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变量之间的关系[人教版]

初一数学“找规律”专项训练Word版

数学探索题训练—找规律 1、小王利用计算机设计了一个计算程序,输入和输出的数据如下表: 输入 (1) 2 3 4 5 … 输出 … 21 52 103 174 265 … 那么,当输入数据是8时,输出的数据是( ) A 、 618 B 、638 C 、658 D 、67 8 2、如下左图所示,摆第一个“小屋子”要5枚棋子,摆第二个要11枚棋子,摆第三个要17枚棋子,则摆第30个“小屋子”要 枚棋子. 3、如下右图是某同学在沙滩上用石子摆成的小房子,观察图形的变化规律,写出第n 个小房子用了 块石子。 4、如下图是用棋子摆成的“上”字: 第一个“上”字 第二个“上”字 第三个“上”字 如果按照以上规律继续摆下去,那么通过观察,可以发现:(1)第四、第五个“上” 字分别需用 和 枚棋子;(2)第n 个“上”字需用 枚棋子。 5、观察下面的点阵图和相应的等式,探究其中的规律: (1) (2) (3) 第2题

(1) (2) (3) (4) (1)在④和⑤后面的横线上分别写出相应的等式; (2)通过猜想写出与第n 个点阵相对应的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边长为1cm 的小正方形搭成如下的塔状图形,则第n 次所搭图形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__cm (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 7、如图,都是由边长为1的正方体叠成的图形。例如第(1)个图形的表面积为6个平方单位,第(2)个图形的表面积为18个平方单位,第(3)个图形的表面积是36个平方单位。依此规律。则第(5)个图形的表面积 个平方单位。 8、图(1)是一个水平摆放的小正方体木块,图(2)、(3)是由这样的小正方体木块叠放而成,按照这样的规律继续叠放下去,至第七个叠放的图形中,小正方体木块总数应是( )A 25 B 66 C 91 D 120 9、如图是由大小相同的小立方体木块叠入而成的几何体,图⑴中有1个立方体,图⑵中有4个立方体,图⑶中有9个立方体,…… 按这样的规律叠放下去, 第8个图中小立方体个数是 . …… …… ①1=12; ②1+3=22; ③1+3+5=32 ④ ; ⑤ ;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 ··· (1)(2) (3)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相交线 一、相交线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 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①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如:∠1、∠2。 ②对顶角: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如:∠1、∠3。 ③对顶角相等。 二、垂线 1.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垂线: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 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3.垂足: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垂足。 4.垂线特点: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 线的距离。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 线所截形成8个角。 1.同位角:(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在两条直线的上方,又 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位角。如:∠1和∠5。 2.内错角:(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 EF的两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内错角。如:∠3和∠5。 3.同旁内角:(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 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如:∠3和∠6。 5.2平行线及其判定 (一)平行线 1.平行:两条直线不相交。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互为平行线。a∥b(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平行公理推论: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b//a,c//a,那么b//c (二)平行线的判定: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推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初一变量之间的关系知识点归纳实用

变量之间的关系济宁学院附中李涛 【基础知识】知识网络 自变量 变量的概念 因变量 变量之间的关系 1.表格法 2.关系式法 变量的表达方法速度时间图象 3.图象法 路程时间图象 知识点一、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1、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量叫做变量。 2、如果一个变量y随另一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则把x叫做自变量,y叫做因变量。 3、自变量与因变量如何确定:(方法技巧) (1)自变量是先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后发生变化的量。 (2)自变量是主动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量。 (3)利用具体情境来体会两者的依存关系。 知识点二:变量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1.定义:表格是采用数表相结合的形式,运用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中获取信息、研究不同量之间的关系。(1)首先要明确表格中所列的是哪两个变量; (2)分清哪一个量为自变量,哪一个量为因变量;列表时一般第一行代表自变量,第二行代表因变量. (3)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列出,再分别求出对应的因变量的值。结合实际情境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特点:优点:直观,可以直接从表中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值,缺点:具有局限性,只能表示因变量的一部分。2.关系式法(又叫解析式法) 1、定义:关系式(即解析式)是利用数学式子来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等式,通常是用含有自变量(用字母表示)的代数式表示因变量(也用字母表示),这样的数学等量关系式叫做关系式。 2、本质:是数学等量关系式 3.写法注意,必须将因变量单独写在等号的左边。 3、求关系式的方法:--(就是找等量关系) 类型:(1)将自变量和因变量看作两个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并最终写成关系式的形式。 (2)根据表格中所列的数据相同的变化关系写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式;(例如:y变化一样都和第一个比) (3)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写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4)根据图象写出与之对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注:有些表达式要分段写出(分类讨论思想),例如:分段收水费(煤气费、电话费)等. 4、关系式的应用:(代入法) (1)利用关系式能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代入法格式:当x= ,y= (2)同样也可以根据任何一个因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当y= ,x= 5.特点:优点:关系简洁,清楚、准确,知一变量可求另一变量。缺点:不直观,形象,不能直接读出变量的值。 3.图象法 1.定义:对于在某一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把自变量x与因变量y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这些点,这些点所组成的图形就是它们的图象(这个图象就叫做平面直角坐标系)。 注意1、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又称横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又称纵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它是我们所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另一种方法。 2首要:要明确图象问题中中所表示的是哪两个变量;

七年级下册数学《_变量之间的关系》

() s t ()m S 64 o 812 A B 《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在某次试验中,测得两个变量m 和v 之间的4组对应数据如下表: 1 2 3 4 则m 与v 之间的关系最接近于下列各关系式中的 【 】. A .22v m =- B .21v m =- C . 33v m =- D .1v m =+ 2、长方形的周长为24cm ,其中一边为x (其中0>x ),面积为y 2cm ,则这样的长方形中y 与x 的关系可以写为( )A 、2x y = B 、()2 12x y -= C 、()x x y ?-=12 D 、 ()x y -=122 3、地表以下的岩层温度y 随着所处深度x 的变化而变化,在某个地点y 与x 的关系可以由公式2035+=x y 来表示,则y 随x 的增大而(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4、如图1所示,OA 、BA 分别表示甲、乙两名学生运动 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图中S 和t 分别表示运动路程 和时间,根据图象判断快者的速度比慢者的速度每秒快 ( ) A 、m B 、2m C 、m D 、1m 5、表格列出了一项实验的统计数据,表示皮球从高度d 下时弹跳高度b 与下落高d 的关系,试问下面的哪个式子能表示这种关系(单位cm )( ) A 、2d b = B 、d b 2= C 、25+=d b D 、 2 d b = 6、弹簧挂上物体后会伸长,测得一弹簧的长度y (cm )与所挂的物体的重量x (kg )间有下x 0 1 2 3 4 5 y 10 11 1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x 与y 都是变量,且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B .弹簧不挂重物时的长度为0cm C .物体质量每增加1kg ,弹簧长度y 增加 D .所挂物体质量为7kg 时,弹簧长度为 50 80 100 150 25 40 50 75 图1

7.初一(上册)数学绝对值专项练习带答案解析

范文范例学习参考 精品资料整理 绝对值 一.选择题(共 16小题) 1.相反数不大于它本身的数是()A .正数B .负数C .非正数 D .非负数 2.下列各对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A.2和 B.﹣0.5和 C.﹣3和 D. 和﹣2 3.a ,b 互为相反数,下列各数中,互为相反数的一组为( ) A .a 2 与b 2 B .a 3与b 5 C .a 2n 与b 2n (n 为正整数)D .a 2n +1 与b 2n +1 (n 为正整数) 4.下列式子化简不正确的是( ) A .+(﹣5)=﹣5 B .﹣(﹣0.5)=0.5 C .﹣|+3|=﹣3 D .﹣(+1 )=1 5.若a+b=0,则下列各组中不互为相反数的数是( ) A.a 3 和b 3 B.a 2 和b 2 C .﹣a 和﹣b D .和 6.若a 和b 互为相反数,且a ≠0,则下列各组中,不是互为相反数的一组是() A .﹣2a 3 和﹣2b 3 B .a 2和b 2 C .﹣a 和﹣b D .3a 和3b 7.﹣2018的相反数是()A.﹣2018 B .2018 C .±2018 D .﹣ 8.﹣2018的相反数是()A.2018B .﹣2018 C . D .﹣ 9.下列各组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 A .﹣1与(﹣1) 2 B .1与(﹣1) 2 C .2与 D .2与|﹣2| 10.如图,图中数轴的单位长度为1.如果点B ,C 表示 的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点 A 表示的数是( ) A .﹣4 B .﹣5 C .﹣6 D .﹣2 11.化简|a ﹣1|+a ﹣1=() A.2a ﹣2 B.0 C .2a ﹣2或0 D .2﹣2a 12.如图,M ,N ,P ,R 分别是数轴上四个整数所对应的点,其中有一点是原点,并且 MN=NP=PR=1.数a 对 应的点在M 与N 之间,数b 对应的点在P 与R 之间, 若|a|+|b|=3,则原点是( ) A.M 或R B.N 或P C .M 或N D .P 或R 13.已知:a >0,b <0,|a|<|b|<1,那么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1﹣b >﹣b >1+a >a B.1+a >a >1﹣b >﹣b C.1+a >1﹣b >a >﹣b D .1﹣b >1+a >﹣b >a 14.点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其对应的数分 别是a 和b .对于以下结论: 甲:b ﹣a <0乙:a+b >0丙:|a|<|b|丁: >0 其中正确的是( ) A .甲乙 B .丙丁 C .甲丙 D .乙丁15.有理数 a 、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各 式中错误的是( ) A.b <a B.|b|>|a|C .a+b >0 D .ab <0 16.﹣3的绝对值是()A .3 B .﹣3 C . D . 二.填空题(共 10小题)

(完整版)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两 种: 相交 和 平行 , 垂直 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 一个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 没有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 公共顶点 且有 一条公共边 的两个角是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 邻补角互补 。如图1所示, 与 互为邻补角, 与 互为邻补角。 + = 180°; + = 180° ; + = 180°; + = 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互为 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如图1 ?????????????????????????????????????????????????????????????平移 命题、定理的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性质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的两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判定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判定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判定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判定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线及其判定内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垂线 相交线相交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4321 43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 1 3 4 2

所示, 与 互为对顶角。 = ; = 。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 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如图2所示,当 = 90°时, 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性质3:如图2所示,当 a ⊥ b 时, = = = = 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本特征: 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同一方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个角叫 同位角 。图3中,共有 对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 之间 ,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两侧 ,这样的两个角叫 内错角 。图3中,共有 对内错角: 与 是内错角; 与 是内错角。 ③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之间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同一旁 ,这样的两个角叫 同旁内角 。图3中,共有 对同旁内角: 与 是同旁内角; 与 是同旁内角。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如图4所示,如果a ∥b , 则 = ; = ; = ; = 。 图3 图4 a 5 7 8 6 1 3 4 2 b c

初一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讲解学习

初一数学计算题专项 练习

初一上学期数学练习题 6.32.53.44.15.1+--+- ()?? ? ??-÷-21316 ??? ??÷??? ? ?++-24161315.0 )7.1(5.2)4.2(5.23.75.2-?--?+?- ()??????-÷??? ??÷-+---2532.0153 ?? ? ??-÷????????? ??-?----35132211|5| ()??? ?????-??? ??-?-?-214124322 -9+5×(-6) -(-4)2 ÷(-8) ()2313133.0121-÷??? ??+?+- 321264+-=-x x 13 3221=+++x x 15+(―41 )―15―(―0.25) )32(9 449)81(-÷?÷- —48 × )12 16136141(+-- ()????????? ??-+-?-854342 (2m +2)×4m 2 (2x +y)2-(2x -y) 2 (31xy)2·(-12x 2y 2)÷(-3 4x 3y) [(3x +2y)(3x -2y)-(x +2y)(3x -2y)]÷3x 4×(-3)2 -13+(-12 )-|-43| -32 -[(-2)2 -(1-54×4 3)÷(-2)]

2x-19=7x+31 413-x - 675-x = 1 化简(求值)y xy x y x xy y x 22)(2)(22222----+的值,其中2,2=-=y x 212116()4(3)2--÷-+?- ()() 233256323x x x x ---+- 先化简,再求值,已知a = 1,b = —3 1,求多项式()()33222312222a b ab a b ab b -+---? ? ???的值 -22-(-3)3×(-1)4-(-1)5 -1-(1-0.5)×3 1×[2-(-3)2] 11+(-22)-3×(-11) 3 2232692)23()3)(2(-÷+?-- -2(x -1)=4 -8x =3-1/2x 11148()6412?-+- ()?? ? ??-?-÷-312618 23)3 1(?--(-6) -12-(1-0.5)×(-13 1)×[2-(-3)2 ] -23-3×(-2)3-(-1)4 (-62)2 1()25.0(|-3|32)23÷-+÷? 8141211+-+- )3(3 1)2(-?÷-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2014年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两 种: 相交 和 平行 , 垂直 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 一个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 没有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 公共顶点 且有 一条公共边 的两个角是 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 邻补角互补 。如图1所示,∠1与∠2互为邻补角,∠2 与 ∠3互为邻补角,∠3 与 ∠4互为邻补角,∠4与∠1互为邻补角。∠1+∠2= 180°;∠2+ ∠3= 180°;∠3+∠4 = 180°;∠4+∠1 = 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互为 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如图1所示,∠1与 ???????????????????????????????????????????????????????????平移 命题、定理 的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性质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的两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判定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判定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判定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判定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线及其判定内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垂线相交线相交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4321 43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 1 3 4 2 a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基础知识回顾: 1、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把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为( ),把数值发生变化的量称为( )。 2、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有( )、( )、( ). 3、图象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特点是直观的反应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情况。 4、用图象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横轴)上的点表示( ),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纵轴)上的点表示( ). 一、用表格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某商场出售某种商品,其销售件数与守家的关系如下表: 销售件数/件 1 2 3 4 5 …… 售价/元 8.4 16.8 25.2 33.6 42 …… (1) 上述表格中那些量在变化?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 (2)某顾客欲购买这种商品10件,但是只带了80元。他所带的钱是否够用?如果不够用,则最多可购买该商品多少件? 二、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的关系: 例2:一本书,每20页厚1mm ,设从第一页到x 页的厚度是y mm ,则y 和x 之间的关系式是( ) A .120y x = B.20y x = C.120y x =+ D. 20y x = 2.一长方形的周长为12cm ,面积y 随长方形的长x 的变化而变化。Y 和x 的关系式是( ) A .26y x x =+ B.26y x x =- C.26y x x =- 3.在某次实验中,测得两个变量m 和v 之间的4组对应数据如下表: M 1 2 3 4 V 0.01 2.9 8.03 15.1 则m 与v 之间的关系接近下列关系式中的( ) A .22v m =- B.21v m =- C.32v m =- D. 1v m =+ 4.小明想把一长为60cm ,宽为40cm 的长方形硬纸片做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小盒子。于是在长方形纸片的四个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x cm 的小正方形。用s 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专题训练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专 题训练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七章专题训练 班级 姓名 一、象限内点的坐标 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2,-1)在第 象限,B (1,-3)在第 象限,C (-4,)在第 象限。 2、点P (x,y )在第二象限,则x 0,y 0. 3、已知点A (m ,n )在第四象限,那么点B (n ,m )在第 象限 4、如果 x y <0,那么点P (x ,y )在第 象限 5、点P (x ,y )在第四象限,且|x|=3,|y|=2,则P 点的坐标是 。 二、坐标轴上点的坐标 1、点A(2,0)在 轴上;点B(0,9)在 轴上,点C 在 2、点P (a-1,2a-9)在x 轴上,则P 点坐标是 。 3、点P (a-1,2a-9)在y 轴上,则P 点坐标是 。 三、点到坐标轴的距离 1、点A(2,3)到x 轴的距离为 ;到y 轴的距离为 点B(-4,-5)到x 轴的距离为 ;到y 轴的距离为 点P(x ,y )到x 轴的距离为 ;到y 轴的距离为 2、点C 在第三象限,且到x 轴的距离为1,到y 轴的距离为3,则C 点坐标 是 。 3、点P到x 轴、y 轴的距离分别是2、1,则点P的坐标可能 为 。 四、平行于x 轴,y 轴的直线上的点的坐标 1.过A(4,-2) 和B(-2,-2) 两点的直线一定( ) A.垂直于x 轴 B.与Y 轴相交但不平于x 轴 C.平行于x 轴 D.与x 轴、y 轴平 行 2、已知点A (m ,-2),点B (3,m-1),且直线AB ∥y 轴,则m 的值为 。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的坐标为(-1,5),线段AB ∥X 轴,且AB=4,则点B 的坐标为 五、象限平分线上点的坐标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下册知识点全版

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条件: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 (1)它是等式; (2)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3)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 (4)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4.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三:等式两边同时乘方(或开方),等式仍然成立。 解方程都是依据等式的这三个性质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5.合并同类项 (1)依据:乘法分配律 (2)把未知数相同且其次数也相同的相合并成一项;常数计算后合并成一项 (3)合并时次数不变,只是系数相加减。 6.移项 (1)含有未知数的项变号后都移到方程左边,把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 (2)依据:等式的性质 (3)把方程一边某项移到另一边时,一定要变号。 7.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一般解法: (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记住如括号外有减号的话一定要变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5)系数化成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b/a. 8.同解方程 如果两个方程的解相同,那么这两个方程叫做同解方程。 9.方程的同解原理: (1)方程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式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2)方程的两边同乘或同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10.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初一下变量之间的关系练习题

第四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复习题(B 卷) 1、某产品生产流水线每小时生产100件产品,生产前无产品积压,生产3小时后,安排工人装箱,若每小时装150件,则未装箱产品数量y 与时间t 关系图为( ) B C D . 2、小明一出校门先加速行驶,然后匀速行驶一段后,在距家门不远的地方开始减速,最后停止,下面的图( )可以近似地刻画出他在这一过程中的时间与速度的变化情况. (A ) (B ) (C ) (D ) 3、“健康重庆”就是要让孩子长得壮,老人寿命更长,全民生活得更健康.为了响应“健康重庆”的号召,小明的爷爷经常坚持饭后走一走.某天晚饭后他慢步到附近的融侨公园,在湖边亭子里休息了一会后,因家中有事,快步赶回家.下面能反映当天小明的爷爷所走的路程y 与时间x 的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 4、柿子熟了从树上自然掉落下来,下面哪一幅图可以大致刻画出柿子下落过程中(即落地前)的速度变化情况( ) .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C ) (D ) 时间 (B ) 时间 时间 (A )

5、如图,一只蚂蚁以均匀的速度沿台阶12345A A A A A →→→→爬行,那么蚂蚁爬行的高度..h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大致是( ) 5、百舸竞渡,激情飞扬. 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长寿区在长寿湖举行了龙舟赛. 如图是甲、乙两支龙舟队在比赛时的路程s (米)与时间t (分钟)之间关系的图象,请你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1.8分钟时,哪支龙舟队处于领先地位? (2)在这次龙舟比赛中,哪支龙舟队先到达终点? (3)比赛开始多少时间后,先到达终点的龙舟队就开始领先? 6.为了鼓励小强勤做家务,培养劳动意识,小强每月的总费用等于基本生活费加上奖 励(奖励由上个月他的家务劳动时间确定).已知小强4月份的家务劳动时间为20小时, 他5月份获得了400元的总费用.小强每月可获得的总费用与他上月的家务劳动时间之 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 因变量是_______; (2)小强每月的基本生活费为________元. (3)若小强6月份获得了450元的总费用, 则他5月份做了_______小时的家务. (4)若小强希望下个月能得到120元奖励, 则他这个月需做家务________小时. 3.4 1A 2A 3A 4A 5A A . B . C . D .

初一数学专题精讲

上海市重点中学初一数学专题精讲 基础训练 1:已知四组线段的长分别如下,以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1,2,3 B.2,5,8 C.3,4,5 D.4,5,10 2: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7,且第三边长为整数,这样的三角形的周长最小值是( ) A.14 D.15 C. 16 D.17 3:平面上有n个点(n≥3),且任意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过任意三点作三角形,一共能作出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 (1)分析:当平面上仅有3个点时,可作__________个三角形; 当有4个点时,可作__________个三角形; 当有5个点时,可作__________个三角形; (2)归纳:考察点的个数n和可作出的三角形的个数S n,发现: 点的个数 3 4 5 …n 可连成三角 … 形的个数 4:如图7-3,三角形的个数是__________. 图7-3 图7-4 5:如图7-4,以A为顶点的三角形有_________个,它们分别是_________;如图7-5,以AD为边的三角形有_________个,它们分别是_________. 图7-5 6:若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整数,周长为11,且有一边长为4,则这个三角形可能的最大边长是

_________. 7.△ABC的三条边长是a、b、c,则,|a-b-c|-|b-c-a|=_________. 8.已知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分别为1和2,如果第三条边的长为整数,那么第三条边的长为____. 9.如图7-6,在图a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共有4个,在图b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共有7个,在图c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共有10个,……,则在第n个图形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共有_________个(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图7-6 10:若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三角形称为一对“共边三角形”,则_图7-8中以BC为公共边的“共边三角形”有( ) A.2对 B.3对 C.4对 D.6对 图7-8 11:如图7-9,草原上有4口油井,位于四边形ABCD的4个顶点,现在要建立一个维修站H,问H建在何处,才能使它到4口油井的距离之和最小? 图7-9 典型例题 1:如图7-11所示,在△ABC中,∠1=∠2,点G为AD的中点,延长BG交AC于点E,F为AB上一点,

初一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正确区分常量、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2、了解变量的表示方法; 3、掌握图像信息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变量的三种表示方法;图像信息规律 难点:理解变量与变量的关系;各种图像信息规律的处理 三、基础知识 3.1 知识框架图 3.2 基本知识概念 变量是常量是 自变量是因变量是 变量的表示方法 3.3常用的公式: 三角型面积圆锥的体积 圆柱侧面积圆的面积 圆的周长正方体的体积梯形的面积 四、典型例题分析

考点一:变量的概念 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1)、两者都是某一变化过程中的变量;(2)、两者因研究的侧重点或者先后顺序不同可以相互转化。 区别:(1)、自变量先发生变化或自主发生变化;(2)、因变量后发生变化或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例题1、将一定的糖倒入水中,随着加入的水量的增多,糖水的浓度将,这个问题中的自变量是,因变量是。 例题2、气温随高度而变化的过程中,________是自变量,_______因变量. 习题:1.正方形边长是3,若边长增加,则面积增加,其中自变量是_________,因

变量________ 考点二:用列表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用表格的形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自变量放在第一行,因变量放到第二行。 2、列表格的时候主要要分析两点:第一、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第二、当自变量发生改变的时候,因变量相应地改变了多少。 例题3、某校办工厂2005年的年产值是30万元,以后每年增加5万元 (1)上述那些量在发生变化?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 (2)用表格表示出2005年到2009年的年产值与年份之间的关系 例题4、一次实验中,一个同学把一根弹簧的上端固定,在下端挂重物,下表是测得的弹簧长度y与所挂物体质量x的一组对应值: (1)这个变化过程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 (2)当所挂重物为3kg时,弹簧多长?不挂重物呢? (3)若所挂重物为6 kg时(在弹簧的允许范围内),能说出弹簧多长吗?

初一数学专题训练

整式专题训练 (一)整式 1、2 1 3V h π是 次单项式。 2、若223 35 n x y --是七次单项式,则n 的值为 。 3、多项式323331x y xy y --+是 次 项式,按字母y 的降幂排列是 。 4、若21(32)m n m x y +-是关于x 、y 的系数为1的5次单项式,则m= ,n= 。 5、12223(2)33 m m x y x y n x ----+为四次三项式的条件是m= ,n= ,它的三次项是 。 6、如果2p -与3(3)q +互为相反数,求单项式412q p px y +-的系数和次数。 7、已知:当2x =时,多项式31ax bx -+的值为17-,那么当1x =-时,多项式31235ax bx --的值等于多少? 8、已知单项式 14b c x y 与单项式1210.125m n x y ---的和为0.625n m ax y ,求abc 的值。 9、若关于x 的多项式12323212432m m m m m m x y nx y x y x y x y x y -------++-+为5次3项式,求(1)(1)m n n m m n -+-的值。 10、有一个从外表量长为a 米,宽为b 米,高为c 米的长方体的木箱子,已知木板厚度为x 米,求箱子的容积。

(二)整式的加减 1、小明从一列火车的第m 节车厢数起,一直数到第n 节车厢(n )m ),他数过的火车车厢数为 节。 2、假如m 、n 是自然数,则多项式3 m n m n x y +-+的次数是 。 3、已知235x x ++的值为7,则代数式2392x x +-的值为 。 4、已知210a a ++=,求200720062005a a a ++的值。 5、已知22(1)4(2)10a b c -++++=,求2222()2(2)a ac c a bc c -+-+-的值。 6、若m 、n 、x 、y 满足下列等式:21(8)02 x y ++=,且24n a b -与3m ab -是同类项,求代数式2222(25)(4)m x xy y n x xy y -----的值。 7、已知一个四位数,其千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相同,个位上的数字与百位上的数字相同,试证明这个数一定能被101整除。 8、如图,边长为8cm 、4cm 的矩形,在四个角剪去4个边长为x 的小正方形,按折痕,做一个有底无盖的长方形盒子,试用x 的代数式表示盒子的体积,并指出x 的取值范围。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变量之间的关系-专题复习

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 基础知识回顾: 1、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有( )、( )、( ). 2.图象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特点是( ) 3.用图象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横轴)上的点表示( ),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纵轴)上的点表示( ). 专题一、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1、 汽车速度与行驶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象来表示,下图中A 、B 、C 、D 四个图象,可以分别用 一句话来描述: (1)在某段时间里,速度先越来越快,接着越来越慢。 ( ) (2)在某段时间里,汽车速度始终保持不变。 ( ) (3)在某段时间里,汽车速度越来越快。 ( ) ¥ (4)在某段时间里,汽车速度越来越慢。 ( ) 2、描述一名跳水运动员从起跳到落水这一运动过程中,速度v 与时间t 之间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 \ 3、李明骑车上学,一开始以某一速度行进,途中车子发生故障,只好停下修车,车修好后,因怕耽误时间,于是加快了车速.如用s 表示李明离家的距离,t 为时间.在下面给出的表示s 与t 的关系图6—41中,符合上述情况的是 ( ) 时间 速度 A o 速度 D 速度 时间 ; 速度 时间 B o o o O ! O V t O V O V tV t

4、一辆轿车在公路上行驶,不时遇到各种情况,速度随之改变,先加速,再匀速又遇到情况而减速,过后再加速然后匀速,下公路、上小路,到达目的地.图6—43哪幅图象可近似描述上面情况() ( 5、“龟兔赛跑”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领先的兔子看着缓慢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乌龟还是先到达了终点…….用S1、S2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的路程,t为时间,则下列图象中与故事情节相吻合的是() 6、星期天晚饭后,小红从家里出发去散步,下图描述了她散步过程中离家的距离s(米)与散步所用# 的时间t(分)之间的关系,依据图象下面描述符合小红散步情景的是() A.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读报栏,看了一会儿报,就回家了. B.从家出发,到了一个公共阅报栏,看了一会儿报,继续向前走了一段后,然后回家了. C.从家里出发,一直散步(没有停留),然后回家了 D.从家里出发,散了一会儿步,就找同学去了,18分钟后才开始返回. 7、A、B两地相距500千米,一辆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由A地驶向B地.汽车距B地的距离y(千米)与行驶时间t(之间)的关系式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因变量是. 8、下表是春汛期间某条河流在一天中涨水情况记录表格: s t S1 S2 A s , t B S1 S2 s t S1 S2 C s t S2 S1 D

(完整版)初一数学有理数专项练习题

有理数练习 一、选择题(本题满分30分,每题2分) 1.(2分)(2013秋?营口期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①一个有理数不是整数就是分数;②一个有理数不是正的,就是负的;③一个整数不是正的,就是负的; ④一个分数不是正的,就是负的.A.1个B.2个C.3个D.4个 2.在有理数中,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有()A.1个B.2个C.3个D.无穷多个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π的相反数是-314 . B. 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一定是互为相反数 C. 若x和y互为相反数,则x y +=0 D. 一个数的相反数一定是负数 4.(2分)(2015秋?邗江区校级月考)下列正确的式子是() A.﹣|﹣|>0 B.﹣(﹣4)=﹣|﹣4| C.﹣>﹣D.﹣3.14>﹣π 5.(2分)(2013秋?莱州市期中)若a+b<0,ab<0,则() A.a>0,b>0 B.a,b两数一正一负,且正数的绝对值大于负数的绝对值 C.a,b两数一正一负,且负数的绝对值大于正数的绝对值D.a<0,b<0 6.某粮店出售的三种品牌的面粉袋上,分别标有质量为(25±0.1)kg、(25±0.2)kg、(25±0.3)kg 的字样,从中任意拿出两袋,它们的质量最多相差() A.0.8kg B.0.6kg C.0.5kg D.0.4kg 7.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对应的位置如图所示,则() A.a+b<0 B.a+b>0 C.a﹣b=0 D.a﹣b>0 8.如果两个有理数的积是正数,和也是正数,那么这两个有理数() A.同号,且均为正数B.异号,且正数的绝对值比负数的绝对值大 C.同号,且均为负数D.异号,且负数的绝对值比正数的绝对值大 9.(2分)(2015秋?德州校级月考)如果a表示有理数,那么a+1,|a+1|,(a+1),|a|+1中肯定为正数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一定是负数 B.|a|一定是负数C.|﹣a|一定不是负数D.﹣a2一定是负数 11.甲、已、丙三地的海拔高度分别为20米,﹣15米和﹣10米,那么最高的地方比最低的地方高()A.10米B.15米C.35米D.5米 12.下面是小卢做的数学作业,其中算式中正确的是() ①;②;③;④.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13.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数之和为正,则两数均为正B.两数之和为负,则两数均为负 C.两数之和为0,则这两数互为相反数D.两数之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 14.如果|a|=﹣a,下列成立的是() A.a>0 B.a<0 C.a≥0 D.a≤0 15.(2分)(2014秋?萧山区校级期中)如果a<2,那么|﹣1.5|+|a﹣2|等于() A.1.5﹣a B.a﹣3.5 C.a﹣0.5 D.3.5﹣a 二、填空题(本题满分20分,每题2分) 16.把(﹣8)+(﹣10)﹣(+9)﹣(﹣11)写成省略加号的和式是. 17.数轴上点A所表示数的数是﹣18,点B到点A的距离是17,则点B所表示的数是. 18.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记作﹣155m,南岳衡山高于海平面1900米,则衡山比吐鲁番盆地高m. 19.一个数加上﹣12得﹣5,那么这个数为.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小街中学王祖云 七年级下册包括六章,约需61课时,具体内容如下: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3课时第六章:实数8课时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7课时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0课时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3课时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8课时 教材分析 (1)内容多,且章章都是重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包括:相交线与平行线,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六章,且章章都是重点,如:相交线和平行线这一章涉及对顶角相等,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都是以后几何证明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今后学习函数图象的基础,是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实数这一章在原来的人教版教材中是安排在八年级时候才学习,而在2012年修订的新人教版中安排在七年级就学习,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有些知识现在还没有学习如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就要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实数这三章是数与代数部分的重点内容。 (2)课时不足,教材跳跃度大 新教材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设计,对知识点的阐述是由浅入深、逐级递进,顺应了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但这样的编排使学生在某一阶段对某一内容的学习无法深入,学不透彻,不利于应用知识结构的构件,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弥补这些不足。如何弥补?增加课时,有些内容让学生学透,如判断直线平行,书本只安排了3课时,如果按照教材要求,学生的说理书写各式各样,而且可以看出有些学生的思维明显混乱,若作要求吧,无疑增加了教学内容,而且还要通过一定的练习,增加了教学时间,而以往的这块内容安排了5课时,而且即便是5课时,我们往往都还要增加一两节来加以巩固。这只是我提到的一个内容,还有其它,如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等都需要刚才说的增加教学时间。 (3)作业偏难,学生接受能力差 新课程是以城市学校为样本,适用中等偏上的学生,稍微差点的学生则跟不上。例如在讲平行线时,不提三线八角,而在直线平行的条件中,又讲到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学生的证明能力迟迟得不到培养,一些老师怕学生学不好,偷偷摸摸给学生补旧教材中的有关内容,难免穿新鞋走老路。 学生基础练习完成已是不错,作业还要综合运用,拓广探索! 教材教学的突破 1、关注推理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