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社会》教学设计

《服务社会》教学设计
《服务社会》教学设计

《服务社会》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框是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的第二框,也是全书的重点章节。教材围绕为什么热心公益和如何奉献,服务社会展开设计,列举身边的公益活动及参加公益活动的感受,提升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奉献社会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促进全面发展;懂得服务社会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需要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能力目标:理解服务社会的意义,能够主动参与服务社会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培养亲社会行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服务社会的意义。

教学难点:践行服务和奉献社会。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图片、故事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搜集服务社会的典型事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平凡的人-----城市建设者》

问题:你参加过类似的活动吗?你认为参加这种活动能给人带来什么积极影响?

教师总结、过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应该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什么要服务社会、如何服务社会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奉献助我成长

(一)我们为什么要主动服务社会?

(1)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得到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无一例外地享用着社会所提供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人人都有责任回

报社会,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只有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活动一:我的价值在这里

(学生阅读教材P80—81“探究与分享”)

1.思考:曹师傅的行为为什么能影响周围的人?

2.他的事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师讲述: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得到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无一例外地享用着社会所提供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人人都有责任回报社会,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公益活动的好处在于,帮助别人能够不断让自己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因为可以为别人、为社会有所贡献,就会感觉个人不再是渺小的、隐藏于芸芸众生中的微小部分,而是对别人有意义的,为外界所认可的。这不但可以让自己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且也使自己成了改变社会和世界的一个积极的力量。大家都关注环保,才能有美好的环境,人人行动起来,才会真正享有美好的生活。所以说,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只有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目标导学二:奉献社会我践行

(一)服务、奉献社会需要我们怎么做?

(1)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都是社会公益活动的具体形式。我们可以在社区、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纠正不文明行为,可以到科技馆、博物馆做志愿者。无论参加哪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际效果。

(2)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我们要努力学习,增强劳动观念,培养敬业精神,学会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好准备。

活动二:2016年12月3日,“逸仙杯”中山国际马拉松赛圆满结束。比赛期间,中山市各志愿者团队不怕苦不怕累,微笑着将服务撒满每个角落。

(1)志愿者的行动有什么意义?

(2)假如你是一名志愿者,你会如何做?

规则:分组讨论后由组长选两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提示:(1)体现人生价值。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