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全区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与对策

加快形成全区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与对策
加快形成全区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与对策

加快形成全区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与对策

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为更好地适应新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建设繁荣和谐现代化新建邺建设进程,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对加快形成全区公共服务体系进行研究。研究途径主要通过组织召开科技局、教育局、民政局、文化局、劳动局、卫生局、体育局、市容局等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座谈会,学习上海、苏州等先进经验和专家指导等形式,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并结合本区现状,提出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举措。

一、关于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指为大众服务的、基本的、非盈利性的服务。首先是为大众的服务,必须具有非常广泛的覆盖面,它不是针对特殊阶层、特殊人群而是面对所有人群;二是基本的服务,如九年义务教育、新农村合作医疗和人口计生的免费服务等均属于这一范畴;三是非赢利性,它不是指不收钱,而是指服务所得不用于利益分配,而是用于公共事业发展。

目前公共服务包括四大类:一是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如基础设施、水、电、公路、邮电等。二是经济性的公共服务。如规则

与计划的制定,规范的监督;还有就是宏观调控,如五年计划,资金的调拨等。三是社会性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人口等。四是安全性的公共服务。如国防、警察、消防等,是用来维护整个社会安全与稳定的。目前在中国特别要加强社会性的公共服务。

二、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和谐建邺的迫切需要。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并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内容。中共十七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些表述表明,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和谐,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邺是个新区,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在公共服务上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和公共治理的和谐,直接影响到和谐建邺的建设。

(二)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民生问题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城市的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创业环境等都将对一座城市的经济

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民生问题处理不好也将对社会稳定产生一定影响。对一座建设中的新城来说,其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都较弱,上学、看病、就业、交通等民生问题尤为突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这也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是新城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城市产业发展主要起决于两类角色,一类是投资者,它们携带着可移动的要素,比如资金、产品、品牌、研发能力、管理能力、销售渠道等等。另一类是城市,它们拥有不可移动的要素,比如土地资源、水资源、区位、基础设施、产业配套条件、法律政策环境等等。这两类角色互相选择、互相匹配,匹配得好了,可移动要素找到了合适的不可移动要素,就会有成功的投资项目,投资者和城市所在地就会双赢。对新城来说,我们迫切要做的就是如何按照新城的总体发展规划,做好产业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等配套条件。做得好,吸引外资的竞争力就越强,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在与投资者的博弈中就占优势,可以选择更多更优秀的企业和更优质的项目落户新城,这样新城产业的发展不仅层次高,而且后劲足。

(四)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一座具有国际化标准、现代化水准城市的迫切需要。一是城市现代化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社会服务体系现代化,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现代化。除了具备一般意义的现代化特征外,还应呈现出经济发达、社会繁

荣、科教领先、环境优美、法制健全、人民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景象。二是城市国际化主要指它的功能国际化。城市功能国际化,包括经济或产业功能、金融资本服务功能、政治社会交往功能,以及文化交流旅游服务功能等等。作为国际化城市可以是上述功能的全面国际化,也可以是部分功能的国际化,即某项功能不仅在一国之内起影响或控制作用,而且在国际范围内,区域的或世界的范围内,起影响或控制作用。因此,要建设一座具有国际化标准和现代化水平的新城,首先必须做到基础性、经济性、社会性和安全性的公共服务现代化。新城市公共服务的现代化是一座具有国际化标准和现代化水准的城市的最基本的必备条件,意义十分重要。

三、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做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做法。

1、科学规划,高标准引领新城公共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建设新城公共服务体系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先规划后建设,在通过座谈、论坛、课题研究等多形式,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和学习先进城市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新城建设总体规划,并先后制定了河西CBD发展规划,人才规划,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城市管理行动纲要,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信息化与数字建邺发展规划,环境保护与和生态建设专项规划等,有计划地推进新城公共服务体系项目建设。新城建设的社区服务中心、医院、学

校、居民小区、商业网点、广场及公园等项目都是在新城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按照专项规划的要求组织实施,并严格规范项目审批程序,确保项目建设标准和具体要求,适应新城整体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2、政府投资,高标准建设新城公共服务配套项目。依据河西新城总体建设和发展目标,新城配套重点建设项目自2002年以来,政府及社会投资达400多亿,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前:

⑴基础性公共服务分阶段逐步配套建设到位。根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河西地区有5条地铁线经过,规划有停靠站超过20个,南京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之间有两次交叉相连,一处是在新街口市中心交叉相连,另一处便是在河西中心区的元通站牵手连通;在公共交通上,规划在纬九路与文体路交界处结合地铁一号线车站安排中胜长途客运站,用地近100亩,实现长途客运功能与室内交通的地铁、公交的“无缝衔接”。河西中部地区规划安排了12个公交首末站,其中包括两个公交枢纽站,四个中型站和六个小型站。目前,河西地铁一号线在中部地区已有三个站,分别为中胜站、元通站、奥体站,河西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已建成约100公里的道路,其中“五横七纵”主干道48公里、24条支路52公里,加上地铁一号线西延,基本构成新城区立体交通体系。目前,已有27条公交线路,随着河西入住居民的增多,这些公交线路将增加班次,缩短市民等车时间,方便市民出行;完

成6个泵站共计每秒100个流量的改扩建;完成总长约30公里的12条河道的改扩建、新建,沟通河道水系。水、电、气及通信基本配套。

⑵社会性公共服务不断配套完善。新区社区中心正全力加快运作。河西新城采取的是新区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三级中心体系。社区中心共有八个,包括管子桥、清凉门等。基本社区中心包括社区管理、卫生、储蓄、文体活动、商业服务、室外活动以及公共绿地等,目前兴隆、南苑、滨湖、奥体、中海等基本社区中心已经建成投用。双闸、沙洲等社区中心已经启动建设。

新区教育规划得到有效落实,累计投入10亿余元用于教育优先发展,建成了10余万平方米的教育设施。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南师附中新城初级中学、金陵中学附属小学、奥体中心小学、新城实验小学、顺驰幼儿园、市一幼奥体分园、建邺实验幼儿园等一批名校、新校先后建成开学,宋都小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分校、中华中学高中部、江东门小学、新城第二小学、新城第三小学等正在建设或规划选址之中。

新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建邺现有三级综合性医院2个,二级医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个,到2010年将建成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医疗卫生“10-15分钟服务圈”,形成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组成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建邺卫生医疗配套全覆盖。

新区文化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现有省级文化体育设施1个(40万平方米省奥体场馆);区级文化体育设施4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体育馆1个、历史档案展览馆1个)、街道邻里中心文化体育设施7个,社区(村)文化体育设施(广场)近200个;有各类文化体育经营场所近200家。另有金陵图书馆、艺兰斋艺术馆、国际会展中心、江东门纪念馆扩建工程和江东门商业文化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市妇女幼儿活动中心、国际礼拜堂等新的文化项目选址河西。

新区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按照劳动保障工作“六到位”的要求,劳动保障所(站)建设率达100%;建立了区人力资源市场;7个街道37个社区已创建成为“充分就业保障街道”、“充分就业保障社区”和“充分就业区”。使得全区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惠及面进一步扩大;再就业等优惠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劳动关系进一步和谐。

科技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一定提升。新城科技园在加快新城科技大厦、创业大厦等载体建设的同时,设立“南京河西新城国际高科技孵化器”、“南京河西新城高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南京(金陵)留学人员创业园河西新城创业园”和“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河西新城园区”等四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区政府计划设立产业创新创业基金,进一步地完善了全区科技公共服务体系。

⑶经济性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河西CBD一期13个项目

已有5个项目建成投入使用,4个项目年内投入使用,新区的商业配套正全面升级。商业地产项目的陆续交付使用,让河西规划中的商业配套一步步成为现实。从大规模的住宅开发,转向商业配套开发、招商的全面推进,河西新城的居住功能正明显提升,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商业巨头。河西中央公园已正式开放,其地下购物中心的招商也在紧密进行中,“家乐福”已确定年底开业。河西的商业地产开发则初具规模,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大型商业载体在河西CBD已经建成约18万平方米,近两年将陆续有超市、百货等大型商业正式投入运营。其中,8万平方米的南京金狐城国际品牌直销中心,将于今年年内开业。此外,嘉业国际城五号楼除规划时尚精品、零售业外,还准备拿出部分面积做特色商业。建设中的雨润国际广场将打造成汇聚精品超市、餐饮、酒店服务的精品地产模式。位于融侨中央花园对面的华新丽华商业广场,规划有A级写字楼、五星级酒店、大型购物中心、精品专卖店、休闲广场及国际公寓,预计年内开工。此外,投资规模达100亿元的南京万达广场的开工,让河西商业地产开发全面升级。

⑷安全性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在配合省市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安、消防、城管体系建设的同时,创新举措,建立了城市模块化管理系统,并采取公安巡防机制与城市模块化管理相结合的措施,整合行政执法与公安的力量,共享资源,联合参与城市综合管理,实行全天候信息采集、联动预防、动态管理、联合执法,最大程度上保证全区社会治安的长效管理。

3、政策扶持,高标准发展经济性公共服务项目。几年来,围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先后制定出台《关于深入创建“最佳投资创业区”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开放型经济奖励办法》、《关于对总部型企业的扶持奖励政策》和《建邺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人才奖励办法》等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发展与总部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保险、会展、旅游、法律、教育培训、中介咨询、电子信息网络等诸多领域的服务型企业,不断配套完善经济性公共服务体系。此外,新城科技园提供1万平方米的载体,无偿让风投公司、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入驻,为创新创业和拟上市企业提供科技金融服务。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西新城在省、市、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建设,初具规模,北部地区面貌一新,中部地区高楼林立,基础设施一流,环境宜人,但随着一批批企业和居民的入驻,新城公共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政府在新城建设和发展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但距新城居民和企业发展的要求,距现代化新南京标志的要求,距繁荣和谐新南京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新城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基础性公共服务方面。主要表现在公交配置不完善,入驻企业员工和入住居民出行仍有不便之处。

2、社会性公共服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教育配套设施还没有完全建设到位,特别是开发商配建学校、指挥部自建学校和待拆迁学校等有的还在规划建设中,给部分新城学龄儿童就近上学带来了不便。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好,真正能够享受“同城”待遇的外地来宁务工的孩子仅有353人,占3.47%。对满足新城各年龄段居民的教育还存在薄弱环节。

⑵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尚未完全建设配置到位,部份居民仍然存在就近看病难问题。名医院、大医院分支机构不多,不能满足市民对优质卫生资源的需求。卫生队伍高学历、高职称和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比较缺乏,整体水平比较低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改观。“公共卫生服务政府买单,基本医疗政府补贴”的有关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部分居民对看病贵的看法仍然没有改变。

⑶文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总量不足,存在供需矛盾。文化、体育设施空间分布不均。缺乏专业性强、文化积淀很深的小型博物馆、特色鲜明的科技馆和多功能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专业场所等。文化工作队伍不稳,年龄老化,缺乏专业人才和部分文艺类型的队伍,如文化系统7个街道文化站只有一个是文化专业人员,很难满足新城居民的文化需求。

⑷劳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社区劳动保障站办公场所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有的只有两张桌子办公,有的

和民政等部门合署办公,工作很不方便。设备落后,有的已不能正常运转,尤其是区就业管理中心和7个街道劳动保障所的电子触摸屏等设备需要淘汰更换。劳动就业难度大,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技术的失业者难于适应新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鼓励自主创业机制不够健全。体制不顺,如劳动保障科编制早有,但有的还是挂靠民政科等。

⑸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够健全,科技有效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影响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服务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

⑹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社区公共服务载体建设还没有完全到位,双闸、沙洲社区服务中心还在建设之中。社工体系局限于区、街、居三级传统社会工作模式,与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需求不相适应。社区公共服务载体出现“异化”,服务产品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服务功能没有得充分释放。

3、经济性公共服务体系方面。主要表现在商业网点不够健全,有的入驻企业还没有投入正常运营,在15平方公里的中部地区,小区生活必需的放心早餐、菜市场、日用品零售等配套设施非常缺乏,对入住居民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必需的金融、保险、投资担保、通信、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尚不健全,影响到企业正常运营效率。

4、安全性公共服务体系方面。主要表现在城市模块化管理还没有做到全覆盖,部分小区物业管理不到位,电瓶车、自行车等失窃现象比较严重。外来民工较多,社会治安存在一定难度。江心洲、双闸等农村地区安全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

四、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的难点

目前新城发展中存在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劳动就业、科技创新创业等问题大多是建设和发展中问题,随着新城建设进程的加快,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这些问题必将逐步被化解。但从目前看来,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的难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机制不够完善,政府财政压力较大。构筑公共服务体系,投资建设项目多,资金需求量大,所需资金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财政支出压力较大,缺乏多渠道投资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市场经营机制和投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优惠政策。

(二)受规划限制,配套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难度较大。构筑公共服务体系,许多项目涉及到土地、房产等,在用地指标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部分公共配套被现为可有可无的“小”项目来列入规划,已规划确定的项目难以实施,制约着公共服务体系的快速形成。

(三)思想认识尚未到位,阻碍了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构筑公共服务体系,是事关新城建邺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目前,少数开发商、基层干部领导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偏差,

认为这项工作是政府行为,应该由政府承担,缺乏全社会共同支持的意识。少数相关部门的领导在认识上也有偏差,在人才引进、机构编制、资金扶持等方面,缺乏全力支持和关心的大环境,对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一定难度。

五、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一)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快公共服务体系载体建设。随着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多,我们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必须依托政府、市场、社会三方主体提供服务,打破传统由政府垄断的局面,采取多渠道增加投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从而加快公共服务体系配套设施建设。

1、加快建设“建邺区双和综合办公区”和“新城要素市场”。“建邺区双和综合办公区”和“新城要素市场”是个系统工程,涵盖面广,涉及到新城社会、经济、安全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健全。应集中力量、抓紧时间加快推进“建邺区双和综合办公区”和“新城要素市场”项目建设。与此同时,要积极争取省、市政府的支持。建设“建邺区双和综合办公区”和“新城要素市场”是建设现代服务核心区、构筑新城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仅对新城发展服务,也承担着带动全省、辐射“长三角”地区的责任,应抢抓机遇,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省、市政府和多方面的支持。

2、设立新城民生服务中心。整合区行政服务中心、城市模块化管理中心、劳动力市场、法律援助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以及

河西指挥部项目审批等资源,在河西CBD将建的新城要素市场大厦或双和办公区中设立新城民生服务中心,搭建政府服务的平台;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平台;市民与市民、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交流的平台;市民自我服务的平台和政府体制内自我监察的平台等。功能设置包括:行政审批事项办理、行政监察和效能投诉中心、新城网格化管理指挥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商务中心、文化交流中心、会议培训中心、城市候机厅、便民服务中心(包括公证办理、婚姻登记、婚前医学检查、银行、邮局、自动取款机、公用电话、手机充电、茶室、餐厅、饮用水、残障人士轮椅、婴儿车、婴儿座椅、换尿布台、放大和老花镜、医药箱、急求包、雨伞架、书写台、休息等,还有为社会组织如志愿者、社工协会和中介机构提供的各种服务等)。3、建设新城(社会)大学。整合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职称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等,依托莫愁职校、电大的扩建,在河西新城南部建设一座综合性社会大学。大学设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现代服务业经济学院、总部经济学院、民生教育学院等。创新创业学院设科技金融、软件研发等专业。现代服务业经济学院设总部经济专业、商业商贸专业、金融保险专业等。民生教育学院整合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面向广大社区居民开展学前教育、新市民教育、成人职业技能培训和老年闲暇教育等,民生教育学院设教育专业、医疗卫生专业、劳动就业专业、文化体育专业、城市管

理专业、财会专业等

4、建设新城民生“百宝箱”。整合警务灯箱、公告栏等资源,在每个小区设立民生“百宝箱”。除了警务灯箱、公告栏箱,增加民意箱、自助交款机箱、自助查询箱等配套设施。民意箱主要收集民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新城建设和发展的建议;自助交款机箱主要方便居民交付水、电、气、电话、手机、物管等费用;自助查询箱主要提供自我服务功能,居民可查询到对政府对市民开放的各类信息,包括政务公开信息、办事公告信息、价格标准、中介组织、办事结果以及食、住、行、游、购、学等便民信息。

(二)多方合作创新,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涉及多领域、多专业,必须借助多方资源和力量来提供服务,避免各自为阵,造成重复投资,影响服务质量。通过多方合作创新,节约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有效地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平台建设。

1、加快科技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全区科技资源,加强与大专院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一个开放高效的科技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主要通过加强无线宽带新城、科技馆、科技实验与检测、科技青少宫和社区科技资料室、科技信息化等公共科技设施建设,建立科技数据与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和采用基地(科技园)+孵化器+创投三位一体模式等,构筑一个为全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的共享平台。其目的是强化科技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供给、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创新资源品质、降低

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成本。

2、加快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社区各类资源,主要通过强化和完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劳动保障站、医疗卫生服务站、居委会、社工组织等社区基础性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社区信息化建设、民生保障机制建设、政府公开等,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服务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等,构筑一个方便高效的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其目的是强化民生工作,帮助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一个宜居生活环境。

3、加快安全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全区市容管理、环境保护、公安、交警、消防、安监等资源,主要通过健全和完善网格化城市管理指挥系统,公安、交警、消防管理指挥系统,安全监督管理系统等,构建一个人民生命财产能得到充分保障的安全服务平台。其主要目的是让居民放心生活,让企业放心生产经营。

(三)多部门配合创建,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体系的形成。公共服务体系的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来推动,通过“创建”工作的开展,可调动各部门和全区广大民众的积极性,自觉地配合参与到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中来。

1、深化创建民生工作先进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的任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收入分配等,都离不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因此,公共服务体系是改善民生的必备条件。通过深化创建民生工作先进区,完善民意调查

机制,将民生工作纳入年度目标、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开展民意调查,不断了解和发现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困难和矛盾,从而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达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目的。

2、深化创建最佳投资创业区。创建最佳投资创业区是改善投资环境的一项有效举措,也是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开展创建最佳投资创业区活动,通过争创国家或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探索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体制机制、建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健全社区综合发展体制机制等,改善政策环境,促进有助于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投融资、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形成。

3、深化创建最佳生活居住区。创建最佳生活居住区是建设和谐建邺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在需求。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开展创建最佳生活居住区活动,通过争创最佳人居环境、卫生城、生态城、平安社区、和谐社区、绿色生态示范小区、省市优质幼儿园、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等,开展星级中学达标,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达标,劳动就业保障所、站达标,文化站达标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四)深化研究,创新建立科学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的形成,在许多方面涉及到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对资金投

入、人才引进、协调发展的机制加以深入研究,不断完善现有的机制和体制,解决制约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困难、矛盾和问题。

1、深化投入机制研究。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必须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机制研究,创新举措,在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比重的基础上,研究多元化公共服务体系投入机制,尽快制定相应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2、深化人才引进机制研究。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需要优秀专业人才,必须加快公共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机制的研究,要彻底打破传统的用人机制,要在强化培训提高现有的专业化公共服务水平的基础上,研究各类人才引进实施方案,解决目前文艺类、医疗卫生等专业性强的人才匮乏、年龄老化等问题。与此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建立有效的人才队伍稳定体制,确保公共服务有效正常开展。

3、深化协调发展机制研究。加快形成公服务体系需要多方统筹协调,必须加快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协调发展机制的研究。要在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卫生、公交站台、社区建设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规划的同时,研究区政府、河指、开发商等在公共服务体系配套设施建设中的矛盾、困难和矛盾,提出协调发展新举措,形成按规划要求建设的共识,确保各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落实到位。

浅谈如何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浅谈如何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010年秋季县处级干部进修三班刘金祥 不久前,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以研究制定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为主要议程的此次会议,清晰而具体地为中国勾画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宏伟蓝图,为我国的“十二五”发展定了“调”,备受各界瞩目。其中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目标,就是强调指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个人认为,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重要基础。展望“十二五”,我们在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方面,结合我省实际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便民不够,效率不高的现象仍然存在。由于审批、服务事项项目多,部门受理办理点分散,且程序复杂,群众办理各种事项存在多头问、多头跑的现象,既给大家带来不便,也影响了工作效率。 2.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现象仍然存在。目前,我省各地区各部门的政务办理受理中心,窗口设施规模较大,相对独立,特别是其网络系统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造成了政府房产资源和信息网络设施资源的浪费。此外,各中心在采集信息、资料归档等方面自我封闭,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客观上造成了信息资源和其他库房设施资源的浪费。 3.标识不一,办事地点标识不规范仍然存在。办事地点、名称、服务窗口标识不规范,服务指南和告知不统一。如,法律咨询窗口的名称就有“司法110联动”、“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法律宣传”、“律师接待”等等。

4.配置不足,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与群众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仍然存在。政府的全能角色定位和居民对政府的无限依赖,政府供给能力的有限与需求的无限,是我们当前的基本矛盾。随着我省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益显示社会公共资源配置还明显不足,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能力还跟不上我省目前乃至今后发展需求。 二、建立“多快好省”公共服务体系 近几年来,随着湖北省社会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现在又迎来了又好又快的重要发展时期,据调查目前广大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公众需要了解政府部门设置情况,需要了解服务的内容,在与政府的接触点上,希望政府象一个整体,尽量减少公共的接触点。 2.对于简单的服务流程,提交政府后,希望答复时间迅速,且具有确定性;对于流程周期长、跨部门现象,公众希望随时查看进展,希望答复的时间能低于心理的预期。 3.大众希望了解政府行为并进行监督,能够及时反馈自己的意见,并及时处理。 回应民众的需求,针对湖北的省情,我们应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经验,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创新管理,全面构建湖北省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多快好省”的大众服务: ①“多”种形式的服务:提供多种形式民众服务,如现场、电话、网络等,将所有涉批、涉证、涉费等与大众密切相关的多种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各类服务中心办理,把中心建成方便群众,透明高效的“政务超市”。 ②“快”捷高效的服务:规范和加快项目审批业务工作流程,直接向群众提供公开、便捷、人性化的办事服务,让老百姓少跑一趟路、少跨一扇门、少走一道程序。

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

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 兰凯军《光明日报》(2014年03月02日07 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是中央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理论和发展方向的新表述,是对新形势下公共文化工作的全新概括。所谓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兼具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制、运行机制的总称。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例如,服务内容老化、服务效率低下、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公共文化服务对人民群众的亲和力与影响力下降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亟待进一步改善,以提高其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法制保障。在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运行秩序和决策方式,否则就会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期性、公平性、效率性、规范性等大打折扣。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立法总体比较滞后,相关内容散见于一些单项的法律法规中,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要抓紧完善立法,使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在已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政策的基础上,吸收地方立法的成功经验,将之上升到国家立法层面予以确认和保障。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服务组织提供具体的衡量尺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范化、精细化。要积极推动地方立法,鼓励地方根据本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保障和促进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优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机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需要法制保障,还需要高效的工作机制。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机制存在多头管理、业务重复、效能不高、区域壁垒等问题,亟待作出优化。要建立“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破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文化工作理念,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现开放性、持续性、协调性发展。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以绩效为核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考核相符合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程序。建立“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交流合作机制,打破部门和区域壁垒,整合文化资源,促进不同形态、不同区域公共文化资源的交融与共享。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设施网络。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服务人口为依据,以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基础,以现代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设备配置标准为指导,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合理化、规范化、标准化。努力促进国家、省、市、县、乡、企业、学校等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推,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联创共建格局。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形成集文化、教育、体育、基层党建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保障各类文化设施资源由单边、单向,向多边、多向整合转变,提高文化设施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要重视和加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紧密联动,有效发挥城市大型骨干公共文化设施对基层和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带动、支撑和辐射作用,促进解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矛盾。

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平台项目建设方案

宝鸡市陈仓区中小企业 服务体系(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陈仓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2015.5.) 为了进一步改善全区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使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服务机构能更好地为我区中小企业开展服务,以促进全区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依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陕政发(2011)73号”文件《关于陕西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陕中企规发〔2010〕85号”文件《关于做好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委“工信部联企业〔2010〕175号”文件《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我区中小企业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目标,根据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加快我区中小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有关实施意见及要求,以推进我区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健康快速发展,特制订本建设方案。 一、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陈仓区中小企业已达3.2万户,从业人员21.9万人,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轻工纺织、化工医药、食品饮料、建筑建材、商贸物流等六大支柱行业,现已形成了以虢镇、周原、阳平、宏达、县功等区镇工业园区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集聚区。现有局属事业编制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一个,即“宝鸡市陈仓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并计划在三年内,将逐步建成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特色突出、服务到位的“宝鸡市陈仓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平台)”。 二、指导思想

宝鸡市陈仓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促进全区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通过统筹规划、集聚资源、营造环境、加强服务,建立和完善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支撑体系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以培育服务主体为重点,着力解决全区中小企业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加快配置服务资源,增强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建设适应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服务体系,为全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三、建设原则 服务平台建设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面向产业、服务企业,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坚持非营利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相结合,坚持促进产业升级与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相结合,坚持社会服务资源开放共享与统筹规划、重点推动相结合。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我区实际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不断完善,逐步提高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 2.政策引导,市场调节。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政策扶持、规范和引导,促进全区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稳步发展。同时,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多元化投入和市场化运作。 3.突出重点,抓好关键。以加快公益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以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以建立服务协同作为关键环节,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最突出的热点、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决议》提出,要“推进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这是司法行政机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有效手段,也是践行群众路线建设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的根本要求。近年来,陇川县司法局适应形势要求和群众期待,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整合资源、纵深推进、横向拓展,积极在构建优质均等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上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一、陇川县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为使法律服务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县司法局积极推进网格式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县司法行政部门整合内部9项业务职能,创建“八位一体”的“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为群众搭建了一个社会化、专业化、便民化的“一站式”综合法律服务新平台;在社区形成送法上门,为群众提供零距离法律服务;在村组以全国、省、州优秀人民调解员为对象,打造个人冠名的“个人调解室”,发挥品牌调解员口碑好、威信高、业务强、贴近群众的优势,深入一线服务群众;在行业中成立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排查苗头隐患,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服务。目前,陇川县建成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援助)中心1个,基层一线公共法律服务所11个,“律师事务所”2个,人民调解委员会805个,“个人调解室”1个,联调室11个,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医疗纠纷、妇女儿童、环境保护人民调解委员会各1个,乡镇法律援助站13个(含武警边防大队法律援助工作站和两个移民法律援助工作站),各村(居)都设有法律援助联络点(含两个移民,法律援助工作室)。初步形成了以县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基层一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杻纽;律师事务所、个人调解室、调解委员会、法律援助联络站点为基点的立体化网格式服务体系。在案件受理、分流、协调、督办等环节实现了上下渠道贯通联动、网络对接共享、层层有人办事的服务新格局。 二、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和成效 一是理清思路,找准公共法律服务发展定位。为适应形势需要,县司法局将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司法行政重点工作,抽调专人开展深入调研,梳理现有法律服务机构和职能,召开法律服务行业人员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明确了以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以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为重点,以现有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构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合理配置、科学组合,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性、便捷性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的发展思路。 二是纵深推进,构建立体化服务网络。为延伸县乡两级中心服务,按照《云南省司法厅关于下发<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总体要求及具体部署,在基层一线以全省规范化司法所为依托,本着自愿、互惠、便民、有效的原则,整合调委会等各种法律服务资源和社会力量,拓展服务业务、扩大服务职能、充实工作人员,实行窗口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基础篇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细则 ————心理健康社会工作服 务进基层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分步实施,分类推进,全面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从根本上减少心理异常人员危害社会案件的发生,确保完成中央,省,市提出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 一. 基础体系总体规划: 1.根据所在地区群众心理健康需求,选择相适应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2.活动形式:组织编印心理健康知识手册,通过网络平台和线下活动各区域进行宣传,策划各种类型组织宣传活动,举办公益讲座,公益心理咨询等; 3.长期发展:组织专业培训,实施人才机制建立,确保“心灵港湾”的设立,搭建与专业心理机构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 (心灵港湾:以固定场所,配备相关心理健康知识资料,宣传材料,心理类书籍,咨询师岗位,确保有心理健康方面需求的群众,有解决途径。) 二. 面对社会服务工作人员

在社会工作中,各社会服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因为需要处理大量的社会问题,他们承受着更大的压力,面临着更加艰难的心理困境,所以社会服务工作人员更加需要了解,学习及掌握社会服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术。 1.首先使用调查问卷,收集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心态问题,情绪问题,沟通技巧问题,找准需求点,从需求出发,制定相应的方案进行学习。 2.通过讲座、举办活动等形式让工作人员了解心理健康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在他们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3.建立QQ群,微信群等线上学习沟通平台,及时跟踪学习情况,解决后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4.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专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专业人才机制,引进心理健康社工服务,缓解工作压力,提升工作效率,改善工作关系。三. 面对辖区群众 为及早发现并解决社会群体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开展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增强自我的心理保健意识,避免产生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 1. 通过宣传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社工服务,提高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2. 宣传方式有: ①各小区街道宣传资料发放,宣传海报张贴,组织观看心理健康宣传片;

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体系 一、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现代教育服务业发展中的重要领域,是学习型社会的一种必要的支撑,也对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领域中的实践,正在为实现现代服务业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探索有效的途径。 远程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在时问和空间上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学生主要借助多种教学媒体和手段、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学业。学生在广阔的地域内分散地进行个体学习,必须有相应的机构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对他们的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对学习过程予以有效的指导和监控。因此,国外许多著名的开放大学、网络大学和远程教育机构,如英国开放大学、美国凤凰城大学、法国远程教育中心等,都十分重视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各自的方式建设了强大的校外学习支持服务子系统。英国开放大学投人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实行一元化的管理体制,建成了覆盖全国包括13个地区办公室、250多个学习中心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为自身举办的各类远程教育提供了堪称世界一流的支持服务,美国凤凰城大学校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模式和英国开放大学相似,但在线学习的支持服务方面更具有鲜明的特色。法国远程教育中心建立了由总部、8个专业分院、130多个教学辅导站、500多个教学点组成的全国性远程教育服务网络,它由政府主导建设,为高校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提供服务,实际上是政府主导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远程教育校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一种新形式,上述远程教育大学(或机构)由于具有强大的校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了高水平的服务,不仅使远程教育规模在国内甚至全球迅速扩大,而且教育质量在国内得到高度认可,在国外也享有很高声誉。国外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校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是远程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为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组织网络和技术平台的支撑,更为提高远程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因而,建设校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是远程教育客观规律的要求。 在我国,建设远程教育校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必须遵循远程教育的规律,又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有利于促进网络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又要考虑到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国广播电视大学根据我国国情,从1979年开始依靠各级政府建设了覆盖全国的电大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系统。20世纪末我国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高校网络学院也没有简单照搬国外的模式而是采取了依托各种社会力量建设学习中心的方式,所以校外支持服务体系的学习中心基本是由当地承建单位管理人、财、物。经过近8年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实践,各个网络学院在网络设施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教学与管理模式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学习中心责任主体复杂,有的网络教学环境设施达不到标准、人员缺乏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经验,所以网络教学点建设、学习过程支持服务与管理等方面仍然暴露出许多矛盾和问题,给主办学校监管带来很大困难和很高的成本。从国家层面看,各校自建校外支持服务系统也容易形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局面。显然,校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当前网络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利用国家现有资源,借鉴国外经验,建设杜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途径。 几年的实践表明,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为众多办学机构提供服务,可以减少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共享和综合利用,也使办学单位更能集中精力关注教学资源建设和网络教学与管理模式的改革。同时,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一支服务完善、管理规范和运作高效的专业化队伍,能进一步加强教学支持服务、规范网络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 应该看到,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是发展我国现代教育服务业的重要举措。我国网络教育多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李媛媛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文学博士 课程前言 大家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是文化体制改革。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国家文化体制的架构基本上是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模式,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我们在谈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往往更多关注到文化产业,因为它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但是事实上,就所覆盖的人群、所要解决的问题而言,公共文化服务要比文化产业更加地基本、更加地基础。 我们目前把当前文化发展的这个目标定位成大发展大繁荣。而发展繁荣的根基是在于国内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那么这个不可能单纯地靠市场化的方式来实现,所以向社会提供基本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政府文化工作的一个重点,未来也将会成为一项考核政府和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和公民文化权利这样一些问题已经成为热门的话题,这跟几个重要的历史因素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历史性因素就是我们上节课讲到过的社会转型。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正在由一个非常态化的社会,转变成一个常态化的社会,那么随着公民社会或者用更加中性的词市民社会、民间社会的成长,是否具有丰富的发达的公共文化生活,就成为市民社会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这个也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 第二个因素是这场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建国以来,我们对于文化观念的认识经历过几次比较重要的转变,从建国后到七十年代末,我们认为文化是政治,文化基本上被等同于意识形态,它需要牢牢地掌握在政府的手里。从70年代末开始基本上从80年代开始,认为文化是事业,那么文化就是要靠钱来养的,这个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就是由政府办文化,文化建设的主体基本上就是政府和政府的文化部门和文化部门直属的文化事业单位。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开始,正式地提出文化也具有产品的属性,在这样理念的基础之上这几年正在推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地促成了文化体制的变化。目前我们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这样一个文化体制架构。 第三个历史因素是刚才也说到的恩格尔系数不断地降低,人民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旺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设计

某某区某某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 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含浦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镇,推进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和《长沙市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建立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推进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实现含浦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科学规划,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出发,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 (二)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和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针对制约公共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研究,着力深化文化站点改革,构建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规律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某某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功能,加强管理和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镇普及符合标准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到2012年全镇所有村(社区)都将建成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员。 2、基层文化阵地工程。在全镇整合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共享工程资源和体育活动场所,形成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尽力

金水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金水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司法部《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司发〔2017〕9号)、河南省司法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司法厅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豫司文〔2017〕157号)和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郑政办〔2018〕57号)文件精神,按照司法部统筹公共法律资源,建设全国上下一体、互联互通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工作要求,遵循“搭平台、整资源、强服务”的建设宗旨,全面贯彻落实市政府工作安排部署,统筹推进我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促进我区公共法律服务资源跨行业、跨平台、跨地域整合互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法律服务新需求,更好地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原则与总体框架 (一)总体目标 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立足“法律事务咨询、矛盾纠纷化解、困难群众维权、提供法律服务”的平台建设功能定位,统筹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2018年10月

底前建成区本级、街道和村(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的标准化、精细化、便捷化、智慧化,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普惠性、公益性、可选择的公共法律服务。 (二)总体架构 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由区本级、街道、村(社区)三级构成。分别在区本级建设金水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街道办事处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在村(社区)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 (三)时间节点 2018年10月底前区本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街道、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全部建成,村(社区)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 二、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 (一)金水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1.建设标准 金水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在区政府便民服务中心,划拨独立办公区域,建筑面积按照河南省司法厅实施方案的标准执行,原则上不得小于200平方米,可根据实际业务量和服务需求适当提高建设标准。我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划分为办公区、服务区和等候区,办公区设置管理人员办公室和档案资料室,服务区设开放式服务大厅、半开放式接待柜台和座椅,配备适量的接待室、个别谈话室、调解室等专门业务用房,服务大厅安装电子显示屏

如何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主题报告

杨宜勇:“如何完善基本公共服务 体系” 主题报告 主持人赵先贵: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非常欢迎大家参加今天下午这个会场的专家报告会。我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副所长赵先贵,很荣幸主持今天下午的活动。 我们第一位报告人是杨宜勇所长,第二位是金碚所长、第三位是王晓升是浙江积分宝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 第一位我们有幸请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杨宜勇所长。非常欢迎。因为我们会刊71页有详细的介绍,我就不一一介绍,杨所长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一个是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员工福利等等为主,杨所长有很多著作,这上面也有介绍,也有很多学术论文。他今天下午给我们做报告题目是“十二五”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欢迎我们杨所长给我们做报告。 杨宜勇:很高兴来参加中国新财富论坛,我不知道各位来的背景和行业是什么?他们给我的出的题目“十二五”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我觉得适当有点专。首先我谈谈“十二五”规划个人理解,以及“十二五”和“十一五”有什么不同?结合新的五年我们怎么新财富的问题?最后谈一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二五”若干经验,是重要的纲领文件。“十二五”和“十一五”有什么不同?我觉得 首先:是说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发生之后,这一前一后对世界经济的形势和产业、新技术革命可能发展的势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个明显的不同定位。 再一个:国内对“十二五”要求和“十一五”也有不同。很多人老问有什么不同,但是自己不做“家庭作业”,实际你把两个文件放在一起对比一下,就会发现显著不同。大家来看十一五规划说以发展为主题,“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就是同和不同的关系?科学发展有了更加具体的内涵、有了更高的要求。 “十一五”党中央要求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十二五”党的文件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增长方式换成发展方式。在要求方面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为什么说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解决指导思想的问题。进一步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总结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就是科学发展引领未来。从主线角度来讲就是转变方式,赢得未来。所以我觉得就是说结合新财富的创造,我们必须要

长征街办事处重点人群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汇报

长征街办事处重点人群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长征街办事处把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良好效果。 长征街办事处以公园东街社区为依托,建立服务室,组建服务队伍,落实工作,开展服务。 加强领导,组织落实。将社会心态稳定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要内容,多途径建立社会心态预测预警平台。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有效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把重点人群筛查、疏导、干预列入工作核心,坚持创新引领,多措并举,源头治理,初步实现了重点人群“发现得早、干预得快、控制得牢,不发生极端事件”的基本目标。 高度重视,建立机构。成立了以办事处主任为组长的重点人群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针对邪教及特殊利益群体、刑满释放和社区矫正群体、社区戒毒康复群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和涉艾群体、流浪乞讨群体、非正常上访群体六个群体,成立专项社会心理服务领导小组,紧锣密鼓行动,形成体系完整,组织健全,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人管的工作格局。 建立队伍,构筑平台。以综治中心为依托,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心理服务规范化建设工作平台。下一步,我们计划将在村(社区)、单位、中小学、企业设立服务工作室,在乡村基础网格配备心理志愿者,依托网格工作室开展工作,对重点人员排查摸底,心理疏导,化解心理症结。 针对重点,分类施策。对重点人员根据其现实表现、行为特征、社会危害程度等心理风险等级,建立分类管理防护预警机制,因人施策、辩证施治,开展专业疏导和矫治。下一步,我们计划将根据重点人群的心理需求,在社会心理服务中开展“六助”即:针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心理救助”;针对服刑、刑满释放人员及其家属,实施“心理援助”;针对涉毒、涉艾及邪教人员,实施“心理纠正”;针对特殊利益群体,实施“心理干预”;针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心理疏导”;针对肇事肇祸精神障碍者群体,实施“心理救治”。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1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七大把“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这抓住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的任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收入分配等,都离不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公共服务需求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需求不断拓展和逐步得到满足的过程。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物质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服务需求增长呈现逐步加速的趋势,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如何使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相适应,将是我们在较长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 公共服务供给滞后是当前社会问题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取得较快进展,但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等领域,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有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因素,但也存在资源配置和分享不平衡等问题。特别是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相当部分的中低收入群体还没有被完全纳入服务对象。 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社会财富初次分配的不平衡,并对初次分配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和抑制利益分化进程及其引发的社会矛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公共服务逐步扩展到整个社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同时,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促进社会公平和权利平等提供强大的基础平台,有利于振奋社会成员的精神,提高社会总体效率。 当前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公共支出结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虽然公共服务并不完全由政府直接提供,但政府公共支出的规模和结构是反映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状况适应与否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支出总量规模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从1978年的1100多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3000多亿元,但公共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大、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偏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个人承担的费用迅速上涨。这虽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公共服务支出水平严重不足是一个重要因素。 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社会分享公共服务不均衡。我国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源于计划经济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 见 1

2

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 施意见 (鲁办发[]33号12月6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1号)精神,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任务,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全 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 3

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充分认识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 富多彩,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二、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 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富有山东特色的先进文化,推动我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 化协调发展,坚持把建设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统筹规划、加大投入、 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进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 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为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目标任务。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相适应,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 4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根据国家、省、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为进一步推动我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提升我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继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特制定本计划。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 __精神为指导,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大工程”,加快构建广覆盖、强保障、一体化、可持续的具有##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城乡、区域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打造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1.促进劳动就业创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5万人,引导和帮助0.6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创建充分就业城区,城镇劳动者总体就业率和农村劳动力总体就业率均达到97%以上。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培训力度,提升劳动就业能力,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2500人。促进和谐劳动关系,规模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小微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 2.改善社会保障服务。实施“金保工程”,扩大“市民卡”智慧付费功能在我区定点医疗机构应用,继续扩大省“一卡通”医院作

为我区定点单位。扩大职工基本养老险参保覆盖面,力争至年底各类养老保障参保人员达到82万人。加大《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障办法##区实施细则》政策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对医保政策的认识度,推进我区基本医疗保障与主城区全面接轨。 3.提升公共教育水平。推广优质学前教育,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65%以上;加快幼儿园建设,全区标准化建设达标幼儿园比例力争提升5个百分点。加大教育经费保障力度,城乡同步执行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和教师业务费,现代教育装备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安排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奖学助学金1000万元。强化培训学习和人才引进,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推进实施乔司职高等改扩建工程,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能力建设。做好农民素质培训和“双证制”教育,分别培训25590人和3300人。 4.完善全民健康体系。深化基层医疗机构改革,探索突破绩效工资内部比例政策和符合现代管理的考核新体系。加强区级医疗机构建设,推进区中医院整体迁建等工程。科学布局社区卫生服务站,深化与上级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工程。普及中医药服务,95%的中心设置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促进农民健康保障,60岁以上参保老年人体检率达到 80%以上。大力开展“健康##”工作,推进健康城市创建。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和特别扶持制度,计划发放各类奖补资金4645万元。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药品质量

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县委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任务要求,云间县司法局立足于促进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布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整合司法行政法律服务资源,拓展司法行政法律服务平台,组织实施人民调解安民、法律援助惠民、法制宣传近民、法律服务便民等项目,努力满足全县人民的基本法律服务需求,为推进“平安云间”、“法治云间”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法治保障。本课题试从近年来的实践基础上,就进一步加快我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一些思考和探讨。 一、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指出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明确要求决不允许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今年4月21日,习总书记在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指示中,特别强调指出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省

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和“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大力发展法律服务业。”司法部和省司法厅相继出台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要求。 二、我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工作,延伸了基层司法行政的工作外延,对新常态下司法行政的服务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几年来,县局不断优化职能,在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上进行有益尝试。 (一)积极打造辐射城市乡村的专业平台。去年,我局顺利完成县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搬迁和功能提升、县公证处“临街落地”两个硬件项目。目前县级法律服务中心面积500多平米,窗口专业人员15人,法律援助、普法宣传、12348专线、人民调解、社矫安帮、法律服务等职能资源进一步得到整合,窗口功能和便民举措得到提升和落实,法律服务集聚效应有效发挥。全县现有律师事务所9家,公证处1家,基层法律服务所8家,职业律师68人、法律援助律师5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42人,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在县城实现临街落地,8家法律服务所遍布7个乡镇,乡镇和部门建立法律援助站22个,行政村(社区)援助点181个,“半小时援助圈”基本形成。县镇村三级法律顾问网络建设有序推进,县政府和各乡镇人民政府法律顾问配备全覆盖,武连等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置法律服务

加快形成全区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与对策

加快形成全区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与对策 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为更好地适应新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建设繁荣和谐现代化新建邺建设进程,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对加快形成全区公共服务体系进行研究。研究途径主要通过组织召开科技局、教育局、民政局、文化局、劳动局、卫生局、体育局、市容局等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座谈会,学习上海、苏州等先进经验和专家指导等形式,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并结合本区现状,提出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举措。 一、关于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指为大众服务的、基本的、非盈利性的服务。首先是为大众的服务,必须具有非常广泛的覆盖面,它不是针对特殊阶层、特殊人群而是面对所有人群;二是基本的服务,如九年义务教育、新农村合作医疗和人口计生的免费服务等均属于这一范畴;三是非赢利性,它不是指不收钱,而是指服务所得不用于利益分配,而是用于公共事业发展。 目前公共服务包括四大类:一是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如基础设施、水、电、公路、邮电等。二是经济性的公共服务。如规则

与计划的制定,规范的监督;还有就是宏观调控,如五年计划,资金的调拨等。三是社会性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人口等。四是安全性的公共服务。如国防、警察、消防等,是用来维护整个社会安全与稳定的。目前在中国特别要加强社会性的公共服务。 二、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和谐建邺的迫切需要。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并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内容。中共十七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些表述表明,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和谐,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邺是个新区,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在公共服务上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和公共治理的和谐,直接影响到和谐建邺的建设。 (二)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民生问题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城市的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创业环境等都将对一座城市的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