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生态补偿额度测算及生态效益评估(官冬杰等著)思维导图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

森林——人类的亲密伙伴 ——评价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包括其分类、作用以及所占比重,论述了生态效益在森林服务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关于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字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价值 一、森林问题 森林资源是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内一切被人类所认识可利用的资源总称,是一种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林地、林木及其空间范围内生长着的的一切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其生存及发挥作用的自然环境因素。尽管概念上包括由森林形成的生态环境条件,但传统的林业只是以木材及林产品生产为中心。因此人们长期忽视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在森林资源低价或无价的政策指导下,对森林资源进行掠夺式的采伐和不当的利用,导致其数量日趋枯竭,质量日益衰减,根据《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2000年至2005年全球年均净减少森林面积730万公顷,有77个国家及地区森林面积呈下降趋势。另外,受毁林开荒、择伐及其他人类活动影响,2000年至2005年全球年均净减少原生林面积702万公顷。 二、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物化劳动消耗和活动消耗)来决定的。 (二)效用价值理论:西方经济学认为,价值不过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并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即 商品价值=商品的边际效用 商品的边际效用可以用支付意愿(WTP willingness-to-pay)来表示,WTP是指人为获得一种效用而自愿支付的货币资金,是人的偏好的自动货币指标。WTP和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剩余的关系为: 消费者剩余=WTP—消费者实际支出 从中发现如果消费者剩余可以忽略的话,消费者的实际支出等于WTP,可以用商品的价格作为商品的价值;当消费者实际支出为零时,消费者剩余等于支付意愿,可以用这种方法来

三峡库区的博士论文

[1]彭丽.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2]王珂.三峡库区鱼类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相关因子关系分析[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 [3]徐潇宇.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4]梁学战.三峡库区水位升降作用下岸坡破坏机制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 [5]汤罗圣.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稳定性与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6]刘艺梁.三峡库区库岸滑坡涌浪灾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7]张帆.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 [8]罗力.三峡库区滑坡监测GPS统测构网研究及应用[D].武汉大学,2013. [9]鲁群岷.三峡库区重庆段大气与降水组分分析及其时空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0]熊友胜.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水量平衡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1]付甜.基于CBM-CFS3模型的三峡库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计量[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 [12]彭令.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13]邵蕾.后三峡时期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 [14]吴晓.三峡库区重庆东段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5]缪海波.三峡库区侏罗系红层滑坡变形破坏机理与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16]葛晓改.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凋落物分解及对土壤碳库动态的影响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17]吴磊.三峡库区典型区域氮、磷和农药非点源污染物随水文过程的迁移转化及其归趋研究 [D].重庆大学,2012. [18]王晓青.三峡库区澎溪河(小江)富营养化及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2. [19]郑志明.三峡库区公路碎石土路基渗流弱化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2. [20]张文春.基于支持向量机—可拓学的三峡库区丰都县水库塌岸预测研究[D].吉林大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胡经国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指示 在2002年3月10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全面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继续做好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01年7月16~18日,国务院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了三峡工程移民暨对口支援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朱镕基明确指出:“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是关系三峡工程整体和全局、关系库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子孙后代的大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要快调查、快规划、快立项、快审批、快实施。”“距2003年6月第一期蓄水只有19个月了,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刻不容缓哪!” 二、库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从2000年起,国土资源部组织进行了库区20个县(区、市)1∶5万地质调查工作。进一步查明了库区地质灾害,特别是崩塌、滑坡灾害的基本情况。到目前(2002年10月)为止,已经查出三峡库区两岸存在崩塌、滑坡2490处。此外,还有大小泥石流沟47条。 现已查明,在三峡库区5300多公里库岸线上,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库岸总长度约为440公里;需要实施工程防护的库岸总长度约为139公里。 1982年以来,库区两岸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70余处。其中,规模较大的有40余处。 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原因,主要有: 1、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环境容量有限。就地质灾害而言,三峡库区可以说是“先天不足”。 2、降水充沛,暴雨、洪水频繁,更加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首先介绍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指标确定的原则和指标内容;阐述了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和4种方法,重点介绍计量经济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另外,还简述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法和补偿机制。 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监测,阐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森林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可为森林的合理经营,并进行宏观调控,实现人类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将监测结果应用于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科学计量和评价,对于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成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结果可用于森林生态环境评价,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鉴于森林生态系统在空间结构上的复杂性,时间序列上的多变性,生长发育过程的周期性和环境反应的滞后性等特点,森林生态环境的监测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定位监测和半定位监测方法。 ①定位监测:在一定的区域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环境类型,设固定监测点,进行长期地、 系统地、连续地观测与研究。 ②半定位监测:相对于定位监测而言,通常由于人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定位观测站数量有限, 对于一些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进行相对短期的、不连续的观测和研究,作为对定位观测站的补充。 (2) 宏观监测、微观监测、重点地区监测和典型区域监测。 ①宏观监测:研究地域至少应该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 宏观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②微观监测:研究地域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 类型。 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 ③重点地区监测:对重点预防防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进行水土流失类型、强度、分布、 面积、治理程度、治理效益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 ④典型区域监测:如对泥石流、滑坡、崩岗、汛期等进行监测预报。 (3)定期监测、日常监测和专项监测 ①定期监测:在已有土地变更调查的基础上,扩充、完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开展每年一次的资 源与生态环境变更调查,全面监测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利用遥感手段,定期监测重点地区(尤其是国家级监测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并核查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详实性。 ②日常监测:随时监测有关洪水、违法用地、毁林砍伐、毁草开荒、乱占滥用土地等突发事件。 ③专项监测:在国家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地区进行资源与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的监测,主要包括黄河 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草原区等。 2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内容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极大,森林生态环境类型复杂多样,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都有

监测站生态效益监测指标

附件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站建设技术、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组织运行,并提出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指标和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合于经国家批准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包括退耕地造林、荒山荒地造林、封山育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626-2005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 LY/T 1606-2003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 1689-2007 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 1698-2007 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 1952-2011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 LY/T 1721-2008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GB/T 23233-2009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监测评价 LY/T 1872-2010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数据管理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评估observ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effects of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通过定位监测、野外试验等手段,运用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原理和方法,通过退耕后林地的生态环境与退耕前农耕地、坡耕地的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作对比,对退耕还林的净化大气、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固碳释氧、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益进行评估。 3.2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special o bservation station of ecological effects of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是指承担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任务的各类野外观测台站。本规范中简称生态监测站。 3.3 森林小气候要素forest microclimate factor 描述森林小气候中的某些物理特征量。诸如:表征辐射的各种特征量、表征热的各种特征量、表征水汽的各种特征量、表征空气运动的各种特征量。 3.4 雪/水当量water equivalent of snow 当积雪完全融化后,所得到的水形成水层的垂直深度。 3.5 总径流量total runoff 封闭的集水区或水量平衡场内地表径流量、壤中迁出水量与不透水岩层上迁出至河流的水量之和。 3.6 测流堰weir

论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

论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 向旭,陈扬 (西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生态旅游是指“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式。本 文阐述了长江三峡库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分析了其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并提出了长江三峡库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基本 思路、原则和开发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开发原则;对策;三峡库区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03)03-0004-03 一、长江三峡库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一)国际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旅游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旅游形式,发展势头迅猛。据1999年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正以迅速发展的态势在全球得到普及。世界旅游组织在《2020年旅游业展望》中明确指出,“在可预测的时期内,生态旅游将成为获得自然经历的有效方式,出游人数会大大增加”。 (二)西部大开发的要求 在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五大战略重点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切入点。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已被列入全国七大污染防治区之一。在三峡库区开展旨在保护环境的生态旅游,将成为长江三峡库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又为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通过在三峡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由此带动和促进一大批生态产业的发展,对三峡库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亦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要 重庆市为了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号召,已作出在2010年前基本建成“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决策。生态旅游是现代旅游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它兼顾旅游发展和资源保护。大量的事实表明,生态旅游可以带动和促进绿色商贸、生态交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生态型建筑、生态城镇等的发展,促进生态文化的建设。因此,在长江三峡库区发展生态旅游是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生态旅游亦将成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中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加快培育和发展“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建设。 (四)生态旅游是三峡库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江三峡是以峡谷风光著称的国际旅游黄金线,是我国的“王牌”旅游产品。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长江三峡旅游产品已出现由“成熟期”向“衰退期”过渡的迹象,三峡旅游发展困难重重。如何延长其“生命周期”,重现昔日辉煌,让三峡成为“永远的三峡”,从而实现其旅游可持续发展,开展生态旅游将是其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在长江三峡库区开展生态旅游,不仅符合国游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库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不同特点,结合“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规划”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编制出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规划,使库区生态旅游能有序地、健康地发展。 (二)开发和设计富有库区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 旅游业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归根到底还是依靠推出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生态旅游不同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生态旅游项目大多位于生态系统脆弱、珍稀或濒危动植物资源集中地区,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因而其产品的开发要比一般大众旅游产品的开发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必须要有自身的特点。目前,三峡库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必须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林业既是一项产业,又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它肩负着向人类提供丰富的林产品,以及维护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当前,人们更加关注的问题是林业生态效益究竟有多大,如何用货币化形式正确评价?下面就aaa省省情与林情实际,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币场价值法对aaa省林业生态效益进行计量评价,并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林业生态效益内函 森林是生态建堤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制氧、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防风固沙等生态效益。 涵养水源效益: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主要表现为截留降水、涵蓄土壤水分、补充地下水、抑制蒸发、调节河川流量、缓和地表径流、改善水质和调节水温变化等。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大涵养水源能力,洪水季节可以蓄水防涝、干旱季节可以供水抗旱,故波誉为“绿色水厍”。据研究表明,森林土壤根系空间达Im深时, 1hm2 森林可贮存水200-2000m3,平均比无林地能多蓄水300m3。据日本相关研究,3333 hm2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1 00万m3的水库,美国环保署统计资料显示,森林拦截了该国2/3的降水。据有关调查,25

年的天然林,每小时可吸收降雨量15 0mm,草地及裸露地每小时仅为10mm及5mm。据不完全统计,林地涵养水源能力为裸露地的7倍。 固土保肥效益:森林保育土壤的效能主要表现为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防沙治沙、防灾减灾(如山崩、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茂密的森林凭借庞大的树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不但截留天然降水,还可有效地减轻雨涌对土壤的直接冲击;同时,林地下强壮庞大的根系在土壤中形成网络,与土壤牢固地盘结在一起,从而降低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及各种养分损失的固土保肥作用。据张嘉宾的测定分析,即使是微小的细根,也有很强的固持土壤能力,平均直径只有0.8mm粗的细根,具有固持13kg土壤能力。森林一般可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的70%-80%,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矿物水土流失、肥力 下降、水利工程淤积等。 改良土壤效益:森林植物每年有大量的凋落物和死根,在水、土、光、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分解与矿化,将逐渐形成有机质、N、P、K等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吸收利用。森林以上的自肥作用,极 大减少了人们培育森林施肥投八, 固碳制氧效益:森林在生长过程中,不仅林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空气中的co2,而且通过凋落物转化为有机质将部分co2存贮在林地土壤内。这一功能对于人类社会、整个生物界以及全球大气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据统计,全球现有森林总储碳量1146Gt,约占土壤和植被所储存碳的46%,且能以各种形式储存,从而有助于缓和全球的温室效益。

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分析 姓名:熊伟 班级:地本0601班 学号:200604310011 指导老师:郑庆荣 [摘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三峡大坝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水利水电工程,其建设及后期蓄水给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可避免的影响,为世人所关注。对此,本研究依据影响库区生态环境因子的实际特点,在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分析与现状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三峡工程兴建及蓄水前后,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研究。对选取局地气候、库区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水文泥沙及水质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库区生态环境现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独立评价,并就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关键词]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三峡大坝及库区生态环境概况 1.1三峡大坝基本概述 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改善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图1-1)。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一书中就提出了修建三峡大坝的设想。1944年,国民党政府和美国垦务局合作,在美国著名大坝专家萨凡奇的带领下,提出了关于三峡工程的第一个比较详细完整的工作计划——《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即“萨凡奇计划”。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水利部成立长江水利委员会;1970年12月26日,葛洲坝工程,被批准先行兴建;1984年4月,国务院初步确定三峡工程实施蓄水位为150m的低坝方案;1986年党中央和国务院责成原水利电力部负责,重新组织对三峡工程的全面论证工作,并重编可行性报告;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 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 《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 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 案》;1994年12月14 日,三峡工程正式开 工;1997年11月8日, 三峡工程实现了大江截 流;2003年6月11日, 蓄水至135m,由此开始 通航、发电,枢纽初步 产生效益,进入围堰挡 水发电期;2006年5月 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 成,达到海拔185m设计 高程;2006年9月开始, 蓄水至156m,三峡枢纽 进入初期运行期,防洪、 发电、通航效益开始全面发挥。图1-1三峡大坝枢纽布置示意图 1.2三峡库区基本概况 三峡库区包含长江流域因三峡工程修建而被淹没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株归县、兴山县、恩施市巴东县;重庆市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涪陵区、丰都县、武隆县、石柱县、长寿县、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及重庆核心城区(包括渝中区、沙坪坝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和江北区)等25县市区,统称为三峡库区(图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

第八章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分析 1、项目工程的建设将为ssss提供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为ssss农民开辟新的致富门路,建立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促进ssss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农业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的转化,促进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2、项目实施过程中,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和先进的生产经营观念将逐步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意识之中,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观念和经营观念将得到更新和进步,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项目的实施,每年可以为项目区群众提供劳动力就业机会。特别是通过吸收广大妇女参与项目实施,不仅可以增加项目区妇女的经济收入,而且可以促进她们社会地位的提高。 因此,项目工程的建成必将促进ssss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ssss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ssss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社会及经济效益是十分明显的。 二、生态效益分析 项目区位于主城区风向及水源地的上游,覆盖于砾岩、砂岩和沙丘的稀少植被,抵挡不住凛冽的西北风。因此,项目区是ssss城区的沙尘起源地。项目建成后,本项目通过进行山地和沙地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发展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经济林和畜牧养殖业等综合措施,极大地改善黄河周边的生态环境。 同时,通过对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可以有效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改善气候条件,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通过有效增加基本农田数量和中低产田改造,扩大经济林种植面积,提高山地和沙地的林草覆盖率,从而对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净化空气、调节地方小气候及生物多样性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发展规模化养殖业,增加无机肥施用量,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为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有效促进项目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林业既就是一项产业,又就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生态与社会效益,它肩负着向人类提供丰富的林产品,以及维护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当前,人们更加关注的问题就是林业生态效益究竟有多大,如何用货币化形式正确评价?下面就aaa省省情与林情实际,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币场价值法对aaa省林业生态效益进行计量评价,并加以分析与说明。 一、林业生态效益内函 森林就是生态建堤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制氧、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防风固沙等生态效益。 涵养水源效益: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主要表现为截留降水、涵蓄土壤水分、补充地下水、抑制蒸发、调节河川流量、缓与地表径流、改善水质与调节水温变化等。森林生态系统就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大 涵养水源能力,洪水季节可以蓄水防涝、干旱季节可以供水抗旱,故 波誉为“绿色水厍”。据研究表明,森林土壤根系空间达Im深时, 1hm2 森林可贮存水200-2000m3,平均比无林地能多蓄水300m3。据日本相关研究,3333 hm2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1 00万m3的水库,美国环

保署统计资料显示,森林拦截了该国2/3的降水。据有关调查,25年的天然林,每小时可吸收降雨量15 0mm,草地及裸露地每小时仅为 10mm及5mm。据不完全统计,林地涵养水源能力为裸露地的7倍。 固土保肥效益:森林保育土壤的效能主要表现为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防沙治沙、防灾减灾(如山崩、山体滑坡或泥石流) 等。茂密的森林凭借庞大的树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不但截留天然降水,还可有效地减轻雨涌对土壤的直接冲击;同时,林地下强壮庞大 的根系在土壤中形成网络,与土壤牢固地盘结在一起,从而降低水土 流失造成的土壤及各种养分损失的固土保肥作用。据张嘉宾的测定分析,即使就是微小的细根,也有很强的固持土壤能力,平均直径只有 0.8mm粗的细根,具有固持13kg土壤能力。森林一般可减少地表径流与土壤冲刷的70%-80%,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矿物水土流失、肥力下降、水利工程淤积等。 改良土壤效益:森林植物每年有大量的凋落物与死根,在水、土、光、温与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分解与矿化,将逐渐形成有机质、N、P、K等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吸收利用。森林以上的自肥作用,极 大减少了人们培育森林施肥投八, 固碳制氧效益:森林在生长过程中,不仅林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 并固定空气中的co2,而且通过凋落物转化为有机质将部分co2存贮在林地土壤内。这一功能对于人类社会、整个生物界以及全球大气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就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据统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及我国的应对措施探讨本文概述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摘要提出了我国应对金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建议和总结了引起气候变化的成因,的科学背景,对策。对策成因:气候变化关键词引言 0 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而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全这一变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社会活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国际社会加快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公,世纪21动,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入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履行的步伐。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以及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进如何认在这样一个新的政治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承担减限排的潜在压力,程的加快,识我国面临的形势,从而提出应对策略,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气候变化的现状 1 再次确认了全球气候变(2007)次评估报告4第(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称,目74.0年前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了100年止,与2005化事实: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过万年中任何一段时期都高,1前地球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比过去月,全球地表温度更是打4~1年2007%。35万年中任何时候都高,比工业革命前高65去℃。因为人为加剧的温室效应,1年以来的所有记录,平均气温比往年上升了1880破了自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近年来,世界风暴、洪水和干旱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

异常的暴雨、降雪和严酷的热浪等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频现。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8"C.0~5.0势基本一致: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0℃,增暖速率为每1.1年变暖尤其明显,地表气温年均升高50平均值,近℃,22.0年50突出体现在冬季增温、连续出现全国性暖冬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二是近而区域降水变化波动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都呈下降趋势,年来中国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毫米。9.2年减少10较大。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每20---40年减少10区降水量平均每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毫米,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50毫米。三是近60~20年增加10增加,平均每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面积扩大,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5.2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50加重,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四是近毫米,五是中国山地冰川海岸带的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灾害更明显。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有加速趋势。中国科学家的预测结果表明,中国21快速退缩,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气候变化将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恢如不能有效应对,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发展也将受粮食安全等危机,人类健康、人类社会将面临水资源短缺、复的影响,年来的50次评

生态效益评价.doc

无领导小组讨论报告 ——关于生态效益评价 课程名称:项目评价 指导老师:孙淑生 小组成员:曾亚玲 王继平 任辉 杜翔 张滔 二0一一年六月十六日

讨论题目 什么是生态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的内容包括哪些?有哪些实用范围?发展趋势如何? 一、生态效益评价 1)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2)下面来讲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 3)举例说明: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就是要使农业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在物质与能量输出输入的数量上、结构功能上,经常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使农业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4)在前三条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生态效益评价的概念:是指对项目从建造到生产过程中的所创造的生态效益进行定性化和定量化的统计与描述,评价项目对环境、生态所造成的影响。 总结: 生态效益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衡量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在某项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是正值或负值。最常见的情况是,为了更多地获取经济效益,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此时经济效益是正值,而生态效益却是负值。生态效益的好坏,涉及到全局和长期的经济效益。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如果生态效益受到损害,整体的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也难得到保障。因此,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要维护生态平衡,力求做到既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形成生态经济效益。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求在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态平衡和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即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这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由于只追求经济效益,没有遵循生态规律,不重视生态效益,致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各种资源遭受破坏,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经济发展也受到阻碍。从事某项生产建设项目,以单纯的经济观点来衡量,其个别的、一时的经济效益可能很高,但往往存在着对生态资源的掠夺和破坏,如森林过伐、酷渔滥捕、陡坡开荒、草场超载过牧等。这种只看目前、不顾长远的开发利用方式是错误的。客观现实要求人们树立生态经济效益的观点。

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发展战略

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思路 摘要: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面临严峻的生态、经济问题,农业必须走高效生态经济发展道路。本文论述了库区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应遵循的原则、重点发展的方向及建设库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农业;三峡库区;原则;发展方向 1、生态农业及其特征 1.1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一词是美国土壤学家W·阿尔伯卫奇于1970年提出的,并得到许多国家响应。生态农业是指人们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遵循生态与经济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规划,组织进行经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体系,通过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1.2 生态农业的特征 资源利用的永续性。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可更新资源的基础上的、与当地农业环境资源组合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既充

分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又能保证增殖自然资源,使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多业结合的高效性。生态农业是一业为主,多业结合,全面发展的广义农业。农林牧渔加工各业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实现系统整体的多功能、高效率。 资源的优化配置性。生态农业是利用共生共养的原理,合理配置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实行立体种植、混合喂养、结构合理的立体农业,使有限的空间、水、光、热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达到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和生物能转化率。 以防为主的无公害性。生态农业是“无废物”、无污染的农业。循环利用废物,使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增加产品产出,开展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以农家肥、绿肥等有机肥为主,合理施用化肥,既要增产、提高经济效益,又要提高生态效益。 生产的集约性。生态农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特别是生物技术的集约化农业。 协调客观性。生态农业是以内部调控为主、外部调控为辅的人工生态系统,重视自我调节作用,采用人工调节与自然调节相结合的措施,维持系统的稳定性。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 刘传正李铁锋温铭生王晓朋杨冰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 100081) [摘要] 通过全面野外调查,填表登录了三峡库区(19县(区),54175km2)地质灾害点5706处。采用数字化地形底图,通过编制三峡库区工程地质图层,建立了基于MapGIS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和分层图形库。在研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分布与的统计关系基础上,筛选提取了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的发育因子(响应因子)、基础因子、诱发因子和易损因子体系。创建了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AMFP)。采用网格剖分整个区域,分别计算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简称“四度”)分布,采用图斑合并方法分别编制了相应的“四度”区划图。根据“四度”区划结果分别提出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区划和地质环境开发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MapGIS “发育度” “潜势度”“危险度” “危害度” 1 概述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综合调查项目工作范围位于东经106°~111°,北纬29°~31°21′,行政区划跨越重庆市和湖北省的19县(区),包括湖北省的宜昌、兴山、秭归和巴东4县,重庆市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涪陵、武隆、长寿、渝北、巴南和重庆主城区等15县(区),总面积约54175km2(图1)。 1.1 工作基础 三峡工程建设前的地质工作主要围绕三峡坝区和区域地壳稳定性开展,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工作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移民工程建设遭遇地质灾害严重困扰才逐步受到重视。三峡库区重要的代表性地质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50-70年代,以中小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为主,对三峡库区基础地质研究较为详细。 (2)20世纪80年代,结合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计划,先后开展了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重大崩塌滑坡监测预报及减灾对策研究、三峡工程前期论证阶段环境工程地质调查、长江三峡工程库岸调查与稳定性预测、长江三峡工程库岸典型和大型崩塌滑坡形成条件、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等。 (3)20世纪90年代,重点开展了城镇移民选址的地质论证、地质勘查与评价工作。如拟迁城市新址地质论证、三峡工程库岸稳态评价预测、长江三峡工程水库移民与开发环境地质研究、1:50万以地质灾害调查为主的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和移民城市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等。 1.2 工作思路 依据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研究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全面研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育状况、地质环境条件组合、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和可能的危害性。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实现数据和图形的实时查询或更新,实现GIS技术与数学模型耦合的空间评价预警递进分析[1]。 在19县(区)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基础上,研制完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数据库、图形库),根据地质灾害分布与地质环境的相关性分析,建立地质灾害评价预测的因子体系(基础因子、回应因子、诱发因子和易损因子),进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计算与区

生态效益评价doc

生态效益评价.doc

————————————————————————————————作者: ————————————————————————————————日期:

无领导小组讨论报告 ——关于生态效益评价 课程名称:项目评价 指导老师:孙淑生 小组成员: 曾亚玲 王继平 任辉 杜翔 张滔 二0一一年六月十六日

讨论题目 什么是生态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的内容包括哪些?有哪些实用范围?发展趋势如何? 一、生态效益评价 1)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2)下面来讲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 3)举例说明: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就是要使农业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在物质与能量输出输入的数量上、结构功能上,经常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使农业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4)在前三条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生态效益评价的概念:是指对项目从建造到生产过程中的所创造的生态效益进行定性化和定量化的统计与描述,评价项目对环境、生态所造成的影响。 总结: 生态效益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衡量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在某项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是正值或负值。最常见的情况是,为了更多地获取经济效益,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此时经济效益是正值,而生态效益却是负值。生态效益的好坏,涉及到全局和长期的经济效益。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如果生态效益受到损害,整体的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也难得到保障。因此,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要维护生态平衡,力求做到既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形成生态经济效益。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求在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态平衡和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即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这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由于只追求经济效益,没有遵循生态规律,不重视生态效益,致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各种资源遭受破坏,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经济发展也受到阻碍。从事某项生产建设项目,以单纯的经济观点来衡量,其个别的、一时的经济效益可能很高,但往往存在着对生态资源的掠夺和破坏,如森林过伐、酷渔滥捕、陡坡开荒、草场超载过牧等。这种只看目前、不顾长远的开发利用方式是错误的。客观现实要求人们树立生态经济效益的观点。

三峡库区环境问题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201011452201 工艺1102 毕亚辉摘要: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将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尤其是水环境安全问题日显凸出。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不但将危害库区及周边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将阻碍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峡库区、水环境 正文:2011年的南方干旱,再次将三峡大坝这项浩大工程推上了风口浪尖。随着大坝的完工,并开始产生经济效益时。三峡库区的的环境问题开始慢慢显现,国人乃至国外人士,都对三峡工程的设计、建造的必要产生疑问。 2008年中国网刊露,"水华"现象已成为三峡库区最主要的水环境问题,三峡工程对水质的影响是生态与环境评价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库区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10亿t,绝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入江,造成局部污染。根据监测结果,三峡库区段总体水质良好,但城市江段岸边污染严重。其中重庆市区的岸边污染最严重,其次是万县市、涪陵市和长寿县城关镇江段。主要污染物为发挥性酚、总磷、总氮、石油类、BOD、COD、悬浮物、总汞、硫化物、氧化物、六价格和砷等。由于蓄水后流速变缓,受流速、温度和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库区部分支流的局部水域富营养化趋势明显并发生“水华”。“水华”现象的出现已经成为三峡库区最主要的水环境问题。 面对以上的现象,近年来,库区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 治理工程,新建了4个自然保护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余km2,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环保工作尚面临几个主要问题。 ⑴水污染严重 据1999 年长江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重庆段17个监测断面水质级别中,二类水体仅占5.9%,三类水体占17.6%,四类水体占70.6%,五类水体占5.9%。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重庆段大肠菌群、非离子氨、COD 等10 项指标超标。库区次级河流污染更为严重,56% 的断面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整个三峡库区城市江段中,水质受污水影响的江段总长为28.97km,宽2~150m,重庆江段污染带最长,为5.73 km ,占库区污染带总长的74.7%。 ⑵生活垃圾量大 库区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743.62万t,危险废物39.5万t,工业固体废物历年堆存量达3000多万t,综合利用率约为43%。按城市非农业人口人均产生生活垃圾量1kg/d计算,三峡库区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为178万t/a。目前仅基本做到清运出城进行简易处理,无害化率仅为7.1%。各种废弃物散乱堆放,在雨水浸泡和洪水的冲刷下,大量的污染物汇入江河,造成三峡水库严重的水污染,是导致三峡库区水体大肠菌群全面超标和干流丰水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⑶船舶污染日趋严重 库区船舶年产生活垃圾约3 万t,其中入江约8000t,船舶生活污水产生量约1800 万t 左右,其中含油污水约近40万t,排放COD约600t,石油类100余t。 ⑷森林覆盖率低,城市人均绿地少

经济效益及社会生态效益分析报告

经济效益及社会生态效益分析报告 1、产量 小规模生产线按50kg/h产量计算,每天单班8小时工作,预计年工作300天,年产量等于大于100吨。 2、投资额 100吨/年超细高纯S iO2生产线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其中:(1)厂房建设及公共设施配套100万元(包括:超细粉碎车间,提纯车间200m2,水处理车间100 m2,空压机房50 m2,冷却水蓄水池200m3、产品质量检测室100 m2,原料库房100 m2,产品库房100 m2,备品备件及维修用房100 m2,合计1000 m2)。(2)设备投资400万元,包括粉碎系统、提纯系统、后处理及包装系统,质量检测仪器等。该生产线需流动资金200万元。 3、能耗 100吨/年超细高纯SiO2生产线装机容量289.5kw,需配置315KV A变压器一套。根据装机容量和小时产量可计算出单位能耗,即:300kw/50kg,吨耗电6000度。 4、原料价格 高纯度石英砂SiO2≥99.9%,粒度为60目—120目,价格为1600.00元/吨;高纯度硅微粉SiO2≥99.9%,粒度为300目—400目,价格为4000.00元/吨。 5、产品价格 超细高纯SiO2纯度为>99.9 %,粒度d97<10μm,销售价22000元/吨;粒度d97<5μm,售价30000元/吨;产品纯度SiO2>99.9 5%,粒度d97<8μm,售价50000元/吨;粒度d97<5μm,售价80000元/吨;产品纯度SiO2>99.99 %,粒度d97<8μm,售价120000元/吨;粒度d97<5μm,售价200000元/吨。 综合各种不利因素,原料价格≤5000元/吨,产品价格≤80000元/吨。 6、生产成本构成 (1)原材料5000元/吨 (2)能耗6000元/吨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基本方法

3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的基本方法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的研究是一项工作量大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由于森林生态效益的多样性、各国国情和计量目的的不同、以及人们对这一领域研究程度的限制,生态效益经济计量方法表现出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3.3.1按照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所采用的理论基础分类 ()l价值法 V(alueMhetdo)。该方法主要以产生生态效益的森林效能所承担的价值量,或以森林效能引起的土地级差收入、社会劳动节约量,作为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值,一般用货币额表示。其主要方法有:替代品市场法、消耗法、效能价值分解法、再生产费用倍乘法、补偿法、加权推比法、估计法等。 (2)效益法B(neetfiMcthdo)。该方法完全撇开培育森林所投入的劳动量,以森林诸效益造成的社会劳动节约,作为森林生态效益计量值,并用货币额表示。运用这种方法的程序是:首先确定森林诸效益的等效益物及其等效益调整系数;其次确定随时间变化的森林诸效益在特定时期内的空间作用范围和作用程度;最后根据森林诸效益在各年度的空间作用及其程度,借助于等效益物及其调整系数,计算出分年度的森林生态效益计量值。 (3)效能法(FunctoinMethdo)。该方法以采取技术手段获得与森林效能作用相似的结果作为计算森林生态效益计量值的依据。它既可以用实物量表示,也可以用货币额表示。用货币额表示时,有形产品由凝结在产品中的价值量确定,无形产品用可比产品的价格换算。森林无形产品效益计量值一般采用类比法或效能置换法计算。 3.3.2按照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对象分类 (1)效果评价法。该方法是根据森林综合效益的利用程度,如以森林影响范围内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水资源的增加以及土壤流失量的减少等对森林生态效益做出经济评价。目前,森林的涵养水源效益、保持水土效益、保护农田效益的经济计量等都普遍采用此类方法。 (2)消耗评价法。该方法是以劳动价值为基础,以森林中凝结的劳动价值量为依据评价森林生态效益的大小,注重森林诸效益如何分担凝结在森林中的价值量,而不注重森林效益对社会产生的实际使用。这两类方法的着眼点是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