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方经济学有感

读西方经济学有感
读西方经济学有感

读西方经济学有感

●经济学是为了解决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与分配的最优化。

●经济学起源希腊语oikonomous,苏格拉底的一个学生叫色诺芬,而色诺

芬是个有心人,每次把苏格拉底的有关奴隶主如何增加财产财富的思想

片段记录下来并结合自己的管理庄园事务的经验编写了一本名为经济学

的书。而在中国经济一词起源于经邦济世属于政治学。

●经济学的的发张过程是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找平衡点。

1.人口与就业理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限制人口增长,它包括预防性和积极性限制,前者是限制出生,后者是缩短生命,除此之外,道德限制。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否定萨伊定律,人们由于储蓄偏好,积累货币为财富,导致消费不足,而萨伊定律的实质是在关于非货币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社会运行情况的分析,没有认识到货币的储藏价值的手段。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病症,一是危机,二是失业。他认为危机是失业的集中表现,有效不足的原因有:人们的节约心理,企业家对未来的资本预期收益,人们出于交易、谨慎、投机。解决办法:赤字预算,适度通货膨胀,福利措施。

威兹曼的分享经济学,他认为西方国家现存的工资制度的才是造成失业的根本原因。由于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和工资刚性。分享制,即企业不按人头设置固定工资,而只是规定劳资双方对经营成果的一个分享比例。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具有无限扩大就业和无限扩大产量的倾向。导致社会的物价水平下降,还可以解决通货膨胀,而政府要通过减税和立法等手段来促成这种转变。

奥肯法则,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会减少2.5%,反之。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工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隐蔽性失业。自愿性失业。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在分析人力资本形成的时,强调在职培训的作用,一般培训的受益者是是职工,应该有职工自己支付,而特殊培训则大部分被企业占用,应该有由企业支付。

财政税收理论

税收的禁区:拉弗曲线,税率增加,税收增加,但当税率上升到一定的时,是顶点时,是最佳税率,如果进一步提高将使税收而减少。拉弗全面否定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刺激的不是需求,而是供给,所以政府应该制定合适的税率,既刺激企业的投资,也不会减少太多的政府收入。

税收的转嫁,要看一商品的弹性,如果商品的需求弹性大,商品的供给弹性小,国家对这一商品课税则大部分由生产者承担,反之,则相反。如果把政府提供的补贴看作是一种反向的税收。转嫁依然存在,由于农产品需求弹性小,政府的补贴农民只会得到一部分,大部分将会转移给消费者。同时税率的设计,必须要兼顾公平和效率。

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无论以征税还是用发行债券来筹措军费,其效应是等价的。

乘数效应:既增加某些支出要引起一倍或多倍的产量和就业量的变化。

经济的内在稳定器:财政政策涉及的税收和政府支出是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以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和阿尔文汉森的补偿性财政政策(坚持不平衡)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拳:双松,双紧,一松一紧,一紧一松货币理论

货币理论,非中性货币理论:在市场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降低利率,哪怕十分微小,也会使物价持续上涨,反之,这一过程叫维克赛尔累积过程实际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时,经济均衡。菲利斯曲线,失业与通胀呈反相关。

持久收入假说,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由于长期,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增加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稳定增加的。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弗里德曼认为采用一种对货币投放有约束力的规则取代,因为货币政策有时滞期,比如:货币供应的年增长率长期地固定在与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劳动力增长率大体一致的水平。通货膨胀:由于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收入指数化方案弗里德曼认为定期的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工资,债券,等各种收入的名义价值。

产业经济理论: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会从第一产业逐渐转向第二、三产业。霍夫曼定理:工业化进程,一国的工业结构会呈现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原材料工业到加工组装业再到技术集约型。攸原的基准,确定战略产业的基准:收入弹性,生产上升率。马歇尔冲突,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是反相关。

马克西-西儿伯斯通曲线:充分享有规模经济,对提升一个企业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熊彼特假说,巨型公司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动态创新的发动机(计算机,电信,航空事业)。

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比较优势,俩优相权取其重,俩虐相权取其轻。

俄林的要素禀赋假说,里昂惕夫之谜,贸易的共享机制取决于双方的贸易条件,而贸易条件又随相互需求的变动而改变。关税同盟,有利于在同盟内加深国际分工,扩大国际贸易,同时也是对非贸易成员的贸易歧视,会带来贸易转移的损失。幼稚工业保护理论,财富的生产力是财富的源泉。普莱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关系中,发达国家居于中心地位,占有国际贸易的大部分的利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得到好处少。

国际金融理论,国际货币:一国庞大的经济总量,与世界各国密切的贸易联系,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货币的价格汇率取决与俩种货币的购买之比()影响因素:供求,国际金融投机,货币当局的干预。港币与美元的联系汇率。

国际收支平衡表。特里芬难题,货币供给过少会导致国际清偿力不足,满足清偿力又难以保持币值稳定。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物品是市场失灵的体现,这类物品由政府提供。阿罗的不可能定理,民主也有实效的时候,任何一种多数同意的规则,不能保证投票的结果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投票循环理论),囚徒博弈,寻租与看得见的脚,寻租它是依靠政府的力量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非生产性活动,有损于社会福利。政府失败论,

制度分析理论:凡勃伦传统,人类社会存在俩种基本的制度,一是技术制度。二是私有财产制度。中轴结构。二元体系与新社会主义,加尔布恩思认为现代工业社会中存在俩个经济体系,一个计划体系大企业。一个是市场体系中小企业。计划体系对市场体系存在剥削。林德的混合经济论,寻求集权与分权的最佳组合。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变迁有利可图,并且抵偿了成本还有剩余。产权问题和科斯定理。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合理预期假说,经理革命逐渐掌握企业的高层

决策权。

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实际增长率由储蓄率和投资效果指数相乘的结果,自然是指储蓄和投资的相等。从长期看,还要考虑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哈罗德)新剑桥学派认为要保持经济增长稳定,政府必须使用分配政策调整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但又必须保持公平,二者矛盾。丹尼尔残差,即国民产出的增长幅度,在扣除资本和劳动的贡献,总有一部分剩余,它是由规模经济,资源配置和知识进展产生的。GNP与GDP。贫困恶性循环论,越穷越差,越差越穷的马太效应,发展中国家的大推进思想源于基础设施的不可分性,储蓄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平衡与不平衡发展赫尔希曼的联系效应。发展极与回波效应,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在中心地带先发展起来,但同时是落后地区的资源流失,造成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变大。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发展中国家,少数的工业化部门被大量的传统的农业包围,刘易斯的无限过剩劳动力发展模式。罗斯托的经济增长论,按生产力划分。

公平与效率:收入均等化原理,将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会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检验福利的标准,帕累托的标准。福利国家论第一混合经济,收入均等化,充分就业,社会安全网。负所得税方案:负所得税=最低收入指标——(实际收入*负所得税率),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税额,刺激失业人的积极性。奥肯的漏桶定理,收入转移会导致效率缺失。

《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 大学生经济学读后感【四】

《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大学生经济学 读后感【四篇】 当初拿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教科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在放假期间里我终于鼓起许久以来都难得一见的勇气翻开了《经济学》的第一页,我下定决心要把它看完。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上学期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他从小就被誉为“才华横溢的神童”。他比较出名的文章中就有我们经常听到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1970年萨缪尔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他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肯定。我正是带着对大

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在我看到有关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篇章时,我没有想要把关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的各个公式、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MC曲线与AC曲线之间关系的数学推导过程、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规模报酬递增的定义等全部记下来的愿望,取而代之的是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的情况下我能更加清晰的知道P&G、Unilever在中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的基础上还将不断扩大它们的市场。

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感悟教学文案

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感悟 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去仔细了解,品味的书。这门学科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彻底的转变。慢慢地改变了以前的硬性思维。比如,以前注重的是花在某些事情上的时间,现在更注重的是这件事情该如何做才能提高它的效率。也许,这不是一种转变,这是一种思维的进化。我知道,只有我自己才能了解微观经济学带给我的是什么。 处于大学阶段的我们不能直接地去了解感悟现行社会的经济,常常被冠以涉世未深的称号。但我们需要,也必须去面对微观经济学的新领域,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这些新的领域日益起到关键作用。比如博弈论和竞争性策略。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作用。以及对具体市场的企业家变价行为的分析。说的更具体,更现实一些,就是它不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而且它也是一种实用的工具,有助于我们日常的决策和选择。 微观经济学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内容中涵盖了需求,成本和市场效率的分析,定价机制的设计,投资和生产决策以及公共政策分析,这本书中包含了上百个案例,这些案例的重要性是不容忽略的。它们被有机地融合在全书之中。 这门学科不像是其他文科学科那样更注重的是记忆,或者可以说是死记。它需要的是理解。只有理解才能学好这门学科,才能领略其内涵,掌握其精髓,把握其主干。那么,该怎么去理解呢?记得老师说过,要把每个问题和图形结合起来去理解,供给曲线,弹性需求曲线,虚荣效应,正常商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效应函数和无差异

曲线等等。这些图形贯穿与微观经济学的每一章,每一节甚至细节内容中。由此可见,图形与问题相结合是很关键的。 “以不变应万变”。微观经济学就很好地解释了这句话。它对我们以前都没有接触过这门学科的非本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它是比较困难的,很难入门,很难理解,所以应该去掌握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适合自己的一种思想和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微观经济学。还有,微观经济学所需要的数学基础也很重要,数学是基础,理解是过程。我们要学会经济学,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个体的行为,这些个体包括消费者,工人,投资者,土地所有者,企业。事实上,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了任何参与经济运行的个体和法人。”选自教材中的一段话。从这段中可以大概明白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同样,它也关注经济个体之间应该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更大的整体性经济单位,通俗一点,就可以举例,美国汽车制造业为什么会像现在这样发达,生产者和消费者是怎样在汽车市场上相互认识的,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微观经济学解释了行业和市场运行及演变的规律。为什么它们彼此差异,它们又是如何受政府政策和全球气候的影响等等一系列问题。 微观经济学描述消费者,工人和企业所面临的权衡取舍,并且解释这些取舍是怎样做出的,消费者呢,必须在收入与消费商品,储蓄之间做出权衡取舍;工人呢,他们必须决定是否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及什么时候进入该市场。在当期工作(获得一定收入)与继续学习(将

《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

《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 《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一当初拿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教科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在放假期间里我终于鼓起许久以来都难得一见的勇气翻开了《经济学》的第一页,我下定决心要把它看完。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上学期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他从小就被誉为“才华横溢的神童”。他比较出名的文章中就有我们经常听到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1970年萨缪尔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他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肯定。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

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在我看到有关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篇章时,我没有想要把关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的各个公式、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MC曲线与AC曲线之间关系的数学推导过程、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规模报酬递增的定义等全部记下来的愿望,取而代之的是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的情况下我能更加清晰的知道P&G、Unilever在中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的基础上还将不断扩大它们的市场。 《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二在这本书的第三篇章里讲到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知识和对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讲座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讲座 自1998年开始在各种场合演讲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治理学院 一、什么是可连续进展 1.什么是“进展” “进展”是不同于“经济增长”的概念,它比“增长”广泛得多。到目前为止,关于“进展”还未有完全一致的意义,但如下定义较权威: 进展——在生活于绝对贫困线以下的人数不上升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不增大的条件下,一国实际人均收入的长期增加过程。 一样地,还有人将“进展”明白得为除人均收入增长外,教育进展、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进展也应包括在内,但这些因素一样都随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故上述定义较本质地刻画了“进展”的实质。 注:上述定义中专门强调了分配的平等咨询题,故若社会在增长过程中显现了较严峻的两极分化,则其进展的程度要大打折扣。 2.什么是“可连续” 这一咨询题是极难解决的,目前,国际上围绕“可连续进展”的明白得争辩要紧是难以在“可连续”定义上达成一致意见。

不同学科(经济学、生态学、自然科学、社会学、环境学……),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学派都对“可连续”给予不同的定义。 下面给出几种较主流的定义: (1)生态学定义 可连续——爱护差不多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爱护基因多样性和物种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可连续利用。 生态支持系统——农业系统,森林和海岸,淡水系统,它们的存在支持着生命的存在与进展。 (2)环境学定义 定义——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应局限在环境可自净的范畴以内,要求人口和经济增长应操纵在一定水平以下。 (3)主流经济学定义 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目前西方经济学中的主流学派。 到目前为止,主流经济学中在可连续进展发表意见最多的是MIT 的诺贝尔奖得主Solow 。 主流经济学强调资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三者间的可替代性,认为某些生态要素的破坏(如物种灭绝)并不一定会对人类以后生活产生损害,因为其它生态要素和资本,人力资本能够替代它们的功能。 设m K 、n K 、h K 分不是人造资本(机器、设备)、自然资本 (资源、环境)、人力资本(知识、技术)。 总资本h n m K K K K ++=

学经济学基础心得体会五篇

学经济学基础心得体会五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经济学基础心得体会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学经济学基础心得体会(一) 20xx年9月,我进入了梦想中的大学,对商院对无锡,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而又喜欢。连锁经营管理,这门专业是我所钟爱的,因为学好它可以对我未来的梦想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大学的课程很轻松,而且基本上都是我所喜欢的。好了,废话不多说,言归正传,下面就说说着我最喜欢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吧! 经济学是一门很奇妙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很伟大的学科,他用经济学所独有的理论、方法,阐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论是战争、爱情,还是天灾、人祸,都能从中找出经济学的影子来,这是多么令人吃惊啊!这充分展现了经济学那无与伦比的魅力! 说起经济学,就不得不提起我们的经济学老师,她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每次上课都要给我们放ppt课件,但是那个投影仪她总是弄不好,所以每次上课前总是手忙脚乱的让我们帮忙弄投影仪就是必经的场景了。经济学老师每上几次课都要给我们弄一个实训课,让我们对那抽象的经济学理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在我们的印象中比较有趣的是那次拍卖会和辩论赛。还记得拍卖会那次,哟由于当初选择小组家庭条件时,我们是第一组嘛,有先选择权,当然选最好的,小资家庭,经营珠宝首饰,月最低收入50万元,公司名称:大雄珠宝…… 就这样,我们成了全班5个小组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家庭,以至于在拍卖会的时候,所有的拍品都被我们拍得,还爆出了天价n97手机的事,现在回想起来挺高兴,大雄珠宝,够牛x!还有就是那场关于经济学的辩论赛,辩题是:大学生到底应不应该谈恋爱。我方观点是:大学生不应该谈恋爱。实训计划书上要求我们用经济学知识来进行辩论,可是我们没用任何经济学知识,全在那唇枪舌战了,最后不知道谁弱弱的说了个边际成本,下课铃声响,辩论赛宣告结束。 经济学是一名很有意思的学科,现实中所有的事都可以在经济学中找到答案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讲座_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讲座自1998年开始在各种场合演讲重庆 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1.什么是“发 展”“发展”是不同于“经济增长”的概念,它比“增长”广泛得多。到目前为止,关于“发展”还未有完全一致的意义,但如下定 义较权威:发展——在生活于绝对贫困线以下的人数不上升和收入 分配不平等程度不增大的条件下,一国实际人均收入的长期增加过程。 一般地,还有人将“发展”理解为除人均收入增长外,教育发展、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也应包括在内,但这些因素一般都随人均 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故上述定义较本质地刻画了“发展”的实质。 注:上述定义中特别强调了分配的平等问题,故若社会在增长过程中出现了较严重的两极分化,则其发展的程度要大打折扣。 2.什么是“可持续”这一问题是极难解决的,目前,国际上围 绕“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争论主要是难以在“可持续”定义上达成 一致意见。 不同学科(经济学、生态学、自然科学、社会学、环境学……),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学派都对“可持续”给予不同的定义。 下面给出几种较主流的定义:(1)生态学定义可持续——维护 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保护基因多样性和物种与生态系 统的完整性及可持续利用。 生态支持系统——农业系统,森林和海岸,淡水系统,它们的存在支持着生命的存在与发展。 (2)环境学定义定义——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应局限在环境 可自净的范围以内,要求人口和经济增长应控制在一定水平以下。 (3)主流经济学定义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目前西方 经济学中的主流学派。

到目前为止,主流经济学中在可持续发展发表意见最多的是MIT 的诺贝尔奖得主Solow。 主流经济学强调资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三者间的可替代性,认为某些生态要素的破坏(如物种灭绝)并不一定会对人类未来生 活产生损害,因为其它生态要素和资本,人力资本可以替代它们的 功能。 设、、分别是人造资本(机器、设备)、自然资本(资源、环境)、人力资本(知识、技术)。 总资本定义:可持续即不下降当下降时,若、上升,则可能有上升,故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时,若、对其加以补偿,则仍然有可持续。 (4)非主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定义伦敦环境经济学研究中 心的学者认为: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通常是互补的而不是替代的。 如海中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虾虾吃泥巴,若小鱼和虾虾被 人类活动灭绝了,则大鱼也会饿死。 又如森林中生态系统中是互补的,若树木被砍光了,则森林中的动物也会死去,还会出现水土流失。因此,他们认为:不能下降到 一定水平以下,否则生态系统不能恢复,故定义:(5)热力学学派 定义在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中,有一位著名学者Daly。他认为:由于 地球系统的有限性(资源有限),故它能容纳的人类活动规模是有限的。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物质和能量的完全循环利用是不可能的,故人类活动总是使有限能量不断耗散。为了在有限的地球上使 人类尽可能存在较长的时间,人类应使能量耗散速度极小化,这就 要求将人类活动规模控制在极小范围内,具体就是——人口和经济 的零增长,称为稳态经济(Steady-Stateeconomy)。 该学派排除“数量型”发展,强调在零增长中进行“质”的发展。 (6)社会学定义社会学家更广泛地关注文化、制度、传统技能 的可持续性。

经济学的感悟

经济学的感悟 通过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不仅了解到更多经济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用经济学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结论。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首先,阐述几个经济术语给我带来的现实生活中的思考: 1.“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比如,平时我们经常可以买到航空公司打折的机票,有时甚至低于相应火车票的价格。航空公司为什么要提供打折的低价机票呢?其实这就是运用了“沉没成本”原则来进行决策。航空公司提供的打折机票,一般是在淡季或者非常时间段,这时段客流量都比较少,但航空公司固定运营的费用并不会降低。航空公司作出是否提供打折机票的决策时,就不会考虑固定运营费用,因为那些属于“沉没成本”,而只需计算打折机票价格是否高于运载每个乘客的平均成本。如果这个平均成本很低,低于打折机票价格,那么,航空公司就能减少总的亏损甚至是能够赚钱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或者“覆水难收”等俗语、成语,它们就体现了“沉没成本”的思想。之所以不应当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是因为打翻的牛奶是“沉没成本”,也是过去成本,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再怎么哭也哭不回来。“覆水难收”同样体现了这个道理。遗憾的是,不少人不懂用“沉没成本”原则看待、分析现实问题,常常会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为昨日的损失悲叹,甚至为了挽回不可挽回的“沉没成本”作出更加错误的决定,遭受更大的损失。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谓的“沉没成本谬误”。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某种原因作出了错误的决定,遭受了损失,与其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不如记住运用“沉没成本”原则来转换思路、调整行为。毕竟,人生不能总向后看,而应尽量向前看,将过去的挫折和损失作为经验教训吸取,重新开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生其实就是如此,只有现在果断放弃,未来才能更好地拥有。 2.“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 在大学里,一般好的学生一毕业就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得到一个比别人大的机会成本。由于舍不得放弃,不得不终生背着这机会成本大的包袱,守着那份好的工作,成为一个辛辛苦苦的中产阶级白领阶层。而那些不太出类拔萃的学生,一毕业由于找不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因此其机会成本很小甚至等于零。这样,他们不得不冒险,而且冒险也没有什么失去的。结果,这些并非一流的学生中却闯出了一流的成功人才,大企业家大政治家也大多出自其中,他们反过来去雇用那些当年在大学超过他们的一流人才。这就是一流学生成本的代价。一个人如果很有潜力与抱负,而现在不大不小又有点成功即有个不大不小的机会成本,那么此人今后能否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就要看他敢不敢把现有的机会成本从主观上降低,甚至降低至零而做出新的选择。否则,这机会成本将把他变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越到后来越悔之莫及。 往事千年,白浪滔天。是谁说过,选择便意味着放弃、拒绝。于是,筚路蓝缕中,有着

《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范文

《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范文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 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几篇经济学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当初拿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 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 角的教科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在放 假期间里我终于鼓起许久以来都难得一见的勇气翻开了《经济学》的第一页,我下定决心要把它看完。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上学期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 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他从小就被誉为“才华横溢的神童”。他比较出 名的文章中就有我们经常听到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1970年萨缪尔森 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他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肯定。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 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 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 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在我看到有关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篇章时,我没有想要把关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 的各个公式、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MC曲线与AC曲线之间关系的数 学推导过程、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规模报酬递增的定义等全部记 下来的愿望,取而代之的是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的情况下我能更加清晰的知道P&G、Unilever在中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的基础上还将不断扩大它们的市场。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作业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作业 工商管理学院 09人力一班 801131327 秀美

一、经济增长必然会产生生态代价,在理论与经验是考察上如何加以论证。 答: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水平。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 生态代价是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生态代价的后果比战争更危险,是毁灭性的,包括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许多地方接受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突进发展,急于加快发展速度,以牺牲环境质量,延期环境消费,轻视环境保护为代价,实现强制发展。这种突进发展在赢得一时发展经济的时间和资金同时,也产生明显的负效应。 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花了大力气用于改善环境,这个奥运年的春天,感觉北京的环境有了明显改观,感受也好了不少。但不久前看到一则消息称,一些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外国选手因担心中国的食品安全,而要自带食品;更有甚者,担心中国的环境污染,打算在奥运期间将于韩国居住。凭直觉,这有很大的炒作成分,当然不排除顺手摸黑中国一把,那是习惯成自然了。但是,人家之所以能够炒作与摸黑,恰恰是因为中国快速经济增长暴露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实在是太严重了。 一、国在山河破 如今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年间,中国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如变魔法似地从地下呼唤出巨大财富,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地方。但是,也应当看到,如果将现有的成绩全部归功于改革开放,那不仅是对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的不公,而且也与事实不符。匡算现有财富总量当有三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这一两代人自己创造的,但不要忘记,是在前辈留下的基业上创造的;一部分是前人创造的,如土地、矿山等,我们只是将其货币化而已;一部分说起来应当很羞愧,是对后人财富的透支与贴现,是对资源环境的破坏而变现的,我们的后人将付出沉重代价,为我们不负责任的行为埋单。 多年来,我们习惯比成绩,展示我们光鲜靓丽的地方,而对我们时下不光彩的地方,往往讳莫如深。这不是中国人应有的光明磊落的风格,也不是中国人固有的求真务实的态度。这些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率是发达国家的2-3倍,但是单位能耗是发达国家的8-10倍,污染则是发达国家的30倍。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表示:中国的经济奇迹将会很快结束,因为环境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持续张力下,中国已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遭受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的水资源是完全没用的,四分之一的居民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在中国,大凡经济成长比较快速的地方,环境污染通常都比较严重。本人没有做过统计分析,但凭研究经验与直觉,得出“中国的地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基本成正比”的风险并不很大。 (一)水污染 目前,中国的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可谓“一江污水四处流”。流经城市的河流90%处于严重污染状态,城市90%的地下水被污染,30%的工业污水和60%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在中国2万多个自然湖泊当中,75%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不久前,被报道的江苏太湖、云南滇池与安徽巢湖的污染只是“抓典型”而已。这并不表明,没有被大量报道的湖泊就没有污染,或污染比这三大湖泊要好。江河湖海水系相连,除了大陆被严重污染,中国的海洋

经济学专业认知体会范例集锦

经济学专业认知体会范例集锦【篇一】 1.课程学习感受 经济学专业针对经济研究的不同方向,设置的必修课程包括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经济法、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以及区域经济学等。经济学的专业课为我们解释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模型和工具,带领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发同学们对社会发展、经济问题的独立思考。 从总体上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对同学们的能力要求是非常全面的,包括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对数据的搜集处理和分析能力、总结概括梳理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通过经济学的学习,同学们的能力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成为职场中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2.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 经济学有数学的简约之美,却非纯粹的数理推导,比数

理更重要的是经济逻辑;它有哲学的洞穿事物本质的能力,却更贴近现实。看似简单的概念,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是我学习经济学的最深感受。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对于经济学基本是什么都不懂,但是现在回头看自己的选择,我觉得很正确,学习经济学给了我很多思维的训练。 大学的前两年主要是针对经济学的基础训练,上的课程也是最基础的课程,包括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大一会花一年的时间学习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相当于你在大学四年所有课程的一个导言,勾勒出经济学的总体框架,引导你对整个经济学学科是什么以及整体框架有一个比较初步的认识。当然,由于经济学原理涵盖了大学四年要接触的所有内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对一些问题会感到一知半解。但是这些让你疑惑的问题都将在后面的学习中一一得到解答。经济学原理的课本一般都是采用非常经典的教材,例如萨缪尔森的版本到目前已经出版了19版,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还有两门经济学基础的课程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是针对国家或者整个经济体的研究;而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主要可以通过联系现实经济现象促进理解,而微观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 张培刚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Development Economics 课程编号:131507007 学时:48 学分:2、5 适用对象: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一、课程得性质与任务 发展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落后国家或农业国家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实现经济起飞与经济发展得学问。发展经济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我们所关注得就是狭义得发展经济学,即发展中国家得经济学。从学科性质上讲,发展经济学正发展成为一个真正进入跨学科交叉领域,成为处理发展中国家复杂得社会经济现象得一个科学范式。通过该学科得系统学习,以期回答发展经济学得两大基本问题:其一,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贫穷,其落后得根源与障碍就是什么?其二,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赶上富裕发达国家? 二、教学目得与要求 本课程得教学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从落后形态过渡到现代化形态得发展过程与影响因素,以及为此应该采取得战略与政策。它主要涉及一些长期经济问题,如经济行为方式得转变,投入要素得开发与积累,以及经济结构得转换与调整。 依据发展经济学得基本观点、结合当前发展中国家尤其就是我国得一些重大得带有“热点性”得经济社会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辩明理论就是非,从而正确认识与理解当今发展中国家现状,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思潮与本学科研究得最新成果,逐步形成正确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得判断力与思维决策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得经济素养,提升学生得理论结合实践得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经济发展概览 1.基本内容: 发展经济学简介。发展中国家得概念。衡量发展水平得指标体系。发展经济学得理论发展与前沿。发展经济学研究得主要内容。发展经济学得学科性质上。发展经济学得研究方法。2.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经济发展得基本问题;理解广义与狭义得发展经济学得含义;了解发展中国家得特征;理解发展目标得含义、经济发展得实质;掌握发展水平得度量方法;了解发展经济学得发展简史与研究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发展目标得含义、经济发展得实质以及发展经济学得发展简史。 4、教学建议: 在讲授时采用案例讲解得方法,通过实际例子诱导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本章内容。 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与经验模式 1、基本内容: 1、了解并理解几种现代经济增长模型; 2、理解现代经济增长得定义与特征; 3、理解与掌握经济成长阶段论与经济起飞理论; 4、理解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论; 5、理解发展中国家发展得限制因素与发动因素。 2、教学基本要求: 经济增长虽不就是发展得全部,但毕竟就是发展得核心内容。关于增长得理论分析与经验分析对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得意义。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增长得几种模型,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增长过程得代表性经验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 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经济起飞理论 4、教学建议: 在讲授时采用案例讲解得方法,通过实际例子诱导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本章内容。 第三章公平与发展 1、基本内容: 在发展中国家得经济发展中,我们不仅关注总体经济与收入水平得增长,还要关注收入与财富如何在社会群体中得分配问题。只有使社会中所有人员都能受益得增长才会受到欢迎。那些分配不平等得增长不应该仅仅从总量经济变化角度进行讨论,还应该从平等得角度进行评估。发展中国家实现公平发展得基本要求就是:消除贫困、改善收入分配。

萨缪尔森经济学

《经济学》读书笔记 ——萨缪尔森,人民邮电出版社,04年版统计学院12级统计二班李艳斌201202010245 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并且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 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经济学》这本书。 当初拿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心里没有底,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这个初出茅庐刚开始接触经济学的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此书的一大特点是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根据世界范围内的形势发展以及随着人类科技不断进步而

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持续着天翻地覆的改变,把各种涉及到经济学的新元素都加入到最新版《经济学》里,使读者能够足不出户就可将当今社会上影响人类生活包括经济现象、环境变化、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动趋势与经济学基础识知相结合进行初步的了解。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纵观全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让我领略了大师风采的同时更让我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以及和实际相联系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我想这也是老人家坚持不懈所想达到的目的吧。好读书,读好书,读完好书,学到知识,我们要怀着一颗热忱的心去为这个社会造福。 所有的经济理论都建立在三大假设上面:稀缺性假设,经济

关于学习公共经济学的心得体会三篇

关于学习公共经济学的心得体会三篇 这一学期我们专业开设了《xx》这门课程。起初我对为什么要开这门课真的一无所知。以前的学习都是反复的上几门应试的课程,上了大学,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一下子全变了。虽然当初填志愿时我首选了现在的这个专业,但我对这个专业主要研究什么、主要学习什么、主要将会接触哪些课程、哪些知识都不曾深涉深知,有点懵懵懂懂地闯进了这个专业。所以,开学至今,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完全是按照学校的安排而进行的,每一门课程也都是从开学的一无所知、不知道学习目的与方向到渐渐了解,知道了一些知识、一些原理,渐渐明白学习这门课的原因和目的,渐渐学到一些学习每门课所需的一些方法和重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让我更有感触。 从第一节课,老师您对我们进行洗脑开始,我们接触、认识了这门课程,我们从您那里了解了该如何去学这门课,为什么学习这门课,学习这门课的目的等一系列开启我们进入这门课学习大门的关键。 对这门课的学习,您对我们的要求是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些经济现象,要求我们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学着做一个理性的人。 这学期即将结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有了稍稍的了解。能利用微观经济学的某些原理简单地解析一下身边的一些小事。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稀缺资源的配置,研究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消费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动、生产者

行为的决定和变化、市场结构差异、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和变化、一般均衡过程等问题,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以上理论的研究,为市场主体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提供解释和指导。微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静态分析方法,大量使用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等。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个体,以此再推广到整个市场,如单个的消费者、单个的厂商、单个行业等,它主要以单个数量的分析为主。在微观经济学中,这种分析方法有两个重要的假设条件。一是理性人的假设,即"经济人的假设",即在经济活动中每个经济个体总是以利己心为动力,企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的利益;另一个假设条件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它要求人们对有关的经济情况能确切的了解,即完全知识或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但这一条件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实现。 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需求与供给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等。通过对需求与供给理论以及均衡理论的分析,我知道了为什么校门口的西瓜从每公斤3元渐渐降至每公斤1元。因为起初西瓜刚刚上市,供给量较小,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所以价格较高才能达到均衡状态。而随着西瓜上市季节的来临,新的供给商不断涌入这个市场,使供给量增加,供给量大于原先价格下的需求量,所以价格下降,直至供求均衡。因为这个季节西瓜市场能给供给商带来利润,所以可能仍有供给商加入这个市场,一旦供给量大于现有价格下的需求量,那么西瓜的价格将还会有所下降,直至不再有厂商加入

萨缪尔森经济学Economics第十八版 18th 课后概念、习题答案2

C H A P T E R 2 T h e S h i f t i n g B o u n d a r y B e t w e e n M a r k e t s a n d G o v e r n m e n t CHAPTER OVERVIEW AND TEACHING TIPS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a series of fundamental ideas and concepts that define the essence of the economic problem. They are important because they form the found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a market economy. The tools and methods that you present to students in this chapter will be carried throughout the text and developed in greater detail as you make your way through the course. Here is a great opportunity for you to give students a broad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 way of thinking.” The chapter begin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markets. Because this text is grounded in market analysis, take the time to illustrate the basics concepts of upward-sloping supply, downward-sloping demand, and equilibrium. Later chapters will fill in important details. Section B broadens the students’ view of the economy from a partial equilibrium setting to a more general equilibri- um setting. This allows you to develop the important interactions between agents and markets. Roles for money and capital are established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property rights. All of these components of a market economy are important to its proper functioning. Section C introduces a role for government in an economy. Efficiency and equity are examined as well as macroe- conomic goals like growth and stability. LEARNING OBJECTIVES 1. Describe what is meant by the term market and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equilibrium in a market economy. 2. Use your definition of market equilibrium to address three basic economic problems that confront all societies. 3. Explain how the price system works as an invisible hand, allocating goods and services in a market economy. 4.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specialization, the division of labor, money,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capital and property rights in the functioning of a modern economy. 5. Use a circular-flow diagram to illustr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gents and markets in a modern economy. 6. Make a case for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a mixed market economy in order to promote efficiency, equity, and macroeconomic growth and stability. SUGGESTED ANSWERS TO QUESTIONS IN THE TEXT 1. In all of these cases, a combination of consumer choice and government directives or incentive plans determine the ultimat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2. Auctions are not always practical, ration coupons hold prices artificially low, and first come first served leads to high opportunity costs of standing in line. A market “rations” goods to those consumers who can a fford them. 3. There are lots of potential government failures. Some would argue that AFDC has been a failure; more children live in pov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 today than in many other industralized countries. Would it be better to live with this market failure? We shall see. 4. Pollution limitations: improving efficiency (public bad) Income supplements: equity (redistribution program) Phone regulation: efficiency (prices higher, output lower with monopoly)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