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阅读答案高中

惊蛰阅读答案高中

【篇一:惊蛰与复苏阅读答案】

篇一:惊蛰与复苏阅读答案

篇二:惊蛰与复苏阅读答案

惊蛰气候太冷或太热,人会变得倦庸、懒散,思维僵化,以至一个

冬季下来,懒于动笔,东西写得少,犹如昆虫蛰伏一般。猛一抬头,立春已过,雨水至矣,下一个节气便是惊蛰了。由此感叹,四时光景,24节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始终以自己的节奏迈着坚

实的步伐,一步步走来,从不停滞,从不失信,该过去的过去,该

到来的到来。在农历24节气中,我最喜欢惊蛰这个节气,与其说喜

爱倒还是敬畏更多一些。经秋历冬,从秋风萧瑟到草枯叶落,再到

天寒地冻白雪飘零,万物从盛极到衰落及至冬眠,大地进入了一年

中最为萧条的季节。节气,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总结。

节气的变化,写在农民的脸上,而印证则在农民的肩上、手上,因

为他们每日所从事的农事,始终以节气为主线。倘若农民忙碌一年

是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则节气便是小说中的24章节。冬至若为农民

肩头的担子支点,它的一头挑着小雪、大雪,而另一头则担着小寒、大寒,同为大、小两个节气,从季节寒冷程度上说,后一头的分量

更重一些。小寒、大寒一过,接踵而来的便是立春、雨水,惊蛰惊

蛰的意思是。古人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陶渊明更是用文学语言描述惊蛰这个节令,他说: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惊蛰昭

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科普书上说:一般在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

时即为惊蛰。这句充满天文地理色彩的专业语言,是气象学的范畴。但气象的变化,又是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而大自然的变化又与人

类活动息息相关。在古代,先辈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

候鸧鹒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灼、梨花洁白,黄鹂鸟啼叫,苍鹰渐去而斑鸠替代,这样一个气候转暖,大地

花绽鸟飞的时节。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升温,雨

水渐多,很多地方进入了春耕。地气动了,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

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惊蛰是一个

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我很庆幸自己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又工作在江南。因为,江南地区一年不但四季分明,而且春夏秋冬

时间分配上也差不多。由此,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江

南地区四时温和、冷热,就像写在人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再明显

不过了。而对江南地区的花草树木等植物来说,也是幸运的,春发

夏茂秋收冬藏。冬天对植物来说,就是藏,即休养生息。江南植物

生长,四时配置,不紧不慢,这种一岁一枯荣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不像热带里的植物,不分季节,不分昼夜,拼命地长、长、长,一

个字累。也不像北方的植物,生长季节太短,刚刚嫩叶爬满枝头,

正要拼命长的时候,季节就拉长了脸,准备越冬了,你想怎么长也

不允许,由不得自己的性子,而且冬季又特别漫长。惊蛰时节的晴

朗天,在江南田野上行走,会深切地感受到大地春意的萌动。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地

表上,紫云英花已似繁星点点,小麦可闻拔节声,油菜花也争露金

黄色,更有众多不知名的田间野花,竞相绽放。地低下,昆虫经过

一冬的长眠,渐渐复苏,睁开了惺忪的眼睛。大地母亲似乎在叫唤它:真是懒虫。别睡了,起来啦,外面天气暖和了。而乡间田头,

农人开始备耕,修整农具,天晴时晒种子,准备各种土杂肥,给即

将下地耕作的牛犊多吃精细饲料此情此景,应了古人的一首田园诗,诗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

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7、一个季节分别

对应了六个节气,其中属于春季的,除了立春、雨水、惊蛰之外,

还有春分、、和谷雨。(1分)8、根据第5段的内容,惊蛰的意思是:(2分)9、作者喜爱、敬畏惊蛰这个节气,理由是:(4分)10、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11)段画线句。(3分)11、对文

本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第3段写冬天

的寒冷与萧条,衬托出即将到来的惊蛰节气气候温暖、生机勃发。b、第4段多用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农民才对节气的变化有着真

切敏锐的感知。c、第8段引用先辈的物候分类,生动地写出了气候

物象的变化,与人的活动息息相

关。d、第10段写热带和北方的植物,与江南的植物形成对比,突

出了后者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e、第11段中运用引用、拟人等多

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田野的春意萌动。12、文章以

一首田园诗结尾,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5分)【答案】7.(1分)清明8.(2分)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

昆虫(意思对即可)9.(4分)(1)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充满灵动的生机。(2分)(2)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

具生命意义的节令。(2分)10.(3分)修辞角度:用比喻,形象

生动地描写紫云英一朵挨着一朵、花开遍地的景象,用拟人,写出

油菜花竞相绽放的情态;动静(视听)角度:既有静态的美感,又

兼以动态之美,以小麦拔节之声显示春天万物萌发的勃勃生气;色

彩角度:紫色云英花和金花色的油菜花,柔和温润又灿烂鲜艳。

(角度1分;赏析2分)11.bc12.(5分)

(1)与前文呼应,写出了惊蛰节气大自然的美景、农人备耕的景象。(2)表达了作者悠闲的心境和对惊蛰节气的喜爱之情。(3)增添

了文学色彩,富有韵味。(答对1点2分,答对2点给4分。答对

3点给5分。)【解析】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靠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地复习,

本题考查有关节气的知识。答题时,要注意清明的清的正确写法。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8.试题分析:解答此题,

可联系下文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

出走矣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通

过疏通句意,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只要涉及到春雷惊醒冬眠的昆

虫等内容即可。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9.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

中找出作者针对惊蛰发出的议论性的语句,然后直接提取或用自己

的话概括即可。例如,第6段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

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第9段,惊蛰是一个划季节

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可直接提取出来作为答案即可。考点:分析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分析其表现的特点,表达出的情感等。第11段画线语句,主要运用

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也有颜色对比,动静结合的描写角度。

因此答题时,可自选一个角度,将春天万物萌发、生机勃勃的景象

表达出来即可。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

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

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中

找到选项所在的语段,然后仔细辨识分析学科网是否正确,b项,没有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生动地写出了气候物象的变化,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理解不正确,由原文可知,并没有提及这一点。所以选bc。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引用诗歌在文本中的作用,由于此段为尾

段,除了结合着引用的本身作用外,还要从尾段的特殊作用作答。

在内容上,可概括出诗歌主要内容,表达的作者情感;在结构上,

要从前呼后应、总结全文等角度作答;从文体角度,还要答出引用

诗歌,增添文章的文学色彩及趣味性。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

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

作品主题。我喜欢劳动,劳动没有轻活、重活、脏活、累活之分。

中国有这样一句话——只有丢人的窝囊废,没有丢人的职业!打扫

教室、打扫卫生区、打扫走廊??这,都算是劳动,劳动也是职业!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勇敢的民族。在中

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国人的勤劳创造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和中

华文化。也正是由于中国人的勤劳,才有了今天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的奇迹!同样的道理,我们学生也应当热爱劳动。所以,我们在家

里只要有时间,就应该力所能及地进行家务劳动,比如扫地、拖地、倒垃圾等。我觉得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么我们的教室便会一尘不染。若我能够成功当选,我会做到以下几点:一保持教室内的卫生,角落里不留一点灰尘。

农历二月初二,正交惊蛰节,一些冬眠动物将开始苏醒四出活动,想象

中的龙随着天气一天天暖和,也便有“龙抬头”之说。

一年之计在于春。从哪方面说,都得从春天开始绸缪计议。首要的是

振奋精神。

惊蛰,不是说陡然惊蹿,而是悄悄的,静静的,缓缓的,默默的,众脉俱开。但无论怎样,总要行动。万事开头难。

自然界最大的灾害是久旱不雨,因为干涸等于沙漠,沙漠等于死亡。人呢,哀莫大于心死。将自己“装在套子里”,使心灵封闭、阻塞、凝滞,形存实亡。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篇二:小巷里的惊蛰阅读答案】

篇一:小巷里的惊蛰阅读答案

篇三:小巷里的惊蛰阅读答案

1. 根据文意,请概括惊蛰一词的含义.答:春雷惊(唤)醒了自然万物.2.作者认为二十四节气名称令我们骄傲和惭愧的原因是什么?

(可联系当今人们运用汉语的实际情况分析).答:节气名称体现了

汉语的简约性与表意美,我们因此为先人的智慧感到骄傲;今人运用

汉语,存在不够规范、不够简洁、表意缺诗意美的现象,所以感到惭

愧.3.试简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答:比喻句,形象贴切地表

现了惊蛰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4.文章第③段首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答: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内容上:

惊蛰这一具有革命意味的节气,与上文中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

入相呼应,同时为下文展开描述豁然晴朗的画面做铺垫.5. 谚语惊蛰过,暖和和,改为惊蛰过,暖和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阐述理由.答:原

句叠词、押韵并用,琅琅上口,易于记诵;改动后句子不再押韵,语言平淡,民间谚语的韵味消失. 或:暖和和运用了叠词,仿佛使人感受到了

融融的暖意,突出了人的主观情感,而暖和了只是一个气温客观的变化

过程.另外,暖和和与上句押韵,朗朗上口,符合谚语简洁好记的特点(1分).改动后,句子没有了这样的效果.6.清明、谷雨、白露等节气的名称,蕴含着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美,请选择其中一个节气,模仿作者对惊蛰的解读,以合理的想象加以描绘.答:描绘扣住季节特征,想象合理,语言通畅. 举例:白露微微透着些曦光的清晨,茫茫秋水泛着些许的寒意.一丛丛郁郁青青的芦苇凝着一层细细密密的白霜,摇

曳在清寒的秋风里.篇四:小巷里的惊蛰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叫绝的,除了它的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

与准确对应,还有一点,即它的一个个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

歌般的名称。这是语言瑰丽的精华,它们所体现的汉语的简约性与

表意美,使我们后世的汉语运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惭愧。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

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

各自的门户。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

象的被动、消极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

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

亮了,该上路了。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有革命意味的节气,连阴数日的天况,今天豁然晴朗了(不是由于雨霁或风后)。整面天空像

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或池塘,从中央到岸边,依其深浅,水体

色彩逐渐减淡。小麦已经返青,在朝阳的映照下,望着满眼清晰伸

展的绒绒新绿,你会感到,不光婴儿般的麦苗,绿色自身也有生命。而在沟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已似报纸头条一

样醒目。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

鹿初萌的角。在田里,我注意到有十只集群无规则地疾飞鸣叫的小

鸟(疑为百灵);它们如精灵,敏感、多动,忽上忽下;它们的羽

色近似泥土,落下来便会无影无踪;我曾试图用望远镜搜寻过几次,

但始终未能看清它们(另一吸引我注意的,在远处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外缘公路边的人行道上,一个穿红色上衣的少女手捧一本书,

不停地走过来走过去)。可爱的稚态、新生的活力、知前的欢乐、

上升的气息以及地平线的栅栏,此时整个田野很像一座太阳照看下

的幼儿园。惊蛰过,暖和和。到了惊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请用摘录解释惊蛰这一节气的句子。 2.文中说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

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乡村客店老板指什么?诸事在身的客人指什么? 3.从全文来看,第

三自然段第一句话是什么句?起什么作用?1、春雷惊(唤)醒了自

然万物。2、乡村客店老板指“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诸事在身的客

人指指“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3、节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惊蛰”这一具有“革命”意味的节气,与上文中“显现出一丝

善意的冒犯和介入”相呼应,同时为下文展开描述“豁然晴朗”的画面

做铺垫。

【篇三:2015年闸北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有答案)】

闸北区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学科期中练习卷(2015.4)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

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写姓名、准考

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

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请注意,不要

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

黄国荣

①全民阅读成为当下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不只是因为它写进了十八

大的报告,媒体上传国家将为它立

法,更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不再读书让人忧心忡忡。号召、立法故然是件好事,但这事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其效果也不容乐观。假如我们不正视民族当下的现实,不脚踏实地抓具体落实,仍

然继续满足于文件上写、会议上讲、嘴上说、电话上统计、形式上

忽悠这种浮夸、应付、糊弄的工作作风,而无实际阅读活动的组织和现实困难的解决,即便立了法,也只能仅仅是一种空打雷的声势而已。...

②我们民族当下的现实是什么呢?北大王余光教授在哈尔滨出版界图书馆界全民阅读年会的发言中

说,20年前季羡林老师曾经说,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他不赞同季老师这话,但不好意思当面反对,他认为中华民族并不是最爱读书的民族,而是不爱读书的民族。梁晓声先生在他的讲座中也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说,我国年人均读书四本多,他认为这个数字是骗人的,中国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读过四本书。我非常赞同二位的说法,我也认为,中华民族真不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

③中华民族若不爱读书,怎么会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炎黄子孙那么多苦读书的美传,你们没有耳闻?

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骄傲。“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这个“悬梁刺股”的典故可能外国人都知道。还有匡衡“穿壁借光”的故事,唐代诗人岑参还曾有诗赞“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④但是,我要请问一句,因为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就证明我们的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我还

要问一句,孙敬、苏秦、匡衡、车胤、孙康他们如此苦读读的是什么书?他们又因何如此苦读?很显然,他们读的是当时的课本或教材,他们的苦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这种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的习惯吗?

⑤我们现在所说的全民阅读,并不是指在校学生为完成学业为应试而读课本读教材教辅这种读书,而

是指民众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陶冶自我的心灵情操,完全出于自觉的阅读。这种阅读既没有人逼迫,也没有任务要求、更没有指定书目,是没有功利,纯粹个人爱好的阅读;所读的书不是教材教辅,而是那种可读可不读的“闲书”。

⑥自古以来,读“闲书”是遭反对的。不只是长辈、老师反对,连政府都反对。我们民族观念中的读书,是为仕途、为功名而求学,是非常功利的。历来视求学读教材教辅是“走正道”,读“闲书”是“走邪路”。过去是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苦读;如今是

因“年龄是个宝,学历不可少;戴了博士帽,才得乌纱帽”而苦读。

尽管《论语》中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种勉励学人勤奋读

书的名言,但实践中,书读好了有余力了去做官的人数不胜数,而

官做好了有余力了再好好地读书的人却不多,古往今来也少有这方

面的典故。

⑦中华民族是不爱读书的民族,这话听起来不好接受,但这是事实。我们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始皇帝就

做过焚书坑儒的傻事,他就不想让国人读书,不仅要把全国的书烧掉,而且要把全国的文人儒士也都坑掉,要不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会更加灿烂辉煌,经典会更加丰富多彩。不只是皇帝不让中华民族

读书,连我们的圣人老子和孔子,他们也并不赞成天下老百姓都读书,做有知识的人。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

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道德经》第三章)他是说,

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

就是使百姓头脑简单浑沌,填饱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志气,强

健百姓的筋骨,永远使百姓无知无识、

没有欲望。孔子也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

伯第八)意思是说,可以指点老百姓

走哪条路,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不

只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流行,一直

到新中国成立都是如此。

⑧读书其实是一种习惯,一种区别于野蛮的文明习惯。自古以来,

中国读书的人只是士人,读书是文

化人的事情,今天的中国人,除知识分子外,一般普通家庭就没有

藏书的习惯,倒是有相当多的人以藏书

来装潢门面的。

⑨让一个本来不爱读书的民族改变习惯热爱读书,光靠政府立法、

下文件、发号召是不管用的。事关

民族习惯、民族素质、民族尊严的事,要全民族来认识,来改变。

⑩在美国、西欧、东欧的街头、公园、候机厅、候车室、飞机上、

火车上,随处你会看到捧着书孜孜

不倦地阅读的人们,不管男女老少,他们随身总忘不了带书。而我

们中国人呢?我们手里捧着的不是书本,

而是ipad、手机,人一天到晚泡在游戏和“八卦’里,是提高不了素

质的,相反只会让人更庸俗、更自私、

更没有道德底线。因嫉妒而毒死自己的同学、一受挫折就跳楼自杀、个人理想破灭就报复社会、……ipad!手机!你们要把中国的年轻

一代引向哪里去?

?我们切不可躺在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上骄傲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那是咱们祖先的功劳,与我

们这些人没多大关系,我们要不努力,祖先们创造的悠久文化谁来

传承?怎么发扬?又怎么发展?没有发

扬、没有创造,最悠久的文化也会衰落,最宝贵的遗产也会破败,

最丰硕的财富也会丢失,最优秀的品质

和优良传统也会失传。

1.第(1)段中加点词“空打雷”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

2.赏析第(10)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3.就全文而言,第(3)段列举“悬梁刺股”的主要作用是()(2分)

a. 说明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b. 证明他们的苦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

c. 说明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不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

d. 告诫我们切不可躺在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上骄傲得不知道自

己姓什么。

4. 有人认为文章第(8)段在论证思路上跳跃,应删除,你认为呢?请说明原因。(3分)

5.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试以第(11)段为例进行分析(3分)

6. 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惊蛰

①气候太冷或太热,人会变得倦庸、懒散,思维僵化,以至一个冬

季下来,懒于动笔,东西写得少,

犹如昆虫蛰伏一般。猛一抬头,立春已过,雨水至矣,下一个节气

便是惊蛰了。由此感叹,四时光景,24

节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始终以自己的节奏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来,从不停滞,从不失信,

该过去的过去,该到来的到来。

②在农历24节气中,我最喜欢惊蛰这个节气,与其说喜爱倒还是敬畏更多一些。

③经秋历冬,从秋风萧瑟到草枯叶落,再到天寒地冻白雪飘零,万

物从盛极到衰落及至冬眠,大地进

入了一年中最为萧条的季节。

④节气,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总结。节气的变化,写在农民的脸上,而印证则在农民的肩

上、手上,因为他们每日所从事的农事,始终以节气为主线。倘若农民忙碌一年是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则

节气便是小说中的24章节。冬至若为农民肩头的担子支点,它的一头挑着小雪、大雪,而另一头则担着小

寒、大寒,同为“大、小”两个节气,从季节寒冷程度上说,后一头的分量更重一些。小寒、大寒一过,

接踵而来的便是立春、雨水,惊蛰……

⑤惊蛰的意思是。古人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

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陶渊明更是用文学语言描述惊蛰这个节令,他说:“促春遘时雨,

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⑥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

⑦科普书上说:一般在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句充满天文地理

色彩的专业语言,是气象学的范畴。但气象的变化,又是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而大自然的变化又与人类

活动息息相关。

⑧在古代,先辈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鸧鹒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的是进入仲春,

桃花红灼、梨花洁白,黄鹂鸟啼叫,苍鹰渐去而斑鸠替代,这样一个气候转暖,大地花绽鸟飞的时节。按

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升温,雨水渐多,很多地方进入了春耕。地气动了,惊醒了蛰伏在泥

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

⑨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

⑩我很庆幸自己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又工作在江南。因为,江南地区一年不但四季分明,而且春夏秋

冬时间分配上也差不多。由此,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江南地区四时温和、冷热,就像写在人

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再明显不过了。而对江南地区的花草树木等植物来说,也是幸运的,春发夏茂秋收

冬藏。冬天对植物来说,就是“藏”,即休养生息。江南植物生长,

四时配臵,不紧不慢,这种一岁一枯

荣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不像热带里的植物,不分季节,不分昼夜,拼命地长、长、长,一个字“累”。

也不像北方的植物,生长季节太短,刚刚嫩叶爬满枝头,正要拼命

长的时候,季节就拉长了脸,准备越冬

了,你想怎么长也不允许,由不得自己的性子,而且冬季又特别漫长。

⑾惊蛰时节的晴朗天,在江南田野上行走,会深切地感受到大地春

意的萌动。“春雷响,万物长”。惊

蛰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地表上,紫云英

花已似繁星点点,小麦可闻拔节声,

油菜花也争露金黄色,更有众多不知名的田间野花,竞相绽放。地

低下,昆虫经过一冬的长眠,渐渐复苏,

睁开了惺忪的眼睛。大地母亲似乎在叫唤它:“真是懒虫。别睡了,

起来啦,外面天气暖和了。”

⑿而乡间田头,农人开始备耕,修整农具,天晴时晒种子,准备各

种土杂肥,给即将下地耕作的牛犊多

吃精细饲料……

⒀此情此景,应了古人的一首田园诗,诗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

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7、“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其中属于春季的,除了立春、雨水、惊蛰之外,还有春分、和谷雨。(1分)

8、根据第5段的内容,“惊蛰”的意思是(2分)

9、作者喜爱、敬畏惊蛰这个节气,理由是:(4分)

(1)

(2)

10、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11)段画线句。(3分)

11、对文本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3段写冬天的寒冷与萧条,衬托出即将到来的惊蛰节气气候温暖、生机勃发。

b.第4段多用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农民才对节气的变化有着

真切敏锐的感知。

c.第8段引用先辈的物候分类,生动地写出了气候物象的变化,与

人的活动息息相关。 d.第10段写热带和北方的植物,与江南的植物

形成对比,突出了后者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

e.第11段中运用引用、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

南田野的春意萌动。

12、文章以一首田园诗结尾,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5分)

(三)默写(6分)(任选六空作答,超过六空,按前六空评分)

13.(1)饭疏食,饮水,。(《论语七则)

(2),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4),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5)云青青兮欲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常恐秋节至,。(《长恨歌》)

(7),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教然后知困。(《礼记》)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

(唐)杜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注: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现四川奉节)西阁,此诗就是在那里写的。 14.本诗句句写“月”。颔联写了、。(2分)

15.对诗句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吐”字生动地写出月亮初升景象,赋予“山”动态的美。

b.“疑鹤发”、“恋貂裘”,既是诗人的推想,又描绘了月之白与月之寒。

c.尾联,明写嫦娥孤寂,实则推己及人,表达诗人自况自伤之情。 d. 深秋月夜,诗人通过所见所感,抒发自己衰老孤寒、凄凉寂寞的

境遇。

16.“残夜水明楼”被后世称为“古今绝唱”,试加以赏析。(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1)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

①②(2)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馀,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

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

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

一人也?

愿生试论之。”对曰:“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

③有从横之事,执数然也。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

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

④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馀年间,中外搔扰,远

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

无七国世业之

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嚣曰:“生言周、汉之执

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

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

汉乎?”

(3)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非诈力所

致,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

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及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

班彪所为。”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后汉书〃班彪列传》(节选)

【注释】①更始:更始政权,是新朝与东汉之间的过渡政权。②三辅:指长安及其周边地区。

③执数:执掌(国家政权)的道理。④即真:这里特指王莽称帝、建立新朝。

17、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周之废兴,与汉殊异()(2)哀、平短祚,国嗣三绝()..

(3)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4)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

18、把文中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2)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

刘氏,不谋同辞。 19、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在句中的用法与意

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彪既疾嚣言,又

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

c、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

d、至于成帝,假借外家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

20、请依据第二段班彪的答话,概括班彪认为汉室将要复兴的依据。(3分)21、第三段“彪既疾嚣言”,其原因是(2分)

(六)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2---26题。(1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