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看四书五经

现代人看四书五经
现代人看四书五经

现代人看四书五经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四书五经”具体指什么,和它逐渐传播、演变的过程。通过对其历史的叙述引出了它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经典及它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后将视线转移到现在,即现代人还需不需要读四书五经,是哪些群体还在需要。面对如今的国学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国学是该在庙堂中高高在上还是应该在江湖民间通俗共赏?最后,四书五经不仅仅是几本古书,更是儒家的经典,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传承它,保护好中国文化的根基。

关键词:四书五经中国文化现代人需求传承

犹豫了许久,终于选择了这个题目。网络上、报刊上为我已给出了太多关于四书五经与中国文化的参考文章,何况这是个粘贴复制如此便利的年代,但依旧想更多的自己动手写下这篇论文。作为一个爱好传统文化却为电路、程序忙碌不堪的工科生,也许我的视角可以更为接近当今社会为生活打拼,难得停下脚步却渴望心灵上的信仰与归属的现代人。

四书五经是什么?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而经中《易》又称《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包括经,传两个部分,体现了先贤对于自然与社会变化

关系的认识,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以及社会生活,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史料。所以《四书五经》是中国历史悠久,地位崇高的文化典籍,这些经典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术的核心思想。《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科举中选拔人才的命题书和教科书。

四书五经怎样塑造了传统文化?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主要经典,而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学派,因而“四书五经”也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经典,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四书五经”被历代奉为金科玉律,儒家学者只能通过笺注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成为经学史上的一大景观。在这些经书及其诠释之中鲜明地体现着儒学的精神实质。这主要的就是“内圣外王”的理想诉求和“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从哲学角度来看,儒家高度重视从宇宙本体说明人的存在,以确立人的地位和价值,充满人文主义的理性精神。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距将会相对减小;两种文化将会出现一种更大规模、更深程度的历史性交融,形成多形态、多模式的具有“杂交优势”的世界新文化。中国新文化应该是这种世界新文化中十分灿烂的一枝奇葩,它将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有光华四溢的人类共性。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影响。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由于这些因素,使《四书》不仅成为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所以,有人把《四书》与西方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事实上,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四书五经”之于古代中国,几乎与圣经之于基督教、古兰经之于伊斯兰教相似。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今天还需要四书五经么?是谁还在需要?

数千年来,中国人做学问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比如,思想理论,文学理论,以及训诂学,考古学等等。,但是这些理论和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随着文学理论和学术气氛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但它的精髓一直是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北大教授袁行霈先生在《人民日报》谈“国学究竟有什么用?”它的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国学无用之大用,也是人文无用之大用。试想,如果我们的

心灵中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将成为什么样子?“什么是国学?”“国学究竟有什么用?”这些在大众之中存在的国学疑问,由此得到了清晰的答案。

“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民族自信心大大加强,但是没有能够及时的认识大国学在新时代的重要性,甚至仅存的一点国学文化遗产也进一步成为被抛弃的对象。在全面批判全盘西方化的同时,却走向了西方化。改革开放三十年后,走向富强的国人终于醒悟,保护和振兴国学成为全明的共识。一个强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的国家,必然要有与之匹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中国人,从学术界到普通百姓,都在重新发现国学的现代价值。同时,在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国家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一切都在被重新的评价。中国不仅为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而且,中国也面临着优秀的中华文化向全人类贡献智慧和机会。四书五经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国学热下四书五经该在庙堂还是在江湖?

从前年以来,以易中天、于丹为代表的这些“新明星学者”,在央视“百家讲坛”,前者品讲汉代人物、三国历史,后者讲说孔子的《论语》心得,并以此国学类讲座为标志和契机催生了当今中国国学的文化复兴和弘扬。到今天,这种传统文化的热度不仅丝毫未减,而且在整个文化界、在大众文化群体中,似乎越来越热。

而我自己一年来,在豆瓣上关注了燕乌集阕读书会组织的同城活动,地点很近,就在北太平庄路,他以讲座、沙龙的形式还面向国学初级阶段学友组织《经读会》,旨在通过经典诵读,建立读书之法,同时熟悉文本,为进一步研读奠定基础;面向具备一定文本基础的学友开设《经研会》,旨在通过对文本的学习、讲解与探讨,深入研究国学经典内涵与中国哲学智慧。我一时兴起,跟随他们参加了几次《左传》分会的活动,它旨在通过精读《春秋左传》,并辅以《春秋谷梁传译注》、《春秋公羊传译注》,以义为经,以史为纬,熟悉春秋历史进程,同时研习孔子著经之微言大义。高中时曾从语文老师处解得《左传》、《战国策》等的粗浅翻译书,如今的几次活动,虽然听的都是皮毛,但听到的道理对自己是长进,对个人修养也多有益处。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国学”应该是大“国学”》,很通俗地解释了国学的文化含义,“现在国学特别热,但是年轻人对国学的概念比较模糊,不

太清楚。那么,什么是‘国学’呢?简单地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歧义很大。按我的观点,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既然这样,那么国内各个地域的文化和每个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化繁为简,深入浅出,让人明了了国学的文化概念。

在大众中,调查显示,有48.2%的受访者表示对国学“很感兴趣”,他们了解国学主要有三条渠道:读古文经典(56.1%)、读关于国学的通俗书籍(44.1%)、看电视讲座(31.6%)。另外,我们还看到这样的报道,三、四岁幼童诵读四书五经,各地媒体纷纷开出专家讲经栏目,而出版社更是不失时机地推出各类解读古籍经典的读物,且市场销售火暴。

文化精英也好,大众也好,都在谈论或关心国学文化,国学正在成为当今文化界热议的话题;尽管有的文化学者对国学仍然抱有“乍暖”是否“还寒”这样质疑的态度,甚至还有的说当今的“国学热”是一种“伪国学”,但是近两年来兴起的这阵国学热,却在社会上营造了一种精英和大众都在关注国学的文化氛围,使国学热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对于“易中天现象、于丹现象的文化温度,在我们目前的社会文化生态中,它还能够保温多久呢?”这类的问题,易中天说,“我相信人民群众对祖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热爱,这种热情将是经久不衰的”,“有这种经久不衰的热情存在,那么这个温度将会始终保持”,“易中天、于丹可以始终保温,但也可能是换了别的人来做这样一个工作。但是对我们民族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这份热情是不会变的。”,“中国的国学就应该是这样,不是火热,而是温暖,这种温暖是一种陪伴,随时想去感悟,它永远都忠诚地等在那里……”

守住传统文化的根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人类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需求和渴望。因此,人类一直被一些共同的难题所困扰和挑战,也积累了许多应对这些难题的共同经验和智慧。这些人类的共同经验、智慧和启示,就积淀、保留和贮存在传统文化这种纯粹精神的形式之中。当今,我们生活的问题、生命的问题、心灵的问题、精神的问题、人生的问题、历史观和文化观的问题,乃至幸福的问题、灵魂的问题、信仰的问题等等,大都可以从我们的国学中找到相应的解说和答案。在这个商业文化价值越来越被放大的时代,人们已经大多迷失在感性、欲望和享乐之中,迷失在过度的财富追求之中,很少有人会再静下心来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心灵已无所依傍,我们已经从精神家园被放逐,对当下浅薄的满足已经取代灵魂的救赎、精神的信仰,一些人生命处于冲突、精神处于焦灼、人格处于分裂、心灵处于迷惘和困惑之中。这些无疑都已经成为当代亟须解决的精神问题。

中华文化,作为传统,是一种历史的创造和存在,是一种我们必须践行的先在文化图式,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发明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尽管我们有时与这种传统文化存在着一种时间上的距离和心理上的距离,但是,它却是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它的气息我们可

以呼吸到,它的因子充满了我们的血液,它构成了我们精神生长的客观环境,它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传统文化,它是能温暖每个人的现代文化。

【参考文献】作者:《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时间或期刊号

陈来:《心灵依托不能靠外来文化》,2009

袁跃兴:《感受“国学”的文化温度》,《河北日报》,2007

冯娇:《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吕思勉:《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六)经四书——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书》。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原来并不是一本书,而是由《论语》《孟子》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合辑在一起的统称,由南宋大儒朱熹汇辑刊刻,从此广为流传,名声鹊起。 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 毋庸讳言,《四书》中也夹杂着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这些局限已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包袱,这无疑是需要加以扬弃的。因此,我们应当抱着去莠存良、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去学习、加以适当的理解,将前人的智慧在现在的社会闪光。 《四书》之《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四书》之《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现代人看四书五经

现代人看四书五经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四书五经”具体指什么,和它逐渐传播、演变的过程。通过对其历史的叙述引出了它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经典及它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后将视线转移到现在,即现代人还需不需要读四书五经,是哪些群体还在需要。面对如今的国学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国学是该在庙堂中高高在上还是应该在江湖民间通俗共赏?最后,四书五经不仅仅是几本古书,更是儒家的经典,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传承它,保护好中国文化的根基。 关键词:四书五经中国文化现代人需求传承 犹豫了许久,终于选择了这个题目。网络上、报刊上为我已给出了太多关于四书五经与中国文化的参考文章,何况这是个粘贴复制如此便利的年代,但依旧想更多的自己动手写下这篇论文。作为一个爱好传统文化却为电路、程序忙碌不堪的工科生,也许我的视角可以更为接近当今社会为生活打拼,难得停下脚步却渴望心灵上的信仰与归属的现代人。 四书五经是什么?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而经中《易》又称《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包括经,传两个部分,体现了先贤对于自然与社会变化

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孔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是孟子和荀子。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为礼乐与仁义。“礼”指的是为区别亲疏尊卑、上下贵贱等级而制定的各种条文。“乐”指音乐,是礼的配合,提倡乐的目的,是为了从感情上缓和上下矛盾,好使礼的作用更加显明。“仁”指的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所谓爱和同情心。“义”的意思,就是适宜、合礼,也就是说,人人都要遵循和维护当时阶级社会的一套区分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在政治思想上,孔子强调礼乐的作用,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孟子则充分发挥孔子学说的仁义部分,主张国君行“仁政”。荀子讲究礼义,不过荀子所讲的“礼义”,另外还包含有法治的意味。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和儒家的各派学说,支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都发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对中国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延长,儒家学说是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的。 墨家学派是儒家的反对派,它的创始人是比孔子稍后的墨子。 代表他的思想的有《墨子》一书。墨家自己虽不反对等级,但却坚决反对儒家所主张的等级制度。墨子认为:儒家所强调的繁文缛礼和厚葬久丧制度,是一种奢侈浪费;孔子所说的“仁”,实际是对贵族的偏爱。针对着儒家的观点和当时实际存在的各国贵族的腐化现象,墨子提出了“节用”、“节葬”、“兼爱”、“非攻”等一些主张。墨家有自己严密的组织,凡是墨家门徒,必须服从巨子(墨家领袖称“巨子”)的命令,过艰苦的生活,严守家法,舍命行道,实行教义,分财互助。秦汉以后,由于历代统治阶级都把墨家学说看成是一种危险的思想,对它采取压制、排斥的态度,所以墨家学说后来便逐渐走向衰落。

(完整word版)四书五经经典名句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苟日新,日日新,日又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教, 止于信。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格物致知: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理有未穷,知有不尽。 《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为物格。此为知之至矣。 诚意: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正心:身有所忿疐,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 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修身齐家:人之其所亲爱而辟/贱恶而辟/畏敬而辟/哀矜而辟/敖惰而辟。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治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 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 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平天下: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民散,财散则民聚。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君子慎独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君子素其位而行……..。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舜: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有关四书五经读书的顺序问题——王财贵教授

有关四书五经读书的顺序问题 分类:季谦先生读经理念辨析 1、让孩子读经,要以何部為先? 就内容说,说读经从易经开始读起,本也没什麼不可.因為读经只是小和尚唸经,只要是有经典性的价值,都可以读的,都可以由之开始,这是我的基本主张.只是考虑到如果只能读一本的话,则从文学和哲理教育的长远效果考量,宜读论语. 或许您,或许其他人有别的看法,以易经之效為高,先读,就像有人以老子為高,先读.这是个人的见解,不是我能左右的,我没有那权利,也没那野心,要人遵照我的意见,更没那麼笨,以為人人会遵从我的意见.所以这是开放的. 让孩子读经,要以何部為先,那可以是主观的,因此也是是自由的.但如果要讨论何者為先的理由,却不是完全自由的,因為它有相当的客观性.那客观性就是学术与教育的道理,那是要从人生的全面的道理来抉定,不是个人一己一时的见闻和情绪所抉定. 我认為如果求学应注重有子所说的君子务本,而其本,是孔子所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中的仁,则请问易经先?论语先?老子先?论语先? 又,到底有了论语的基础比较容易了解易经,还是有了易经的基础比较容易了解论语?是孔子使易经高明,还是易经使孔子高明? 此稍有中国学术根柢或稍加思考即可明白之事也,奈世人之不善学,又不思考,而欲强辩何? 当然,再说一次,只要读经便好,纵使小经如三字经千字文亦佳於语文课本.故人人皆可自选一本开始,皆我所讚叹者也,在此不必拿来作為争端,破坏了读经界之和祥. 2、为何能常建议从论语开始? 我常建议我们读书的顺序,读书也要有顺序啊,刚才说五经有读书的顺序,如果加上四书,我认為四书五经读书的顺序是,以四书作為开头,所以四书还在五经之前。一方面可以这洋说,四书好读,文章容易,因為四书是孔子以后,五经是孔子以前,孔子以前的文章,比较高古难读,孔子以后的文章比较间明好读,所以从四书读起。第二方面呢,从这里读起虽然文意浅显,但是它的义理不见得就浅显。我们初学者从四书开始读是容易的,而“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我也建议从《论语》开始。先读《论语》,再读《孟子》,再读《大学》,最后读《中庸》,这是一个读书的顺序。当然儿童读经就不一定照这个顺序了,不过我也建议儿童读经,先读论语,虽然不是為了瞭解文义,不过為了怕一个孩子他只读几个月,只读半年一年,他读不到论语就很可惜,所以先让他读论语。一个人只要把论语读了,其他的书现在有没有读,还没有关系,甚至一辈子有没有读,都没有关系,但是论语是非读不可,因為这是圣人之书。其他人都可以称為圣人,但孔子是圣人中的圣人,论语这部书呢,是经典中的经典。所以我们要读书,先从论语读起,不管是小孩、大人,甚至老年人,开始想要读书了,开始想要瞭解中国人的智慧了,开始想要体验圣人的境界了,开始想要对自己的修身养性,能够有一番的长进了,那你应该从经典开始,而经典就应该从论语开始。 3、论语属“经”的地位是历史上形成的 称為论语,说它是一种有条理有秩序的一种表达,其实只说到这里,还不能够尽论语这本书的内容特质。我们知道论语是在中国歷史发展中,所有读书人都很尊重的,古人对很尊重的书就会有

25 古人谈读书(教案)

第八单元 本组课文以“读书”为主题,包含《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以及“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习作:推荐一本书”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以“我会阅读”为主题,其目的是: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二是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学到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他们对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25 古人谈读书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4.能够在阅读中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难点 1.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受到启发。 1.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教师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又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其划分节奏。只有划分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对个别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同学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幼儿读四书五经-利大于弊

阅读四书五经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读经益大于弊) 摘要:“四书五经”之于古代中国,几乎与圣经之于基督教、古兰经之于伊斯兰教相似。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二十一世纪最成功者将是综合素质高的人。从生命孕育开始至生命成熟(0—18岁)进行的优生、优育、优教的工作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途径。这项工作奠定的是人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用系统国学教学方法进行感官刺激,可以改善和加强大脑神经元的搭建,对以后学习能力的形成,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关键词: 幼儿阅读四书五经提高素质全面发展 古今中外,但凡卓有成就的志士仁人——科学巨匠、文艺大师, 他们进入阅读状态的时间都是极其之早. 其实,培养阅读能力、从“关键期”理论来看,5岁以前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一个幼儿在关键期时缺乏最基本语言接触和语言训练,这个幼儿将很难学会语言,印度的两个“狼孩”就是最好的例子。美国阅读专家乔治·史蒂文斯认为:教育史上危害最大的错误认识,即各种阅读教育都应当放到孩子6岁以后进行,所以抓住幼儿智能开发的“关键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将会造成终身的遗憾。早期阅读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重点是培养幼儿的能力,引导幼儿的性格。一位教育专家说得好:“先训练母亲,后训练孩子,这是把孩子引上成功的唯一途径。”在这个阶段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应该帮助孩子为人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孩子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和养成优秀的自身素质,不论是家庭和社会都应为孩子提供一个全面学习的环境,让孩

《四书五经》100句经典名句赏析

《四书五经》100句经典名句赏析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是“六经”、“七经”、“九经”、“十二经”、“十三经”的一部分。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中庸》 10.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11.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1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读书的几种类型

读书的几种类型 2007-03-14 来源:中华读书报作者:袁良骏我有话说 读书因人而异,读什么书,怎么读法,可谓千差万别。然而,千差万别中似乎也可以找出几种不同的类型。 最大量的当然是“求知型”。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想增进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 头脑,除了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就必须认真读书。特别青少年,正是应该发奋读书的年龄段。大、中、小学以及各类职业学校的设立,适应了这种客观需要,“求学”读书成了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最大面 积的“求知型读书”。这种“求知型读书”的最大特点便是如饥似渴,“求知欲”极端旺盛。中外古今都有许多“苦读” 的例子(像中国古代的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成了人们的美谈和榜样。刻苦努力的结果,是造就了很多 有用的人材,也就是社会的栋梁。 “求知型读书”当然不限于正规的“科班”教育,未入“科班”而自学成材者也数不胜数。俗话说“皇天不负有心人”,只要努力耕耘,就会有丰厚收获,关键在个人的刻苦和得法。古人一方面强调“开卷有益”、 “书到用时方恨少”,但另一方面也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任何一位读书成功的人士,都是他把书读“活” 了,把书本知识变成了实践知识,也就是把知识变成了力量。 人们在走出学校、进入社会之后,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还会不断有“求知欲”,还会不断继续读书,正所谓“书 到用时方恨少”。现代人称这种实践过程中的读书为“充电”,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这正是一种“求知型读书”。 从数量上说,仅次于“求知型”的,应该是“消遣型读书”。所谓消遣,也就是游戏,也就是“玩儿”,和游山玩水、听戏听歌、看电影、打麻将……同属一个范畴。民间将这种“消遣型读书”称之为“看闲书”,实在再恰 当不过。世上男女老少、士农工商大概都看过“闲书”,也都需要“闲书”。一天到晚营营役役,身心俱惫,不看看“闲 书”何以恢复疲劳?何以心神俱旺?所以,“闲书”往往成为“热门书”、“畅销书”,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的眼球, 且长盛不衰。这种“闲书”,并不限于文学书,但往往是文学书,特别是中长篇小说。像金庸的武侠小说、倪匡的科幻 小说、琼瑶、亦舒等的言情小说走俏走红、畅销不衰,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消遣中也难免有借鉴,“金庸迷”中没准儿也能出几个“小金庸”。但这和专门的“借鉴型读书”毕竟不同。厨 师看菜谱,画家看历代名画,诗人读中外名诗,小说家读中外名著……简言之,任何一个行当的人读自己的专业书,都

读书四法

读书四法

读书四法 来源: 广州日报作者: 王开林 王开林 以前,塾师要求学生将四书五经背诵得滚瓜烂熟,咬字要准,断句要对,丝毫马虎不得。因此许多人从小下足了记诵功夫,读过的经典终生难忘。现在仍有人主张让中小学生背诵大量中国古代经典诗文,只不过他们的功课压力如山,普遍加码并不适宜。 阅读中国古代经典,除开记诵,好方法至少还有四种:一是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二是苏东坡的由此及彼,三是鲁迅的从字缝里读出字来,四是胡适的于不疑处有疑。 不求甚解并非偷懒,更不是卖萌,而是避免对中国古代经典的某些模糊语意做过度解析,不受注释的束缚,不认死理,不削减必要的灵活性。《诗经》中的《关雎》,明显是一首情诗,然而《毛诗序》将它与“后妃之德”连线,唐代学者孔颖达说这首诗是文王用来教化民众的,宋代学者朱熹干脆

以武断的方式坐实诗中的“君子”是文王,“淑女”是文王的妃子太姒,弄得大家都没了想象的余地。难怪古人早就强调“诗无达诂”,以《关雎》这首经典诗歌为例,古今诠释各不相同,何者才是标准答案?你若寻求甚解,只会急死、烦死、苦恼死,你若不求甚解,则游刃有余,想象力可高飞,可疾奔,可徐行。 苏东坡参加殿试时,撰写《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一句“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连文坛领袖欧阳修都不知道这个典故出自何书。后来,欧阳修当面询问得意门生,苏东坡的回答却是“何须出处”,令欧阳修闻之一怔。苏东坡告诉恩师欧阳修:“事在《三国志·孔融传》注解中。”欧阳修回家查书,并没有找到那句话的来龙去脉,仍是一头雾水。过了几天,欧阳修再次询问弟子,东坡回答:“曹操将袁熙的正妻赐给儿子曹丕。孔融说:‘以往,周武王灭商后,也曾将妲己赐给弟弟周公旦为妻。’曹操问道:‘哪本书上有这个说法?’孔融笑道:‘以今天发生的事情去推理,我猜想当时的历史应该是这样的吧。’尧帝和皋陶的一问一答,我也猜想应该是这样的。”欧阳修闻言大惊,回头感叹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东坡把死书读活了,用的就是由此及彼的推理法,这种“化骨绵掌”,他用来得心应手。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借狂人之口道出“从字缝里读出

3一口气读完四书五经

一口气读完四书五经,精华都在这里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四书五经”是举世闻名的东方“圣经”,光照千秋的文化瑰宝。 数千年来,它启迪了炎黄子孙对宇宙自然的体悟、对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对人伦天理的创造性阐释,提供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经验。其中的格言警句、妙语佳言、成语典故至今仍大量地体现在各类文化书籍和日常生活、社交活动中。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4、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5、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中庸》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论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免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是否用心认真地复习? 3、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不读四书五经

不读四书五经,难成为高雅人 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承,这就要把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作为最重要的、最宝贵的教育资源。“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想成为高雅的人或者文明的民族,不与经典结缘,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说西方国民教育是两堂:学堂和教堂;那么,中国古代的国民教育则是三堂:学堂、祠堂和中堂。每个村落都有学堂,每个家族都有祠堂,每个家庭都有中堂。学堂里有圣贤,祠堂里有祖宗,中堂里敬奉天地亲师。 “西瓜大,芝麻小”这还用教吗 我虽然在大学里教书,可是对中学教育还是比较熟悉的。 原先我在青海师范大学当老师,就是培养中小学语文老师的。我又曾给高考复读辅导班上过课,也给小学二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上过传统文化经典课程。 给学生讲《论语》,一本《论语》从头讲到尾,一轮下来,花一年半时间,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讲了三轮。 为什么我作为一个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研究的大学老师,要花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去做给中小学生讲课的事?因为我感觉,现在我们中小学的语文教育,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我一直在思考,基础教育和文化经典之间是种什么关系。 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我们的语文教材里有多少传统文化经典?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文化中有儒释道三家,教材里有没有一篇完整介绍中国儒家的? 有没有一篇完整介绍中国佛家的?有没有一篇完整介绍中国道家的?没有。甚至像孔子这样代表中国文化的人物,在中小学教材里,都没有稍微像样的介绍。而进入大学后,大家都学各自的专业去了,就更不能指望了。 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承,这就要把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作为教育的一个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教育都这么做,让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和认同。认知,就是了解;认同,就是从感情上、理性上认可。可是我们现在做得并不好,这就是今天我们教育的现实。 一次,我在山西给中小学老师讲座,翻看小学语文教材时,发现里面有一篇课文,讲的是“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像把伞”,课文后面还要求背诵并默写。 我问老师,学生背诵它有什么意义吗?这能够成为知识的积累吗? 我再翻开第二篇课文,里头说,“西瓜大,芝麻小”,我笑了,这还用拿到教材里教吗?这是给普通孩子编的教材,还是给特殊学校的孩子编的? 深圳有一个教育论坛,每年都会安排一些语文老师去讲公开课。有一次,他们邀请了一位老师在上面讲课,上的什么课呢?小学二年级的一篇课文,唐朝诗人骆宾王7岁时的作品《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就是这4句诗,这位老师讲了整整50分钟。 课上得怎么样呢?客观地讲,这位老师是非常优秀的老师,课是非常精彩的课,但是,我听完之后的感受是,这样一首唐朝7岁小孩写的诗,让两千多年以后的孩子花50分钟来听,有必要吗?这是儿歌啊,这样的诗不需要进入小学课

《四书五经》之精华句子

《四书五经》之精华句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四书五经”是举世闻名的“圣经” ,光照千秋的文化瑰宝。 数千年来,它启迪了炎黄子对宇宙自然的体悟、对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对人伦天理的创造性阐释,提供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经验。其中的格言警句、妙语佳言、成语典故至今仍大量地体现在各类文化书籍和日常生活、社交活动中。 一口气读完四书五经,精华都在这里!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4、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5、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中庸》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 ,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 ,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译文: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论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 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免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是否用心认真地复习? 3、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

写读书的优美句子

写读书的优美句子 导读:1、宠辱不惊,闲看书卷奥秘,去留无意,漫随书卷人生。阅书,读己,追随心灵的净土!世界读书日,我们一起翻开手中的书…… 2、多读书,行万里路。好读书,开卷有益。读好书,良师益友。勤读书,学海无涯。世界读书日,愿你遨游书海,其乐无穷。下笔如神,收获无限。 3、背一篇离骚,丘壑苍茫。诵一本诗经,唇齿留香。读一本杂志,周游世界。看一本历史,穿越古今。书籍丰富了我们的阅历,让我们不再贫乏。书籍净化了我们的烦恼,让我们不再无聊。世界读书日,有书读的日子真好! 4、"读书是一种幸福,让人增长知识,使人明白道理,令人憧憬未来,叫人品味生活,给人益处多多,这种幸福别无取代。世界读书日祝愿朋友幸福读书,读书幸福。" 5、人生路漫漫,读书不能倦。多读知识全,生活不困难。读书破万卷,事业登峰巅,生意能赚钱,爱情比蜜甜。愿你多读书,万事顺心愿。世界读书日,多读快乐添,多读好运缠! 6、与书为伴,清净恬淡;以书为友,不见忧愁;和书相牵,美名相传。书乃圣洁之品,神秘之物,世界读书日到,望你好书把握在手,书写壮美人生! 7、书是净化心灵、愉悦心性、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了解政治、

洞悉历史的宝典。我读书,我快乐。 8、读一本好书,胜过万两黄金;赏一本好书,宛如鸿运缠身;品一本好书,恰似幸福重温。世界读书日,愿你多读书! 9、花儿需要阳光的陪伴,才显美娇艳;鱼儿需要流水的陪伴,才有戏水欢;人生需要阅读的习惯,才能辉煌现;23时间读书日,愿你掌握读书的意愿,祝你丰富生命内涵魅力现,快乐美好顺心愿! 10、我读书!读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酸?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辣?读书让我知道了怎么为人处事?读书给我的最大东西是:知识。它丰富了我的大脑,增长了我的见识。 11、有一座高山叫“书山”,有一条捷径叫“勤奋”,愿你走着捷径勇攀山顶。有一片大海叫“学海”,有一条轮船叫“刻苦”,愿你坐着轮船遨游大海。世界读书日,祝你读出成功,读出辉煌! 12、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在我跟你说,书中自有心情好,书中自有乐逍遥。读一本书,品一杯茶,在世界读书日这天,让你的身心好好放松一下吧! 13、山林中白鸟啁啾,笑林里欢声不断,竹林里情韵悠长,书林里智慧闪光,世界读书日,一起攀登广阔无边的书林,欣赏独一无二的绝美风光。 14、世界读书日到了,愿你:能够“读”辟蹊径,做到“读”树一帜,坚持“读”来“读”往,争取“读”占鳌头,将来“读”当一面!

作文素材-四书五经中的经典名句(高中作文)

作文素材-四书五经中的经典名句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4、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5、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中庸》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论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免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是否用心认真地复习? 3、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不读四书五经难成为高雅人

不读四书五经,难成为高雅人 2015-06-24 北海市翰林谷学堂 鲍鹏山是一位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研究的大学老师,但他却花了许多时间、精力去做给中小学生讲课。他认为,我们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关于什么才是好的语文教材,他所践行的回到四书五经的传统经典未必是最好的路径,但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这是他一次讲座的实录,转载自解放日报。 文/高见 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承,这就要把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作为最重要的、最宝贵的教育资源。“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想成为高雅的人或者文明的民族,不与经典结缘,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说西方国民教育是两堂:学堂和教堂;那么,中国古代的国民教育则是三堂:学堂、祠堂和中堂。每个村落都有学堂,每个家族都有祠堂,每个家庭都有中堂。学堂里有圣贤,祠堂里有祖宗,中堂里敬奉天地亲师。 “西瓜大,芝麻小”这还用教吗 我虽然在大学里教书,可是对中学教育还是比较熟悉的。 原先我在青海师范大学当老师,就是培养中小学语文老师的。我又曾给高考复读辅导班上过课,也给小学二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上过传统文化经典课程。 给学生讲《论语》,一本《论语》从头讲到尾,一轮下来,花一年半时间,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讲了三轮。 为什么我作为一个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研究的大学老师,要花这么多的时间、精力去做给中小学生讲课的事?因为我感觉,现在我们中小学的语文教育,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我一直在思考,基础教育和文化经典之间是种什么关系。 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我们的语文教材里有多少传统文化经典?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文化中有儒释道三家,教材里有没有一篇完整介绍中国儒家的? 有没有一篇完整介绍中国佛家的?有没有一篇完整介绍中国道家的?没有。甚至像孔子这样代表中国文化的人物,在中小学教材里,都没有稍微像样的介绍。而进入大学后,大家都学各自的专业去了,就更不能指望了。 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承,这就要把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作为教育的一个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

领导讲话稿用好这40个国学名句

40条国学经典名句,用在领导讲话稿中杠杠的 (作者:茶水泡面) 稍高级别的领导讲话,又或者是有儒雅之风学者型的领导讲话都喜欢引用点名人、名言或名句,又或者是一些基层上来的领导为了显出自己的水准,也喜欢说点古贤的话。这其实可以理解,领导讲话本来就需要不拘一格、各领风骚,好的名言名句,运用恰当,是能为领导讲话增加些风采的。在讲话稿撰写技巧讲座中其实笔者也是表达过此类观点的!同样一个句子别人用起来可能是糟粕,但我们只要方法得当,它就是不折不扣的好东西。以下从《四书五经》等先贤著作中精挑的好句子一定能为大家讲话稿写作增色添彩: 一、取自《论语》 1.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

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6.当仁,不让于师。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8.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9.言必信,行必果。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0.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四书五经”精华100句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