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_党文娟

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_党文娟
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_党文娟

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党文娟,张宗益,康继军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0)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个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区域环境很不平衡。本文运用全国各个地区的数据,采用计数模型中的负二项分布negatiti ve-b i nom i a l方法分析了区域环境对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对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还不明显,但是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原创性的发明专利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各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区域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积极进行区域市场化程度的推进以及发挥各地政府的创新引导作用才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程度;区域创新能力;计数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8)03-0052-06

The I mpact of Regional I nnovation Environ m ent o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DANG W en-juan,Z HANG Zong-y,i KANG Ji-j u n

(School of Econo m ics and Business Adm inistration,Chongq i ng Universit y,Chongq ing400040,Ch i na)

Abstrac t:O ur na ti ona l econo m ic deve l op m ent i m ba l ance l eads to t he d iffe rent levels of reg iona lm arke ti zati on prog ress and government i nterventi on.T his paper ana l y ses t he e ffect o f reg iona l env iron m ent on reg i ona l i nnovati on capab ility a dopt N egative-bi no m ial m et hod i n counti ng mode l based on the reg i onal patent.It show s that the gove rn m en t has no d i sti nct infl uence on i m prov i ng t o ta l reg i onal i nnova ti on capab ility,but has the acti ve i n fluence on t he i nven tion patent wh ich i m prov i ng capability o f i ndependent i nnovati on and strengthen i ng orig i nal science and techno l ogy explo itati on ca pab ility.R eg i onalm a rke t deve l op m en t has an i m portant i m pac t on reg iona l i nnov ati on capability.The level o f reg i onal m arketization is an i m portant fac t o r o f reg i ona l i nnovati on capability.On l y i m prov i ng reg iona lm arke ti zati on degree and govern m enta l i nnovati on gu i dance f unc tion is the key to enhance the reg iona l i nnovati on capability.

K ey word s:t he leve l of m arketization;the level o f gove rn m ent

一、引言

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Todtli n g(1992)[1]对区域资源相同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有些区域资源相同,但是创新能力相差很大。说明区域创新能力不仅仅由资源因素所决定,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行为主体能力、主体之间互动能力。不同产业创新能力可能不同,由于部门专业化、功能和组织特征,导致区域企业创新能力的差别。Brac zyk、Cooke等(1998)[2]研究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差

收稿日期:2007-09-08 修回日期:2008-03-05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70525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C J L010)。

作者简介:党文娟(1972-),女,陕西韩城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公司治理,区域创新等。

距与研究制度、教育制度和技术转移制度相关,在治理模型上依赖于区域决策能力、经费资源和政策导向。M i c hael Fritsch和V iktor S lav tchev (2007)[3]采用空间计量的方法研究了作为知识最重要来源的大学和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的学术研究质量和集中度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大学的规模。我国学者侯润秀、官建成(2006)[4]使用我国1998-2003年各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D 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实际利用外资额对专利申请量有着显著的正面效应;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不同创新能力地区的溢出效应的差异。陈劲等(2007)[5]用2002年的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DI的流入对国内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并非普遍认为的那样显著,FDI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原创性的科技能力无显著影响。加大国内研发投入,增强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动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营造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才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而把创新环境和创新问题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献还非常少。吴玉鸣(2007)[6]利用空间统计的M oran指数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对200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域的创新产出与大学与企业的关系进行了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结果发现:31个省域创新能力贡献主要是由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实现,大学研发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明显的作用,大学与企业研发的结合也没有对区域创新产生明显贡献。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文献的回顾发现,区域创新环境会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影响,但是,我国学者对于创新环境如何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还没有深入开展。而我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各个地区之间在资源、政府行为、政策、创新主体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对于不同地区的公司来说,虽然其所处的国家大环境是一样的,但其所处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程度却相差甚大,很不平衡[7]。这些差异必然对我国各个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将La Por ta[8]等人的跨国比较框架应用到中国各地区的比较中,实证分析我国各地区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建议。

二、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是一个地区区域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前提。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经济差距比较大,导致各个地区之间创新环境也存在较大差异。制度是创新主体的最重要的生存环境,对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政府职能强大的国家更是如此。下面我们分析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本文衡量区域创新环境影响的指标包括各个地区的市场化指数、以市场化程度指标为基础分化出来的政府干预指数两个指标。这两个指标的建立基础是樊纲和王小鲁(2006)[7]编制的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数据及其子数据。我们将樊纲和王小鲁(2006)[7]提供的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得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得分,分别作为本文中各地区的市场化指数、政府干预指数,从而获得各地区创新环境数据。由于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程度在不同年度间相对稳定,我们采用了樊纲和王小鲁(2006)[7]报告的2000年度数据。表1是各地区创新环境数据。在表中,市场化指数越大代表市场化进程越快,政府干越指数越大代表政府干预越少。从表1可见,市场化进程最快和最慢的地区分别是上海和青海,政府干预程度最强和最弱的地区分别是青海和广东。并且,上海的市场化进程得分10.41是青海得分3.84的两倍多,广东的政府干预得分10.63是青海得分 5.58的几乎两倍。这说明各地区创新环境差异明显。

我们按照一般的惯例把影响创新的环境指数分为三级。每10个地区为一个级别。我们先对市场化指数和政府干预指数进行排序,根据排序情况对30个样本进行三级分类,再根据这些分类情

表1 2005年各地区创新环境指数

地区市场化指数政府干预指数地区市场化指数政府干预指数地区市场化指数政府干预指数

安徽6.569.83黑龙江5.267.76山东8.218.54

北京8.629.24湖北6.659.05山西 5.267.00

福建8.629.97湖南6.557.67陕西 4.807.77

甘肃4.447.13吉林5.897.68上海10.419.97

广东10.0610.63江苏9.0710.33四川 6.869.44

广西5.829.15江西6.227.72天津8.348.47

贵州4.57 6.69辽宁7.848.47新疆 5.02 6.54

海南5.548.49内蒙古5.526.87云南 5.157.37

河北6.418.72宁夏4.856.70浙江9.909.91

河南6.205.54青海3.845.58重庆7.238.89

况把不同类别的区域在中国地图上表示出来,这

样可以很直观地观测到创新环境指标的区域分

布,据此对比各个区域的创新能力的衡量指

标 专利申请数的分布情况。专利数据来源于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4-2005 [9]以及 中

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5-2006 [10]。各个地区

的市场化指数、政府干预指数以及总的专利申请

数的区域分布情况见下图。

图3 专利申请数分布图

从创新环境分布图和专利申请数的分布图来

看,我国沿海地区比如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的

市场化水平高于新疆、陕西、青海、四川和宁夏等

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分布具有集聚效应。我国

市场化程度的分布是从西部到中部再到沿海区域

逐步递增,市场化程度高的区域,其经济发展速度

越快。图1和图2的对比分析反映出,除湖南等极

少数地区外,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方,政府的干预

程度较低。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市场和政府的

职能是互补的。同时可以看到我国各个区域之间

创新环境失衡现象比较严重,创新环境差距比较

大。从专利申请数分布图可以看到,专利申请数

多的地区并不完全在沿海地区,沿海城市福建等

地区的专利申请数并不多,而内陆地区的湖南和

湖北的专利申请数却比较多。接下来我们分析不

同的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回顾已有的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文

献,我们发现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还是

以专利申请数为主,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基本是常用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陈劲等,2007)[6]。但高铁梅(2006)[11]研究认为,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根据研究变量的数据类型来选择合适的模型,当因变量是专利等事件发生数目,离散的整数时,应该考虑应用计数模型。因为事件发生数目的分布一般为泊松分布,而普通最小二乘法的前提是变量服从正态分布,因此,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模型估计,使得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存在模型的设定偏差问题,进而导致经济学研究得出的各种结果和推论不够完整、科学,缺乏应有的解释力。国外学者M ichael Fritsch和V iktor S lavtchev (2007)[3]在研究大学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文献中,也是以专利申请数作为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他认为,专利申请数作为非负的整数,服从泊松分布,因此应该采用泊松回归方法,采用了计数模型中的负二项分布(negative-b i n o m ia l)估计方法。通过对前人研究文献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采取计数模型中的负二项分布估计方法对本文的问题进行分析更科学、合理。据此,本文采用该方法来分析创新环境对我国的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问题。采用以下模型来估计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

Patent= 0+ 1ln(PGDP)+ 2ln(R&D/ GDP)+ 3M I+ (1) Patent= 0+ 1ln(PGDP)+ 2ln(R&D/ GDP)+

3

G I+ (2)

我们的专利申请数是2005年的,由于存在滞后影响,我们选择时差为一年的2004年的PGDP 和R&D/GDP进行回归分析,环境影响因素M I和GI选取2005年的指标。区域创新能力指标我们采用常规的发明专利(invention)、实用新颖型专利(utility m odel)、外观设计专利(exter nal)以及三项专利之和(total patent)来的衡量。模型中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GDP)表示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R&D/GDP)反映各个地区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区域市场化指数(M I)反映创新活动的区域市场化程度,市场化指数越高表示当地的市场化水平越高。政府干预程度指数(G I)反映创新活动区域的政府对市场活动的干预程度。政府干预程度指数越高,表示政府的干预越少。

四、回归结果分析

采用Ev ie w s5.0计量软件来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采用计数模型中的负二项分布估计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具体回归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 市场化指数对国内专利申请数量的回归分析

U tili ty m odel Inventi on E xternal Total patent Con stant

-0.7436

(-0.3041)

-2.4993

(-1.4828)

9.0839***

(3.6168)

-2.5098

(-1.4891) l n(PGDP)

1.1745*

(1.6018)

1.1315***

(2.1053)

0.7750

(1.0989)

1.1353**

(2.1119)

l n(R&D

/GDP)

0.8028*

(1.7551)

1.6899***

(4.5976)

0.4924

(1.0094)

1.6872***

(4.5906)

M I

0.478***

(3.5264)

0.3040***

(3.3529)

0.7469***

(6.1665)

0.3041***

(3.3550) Num ber30303030

Ad jR20.8130.9070.7270.9036

注:括号里是各个变量回归系数Z值的Prob。*表示10%的显著性水平,**表示5%的显著性水平,***表示1%的显著性水平。

从表2可知,模型具有很好的解释能力,模型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大体可以解释研究问题的73%以上。人均GDP与三个专利申请数以及三者之和之间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PGDP与实用经济型专利、发明专利以及三者之和之间的回归结果在统计上显著,回归系数都为正。而PGDP与外观设计专之间的回归系数虽然为0.7750,但是并不显著。回归结果反映出PGDP对区域创新能力中的发明专利、实用经济型专利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外观设计专利没有显著影响。人均GDP 代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可以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带来原创性很强的技术能力的显著提高。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快速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的影响更明显。

研发投入(R&D/GDP)和三个专利申请数之间的回归结果之间也不完全一致。研发投入与实用新颖型专利之间的回归系数是0.8028,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与发明专利之间的回归系数为

1.6899,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外观设计专利之间回归系数为0.4924,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与三项专利之和之间的回归系数为1.6872,在1%水平上显著。从影响系数看研发投入对发明专利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实用新颖性专利,最后才是对外观设计专利的影响。也就是各个地区政府增加研发投入可以显著地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增加研发投入有利于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

市场化指数(M I)与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外观设计申请数以及三项专利申请数之和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统计关系。市场化指数与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之间回归系数为0.7469,显著性水平为1%。市场化指数与实用新颖性专利申请数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478,显著性水平为1%。市场化指数与发明专利申请数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 3040,显著性水平为1%。市场化指数与总的专利申请数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3041,显著性水平为1%。说明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区域,其专利申请数就越多。提高各个区域的市场化程度有利于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从市场化指数对不同专利的影响来看,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外观设计专利影响最大,其次是新颖实用性专利,对发明专利申请数的影响最小。

表3 政府干预程度对国内专利申请

数量的回归分析

U tilit y m od el I n ven ti on Extern al Tot al p aten t

Constant

-3.9251

(-1.5324)

-4.6132***

(-2.6997)

-5.9117***

(-2.1219)

-4.6242***

(-2.7060)

ln(PGDP)2.3024***

(3.1719)

1.9038***

(3.7465)

2.6369***

(3.2676)

1.9079***

(3.7533)

l n(R&D/ GDP)

0.6005

(1.0683)

1.4789***

(3.5255)

-0.2495

(-0.3816)

1.4764***

(0.029)

G I -0.851

(0.716)

-0.056

(0.785)

0.129

(0.657)

-0.002

(0.865)

Nu m ber30303030

Ad jR20.6200.8970.7450.805

从表3可知,模型具有很好的解释能力,模型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大体可以解释研究问题的62%以上。人均GDP与三个专利申请数以及三者之和之间的回归结果完全一致。PGDP与实用经济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以及三者之和之间的回归结果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从而再次验证了这样一个结论: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快速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经济是创新的基础,创新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研发投入(R&D/GDP)和三个专利申请数之间的回归结果不完全一致。研发投入与实用新颖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与发明专利之间的回归系数为1.4789,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三项专利之和之间的回归系数为1.4764,在1%水平上显著。从回归结果看到,研发投入显著影响发明专利,地区政府增加研发投入可以显著地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因此我们所强调的自主创新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支持。

政府干预程度(G I)与专利申请数之间的回归结果并不统一。政府干预程度对实用新颖性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以及总的专利数的回归系数都不显著。说明政府干预程度并不影响我国专利申请情况,这样可以认为我国政府的干预程度并不影响各个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政府并没有发挥自己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职能。虽然政府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但是,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到,政府对区域创新能力还是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虽然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同时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到,政府干预程度和三种专利之间的回归系数符号并不完全一致。这里政府干预程度系数越高,表示政府干预程度越低。因此,可以从回归结果得出,政府干预程度越高,实用新颖行专利和发明专利数就越高,但外观设计专利数量越低。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政府主要还是倡导那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并不倡导缺少原创性的外观设计专利。

五、结论

本文从区域环境的差距角度来研究创新环境差异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政府的干预职能有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原创性科技能力的提高。但是政府对其他外观设计专利以及实用新颖型专利的影响并不显

著。现阶段,我国政府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对企业创新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各个地区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积极倡导和统筹安排。但是实证结果显示,政府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还非常有限,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结果还给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政府对带有原创性的发明专利具有积极影响作用,说明政府支持创新型强的创新活动。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研发投入等措施来增强当地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动力,从政策、宣传、行政服务等方面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从项目资金的安排上来扶持具有自主创新和原创性强的创新活动,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研究还发现,区域的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说明市场化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基本条件,市场化是创新活力的源泉。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其创新能力也就越强。提高市场化程度有利于当地区域创新能力的显著提高。因此,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创新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提高创新环境才是提高创新活动的质量根本前提。应该积极深化改革,提高区域的市场化水平,为创新能力的提高建立良好的环境基础。由于各个地区之间的创新环境差异较大,不同创新环境下,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途径也不相同,各有侧重。政府需要根据区域创新环境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参考文献:

[1]T odtli ng F.T echno l og ica l Change at t he R eg iona l Leve.l Env iron m ent and P l ann i ng[J],1992,24(11):1565 -1584.

[2]Cooke P.Introducti on:O ri g ins of the Concept[A].

B raczyk H,Cooke P,et a.l R eg iona l Innovati on Syste m s:The R o l e o f G overnance i n a G loba lised W o rl d[M].London: UCL P ress,1998.

[3]M ichael F ritsch,V iktor Slavtchev.U n i ve rs ities and Inno vation i n Space[J].Industry and Innov ati on,2007,14(2), 201-218.

[4]侯润秀,官建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6,(5):104-111.

[5]陈 劲,陈钰芬,余芳珍.FD I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科研管理,2007,(1):7-13.

[6]吴玉鸣.大学、企业研发与区域创新的空间统计与计量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3):318-324.

[7]樊 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 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6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8]L a Porta,Lopez-de-S ilanes,Sh l e ifer,et a.l Law and

F i nance[J].T he Journa l of Po litica l Econo m y,1998,106

(6):1113-1155.

[9]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4-2005[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10]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5-2006[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 IE W 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09-222.

(本文责编:肆 城)

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_党文娟

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党文娟,张宗益,康继军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0)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个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区域环境很不平衡。本文运用全国各个地区的数据,采用计数模型中的负二项分布negatiti ve-b i nom i a l方法分析了区域环境对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对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还不明显,但是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原创性的发明专利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各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区域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积极进行区域市场化程度的推进以及发挥各地政府的创新引导作用才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程度;区域创新能力;计数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8)03-0052-06 The I mpact of Regional I nnovation Environ m ent o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DANG W en-juan,Z HANG Zong-y,i KANG Ji-j u n (School of Econo m ics and Business Adm inistration,Chongq i ng Universit y,Chongq ing400040,Ch i na) Abstrac t:O ur na ti ona l econo m ic deve l op m ent i m ba l ance l eads to t he d iffe rent levels of reg iona lm arke ti zati on prog ress and government i nterventi on.T his paper ana l y ses t he e ffect o f reg iona l env iron m ent on reg i ona l i nnovati on capab ility a dopt N egative-bi no m ial m et hod i n counti ng mode l based on the reg i onal patent.It show s that the gove rn m en t has no d i sti nct infl uence on i m prov i ng t o ta l reg i onal i nnova ti on capab ility,but has the acti ve i n fluence on t he i nven tion patent wh ich i m prov i ng capability o f i ndependent i nnovati on and strengthen i ng orig i nal science and techno l ogy explo itati on ca pab ility.R eg i onalm a rke t deve l op m en t has an i m portant i m pac t on reg iona l i nnov ati on capability.The level o f reg i onal m arketization is an i m portant fac t o r o f reg i ona l i nnovati on capability.On l y i m prov i ng reg iona lm arke ti zati on degree and govern m enta l i nnovati on gu i dance f unc tion is the key to enhance the reg iona l i nnovati on capability. K ey word s:t he leve l of m arketization;the level o f gove rn m ent 一、引言 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Todtli n g(1992)[1]对区域资源相同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有些区域资源相同,但是创新能力相差很大。说明区域创新能力不仅仅由资源因素所决定,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行为主体能力、主体之间互动能力。不同产业创新能力可能不同,由于部门专业化、功能和组织特征,导致区域企业创新能力的差别。Brac zyk、Cooke等(1998)[2]研究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差 收稿日期:2007-09-08 修回日期:2008-03-05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70525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C J L010)。 作者简介:党文娟(1972-),女,陕西韩城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公司治理,区域创新等。

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及综合评价方法

一、引言 投资环境(Investmentclimate)指投资对象在进行投资时所面临的、影响投资行为的自然、经济、科技、管理、社会、法规和政治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称。实际上,投资环境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的系统。它包含了对投资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区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原材料供应、市场化 程度、竞争状况、人力资源、信息渠道、资金融通、纳税负担、社会服务、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社会秩序、 政治形势等这些有利或不利的条件与因素涵盖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法律、自然地理、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以及政策等方方面面。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区域吸引外资的强大“磁场”。因此,自从世界各国从 20世纪60年代开始利用各种指标对其投资环境的优劣和吸引投资者的力度进行评估、监测以来,采用评估指 标及评估方法进行投资环境评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区域吸引资金流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建国5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成就 之高,有目共睹。进入新世纪,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较低,货币坚挺,外债结构合理, 国际收支平衡有余,进口类关税不断降低,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最近中国已经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加上国家已经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将更进一步促使投资环境的改善,中国可望成为世界各国投资者青 睐的比较理想的投资场所。 中国及其大陆31个省级区域(注: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除得益于国家 稳定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制度变迁、技术条件、产业结构、市场环境、法律法 规外,还与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效果、外部国际大环境等因素关联密切。面对新世纪和新一轮的全球资源重组,研究如何构建衡量投资环境优劣及其吸引力大小的指标体系,并研究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投资环境进行 定量评估,为我国及各个区域评价投资环境质量的好坏、吸引力的大小,及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订和决策 的实施,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定量化的参考依据,意义非同寻常。 国外关于通过统计指标或建立指标体系评价投资环境优劣方法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些 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投资冷热图法(冷热图法)、投资环境评分法(等级尺度法)、道氏评估法、关键因素评 估法、相似度法、国家风险评级法、综合评判法和多因素分析评估法等。中国关于投资环境评价的研究,是在 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对大陆各个省市区的投资环境的分析评价,不少学 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主要归功于统计资料的逐步健全和分析工具及技术的支撑。王慧炯、闵建蜀[1]采用 关键因素评估法(又叫体制评估法,专门为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设计)主要从体制的角度按照降低成本、 发展当地市场、获得原料供应、分散投资风险、追逐竞争者、获得当地生产和管理技术等6种投资动机出发, 选择若干关键因素,并采用多因素评估法计算总分来评价投资环境;鲁明泓[2][3]先后分别选择了11项和 10项指标对中国大陆29个省市区(不包括西藏)和45个主要城市的投资环境作了综合分析和评估;郭信昌[4]、张敦富[5]等人也对中国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分析和评价。不可否认,上述研究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研究作了较大贡献,但也有不少不足之处:或者单从宏观方面来阐述,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考查 与定量评估做的还不够;或者只分析硬环境而忽视软环境;或者选择的因素指标虽然包括了投资环境的几个方面,但其使用的统计资料相对单一,而且总量指标(绝对)指标过多而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嫌少,未能全面地 涵盖投资环境的方方面面,因而分析方法虽然比较科学,但结论却前后相差太大,使得这些评估结果未能科学 而准确地衡量和反映中国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实际情况,有些结论也与人们通常的看法相差较大,令人难以接 受或让人信服。为什么这些研究的结论差别如此大呢?笔者认为关于中国投资环境的分析研究,主要的缺陷和 不足之处在于,以往研究选择的指标太少,更没有能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系统,从而致使在指标体系选择 方面有一个共同缺点,即没有或很少涉及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定性打分代替定量指标过多, 把西藏也排除在分析和评估之外。另外,评价方法也显得较为单一。

创新失败的六个案例和四大原因

创新失败的六个案例和四大原因 最近中移动宣布将成立新媒体集团,并将在2015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2014年10月15日晚,联想集团宣布将成立一家全新的子公司,完全基于互联网平台打造中国领先的互联网模式的智能终端和服务业务。该公司于2015年4月1日正式开始运营,届时将拥有独立的公司名称及全新的子品牌…… 在大变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移动、联想集团这样的大公司也加速了自己创新的脚步。 在大公司做创新的时候,人们往往充满期待,同时也会存有一丝质疑,一个大公司在做创新的时候要牵扯到太多的事情,他们做的创新真的能够成功吗? 前Google资深工程师,IT畅销书《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提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基因决定论”,即由于公司基因的影响,当一家大公司想要转型占领新的领域,做出颠覆性创新产品的时候,往往会败得很惨,例如:摩托罗拉,诺基亚,英特尔,微软,尽管在所在的行业占据了无可争议的垄断地位,但是当时代发生变化,行业发生转型以后,都不同程度的衰落了,大公司体制内创新的窘境已经成为常态。 杰克韦尔奇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曾经说过:“管理一条产值为5万美元的新生产线的第一年,要比管理一个销售额为5亿美元的企业的第20年更为困难”。 所以一般大公司体制内立项的新项目失败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在互联网行业,往往大公司做创新产品做不过创业公司,大公司里面做失败的产品可以说是“累累白骨”,i黑马来点评一下:

一、百度“有啊” 百度一直在思考如何承载未售卖的商业流量。从百度身边、百度有啊到爱乐活,还有百度地图,百度一直在O2O领域探索,不过成绩并不尽如人意。2010年底,本地生活服务产品百度身边公测,百度有啊发布生活频道,试水本地生活服务。2011年3月,有啊商城关闭,正式转型生活服务平台。不过,百度有啊生活发展未达外界预期。为了拥有更多自主权,2011年底,有啊从百度分拆,之后更名为爱乐活。但爱乐活并不算成功。O2O已逐渐以移动互联网为主,优势在线下端,互联网端已经不占优势,因为用户要随时随地享受服务...以下是百度“有啊”失败的原因 2007年10月,百度成立电子商务事业部,高调宣布进军电子商务。选取C2C为突破口,希望打造一个“中文互联网领域最具规模的网上个人交易平台”,百度当时认为,基于搜索引擎的电子商务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自己最具优势将成为这一领域的王者。 2008年10月,承载无数期待的百度有啊正式上线,并放言“三年内打败淘宝。”但是2011 年3月底,百度发布公告称有啊将于一个月后关闭,有啊的商城业务将有计划地转移给乐酷天、耀点100等合作伙伴。随后2011年底,百度电商事业部被拆分为独立公司。2012年,“有啊”被包装成“爱乐活”重新上线,但被定位为本地生活信息服务平台。自爱乐活推出以后,业务就在不断的调整,很多业内人士也是表示看不懂。2011年3月31日,百度旗下电子商务网站“有啊”发布公告称,一个月后有啊购物平台的商品、店铺、交易相关功能将关闭,商城业务转移给乐酷天、耀点100等合作伙伴。 生不逢时 有啊正式上线是在2008年。赶上了正是网络购物发展最快的3年,可以这么说,有啊出生在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拐点上。为何好机遇却没有好结果呢?以下几点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1.战略失误:有啊上线后,目标定位为做淘宝第二,这个定位让有啊采取了跟随战略。不同于传统行业,甚至是传统的互联网领域,电子商务各细分领域的带头大哥往往占绝对优势,如淘宝、京东。用户已经对其形成了依赖和习惯。后来挑战者如果没有颠覆性的差异化创新,很难打破既有的市场格局。 2.流量优势不再 电子商务是一个极度需要用户粘性的市场。在百度将流量导入有啊这个平台时,需要经过很多环节。如买家和卖家的注册、认证,申请百付宝等支付工具,这是一个衰减的过程。每经过一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的分析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区域创新[论文摘要]提出区域创新是组织问学习过程,分析了创新主体的内部结构以及组织问知识转移过程。系统研究了区域刨新主体实现多样化、差异化知识聚集进而创造知识的过程。提出了区域创新能力“中心突出、梯次带动、螺旋式上升的”提升模式。 区域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区域创新。区域创新能力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中国西部地区处于要素驱动阶段,部分沿海地区处于投资驱动阶段。我国区域经济距离真正的创新驱动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无论处在哪一个阶段,创新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都需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在这样背景下,研究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区域创新是创新组织间学习 区域创新能力提高依赖于区域知识积累,而知识来自于学习与创造。创新组织借助区域创新网络.通过学习获得知识.通过整合多样化知识而创新。 1学习在区域创新过程居于中心位置。区域创新是企业的R&D、生产、市场商业等部门之间以及知识提供者、金融、培训企业之间合作的集体学习过程.当地知识创造、开发或获取过程是一个集体学习过程主要特征是互动性和积累性。很多创新来源于厂商的

交互学习。创新成功的企业,往往能够利用来自多种渠道的信息和创意方面的资源包括内部研发、同顾客以及其他潜在创新用户的联系、同外部企业网的联系、同外部大学、政府实验室的联系等。当代公司几乎没有单独进行创新的客户、供应商和知识生产部门之问的密切交往以及知识交流很可能改善公司的仓新。 2创新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取决于新知识的多少而知识来自于学习。区域创新网络是创新组织问学习的平台。一个企业家不能单独创新创新网络是必需的。技术创新是多个组织结成网络、跨组织界面的合作创新过程。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化过程主要在区域内进行地理因素影响着知识生产、扩散和转化。创新网络推动创新组织互动,这种互动合作与协同打破了组织边界扩展为组织间学习。创新组织以合作为纽带加速了知识的聚集、流动、传播和创造.拓展了创新组织获取知识渠道。 3创新组织间学习特征。组织问学习是指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创新组织为获取需要的创新资源,采取双边或多边的互动学习行为。组织问学习是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创新组织间学习平台是区域创新网络,仓0新网络将企业、研究机构、政府、中介等多种组织联为一体创新资源获取、知识共享是组织间学习的目的。组织间学习是多个组织学习价值观共享的过程,根据组织特征、学习层次、内容等形成多种学习模式。组织间学习是一种双向性的动态的多维度的集体互动学习的过程。创新组织问学习具有社会性、强公共外部性、途径依赖性和动态整合性。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等标污染负荷:把某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稀释到相应的排放标准时所需的介质量,用以评价各污染源 和各污染物的相对危害程度。 2.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如大气、水、土壤等) 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3.环境容量: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4.等效连续A声级:考虑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并以一个A声 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 5.环境风险评价:针对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6.清洁生产:是指采取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 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7.区域环评: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 对环境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8.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质量要求,推算出的达到该目标的污染物最大允 许排放量。 二、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于

关于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与评价解读

关于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与评价(1)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能力是衡量区域创新系统状况的重要尺度,是增强地区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东部地区10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河北省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主要需要改善创新环境、加大转移支付和拓宽融资渠道并举、加快知识流动和创新交流,重视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 一、引言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它代表了创新要素在一定区域内聚集、整合以及推动持续创新的基本能力,是提升地区竞争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性重大课题。区域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状况。动态而客观地评价地区的创新能力,对于地区间的相互比较,制定适合自己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我国东部l0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并对河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定位,这对提升河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二、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型 (一)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指标变量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变量间的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并用一个不可观测的综合变量表示,称为公共因子。因子分析的目的旨在研究如何用少数几个综合变量来代替众多初始变量,同时又尽量避免丢失太多信息,以达到降维的目的。因子分析的模型为: X=AF+s(1)其中x=(x¨x:,…,Xp)是可观测的P维随机向量;F=(Fl, F2,…,Fm)(m

企业创新力不足影响因素.

企业创新力不足影响因素 摘要:创新力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企业必须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总结我国企业创新力不足,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关键词:企业创新力;影响因素;分析改革开放以后,特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企业飞速发展,目前初步具备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条件和动力。但是,在激烈的内外竞争环境下,我国企业又直面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机遇。与有竞争力的国际大企业相比较,我国的企业,特别在以培养核心竞争力为主的企业创新还普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劣势。一、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现状为了摆脱在低端市场的微利窘境,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我国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它们都纷纷完善制度,立足于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展开创新竞赛。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实践,我国的一些企业已逐步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使我国多项技术水平居世界前沿。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开发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占72.5%,其中企业独立完成项目占21.1%,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完成项目占51.4%。近年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占到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0%以上,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其市场销售额达560亿元。数字化产品以及信息家电等新一代产品正在快速发展。计算机、移动通信、软件、集成电路、网络产品、数字化终端产品成为新的发展热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2001年全国研究与开发R&D投入为977.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而在199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25.34亿元和0.68%。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猛增,高科技人才辈出,2001年我国科技人员增致136.8万人。2004年,中国企业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简称WIPO)递交专利权申请增到1,782件,比前一年增长38%,17。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有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最新公布的经济普查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仅有11.9%开展科技活动,大中型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只有38.4%,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只占其销售收入的 0.71%,我国企业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到2003年底,我国大中型企业71%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2/3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活动,使我国企业的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决大多数企业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底的产品生产,大量的科技人才集中与科研院所和大学校园内,由于工资与激励的扭曲,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集中于评职称、发论文和获奖励等方面,而不是专注于研究发明,即使他们从事研发工作,也主要在基础理论研究,而与企业和市场严重脱节。由此而知,我国企业的创新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我国企业创新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一)企业的R&D投入不足虽然,企业研发费用逐年增加,但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成为R&D投资主体,有些企业过分迷信外国产品和技术,以购买替代创新。企业为实现发展壮大,主要通过外延扩大再生产,没有采用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创新方式。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发费用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难以生存。1997年IBM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支出高达48.68亿美元,占总营业额的6.2%。而相应的国内电子产品企业在R&D方面的平均投入不到销售额的1%,二者研发投入差距相差太大。我国企业研发经费不足已成公认事实,没有足够的资金,难以支持企业的创新力取得大的发展。

区域创新能力 综述

区域创新能力定义研究综述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观点,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可以理解为:区域潜力、知识转化能力、运用协调和推动能力、主体将要素纳入生产过程的能力、内部网络集结能力以及创新主体对创新活动的支撑能力。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能力定义基本观点归纳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能力理论研究在不断的实证研究中得到验证与发展:美国麻省技术联合会(MTC),自 1997年以后一直跟踪麻省创新型经济的运行情况,每年提供一份关于麻省经济运行情况的报告,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受到许多国家与地方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Klein(1998)等人在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找到各种能力之间的关系,并用网络结构来表征各项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的紧密程度; Feldman & Audretsch (1999), Paci & Usai (1999),Greunz(2004)通过长时间对企业或行业创新产出与创新能力的观察与研究,并通过行业内部结构因素对技术知识扩散的影响进行模型构建。 国内学者运用各种方法对中国各个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细致的研究,得出一系列的影响因素或者指标,进而构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省市特征,分析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刘友金(2001)通过科技投入和产出两个因子,筛选出10个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中国各省创新能力的差异性; 刘顺忠(2002)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以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两个维度,对中国各地区创新系统的特点及其创新绩效进行系统评价; 李习保(2007)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分析框架下,基于1998—2005年各省、市、自治区的创新活动数据,以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为创新产出指标,实证分析影响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效率因素,以此解释导致这种差异和区域集聚的制度原因。 甄峰、黄朝永、罗守贵(2000)对沿海10个主要省市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区域间整合科技资源、带动区域科技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模式及战略选择,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区域间科技合作与融合,并带动区域整体的发展。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绩效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绩效因素是协同创新的结果也是重要行为导向;内部因素是和主体行为相关的因素;外部因素指影响创新主体行为的资源、环境、链接等相关因素。 关键词: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创新绩效;创新意愿和能力 doi: 10-13939/j-cnki-zgsc-2016-26-065 一、引言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区域的科技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科技中介)跨越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其他创新主体协作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转化等科技

创新活动,共同调动、整合区域间的科技资源,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产生单独个体和单个区域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和创新绩效。通过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够促进区域间创新系统有效整合,带动各个区域的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实质是在一定的创新绩效导向下,创新主体具有一定的创新需求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在外部环境、资源基础和链接条件等的共同作用下所开展的创新活动。因此,可以说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绩效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协同创新绩效是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结果,是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结果要素。内部因素指和主体行为相关的因素,主要是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意愿和能力,内因直接影响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外因主要指影响创新主体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环境因素、链接

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

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 创新是一个复杂、牵涉组织方方面面的活动。它需要一整套相互呼应的实践方法和流程来架构、设计和激励。那么,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 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1:领军人物创新想要成功,它涉及到很多因素,首先就是人才,通过许多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没有像田中更一、王选等这样领军型的科学家的作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等创新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所以说人才是第一要素,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2:创新团队创新他需要把多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去实现某一个目标去解决某一个问题,它需要团队作业,也就是将一个团队的知识背景合成在一起,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攻关,这样才能够取得成功,以领军人才为中心形成一个紧密合作型的公关团队,进行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才能取得创新成功。所以团队非常重要。 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3:知识储备除了领军人物、创新团队,想要取得创新成功还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需要知识储备这个条件,我们应该有很庞大的科技文献的收藏机构,不仅是单纯的搜寻,还要把这些东西用很简短的语言把它提炼出来,让各个企业参考利用,更方便科研人员的利用。所以没有一定的知识平台,想要完成创新也是很

难的。 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4:工业技术因为如果我们很多工业基础技术跟不上来,我们要的一般原器件没有,它需要进口,而且进口的渠道往往还不畅看,就是说一个买不来,第二个就是买得来它很折腾人,如果我们国内能够生产的话,显然我们的创新就要容易得多,所以提升创新能力,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整个一个国际的工业技术基础非常重要。 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5:创新体制创新需要一个好的保护体制,有了这样的专利保护,那么我们才能使创新取得成功,创新能够获益,就是那个制度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在制度设计中间需要考虑很多原因,很多因素,其中包括专利法恐怕还是需要重新审视它的价值。 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6:科学仪器科学仪器设备也非常重要,这一点我们感慨是非常深刻的,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个好的科学仪器设备,一般来讲解决重大发现,解决一些创新,想要有大的突破,有大的创新,其实是比较困难的。 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7:创新文化第一,崇尚创新的文化。文化环境对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对于创新的影响是巨大的。第二,追求卓越。所以一个创新的文化,一个追求卓越的文化的形成非常的重要,还有宽容失败。第三,团结协作。团结协作的这种文化氛围非常重要,只有这样他才能够更容易取得成功。 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8:人才培养一个创新想要获得成功的话,我们的着力点有很多,但是在所有的这一切中间,最关键的还是人,

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区域经济 我国通过研究,并没有对产业聚集能否对区域创新起到作用这方面得出结论,主要是因为都是以高技术产业聚集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没有对传统产业聚集作出总结。因此本文将研究大范围的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能力,并根据研究方法总结出经验,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从而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这不仅使理论的价值更高,而且还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设计方法 (一)计量模型设定 由于影响区域创新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中经费投入的多少和制度环境的变化是最基本而且最常见的因素。为了能对产业聚集对我国区域创新的影响进行精确的测度,就要把上面说到的几个变量 作为控制变量。那么我们把计量模型设为如下形式: 其中,PATENTit、AGGLOit、PINPUTit、EINPUTit 和INSTIit 分别表示不同地区各年度的区域创新能力、产业聚集指数、科技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制度创新向量,其它字母分别表示常数项、变量的系数和残差。这里的地区都是指我国的省级地理单元。 (二)变量说明 1.专利授权数(PATENT)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是以专利授权数来衡量的,这里所指的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在衡量创新效果上,专利受理数是低于专利授权数的,因为经过专利局审查的专利才能授权并确认为合格的专利。用新产品的销售收入来衡量创新能力也存在很多研究当中,时间过长是发明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特点,因此就可以认为新产品产值的精确率比专利授权数要差。 2.产业聚集指数(AGGLO) 产业聚集指数通常是以区位商方法来计算的。用来衡量产业聚集的常用方法就是区位商,它的优点是用区域的角度来对产业聚集及其特性进行研究。t 时刻地区i 的产业聚集指数 AGGLOit 为: 其中,Mit为地区i 在t 时刻的制造业人口,Pit为地区i在t时刻的就业人口,Mt 和Pt分别为t时刻的全国制造业人口和全国总就业人口。那么由以上定义可知,不同地区制造业人口占全国份额与各地区就业人口占全国份额之比就是产业聚集指数的本质。通常情况下这个指标的数值越大,就表明在这各地区存在着非常高的制造业聚集度。由于还有些差异性在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还具有影响,那么就可以表明区域创新是受到产业聚集的影响而向好方面发展的。 3.科技人员投入( PINPUT) 能最直接影响到区域创新的就是科技人员的投入。只要投入越多的科技人员,就会获得越强的能力,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区域创新水平。我们区域创新是受到科技人员投入的影响而向好方面发展的。 4.科技经费投入( EINPUT) 科技经费投入也是能够对区域创新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衡量的标准是各地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总额。我们可以假设区域创新是受到科技经费投入的影响而向好方面发展的。 5.制度创新( INSTI) 强调了制度和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且还认为定技术创新的前提是制度创新,这就是以诺思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有学者认为,能够促进技术创新的必然是选择了好的制度,以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各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衡量制度变量。 二、结论 (一)对于科技人员投入的多少、科技经费投入的多少和制度创新的力度进行控制后,利用这几个条件进行产业聚集,能够使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更加稳定地加强的。从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贡献大小的角度来看,低于传统的科技人员投入和科技经费投入要高于产业聚集的作用,并略高于制度创新。 (二)从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角度来看,产业聚集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行业间差异,多数高技术产业聚集和传统产业聚集促进区域创新,而资源依赖型产业聚集抑制区域创新。 三、通过研究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获得的启示 (一)大力培育产业聚集式发展 为了能使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高,培育产业集群式发展是有效的手段之一。产业聚集有利于区域创新,尽管产业聚集不如科技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制度创新这些方式更能促进区域创新的发展。 从上述几种促进我国区域创新的因素来看,各地区可以通过加大科技人员投入和经费投入来带动区域创新,但是科技人员的数目和经费投入的总额具有一定的限制性,而且不同区域之间的科技人员和经费还是有差距的存在。相比较起来,东部地区会投入较多的科技人员和经费,但是中西部地区由于人口总面积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只能够投入较少的科技人员,且严重缺乏科技经费。因此科技人员和经费投入这两个条件对我国区域创新的作用起到了不必要的限制性。除此之外,制度创新虽然能够促进我国区域创新,但是由于制度会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或与制度的变革而进行更改,且我国各级政府实行的制度都是以渐进式制度进行变革的,因此无论是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在这种渐进式的制度变革当中还是有一定的风险存在的。这也就说明这种渐进式的制度创新由于进程相当缓慢,需要经历的时间非常长,所以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也有一定的限度,一旦出现有限制性的制度就会对区域创新起到抑制的效果。 上述三种因素通常都会受到某些客观条件的影响从而对约束了我国区域创新的能力。在这些客观条件的约束下,培育产业聚集式发展就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创新策略。 (二)培育各地区的特色产业聚集 能有效加快我国区域创新的途径就是产业聚集,但在这其中就有一个复杂的问题,就是该如何提高不同地区的产业聚集水平。能最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培育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集群。 由于具有较高的附加值是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能够更有效率 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崔小娜 安阳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系不断进步,产业聚集开始对区域起到创新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区域创新的作用比科技经费的投入还要低,因此必须结合产业聚集的效果才能使区域创新能力发挥出作用。本文就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产业聚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影响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427-02 427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考试整理稿)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 1、总则 (1)熟悉导则的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等区域开发以及工业园区等类似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方法和要求。 (2)熟悉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①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②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 ③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 ④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包括开发区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3)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如图1所示。 2、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 (1)熟悉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a)开发区规划简介 b)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 c)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 d)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选择 e)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指标) f)评价专题设置和实施方案 (2)环境影响识别的要求与方法 ①按照开发区的性质、规模、建设内容、发展规划、阶段目标和环境保护规划,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等,调查主要敏感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现状,分析现有环境问题和发展趋势,识别开发区规划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影响,初步判定主要环境问题、影响程度以及主要环境制约因素,确定主要评价因子。 ②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两方面的环境影响识别。 ③一般或小规模开发区主要考虑对区外环境的影响,重污染或大规模(大于1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还应识别区外经济活动对区内的环境影响。 ④突出与土地开发、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相关的主要环境影响的识别分析,说明各类环境影响因子、环境影响属性(如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判断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影响时间等。 ⑤影响识别方法一般有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3)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的内容与要求 ①开发区选址的合理性分析 根据开发区性质、发展目标和生产力配置基本要素,分析开发区规划选址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开发区生产力配置一般有十二个基本要素,即土地、水资源、矿产或原材料资源、能源、人力资源、运输条件、市场需求、气候条件、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启动资金。 ②开发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 a、按主要的规划要素,逐项比较分析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包括区域总体规划对该开发区的定位、发展规模、布局要求,对开发区产业结构及主导行业的规定,开发区的能源类型、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置、给排水设计、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各专项规划的关系,开发区规划中制定的环境功能区划是否符合所在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等。 b、可采用列表的方式说明开发区规划发展目标及环境目标与所在区域规划目标及环境保护目标的协调性。 (4)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专题的设置 ①评价专题的设置要体现区域环评的特点,突出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和规划布局论证、排污口优化、能源清洁化和集中供热(汽)、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等涉及全局性、战略性内容。 ②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一般设置以下专题: a)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b)规划方案分析与污染源分析 c)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 d)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e)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 f)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

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 一、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为了科学客观地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和综合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尽可能包含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反映创新能力的指标。 (2)规范。无论是从指标名称、统计口径,还是从计算方法上,都力求符合统计规范。生成监测指标的基础数据均为纳入政府统计调查制度,以国家或部门统计标准计算的统计指标,不采用以地方统计标准计算的统计指标。 (3)公开。生成监测指标的基础数据均来源于政府统计公开出版物,以便于社会各界进行核实和索引。 二、区域创新能力包含的内容 正确理解创新概念和准确把握区域创新的基本特征是进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重要环节。创新能力监测体系建立过程中对涉及创新型国家、区域创新和创新城市评价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参考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OECD科学技术和工业创新计分牌》,欧盟的《欧盟创新计分牌》(包括《全球创新计分牌》),国内较为知名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创新型国家进程统计监测研究报告》。借鉴这些报告,在对区域创新能力基本特征进行系统归纳的基础上,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监测: (1)理想的创新环境。创新以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条件,并且还需要具有丰富的、可持续的创新人力资源,社会各届对创新的重视以及较高的社会信息化水平。 (2)充分的创新资源。没有创新投入就难以开展创新活动,包括企业创新、产业创新以及产品创新。创新水平的高低特别体现为政府对创新的重视程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及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有力支持。 (3)积极的企业创新活动。企业创新是全社会创新的基础,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最为重要的场所,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是应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愿意进行创新的人力财力投入,重视外部技术的引进和吸收,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有。 (4)不断涌现的创新产出。创新产出是创新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向其他区域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输出专利,在技术市场上扩大技术交易规模,以及商品品牌的塑造推广,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使得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通过新产

环境影响评价习题答案

'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2、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3、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 响进行系统性的识别、预测和评估。 4、筛选: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5、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6、评价工作等级:是指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和各专题工作深度的划分。 ( 7、环境预测:在对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推测社会 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情况。 8、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 制度。 9、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指按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 10、环境影响报告书: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12、大气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特征量是时空随机变量。 13、大气稳定度:是表示气团是否易于发生垂直运动的判别。简单的说,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书面总结。 11、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 14、等标污染负荷: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要的介质量:计算式p i=m i/c i … 15、土壤:是位于地球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6、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期未受污染破坏的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含量。 17、土壤环境容量:一般是指土壤受纳污染物而不产生明显的不良生态效应的最大数量。 18、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19、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 的声音。 20、等效连续A声级:即考虑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并以一个 A声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 21、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2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 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 23、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主 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近似于环境容量),并以此进行合理的分配,最 终确定区域范围内各污染源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 24、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域值。 25、环境敏感区:泛指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潜在自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极易因人类的不当开 发活动导致负面的环境效益。 26、环境目标: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决策者对环境质量所想要达到(或希望达到)的境地(结果)或 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