量,推导出万有引力势与电势的关系;同时,从最基本物理量单位的定义和测定原理出发,运用逻辑推理(包括演绎)和归纳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导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 的本质关系式。

2. 相互作用数理模型

众所周知,自然界中小到微观粒子,中到动植物系统和人类系统,大到天体系统,无不

处在相互作用和演化中,如何认知所选定的系统?存在着观察者理念、认知的方法、所选时间和空间的间隔、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等的差异;存在着认知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的不完备性等,因此,认知的结果存在差异、而对系统的描述必然存在近似性。

在传统自然科学中,相互作用被分类为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等,各类相互作用被施于相应(直接或间接)的测量工具和配套的测量规则进行定量,它们是系统相互作用的各侧面反映。因此应从系统整体出发去统一各种相互作用。

自然现象中,球类系统的存在和稳定性(如各类星体、胚胎及卵、液滴、细胞、原子、原子核、质子、电子、光子等)以及各类系统界面能自动降低的趋势等,都表明系统对外是 1 本课题属于“万有引力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统一的研究项目”内容之一,得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06AIJ0240031)的资助。

有势的、且趋向球对称势和球对称结构。如万有引力势-Gm/r 、原子核的中心力场势Ze/r (为简便,这里用C?G?S 制单位),即系统对外的共同特征是趋向中心对称势或中心对称结构。因此,我们假定:球形对称系统的势为

r A k V = (r ≥0r ) (1)

式中r 为有势点到系统中心的距离,r 0为球对称系统的半径,k 为比例常数(可正、可负,其正负属人为规定),A 为系统的“系统量”。不同类型的测量工具对应不同“系统量”,反映系统势的不同方面—对应于传统不同类型的势,如质量对应于万有引力势,电量对应于电磁势等。尽管各种类型的势的意义、数值大小差异很大,但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

考虑到质子和中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细胞、宏观物体、天体等系统在物质层次上,可统一在质子层次上,因此选质子系统为基准,引进三个对比参量:

p r m m m = , p r e q q = , p r r r r = (2)

m r 、q r 、r r 分别被称为对比质量、对比电量、对比距离。式中m 、q 分别为系统的质量、电量。m p 、e p 、r p 分别为质子的质量、电量、半径。因此,球对称系统的对比万有引力势V gr 和对比电势V er (考虑到万有引力常量求取方便,这里采用C?G?S 制关系式)分别为

r r r gr r m G V ?= (r r ≥p r r /0) (3)

r r er r q V = (r r ≥p r r /0) (4)

(3)式中,G r 的单位是1,称为无量纲万有引力常量。

令m ur 、q ur 分别为单位对比质量、单位对比电量,当m r =m ur =1、 q r =q ur =±1时,称

为“标准条件”。那么“标准条件”下,球对称系统的“系统量”在一定的对比距离上产生的势一定,或不同类型的势相差一比例常数。其数学表达式为

=±=eur gur V k V 1……

或 =±=1k V V gur eur (5)

式中V gur 、V eur 分别为单位对比质量和单位对比电量在对比距离处产生的对比万有引力势和对比电势,k 1为“标准条件”下对比万有引力势与对比电势的比例常数。

3. 万有引力势与电势关系

将标准条件下的对比万有引力势r ur r gur r m G V /?=和对比电势r ur eur r q V /=代入⑶式

r ur r ur r r q r m G 1κ±= (6)

(6)式中,单位对比质量m ur 等于1,单位对比电量q ur 等于1或-1,r r 相同,所以“标准条件”下,

r G k =1 (7)

代入(5)得

eur r gur V G V ±= (8)

(8)式的物理意义是:单位对比质量产生的万有引力势是单位对比电量产生的电势的±G r 倍。G r 的数值可由满足“标准条件”的系统的经典势的定义推得,经典物理中,系统万有引力势或电势的分布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质量或单位正电荷的试验质点在该点的对应的势能。那么(8)式中,两种势的分布大小,在数值上应分别等于单位对比质量或单位对比正

电量的试验质点在该点的势能。对于满足“标准条件”的系统

令 G r

q r m G ′±=/ 则 r q G r m G ′±= 左边的分子、分母同除以m p ,右边的分子、分母同除以e p ,且等式两边分母分别除以r p ,将系统量和距离变换为对比参量表示,并整理得

r ur r p ur p q G r e m m G ′±=

再将单位质量和单位电量(C?G?S 制单位)的试验质点换成相应的单位对比质量(数值上是m p )和单位对比电量(数值上是e p )的试验质点,即等式左、右两边分别乘以m p 和e p ,而G ′变成另一常数G r ,整理得

r ur r r p ur p r q G r e m m G ±=22

m ur =±q ur =1, 所以

372

1024822100934.81080321.41067262.1106742.6????×=????????×××==p p

r e m G G (9) 综合(9)式和(8)式:单位对比质量产生的万有引力势是单位对比电量产生的对比电

势的±G r =±8.0934×10-37倍。即标准条件下,电势的数值比万有引力势大1.2356×1036倍,这正是质子势大小由电势表征的原因。

由(6)、(7)两式得

r ur r ur r q r m ±= (10)

1±=ur ur q m (11)

(10)式表明:标准条件下,系统的单位对比质量与对比距离之比等于单位对比电量产生的电势的绝对值。利用之可以粗略估算系统的线度如原子大小等等。(11)式表明标准条件下,系统的单位对比质量与单位对比电量比等于±1。式中m ur / q ur 综合了质量和电量两系统量,由此引入系统量综合因子S r

r r r q m S = (12)

S r 称为对比质电比,它综合了系统的质量和电量两系统量。反映系统结构的某些综合特征。因此,用静态的质量、电量数据计算出的S r (或结合“系统量”)将决定系统的一些静态性质如系统大小、稳定性等。

将(8)式两边同乘以m r ×q r ,整理得

er r r gr V S G V ±= (13)

(13)式是万有引力势与电势的关系。它表明:球对称系统的对比万有引力势是对比电势的±G r S r 倍,较标准条件系统增加了一项系统量综合因子S r 。G r 是两势差异之共性部分-比例系数, S r 是系统的差异因素,它随系统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它是决定自然系统多样性因素之一。

例如电子(近似看成球对称系统)的两种势之比为

4010

4078.4?×==?=p e r r r er gr m m G S G V V

式中m e 为电子的质量。

再如中子星的两势之比为

r p neu r r r er gr q m m G S G V V ==

m neu 是中子星的质量。由此可以计算中子星所带的电荷数,当中子星的万有引力势大于电势时

p neu r r m m G q <

若中子星质量等于两倍的太阳质量,则q r <2×1019元电荷,即q r <3.3×10-5 摩尔元电荷。可见中子星所带电量确实太微弱了。

4. 万有引力常量G 的本质

4.1 影响G 的因素

根据(3)、(4)两式可知:两种势的数值差异,根源在于质量与电量的不同,结合(8)和(9)式可得,G 应与质量和电量有关。由经典物理学的源头-电量单位(C?G?S)的定义[9-10]:真空中两等值的正点电荷q ,如果相距为1cm ,相互作用的静电斥力为1达因时,那么,每个正点电荷的电量定义为1[静电制电量单位](或电流强度单位(SI)的定义[11]:安培是一恒定电流强度,若保持在真空内相距1m 的两无限长的圆截面极小的平行直导线内。这电流在这

两直导线之间每米长度上产生的力等于2×10-7牛顿)

。可见,电量(或电流)的计量是通过力来计量,并通过力与质量相互联系在一起。

再考查密立根油滴实验测e 值[12],就是在重力与电场力联合影响漂浮在空气中带电油滴的运动而测得,这意味着电荷e 中包含了质量系统量m 的折合,即万有引力作用与电磁作用的转换关系,所以e 与m 和万有引力常量G 之间必有一定的关系;由于万有引力常量G 的“万有性”,G 应与各类系统深层次的统一性的基准——质子质量m p 和电量e p 相关;质

子e p /m p 的测定给出了电磁作用系统量与万有引力作用系统量的折合关系。

因此,G 应是m p /e p 的函数。

4.2 对应G 的质子的有效电量

从构成物质的原子和分子层次看,自然物质中两原子核间的距离相对于原子核的线度是

足够的远(105数量级)

;相互作用的两原子核之间,其质子与质子的距离也是足够的远,以至于质子电荷的分布形状近似不变。万有引力常量G 恰好与该分布形状的质子电量e p 的有效电量e eff 相对应。质子电荷分布的非均匀性,可以变换为面密度相同的非球变形体,若面密度取球形质子电量平均分布值24/p p r e π,变形体的面积元为()?θd d r p 2

21,则e eff 等于该面密度与面积元在变形体面上的积分,即

p p p p p p eff e e d d e d d r r e e 428821402022π

πππ?θπ?θπππ

=??===∫∫∫∫ (14)

可见,质子的有效电量等于质子电量的π/4倍。

4.3 G 与m p 关系的提示

在油滴实验[13-14](静态平衡法)中,油滴在重力和粘滞力作用达终极速度时,有

g m r o =υπη6 (15)

式中m 0、r 、υ分别为油滴的质量、半径和终极速度,g 为重力加速度,它正比于万有引力常量G ,η为空气的粘度。由(15)式得

G g ∝∝η (16)

根据气体分子动理论[15],空气的粘度为

λυρη31= (17)

式中ρ、υ、λ分别为气体的密度、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和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将nm =ρ、()218n kT πυ=、n d 221πλ=代入(17)式得

31=ηm kT nm π8n d 221π332πkT =2d

m (18) 式中n 为气体分子数密度,m 为气体分子的质量,d 为气体分子的直径,k 为玻尔兹曼常量,T 为热力学温度。(18)式表明:空气粘度正比于空气分子的质量的二分之一次方。由于空气分子的质量近似正比于质子的质量m p ,于是

p m ∝η (19)

将(19)式代入(16)式得

p m G ∝ (20)

(20)式表明:万有引力常量G 与质子质量的二分之一次方成正比。

4.4 万有引力常量G 的本质

由上述讨论得, G 是m p /(πe p /4)的函数,并且与m p 的二分之一次方成正比。(9)式中,G 是隐函数形式,将(9)变形为

82/110242/14/121065868.64/1080321.414159.31067262.14/4???×=????????×××=????????=??????????????p p r e m G G ππ

我们定义: 40p p

e m G π==6.65868×10-8 (21a )

(21a )表明:G 0是m p /(πe p /4)的函数,并且G 0的数值与表1中G 的各测量值[2-7]在数值上

非常一致(G 也可以无量纲,为保证万有引力定律等式两边量纲一致,可以在等式右边乘上“1cm 3·g -1·s -2”) ,相对误差仅千分之几,说明两者在数值上是同一性的;比较G 0值与表1中

测定值,所有测定值都大于G 0值,表明G 0是一个极限值,即对应于质子速度等于零的值。

在实际测量G 时,相互作用的子系统中,原子核内质子的速度不等于零,所以,质子

的质量与电量所耦合的G 还包含质子质量的相对论效应,应考虑之,由(9)式的推导过程得 ()[]4/1241212/122/1

121/1])(1[4),(c c e m m G p p p p p p p υυπυυ??=

当υp1≈υp ≠时 41202121])(1[4)(????????????????=?=c G c e m G P p p p

p υυπυ (21b)

υp1和m p1分别为球对称系统中质子的速度和静质量,υp ≠和m p1分别为试验质点中质子的速度

和静质量,(其中m p1= m p1。= m p )

。(21b )表明G(υp )的数值也有不确定性,随质子运动速度增加而变大,但在显宇宙中一般变化范围很小,这与文献[8]报道的G 与测量系统有关(包括相互作用的物质成分),其变化范围仅千分之几的结果也是一致的。当G(υp )取

CODATA G 2002=6.6742(10)×10-8

[7]时,由(15b)式计算出对应的质子速度为光速的0.09倍,该速度数量级正是原子核内质子运动速度的数量级[16],这很好地解释了G 的10-3量级

的不确定性。

表1 万有引力常量G 的测定值 Table1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of G 来源 G (×10-8cm 3·g -1·s -2)来源 G (×10-8cm 3·g -1·s -2)

Cavendish,1798 6.754 Fitzgerald, et al .1999 6.6742 Poyting,1891 6.698 Walesch, et al .1995 6.6719 Boys,1895 6.658 Kleinevob, et al .1999 6.6735 Braun,1895 6.658 Karagioz, et al .1998 6.6729 Heyl,1930 6.678 Bagley, et al .1997 6.6740 Zahradnicek,1933 6.659 Schurr, et al .1998 6.6754 Heyl,et al .1942 6.668 Nolting, et al .1999 6.6749 Rose,1969 6.674 Schwarz, et al .1998 6.6873 1986 CODATA value 6.6726 Luo, et al .1999 6.6699 Michaelis, et al .1995 6.7154 1998 CODATA value 6.673

Fitzgerald, et al .1995 6.6656 2002 CODATA value 6.6742

(21b )式可变形如下:

)(p G υ?????????

???????????+=4322222011c c G p p p υυυ??????????????????+≈2222204311c c G p p p υυυ 当c p <<υ时, 22322431c p p e c υυ?≈???

?????? 则 ?????????+≈?22

4322201)(c p p p p e c G G υυυυ 该式给出的万有引力常量G(υp )的形式与文献[8]的一种G(r)形式也是一致。因此,从G(υp )的关系式及其推导、数值大小及其微小变化等都说明万有引力常量G 等于G(υp )即

2

12])(1[4)(c e m G G p p p

p υπυ?== (22)

它取决于质子的荷质比e p /m p ,并具有相对论效应。它起源于质子质量与电荷的折合,或者说G 是质子质量和电荷的整合。

5.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提出相互作用的数理模型,引入对比参量,结合经典万有引力势和电势

的数学表达式,建立了对比万有引力势和对比电势,定义了系统量综合因子S r ,从而导出了电势与万有引力势的关系式。通过对电量(或电流强度)单位定义、元电荷测定原理及质子核质比测定原理的分析和逻辑推理,结合气体动理论和相对论质量公式,导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 的关系式,G 的表达式不仅解释了其测量值的大小、变化及其范围;同时还可以很好地说明黑洞现象及其本质;更重要地消减了一个物理基本常数,揭示了自然规律、经典力学理论和测量系统的自洽性。为进一步统一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罗俊,胡忠坤,傅湘辉等.扭秤周期法测量万有引力常数G[J].中国科学(A 辑).1998,9(9),841-847

[2] 赵凯华,罗蔚茵.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 C. W.Chin, R.Stothers. Limit on the secular charge of the gravitational constant based on studies of solar evolution[J]. Phys Rev Lett,1976,36,833-835

[4]D.R.Long.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of the gravitational inverse square law[J]. Nature,1976,260,417-418

[5] G . G .Luther, W. R. Towler. Redetermination of the Newtonian gravitational constant G[J]. Phys Rev Lett,1982,48,121-124

[6] LUO Jun ,HSU Houtse.Determinnation of Newtonian Gravititional Constant G With Swing Time Method[J].Journal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03,3(9),368-375

[7] 涂良成,罗俊.引力实验与理论研究新进展[J].自然科学进展,2005,15(8),897-906

[8] 扬新社,刘易成.第五种力理论与实验研究现状[J].大学物理,1992,11(3),1-4

[9] 程守洙,江之永改编.普通物理学,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7

[10] 秦克诚.邮票上的物理学史(33)-物理量单位制[J].大学物理,2001,(1),47-48

[11] 顾庆超,楼书聪,戴庆平,等.化学用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12] 刘战存,李萍萍.密立根对电子电荷的测定和光电效应的实验研究[J].大学物理,2001,20(11),43-45

[13] 马文蔚改编.物理学,中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4] 凌亚文.大学物理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5] 马文蔚改编.物理学[M],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6] A.玻尔,B.R.莫特逊.原子核结构 第一卷 第二分册[M]. 北京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理论组 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and

electrostatic potential and Gravitational Constant G

Yu Decai 1, Cao Wenjuan 2, Wang Xinmin 1

1 College of Natural Science,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ndan, Hebei (056038)

2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1)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viewing the situation as a whole and relativity though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 arctic-physic model of interaction. The contrastive parameter is introduced, and the contrastive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and the contrastive electrostatic potential are established. Then Synthesis factors of “system’s amount” r S is defin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and electrostatic potential is concluded:er r r gr V S G V ±=. The natural relationship of Gravitational Constant (G ) is also concluded:212])(1[4)(c e m G p p p

p υ

πυ?= (C?G?S), In which from definition of must basic unit of current intensity (SI)or coulomb (C?G?S) in classical physics, the measuring principle of unit charge e and the gas kinetics are combined, and the formula of relative theory of mass is used, by the use of the methods of logical inference (and deduction) with concludiung synthesis. it is explained that the determined values of G in the size and varing and changed range.A basic physical constant is removed.

Keywords: Gravitational Constant, relationship, arctic-physic model,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electrostatic potential

万有引力常考题型

万有引力与航天考前复习 1.(单选)行星绕恒星运动的轨道如果是圆,那么它的运行周期T的平方与轨道半径r的三次方的比为常数,即:,关于常数k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与行星的质量有关 B. 只与恒星的质量有关 C. 与恒星的质量与行星的质量都有关 D. 与恒星的质量与行星的运行速度有关 答案及解析:B【详解】行星绕恒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则,解得 ,则常数k的大小只与恒星的质量有关,故选B. 2.(多选)宇航员在月球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某物体在距月球表面高h处释放,测得物体落到月球表面所用时间为t.宇航员乘飞船贴近月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测得运行周期为T,引力常量G未知.据上述信息,可估算出的物理量有() A.月球的半径B.月球的质量 C.月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 D.月球的密度 答案及解析.AC解:A、将某物体由距月球表面高h处释放,经时间t后落到月球表面. 根据自由下落的运动规律得:h= g=① 飞船贴近月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测得飞船绕月运行周期为T,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 mg=②由①②可求得月球的半径R=③.故A正确. B、忽略月球自转的影响,根据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列出等式=mg ④ 引力常量G未知,由①③④可不能求得月球的质量.=mR()2⑤得到月球的质量M=⑥ 引力常量G未知,由⑥也不能求得月球的质量.故B错误; C、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mg=⑤由①③⑤联立即可求出:v=.故C正确; D、月球的密度为ρ===,引力常量G未知,也不能求出月球的密度.故D错误. 3.(多选)我国在2018年12月8日发射的“嫦娥四号”,可以更深层次、更加全面的探测月球地貌、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已知月球的半径为R,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引力常量为G,“嫦娥四号”绕月球做圆周运动时,离月球中心的距离为r,根据以上信息可知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

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 关于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差别与联系,在高中的教学中是一个难点,在学完万有引力之后,学生很容易混淆万有引力,和重力两个概念,再加上中学物理中常有F 引= mg 的近似处理,学生更是容易把万有引力理解为重力,那么他们到底什么关系呢? 1、地表上的万有引力和重力 在早期,人们认为地球是一个惯性系,于是,相对地球静止的物体便处于平衡状态。如果这个物体是用绳子悬挂着,它只可能受两个力,那就是重力G 和绳子张力T ,如图1所示。基于简单的平衡关系,有G = T 。若在绳子中间接一个测力计,重力的大小就通过测T 的大小间接测量出来了,而重力的方向就是绳子收缩的反方向。至于重力的性质,人们初步意识到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后来,人们认识到地球存在自转,是一个非惯性系,地表上(除两极外)所有“静止”的物体事实上都处在匀速圆周运动的状态中,因此,都存在向心加速度。但是,当我们仍然考查用绳子悬挂“静止”的物体时,它毕竟还是只会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两个力中,绳子张力T 的性质是不会变的(大小和方向不会变),而两个力不再平衡,那么,另一个力(重力G )的分析就值得反省了。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现在,人们已经能够对地表上“静止”的悬挂物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它受到绳子张力T 和万有引力F 的作用,T 和F 的合力ΣF 即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由于F 指向地心O 而ΣF 指向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圆心O ′,故T 并不沿地球半径方向。 严格地说,有了这个分析后,物体的“重力”就不存在了。但是,由于人们一直是在地球上研究问题的,已经习惯了地球是惯性系的这种错觉。在这种错觉下,物体仍“平衡”,为了维护这种“平衡”,必须找到一个T .的平衡力....——这就是..我们习惯认识中的重.力. 。(由图2)不难看出,它的方向不会沿地球半径指向地心(赤道和两极的物体除外)。 把T 矢量反向、成为G 矢量后,和F 矢量、ΣF 矢量构成图3 。在(图3的)新平行四边形中,F 处在“合力”位置。因此,也常常这样说: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是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至此,重力的性质就完全清楚了。 2、为什么万有引力近似的等于重力 重力概念的保留,纯粹是为了屈从人们的错误习惯吗?不完全是这样。因为,定量的计算表明,在地表,重力G 和万有引力F 的差别并不会很大

万有引力、重力和向心力关系习题

1.已知地球质量为M ,自转周期为T ,引力常量为G ,将地球视为半径为R 、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科考队员在南极发现一小块陨石,用弹簧秤称量时示数为 F.将其带回赤道地面再次称量,则弹簧秤示数应为( ) A .F R GMT )14(322-π B .F GMT R )41(232π- C .F GMT R )14(232-π D .F R GMT )41(322 π- 2.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火箭发射架上,有一待发射的卫星,它随地球自转的加速度为1a ;发射升空后在近地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为2a ;实施变轨后,使其在同步卫星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加速度为3a 。则1a 、2a 、3a 的大小关系是 。 3.某球形行星“一昼夜”时间为T 6h =,在该行星上用弹簧秤称同一物体的重量,发现在其“赤道”上的读数比在其“南极”处小9%;若设想该行星自转速度加快,在其“赤道”上的物体会自动“漂浮”起来,这时该行星的自转周期为多大? 4.组成星球的物质是靠引力吸引在一起的,这样的星球有一个最大的自转速率.如果超过了该速率,星球的万有引力将不足以维持其赤道附近的物体做圆周运动.由此能得到半径为R 、密度为ρ、质量为M 且均匀分布的星球的最小自转周期T .则最小自转周期T 的下列表达式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5.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体运动规律与地上物体运动规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用弹簧秤称量一个相对于地球静止的小物体的重量,随称量位置的变化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已知地球质量为M ,自转周期为T ,万有引力常量为G 。将地球视为半径为R 、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不考虑空气的影响。设在地球北极地面称量时,弹簧秤的读数是F 0. 1. 若在北极上空高出地面h 处称量,弹簧秤读数为F 1,求比值 的表达式,并就h =1.0%R 的情形算出具体数值(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 若在赤道地面称量,弹簧秤读数为F 2,求比值 的表达式。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在南极处,万有引力和重力相等,有:2R Mm G F =, 在赤道处,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等于重力,另一个分力提供向心力,有:R T m F R Mm G 22'22?? ? ??=-π,联立两式解得弹簧秤示数F GMT R R T m F F )41(42 3 222'ππ-=-=故B 正确,A 、C 、D 错误.故选:B . 2.【答案】

计算机仿真实验:万有引力常数的测定

实验简介 测量万有引力常数G的物理意义是极大的。然而在自然界中万有引力非常微小,对于G的测量需要非常精确的方法。1798年卡文迪许(S. H. Cavendish)用扭秤法测量了两个已知质量球体之间的引力,成为精确测量万有引力常数第一人。19世纪,坡印亭(Poynting)和坡依斯(Boys)又对卡文迪许的实验做了重大改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公认的万有引力常数G的值为。 测量引力常数G的意义是极大的。例如,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可以推算出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情况(与天文观测结果几乎完全一致);可以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卡文迪许实验所算出的G值来确定地球的质量,算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就可以推断出地球内部的物质密度,获得地核性质方面的知识等。 因为G的数值非常微小,所以在地球表面上物体之间的引力很微小,以至于通常可以忽略。因此卡文迪许扭秤法测量万有引力常数G的实验是一个非常精致的实验。时至今日,这个实验的思构思、思想、实验方法仍具有现世的指导意义,并被广泛使用。本实验要求学生: 1.掌握在扭秤摆动中求平衡位置的方法。 2.掌握如何通过卡文迪许扭秤法测量万有引力常数。 实验原理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间距为r, 质量为 m1 和m2 的两球之间的万有引力F方向沿着两球中心连线,大小为 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数。 (1)

实验仪器如卡文迪许扭秤法原理图所示。卡文迪许扭秤是一个高精度的仪器,非常灵敏,为保护仪器和防止外界干扰影响实验测量,扭秤被悬挂在一根金属丝上,装在镶有玻璃板的铝框盒内,固定在底座上。 实验时,把两个大球贴近装有扭秤的盒子,扭秤两端的小球受到大球的万有引力作用而移近大球,使悬挂扭秤的悬丝扭转。激光器发射的激光被固定在扭秤上的小镜子反射到远处的光屏上,通过测量光屏上扭秤平衡时光点的位置可以得到对应的扭转角度, 从而计算出万有引力常数 G。 假设开始时扭秤扭转角度,把大球移动贴近盒子放置,大小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为 F,小球受到力偶矩N =2 Fl而扭转,悬挂扭秤的金属丝因扭转产生与力偶矩N相平衡的反向转矩N’= K(/2),扭秤最终平衡在扭角的位置: F = G M m / d2 2F l= K( /2) 其中 K是金属悬丝的扭转常数,M是大球的质量,m是小球的质量,d 是大 球小球的中心的连线距离,l 是小球中心到扭秤中心的距离。 由转动方程可求得悬丝的扭转常数:通过转动惯量I 和测量扭秤扭转周期T 就可以得到金属丝的扭转系数K

万有引力势与电势关系及万有引力常量

万有引力势与电势关系及万有引力常量1 余德才1,曹文娟2,王新民1 1.河北工程大学理学院,邯郸(056038) 2石家庄经济学院数理学院,石家庄 (050031) E-mail :yudecaigood@https://www.360docs.net/doc/162393872.html, 摘 要:本文基于整体观和相对性理念,提出了相互作用的数理模型;引入对比参量,建立了对比万有引力势、对比电势;进一步定义了系统量综合因子r S ,从而导出万有引力势与 电势的关系式er r r gr V S G V ±=。运用逻辑推理(包括演绎)和归纳综合相结合的方法,从经典 物理学的源头--电流强度单位的定义和电量单位的定义出发,结合元电荷测定原理、气体分子动理论以及相对论质量公式,导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 的关系式: 212])(1[4)(c e m G p p p p υ πυ?=(C?G?S),解释了G 的测量值的大小、变化及其范围,消减了一个物理基本常数。 关键词:万有引力常量,关系式,数理模型,万有引力势,电势 中图分类号:O41 1. 引言 四种力场的统一属理论物理学最基本问题之一。二十世纪以来,沿“对称性”原理,已建 立了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统一的理论。然而它们与万有引力作用的统一还存在许多困难,人们期待着由精确测量万有引力常量G 得到启发和推动 [1]。自Cavendish [2]1798年采用精密扭秤取得历史上第一次较为精确的万有引力常量G 的测量值以来,人们 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技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测量工作[3-8];然而G 仍然是被测定的自 然基本常数中最不精确的,测量结果的精度和吻合度出现不一致,各测量结果之间的吻合度仅达到10-3量级。在理论上,有的预言万有引力常量的非恒量性,引力理论认为G 与宇宙的质量密度相关[1]等等。到目前为止万有引力常量的本质还不清楚。作者在观察自然系统的基础上,基于整体观和相对性理念,提出了相互作用的系统势模型;引入对比参量,推导出万有引力势与电势的关系;同时,从最基本物理量单位的定义和测定原理出发,运用逻辑推理(包括演绎)和归纳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导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 的本质关系式。 2. 相互作用数理模型 众所周知,自然界中小到微观粒子,中到动植物系统和人类系统,大到天体系统,无不 处在相互作用和演化中,如何认知所选定的系统?存在着观察者理念、认知的方法、所选时间和空间的间隔、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等的差异;存在着认知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的不完备性等,因此,认知的结果存在差异、而对系统的描述必然存在近似性。 在传统自然科学中,相互作用被分类为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等,各类相互作用被施于相应(直接或间接)的测量工具和配套的测量规则进行定量,它们是系统相互作用的各侧面反映。因此应从系统整体出发去统一各种相互作用。 自然现象中,球类系统的存在和稳定性(如各类星体、胚胎及卵、液滴、细胞、原子、原子核、质子、电子、光子等)以及各类系统界面能自动降低的趋势等,都表明系统对外是 1 本课题属于“万有引力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统一的研究项目”内容之一,得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06AIJ0240031)的资助。

引力常量的测定

引力常量的测定 牛顿虽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却没能给出准确的引力常量.这是因为一般物体间的引力非常小,很难用实验的方法将它显示出来. 1789年,即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百多年以后,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1731—1810),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卡文迪许扭秤的主要部分是一个轻而坚固的T型架,倒挂在一根金属丝的下端.T形架水平部分的两端各装一个质量是m的小球,T形架的竖直部分装一面小平面镜M,它能把射来的光线反射到刻度尺上(图6-2),这样就能比较精确地测量金属丝的扭转. 实验时,把两个质量都是m′的大球放在图 6-2所示的位置,它们跟小球的距离相等.由于m受到m′的吸引,T形架受

到力矩作用而转动,使金属丝发生扭转,产生相反的扭转力矩,阻碍T形架转动.当这两个力矩平衡时,T形架停下来不动.这时金属丝扭转的角度可以从小镜M反射的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 的距离求出,再根据金属丝的扭转力矩跟扭转角度的关系,就可以算出这时的扭转力矩,进而求得 m与m′的引力 F.卡文迪许经过多次实验,证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正确的,并测出了引力常量.他的实验结果跟现代测量结果是很接近的.想一想,怎样根据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求得地球的质量? 引力常量的测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用实验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更使得万有引力定律有了真正的实用价值.例如,可以用测定地球表面物体重力加速度的方法,测定地球的质量.也正是由于这一应用,卡文迪许被人们称为“能称出地球质量的人”. 由于引力常量很小,我们日常接触的物体的质量又不是很大,所以我们很难觉察到它们之间的引力.例如两个质量各为50kg 的人,相距1m时,他们相互的引力只相当于几百粒尘埃的重量.但是如果物体的质量很大,这个引力就非常可观了.例如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就很显著.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吸引力就更大,大约等于3.56×1022N.这样大的力如果作用在直径是9000km 的钢柱上,可以把它拉断!正是由于太阳对地球有这样大的引力,地球才得以围绕太阳转动而不离去

《万有引力定律及引力常量的测定》教案(1)(1)

万有引力定律及引力常量的测定 简单介绍。 第一、说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作为圆周运动的一个应用实例,是对第四章《匀速圆周运动》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在理解和应用上的进一步加深,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统一起来,为人类认识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本节在本册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高考重点考查内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确定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开普勒三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内容,理解卡文迪许关于引力常量测定的扭秤实验方法;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内容相对集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故采取接受性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flash图片,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过程的曲折与艰辛,充分认识到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 3、重点、难点 重点:开普勒三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依据:课标要求及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 难点:开普勒三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依据: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能力比较欠缺,加之缺乏一定的数学推理能力,很难利用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所以把它定做难点,讲授过程中重点讲解。 第二、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的叙述性、理论性较强,学生参与性、操作性较弱。故采用情境设置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此种方法适应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旺盛的特点。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性强、课堂容量大的优势,便于学生接受。 总之,本课教学以科学资料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辅助为手段,使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一个获取知识、使用知识、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第三、说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新课改的要求,高中物理教学除了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外,还应包括培养学生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是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创新应用的一节,所以本着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这个根本目标,特采取学法如下: 1、问题探究法-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探究式学习。 2、情境导学法-通过动画的播放和情境的模拟,再现行星运动场景,使学生直观全面的感受宇宙,认识宇宙。 3、研究性学习法-通过生生讨论、教师指导,对开普勒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进行研究性学习,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加强对学生大脑的多重刺激,优化学习效果,充分显现声、文、图、象于一体的多媒体功能,实现立体式教学。 第四、说教学程序 1、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人类探索太空的flash图片,并由此提出问题:人类能在太空遨游,并登上其他行星,这种现象的出现是靠神的支配,还是物理规律的约束?通过这样一个小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从而为整课教学活动的展开定下基调。 2、师生互动,讲述新课 屏幕首先展课标要求,明确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从导课问题出发先介绍前人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解释,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人类认识天体运动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浅谈“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关系

浅谈“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 王习成 【摘要】 关于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区别与联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当学生在学完万有引力之后,很容易混淆万有引力和重力两个概念,再加上中学物理中常有F 引= mg 的近似处理,学生更是容易把万有引力理解为重力。 【关键词】 重力 万有引力 一、万有引力定律 1. 内容: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引力的大小与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公式:221r m m G F = 引力常量:G=6.67×10—11 N ·m 2/kg 2 r :质点(球心)间的距离 3. 条件: 质点或均质球体 4. 理解: 普遍性、相互性、宏观性 二、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区别与联系 1. 万有引力:物体受地球的引力:2R Mm G F = 方向:指向地心。 2.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方向: 竖直向下,指垂直于当地的水平面 (重力与万有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而产生的,但重力又不等于万有引力。这是由于地球转动因素的结果。如果地球不是转动的,那么物体所受的重力就等于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另一方面,由于万有引力大小还与物体的距离有关,因此,物体位于地球表面不同高度,物体所受的重力也要发生变化。 (一)地表上的万有引力和重力 由于地球自转,静止在地球上的物体也跟着绕地轴作圆周运动,这个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就由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来提供。因此,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可以分解成物体所受的重力和随地球自转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在早期,人们认为地球是一个惯性系,于是,相对地球静止的物体便处于平衡状态。如果这个物体是用绳子悬挂着,它只可能受两个力,那就是重力W 和绳子张力T ,如图1所示。基于简单的平衡关系,有W = T 。若在绳子中间接一个测力计,重力的大小就通过测T 的大小间接测量出来了,而重力的方向就是绳子收缩的反方向。至于重力的性质,人们初步意识到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后来,人们认识到地球存在自转,是一个非惯性系,地表上(除两极外)所有“静止”的物体事实上都处在匀速圆周运动的状态中,因此,都存在向心加速度。但是,当我们仍然考查用绳子悬挂“静止”的物体时,它毕竟还是只会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两个力中,绳子张力T 的性质是不会变的(大小和方向不会变),而两个力不再平衡,那么,另一个力(重力W )的分析就值得反省了。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现在,人们已经能够对地表上“静止”的悬挂物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它受到绳子张力T 和万有引力F 的作用,T 和F 的合力ΣF 即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由于F 指向地心O 而ΣF 指向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圆心O ′,故T 并不沿地球半径方向。

【大学物理实验】扭秤法测万有引力常数

西安交通大学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 能动学院 装备02 张宏宇 2011年12月20日

西安交通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 大学物理实验 实验名称 扭秤法测万有引力常数 第 1 页 共 8 页 系 别___能动学院 ______________ 实 验 日 期 2011年12 月 20 日 专业班级___装备02__组别_____________ 实 验 报 告 日 期 2011年12 月 20 日 姓 名___张宏宇_______学号_2010037047____ 报 告 退 发 ( 订正 、 重做 ) 同 组 人__________无___________________ 教 师 审 批 签 字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在扭秤摆动中求平衡位置的方法。 2.掌握如何通过卡文迪许扭秤法测量万有引力常数。 二.实验仪器 卡文迪许扭秤,激光发射器,光屏,米尺,秒表,电源。 三.实验原理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间距为r, 质量为 m 1 和m 2 的两球之间的万有引力F 方向沿着两球中心连线,大小为 2 2 1r m m G F (1) 其中 G 为万有引力常数。 实验仪器如卡文迪许扭秤法原理图所示。卡文迪许扭秤是一个高精度的仪器,非常灵敏,为保护仪器和防止外界干扰影响实验测量,扭秤被悬挂在一根金属丝上,装在镶有玻璃板的铝框盒内,固定在底座上。

实验时,把两个大球贴近装有扭秤的盒子,扭秤两端的小球受到大球的万有引力作用而移近大球,使悬挂扭秤的悬丝扭转。激光器发射的激光被固定在扭秤上的小镜子反射到远处的光屏上,通过测量光屏上扭秤平衡时光点的位置可以得到对应的扭转角度, 从而计算出万有引力常数 G 。 假设开始时扭秤扭转角度00=θ,把大球移动贴近盒子放置,大小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 ,小球受到力偶矩Fl N 2=而扭转,悬挂扭秤的金属丝因扭转产生与力偶矩N 相平衡的反向转矩)2/('θK N =,扭秤最终平衡在扭角θ的位置: 2/d GMm F = )2/(2θK Fl = l d GMm K 2 4 =θ 其中 K 是金属悬丝的扭转常数,M 是大球的质量,m 是小球的质量,d 是大球小球的中心的连线距离,l 是小球中心到扭秤中心的距离。 由转动方程可求得悬丝的扭转常数:通过转动惯量I 和测量扭秤扭转周期T 就可以得到金属丝的扭转系数K 2 2 4T I K π= 假设小球相对大球是足够轻,那么转动惯量22ml I =,因此扭转角

万有引力实验报告

扭秤法测引力常量 (本讲义材料主要来自清华基础物理实验讲义和中国科技大学的物理实验教材) 1.引言 扭秤法测引力常量是著名的经典物理实验之一,为了确定引力常量G的数值,1798年,卡文迪许(Cavendish)用扭秤法测量了两个已知质量的球体之间的引力,成为精确测量引力常量的第一人。19世纪,玻印亭(Poynting)和玻伊斯(Boys) 又对卡文迪许实验做了重大改进。 目前,引力常量公认为6.672 59?10-11 N?m2/kg2。 测定引力常量G的意义是极大的。例如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可以推算出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情况,如果能够定出G的大小,则根据上述计算和观测结果就可以确定地球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卡文迪许是第一个称量地球的人。算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就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的物质信息。 由于G是一个非常小的量,普通物体之间的引力非常微小,因此卡文迪许实验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常精细与精致的实验。尽管200年后的今天,科学技术和测量手段大大提高,但这一实验的构思和方法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启发作用。 本实验的目的如下: 1) 观察物体间的万有引力现象,学习和掌握卡文迪许型扭秤测引力常量的方法。 2) 试测量(万有)引力常量G。 图1 卡文迪许型扭秤外形图图2 扭秤主体结构示意图 2.实验仪器 卡文迪许型扭秤,半导体激光器(前端带有调焦透镜),秒表,卷尺,坐标纸。 卡文迪许型扭秤外形图如图1所示。扭秤装在镶有玻璃板的铝框盒内,固定在底座上,扭秤的内部主体结构图见图2。长约16cm的铍青铜扭转悬丝⑥,通过连接片与上螺杆⑤和下螺杆⑦相连接。①是上螺杆的锁紧螺母,②是悬丝的转角调节螺母,用于调节扭秤的平衡中心位置。③是调节悬丝上下微动的调节螺母,④是上螺杆固定的锁紧螺钉。在下螺杆上装有反光小镜⑧和相距10.0 cm、质量m=20.0 g的两个小铅球⑨。⑩是减缓悬丝摆动的阻尼板。在仪器侧面有旋钮⑾,逆时针转动可以向上举起扭秤,使悬丝处于松弛休息状态。在底座上有放置铅球的可旋转支撑架⑿,可使铅球移近或离开小铅球⑨,在底座下面装有调整仪器水平的三个调节脚⒀。 3.实验原理 图3是扭秤结构原理图,悬丝下吊一横杆,杆端各有质量为m=20.0g的小铅球, 球心距为2d0。当质量为M的大球靠近小球时,万有引力使小球移近大球, 从而使悬丝扭转。测出平衡时悬丝扭转角即可得 出引力大小。

万有引力常数精确测量

科学研究方法 --万有引力常数G 的自由落体法精确测量 我们从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到牛顿自然哲学数学原理的发表,感受微积分带给我们的方向,到经典物理大厦的倒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产生,到如今的拓扑学和计算机的出现,这每一次的看似新知识的出现,都出现着新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变革,认识世界的方法,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思维方法。 现在我们真实的感受下科学研究方,我们客观的认识一下研究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万有引力常数G 是一个与理论物理、天体物理和地球物理等密切相关的物理学基本常数, 它的精确测量在引力实验乃至整个实验物理学中占据着特殊地位. 尽管两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为此竭尽全力, 但G 的测量精度仍然是物理学基本常数中最差的. 现在我们认识实验室测量万有引力常数G 。 测G 的困难 在过去的200 多年中, 人们在万有引力常数G 的测量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但引力常数G 测量精度的提高却非常缓慢, 几乎是每一个世纪才提高一个数量级. 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之所以如此缓慢,其原因是众所周知的. 首先, 万有引力是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中最微弱的。例如, 一个电子与一个质子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约是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的1039倍。 微弱的引力信号极易被其他干扰信号所湮没, 因此在实验中必须克服电磁力、地面振动、温度变化等因素对实验的干扰, 测量必须在一些采取特别措施的实验室进行。其次, 万有引力是不可屏蔽的, 因此检验质量必然会受到除了实验专门设置的吸引质量以外的其他物体的引力干扰, 比如实验仪器、实验背景质量、实验人员等. 另外, 移动的质量体, 如实验室附近驶过的车辆以及行人都会给实验带来引力扰动. 即使在十分偏僻安静的实验室,云层气压、雨雪等天气的变化等都会干扰测量结果。第三, 到目前为止, 还没发现G 与任何其他基本常数之间存在确定的联系, 因此不可能用其他基本常数来间接确定G 值, 只能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第四,实验精度受到了测量仪器精度的限制。 目前G 的测量精度基本上代表了现有机械加工与测量的水平.最后, 用于探测微弱引力的工具, 如各种形式的扭秤和天平等, 存在各种寄生耦合效应和系统误差, 最终限制了测量精度的提高。 表1 CODATA-06 收录的测G 实验结果和2002, 2006 CODATA 推荐值No 实验者 代号实验方法G (2 131110---s kg m )u r (ppm)1 Karagioz et al.TR&D-96 [40]扭秤周期法 6.6729(5)752 Bagley et al LANL-97[41]扭秤周期法 6.6740(7)1053 Gundlach et al UWash-00[42]角加速度法 6.674255(92)144Quinn et al BIMP-01[43]簧片扭秤补偿法 6.67559(27) 40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

重力与万有引力关系四种模型---教师版

一、重力与万有引力关系模型 1.考虑地球(或某星球)自转影响,地表或地表附近的随地球转的物体所受重力实质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由于地球的自转,因而地球表面的物体随地球自转时需要向心力,向心力必来源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重力实际上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由于纬度的变化,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也不断变化,因而地球表面的物体重力将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即重力加速度的值 g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增大.在赤道上,在两极处, 。 例1如图1所示,P、Q为质量均为m的两个质点,分别置于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如果把地球看成是一个均匀球体,P、Q两质点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P、Q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相等 B.P、Q受地球重力相等 C.P、Q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大小相等 D.P、Q做圆周运动的周期相等 解析:随地球自转的物体必与地球有相同的周期、角速度;质量一样的物体在地表不同纬度处所受地球万有引力一般大,但重力和向心力不一般大.正确选项是CD。 2.忽略地球(星球)自转影响,则地球(星球)表面或地球(星球)上方高空物体所受的重力就是地球(星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 例2荡秋千是大家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将来的某一天,同学们也许会在其它星球上享受荡秋千的乐趣。假设你当时所在星球的质量是、半径为,可将人视为质点,秋千质量不计、摆长不变、摆角小于90°,万有引力常量为。那么,(1)该星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等于多少? (2)若经过最低位置的速度为,你能上升的最大高度是多少? (3)解析:(1)设人的质量为,在星球表面附近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有

卡文迪许扭秤法测量万有引力常数

卡文迪许扭秤法测量万有引力常数 班级核工程82 学号 08182022 姓名刘勇

卡文迪许扭秤法测量万有引力常数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在扭秤摆动中求平衡位置的方法。 2. 掌握如何通过卡文迪许扭秤法测量万有引力常数。 二、实验仪器 卡文迪许扭秤,激光发射器, 光屏,米尺,秒表,电源 三、实验原理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间距为r, 质量为 m1 和m2 的两球之间的万有引力F 方向沿着两球中心连线,大小为 其中G 为万有引力常数。 实验仪器卡文迪许扭秤法原理图所示。卡文迪许扭秤是一个高精度的仪器,非常灵敏,为保护仪器和防止外界干扰影响实验测量,扭秤被悬挂在一根金属丝上,装在镶有玻璃板的铝框盒内,固定在底座上。 实验时,把两个大球贴近装有扭秤的盒子,扭秤两端的小球受到大球的万有引力作用而移近大球,使悬挂扭秤的悬丝扭转。激光器发射的激光被固定在扭秤 r m m G F 2 2 1

上的小镜子反射到远处的光屏上,通过测量光屏上扭秤平衡时光点的位置可以得到对应的扭转角度, 从而计算出万有引力常数 G 。 假设开始时扭秤扭转角度θ0=0,把大球移动贴近盒子放置,大小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 ,小球受到力偶矩N =2 Fl 而扭转,悬挂扭秤的金属丝因扭转产生与力偶矩N 相平衡的反向转矩N ’= K(θ/2),扭秤最终平衡在扭角θ的位置: F=G M m /d 2 2Fl= K(θ/2) 其中 K 是金属悬丝的扭转常数,M 是大球的质量,m 是小球的质量,d 是大球小球的中心的连线距离,l 是小球中心到扭秤中心的距离。 由转动方程可求得悬丝的扭转常数:通过转动惯量I 和测量扭秤扭转周期T 就可以得到金属丝的扭转系数K : 假设小球相对大球是足够轻,那么转动惯量l m I 2 2= 因此由上述几式得,扭转角l d 2 2 2 π T 2GM θ= 。 当大球转动到相反的对称位置后,新平衡位置是-θ, 因此平衡时的总扭转角为 l d 2 22 πT GM 2θ= 通过反射光点在光屏上的位移S 可以得到悬丝扭转角度。由于万有引力作用很弱,使得扭秤平衡时扭转角很小,此时可以认为:D S θ2=,其中D 是光屏到扭秤的距离。 T I K 2 2 π 4=

空间体积变化与万有引力常数的关系

空间体积变化与万有引力常数的关系 朱枭胡1胡建明2 1.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南通 226300 2.太仓中集苏州 215434 摘要:目的通过推导和分析,寻求万有引力的成因。方法根据万有引力及牛顿第二定律公式,推导万有引力常数的相关因素。结果通过推导分析,万有引力常数与空间体积变化的加速度成正比关系。结论根据分析和推导,我们可以发现一种万有引力的成因,万有引力是由于空间体积的加速度缩小而产生,也即在空间体积的加速度缩小作用下,空间产生了重力场,物质之间产生了相互吸引的作用;同时物体间并不都是相互吸引,在物体所处空间体积发生加速增大时,物体周围产生时空变化呈凸面形,物体间将产生相互推斥的作用。 关键词: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常数;牛顿第二定律;空间体积变化;空间体积变化加速度;万有引力成因。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ce change and the Gravitation Constant Zhu XiaoHu1Hu Jianming2 1.Tongzhou Senior High School of Jiangsu Province,Nantong 226300 2.Taicang CIMC Co.,Ltd, Suzhou 215434 Abstract We analyze the formula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 and Newton's second law, and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ce change and the gravitation constant, the gravitation constant is in direct proportion to the average acceleration of the space volume change. Thereof we offered a new theory about the cause of formation of the universal gravitation, and we find the ultimate cause of formation of gravitation is the change of space volume not the space-time bending, the matters are not attracted each other always, they are maybe repulsed each other if they are in the repulsion force zone, and the space-time bending is convex. Key words universal gravitation, universal gravitation constant, newton's second law, the change of space volume, average acceleration of the space volume change, cause of formation of the universal gravitation. 1 引言 牛顿第二定律阐明了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物体运动的规律。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算,尝试推导空间体积变化与万有引力常数之间的关系。

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一:明确地球表面上物体的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有人说,重力是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所受到的地球对它的引力,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忽略了地球自转对物体的影响,若考虑这一影响,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F ,可以分解成物体所受的重力mg 和随地球自转而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如图所示,其中F=2Mm G R f 向=2m r ω 2 a w r =向 cos r R θ= G 为重力mg (M 为地球的质量,m 为物体的质量,R 为地球的半径,r 为物体随地球自转所做圆周运动的半径,θ为纬度) ① 当物体在赤道上,F 、mg 、f 向三力同向, 此时f 向达到最大值,重力达到最小值 2min 2Mm G F f G m r R ω=-=-向 ② 当物体在两极时,f 向=0,F=mg ,此时重力等于万有引力,重力达到最大值 max 2 Mm G G R = ③ 当物体由赤道向两极移动的过程中,向心力减小,重力增大,只有物体在两极时 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才等于重力。总之无论如何,都不能说重力就是万有引力。 练习1:地球质量M=245.9810kg ?,半径6 6.3710R m =?,试计算 1.0m kg =的物体分别在地球的北极及赤道地面上时的对地面的压力。 (9.83N 方向沿半径指向地球的球心;9.796N 方向沿半径指向地球的球心) 二:明确离开地球表面的物体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离开地球表面的物体:物体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由F G f 向

2()Mm mg G R h '=+得,离地h 高处重力加速度2() M g G R h '=+,这里的M 、R 分别为地球的质量和半径,将h 取作0,即得地面附近重力加速度2GM g R = 。可见()2 2gR g R h '=+(其中2GM gR =称为黄金代换) 练习2:假设地球自转速度达到使赤道上的物体能“飘”起来(完全失重),试估算一下,此时地球上一天等于多长时间?(1.4h) 三:会求任一星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不同星球表面物体的重力由星球对物体的引力产生,2 M m F G mg R '=='星 2M g G R '='星 (M '表示任意星球的质量,R '表示它的半径)

万有引力定律(附带答案)

万有引力定律 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 一、计算题 1、(15分) 要使一颗人造地球通讯卫星(同步卫星)能覆盖赤道上东经75.0°到东经135.0°之间的区域,则卫星应定位在哪个经度范围内的上空?地球半径R0= 6.37×106m.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 = 9. 80m/s2. 2、(2011·武汉市四月调研)人们通过对月相的观测发现,当月球恰好是上弦月时,如图甲所示,人们的视线方向与太阳光照射月球的方向正好是垂直的,测出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和地球与月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θ.当月球正好是满月时,如图乙所示,太阳、地球、月球大致在一条直线上且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这时人们看到的月球和在白天看到的太阳一样大(从物体两端引出的光线在人眼光心处所成的夹角叫做视角,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决定于视角).已知嫦娥飞船贴近月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0,试估算太阳的半径. 3、假设某次天文现象中,地球和某行星在同一轨道平面内同向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地球的轨道半径为R,运转周期为T。地球和太阳中心的连线与地球和行星的连线所夹的角叫做地球对该行星的观察视角(简称视角)。已知该行星的最大视角为θ,当行星处于最大视角处时,是地球上的天文爱好者观察该行星的最佳时期。若某时刻该行星正处于最佳观察期,行星、地球的绕太阳的运行方向相同,如图所示,求: (1)该行星绕太阳的运转周期T 1 (2)问该行星下一次处于最佳观察期至少需要经历多长的时间Δt 4、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链一号02星”送入 太空.火箭飞行约26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分离, 卫星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天链一号02星”是我国第二颗地球同步轨 道数据中继卫星,又称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 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中继卫星被誉为“卫星的卫星”,是航天器太空 运行的数据“中转站”,用于转发地球站对中低轨道航天器的跟踪测控信号和中继航天器发回地面的信息的地球静止通信卫星. (1)已知地球半径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地球自转周期T,万有引力常量为G,请你求出地球的密度和“天链一号02星”距地面的高度? (2)某次有一个赤道地面基站发送一个无线电波信号,需要位于赤道地面基站正上方的“天链一号02星”把该信号转发到同轨道的—个航天器,如果航天器与“天链一号02星”处于同轨道最远可通信距离的情况下,航天器接收到赤道地面基站的无线电波信号的时间是多少?(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半径为r,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为光速c.)

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习题

第2节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 要点: 一、若考虑地球自转时,在地球表面的物体,角速度都相同,所以向心力公式: _____________ (1)在赤道上,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两极时,向心力为_______,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关系式:___________ (3)在其他位置时,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结论:从赤道向两极,重力加速度____________(增大、减小) 若不考虑地球自转,在地球表面的物体,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关系:_____________ 黄金公式:___________ 二、在距地球表面高为H的山顶上,重力加速度的公式:____________(用G.M.R. H表示) 随着高度变大,重力加速度______________(增大、减小) 习题: 1.某行星的质量与地球的质量比为a,半径比为b,则该行星表面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之比多少? 2.火星半径为地球半径的一半,火星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 9.一位宇航员连同宇航服在地球 上的质量为100 kg,则在火星上其质量为________kg,重力为________ N.(g取9.8 m/s2)

3. 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飞船内进行了我国首次天空授课,演示了一些完全失重状态下的物理现象。若飞船质量为m ,距地球表面高度为h ,地球质量为M ,半径为R ,引力常量为G ,则飞船所在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 A.0 B. ()2h R GM + C.()2h R GMm + D.2h GM 4. 地球半径为R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若高空中某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 21,则该处距地R 球表面的高度为( ) A. ()R 12- B.R C.R 2 D.R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