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

最新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州寒食诗(二首)

(北宋)苏轼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定风波①

(北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本词作于1082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从以上两首诗和一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面对贬谪黄州“苦雨”“萧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悲苦生活,苏轼的内心是充满悲愤的,既有生活艰辛的苦闷,又有“病起须已白”、心念朝堂“拟哭途穷”的悲凉;但他却能面向苦痛转换自己的心态,在风雨中“竹杖芒鞋”“何妨吟啸且徐行”,用积极的心态豁然相迎。

【解析】【分析】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剑,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定风波》该词作于黄州谪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故答案为: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面对贬谪黄州“苦雨”“萧瑟”“空庖煮

寒菜,破灶烧湿苇”的悲苦生活,苏轼的内心是充满悲愤的,既有生活艰辛的苦闷,又有“病起须已白”、心念朝堂“拟哭途穷”的悲凉;但他却能面向苦痛转换自己的心态,在风雨中“竹杖芒鞋”“何妨吟啸且徐行”,用积极的心态豁然相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2.阅读下词,完成后面小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沁园春”是这首词的________,“风骚”原指《诗经》中的《________》和《楚辞》中的《________》。

(2)上下阕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好处?

(3)下阕中“惜”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词牌名;国风;离骚

(2)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抒情为主。这样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3)一个“惜”字,定下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既褒扬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雄才伟略和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又批判否定了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的不足,饱含惋惜之情。

【解析】【分析】(1)①《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②“风骚”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2)《沁园春·雪》用了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上半阙,融情于景,通过描写壮美的北方雪景,抒发热爱、赞颂祖国大好河山之情。下半阙,融情于议,通过对古代著名帝王的恰如其分地评价和议论,抒发革命者的豪情。

(3)“惜”字领起“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惜”字的含义:①“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他们一生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肯定了他们,也就是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②“惜”字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③“惜”字包含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定信念。

故答为:⑴词牌名;国风;离骚;

⑵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抒情为主。这样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⑶一个“惜”字,定下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既褒扬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雄才伟略和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又批判否定了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的不足,饱含惋惜之情。

【点评】⑴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⑵本题考查对词中表达方式的把握。上阕描写,由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阕议论,抒情。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⑶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需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参照示例,根据提示,赏析《村晚》。

示例: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字词赏析】“敲”“落”极富情致,颇见主人候客的急切之状和焦急难耐的心情。

【情感表达】借蛙声喧闹,映衬夜晚的寂静,表达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

村晚

(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①陂:池塘的岸。②清:水波纹。③腔:曲调。

【答案】【字词赏析】“横”字表明牧童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情感表达】借牧童在牛背上随意坐着及吹着笛子,写出了乡村环境的幽静,表达了诗人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此题属于字词赏析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从诗中挑选出富有表现力的字进行赏析。如"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信”,这里是随意的意思,表明牧童是随意地吹奏曲子,表现牧童的悠闲自得。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据此可知,诗人借牧童在牛背上随意坐着及吹着

笛子,写出了乡村环境的幽静,表达了诗人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横”字表明牧童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2)借牧童在牛背上随意坐着及吹着笛子,写出了乡村环境的幽静,表达了诗人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2)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两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来写景,周密用“________”形象表现蝴蝶流连花从的情态,赵翼则认为秋风“________”,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

(2)两诗都以《野步》为题,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烂醉;管闲事

(2)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对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悲苦、愁苦)之情。

【解析】【分析】(1)周密在诗中,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翼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

(2)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盎然生机和春天的活力。表达了沉醉在美好春光里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

故答案为:⑴烂醉;管闲事;

⑵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对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悲苦、愁苦)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境之间的关系如何等。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军城早秋

严武(唐)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朔云边月满西山”一句中的“满”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2)诗歌的三、四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1)诗人用“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为浓重。(意对即可)

(2)诗歌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必胜的坚定信念(昂扬的斗志、歼灭敌军的决心也可);洋溢着边关将士保疆卫国的爱国热情。

【解析】【分析】(1)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朔云边月满西山”意思是: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所以一个“满”字,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寓意边地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故答案为:⑴诗人用“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为浓重。(意对即可)

⑵诗歌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必胜的坚定信念(昂扬的斗志、歼灭敌军的决心也可);洋溢着边关将士保疆卫国的爱国热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诗歌中炼字是高频考点,考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赏析,注意将关键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理解。

⑵本题是对诗人情感的考查。考生要理解颔联和尾联的含义及手法、抒情方式和角度,要注意诗歌鉴赏的常考点及其答题模式。

6.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洛城”指什么地方?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赏析。

【答案】(1)洛阳。

(2)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洛城:今洛阳,唐时的繁华之都。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修辞手法,赋予玉笛人的情态,写出了诗人李白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听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笛声随春风时隐时现的特点。以声音反衬夜晚的安静,写出诗人此时百无聊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理。

故答案为:⑴洛阳。

⑵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点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注释,稍加留心能够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结合语句,从表现手法、内容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7.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①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②久,何年致此身③?

【注】①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②郊扉:郊居。③致此身:献身于国君。

(1)首联通过描绘景物________和________,渲染了________的氛围。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风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2)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

【解析】【分析】⑴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渲染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⑵《灞上秋居》中的"灞上"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作者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于秋节变换,身世落寞,作此诗慰藉愁情。诗歌的尾联可谓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故答案为:⑴风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⑵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干要求,锁定诗歌的首联,这两句诗中所描写景物是风雨、雁;渲染了一种愁苦哀伤的氛围。为整首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⑵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

8.古诗词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中“眦”的意思是________,颔联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特点。(2)结合全诗,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1)眼角;神奇秀丽,高大巍峨

(2)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决眦入归鸟”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眦:眼角。“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故答案为:⑴眼角;神奇秀丽,高大巍峨

⑵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_______”,以“_______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

【答案】(1)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2)【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示例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简单,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从诗句筛选出内容相关的诗句即可,苏辙在《怀渑池寄子瞻兄》中说如果我们下次再在这里相遇,还要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题壁诗。而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告诉子由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苏辙在《怀渑池寄子瞻兄》中说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鸣,而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告诉子由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据此答题即可。(2)首先要理解苏辙诗中的“怕雪泥”所表达的感情,然后再简析苏轼“应似飞鸿踏雪

泥”这句话的用意。“怕雪泥”中的雪泥有有两层含义,一是本义,二是比喻义,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仕途的艰难。苏辙的意思是说,当年我们曾经一起讨论仕途的艰难。而苏轼在应答诗中说,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苏轼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故答案为:⑴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⑵【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示例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整首诗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中筛选出合适的诗句即可。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五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哪些诗句照应诗歌题目“行路难”?

(2)请从用典的角度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

【答案】(1)①欲渡黄河冰塞川;②将登太行雪满山;③多歧路,今安在?

(2)闲时就学太公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像伊尹般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运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或表明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解析】【分析】(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了作者人生路上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则直接感叹自己前行之路的艰难。

(2)“闲来垂钓碧溪上”指的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忽复乘舟梦日边”指的是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

灭夏。作者在这里借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表达了诗人对从未来仍有所期待。

故答案为:⑴①欲渡黄河冰塞川;②将登太行雪满山;③多歧路,今安在?

⑵闲时就学太公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像伊尹般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运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或表明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那个完成此题。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诗句的内容、运用的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诗句。

二、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1.名著阅读

①那天下午,因天气不好不能散步。我于是溜进餐室,里面有一个书架,我很快就找了一本书。于是爬上窗台,缩起双脚,盘腿坐下,将波纹窗帘几乎完全拉拢,把自己加倍隐蔽了起来。

②在翻书的间隙,我抬头细看冬日下午的景色。远处,只见一片白茫茫云雾,近处,是湿漉漉的草地和受风雨摧打下的树丛。连绵不断的冷雨,在一阵阵凄厉寒风的驱赶下横扫而过。

③当时,我膝头摊着书,心里乐滋滋的,就怕别人来打扰。但打扰来得很快,餐室的门开了。

④“嘿!苦恼小姐!”约翰·里德叫唤着,随后又打住了,显然发觉房间里空无一人。

⑤“幸亏我拉好了窗帘。”我想。我真希望他发现不了我的藏身之地。约翰·里德自己是发现不了的,可惜伊丽莎从门外一探进头来,就说:“她在窗台上,准没错,杰克。”$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163088756.html,

⑥我立即走了出来,因为一想到要被这个杰克硬拖出去,身子便直打哆嗦。

⑦“什么事呀?”我问。既尴尬又不安。

⑧“你到这里来。”约翰·里德说。他在扶手椅上坐下,打了个手势,示意我走过去站到他面前。

⑨约翰·里德是个十四岁的学生,比我大四岁。他长得又大又胖,但肤色灰暗,一副病态。

⑩这阵子,他本该呆在学校里,可是他妈妈把他领了回来,住上—两个月,说是因为“身体虚弱”。但他老师却断言,要是家里少送些糕点糖果去,他会什么都很好的,做母亲的却认为约翰是过于用功,或许还因为想家,才弄得那么面色蜡黄的。约翰对母亲和姐妹们没有多少感情,而对我则总是欺负。他经常欺侮我,虐待我。弄得我每根神经都怕他。面对他的恐吓和欺侮,我无处哭诉。佣人们不愿站在我一边去得罪他们的少爷,而里德太太则装聋作哑,儿子打我骂我,她熟视无睹,尽管他动不动当着她的面这样做,而背着她的时候不用说就更多了。

?我向来对约翰逆来顺受,因此便走到他椅子跟前。他拼命向我伸出舌头。我明白他会

马上下手,一面担心挨打,一面凝视着这人那副令人厌恶的嘴脸。突然他二话没说,狠狠给了我一拳。我一个踉跄,从他椅子跟前倒退了一两步才站稳身子。“这是对你的教训,”他说,“谁叫你鬼鬼祟祟躲到窗帘后面,谁叫你两分钟之前眼光里露出那副鬼样子,你这耗子!”我已经习惯了约翰·里德的谩骂,从来不愿去理睬,一心只想着如何去忍受辱骂之后必然而来的毒打。

?“你躲在窗帘后面干什么?”他问。“在看书。”我答道。“把书拿来。”他又说。我走回窗前把书取来。

?“你没有资格动我们的书。你靠别人养活你,你没有钱,你爸爸什么也没留给你,你应当去讨饭,而不该同像我们这样体面人家的孩子一起过日子,不该同我们吃一样的饭,穿妈妈掏钱给买的衣服。现在我要教训你。这些书都是我的,连整座房子都是,要不过几年就归我了。滚,站到门边去,离镜子和窗子远些。”

?我照他的话做了,起初并不知道他的用意。但是他把书举起,拿稳当了,立起身来摆出要扔过来的架势时,我本能地往旁边一闪,可是晚了,那本书己经扔过来,打中了我,我应声倒下,脑袋撞在门上,碰出了血来,疼痛难忍。我的恐惧心理已经越过了极限,另外的心理紧接着占了上风。

?“你是个恶毒残暴的孩子!”我说,“你像个杀人犯……你像罗马暴君!”“什么!什么!”他大叫大嚷,“那是她说的吗?伊丽莎、乔治亚娜,我还能不去告诉妈妈吗?不过我先要……”他向我直冲过来,我只觉得他揪住了我的头发和肩膀,我已经跟他肉搏,我发现他真是个暴君,是个杀人犯。我觉得一两滴血从头上顺着脖子淌下来,感到一阵热辣辣的剧痛。这些感觉一时占了上风,我不再畏惧,发疯似地同他对打起来。伊丽莎和乔治亚娜早已跑出去讨救兵,里德太太来到现场,后面跟随着贝茜和女佣艾博特。我们给拉开了,我只听见她们说:“哎呀!这样撒泼,竟敢打约翰少爷来。”

?里德太太又补充说:“把她拖到红房子里去关起来。”于是马上就有两双手按住了我,把我拖上楼去。

【注】杰克:即约翰·里德伊丽莎、乔治亚娜:约翰·里德的姐妹

(1)那天下午,“我”有哪些不幸的遭遇?请分4点概括。

(2)根据选文情节,分析并概括“我”的性格。

(3)舅妈一家为什么不喜欢“我”?

(4)原著故事情节主要发生地除了舅妈家里,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地方。

(5)选出与本文作者属同一国家的作者()m

A.安徒生 B.雨果 C.莎士比亚 D.契诃夫

(6)除选文外,简述原著中你记忆深刻的一个情节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答案】(1)①我被约翰·里德狠狠地打了一拳

②我受到约翰·里德的谩骂

③我被约翰·里德扔过来的书打中并倒下,脑袋碰出了血。

④我被拖到红房子里去关起来。

(2)①“我很快就找了一本书。于是爬上窗台,缩起双脚,盘腿坐下,将波纹窗帘几乎完全拉拢,把自己加倍隐蔽了起来。”说明“我”喜欢读书、喜欢安静(不喜欢被人打扰)

②“便走到他椅子跟前”、“我已经习惯了约翰·里德的谩骂,从来不愿去理睬,一心只想着如何去忍受辱骂之后必然而来的毒打。”“我走回窗前把书取来。”、“我照他的话做了”说明“我” 软弱,逆来顺受

③“‘你是个恶毒残暴的孩子!’我说,‘你像个杀人犯……你像罗马暴君!’”、“我不再畏惧,发疯似地同他对打起来”说明“我”也有勇敢的一面,有反抗精神。(意思达到即可。)

(3)舅妈看不起降低身份结婚的简·爱的母亲;不满舅舅收留简·爱;不喜欢简·爱的性格。(4)劳沃德学校

;桑菲尔德庄园

;圣·约翰家

(5)C

(6)略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搜索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我”不幸的遭遇,分4点概括。①我被约翰·里德狠狠地打了一拳②我受到约翰·里德的谩骂③我被约翰·里德扔过来的书打中并倒下,脑袋碰出了血。④我被拖到红房子里去关起来。(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并概括“我”的性格的能力。根据选文情节,可从四各方面概括:①“我很快就找了一本书。于是爬上窗台,缩起双脚,盘腿坐下,将波纹窗帘几乎完全拉拢,把自己加倍隐蔽了起来。”说明“我”喜欢读书、喜欢安静(不喜欢被人打扰)②“便走到他椅子跟前”、“我已经习惯了约翰·里德的谩骂,从来不愿去理睬,一心只想着如何去忍受辱骂之后必然而来的毒打。”“我走回窗前把书取来。”、“我照他的话做了”说明“我” 软弱,逆来顺受

③“‘你是个恶毒残暴的孩子!’我说,‘你像个杀人犯……你像罗马暴君!’”、“我不再畏惧,发疯似地同他对打起来”说明“我”也有勇敢的一面,有反抗精神。(意思达到即可。)(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的能力。舅妈一家不喜欢“我”,是因为舅妈看不起降低身份结婚的简·爱的母亲;不满舅舅收留简·爱;不喜欢简·爱的性格。(4)此题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依据作品内容可知,原著故事情节主要发生地除了舅妈家里,还有劳沃德学校、桑菲尔德庄园、圣·约翰家三个地方。(5)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掌握能力。选C (6)此题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12.阅读全文,回答1-3题

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

①去年教师节,习近平到北师大慰问教师时提到:“古代经典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基因。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②流传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精神追求、审美取舍。它是全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影响着全民族的行为规范。但是,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过起起落落的波折。目前存在的一些地方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与对传统文化的淡忘有密切关系。国家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③我们且举对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儒道两家思想的例子来说。儒家提倡“正心诚意,修齐治平”,把“正心、诚意”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从个体的品质修养入手,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为实现这个目的,还得从学习入手。在儒家传统文化体系里,许多学说都落脚于道德问题上,都以“修己”即个体道德修养为核心,为落脚点。今天我们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建设新的道德风尚,只有社会的个体即每小人都注重自身的道德建设并付诸实践,才能够造就高尚纯洁的道德环境。再如,《道德经》里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提倡“慈爱、俭啬”。这样的告诫与主张,对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仍然有极好的警戒作用。

④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于流传几千年的经典之中,经史子集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把古代经典转变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就应该认真学习古代经典,准确领会和掌握古代经典中所蕴含的精义,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它们转化为文化知识,积淀为全民族的文化基因。

⑤学习古代经典,应把握精髓,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人文精神的回归,弘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不是仅仅穿上汉服,戴着方巾,吟诵几篇古文就可以毕其功。

现在,多种古籍整理的大工程都在进行中,学习国学和传统文化的热潮仍方兴未艾,学习古代经典,把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转变力人们的文化基因,并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任重而道远。

(选自《人民日报》,选文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 ________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 。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句中加点词“嵌”字形象而深刻地表明学好古代经典的重要性。

C.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的原因是人们没有学好《道德经》。

D.文章结尾,提醒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握好其精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答案】(1)古代经典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基因(回答“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也可)。

(2)事例论证(或事实论证、举例论证)

;列举儒道两家思想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从而进一步证明中心论点,更有说服力。

(3)C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掌握口议论文的论点一般是题目或含在第一段中、最后一段中。是一句话的形式呈现的口仔细分析本文,结合题目,可知,本文的论点是:古代经典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基因。

1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简·爱

①那天下午,因天气不好不能散步。我于是溜进餐室,里面有一个书架,我很快就找了一本书。于是爬上窗台,缩起双脚,盘腿坐下,将波纹窗帘几乎完全拉拢,把自己加倍隐蔽了起来。

②在翻书的间隙,我抬头细看冬日下午的景色。远处,只见一片白茫茫云雾,近处,是湿漉漉的草地和受风雨摧打下的树丛。连绵不断的冷雨,在一阵阵凄厉寒风的驱赶下横扫而过。

③当时,我膝头摊着书,心里乐滋滋的,就怕别人来打扰。但打扰来得很快,餐室的门开了。

④“嘿!苦恼小姐!”约翰·里德叫唤着,随后又打住了,显然发觉房间里空无一人。

⑤“幸亏我拉好了窗帘。”我想。我真希望他发现不了我的藏身之地。约翰·里德自己是发现不了的,可惜伊丽莎从门外一探进头来,就说:“她在窗台上,准没错,杰克。”

⑥我立即走了出来,因为一想到要被这个杰克硬拖出去,身子便直打哆嗦。

⑦“什么事呀?”我问。既尴尬又不安。

⑧“你到这里来。”约翰·里德说。他在扶手椅上坐下,打了个手势,示意我走过去站到他面前。

⑨约翰·里德是个十四岁的学生,比我大四岁。他长得又大又胖,但肤色灰暗,一副病态。

⑩这阵子,他本该呆在学校里,可是他妈妈把他领了回来,住上—两个月,说是因为“身体虚弱”。但他老师却断言,要是家里少送些糕点糖果去,他会什么都很好的,做母亲的却认为约翰是过于用功,或许还因为想家,才弄得那么面色蜡黄的。约翰对母亲和姐妹们没有多少感情,而对我则总是欺负。他经常欺侮我,虐待我。弄得我每根神经都怕他。面对他的恐吓和欺侮,我无处哭诉。佣人们不愿站在我一边去得罪他们的少爷,而里德太太则装聋作哑,儿子打我骂我,她熟视无睹,尽管他动不动当着她的面这样做,而背着她的时候不用说就更多了。

?我向来对约翰逆来顺受,因此便走到他椅子跟前。他拼命向我伸出舌头。我明白他会马上下手,一面担心挨打,一面凝视着这人那副令人厌恶的嘴脸。突然他二话没说,狠狠给了我一拳。我一个踉跄,从他椅子跟前倒退了一两步才站稳身子。“这是对你的教训,”他说,“谁叫你鬼鬼祟祟躲到窗帘后面,谁叫你两分钟之前眼光里露出那副鬼样子,你这耗子!”我已经习惯了约翰·里德的谩骂,从来不愿去理睬,一心只想着如何去忍受辱骂之后必然而来的毒打。

?“你躲在窗帘后面干什么?”他问。“在看书。”我答道。“把书拿来。”他又说。我走回窗前把书取来。

?“你没有资格动我们的书。你靠别人养活你,你没有钱,你爸爸什么也没留给你,你应当去讨饭,而不该同像我们这样体面人家的孩子一起过日子,不该同我们吃一样的饭,穿妈妈掏钱给买的衣服。现在我要教训你。这些书都是我的,连整座房子都是,要不过几年就归我了。滚,站到门边去,离镜子和窗子远些。”

?我照他的话做了,起初并不知道他的用意。但是他把书举起,拿稳当了,立起身来摆出要扔过来的架势时,我本能地往旁边一闪,可是晚了,那本书己经扔过来,打中了我,我应声倒下,脑袋撞在门上,碰出了血来,疼痛难忍。我的恐惧心理已经越过了极限,另外的心理紧接着占了上风。

?“你是个恶毒残暴的孩子!”我说,“你像个杀人犯……你像罗马暴君!”“什么!什么!”他大叫大嚷,“那是她说的吗?伊丽莎、乔治亚娜,我还能不去告诉妈妈吗?不过我

先要……”他向我直冲过来,我只觉得他揪住了我的头发和肩膀,我已经跟他肉搏,我发现他真是个暴君,是个杀人犯。我觉得一两滴血从头上顺着脖子淌下来,感到一阵热辣辣的剧痛。这些感觉一时占了上风,我不再畏惧,发疯似地同他对打起来。伊丽莎和乔治亚娜早已跑出去讨救兵,里德太太来到现场,后面跟随着贝茜和女佣艾博特。我们给拉开了,我只听见她们说:“哎呀!这样撒泼,竟敢打约翰少爷来。”

?里德太太又补充说:“把她拖到红房子里去关起来。”于是马上就有两双手按住了我,把我拖上楼去。

【注】杰克:即约翰·里德伊丽莎、乔治亚娜:约翰·里德的姐妹

(节选自《简·爱》宋兆霖译,有删改)

(1)那天下午,“我”有哪些不幸的遭遇?请分四点概括。

(2)第⑩自然段是插叙,有什么作用?

(3)“远处,只见白茫茫一片云雾,近处,是湿漉漉的草地和受风雨摧打下的树丛。连绵不断的冷雨,在一阵阵凄厉寒风的驱赶下横扫而过。”这一处是什么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结合全文,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并概括“我”的性格,然后补填表格。

)选出与本文作者属同一国家的作者(

A.安徒生

B.雨果

C.莎士比亚

D.契诃夫

【答案】(1)①我被约翰?里德狠狠地打了一拳②我受到约翰?里德的谩骂③我被约翰

?里德扔过来的书打中并倒下,脑袋碰出了血。④我被拖到红房子里去关起来。

(2)补充交代约翰太太对儿子的溺爱与放纵以及我的悲惨处境,为下文写我被打而又无人帮助做铺垫。

(3)这里是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冷、悲凉的气氛,衬托我悲凉、不安的心情,为下文写我的悲惨遭遇做铺垫。

(4)①喜欢读书、喜欢安静(不喜欢被人打扰)②“便走到他椅子跟前”、“我已经习惯了约翰?里德的谩骂,从来不愿去理睬,一心只想着如何去忍受辱骂之后必然而来的毒打。”“我走回窗前把书取来。”、“我照他的话做了”③勇敢,有反抗精神

(5)C

【解析】【分析】(1)文章?小节“突然他二话没说,狠狠给了我一拳。我一个踉跄,从他椅子跟前倒退了一两步才站稳身子”概括出第一个遭遇为“我被约翰?里德狠狠地打了一拳”。文章?小节“谁叫你鬼鬼祟祟躲到窗帘后面,谁叫你两分钟之前眼光里露出那副鬼样子,你这耗子”概括出第二个遭遇为“我受到约翰?里德的谩骂”。文章?小节“那本书己经扔过来,打中了我,我应声倒下,脑袋撞在门上,碰出了血来,疼痛难忍”概括出第三个遭遇为“我被约翰?里德狠狠地打了一拳”。文章?小节“把她拖到红房子里去关起来”概括出第四个遭遇为“我被约翰?里德狠狠地打了一拳”。

(2)第⑩段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约翰里德在家的原因是妈妈的溺爱造成的;二交待了我经常受到约翰里德的欺负,感觉自己的生存环境比较悲惨。作用主要是:①交待了约翰里德能够肆无忌惮欺负我的原因;②为下文约翰里德欺负我而无人帮助我这一情节做铺垫。

(3)“湿漉漉的草地”“连绵不断的冷雨”“受风雨摧打下的树丛”“凄厉寒风的驱赶下横扫而过”等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我悲凉的心情,为我下文受到欺负没有人帮助我这一情节做铺垫。

(4)①“我很快就找了一本书。于是爬上窗台,缩起双脚,盘腿坐下,将波纹窗帘几乎完全拉拢,把自己加倍隐蔽了起来。”分析出“我”的性格为“喜欢读书、喜欢安静”;②“便走到他椅子跟前”、“我已经习惯了约翰?里德的谩骂,从来不愿去理睬,一心只想着如何去忍受辱骂之后必然而来的毒打。”“我走回窗前把书取来。”、“我照他的话做了”分析出“我”的性格为“软弱,逆来顺受”;③“‘你是个恶毒残暴的孩子!’我说,‘你像个杀人犯……你像罗马暴君!’”、“我不再畏惧,发疯似地同他对打起来”分析出“我”的性格为“勇敢,有反抗精

神”。

(5)A、丹麦。B、法国。C、英国。D、俄国。《简爱》的作者是英国的“夏洛蒂·勃朗特”。

【点评】(1)概括文章的内容,先浏览全文,了解大意,然后锁定相关的段落概括出相应的内容。如本题,文章的大意为“我的艰难的生存环境,尤其表现在受到约翰里德的欺负”,根据题意,结合文章的?-?小节来概括我受到的遭遇即可。

(2)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它的作用有:①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说明的作用;②推动情节发展;③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3)作品中运用景物描写,作用一般有: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的心情,③推动情节的发展,④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但是具体作用还要视文章而定。

(4)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结合人物在文中的“动作、心理、神态、语言”等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本文中”我“的性格就是结合我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分析的。

(5)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了要对男鞋精彩的情节作精细的阅读,对作品的思想作深入的理解;但是对作者、作者的国籍等基本常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比如:《简爱》的作者是英国的“夏洛蒂·勃朗特”。

14.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

(2)做个小翻译!

①凛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目光灼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4)你喜欢雪吗?为什么?和同学们一起聊聊吧!

【答案】(1)野草鲁迅周树人

(2)①刺骨地寒冷。

②目光十分明亮。

(3)①层:(1~3段):写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②层:(4~5段):写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飞舞。

③层:(6段)总说雪是孤独的,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4)无统一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可围绕雪的特点及利弊来谈。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平时注意积累、牢记即可。

(2)此题考查的是词语含义,平时应注意积累常用词语。

(3)先看每个自然段意思,然后把写同一内容的自然段合为一层即可。①层:(1-3段):写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②层:(4-5段):写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飞舞。③层:(6段)总说雪是孤独的,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4)开放性试题,无统一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可围绕雪的特点及利弊来谈。

15.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象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翻来覆去”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合并为一个句子(意思可以有小的改动):________

(4)请结合原著回答:①“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中“这些”指什么?②文段中“快乐”与惆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1)傅雷家书;傅雷

(2)来回翻身

(3)这些我和你妈妈都懂得

(4)①你这个年纪是一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②示例:不矛盾。“快乐”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度过的愉快时光,“惆怅”是担心引起孩子的憎厌。

【解析】【分析】(1)根据“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知这段文字出自《傅雷家书》,作者是傅雷。

(2)根据对这个成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义,可知“翻来覆去”,形容来回翻动身体。这里形容傅雷因挂念儿子而睡不着觉,来回翻动身体。

(3)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意思是我和妈妈两个人都懂得这些。据此改动句子即可。

(4)①根据“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可知这些指的是:你这个年纪是一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②结合“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可知,儿子成长的往事在父母回忆起来都是快乐的,而又担心噜哩噜苏的抖出你不愿提及的往事会让你憎厌。

故答案为:⑴傅雷家书;傅雷

⑵来回翻身

⑶这些我和你妈妈都懂得

⑷①你这个年纪是一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②示例:不矛盾。“快乐”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度过的愉快时光,“惆怅”是担心引起孩子的憎厌。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